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條例
『壹』 繼承法2021年新規定繼承順序
摘要 2021年民法典實施。繼承順序的規定來自於民法典第六編繼承
『貳』 國家為什麼要制定個人徵信管理條例來傳承誠信這一美德
這跟傳承美德沒一點關系,國際通行做法。全世界都一樣
『叄』 傳習所(傳承所)在注冊方面有哪些規定
建議去找專業人士咨詢,去法律事務所看看吧
『肆』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第三章 名錄與傳承
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計劃,有關部門應當按計劃要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對普查結果進行分類、登記;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項目,按規定程序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十四條單位和個人可以向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門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應當說明其歷史沿革、現存狀況以及所依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並提出具體保護計劃和措施。
第十五條建立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省級、市級和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分別由同級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向社會公示,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和評定,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六條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明確保護責任單位,落實保護責任。
保護責任單位應當按照項目申報書提出的保護計劃和措施履行保護義務,並按年度向項目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門報告保護計劃實施情況。
第十七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確認和命名。
確認和命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應當組織有關專家評審,並向社會公示。公示期滿,對公示對象沒有異議或者異議不成立的,予以確認、公布,並報上一級文化行政部門備案。
第十八條符合下列條件的公民,可以申請或者被推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掌握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藝術、傳統工藝、製作技藝等表現形態;
(二)在一定區域內被公認具有代表性或者較大影響;
(三)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
第十九條符合下列條件的組織和團體,可以申請或者被推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單位:
(一)掌握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藝術、傳統工藝、製作技藝等表現形態;
(二)具有若干名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並積極開展傳承活動;
(三)保存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資料、代表性實物;
(四)在一定區域內被公認具有代表性或者較大影響。
第二十條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享有下列權利:
(一)開展傳藝、展示技藝、講學以及藝術創作、學術研究等活動;
(二)依法向他人提供有關原始資料、實物、場所等;
(三)取得有關活動相應的報酬;
(四)開展傳承活動有困難的,可以申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予以支持;
(五)其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權利。
第二十一條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保存、保護所掌握的知識、技藝及有關原始資料、實物、場所;
(二)積極開展展示、傳播等活動;
(三)按照師承形式或者其他方式培養新的傳承人;
(四)其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義務。
第二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開展傳承活動,支持的主要方式有:
(一)提供必要的場所;
(二)給予適當的資助;
(三)促進交流與合作;
(四)其他形式的幫助。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有突出貢獻的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可以授予相應的榮譽稱號;對有突出貢獻的代表性傳承人,可以給予適當的津貼。
第二十三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代表性傳承單位喪失傳承能力、無法履行傳承義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另行確認並公布代表性傳承人、代表性傳承單位;怠於履行傳承義務的,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代表性傳承單位的資格。
第二十四條鼓勵、支持教育機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教育內容,開展普及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活動,建立傳承教學基地,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
『伍』 孝行二十八條孝道的條例
【二十四孝】
古代《二十四孝》是歷史傳承的孝道故事,暫且不去評價故事的現實意義與弊端,作為一種文化,無疑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孝道文化的重要內容。1.孝感動天;2.戲綵娛親;3.鹿乳奉親;4.百里負米;5.嚙指痛心;6.蘆衣順母;7.親嘗湯葯;8.拾葚異器;9.埋兒奉母;10.賣身葬父;11.刻木事親;12.湧泉躍鯉;13.懷橘遺親;14.扇枕溫衾;15.行佣供母;16.聞雷泣墓;17.哭竹生筍;18.卧冰求鯉;19.扼虎救父;20.恣蚊飽血;21.嘗糞憂心;22.乳姑不怠;23.滌親溺器;24.棄官尋母。
【行動標准】
新版「24孝」行動標准:1.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2.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3.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4.親自給父母做飯;5.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6.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7.為父母建立「關愛卡」;8.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學會上網;10.經常為父母拍照;11.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12.打開父母的心結;13.支持父母的業余愛好;14.支持單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帶父母體檢;16.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17.常跟父母溝通;18.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19.帶父母參觀你工作的地方;20.帶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遊;21.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22.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23.陪父母拜訪他們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
請採納,謝謝
『陸』 家風家規對家長和孩子都有什麼條例
這兩天,央視推出家風、家規的系列采訪節目。不少上點年紀的受訪者除懷念以前家風的淳樸,更多在批評當代家庭在家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剛巧,春節期間在老家走親戚,也見聞了類似的現象: 一個已經讀初中的男孩子,父母安排他隨車去走親戚,這個孩子忙著坐在電腦前打游戲,拒不理會父母的話。即便關閉了他的電腦,也照樣不去;給他壓歲錢,忙著打游戲的他,手也懶得接一下„„ 一個已經讀初中的女孩子,也是痴迷電腦游戲,除了吃飯和討要壓歲錢,其它時候並不合群。
至於見到的那些年歲小的孩子,嬌慣得更加成性的比比皆是,當父母的唯命是從,孩子成了家裏的主宰。孩子的一些劣習,在父母那邊可能變成了個性。
我們在指責這些孩子的同時,也該反思成年人的責任。的時候,還向成年男士提出了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這樣的提問,今天似乎更有現實意義。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離開法規,社會的秩序很難正常。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擔負著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重任,家庭教育作為孩子的第一課堂和終身學校,其質量的合格與否,在相當程度上關繫到一個民族未來的興衰。現在,不少孩子自私、孤僻、不懂禮節,也沒有協作精神,與家庭規則的缺失有很大聯系。 家庭是個小社會,要維系家庭的正常運轉,家庭要同外部社會發生聯系,必須有自己的一套規則。有什麼樣的家庭規則,就有什麼樣的家庭風貌。所以,當代中國家庭的家風不是有無的問題,而是好壞的問題。有人把家風不好歸咎於獨生子女政策,這個說法有其道理,卻未必凖確。換句話說,即便二胎政策推行若干年後,假若我們,新生一代身上的壞毛病可能更多,,他們就越可能是名副其實的「垮掉的一代」,而不僅僅個文學流派的代名詞。
家規首先要給成年人立規矩,才談得上約束孩子。不少家庭對孩子的溺愛,實際上是成年家庭成員沒有自律精神的寫照。就一個家庭來說,孩子一次能看多長時間的動畫片,孩子的禮貌問題,孩子的玩具數量,孩子的自私問題,關鍵是需要家長們把握好度的問題。無限制地迎合孩子,唯恐孩子不高興。這種贖罪式的家庭教育,最終會把孩子的慾望給無限制地膨脹起來。孩子的慾望沒有窮盡,家庭的供給則有限度。這樣,難免讓一些孩子為滿足個人的慾望而危害社會。 在歷史上,中國的家庭文化也頗有建樹。至少,近現代的《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就是例證。現在不少父母在科學哺育孩子父母用心多,對孩子言行的限制方面用力不足,導致走門串戶的時候,
央視在春節期間推出家風的采訪,只是外圍的同題發問。這樣的話題,涉及了問題的皮毛,遠未觸及問題的要害。希望家規建設引起更多人的關注。馬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搞了個調查,主要就是問采訪對象的家風家規是什麼。
我覺得這個選題非常接地氣,有意義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最具中華民族文化特點的傳統節日,在這樣的節日期間播出這樣的節目可謂是從小處著眼挖掘 我們的傳統文化,從家風家規的角度來傳播、傳承 我們的文化,對年輕一代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
談起家風家規, 我們家也有很好的傳承 。 我們老家地處蘇北徐州地區的農村,從民國時期起就從山東曹縣境內遷居至此,一直以來幾代人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 。我因為是 家族中的所謂「長子長孫」,所以從小時候起就沒少聽過爺爺和父親的教誨,他們總是告訴我說:「做人要有責任心,要勤勞致富,忠厚傳家 。」或許是耳濡目染吧,我從小學習就刻苦努力,大學畢業之後工作也兢兢業業,到如今已經在北京生活近20年,事業算是小有成就;特別是平時為人處世,我一向真誠、直爽,與人為善,人際關系一直很好 。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時,我也一直牢記家人的教誨,不遺餘力的幫助弟地、堂弟、堂妹們,現如今他們的生活、工作都越來越好,讓我這個做大哥也挺有成就感 。實際上不光我自己如此,家裡的男女老少基本上都有這樣的觀念,我想這和 我們家的家風、家規的熏陶不無關系,和整個大家庭的教育分離不開 。
昨天晚上我到弟弟家吃飯,不經意間和弟媳婦也聊了這個話題 。 弟妹說在她們老家,家風也是很鮮明的 。 弟妹老家在安徽岳西,她們家在當地也是望族,人數不少,年輕一輩或大學畢業後在外地工作,或是在當地做生意,整個 家族的生活也是紅紅火火 。 弟妹說,她父親經常告訴她,她們家的家風家規是「窮莫忘讀書,富莫忘養豬」,意思是家裡的人都要重視對孩子的教育,而且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 。我覺得這個家訓也挺有意思,反應了這么多年來她們家的一種文化傳承 。說實話, 弟妹嫁給我弟弟也有好幾年了,從她身上的確能看到他們 家族文化的影響 。
一個人成長,家庭的教育和影響至關重要,這裡面家風家規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如今 我們家也有了下一代--弟弟家的小寶寶出生兩個月了—我覺得她長大的過程中,也肯定會受到 我們家和 弟妹家家風的影響—能讓下一代健康成長成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願吧 。
家風也好,家規也好,我覺得都是一個 家族、一個家庭生活經驗的總結,是 家族傳承下來的文化積淀,這裡面大多數都和 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相關 。如今,家風、家規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說明
有更多人去關注傳統文化對人的成長、對社會的發展進步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了,這是個好事 。正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了好的家風家規,國家的繁榮昌盛,天下的太平安樂又何需發愁呢?
『柒』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國屬家主席胡錦濤簽署第42號主席令予以公布。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共六章四十五條,分別為總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法律責任和附則。
法律明確,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
法律規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這部法律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文)
『捌』 活動傳承的辦法
河北石家莊近期會舉辦一個傳承大型文化活動
聯系地址:石家莊市西大街12號河北省圖書館4樓館藏徵集辦公室
『玖』 傳承與保護條例是法律法規什麼體系
1、法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如:《安全生產法》、《消防法》、《職業病防治法》等。
2、法規。由國務院發布,包括有立法權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地方政府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如:《危險化學品管理條例》、《天津市安全生產管理規定》等。
3、規章。由國務院各部委等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如:《勞動防護用品監督管理規定》、《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辦法》等。
4、國家標准。由國家質量監督檢疫總局發布。如:《重大危險源辨識》、《危險貨物品名表》等。
『拾』 宗教事務條例的文件全文
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范宗教事務管理,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稱不信教公民)。
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應當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第三條國家依法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維護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活動。
第四條各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在友好、平等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在對外經濟、文化等合作、交流活動中不得接受附加的宗教條件。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行政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負責有關的行政管理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聽取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意見,協調宗教事務管理工作。 宗教團體
第六條宗教團體的成立、變更和注銷,應當依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登記。
宗教團體章程應當符合《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
宗教團體按照章程開展活動,受法律保護。
第七條宗教團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編印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出版公開發行的宗教出版物,按照國家出版管理的規定辦理。
涉及宗教內容的出版物,應當符合《出版管理條例》的規定,並不得含有下列內容:
(一)破壞信教公民與不信教公民和睦相處的;
(二)破壞不同宗教之間和睦以及宗教內部和睦的;
(三)歧視、侮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教公民的;
(四)宣揚宗教極端主義的;
(五)違背宗教的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的。
第八條設立宗教院校,應當由全國性宗教團體向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或者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宗教團體向擬設立的宗教院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對擬同意的,報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審批。
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全國性宗教團體的申請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設立宗教院校的報告之日起6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
第九條設立宗教院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明確的培養目標、辦學章程和課程設置計劃;
(二)有符合培養條件的生源;
(三)有必要的辦學資金和穩定的經費來源;
(四)有教學任務和辦學規模所必需的教學場所、設施設備;
(五)有專職的院校負責人、合格的專職教師和內部管理組織;
(六)布局合理。
第十條全國性宗教團體可以根據本宗教的需要按照規定選派和接收宗教留學人員。
第十一條信仰伊斯蘭教的中國公民前往國外朝覲,由伊斯蘭教全國性宗教團體負責組織。 宗教活動場所
第十二條
信教公民的集體宗教活動,一般應當在經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內舉行,由宗教活動場所或者宗教團體組織,由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本宗教規定的其他人員主持,按照教義教規進行。
第十三條
籌備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由宗教團體向擬設立的宗教活動場所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擬同意的,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
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報告之日起30日內,對擬同意設立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的,提出審核意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對設立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的,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擬同意設立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的報告之日起3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
宗教團體在宗教活動場所的設立申請獲批准後,方可辦理該宗教活動場所的籌建事項。
第十四條
設立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設立宗旨不違背本條例第三條、第四條的規定;
(二)當地信教公民有經常進行集體宗教活動的需要;
(三)有擬主持宗教活動的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本宗教規定的其他人員;
(四)有必要的資金;
(五)布局合理,不妨礙周圍單位和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
第十五條
宗教活動場所經批准籌備並建設完工後,應當向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申請登記。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該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組織、規章制度建設等情況進行審核,對符合條件的予以登記,發給《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
第十六條
宗教活動場所合並、分立、終止或者變更登記內容的,應當到原登記管理機關辦理相應的變更登記手續。
第十七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成立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的成員,經民主協商推選,並報該場所的登記管理機關備案。
第十八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加強內部管理,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建立健全人員、財務、會計、治安、消防、文物保護、衛生防疫等管理制度,接受當地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監督、檢查。
第十九條
宗教事務部門應當對宗教活動場所遵守法律、法規、規章情況,建立和執行場所管理制度情況,登記項目變更情況,以及宗教活動和涉外活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接受宗教事務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條
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宗教習慣接受公民的捐獻,但不得利用宗教作掩護,欺騙或者詐取信徒財務。非宗教團體、非宗教活動場所不得組織、舉行宗教活動,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獻。
第二十一條
宗教活動場所內可以經銷宗教用品、宗教藝術品和宗教出版物。
經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的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以下稱寺觀教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編印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
第二十二條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舉行超過宗教活動場所容納規模的大型宗教活動,或者在宗教活動場所外舉行大型宗教活動,應當由主辦的宗教團體、寺觀教堂在擬舉行日的30日前,向大型宗教活動舉辦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
大型宗教活動應當按照批准通知書載明的要求依宗教儀軌進行,不得違反本條例第三條、第四條的有關規定。主辦的宗教團體、寺觀教堂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大型宗教活動舉辦地的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據各自職責實施必要的管理,保證大型宗教活動安全、有序進行。
第二十三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防範本場所內發生重大事故或者發生違犯宗教禁忌等傷害信教公民宗教感情、破壞民族團結、影響社會穩定的事件。
發生前款所列事故或者事件時,宗教活動場所應當立即報告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
第二十四條
宗教團體、寺觀教堂擬在宗教活動場所外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應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宗教團體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報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審批。
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在宗教活動場所外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報告之日起6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
宗教團體、寺觀教堂以外的組織以及個人不得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
第二十五條
有關單位和個人在宗教活動場所內改建或者新建建築物、設立商業服務網點、舉辦陳列展覽、拍攝電影電視片,應當事先徵得該宗教活動場所和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
第二十六條
以宗教活動場所為主要游覽內容的風景名勝區,其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協調、處理宗教活動場所與園林、文物、旅遊等方面的利益關系,維護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
以宗教活動場所為主要游覽內容的風景名勝區的規劃建設,應當與宗教活動場所的風格、環境相協調。 宗教教職人員
第二十七條宗教教職人員經宗教團體認定,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可以從事宗教教務活動。
藏傳佛教活佛傳承繼位,在佛教團體的指導下,依照宗教儀軌和歷史定製辦理,報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或者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天主教的主教由天主教的全國性宗教團體報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二十八條宗教教職人員擔任或者離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經本宗教的宗教團體同意後,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二十九條宗教教職人員主持宗教活動、舉行宗教儀式、從事宗教典籍整理、進行宗教文化研究等活動,受法律保護。 宗教財產
第三十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合法使用的土地,合法所有或者使用的房屋、構築物、設施,以及其他合法財產、收益,受法律保護。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哄搶、私分、損毀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處分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財產,不得損毀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佔有、使用的文物。
第三十一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所有的房屋和使用的土地,應當依法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產、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登記,領取所有權、使用權證書;產權變更的,應當及時辦理變更手續。
土地管理部門在確定和變更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土地使用權時,應當徵求本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
第三十二條宗教活動場所用於宗教活動的房屋、構築物及其附屬的宗教教職人員生活用房不得轉讓、抵押或者作為實物投資。
第三十三條因城市規劃或者重點工程建設需要拆遷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的房屋、構築物的,拆遷人應當與該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協商,並徵求有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經各方協商同意拆遷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的房屋、構築物予以重建,或者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按照被拆遷房屋、構築物的市場評估價格予以補償。
第三十四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可以依法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所獲收益以及其他合法收入應當納入財務、會計管理,用於與該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宗旨相符的活動以及社會公益事業。
第三十五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受境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用於與該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旨相符的活動。
第三十六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執行國家的財務、會計、稅收管理制度,按照國家有關稅收的規定享受稅收減免優惠。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向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報告財務收支情況和接受、使用捐贈情況,並以適當方式向信教公民公布。
第三十七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注銷或者終止的,應當進行財產清算,清算後的剩餘財產應當用於與該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宗旨相符的事業。 法律責任
第三十八條國家工作人員在宗教事務管理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九條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或者干擾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正常的宗教活動的,由宗教事務部門責令改正;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侵犯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合法權益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利用宗教進行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財產等違法活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大型宗教活動過程中發生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情況的,依照有關集會遊行示威的法律、行政法規進行現場處置和處罰;主辦的宗教團體、寺觀教堂負有責任的,由登記管理機關撤銷其登記。
擅自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的,由宗教事務部門責令停止活動;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其中,大型宗教活動是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擅自舉辦的,登記管理機關還可以責令該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撤換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
第四十一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宗教事務部門責令改正;情節較重的,由登記管理機關責令該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撤換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情節嚴重的,由登記管理機關撤銷該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的登記;有非法財物的,予以沒收:
(一)未按規定辦理變更登記或者備案手續的;
(二)宗教活動場所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規定,未建立有關管理制度或者管理制度不符合要求的;
(三)宗教活動場所內發生重大事故、重大事件未及時報告,造成嚴重後果的;
(四)違反本條例第四條規定,違背宗教的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的;
(五)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接受境內外捐贈的;
(六)拒不接受登記管理機關依法實施的監督管理的。
第四十二條涉及宗教內容的出版物有本條例第七條第二款禁止內容的,對相關責任單位及人員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三條擅自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的,宗教活動場所已被撤銷登記仍然進行宗教活動的,或者擅自設立宗教院校的,由宗教事務部門予以取締,沒收違法所得;有違法房屋、構築物的,由建設主管部門依法處理;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非宗教團體、非宗教活動場所組織、舉行宗教活動,接受宗教性捐獻的,由宗教事務部門責令停止活動;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擅自組織信教公民到國外朝覲的。
第四十四條違反本條例規定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的,由宗教事務部門責令停止施工,限期拆除;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第四十五條宗教教職人員在宗教教務活動中違反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除依法追究有關的法律責任外,由宗教事務部門建議有關的宗教團體取消其宗教教職人員身份。
假冒宗教教職人員進行宗教活動的,由宗教事務部門責令停止活動;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六條對宗教事務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附則
第四十七條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進行宗教交往,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第四十八條本條例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1994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