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堡條例
1. 現在世界上都有幾種制度的國家
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日本國、馬來西亞、柬埔寨王國、泰王國、汶萊達魯薩蘭國、尼泊爾王國、不丹王國、科威特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巴林國、卡達爾國、阿曼蘇丹國、約旦哈希姆王國,丹麥王國、挪威王國、瑞典王國、列支敦斯登公國、荷蘭王國、比利時王國、盧森堡大公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摩納哥公國、安道爾公國、西班牙王國、梵蒂岡城國、馬爾他騎士團,摩洛哥王國、史瓦濟蘭王國、賴索托王國,湯加王國。
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朝鮮,古巴,越南,寮國
狹義的社會主義國家,指由共產黨執政的國家,有5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古巴共和國。
下列國家值得關註: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執政黨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總統夏納納·古斯芒,獨立運動領袖;國民議會議長古特雷斯·盧奧洛,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主席,夏納納·古斯芒之子;政府總理馬里·阿爾卡蒂里,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秘書長,夏納納·古斯芒之子。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是:「信仰真主、民族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執政黨孟加拉國人民聯盟曾長期堅持社會主義和公有制原則。
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錢德里卡·班達拉奈克·庫馬拉通加。父所羅門·班達拉奈克,母西里瑪沃·班達拉奈克,先後出任總理。錢德里卡·班達拉奈克·庫馬拉通加曾脫離自由黨,先後組建人民黨、統一社會主義聯盟和人民自由陣線並任領袖。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1973年,「九·一」革命領導人穆阿邁爾·卡扎菲上校提出既非資本主義也非共產主義的「世界第三理論」,並發動「文化革命」。1977年,阿邁爾·卡扎菲上校發表《人民權力宣言》,宣布利比亞進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權的民眾時代」,取消各級政府,代之以各級人民大會和人民委員會,同時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建立各級革命委員會組織。他還宣稱利比亞信奉自由、社會主義和阿拉伯統一等原則。
此外,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的國名,與一些由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接近。
中國和越南已經對外開放,經濟發展很快,朝鮮在走自我封閉的道路,
古巴算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在外交政治上比較開放的國家,但同樣遭到美國的軍事制裁,越南目前經濟稍有起色。
過去的社會主義國家
捷克斯洛伐克(至1989年)
匈牙利(至1989年)
羅馬尼亞(至1989年)
保加利亞(至1989年)
波蘭(至1989年)
民主德國(至1990年)
阿爾巴尼亞(至1991年)
蘇聯(至1991年)
現存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古巴共和國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國名帶社會主義但一般不認為其屬於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
2. 同性戀合法的國家和不合法的國家分別是
2001年,荷蘭正式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官方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
2003年,比利時正式承認同性婚姻合法,成為全球第二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
2005年有西班牙、加拿大;
2006年有南非;
2009年有挪威、瑞典;
2010年有葡萄牙、冰島、阿根廷;
2012年有丹麥;
2013年法國、烏拉圭、巴西、紐西蘭;
2014年英國;
2015年有盧森堡、斯洛維尼亞、愛爾蘭。
也就是說,到2021年為止,全世界一共有19個國家官方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化,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我國法律規定
2019年12月20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第三次記者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岳仲明表示,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三次審議稿徵求意見過程中,有意見認為,同性婚姻合法化應該寫入民法典婚姻家庭編。
2019年8月21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研究室主任臧鐵偉回應,我國現行婚姻法規定的一夫一妻制是建立在一男一女結為夫妻基礎上的婚姻制度,這個規定是符合我國的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的。
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不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因此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也維持現行婚姻法規定的一夫一妻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同性婚姻
3. ,是不是所有國家的刑罰中,都有死刑制度呢
死刑是一個廣泛爭論的話題,廢除還是保留爭論了兩個世紀。世界上廢除死刑的國家到2003年已經達到110個國家左右。廢除死刑的思想源自十七、十八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兩百多年來一直交鋒,產生了幾次大規模廢除死刑運動。
第一次是19世紀末,第二次是二戰結束之後,需要指出的是,兩次浪潮中,廢除死刑的過程中出現了歷次反復。 通過聯合國和大赦國際的努力,聯合國成員國中廢除死刑的國家首次超過了保留死刑的國家。
但是廢除死刑的國家情形不同:
第一、完全廢除死刑的國家,約76個,通過憲法和法律明確宣告廢除死刑,或者在所有的刑法規范中沒有規定死刑的刑種,多數集中在歐洲大
陸,如法國、德國、荷蘭、盧森堡,部分集中在拉美,如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烏拉圭(拉美從歷史的淵源上,文化與歐洲很接近,所以緊隨歐洲廢除死刑,但往往可以不經法律程序執行死刑);
第二、對普通刑事犯罪廢除死刑,但是對叛國罪、軍事罪、海盜罪保留死刑,約15個,如義大利、以色列;
第三、屬於事實上廢除死刑的國家,這些國家法律上有死刑條款,但是在過去連續10年內沒有執行過一例死刑或者沒有被判處死刑,如土耳其(奧賈蘭試圖建立庫爾德人國家,成立軍事法庭,最高法庭判處死刑,向歐洲最高法院上訴,現在未執行死刑。
土耳其自視為歐洲人。冷戰期間被納入北約,土耳其申請加入歐盟,但是之後申請的東歐國家都被允許加入了。在美國的壓力下,歐盟同意在今年討論這個問題。愛爾蘭對於東歐國家的反對也使得這一過程十分漫長。
歐盟之所以反對土耳其加入,實質的原因是宗教。印度本來要達到廢除死刑的狀態,可是今年出了問題。 )
保留死刑的國家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如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日本,可見死刑遠遠沒有達到廢除死刑的時機。
大赦國際非常樂觀,但是這種結論是過分樂觀的,在可預見的未來並沒有這種基礎。如歐洲大陸民眾要求恢復死刑的聲浪十分高漲,在廢除死刑後,惡性案件急劇上升,如連環殺手大量出現。 另外,有些國家,沒有經過全民公決投票,因此民眾在感情上並不支持死刑,如法國,67%的人支持保留死刑。
在今天,這兩種觀點還將繼續爭論。
全世界目前共有200多個政區單位,其中獨立國家169個,其餘為尚未獨立的地區。由於兩種觀點還有繼續爭論,所以適用死刑的國家在不斷增減之中。
4. 歐盟峰會實行的是什麼制度一票否決嗎英國反對就無法執行嗎
NO,少數服從多數,然後由歐盟執行官執行。歐盟是以《里斯本條約》為法律基礎的,如果對《里斯本條約》本身進行修改這類議題,必須要由27個成員國一起通過。
相信你是想了解9號歐盟峰會英國行使否決票的相關情況吧?
面對此次歐債危機,在化解過程中,法德建議修改《里斯本條約》,添加讓歐盟有權成立一個主權財政監督協會,以加強對各國的財政監督,如果有違規的,將自動進行制裁的條款。
而英國這個國家在歐盟的位置很奇特,他雖然屬於歐盟體系,但是又不屬於歐元區,所以對此次歐債危機有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意思,這次歐盟峰會英國首相以新修改條約有涉嫌干涉英國財政主權為借口,投下了否決票,致使歐債危機進一步停留在原點,歐洲乃至世界經濟仍然一片茫然。
有傳聞,可能歐盟除了英國的其他26個成員國,可能會締結新的條約,但是能否替代《里斯本條約》,不得而知,反正英國這次有點隔岸觀火的意思,惹惱其他成員國了。
你提問題,連分數獎勵都不給嗎?
5. 世界各國對死刑犯的執刑方法都有哪些
直到完全腐爛18世紀已停止使用絞刑,而19世紀初,統架仍豎立在英國各地,數目相當多。以至人們把它們當成了路標。
讓屍體掛在示眾架上直至腐爛的做法一直延續到1832年。一個名叫詹姆士。庫克的人被統死後,絞架和他那腐爛的屍體吸引了許多星期天散步者。在他之後,屍體才停止展示。
阿瑟。凱斯特勒在有關級刑的「思考』坤告訴我們,19世紀英國仍用報考究的儀式執行絞刑,上等人還把它看做是頭等重要的場面。人們為觀看一次考究的絞刑可穿越整個英國。
1807年,四千多人聚集在一起觀看霍洛韋和哈格蒂的死刑。儀式過後,發現了一百具被人群踩死的屍體。二0世紀,歐洲其他國家已廢除了死刑,而英國仍在對7、8、9歲的孩子施統刑。對孩子的公開絞刑一直持續到1833年。最後一個被判死刑的孩子是一個9歲的男孩,因為他偷了墨水。最後由於輿論的大力呼籲,他被減了刑。
19世紀,有一些被快速懸掛到示眾架上去的被絞死者十五分鍾後仍活著。被掛在示眾架上半個多小時後仍又活過來,出現這種情況的受刑者的數目也很可觀。還是19世紀,格林事件中,受刑者是被裝進棺材後又活了過來。
1880年以來幾乎總要解剖屍體,而「絞死者」在解剖桌上重又活過來的事並不少見。
最難以置信的故事莫過於阿瑟。凱斯特勒向我們講述的事。假如沒有證據或不是出自一個傑出的實踐家之口,就會讓人產生懷疑。在德國,一個被絞死者在解剖室醒了過來,他站立起來,並在法醫的幫助下逃走了。
1927年,兩個英國犯人被從絞刑架上解下,十五分鍾後,兩個犯人重新開始呼吸,只好趕緊再掛上去,重新吊了三十分鍾。
絞刑是一種「微妙藝術」。英國盡力想做得完美些。20世紀前半期,英國曾幾次組成委員會,負責研究死刑帶來的復雜問題。英國皇家委員會(1945~1953)經過研究各種類型的死刑後最後得出結論:能導致立即死亡、最安全又迅速的方法是採用「絞刑架下活動的長踏板」,它能在重重落下時折斷頸椎。
盡管英國的許多劊子手曾多次申明這種「絞刑架下活動的長踏板」是由他們發明的,但聽說這其實是愛爾蘭人於19世紀發明的。這種「長踏板」集中了絞刑所有的科學規律。
英國人在1964年12月廢除普通法犯罪的死刑時仍宣稱:在他們國家,「絞刑,起初是野蠻的,但成功地文明化了」。這種「英式」絞刑,目前在全世界很通用,變得更系統化了。犯人的雙臂綁在背後,站在活動板上,正好是兩塊板的連接處。這兩塊板放在較鏈上,靠兩根鐵桿支撐,與絞刑架地板處在同一高度。用捐棍或剪斷細繩的辦法拉開插銷,這樣兩塊門板轉向下方。一旦犯人站在活動板上後,就綁住他的腳,根據國家不同,犯人頭上蓋上或白或黑或淡灰褐色的、只露出兩隻眼睛的風帽。繩子套在脖子上,結打在左下頜。繩子螺旋形繞在絞刑架上方,一旦劊子手移動了活動門板,繩子就隨著犯人的身體的落下而展開。麻繩系在絞刑架上,通過一個系統可隨意伸縮。
最後這個細節正是這種死刑的「優點」所在。活結和打在絞刑架上的結之間的長度,事實上是由犯人的身材和體重決定的。在大多數國家,劊子手都有一些素引表。每次執行絞刑前都先用裝滿了與犯人的體重相等的一袋沙子仔細驗證。
危險也是存在的。要麼繩子不夠長,頸椎沒有波折斷,犯人跟以前一樣緩慢死亡;要麼繩子太長,從高處落下來,斷了犯人的頭。比較合適的是一個80公斤重的人最好從2。4米處落下。體重每增加3公斤,繩子應減短5厘米。
當然,也可根據犯人的某些特徵,比如:年齡、肥胖程度、身體特徵甚至肌肉特點等修改「索引表」。
1880年,報界詳細報道了一個原籍匈牙利人,名叫塔卡克斯的人的「復活」經過。
那人被吊了十分鍾後,被從絞刑架上解下,但半小時後又活了過來,三天後才死去。醫生認為絞刑時出現這種「不正常」現象是因為犯人的喉嚨極其粗壯、淋巴腺隆起相當厲害,當然也是因為過早被從統刑架上解下。
對羅貝爾。古德達爾施絞刑的劊子手名叫貝利,在此之前他已執行過兩百多次絞刑,應該說很在行。他根據犯人的體重進行了計算,認為應從2。3米處落下。但通過檢查,他發現犯人的脖子的肌肉很脆弱,他便把繩子減至1。72米,也就是說短了58厘米。然而這種改進仍然不夠,因為古德達爾的脖子比表面上看見的更虛弱,最後繩子割斷了他的頭。
同樣可怕的結果在法國、加拿大、美國、奧地利等國都出現過。加利福尼亞聖。昆廷監獄的獄長沃丹。柯林頓。達弗曾觀看和指揮過一百五十多起絞刑和毒氣刑,以下是他對一次繩子過長的絞刑的描述:「旬邑人的臉被撕成碎片。他的頭半掛在身軀上,眼球凸出,血管爆裂,舌頭已不成形。」他還強調指出尿和正在發乾的糞便的臭氣。他還這樣描述另一次繩子過短的絞刑:「他慢慢地被勒死,一刻鍾里,他的呼吸很重,就像一隻豬在打呼嗜。
「犯人全身自上而下地抖動,活像玩具約約(一種用線使一小圓盤沿線升降的玩具)。為了不讓繩子在顫動中斷掉,劊子手不得不緊緊地抓住犯人的腿,犯人渾身發青,舌頭腫脹。」
為了避免類似的失望,英國王室的最後一名劊子手皮埃爾波恩習慣在執行死刑前幾小時,在他的工作室通過目稅環對每個犯人進行聽診。
皮埃爾波恩斯言,他把犯人抓進工作室和操作活動板的撬根之間的時間不會超過十或十二秒。在其他一些監獄,工作室離絞刑架比較遠,但他肯定,所用時間從沒超過二十五秒。
但快速處決難道是不能否認的效率的證據嗎?
倫敦北區的驗屍官對58個被處死者驗屍後證明,絞刑後。死亡的真正原因是頸椎脫臼、脊髓被撕碎或壓鐵。這些情況使犯人立即失去了知覺並很難恢復知覺,而心臟則仍可跳動15至30分鍾,但病理學家認為「這純粹是一種自覺運動」。
在美國,有位法醫曾打開過一個絞死者的胸腔,半小時後,他不得不「像阻止時鍾的擺一樣」用手阻止犯人的心跳。
與繩子有關的風俗習慣繩子的性質和質量在統刑中很重要,劊子手必須細心挑選,這也是他的其中一項職責。治。莫爾丹,綽號「劊子手王子」,在1874年~1894年二十年問鄭重其事地做事。
他請人定做繩子。在肯德基州挑選麻纖維,在聖一路易統統,在史密斯堡編成繩子,然後為了讓繩子在打結時變得光滑。不再有彈性。他在繩子上塗上一層以植物油為主的混合液。喬治。莫爾丹還保持著一個從未被打破過的紀錄;他的一根繩子使用了二十七次、另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是結。一種被譽這接受的看法是要打好一個活節,繩子必須能在十三個螺旋來的流蘇中滑脫。然而,從沒超過八個或九個流蘇,即可做成大約十厘米長的一個「深灰形發卷」。繩子一旦套在犯人的脖子後,必須拉緊。但千萬不可對犯人的血液循環施加任何壓力。
給打在左頜骨後,就在耳朵下方。結的位置確定後。劊子手冒出一定長度的繩子,繩子的長度根據犯人的體重、年齡、身體條件或某些體貌特徵等做相應的調整。1905年,在芝加哥,殺人犯羅伯特。加爾蒂內因為頸椎及其組織嚴重骨化而不能被處極刑,因而逃過了絞刑。統刑規定:犯人越重,繩子則越短。
為了避免繩子太短時使犯人窒息而死,而太長時「取了他的頭」,因此有許多「重量——繩子」索引表。
世界各地的絞刑在七十七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法和軍事法中,絞刑是合法的。這些國家和地區是:南非、阿爾巴尼亞」、安圭拉、安提瓜和巴爾布達、巴哈馬群島、孟加拉國」、巴貝多、百慕大群島、緬甸、波札那、汶萊、蒲隆地、喀麥隆、獨聯體」、南朝鮮」、多明戈、埃及」、美國」、衣索比亞、斐濟、甘比亞、格瑞那達、赤道幾內亞」、圭歿那、中國香港、匈牙利」、開曼群島、英格蘭維爾瓊群島、印度」、伊朗」、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牙買加、B本、約旦」、肯亞、科威特」、賴索托、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馬拉維、馬來西亞、模里西斯、蒙特塞拉特、納米比亞、尼泊爾」、奈及利亞」、紐西蘭、烏干達「、巴基斯坦、新幾內亞、波蘭」、卡達」、中非、荷蘭、聖基茨島和尼維斯島、至文森特島和格林納蒂尼、聖露西亞島、薩摩亞、獅子山「、新加坡、斯洛伐克」、蘇丹」、斯里蘭卡、史瓦濟蘭、敘利亞」、坦尚尼亞、捷克」、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土耳其、扎伊爾」、辛巴威。國家或地區名後帶有「。」,是指在這些國家或地區絞別不是惟一的死刑。根據犯罪的性質和法庭的判決,犯人也可被處搶刑或新首刑。
心仍在跳動!
英國1942年的一條法律規定,碰到這種情況,屍體將至少再吊一個小時,值班醫生應對死亡做筆錄。直到1968年廢除死刑前,奧地利的刑法典仍要求採取三小時的預防措施。
倫敦皇家外科學院是官方機構,該機構的檔案保管員證實在三十六起屍體解剖中,有六人在死刑後心臟又跳了七小時,另外兩人五小時。
一位著名的犯罪學家曾指出:「那些沒有研究過絞刑藝術的人的工作是不近清理的,他們讓那些不幸的罪犯忍受漫長而無意義的折磨。」我們還記得二923年真正的屠夫湯普森先生的死刑,那實在太可怕了,差點讓劊子手也去嘗試自殺。
既然美國的劊子手——「世界上最好」的劊子手——也碰到過我們剛剛提到的可怕的災難,那對一戰後世界各國的絞刑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
1946年,德國和奧地利在處決納粹戰犯時及紐倫堡訴訟案後死刑的執行中都出現了一些可怕的事。即使使用了「絞刑架下活動的長踏板」這一現代方法,為了結束絞刑,衛兵有時不得不將犯人的腳往下拉。
1981年在科威特的一次公開絞刑中,由於劊子手誤算了繩子的長度,犯人下落時力量不足以折斷他的頸椎,因此,犯人幾乎是在十分鍾內窒息而死的。
在非洲,人們更喜歡採用「英式」絞刑,即使用絞架和活動扳,但仍需知道怎樣操作。1966年6月在金沙薩對4位前部長施行的絞刑(《巴黎競賽畫報》曾對此次絞刑作了報道),與其說是一次死刑,還不如說是一次酷刑。
犯人被脫到只剩一條短褲,兩手綁在背後。「繩子懸掛著,犯人的上半身在門板上方。從下面,可看到他的腿和屁股。整個身體突然僵直,這就結束了。」
埃瓦里斯特。金巴死得很快。但第二個,埃馬紐埃爾。邦巴相當強壯,他的頸椎沒被折斷。他是慢慢地窒息而死的,他的身體不是沒有做瘋狂的抵抗。最後,他的肋骨突出,血沾滿了解剖台。從心電圖上看,心跳開始很快,漸漸地均勻了。接著慢了下來,到第七分鍾就停止了跳動。
臨終前14分鍾亞歷山大。馬翁巴也死得很快,但熱羅姆。阿納尼的死是四人中最長、最痛苦、最可怕的。他垂死掙扎了十四分鍾。「他被吊得不好,也許是最後一秒時一個動作讓繩子滑了一下,也許繩子本來就沒綁好;總之,很明顯,繩子是從犯人的左耳上套過的。在十四分鍾里,犯人的兩腿不停地亂動,一陣一陣地抽動,不停地朝前、朝後、朝各個方向抖動,甚至有兩三次還彎曲了起來,肌肉和大腿的努力抽動似乎給了他短暫的、荒謬的從死亡中掙脫出來的希望。但後來,掙扎的幅度突然減小,身體也幾乎同時僵直了。」
總統的話阿根廷總統卡爾洛。梅內姆於1991年宣布,他想在他的國家的刑法中恢復死刑。
秘魯總統阿爾貝爾托。菲吉莫里於1992年考慮將1979年廢除的死刑重新適用於和平時期的罪犯。
1991年,巴西,一份修改憲法的建議遞交給了國會。要求對某些罪犯處以死刑。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1974年對所有罪犯都免處死刑,但1991年8月政府恢復對犯有血罪和有預謀的殺人犯處以死刑。
菲律賓,於1993年12月對殺人罪、強奸罪、殺嬰罪、挾持人質罪和嚴重的貪污受賄罪等恢復死刑。以前。該國用電椅,這歡選擇了毒氣室。
最後一餐美國最近出版了一本可怕而荒誕的書,書中列舉了一些死囚在被處死刑前預定的最講究、最開胃的菜單。在美國的卡明斯監獄,一位被帶往刑場的犯人指著他的飯後甜食說:「我回來時再吃完它。」
古老的統刑,是把繩索套在脖子上,這也是最傳統的絞刑了,但也存在許多更殘酷的絞刑。羅馬人和許多東方民族是吊位犯人的頭發和生殖器來將犯人弔死。吊住生殖器的絞刑流行於中世紀的歐洲,但更難以忍受的絞刑是讓鐵鉤激進肌肉,鈞位骨駱,然後再把犯人用在空中、不管約在前面還是後百。一般鈞子總是構緊了犯人的肋骨。有時,犯人的胸肌相當發達,則也能承受自身的重量,而不至於被撕破。中世紀的日本的刑法典就曾規定用鐵約約住犯人的肋骨直至其死亡。18世紀初的土耳其入施行的絞刑是用約於約住犯人同一邊的手和腳、18世紀。英國人在他們的非洲殖民地上也曾這樣做過。他們用約子構在叛亂的土著人的胳膊下或肋骨上,將他們吊起來,然後讓他們在這種可怕的酷刑中掙扎幾天。這也許是沿襲了阿拉伯黑奴販子的做法。在阿爾及爾、台伊也是這樣用鉤子將犯人釣位,掛在法院的高牆上的。
斬首刑斬首刑的原理是割斷脖子,也就是說將頭和軀干分離。這種極刑並不是要造成犯人肢體殘缺,而是因為被截去部分相當重要,能導致立即死亡。縱觀各種極刑的多樣性和殘酷性,斬首刑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簡單」的死刑。斬首刑早在公元前就在亞洲和東方國家出現。人們甚至可以肯定在青銅器時代,隨著手持武器的出現,斬首刑也應運而生。
遠古的司法允許對某些不屬於火刑、勒死刑和用石塊擊斃的刑罰的案例施以斬首刑。有座淺浮雕告訴我們,在埃及朗塞斯二世統治時期就有斬首刑了。
據《申命記》(《摩西五書》中的第五本)記載,希伯來人的法律對某些犯罪也施斬首刑。
加利利四分省總督埃羅德。菲利浦的女兒、猶太人公主薩羅美曾從她叔叔埃羅德。
昂蒂帕的手中接過聖。讓。巴蒂斯特的頭顱,後者是按當時王國的現行刑法被處斬首刑的。
在羅馬,「鐵器死刑」很快得到了貴族的認可。盡管基督教的殉教者名冊主要追念的是馬戲團中的牲口和耶穌受難像,然而我們還記得當基督教徒還是羅馬城邦居民時。
他們卻在被處新首刑。
未來的聖。塞西爾和她的丈夫瓦萊西安出身於顯赫的貴族家庭,但他們都被殺了頭。
侍從官沒有把握的三刀沒能砍下塞西爾的頭,因為法律規定不能多砍。施行者讓塞西爾倒在血泊中,半死不活,最後她又活了三天。
聖。費利西泰是羅馬貴族,她與她的七個兒子都是基督教徒。費利西泰被告發後,因拒絕放棄原來的宗教信仰,她和她所有的孩子都被判處死刑,其中三個孩子與她一起被殺了頭。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有關聖。保羅和他的兄弟聖。約翰的,他們都曾是官吏,一個是康斯坦丁國王的女兒康斯坦斯家族的騎術教官,另一個是大管家。根據傳統,朱利安。阿波斯泰登基後,他們就辭去了一切公務,過起了隱居生活。
因為他們信仰基督教而被判處死刑,他們要求既然是羅馬城民就得在羅馬判決。最後他們是在晚上被處斬首的,因為國王擔心對他們公開施刑會在羅馬引起暴動。
同樣被斬首的還有:聖。普拉西德、聖。呂西、聖。克里斯托夫和另外十來個人。
達尼埃爾。羅普斯在他的《基督教堂的歷史》中轉述一位古代作家的話,他告訴我們要被殺死的基督教徒的人數之多,使劊子手害怕,並懷疑會累著他的手臂和劍。於是他把殉難者排成一條線,「這樣,他就能憑一股沖勁將受害者的頭一個一個地砍掉」。
「為了不中斷他的活計,他想出了這個辦法,因為假如他站在同一個地方施行,屍堆會阻止他繼續工作。」
在基督教徒國王統治時期,因為對耶穌殉難像不堪回首,經常由斬首刑代替十字架,斬首刑因而也更常見。
某些「斬前者」因濫施這~極刑,他們的名字被記入了史冊。查理曼向撒克遜人傳教時在威爾登將四千多人斬了首。
里夏爾。科爾。德。利翁在聖地以伊斯蘭教徒的贖身金到得不夠快為借口,殺了兩千五百個伊斯蘭教徒。
皮埃爾。勒。格朗一世於1698年下令殺了幾百個斯特雷利的叛亂者,他和他的顧問還親手殺了幾十人。
在法國,吉茲公爵不僅殺了幾乎所有的勒諾蒂的新教徒團體,還在安布瓦茲將幾十個宗教改革者施以新首刑。
但「光榮榜」(假如我們敢用這個詞的話)的榜首非中國的始皇帝莫屬,他是下令建造長城的人,為了牢固地建立他的政權,公元前234年,他命人殺了十萬人。
非洲也有斬首刑。羅朗。維爾納夫曾提及某個名叫厄斯查爾的人,他是19世紀貝昂森國王的賓客,他曾留下過一個內容很詳細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中讀到以下內容:「他們讓我爬上高高的平台,平台的對面是排列整齊的人頭。
「所有的土壤都浸透了血。在這些戰俘的頭上耗盡了窮凶極惡的酷刑的藝術……這還沒完!人們拿來八十隻柳條筐或簍,每隻裝一個活人,人頭露在外面。
「人們把他們在國王面前排好,然後一個接一個快速地將他們從平台高處移到廣場上,那兒許多人正在跳舞、唱歌、大聲叫喊,談論著這次意外的收獲……運氣好的達荷美人如果能抓住一個受害者,割了他的頭,立即就能用他的戰利品去換取賞金——一串小貝殼(一種貨幣)……最後,人們又帶來三組戰俘,為了延長施刑時間,用有缺口的刀將他們的脖子一點一點地割斷。」
每年七百次死刑我們知道刀劍並不僅僅被用來干凈利落地割斷脖子。我們得承認,在東方和亞洲,尤其在印度和波斯,經常讓犯人在死亡前遭受折磨,這種手段在歐洲鮮為人知。
撕碎或一點一點地切開脖子而不是割斷脖子,從而造成或大或小的傷口。另一種死刑是用劍鋸下頭,也就是說鋒利的刀口來回不停地移動,用劍自身的重量慢慢地鋸斷犯人的脖子。
正如我們上文提到的,在歐洲,斬首刑與酷刑沒有任何聯系,但卻是每個國家都施用的極刑之一。所有歐洲古老的編年史對此都有記載。
因國家不同,斬首刑有用斧頭的,比如英國、俄羅斯和德國;也有用劍的,比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阿拉伯王國則更喜歡用刀。使用的工具盡管有所不同,但一般北方國家更喜歡用斧頭,而拉丁國家更多地使用劍。
英國在亨利八世統治時期,每年有七百多次死刑,其中三分之二用斧頭處死。獨裁者本身也毫不猶豫地將他相繼娶來的六位妻子中的兩位—一安娜。博林和卡特琳娜。霍華德施以斬刑。
2554年,奉瑪麗。蒂道爾之命,斧頭斬斷了十七歲公主讓娜。格雷、她的丈夫和她父親的脖子。1587年伊莎貝特一世下令對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爾特施行斬刑,斧頭最終奪去了她的生命。1649年英國的查爾斯一世在白廳被斧頭砍斷了脖子。
斬刑於18世紀初在英國漸漸地消失,並被絞刑所代替。在俄羅斯,卡特琳娜廢除了斬刑。但19世紀初斬刑仍在德國萊茵河沿岸地區施行,並於第三德意志帝國時期重新出現,納粹分子把斬刑與斷頭刑、絞刑一起使用。比如被控燒了帝國國會的馮。呂博就是被斧頭砍了頭。他之後直至1945年,幾百個犯人都是以這種古老的極刑處死的。在馬里尼即如今的比利時,據檔案記載,在1370年~1390年的二十年間,共有六百七十五人被處極刑,其中兩百七十七人是用斧頭處死的。
在法國和義大利也用斧頭,但很快斧頭和刻就有了區別。某些階層的犯人漸漸地不再用平民的工具——一斧頭處死,而是死在貴族的武器—一劍下。接著,本來面向社會各階層的斬首刑成了貴族的特權,而平民則主要被處絞刑和車輪刑。
從此,斬首刑只為貴族所用,總之很少執行了。習慣的做法是劊子手將被斬首者的屍體分成四塊,然後掛在城門邊,在執行死刑的地方頭針在支柱的頂端。這種可怕的風俗也於問世紀初消失了。
用其他方式處死,而不是用刀劍處死,這在歐洲是極為可恥的。布朗托姆告訴我們,為了與他宮廷中某些紳士的下流行為作斗爭,弗朗索瓦一世許諾將「毫不留情」地對那些冒犯婦女的人處絞刑。奧爾納事件又是一例。
亨利。德。奧爾納伯爵是利尼王子的孫子和攝政王的表兄,他在同謀的幫助下,以商談~筆十萬埃居的交易為借口,使一個投機商中了圈套,兩個人殺了這個投機商並剝了他的皮。兩個殺人犯被逮捕,立案後,法官感到很為難,就去問攝政王的意見,後者回答:「法院應秉公辦事。」
被害人是個猶太人這一事實對奧爾納來說是他殺人的一個借口。法官們也認為攝政王會寬恕他的親戚,於是就判處兩殺人犯與他們的罪行相對應的車輪刑。
很快,兩個犯人的家人便明白他們得不到赦免,於是要求至少用斬刑。他們辯護說車輪刑是最可恥的死刑,所有的家人和攝政王本人都為此感到羞恥,因為後者與奧爾納伯爵有親戚關系。為此,攝政王用托馬斯。高乃依的一句詩來反駁:「可恥的是犯罪,而不是絞架。」
斬首成功與否完全取決於施刑者。根據施刑者不同的能力,頭有時是一刀就滾下來了,有時則需連砍幾刀。司法的工具通常是一種刀口很寬很長、頭上尖尖的沉重的器械。
這把用來執行死刑的劍,被稱為「刀片」,得用雙手才拿得起,因此需要一些十分強壯的人來操作這種司法工具。有力地砍向犯人。
施刑者在頭部上方將器械轉動三次以獲得沖勁,然後重重地砍向犯人的後腦。
但事情並不簡單,因為脖子上有脊柱,因此脖子比人們想像的要結實。許多死刑報告都提及在施斬首刑時劍出現了缺口。比如說,1476年的一份賬單告訴我們,巴黎的劊子手花了六十蘇「修復了在執行路易。德。盧森堡閣下的死刑時損壞了的老劍」,後者是路易十一世下令被斬首的。1792年,巴黎的官方劊子手向部長呼籲:「劍很容易損壞,每次執死刑後就不能用了。假如同一把劍要同時處決好幾個犯人的話,劍絕對需要重新磨利、磨尖。還值得一提的是,在執行這種死刑時,劍經常會斷掉。」
用斧頭斬首隻有一種方法:犯人把他的脖子擱在木砧上,重重的斧頭用力地砍下來。
用劍斬首,目的與前者相同,都是讓頭和身體分離,但有好幾種過程。
第一種用斧頭斬首,犯人跪著,頭靠在木砧上,兩手綁在背後。當然,在某些情況下犯人的手是自由的。比如德。圖先生和塞克。馬爾斯被斬首時,手就是自由的。
第二種,犯人或跪,或站,或坐在腳後跟上,頭放在身體中心,下巴放在胸部,這樣,施刑者可以看到他的頸部。犯人的雙手經常被綁在前面。
第三種,犯人站著受刑。這是最少也是最難的斬首法。這種方式危險很大,劊子手不能保證准確地下刀,犯人則有可能被打在頭上或肩膀上。
站著斬首,要求施刑者極其靈巧,這種方式在中國最常用。這主要用來懲處那些有機會見到皇帝的重要人物,而普通犯人則跪著受刑。
某些波斯灣國家和葉門也施用站著斬首刑。1962年兩個企圖謀殺伊馬目芒蘇爾的犯人在泰茲大廣場被公開處以站著斬首刑。
法國的司法史上很少有站著斬首的,最有名的一次大概要數巴雷騎土。有人說這個十九歲的年輕貴族沒有向儀式行列行禮,有人說他毀壞了一個帶有耶穌像的十字架。因為他「大逆不道,褻綠神明,犯下了可僧可惡的褻瀆聖物罪」,在焚屍柴堆中他站著被軌了首。
施刑者的壞心眼1685年在塔山執行的蒙姆蒂公爵雅克。斯科特的極刑十分殘忍。第一刀,劊子手讓查爾斯二世的兒子只受了點傷。蒙姆蒂抬起頭,用責備的目光看著劊子手約翰。凱丘。
約翰。凱丘接著又連下三刀,可頭痙攣性地晃動了幾下卻沒有與身體分離。人群中發出了叫喊聲。劊子手咒罵了一聲,邊扔斧頭邊說:「設勇氣了。」郡長要求他接著干,人們威脅著要爬上斷頭台殺害凱丘。後者只好重新拿起斧頭,又砍兩刀,可還是不行。最後他不得不拿出自己的小刀將公爵的頭割下。
兩顆珍貴的頭顱愛情讓內凡爾公爵夫人和瑪格麗特。德。瓦盧瓦這兩位高貴的婦人做了件奇怪的事。
前者有個情人,是祖籍皮埃蒙特的阿尼巴爾。科科納伯爵,後者的情人是莫勒老爺。
這兩個男人效力於查爾斯九世的弟弟阿朗索公爵,他們因為一種令人惋惜的激情而在聖一巴爾特勒米出了名。那時國王病得很重,不久將告別人世。為了讓國王身邊的人在國王死後將王冠戴在阿朗索公爵的頭上,而不是不久即位的波蘭國王、他的兄弟亨利三世的頭上,他們也捲入了這起陰謀。
但陰謀被戳穿了,而科科納和莫勒老爺則於1574年4月上了斷頭台。斬首刑過後,內凡爾公爵夫人和瑪格麗特。德。瓦盧瓦拿到了她們兩位情人的頭,為了保存起來,她們叫人使用了防腐香料。大仲馬在《馬戈爾王後沖把這兩位婦人搬上了舞台,而斯湯達在寫《紅與黑財也曾回想起給頭塗防腐香料的情節。
砧板下的奇跡一份署名克萊芒。雅南,於1889年發表在金色海岸地區第戎的檔案資料描述了這樣一件事(也許是世界上惟一的一次):由於劊子手的笨拙,赦免了犯人的死刑。當時的情形是一位名叫埃萊娜。吉萊的貴族婦女因犯殺嬰罪而被判敘首刑。在大堆人群前,名叫西蒙。格朗讓的劊子手由於更習慣施經刑而不是斬首,沒有砍死受難者。
「人群的叫喊聲更讓他焦躁不安,他連著砍了好幾下,卻只是嚴重地挫傷了這位二十二歲的年輕女子,並沒能將頭砍下。人群更加憤怒不堪,劊子手丟下劍,逃進建在斷頭台腳下的小教堂,想躲起來。他的妻子原先在幫助他,想結束極刑。越來越憤怒的人群將大量的石子扔向她,她想用一根繩子勒死犯人,卻還是不能結束犯人的生命。女劊子手於是拿起她帶來的用來剪犯人的頭發的剪刀,試著剪斷她的喉嚨。仍然沒有成功。
她就拿剪刀往犯人身上亂戳。」憤怒的入群擁向了斷頭台,抓住了女劊子手和她的丈夫,殺了他們。而最難以置信的是,外科醫生竟然救活了埃萊娜。吉萊。面對這種獨一無二的場面,路易十三簽署了一封赦免信,並允許這位被顯示過聖跡的人在布爾。昂。布雷斯的女修道院度過她的餘生。
他想站著死……
鑒於他的年齡和
6. 盧森堡 國家優勢 碳排放 碳交易 碳交易會議需注意什麼
政策措施的基本出發點
(1)歐盟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方面進行了長期和有效的准備,並有履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排目標的可能;
(2)1998年6月,歐盟15國就歐盟在《京都議定書》承諾的到2010年將溫室氣體在1990的水平上減排8%的指標的分配方案達成一致意見;成員國已經達成「減排量分擔」的協議,以落實各自的減排指標;
(3)歐洲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積極態度,是歐盟力圖擺脫美國的單方面控制,保護和加強其有別於美國式經濟和社會管理模式的一個重大努力;
(4)2001年10月,批准了《京都議定書》,建立和實施了歐盟溫室氣體排放貿易體系的指導草案。2002年6月起已正式在歐盟15國生效。歐盟還制定了比《京都議定書》更嚴格的執行時間表。
政策措施的主要內容
(1)歐洲對應氣候變化的行動計劃
1991年歐盟發布了第一個控制CO2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戰略。此後歐盟又制訂了一系列的與控制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其中包括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法令草案,汽車生產商節約25%燃油的自願承諾,以及相關能源產品征稅的提議。但是,要達到《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2008至2012年期間,與1990年同比削減8%的溫室氣體排放指標,顯然所有歐盟成員國尚需採取進一步措施和行動。歐盟環境部長會議認為減排的當務之急是歐盟應在全社區范圍內採取進一步行動,明確優先措施並制訂相關政策。
作為回應,歐盟於2000年6月啟動了歐盟對應氣候變化行動計劃,其目的為明確所有必要的元素,制定相應的戰略,具體落實《京都議定書》的各項減排指標。該行動計劃採用「雙軌制」方法,正在制訂一系列級別的政策、措施,以減排溫室氣體,並制訂2005年前在歐盟內部動作的溫室氣體排放貿易計劃。行動計劃要求,所有相關機構和組織均需協調合作,包括歐盟不同部門、成員國、產業和環境團體的代表。行動計劃中確定了未來政策和措施的工作的重點是能源、交通、工業和農業部門。目前已經成立了7個工作組,涉及下述領域:能源供應、能源消費、交通、工業、科研、《京都議定書》的三機制一國際排放貿易、聯合履約和清潔發展機制、農業。一旦完成了上述准備階段的工作,歐盟委員會將制訂具體的建議,提交給歐盟部長會議和歐洲議會進行討論。
與此同時,歐盟辦公室已經啟動了對未來排放貿易的公眾辯論。歐盟委員會關於排放貿易的《綠皮書》中提出了10個問題,供公眾辯論並對此作了回應。
建立起歐盟內部溫室氣體的貿易氣體的貿易系統有著雙重效益:一方面可以控制達到京都議定書制訂的目標所需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在2008年實施全球貿易計劃之前,為歐盟積累國際排放貿易的前期經驗。歐盟委員會提出 ,歐盟減排貿易系統最初將眼於CO2排放,而且只涉及數量少但對排放有重大影響的經濟部門。主要的備選領域是歐盟「集中污染預防與控制」政策所劃定的大型工業鍋爐和大中型工業地區。
歐盟通過現有各種不同的資金來源,已經能夠在聯合履約和清潔發展機制框架內提供財政支持。
(2)歐盟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政策
歐盟15個成員國已經就《京都議定書》就共同減排目標達成協議。歐盟成員國總體上將在1990年排放基礎上,於2012年達到減排溫室氣體8%。各成員國已經達成了所謂的「減排量分擔」協議,為了實現既定目標分配各自的責任。根據該協定,一些成員國將顯著地減排(德國、丹麥和英國),另一些國家將穩定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法國),其他一些國家則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有所增加(西班牙、葡萄牙、希臘)。
2001年10月,歐盟委員會採取了一攬子對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包括提議歐共體批准《京都議定書》和草擬了一個實施歐盟范圍內溫室氣體排放貿易系統的《法令》。該《法令》的目的是建立歐盟排放貿易框架和歐盟溫室氣體排放的貿易市場。針對此法令的歐盟行動計劃目前正在制訂中,有望於2003年中將有更實質性的進展。雖然在2002年12月前歐盟各國不太可能就這一計劃達成最終一致,但歐盟已經表明,該排放貿易系統將保證規模相當的公司得到同等的對待;最大限度地確保競爭的公平性,競爭被扭曲的危險;保證與現有立法相協調;保證與歐盟之外的其它國際行動計劃相協調。
在該政策建議中,歐盟排放貿易系統將在2005年生效。第一階段(2005-2007),本系統將僅適用於CO2。排放上限和貿易計劃最初將包括大型工業、能源活動,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實現約佔2010年歐盟CO2總排放的45%的CO2的減排量。雖然當前的排放貿易系統沒有包括小的排放源,但歐盟將會制定一些相同類型的政策和措施來控制這些小的排放源,其中包括通過減排量指標方式來將這些小排放源的控制納入貿易體系。歐盟將在2004年決定是否將《法令》擴展到其他部門和其他溫室氣體。
成員國負責按照法令要求對有關公司分配排放許可證。許可證數量將隨著時間推延而減少。2005-2007年,成員國將根據歐盟批準的國家分配規劃分配許可證。歐盟委員會將在第一個京都議定書承諾期內協調和確定分配程序。那些沒能獲得足夠的排放許可或沒有購買排放指標來彌補許可證和實際排放的差額的公司,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懲罰。委員會將在下一階段制訂詳細的檢測、報告和核實指南。對於新公司在許可證分配方法上與同一部門中企業間的分配相似。在2013年以前,新的成員國不能納入歐盟負擔共享協定,但歐盟排放貿易總體行動計劃可以承認這些國家的國家計劃。同時,排放貿易計劃的互認可以使得歐洲經濟區國家在歐盟排放貿易計劃內進行貿易。
排放貿易計劃的設計將與《京都議定書》制訂的「國際排放貿易」規則相一致。所建議的歐盟排放貿易計劃如下:
第一階段期間為2005-2007年,第二階段期間為2008-2012年(即京都議定書承諾期)。該計劃與歐盟的「綜合污染預防與控制」(IPPC).法案緊密相連,將適用於綜合污染預防與控製法案(IPPC)的相關部門,其中可能包括發電、鋼鐵、煉油、水泥製造、紙漿造紙。
歐盟的該項行動計劃有兩個問題:第一,該計劃將發電廠的排放考慮在內;第二,其他計劃(如英國的方案)則將發電系統的排放放在電力用戶終端。兩者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使得將不同的計劃和方案整合在一起很困難。但歐盟法律優先的規則意味著要英國要保持其計劃,就必須協調這兩種不同的計劃的方案,以達成一致。
2002年12月9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歐盟15個成員國的環境部長們通過了一項事關CO2排放權交易的空前計劃,規定各大工業企業必須進入CO2排放權交易市場進行交易。這是繼歐盟十五國集體核准《京都議定書》之後邁出的又一重要步伐。該計劃要求電熱力、煉鋼、水泥、玻璃、制磚與造紙這六大產生CO2的行業必須從2005年起買賣各自的CO2配額。
環境稅是歐盟鼓勵採用的一種經濟刺激手段,歐盟國家普遍認為環境稅比美國的排污交易制度更為可行,因此幾乎所有歐盟成員國都不同程度的先行實施了環境稅。瑞典、丹麥等北歐國家採取「一攬子稅改計劃」即對稅收體系進行綜合重構,稅收負擔轉移,從所得稅移到消費稅(包括環境稅),在稅負大致不變的同時實現環境目標。歐盟及其成員國逐步增加了一些稅種,來應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對含碳燃料徵收碳稅、以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丹麥、芬蘭、荷蘭、瑞典和德國家從1990年開始徵收碳稅,奧地利、盧森堡、比利時也即將開征。碳稅把環境成本打入產品價格,提高有害原料成本,引導生產者和消費者做出理性的有利於減緩氣候變化的選擇。
(3)法律政策
1) 空氣法
有關臭氧層空氣污染的第92/72號指令,規定了臭氧層污染檢測、交換信息和告知公眾的統一程序;建立共同體CO2和其它溫室氣體檢測機制的第93/389號決定;有關通過提高能源效率限制CO2排放的第93/76號指令;有關破壞臭氧層物質的第549/91號條例,條例取代有關特定CFCS控制的第3322/88號條例,為執行維也納公約和蒙特里爾議定書,規定了有關的CFCS、halons和其他物質控制的分階段時間表。有關二氧化氮空氣質量標準的第85/203號指令;有關在環境中限制chlorofluorocarbons(CFCS)含量的第80/327號決定,決定規定限制CFCS產品,成員國應當至少降低30%;有關加強環境中CFCS含量預防措施的第82/795號決定。
為機動車輛和其他污染源(工廠、焚燒廠等)確立排放標准:如機動車輛油料質量標准、機動車輛發動機標准,特別是對二氧化碳、CFCS和酸性物質(硫氧化物、氯氧化物)的油料採取治理措施,如降低燃油的含硫量和含鉛量、徵收二氧化碳/能源稅等。有關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機動車量油料消費的第80/1268號指令,確立了機動車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技術標准。並在工廠污染排放方面立法確定限值。有關柴油機動車量尾氣污染致力措施立法的88/77號指令,規定了排氣量1.4升以上汽車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排放限值,以及1.4升以下汽車的臨時排放限值。並在工廠污染排放方面立法確定限值.。
2) 綜合污染預防與控製法案(IPPC)
「綜合污染預防與控制」是歐盟實施的一項法律制度。這一概念是於1996年在《IPPC法案》中引入,1999年11月起生效。綜合污染預防與控製法案(IPPC)《法案》的主要目的是:預防或最大限度減少排放;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以提供高水平的環境保護;最大限度減少原料和能源消耗;簡化並加強的政府主管機構(立法)的角色。
綜合污染預防與控製法案(IPPC)的中心思想是要求歐盟內部提供一個授予許可的綜合性平台,以綜合控制歐盟內部國家的廢水、氣、渣、雜訊的產生的排放,同時規定安裝設施的運行管理方式。
在英國,1999年通過的《污染預防與控製法》引入了(IPPC)《法案》要求。這一英國的新法案對多數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工業活動進行控制,並正在所有相關行業中實施。現有設施刁;一定馬上納入綜合污染預防與控製法案(IPPC)要求,但法案規定一個不同部門逐漸實施的時間表。但對新建安裝設施,1999年11月1日後,業主必須在運行安裝設施前獲得IPPC的許可。
(4) 能源政策
1) 電力部門的市場自由化
1999年2月,歐盟成員國被要求將《建立歐盟內部電力市場規則法令》納入本國法律。要求歐盟內部逐步開放電力市場,允許消費者從不同渠道(包括國外電力部門)買電。
幾乎所有成員國都根據歐盟的政策進行了天然氣市場的改革。除法國。丹麥、葡萄牙外,所有成員國在2008年前均有望實現全面市場開放。
2) 推進熱電聯產
在奧地利,政策長期鼓勵該政策,工業供熱部門利用熱電聯產給高耗能用戶提供了一套成本有效的能源解決方案,社區地電聯產也發展成了一套先進的技術,特別是社區供熱部分的熱電聯產在70年代能源價格上漲的情況下,由中央政府支持建立。在丹麥,政策通過提供大量補貼和贈款鼓勵熱電聯產的推廣。
3) 歐盟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政策
頒布歐盟可再生能源法令。2001年9月,歐盟理事會通過了關於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法令。該法令形成了一個歐盟的政策框架,以促進更多的綠色電力。這一法令鼓勵成員國採取必要措施,保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國家的歐盟的目標相一致。該法令反映了歐盟對減少能源依賴性、保護未來可用能源、限制溫室氣體和有害大氣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關注。
歐盟發布的《歐洲共同體戰略白皮書》中提出了2010年將可再生能源在歐盟成員國內能源構成中的份額提高一倍(從目前的6%上升至12%),包括時間表和行動計劃。白皮書所提到的行動計劃包括歐盟內部的市場手段;進一步鼓勵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合作;鼓勵各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內的投資,並加強可再生能源的信息服務,以及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並加強可再生能源的信息服務,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信息傳播。
啟動方案:「啟動方案」是《2010年可再生能源歐洲共同體戰略和行動計劃》的一部分內容。它設計了如何啟動可再生能源戰略,提出了應達到的目標。針對幾個重點行業,「啟動方案」提出 加強投資機會、吸引私人資金的行動框架。同時鼓勵政府將公共開支集中於關鍵的可再生能源部門,包括太陽能、網通和生物質能,方案的實施可以大地驅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推廣。
可再生能源(ALTENER)計劃:可再生能源計劃的總體目的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市場份額。可再生能源不但能實現環境的可持續性,也是歐洲共同體戰略中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要部分。可再生能源市場上的產品和設備的配套;支持基礎設施層面的試點行動,以增加投資者信心,激勵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開展,並提高其市場競爭力。促進國際上、歐盟內部、國家內部、區域內和地方等層次的信息傳播和協調,從而增加投資者對可再生能源的信心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市場滲透力。支持加快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投資,加強可再生能源服務和產品提供商的運營能力。推動歐盟可再生能源戰略的實施。
(5) 交通政策
隨著對大氣質量和全球變暖關注的增加,減少燃料消耗和相關溫室氣體等的排放已成為政府、公眾、車輛製造商優先考慮的問題。目前,交通是CO2和其他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同時交通需求也在不斷增長。至今為止,最大的交通排放源於小汽車,占歐盟交通總CO2排放的近一半。1996年歐共體理事會通過了降低客車的CO2排放平均值控制在每千米120克CO2.
歐盟汽車CO2減排戰略的要點有三:歐洲、日本和韓國汽車工業就提高燃料效率達成協議;允許消費者選擇汽車燃料效率標志;通過財政措施提高燃料效率。
歐盟環保部長1998年10月在盧森堡與歐洲工業界達成如下重要協議:到2008年生產的百千米耗油量降低25%,CO2排放量降低到每千米140克,溫室氣體的排放15%(歐盟在氣候公約中所承擔的義務)
許多成員國在實施歐盟戰略的同時,也制訂了本國交通部門CO2減排的政策和措施,例如推廣公共交通計劃。
歐盟成員國溫室氣體減排政策效果
歐盟通過實施系統的環境政策與管理措施,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大氣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在八九十年代經濟增長的同時,歐盟控制了CO2、NOX的排放沒有增加,SO2、VOC的排放也明顯下降,在CFC生產的減少方面則效果最好。
大多數歐盟成員國的減排工作做得不夠。西班牙、葡萄牙和愛爾蘭在這方面的工作尤其需要改進。半數以上的成員國沒有按照所分攤的指標減排。如果繼續按照目前的方針、政策減排,歐盟在2010年以前就只能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4.7%,這與《京都議定書》要求的8%的減排指標相差甚遠。
英國和德國在應對全球變暖方面的業績最為突出,歐盟1990-200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3.5%,其主要原因是英國和德國成功地減排。盧森堡、芬蘭、瑞典和法國在2000年以前超額完成了各自的指標。然而,其他一些國家則遠遠沒有完成各自的指標,其中減排工作做得最差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20世紀90年代,這兩個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了約1/3.
目前主要問題是汽車和卡車排放CO2。20世紀90年代,車輛排放的溫室氣體猛增18%。
7. 歐盟立法的三種形式 規則 法令 決定 具體是什麼
歐盟簡介
歐盟委員會是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的3大主要機構之一。歐盟的前身是歐洲共體。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法國首都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該條約翌年7月25日生效。1957年3月25日,上述6國又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1965年4月8日,6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合並3個共同體,統稱歐洲共同體。
歐盟第一次擴大是在1973年,吸收了丹麥、愛爾蘭和英國加入;1981年的第二次擴大隻增加了希臘一國;1986年的第三次擴大有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1995年又吸收了奧地利、芬蘭和瑞典入盟。2004年5月1日又有10個國家成為正式成員國: 捷克、愛沙尼亞、塞普勒斯、拉脫維亞、立陶宛、匈牙利、馬爾他、波蘭、斯洛維尼亞和斯洛伐克。歐盟現有25個成員國和4.5億人口。
歐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歐盟的3大主要機構為: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歐洲理事會,即首腦會議,由成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及歐盟委員會主席組成。首腦會議每半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和一次非正式會議,必要時還可召開特別會議。歐洲理事會由各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6個月。歐洲理事會是歐盟的最高權力機構,在決策過程中採取協商一致通過的原則。歐盟目前正在醞釀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在絕大多數問題上採取有效多數票通過的方式,只保留個別領域使用一致通過原則;取消輪流擔任歐洲理事會主席國制度,改為設立任期為2.5年的常設主席職位。
歐盟委員會是歐盟的執行機構,負責實施歐盟條約及歐盟首腦會議和部長會議作出的決定;向歐洲理事會和部長理事會提出報告和立法動議;代表歐盟對外聯系並負責經貿等方面的談判。歐盟委員會由來自15個成員國的20人組成,其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各有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委員會設主席1名,副主席2名。歐盟成員國明年增至25個後,如何分配歐盟委員會名額還在討論中。雖然最終方案尚未出台,比較集中的看法是委員會人數過多會影響工作效率,因此,採取每個成員國各1個名額的辦法,或把人數減少到20人以下,採取輪流出任的辦法比較可行。
歐洲議會是歐盟的監督、咨詢機構,在某些領域有立法職能,並有部分預算決定權,其地位和許可權正在逐步加強。自1979年起,歐洲議會議員由成員國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本屆議會1999年6月經第5次直接普選產生,議員共626名。
此外,歐盟機構還包括歐洲法院和歐洲審計院。歐洲法院是仲裁機構,負責審理和裁決歐盟和成員國在執行各項法律法規中發生的各種爭執,現有15名法官和9名檢察官,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歐洲審計院負責審計歐盟及各機構的賬目,審查歐盟收支情況。審計院1977年成立,由12人組成。
歐盟的會旗:1986年5月29日正式懸掛,會旗為天蘭色底,上面有12顆金黃色的星,表示歐洲聯盟12個成員國。製作會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增強人們對歐洲聯盟和歐洲同一性的印象。
歐盟的會徽:1988年1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蘭色,上面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象徵著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圓圈中間為各成員國國名。
歐元:歐盟的統一貨幣為歐元 (euro),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除英國、希臘、瑞典和丹麥外的11個國家於1998年首批成為歐元國。2000年6月,歐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費拉舉行的首腦會議批准希臘加入歐元區。這次會議還決定在2003年以前組建一支5000人的聯合警察部隊,參與處理發生在歐洲的危機和沖突。2002年1月1日零時,歐元正式流通。
歐盟委員會 (Commission of European Union)
歐盟的常設執行機構,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法律大街200號一座十字形的大廈內。歐盟委員會負責實施歐盟條約和歐盟理事會作出的決定,向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提出報告和立法動議,處理日常事務,代表歐盟對外聯系和進行貿易等方面的談判。歐盟委員會由來自15個成員國的20人組成,其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各有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委員會設主席1名,副主席2名。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1999年5月任職;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1999年任職。
在歐盟實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范圍內,只有建議權和參與權。委員會由20人組成,法、德、英、意、西各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
委員會主席人選由各成員國政府征詢歐洲議會意見後共同提名,委員會委員人選由成員國政府商議候選人後提名,按此方式提名的委員會主席和其他委員需一並經歐洲議會表決同意,然後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根據「馬約」,自1995年起,委員會的任期為5年,設主席1人,副主席2人。
歐洲議會 (European Parliament) :是歐洲聯盟的執行監督、咨詢機構,在某些領域有立法職能,並有部分預算決定權,並可以三分之二多數彈劾歐盟委員會,迫其集體辭職。議會大廈設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議會秘書處設在盧森堡;自1979年起,歐洲議會議員由成員國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1999年6月第5屆議會的議員共626名。
歐洲法院:設在盧森堡,是歐盟的仲裁機構,負責審理和裁決在執行歐盟條約和有關規定中發生的各種爭執。現有15名法官和9名檢察官,由成員國政府共同任命。
歐洲審計院:設在盧森堡,成立於1977年,由12人組成,均由理事會在徵得歐洲議會同意後予以任命。審計院負責審計歐共體及其各機構的帳目,審查歐共體收支狀況,並確保對歐共體財政進行正常管理。
歐盟理事會的決策表決機制
作為歐盟主要的決策和立憲機構,歐盟理事會自誕生之日起,就傾向於盡可能採用「一致通過」表決機制實現決策。但這一機制在實踐中並不容易執行,特別是隨著歐盟成員國數量的增加,「一致通過」表決機制的運用越來越困難,於是就產生了「簡單多數」表決機制和「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其中「有效多數」表決機製成為歐盟理事會的主要表決機制。
一、「一致通過」表決機制
在一些意義重大的問題上,歐盟理事會採用了「一致通過」表決機制,其范圍主要包括:外交與安全、內政司法、稅收、憲法事務、社會保障機制、能源、文化、工業和與發達國家簽署協議等。
二、「簡單多數」表決機制
「簡單多數」表決機制主要用於對程序性決定進行投票表決。歐盟每個成員國只有一票,一項決定以贊同票的多少決定是否被通過。
三、「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歐盟理事會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由來已久。1987年生效的《單一歐洲法令》、1993年生效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1999年生效的《阿姆斯特丹條約》都進一步擴大了「有效多數」表決機制的適用范圍。目前,在涉及內部市場、某些教育事務,以及環境、消費者事務和歐盟區域發展基金等問題時一般都會採用「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歐盟理事會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又分為以下三種:
一、日前正在使用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在這個表決機制中,歐盟15個成員國視其在歐盟中地位和影響力的不同,分別擁有兩票到10票的表決權。歐盟理事會的總票數為87票,有效多數為62票。這種「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將運用到2004年5月1日。
二、擴大後使用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自2004年5月1日10個准成員國加入歐盟。至同年11月1日,歐盟理事會將使用過渡性表決機制。但從2004年11月起,歐盟理事會將採用《尼斯條約》中規定的新版「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即總票數為321票,有效多數為232票並能夠代表一半以上的成員國。
三、正在制定中的「有效多數」表決機制
歐盟正在制定的「歐盟憲法」對「有效多數」表決機制又有更新,要求有效多數能夠代表一半以上的成員國和60%以上的歐盟人口。歐盟計劃從2009年11月起執行這一表決機制,但目前歐盟成員國和准成員國對該表決機制存在很大分歧。
對外關系
歐盟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關系,並締結了貿易、經貿合作或聯系國協定。目前有165個國家向歐盟派駐外交使團,歐盟委員會也已在126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所在地派駐代表團。近年來,歐盟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調整了同美國、日本的關系,加強與俄國的合作。積極准備吸納中東歐國家入盟,加強與獨聯體國家的關系。推動歐地合作,計劃與地中海沿岸12國於2011年建成歐洲-地中海自由貿易區。歐盟重視發展與亞洲和拉美國家的關系。1994年制定了《走向亞洲新戰略》,1996年和1998年在曼谷和倫敦先後舉行了首屆和第二屆亞歐首腦會議,並將於2000年10月在漢城舉行第三屆亞歐首腦會議。1999年6月,歐盟與拉美國家在里約熱內盧舉行了首屆歐拉首腦會議,並計劃於2002年在西班牙舉行第二屆歐拉首腦會議。
中歐關系
1975年5月6日,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正式關系。1983年11月1日,中國與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建立正式關系。至此,中國與歐共體實現全面建交。1995年和1996年,歐盟先後通過《中國-歐盟關系長期政策》和《歐盟對華新戰略》文件,強調應更加重視中國的作用和影響,採取「建設性接觸」的戰略,加強雙方在經貿及其他各個領域的合作與對話,並重申歐盟對華政策的全面性、獨立性和長期性。1998年,歐盟進一步採取了一些改善對華關系的措施:決定在聯合國人權會上不再提出或聯署針對中國的提案;修改反傾銷規則,將中國從「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中刪除;通過《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系》的對華政策新文件,主張提升中歐關系水平,深化雙方在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近年來,中歐政治關系良好,高層互訪頻繁,各級政治磋商活躍。中國領導人分別訪問了歐盟一些成員國。歐盟國家多數領導人先後訪華。1998年4月,朱鎔基總理在倫敦與歐盟主席國英國首相布萊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桑特舉行了首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並發表聯合聲明,就中歐建立面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的建設性夥伴關系達成共識,將領導人年度會晤機制化。此外,中國同歐盟及其成員國開展了不同級別的政治磋商和對話,中國人大和政協與歐洲議會及歐盟經社理事會保持了正常的交往。
8. 國內外對環境法概念界定的研究現狀(國內外分開寫,1000字以上)
摘要 親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