海南省海岸帶管理條例
Ⅰ 海南房產政策新規,詳細
限購:非海南戶籍以家庭為單位只能在海南購買一套房產;限貸:銀行停止放款,多數開發商不接受按揭,只能一次性或者分期。
禁止圍填海,200米海岸線嚴格把控,一線海景項目將大幅度壓縮,越來越少;永久停止五指山、保亭、瓊中、白沙四個中部生態核心區域開發商品房項目;特色小鎮、美麗鄉村不得批准新建商品住宅,圈地開發不在盛行;產權式酒店項目停止報建審批。
主體工程封頂後方可批准預售,開發商壓力倍增,中小房企將難以生存;停止批准套型建築面積低於100平米的商品住宅,小戶型越來越少,在海南買房的門檻將會進一步提高。
實行商品住宅年度建設指導性計劃管理、永久停止中部生態核心區市縣開發新建外銷房地產項目、海岸帶可開發的一線土地、新批填海土地嚴禁用於開發商品住宅。
29日海南省出台關於房地產業的新政策,透露出海南房地產業將實現從「被動調控」到「主動調控」、從「遍地開花」到「生態優先」、從「粗放低質」到「優化結構」等三個轉變。
兩個暫停政策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實施「兩個暫停」政策以來,海南省房地產去庫存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省商品住宅庫存去化期總體已下降至合理區間。目前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的重點已從去庫存為主轉向調整優化結構,保持平穩健康發展,防止大起大落。
海南省住建廳廳長霍巨燃說,一方面,房地產業在一段時間內仍是海南重要的支柱產業,另一方面,海南需要調整經濟結構逐步降低對房地產業的依賴。「此次意見的出台,海南對房地產的調控將實現『被動調』到『主動調』的轉變。」
新政策短期更加重視需求側管理,引導市場預期,中長期調整和優化房地產供給體系,實現市場動態平衡。
Ⅱ 什麼是海岸帶
海岸帶是指陸地與海洋的交界地帶,是海岸線向陸、海兩側擴展一定寬度的帶型區域。我國在全國海岸帶和海洋資源綜合調查中規定,海岸帶調查的寬度為海岸線向陸側延伸10千米,向海側延至10~15米水深線。海岸帶擁有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海塗資源、港口資源、鹽業資源、漁業資源、石油資源、天然氣資源、旅遊資源和砂礦資源等。另外還蘊藏有潮汐能、鹽差能、波浪能等可再生的海洋能資源。海岸帶具有多方面開發和利用的價值。目前全世界的海岸帶上擁有港口2300多個,擔負著國際貿易貨運量的90%。世界海岸帶水產養殖年產魚、貝、藻約計200餘萬噸。因此,綜合管理與科學開發、利用海岸帶資源,做到既能保護資源與環境,又能獲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Ⅲ 海岸帶監測、管理及保護
1)加強海岸帶保護的立法工作,建立海岸帶保護的有關法規,使海岸帶管理有法可依,使保護與開發協調發展。
2)加強海岸帶監測工作,建立長期的海岸侵蝕監測預報體系,以預測在一定時間內可能發生侵蝕的范圍、強度、發展趨勢及海平面上升的高度等,及時布置各種工程設施及防護措施。
3)防潮海堤潰決的主要原因是風暴潮水位超過堤防高度遭到沖蝕破壞,因此,應重視災前投入,對其被海浪的淘蝕、固結下沉程度進行監測,在侵蝕強烈的岸段採取防護措施,加大防潮海堤的高度,修建或加固各種類型的設施,以抵禦波浪和水流的沖刷。
4)注意海岸防護工程的設計標准和結構形式,根據需要、經濟效益和財力來選取適當的設計標准和結構形式,以達到最佳的防災目的。
Ⅳ 海岸帶綜合管理對策
海岸帶是海陸交互的過渡地帶,人類很早以前就在海岸帶地區居住和謀生,海岸線和環境的變遷已經對經濟發展和人類居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使現今的人們對海岸帶尤為關注。如何協調經濟發展、環境變化和資源開發之間的關系是主要焦點。最佳的方法是實行海岸帶綜合管理(ICZM)。海岸帶綜合管理的本質是謀求各類自然資源的有效開發,不斷解決和改善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水資源管理和規劃
水資源問題是山東省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實施山東半島城市群戰略的關鍵,而山東省,特別是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是不爭的事實,針對這種缺水局面,水資源合理規劃管理是實現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應該實行以公平水價為調節杠桿、開源節流並舉、開采補源並重、積極攔蓄地表徑流、充分開發利用黃河水和開發利用微鹹水的方針。
(一)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1.合理調控地下水位
通過以下措施調控地下水位:
1)在進行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的基礎上,分區段確定地下水合理水位、警戒水位和限制水位值。
2)嚴格執行取水許可制度,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實現調控地下水水位的目標。
3)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地質環境監測網,及時了解水位、水質現狀,及時進行預警預報,並提交決策部門發布實施。
2.建立地下水庫、應急水源地
在濱海河谷建設地下水庫具有不佔地、不動遷、周期短、水資源調節作用強、改善流域生態環境、防止海水入侵、有效解決淡水資源不足、提高抗旱防洪能力等優點。目前,沿海地區的煙台、青島市均已完成了不同規模的地下水庫建設工程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效益。如煙台萊州王河地下水庫供水工程已經顯現了可觀的綜合效益。目前,橡膠壩和人工湖周圍地下水位平均升高3.1m,一些地段上升了近8m,同時有效改善了地下水質。經定期采樣化驗顯示,地下水氯離子含量比工程建成前平均降低了50%,完全符合國家規定的飲用水標准,解決了沿海10多個村的人畜飲水問題。王河地下水庫的蓄水效益也十分明顯,年平均入滲補給量約為3200萬m3,每年農業灌溉供水量達1300萬m3,可增產糧食330萬kg,並且還使荒蕪多年的大片海浸地得到重新開發。
據測算,僅山東半島適宜建地下水庫的位置就有54處,可建地下水庫總面積近7900km2,可調節攔蓄地下水量40億m3,採取人工補源等手段,每年能增加地下水可開采量15億m3。
(二)地表水資源的優化調配
1.充分挖掘水資源潛力
山東省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大中型水庫大多建在河流中上游,以防洪灌溉為主,調蓄能力不強,應從實際需要出發,發揮基礎優勢,借鑒外地經驗,積極探索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打破過去一個流域、一座水庫、一條河道、一個灌區的單一治水方式,多庫串聯、庫河串聯、水系聯網,構築水利工程網路體系,實現地表水、地下水統一優化配置,調劑餘缺,以豐補歉,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資源潛力,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初步實現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轉變,通過水系聯網充分挖掘水資源潛力。
2.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
根據水資源和水利工程的現狀和特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本著先急後緩的原則,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全方位搞好調水、引水、攔水,加快水網工程建設步伐。一是超前運籌,科學規劃。圍繞緩解水資源緊缺矛盾,從統一聯合調度、優化配置入手,編制海岸帶水網建設的總體規劃;二是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充分利用引黃工程、西水東調工程,通過調水、引水工程建設,逐步構築起多庫串聯、水系聯網、聯合調度的大框架,實現水庫之間,以及區域地表水、地下水之間的聯合調度、統一配置的目標;三是加強管理,搞好保護。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嚴格執行取水許可制度,實行計劃用水。強化對水資源的保護,重點保護飲用水源,集中力量抓好水庫上游污染治理、庫面網箱養魚和機動漁船清理,以及下遊河道治理,保證水質滿足功能需求;四是科學調度,合理調配。根據用水需求,對水資源承載能力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實行水資源總量分配製度,合理調配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確保水資源配置與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3.增強水利產業活力
在積極爭取國家扶持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努力探索多元化的水資源工程建設管理運行模式。通過市場化運作,使水利工程在建設、運行和管理等各個方面明晰產權,理順體制。最大限度地激發水利產業活力,為進一步搞好水資源優化配置提供有力保障。
(三)開源節流、聯合調度工程
1.節水工程
在廣開水源的同時,必須全面節流,最大限度地合理開發利用當地水源。農業節水是關鍵,目前引黃灌水畝次定額120m3左右,浪費嚴重,會導致土地次生鹽漬化。工業節水主要是從現在的重復利用率不足35%提高到60%,到2010年力爭達到90%。
2.微鹹水利用工程
區內和鄰近的天津、河北等地已進行了微鹹水灌溉及養殖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應大面積進行推廣。
3.魯北平原岸段修建平原水庫、攔引黃河水
目前,黃河三角洲地區有庫容1000萬m3以上的水庫11座,應繼續選擇低窪地段修建平原水庫,以保證生活、生態、工農業發展的供水水源。
4.膠東半島岸段河流下遊河道修建攔蓄水工程
選擇適當位置建攔水閘,既可阻擋海水,又可攔蓄淡水,增加地下淡水的補給量。
二、環境工程地質規劃
山東半島地處華北地震帶,著名的郯廬大斷裂橫貫該區,對該區的區域穩定性有著重要影響,次級活動性構造在人類強烈經濟活動影響下,會加劇其活動性,需要調查區內活動性構造的特性、分布、活動性規律,為大型工程項目選址提供地質依據。在沖積平原地區、濱海沖積海積平原地區、沖湖積平原地區、黃河三角洲地區,呈條帶狀或片狀分布有軟弱土層、飽和液化砂土,對工程建築極為不利,會大幅增加工程造價,處理不當會對建築物穩定性構成嚴重威脅。
魯北平原岸段區域穩定性相對較差,並且存在地震、黃河尾閭河道擺動、地基承載力低、砂土液化、地面沉降等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在膠東半島局部岸段存在活動性斷裂構造、軟土、液化砂土等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因此,在規劃和管理決策中應採取相應的對策。
1)魯北平原岸段和膠東半島岸段的局部地區新構造運動活躍,有遭受地震影響的可能,區域穩定性相對較差,一切建築物都應設防加固。
2)黃河尾閭河道的穩定是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應盡量延長現行清水溝流路的使用壽命。
3)要進一步對規劃的黃河十八戶流路進行可行性論證。
4)對天然地基承載力低區,一般建築不宜採用天然地基;對承載力較低區,土體稍做處理後,可作為一般建築的持力層;對承載力中等區,土體不做或稍做處理,即可作為一般建築的持力層;對承載力較高區,一般建築物可直接採用天然地基。
5)對於中等和嚴重砂土液化區,應加強淺層地下水的開采,以降低地下水位,減小砂土液化的危害。
6)地面沉降是一種緩變的、不可恢復的地質災害。為了減少由其引起或加劇的海(咸)水入侵、海岸侵蝕、風暴潮、洪水泛濫等災害,應盡快建立地面沉降監測網路,查清地面沉降現狀及引發因素,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治對策。
7)加強地面重要工程建設項目、地下工程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以海岸帶綜合管理理論為指導,開展地學、環境、海洋、生物、災害等多學科研究論證。
三、加強海域使用管理和規劃
(一)逐步建立地方海洋法規體系,為海岸帶綜合管理提供法律依據
根據國家法律及相關法規制訂出符合山東海岸帶實際情況的法規制度。如青島市已經制定了《青島市海岸帶規劃管理規定》、《青島市近岸海域環境保護規定》、《青島市海域使用管理暫行規定》、《青島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青島市海洋漁業管理條例》等一系列的法規和規章,為依法保護海岸帶生態環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
(二)建立健全海洋綜合管理體制和協調機制,為海岸帶綜合管理提供保證
建立起以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為行政管理主體,國土資源、環保、規劃、科技等有關部門共同參與、分工負責的海洋綜合管理體制,加強海洋綜合管理力度;成立高層次的海岸帶開發管理協調領導小組,負責一些重大涉海問題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實施;建立重特大污染事故應急處理預案制度,為海岸帶污染事故及時處理和控制提供組織保障;成立海岸帶組織監察隊伍,為海岸帶綜合管理工作提供監督保證。
(三)制定海洋功能區劃和海洋開發、保護規劃,為海岸帶綜合管理提供科學支撐體系
通過制定科學的海洋功能區劃和海洋開發保護規劃,確定近岸海域的主導功能、兼顧功能和限制功能,明確劃分近岸海域的開發利用區、治理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和特殊功能區,並將其作為海洋開發、保護和管理的指導性規章予以實施;編制海洋產業發展規劃,綜合平衡港口、航運、漁業、旅遊、臨海工業、海洋科技等各行業的發展,提出環境保護和綜合管理措施,把行業規劃統一為綜合規劃。
(四)貫徹實施海域開發利用管理制度,促進海洋保護邁上新台階
實施海域功能控制制度,按照海域功能區劃要求,使各海域生產力布局合理;實施海域使用審批制度、海域有償使用制度,並嚴格實行海域使用可行性論證制度,嚴格控制和管理近岸海域的開發利用活動;根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實施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海洋生態環境可能產生明顯影響的海洋工程上馬前必須進行充分的環境影響評價;根據《漁業法》及其相關規定,嚴格實施捕撈許可證制度和伏季休漁制度。
(五)加強近岸海域環境資源調查和陸海交匯區環境綜合整治力度
以近岸海域環境資源調查為基礎,以各項法規制度為依據,加強執法力度和綜合整治工作的投入,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並完善其運行機制,建立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不斷改善近岸海域生態環境。
四、海岸帶環境變遷研究與監測預警
山東省海岸帶在區域地殼升降活動和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影響下,海侵、海退活動與海岸線變遷頻繁,從而帶來了海岸帶生態、地質環境的不斷變化,其中以黃河三角洲最具代表性。
(一)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環境變遷
黃河以其極高輸沙量,快淤快蝕的演化特點著稱於世,而黃河的受水盆地(渤海)卻較淺,河口水深僅數米至10餘米,且坡降小,各種海洋動力因素復雜,致使高含沙水體在淺水河口塑造的黃河三角洲極不穩定,沉積環境多變,垂向序列復雜,三角洲進積、蝕退交替。因此,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環境的變遷與黃河三角洲的演化緊密相連,而三角洲的演化又與黃河的行水路線密切聯系,行水河道的存在決定了區域的淤積和侵蝕。
通過對黃河三角洲1976~1996年近20年RS影像的分析處理,獲得了大量的海岸帶環境變遷信息,建立了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環境變遷信息系統和動態資料庫。利用RS和GIS的技術集成,建立了黃河三角洲數字高程模型,綜合分析了黃河三角洲海岸線的變遷規律,並根據海岸帶變遷的實際情況分河口段、釣口段和黃河港段來具體分析論述其近20年的變遷,得出了不同地段不同年代的侵蝕淤積速率。
1)河口地區在1976~1981年間,清水溝流路尚未形成明顯的沙嘴,尚處在擺動之中,但沙嘴已呈淤積延伸之勢。1981~1984年,沙嘴明顯向東淤積擴張,口門淤積速度達5km2/a,平均每年造陸面積約50km2。1985~1991年,沙嘴變化比較平穩,淤積速率約為2.4km2/a,1991~1996年,沙嘴淤積速度明顯加快,使得1985~1996年平均淤積速率達12.1km2。從整個岸線變化情況看,可初步認為沙嘴變化存在短期幅度大,長期幅度小的規律。即一方面年際間的變化幅度大,一年內沙嘴淤進、蝕退可達5km;另一方面長系列年的變化幅度小,平均每年淤進1km左右,沙嘴的淤積主體隨沙嘴的延伸而逐漸向海域推進。
2)釣口河地區海岸帶的面積一直在縮小,在斷流之前,1975~1976年的沙嘴處於延伸狀態,延伸速率約為每年1.5km。斷流之後,沙嘴及附近海岸線處於蝕退狀態,1976~1984年,沙嘴共蝕退3.2km,平均每年0.4km。1985~1996年的沙嘴共侵蝕202km2,其中1985~1991年侵蝕98km2,1991~1996年侵蝕104km2。1985~1996年,岸線最大侵蝕斷面速率達900m/a,一般為300~400m/a。釣口河流路斷流以後變化的基本規律是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沙嘴及其附近海岸線處於蝕退狀態,初期蝕退較快,以後逐漸減緩,以至達到暫時平衡狀態。
3)黃河港地區地處M2分潮無潮點附近,釣口河沒改道的1975~1976年間,海港附近的海岸線處於蝕退狀態。1976~1984年間,由於釣口河附近岸線的大面積蝕退,部分泥沙在海洋動力的作用下,被帶到這一區域,造成該區域海岸線的淤進。1985年建港後,由於海港防潮堤的突出,港口左側,海洋動力作用加強,岸線處於蝕退狀態。1988年,樁西油田建成之後,海岸線(以一般高潮線為標准)基本被固定下來,港口右側的岸線由淤積狀態轉為蝕退狀態,但蝕退幅度不大。總之,由於人為的影響,1985~1996年,該區海岸線基本未發生大的變化。
(二)海岸帶環境綜合監測預警
1.建立健全海洋監測、監視和評價網路
開展近岸重點海域赤潮監測預報研究工作,試驗性發布赤潮警報,為沿海經濟發展和海水養殖業服務;建立青島市海洋預報台和海洋災害預警報系統,實現海洋災害預警報信息傳輸網路化,完善海岸防災緊急救助系統,提高防抗海洋災害的能力。
2.建立地質環境監測網路
以現有地質環境監測網路為基礎,開展海岸帶陸域以淺層地下水水位、水質、水溫為主兼顧深層地下水的地下水動態監測,建立海水入侵監測、地下水污染監測網路體系;建立地面沉降長期監測點;開展海岸淤積、侵蝕定期遙感監測工作。完善海岸帶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機制。
3.建立入海水環境監測
以現有水文勘測部門水環境監測網路為基礎,加強入海河流的水環境監測;以環保部門的現有監測點為基礎,開展獨立入海排污口水質、流量監測。
4.建立統一的監測數據管理平台,實現監測數據共享
海岸帶綜合管理的本質決定了必須多學科協同工作,監測數據是實現優化決策的基礎,也是實現綜合管理目標的關鍵,實現數據管理的一體化、網路化,共享監測數據是必需的。
Ⅳ 什麼是海岸帶
請到這里看。
http://ke..com/view/115337.htm
海岸帶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海岸帶 英文名稱:coastal zone 定義1:陸地與海洋相互作用的一定寬度的地帶,其上界起始於風暴潮線,下界是波浪作用下界、亦即波浪擾動海底泥沙的下限處。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海洋地理學(二級學科) 定義2:海洋和陸地相互作用的地帶。范圍從激浪能夠作用到的海灘或岩灘開始,向海延伸至最大波浪可以作用到的臨界深度處(1/2最大波長)。 應用學科:海洋科技(一級學科);海洋科學(二級學科);海洋地質學、海洋地球物理學、海洋地理學和河口海岸學(三級學科) 定義3:由海岸線向陸海兩側擴展一定寬度的帶形區域。 應用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水產基礎科學(二級學科) 定義4:海洋與陸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帶。 應用學科:水利科技(一級學科);水力學、河流動力學、海岸動力學(二級學科);海岸動力學(水利)(三級學科) 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目錄
簡介內涵
意義
基本組成
海岸帶的劃分
面臨壓力
基本特徵
海岸分類
綜合利用簡介 內涵
意義
基本組成
海岸帶的劃分
面臨壓力
基本特徵
海岸分類
綜合利用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內涵
海洋和陸地相互作用的地帶。即由海洋向陸地的過渡地帶。世界海岸線全長44×104km,它是陸地和海洋的分界線。由於潮位變化和風引起的增水-減水作用,海岸線是變動的,水位升高便被淹沒、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狹長地帶即是海岸帶。
意義
海岸帶作為第一海洋經濟區,其生態系具有復合性、邊緣性和活躍性的特徵。陸海兩類經濟薈萃,生產力內外雙向輻射,因此成為社會經濟地域中的「黃金地帶」。海岸帶是臨海國家寶貴的國土資源,亦是海洋開發、經濟發展的基地,以及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紐帶,地位十分重要。
基本組成
海岸帶中的濱海帶被稱為"海洋第一經濟帶"。由3個基本單元組成: ①海岸。平均高潮線以上的沿岸陸地部分,通常稱潮上帶 ②潮間帶。介於平均高潮線與平均低潮線之間 ③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線以下的淺水部分,一般稱潮下線。 古海岸帶則是已脫離波浪活動影響的沿岸陸地部分。此外,海岸帶還包括河口和港灣。
海岸帶的劃分
現代海岸帶包括現代海水運動對於海岸作用的最上限及其鄰近的陸地,以及海水對於潮下帶岸坡剖面沖淤變化所影響的范圍。中國在進行海岸帶調查時,規定調查范圍為:由海岸線向陸方向延伸10公里左右,向海至水深10~15米等深線處;在河口地區,向陸延伸至潮區界,向海方向延至渾水線或淡水舌。
編輯本段面臨壓力
1. 人口增長與城市化 2. 海平面上升與海岸侵蝕 3. 淡水資源緊缺與水環境惡化 4. 漁業資源退化
編輯本段基本特徵
1. 海岸帶是資源最豐富的地帶 2. 海岸帶是區位優勢最明顯的地帶 3. 海岸帶是生態脆弱、災害較多的地帶
編輯本段海岸分類
1. 根據海岸動態可分為堆積海岸和侵蝕性海岸, 2. 根據地質構造劃分為上升海岸和下降海岸 3. 根據海岸組成物質的性質,可把海岸分為基岩海岸、砂礫質海岸、平原海岸、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編輯本段綜合利用
政府通過制定計劃和法規,綜合管理和安排海岸帶各種資源開發和空間利用的布局、比重和次序,從而既能保護資源和環境,又能獲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海岸帶指陸地與海洋的交接地帶。沿海岸灘與平均海平面的交線稱為海岸線。海岸帶是海岸線向陸、海兩側擴展一定寬度的帶形區域,其寬度的界限尚無統一標准,隨海岸地貌形態和研究領域不同而異。中國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規定:海岸帶的寬度為離岸線向陸側延伸10公里,向海到15米水深線。 海岸帶開發利用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建造港口,發展海運事業。目前世界各國共有2300多個海港,國際貿易貨運量99%通過這些港口,其中年吞吐量在100萬噸以上的約有200個。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海港數量和吞吐量迅速增加。 海岸帶往往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海塗。利用海塗發展水產養殖業為沿海各國所重視。現在世界海洋養殖業年產魚類約50萬噸,海藻栽培年產130萬噸。一些海岸帶由於河流挾帶泥沙入海,每年海塗都有自然增長。如中國的大河每年入海泥沙達20餘億噸,大部分沉積在河口海岸,一些岸段的岸線每年向外延伸數十至數百米。許多海洋國家還圍海造地,擴充海岸帶土地資源。荷蘭從13世紀開始圍墾海塗,至今總面積達7100平方公里,佔全國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中國從唐代(618~907)已開始較大規模的圍墾,1949年以來共圍墾了800餘萬畝(見圍海工程)。 海岸河口水域餌料豐富,是大量魚類生長和孵化的場所,海岸帶的漁業生產在海洋捕撈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如美國海洋漁業生產有70%是在海岸帶進行的。 在海岸帶開辟鹽場提取海鹽,是人類食鹽的主要來源。海鹽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此外,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從海水中提取碘、鈉、鎂、溴等重要元素和鈾、鍶等稀有元素,發展工業生產(見海洋資源化學)。 開發利用海岸帶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是目前世界上正在發展的重要產業。海岸帶還蘊藏有大量可供開採的煤、鐵、鎢、錫、砂礫礦以及稀有元素礦物金紅石、金、金剛石等(見海底礦產資源)。 海岸帶蘊藏有潮汐能、鹽差能、波浪能等可再生海洋能。據初步計算,全世界海洋潮汐能約10億千瓦,主要集中在淺海區。中國沿海潮汐能蘊藏量約 1億千瓦(見海洋能利用)。海岸帶在水利建設和國防建設上也佔有重要地位,並且是建立海濱和海上旅遊、療養區的場所。 由於海岸帶具有各方面開發利用的價值,而不同的開發利用目的之間往往相互牽制甚至發生矛盾。長期以來大多是由各地區、各經濟部門進行單目標開發利用,以致某些資源遭到破壞或污染環境。例如,海岸工程建成後,海岸動力因素發生變化,可能引起新的工程技術問題;水流、灘塗的演變也會對魚類洄遊和貝類生長發育條件產生影響;採油和排污工程有污染環境的危險,並對稀有動植物、珍貴文物、名勝、古跡和游覽勝地產生影響,等等。各國在這方面均有不少經驗教訓。如埃及阿斯旺水壩的修建使入海口海岸迅速蝕退,沙丘體阻塞溯河性魚蝦洄遊通道,僅沙丁魚減產每年即損失幾百萬美元。但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明確提出了海岸帶的綜合利用問題。許多沿海國家開始採取措施,對海岸帶實行綜合管理和開發,已取得成果。例如,荷蘭於1953年開始進行的「三角洲計劃(The Delta Project)」,完成後能防止高潮洪水災害,改善鹿特丹港和安特衛普港的航運條件,並使萊茵河下游兩側河網完善,形成的淡水湖能確保工業和生活用水,還可以開辟新的游覽區。 海岸帶綜合利用的工作主要包括:①開展海岸帶調查,全面掌握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如中國50年代開始對全國大部分海區的海岸帶進行了普查;70年代以來,又開展了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②通過對海岸帶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制定旨在保護環境並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的綜合開發利用的規劃,進行多目標開發,盡可能創造資源保存和再生的條件。③加強海岸帶管理。制定管理法規,建立專門機構,協調各種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進行環境監測和保護,監督綜合開發利用方案的實施。各國對此都很重視,美國1972年通過了《聯邦海岸帶管理條例》,從聯邦到各州都建立了海岸帶管理機構。中國也設立了全國和沿海省、市、自治區海岸帶開發和管理的機構,擬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岸帶管理法》,並於1984年底成立了中國海岸帶開發與管理研究委員會。
擴展閱讀:
1
《海洋科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Ⅵ 海南島海岸帶變化與城市地質環境保護研究
丁式江1 徐忠勝2 吳國愛2
(1.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海口570206;2.海南省地質調查院,海口570206)
摘要:本文評述海南島海岸帶形態特徵,對岸線的侵蝕、淤積作了對比研究,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研究了海岸地質環境變化引發的紅樹林退化、土地沙化、淺層地下水水質惡化等環境地質問題。研究了海南島主要城市的地質環境特徵,城市規劃發展過程中應注意或易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提出了海岸帶及城市地質環境保護的建議。
關鍵詞:地質環境;海岸帶;城市;海南島
海南島是我國最大的熱帶島嶼,陸域面積33920km2,海岸線長度1528km,大小海灣84個。本文海岸帶是指平均海平面向內陸10km的范圍,面積9230km2(見圖1)。海岸帶是海南島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居住著全島60%以上的人口,海南省的省會城市海口市、著名旅遊城市三亞市、化工基地東方市、洋浦開發區等均分布於海岸帶上。經多年的自然條件的演變及人類社會的開發利用,海岸帶及主要城市的地質環境已有了明顯的變化,因此研究海岸帶及主要城市地質環境的變化,提出保護建議,是一項急迫的任務。
1 海南島海岸帶特徵及其變化
海南島海岸特徵主要體現在海岸類型與地貌類型上。
1.1 海南島海岸帶特徵
海南島海岸帶呈環形分布,海岸線曲折綿長、形態復雜多變,海岸類型有砂岸、岩岸、泥岸、生物海岸,其中岸線的64%為砂岸。海南島具有典型的熱帶海岸特徵,潮間帶內有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全省現有紅樹林面積4300公頃,以東寨港和清瀾灣分布面積最大。珊瑚礁岸線長717km,主要分布於文昌市、瓊海市、三亞市。海岸地貌有山地、丘陵、台(階)地、平原,海岸地貌以平原地貌為主,面積4898km2,占海岸帶面積的53.5%,其次為台(階)地地貌,面積3054km2,占海岸帶面積的33.4%。
由於自然條件及海洋動力作用的不同,海南島海岸帶分為北部、東部、南部、西部海岸4段。北部海岸從臨高縣的臨高角到文昌市的木蘭頭之間;東部海岸從木蘭頭到陵水縣黎安港之間;西部海岸從鶯歌海以北到儋州市之間;南部海岸位於陵水縣黎安港到鶯歌海之間(見圖1)。
1.2 海岸帶變化
海南島海岸帶的變化體現在海岸線的變遷及地質環境的變化。
1.2.1 海岸線的變遷及其成因
1.2.1.1 海岸線變遷
海南島原始海岸大多為山地丘陵組成的基岩港灣岸,而後隨著海岸的侵蝕堆積過程,有些地區發育了沙壩堆積岸,使全島海岸具有海蝕—海積型的特點並且兩類海岸交錯分布。對全島海岸線的變化採用了遙感解譯、不同時段地形圖的海岸線對比及實測的方法進行研究,得出了海岸侵蝕與淤積的變化。
圖1 海南島海岸帶范圍圖
(1)海岸侵蝕
全島侵蝕岸線長度約為218.77km,尤其是東部和西部沿海侵蝕作用更加強烈(見表1)。
比較嚴重的侵蝕岸段有東部文昌市的清瀾灣、東郊、萬泉河河口,北部海口市的海甸島、後海、新海角、澄邁縣玉包角,西北部的洋浦灣、西部的八所灣及南部陵水黎安岸段。典型侵蝕岸段文昌市東郊的邦塘灣,經10年觀測海岸線後退200m,平均年侵蝕速率達到了20m(見圖2)。
萬泉河河流入海口沙堤壩形狀發生了了明顯的變化,1991北沙堤長1.6km,寬1.2km,南沙堤寬1.2km,至2001年,北部沙堤已完全消失,河口由原來180m寬變成510m寬,南部沙堤寬度變為480m,比1991年凈減720m,同時由於受到海水的侵蝕,沙堤向東偏移360m(圖3)。
寧遠河河流入海口處發生侵蝕現象,河口地貌發生巨大的變化(圖4),通過兩期影像對比發現,1991~2001年期間,海岸向內地侵蝕了300m,年均侵蝕30m;河漫灘被海水淹沒1.4km2。
表1 海南島主要侵蝕岸段統計表
1.2.2.8 城市地下水環境問題
海南島主要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曾遭遇地下水環境問題。地下水曾是城市初期生活、工業、商業用水的主要水源,隨著城市規模的快速擴張,人口規模、工業規模及旅遊等行業的發展,地下水作為一種優質水源,其開采量也快速增加,開采中心地下水位快速下降,開采漏斗急劇擴大,造成了一定的環境地質壓力,比較典型的城市為海口市。
海口市地下飲用水含水層為一套濱海相的砂岩與生物碎屑岩,含水層厚度巨厚、水量豐富、水質優良,自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開采井數量與開采量增加較快,海口地區地下水降落漏斗急劇擴張,漏斗中心水位快速下降;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水位恢復上升,漏斗縮小(表5,圖8)。
表5 海口地區第2承壓水環境地質狀況表
2 海南島海岸帶與城市地質環境保護建議
2.1 海岸帶保護建議
海岸、河口的動力條件是極其復雜的,其作用能量也是極大的,現有海岸、河口形態是海洋、河流動力長期作用的結果。東北風是本島的主流風向,東部海岸的河流輸沙量極少,本島東部海岸是侵蝕的主要岸段,淺海珊瑚礁對保護海岸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保護珊瑚礁是保護東部海岸的重要手段。此外本島主要海灣內的紅樹林也是保護海岸的重要因素。國內外多年的海岸保護研究表明,人為改變海洋、河流動力條件,會引發海岸、河口形態的急劇變化。海岸、河岸侵淤變化最終會遵循物質守衡定律,如果沿岸輸沙或河流輸沙能夠補充侵蝕量,則海岸會保持一種動態平衡狀態,因此在侵蝕岸段增加輸沙量,在淤積岸段減少輸沙量是海岸、河口保護較為科學的方法。因其費用巨大,人工護岸工程僅作一種補救的措施,不得已的情況下採用,國內外海岸工程的經驗表明,丁字壩是人工海岸防護的一種較好的選擇,在敏感岸段或人口、資金密集岸段建造丁字壩,起到防護海岸作用。
圖8 海口地區第二承壓水漏斗中心水位
礦業開采、高位池養殖業對海岸地質環境的影響與施工工藝、生產方式相關。礦業開采應按科學規劃、分塊開采、及時復墾的流程作業,可最大限度減少礦業開采對海岸的破壞;高位池養殖業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池底、池壁、管道的滲漏而造成,採取的嚴格的防滲措施,杜絕滲漏可預防養殖池水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
2.2 城市環境地質保護
城市區域地質構造穩定性是關繫到城市規劃建設和重大工程建設安全的重要問題。海口市的近東西向斷裂、北東、北西向斷裂第四紀以來仍有活動,斷裂運動的概率比較高,斷裂運動是人力不可抗拒的,惟有採取避讓措施才是防護的選擇。我國現有的城市規劃、建築與勘察規范對此都有作了明確的規定,嚴格按相關規范實施可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斷裂構造的活動性監測是城市環境地質保護必須重視的問題,准確、有效的監測與預報是避免生命與財產損失的前提。
地下水環境的保護關繫到優質地下水的可持續利用及其引發的地面環境地質問題。地下水的開采與環境保護應是合理開采、科學保護,在有效的環境保護下,合理開采利用地下水資源,為社會與人民造福。消極的禁采與過量開采都是不可取的方法。過量開采地下水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可通過水質監測、地面沉降觀測來監測,監測方法與實施都比較成熟,因此城市地下水環境保護的最低界限為地下水的持續惡化、開采漏斗區地面持續沉降。
為了更加積極地保護城市地下水環境,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措施:(1)優質高價的資源利用觀,優質地下水取高價、一般地表水取低價,利用價格原理調節地下水與地表水之間的消耗量;(2)優先滿足飲用水的需要,抑制工業、農業等其它耗水量大的行業開采利用地下水;(3)分散開采,避免集中過量開采。集中開采容易造成地下水漏斗降深過大,容易引發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的環境地質問題;(4)加強地下水環境的監測與保護工作研究,海口市的地下水監測網部分監測井由於自然損耗,個別監測井已報廢,監測網精度降低。監測手段幾十年來均為繩測,電子技術已發展到較高的程度,地下水監測也應跟隨科技的進步,朝應用自動化、高精度、高頻度的方向發展。
Study on Coastal Zone Change and Ge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Urban in Hainan Island
Ding Shijiang1, Xu Zhongsheng2, Wu Guoai2
(1. Hainan Bureau of Land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Haikou 570206;2. Hai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aikou 570206)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ments coastal zon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inan Island, contrasts and researchs the corrosion and siltation of the coastline,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which forms. The article studied the environment geologcal question such as the mangrove forest degeneration, the sandy desertification, shallow groundwater quality worsening and so on, which the seacoast geology environmental change initiates,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 of main city in Hainan Island.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question which was easy initiated should be payed attention in the urban planning developing process. Last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astal zone and the city ge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ggestion.
Key word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astal zone; Urban; Hainan Island
Ⅶ 進一步重視海岸帶管理
澳大利亞 80% 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帶地區 ( 距海 100 千米范圍內) ,澳大利亞幾乎所有的重要城市也都集中在海岸帶地區。海岸帶地區也是澳大利亞開展工農業生產活動和商貿活動的主要場所。沒有海岸帶的良好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就沒有國家的發展和未來。鑒於此,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澳大利亞政府一直十分重視海岸帶的管理,並出台了一系列加強海岸帶保護的政策,包括聯邦海岸帶政策 ( Commonwealth Coastal Policy) 、國家海岸帶管理戰略 ( National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Strategy) 等。2003 年 10 月,澳大利亞政府又進一步出台了 「國家一體化海岸帶管理合作方法框架」( Framework for a National Cooperative Approach to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以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協調一致的海岸帶管理。2006 年 5 月,又出台 了 「國 家 一 體 化 海 岸 帶 管 理 合 作 方 法———框 架 與 實 施 計 劃」( National Cooperative Approach to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Framework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等。
未來一段時期,澳大利亞政府繼續重視海岸帶管理不僅是體現在聯邦層次上,而且更主要體現在州與領地層次上。
塔斯馬尼亞州於 1996 年正式出台了海岸帶政策 ( Tasmanian Coastal Policy 1996) 。2009 年 4 月 10 日,塔斯馬尼亞州總理 Hon David Bartlett 向塔斯馬尼亞州資源規劃和開發委員會致函,建議對 「州海岸政策 1996」進行修改和補充,以適應新時期對塔斯馬尼亞州海岸帶管理的要求。
昆士蘭州於 1995 年就通過了 《海岸帶保護和管理法 1995》,2001 年 12月起草了昆士蘭州海岸應急行動計劃。2002 年 2 月,「州海岸管理計劃———昆士蘭海岸政策」正式實施,2008 年第一季度,昆士蘭州環境與資源管理部對州海岸管理計劃實施情況進行了評估,並計劃出台新的海岸管理計劃。根據昆士蘭州 《海岸帶保護和管理法 1995》規定,其海岸帶管理計劃每 7年將評估一次。
2006 年 10 月, 新 南 威 爾 士 州 海 岸 帶 管 理 政 策 修 改 版 ( Coastal Management Policy) 出台,其確立的原則是: ①以規劃和審慎的方式,沿新南威爾士州海岸建立海岸帶保護區,並構成一個綜合、有代表性的生態體系; ②工業、農業和土地利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水排放,對海岸生態系統所構成的威脅十分嚴重,威脅到漁業、居民健康和舒適以及州河口與海岸水的旅遊用途,應設法改善; ③為實現海岸資源的生態可持續管理和利用,威脅海岸自然價值的活動必須要停止,各級政府、社區和工業間的新型合作計劃必須要重新設計、資助和實施; ④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其他後果,包括暴風雨的頻率與強度等,必須要充分認識到,並整合到海岸帶管理的一切決策中。其確立的計劃和目標是: ①在海岸帶的管理中,得到土著澳大利亞人的認同和參與; ②把新南威爾士州海岸帶管理融入國家海岸帶行動計劃中; ③為海岸土地、河口和海洋生態系統,創造綜合的、足夠的且具代表性的儲備體系; ④使用綜合的區域評估系統,涵蓋各土地使用權,評估全生物區的自然價值和資源; ⑤即刻暫停海灘拖網捕魚、禁止海岸采礦;⑥通過創建海岸帶管理的 「先鋒機構」、公眾參與以及利益相關人的協商程序,鑒別和監督問題地區,並進行嚴格的土地分區; ⑦在新的或現有的海岸帶開發中,採用和利用能減少自然資源消費、節約能源的適當可持續產品、技術和設計,增加循環和再利用,減小或去除對人類或環境健康的威脅;⑧未來新南威爾士州海岸帶開發建立在生態可持續原則基礎上,並為自然和人類改善的環境提供高質量成果。
維多利亞州 1995 年就通過了 《海岸管理法 1995》 ( Coastal Management Act 1995) 。2008 年,維多利亞州政府出台了 「維多利亞海岸戰略 2008 」( Victorian Coastal Strategy 2008) ,其確立了在未來 5 年內,維多利亞海岸帶管理的戰略框架和遠景。其戰略是: ①為有意義的環境和文化場景提供保護; ②開展一體化的規劃,並為未來管理確立一個明確的方向; ③確保可持續利用海岸自然資源; ④在海岸帶進行適當的開發。制定該戰略的目的是:①為海岸、河口和海洋環境的規劃、管理和利用提供展望; ②明確政府關於海岸、河口和海洋環境的政策承諾; ③制定和實施其他具體的戰略與計劃的框架,如海岸行動計劃、管理計劃和規劃方案等; ④在可能的地方,成為決策者審慎決策的指南等。
目前,西澳大利亞州也正在積極制定海岸帶管理政策 ( Coastal ZoneManagement Policy for Western Australia) 。
由上述可以看出,加強海岸帶管理,已成為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州/領地政府的一個共識,從而也是未來澳大利亞土地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和重要方向。
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21 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包括美國、加拿大、荷蘭、南非、孟加拉國等,都在積極制定自己的海岸帶政策,加強海岸帶管理,因此,加強海岸帶管理也是世界國土資源管理的一個發展趨勢。
Ⅷ 海岸帶的定義
海岸帶是海岸線向陸海兩側擴展一定寬度的帶狀區域,包括陸域與近岸海域,對於其范圍,至今尚無統一的界定。聯合國2001年6月《千年生態系統評估項目》將海岸帶定義為「海洋與陸地的界面,向海洋延伸至大陸架的中間,在大陸方向包括所有受海洋因素影響的區域;具體邊界為位於平均海深50m與潮流線以上50m之間的區域,或者自海岸向大陸延伸100km范圍內的低地,包括珊瑚礁、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區域、河口、濱海水產作業區,以及水草群落」。在實際管理中,海岸帶范圍可根據管理目的和研究需要而定。
Ⅸ 海南省離海岸線直線距離多少不能建房
海南省離海岸線直線距離500米不能建房子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