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非遺保護條例
❶ 推進非遺保護工作,各地文旅部門是怎麼做的
當前,國家文化軟實力越來越重要。文化軟實力會間接的影響到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中國傳統的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地位。
其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發揮全社會的力量,動員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其中,只有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才會更加高效。
❷ 國家非遺等項目的保護工作將如何進行
據報道,10月20日上午10時,中宣部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本指南,文物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
此外中宣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認真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推動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對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等方面的非遺項目,在分門別類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逐步形成更加系統的政策體系。
希望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被保護起來!
❸ 非遺為什麼要依法保護
《非遺法》第一條開宗明義:「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制定本法。」強調了立法宗旨。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不同於《文物保護法》,法律名稱上沒有「保護」兩個字。這是因為《非遺法》中出現了「保存」「保護」並列的兩個詞,這兩個詞的含義是有區分的。
「保存」是針對所有非遺項目來說,「保護」是針對健康的有積極意義的項目來說。
《非遺法》第四條明確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要求,即: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這三個「有利於」的標准,歸根結底就是要求非遺保護要體現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
所以,「保存」就是要全面記錄具有歷史價值的項目,「保護」則要針對體現三個「有利於」要求、符合「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要求的項目。
❹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第七條規定,申報項目須提出切實可行的十年保護計劃,並承諾採取相應的具體措施,進行切實保護。這些措施主要包括:
(1)建檔:通過搜集、記錄、分類、編目等方式,為申報項目建立完整的檔案;
(2)保存: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保護對象進行真實、全面、系統的記錄,並積極搜集有關實物資料,選定有關機構妥善保存並合理利用;
(3)傳承: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等途徑,使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後繼有人,能夠繼續作為活的文化傳統在相關社區尤其是青少年當中得到繼承和發揚;
(4)傳播:利用節日活動、展覽、觀摩、培訓、專業性研討等形式,通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的宣傳,加深公眾對該項遺產的了解和認識,促進社會共享;
(5)保護:採取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以保證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傳承和發展,保護該項遺產的傳承人(團體)對其世代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所享有的權益,尤其要防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誤解、歪曲或濫用。
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
為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范化,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並制定「國家+省+市+縣」共4級保護體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按照國家文化部規劃建立的「國家+省+市+縣」共四級保護體系,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並逐步向市/縣擴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布情況: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在中央政府門戶網上發出通知,批准文化部確定並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白蛇傳傳說、阿詩瑪、蘇州評彈、鳳陽花鼓、楊柳青木版年畫等共518項。
2008年6月14日,國務院又發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7項),其中包括:孟姜女傳說、董永傳說、高郵民歌、陝北民歌、梁山竹簾等共510項。
2011年6月10日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91項)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64項),並對外公布。其中包括:彌渡民歌、翼城琴書等共191項。
2014年7月16日國務院文化部辦公廳關於公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其中新入選153項,擴展項147項。其中包括:盧溝橋傳說、鬼穀子傳說等153項。
2021年6月10日,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發布,國務院批准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
❻ 「為什麼要保護非遺
只是有些苦澀的是,我們卻要從我們斥為落後的時代里找尋我們作為文化生物的證據這或許可以給那些庸俗的歷史進步論者一些啟發吧。
近年來各國與各國際組織都非常關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將各國保護文化的行為上升為國際行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國務院也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也早在2011年6月就已正式實施。

只是有些苦澀的是,我們卻要從我們斥為落後的時代里找尋我們作為文化生物的證據。這或許可以給那些庸俗的歷史進步論者一些啟發吧。
❼ 申請非遺的條件是什麼需要達到哪些標准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有許多的非遺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有許多的非遺文化也逐漸被挖掘出來,有的是地方文化,有的是家族文化。對於非遺文化,我們最有效的保護方式便是為它申遺,那麼在申請非遺時條件有什麼呢?需要達到哪些標准呢?
在申遺的申請過程中,傳承人要對該文化項目有詳細的介紹,包括它的基本文化、所處的地區以及歷史價值和影響。要列出該文化項目的傳承家族譜系,最基礎的需要3~5代,對更早的家族傳承人可簡略介紹。要指明該文化項目的主要傳承人或者負責該文化遺產項目的負責公司或單位的詳細信息。
❽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非遺」保護的十項基本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十項基本原則:一是以人為本原則。強調保護工作要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主,那種只見物不見人的做法,至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是舍本求末的。二是整體保護原則。在保護項目自身的同時,也要同時對其生存空間實施保護。如將炕頭故事搬到故事廳,將歌墟搬上舞台,將撒葉兒荷搬到文化廣場等做法,都會因傳承環境的改變而影響到項目原汁原味的傳承。三是活態保護原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但不能將其做成標本,而且還要讓它像池中之魚一樣自由生長,不斷繁衍、壯大。四是原真性保護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價值,均建立在其真實性基礎之上,真實性一旦喪失,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再是「非遺」了。此外,作者還提出了獨特性原則、就地保護原則、瀕危遺產優先保護原則、民間事民間辦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