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條例
㈠ 日本政治制度內容
日本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長期實行由天皇總攬統治權的君主立憲制。戰後,根據1947年《日本國憲法》實行議會內閣制,天皇作為國家的象徵仍保留下來。
明治維新以前的政治制度
日本國家形成較晚,3世紀初期才出現早期的奴隸制國家,即邪馬台國。約4世紀,在本州中部又興起了一個更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即大和國。到5世紀,日本奴隸社會進入繁盛時期。646年,大和國發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實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廢除了奴隸制度,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701年以後,又積極推行律令制度,於702年和718年分別制定和頒布了《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進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完成了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制國家的轉變。
8世紀後半葉,土地私有和庄園制度得到發展,10世紀時封建武士開始崛起。12世紀末,武士出身的將領源賴朝建立了統治全國的軍事政府──鐮倉幕府,從此,日本進入幕府時期。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成為中央政權,天皇形同虛設。墓府政治又稱武家政治,它以軍事封建統治為特色,以首長武家棟梁與從者武士之間的主從關系為基礎。從者對棟梁(主人)提供軍事服務(奉公),主人對從者恩惠(御恩)以土地,同時保護其領地。江戶幕府時期,幕府又把將軍領地、天皇和公卿以外的全國土地分為許多藩,封大名為藩主(諸侯)。大名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軍事、行政、司法和徵收貢賦等權利,但他必須對幕府納貢和負擔軍事義務。藩成為幕府統治全國的地方機關。
明治維新後的政治制度
19世紀中葉,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頻頻叩關,民族矛盾和封建社會內部矛盾激化。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結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明治天皇為首的維新政府。史稱「明治維新」。通過1868年的版籍奉還和1871年的廢藩置縣,將封建領主占據的藩地統歸天皇管轄。特別是經過1868~1869年平息士族反叛的戊辰戰爭,日本開始走上近代君主立憲制的政治軌道。1885年結束了明治初年以來的太政官制,創設了內閣制。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二月)正式頒布欽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通稱《明治憲法》)。接著,又相繼制定了《皇室典範》、《議會法》、《貴族院令》、《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會計法》等,確立了天皇主權的君主立憲政體。
天皇
《明治憲法》規定,「萬世一系之天皇」是主權者。天皇被奉為神之子孫,天皇主權出典於天孫降臨的神話。天皇主權也就是神敕主權,萬世一系即與天地共存。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天皇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天皇集立法、行政、司法及統率軍隊的權力於一身,立法權在帝國議會協贊(同意)下,行政權在各國務大臣輔佐下由天皇行使,司法權由法院以天皇的名義行使。天皇的地位至高無上,內閣只對天皇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議會作用很小。天皇還有緊急敕令、獨立命令權及非常大權等。
帝國議會
形式上是國民參與立法的機關。由貴族院和眾議院構成。貴族院由皇族、華族及敕選議員組成,實權掌握在華族和終身敕選議員手中;眾議院由民選的議員組成。兩院的職權雖然對等,但貴族院可以推翻眾議院的決定。帝國議會雖有參與制定法律和預算的權力,但議會通過的法案須經天皇裁可才能成為法律。
政府
內閣及其國務大臣從屬於天皇,只對天皇負責,並對天皇的行政權的行使起輔佐作用。但國務大臣的輔佐權不包括皇室事務和軍事統帥事務,而且這些事務也不受議會監督。從議會和政府的關系看,議會不能決定內閣的去留;權力重心在政府,政府可以緊急敕令等方式削弱議會的立法權;在預演算法案未成立時,政府可依上年度的預算實施財政。
樞密院
《明治憲法》保留了1888年為審議舊憲法和皇室典範而建立的樞密院,作為天皇的咨詢機構而獨立於內閣之外。其成員由議長、副議長及顧問官組成,是審議重要國務的合議體。也稱樞密顧問。在法律上雖是單純的咨詢機構,但在實際政治上,對政府起議會第三院的制約作用。
法院
司法權由法院以天皇名義行使,但天皇和內閣均不參與審判。當時的司法權不包括對行政案件的審判,在普通法院之外另設行政法院,負責審理行政案件。行政訴訟事項以法律列舉限定,范圍不廣。
現代日本政治制度
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日本逐步走上軍國主義道路。1937、1941年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軍佔領日本。1945年10月,佔領軍最高司令官D.麥克阿瑟命令日本政府修改《明治憲法》。在松本草案被佔領軍總司令部否定後,代之以麥克阿瑟草案。日本政府在此基礎上擬定了「憲法修正綱要」,1946年6月交付帝國議會討論,議會通過後,於同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實施。由11章103條構成,正式名稱為《日本國憲法》。根據這部憲法,日本由戰前具有濃厚軍國主義、封建主義色彩的君主立憲制改為議會內閣制的代議民主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原則,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天皇作為國家象徵被保留;實行「地方自治」原則;放棄戰爭,不保持武裝力量。
天皇
《日本國憲法》第 1條規定:「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統一的象徵,其地位基於主權所在的日本國民之總意。」天皇只行使有關國事的行為,並無關於國政的權能。天皇有關國事的一切行為,須經內閣的建議與認可,由內閣負其責任。天皇既不具有傳統君主的性質,也不具備國家元首的性質。天皇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國會
國會是政權的最高機關,是國家唯一的立法機關。由眾議院和參議院構成,兩院議員均從國民中選舉產生。眾議院議員任期4年;參議院議員任期6年,每3 年改選半數議員。國會有立法權,對政府的財政監督權、條約的批准權、內閣總理大臣的提名權,議院有國政調查權、對法官的彈劾裁判權等。雖然一切法案都由國會審議,但內閣也有提案權,內閣提出的法案占 80%以上。眾議院權力大於參議院。如參議院對眾議院已經通過的法律作出不同決議時,眾議院再次以出席議員2/3以上的多數通過即成法律。眾議院有權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或否決信任票,但內閣總理大臣可以建議天皇宣布解散眾議院。國會的常會每年召開 1次。內閣可以決定召集國會臨時會議,一定數額的議員也可要求內閣召集臨時會議。會期及延長事宜由國會本身決定。眾議院被解散時,參議院也同時閉會。如有需要,內閣可要求參議院緊急集會。緊急集會所採取的臨時措施,如在下屆國會開會後10日內不能得到眾議院同意,即失去效力。
內閣
中央政權機關的領導核心,是由內閣總理大臣及其他國務大臣組成的合議體,行政權不屬於個人,而屬於統一體的內閣。內閣總理大臣由天皇根據國會的提名任命,其他國務大臣由內閣總理大臣任免,內閣總理大臣須在國會議員中提名,半數以上的國務大臣也必須是國會議員,內閣對國會負連帶責任。內閣必須得到眾議院的信任,否則,內閣有權建議天皇解散眾議院,或者內閣總辭職。內閣由議會多數黨組成,多數閣員屬該黨議員,因此內閣和議會通常能保持一致。
法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參照英美法系進行了司法制度改革,強調司法獨立,廢除了明治維新時期仿效大陸法系建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別法院。法院組織系統分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兩類。最高法院享有最高司法審查權,對國會和行政的決定和行為進行監督。下級法院分為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各級法院一般兼理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實行四級三審制。法官實行任命制,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須交國民審查。法官根據憲法具有「身份保障」,但國會兩院組成的彈劾法院可審判被追訴法官。
地方自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中央對地方實行嚴格控制。戰後,《日本國憲法》和《地方自治法》擴大了地方自治的權力。《地方自治法》規定,都道府縣及市町村為普通地方公共團體;東京都的特別區、地方公共團體的組合、財產區及地方開發事業團為特別地方公共團體。地方自治的職權包括:地方財政和地方財產管理權,地方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管理權,課稅權、警察權、統制權等行政執行權,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制定地方條例權等。自治機關由地方行政機關和地方議會組成。各級行政首長和議會議員均由居民直接選舉產生和罷免。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方面,雖然憲法和法律限制中央對地方的統制監督權,但中央對地方實行嚴格的監督和指導。如地方議會制定、修改或廢除條例必須報自治省大臣核准;制定預算必須符合中央預算規定的比例;各項公共事務的管理應受有關省大臣的監督;總理有權直接罷免地方行政首長,地方大多數公務員由自治省安排等。
選舉制度
《日本國憲法》保障普遍選舉、秘密選舉和平等選舉,以個人選舉、直接選舉、任意選舉為前提。《日本國憲法》和1950年的《公職選舉法》確立了國會議員、地方公共團體議會議員及其首長的選舉制度。眾議院議員512人,由全國130個選區選出;參議院議員252人,其中,100人以全國為1個選區,依比例代表制選出(采頓特計票法),其餘 152人以都道府縣區劃為選區選出。地方議會議員定員由法律規定。選舉的管理由行政委員會負責,分為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以及都道府縣和市町村選舉管理委員會。年滿20歲以上者均有選舉權,對地方議會議員及其首長的選舉,還有居住期限的限制。對參議院議員和都道府縣知事的被選舉權,為30歲以上,其餘為25歲以上。禁治產者和禁錮刑(徒刑)以上的受刑者,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政黨制度
日本實行多黨制。雖在國會中佔有席位的政黨不少,但自由民主黨自1955年以來長期單獨執政。自由民主黨內部派系林立,派系斗爭從未間斷,在斗爭中,主流派和反主流派不斷重新組合,這是日本政黨制度的一個特點(見日本政黨)。
國民的權利
《日本國憲法》以尊重人權為基本原則,確認國民(不再是臣民)享有的一切基本人權不受妨礙,憲法所保障的國民權利是「不可侵犯的永久權利」,法律不得限制;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的范圍比過去擴大,增加了對公務員的選舉罷免權、公民的賠償請求權、不受奴隸式拘束和苦役的自由、選擇職業的自由、脫離國籍的自由、學問自由、生存權、受教育權、勞動權、刑事賠償請求權等新的規定。
㈡ 二戰後美國對日本本採取了哪些措施
總結起來,二戰後美國對日本本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五點:
第一、美國對日本進行獨占和政治改造。
二戰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保證了日本領土的完整性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單一性,有利於日本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同時,美國對日本進行了以民主、法制為基礎的政治改造。雖然這一切都是按照美國自己的意圖去實施的,帶有某些不徹底的痕跡,但為戰後日本走上和平建設、集中精力抓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第二、出於「冷戰」的需要,美對日政策由「限制削弱」轉向「扶日反共」。
二戰後,按照最初的沒想,美國要對日本實行限制和削弱政策,以達到永久控制的目的。但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日益強大,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引起了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極大仇視和恐慌。為阻止共產主義浪潮的擴展,美國迅速改變了對日政策,扶日反共,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從而促進了戰後日本經濟的振興。
第三、日本巨額戰爭賠款被取消。
按照國際法規定的通行慣例,戰敗的侵略國要向被侵略的受害國賠償。二戰後,美國出於利用日本反社會主義的意圖,不僅沒有索要日本的戰爭賠款,而且還阻礙和反對別國向日本索賠。我國雖非迫於美國的淫威,但1972年中國政府為了中日友好和邦交正常化,宣布放棄500億美元的賠償要求。這一切都大大減輕了戰後日本恢復經濟的負擔,成為日本經濟能迅速恢復和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四,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在戰爭期間,美國每年向日本發出幾十億美元的軍事訂貨單,把日本作為其生產軍需品的兵工廠和後勤供應的基地。這極大地刺激了日本國內經濟的發展。同時,由於美國忙於戰爭,其出口能力有所下降,這為日本商品打入世界市場提供了良機。
第五、美國的「核保護傘」戰略。
二戰後,日本作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盟國中的一員,被美國推向了亞洲地區「冷戰」前沿。於是美國從日本的「冷戰安全」和「制約日本」的雙重戰略考慮,為其撐起「核保護傘」,這不僅使日本大大節省了安全防務的費用,而且使其能夠集中資金和精力大力發展經濟。
㈢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後處理辦法以及我對中日關系的看法
日本「右翼」勢力對侵略中國的歷史缺乏基本的反省;中日關系的發展應「以史為鑒、放眼未來」;中國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國力。
㈣ 日本什麼時候才能恢復軍隊,戰後條例是怎麼限制它的
二戰時期,日本都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很大的傷害,所以二戰結束後,美國就和日本簽訂了《和平憲法》,規定他不能擁有軍隊,但是其實日本這么多年來,一直在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目前也已經擁有了軍隊,而且數量達到30萬之眾,只是名字叫法和正規部隊不同而已。
但是日本的自衛隊人數在不斷增長,已經達到了30萬左右,這就已經完全不是為了自保了,而且日本還偷偷地發展軍事技術力量,甚至已經擁有了製造核彈的能力,軍備費用甚至一度超過了俄羅斯,已經排在世界前列,所以說日本還沒有恢復軍隊,不過是日本自欺欺人的一種說法。
㈤ 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好像條例有規定它只能自衛,
根據和平憲法,日本是沒有宣戰權的,但是,別忘記還有在冷戰中為了應對蘇聯內的威脅而簽訂容的日美安保條例
日本自衛隊就是一支為了抵禦蘇聯潛艇和戰略空軍滲透而建立起來的部隊,你說他遭到攻擊以後有沒有開戰權利?
《日美安全保障條約》規定:
各締約國宣誓在日本國施政的領域下,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武力攻擊,依照本國憲法的規定和手續,採取行動對付共同的危險。
根據條款解釋,日本在受到武力進攻以後,就進入戰爭狀態,而且美國應該給日本提供武力保護。一旦開戰,除了核武器,導彈打到哪裡就不歸憲法管了。
其實么,所有的條例,都是美國人定的,要不要開戰,得看美國爹的想法。
㈥ 日本自衛對僅僅是自衛嗎還有二戰後有沒有文件規定日本不能配備軍隊
自衛隊確實只能自衛.二戰結束後盟軍明確規定,德日不允許擁有軍隊.樓主所謂的配備軍隊,應該是包含自衛隊在內了吧?
那是不可能的,別人怎麼戰敗都好,都不可能要求對方不組建武裝力量,來維持本國的秩序和安全,除非美國一輩子在日本駐扎幾十萬人馬,否則就是聯合國,都不好意思讓日本不組建武裝部隊.
對於日本的武裝限制,是明文規定的:日本的軍事實力只能維持在自衛所需的水平,總兵力不得超過10萬,軍艦數量不得超過30艘,總排水量不得超過10萬噸,不能擁有航母及核動力潛艇,作戰飛機數量不得超過500架,不得擁有遠程轟炸機,不得發展彈道導彈技術。
由於「周遍局勢」復雜,這支自衛隊,規模已經達到20多萬,100艘戰艦.所以什麼明文規定,都只不過是官場話而已,美國當時需要日本壓制蘇聯和中國,所以支持日本發展軍事.
不過日本對於其他的規定,還是很遵守的,比如航母、核武器,飛機等,都沒有超過限制,所以日本的自衛隊和中國的陸軍比起來,真真的不能叫軍隊啊....根本不在一個水平上,無論技術和人數,我們都在日本之上.
日本目前只能依靠海軍和反導彈部隊來防禦中國的入侵.
對於1樓的說法,很多人可能會產生誤解.從21世紀以後,日本軍隊規模雖然維持在20萬左右,只有中國的1/10,但是軍費的確十分高,和中國一樣,達到了500多億美圓,不過日本主要用在其高科技武器的維護上.不足為奇.
㈦ 請介紹二戰後日本土地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土地制度
並非資本主義的土地制度
馬 曄
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教材P.89介紹了明治維新的措施,「經濟方面,大力進行改革,發展資本主義。首先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廢除了禁止土地買賣的法令,正式從法律上保障了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統一徵收地稅。」這使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製得到確立,而不是有些教師、學生認為的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師生的誤解那是囿於明治維新的措施總體上是資本主義的,而土地制度卻是個例外。其實,明治政府在1872年開始土地改革,承認土地私有權,根據土地的實際支配權確定土地所有權——由農民世襲租種的土地,歸農民所有;農民短期租用的土地,歸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歸受押人所有。1873年,政府又頒布了地稅改革條例。地稅改革後由於租佃和地稅相當於全年收獲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地主和農民的關系,還保留著封建的因素,農民的土地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封建生產關系在農村還占著統治地位。廣大農民被牢牢套上租佃剝削的枷鎖,使明治維新時未能出現象西方國家原始積累時期那樣,源源不斷地出現大量離開農業生產流入城市勞動市場的產業後備軍,這也阻礙了資本原始積累的充分展開。結果,日本資本主義的積累依靠國內市場的增長,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那麼,日本的資本主義土地制度又是何時、如何確立的呢?下面請看吳於廑、齊世榮主編的《世界史.現代史》(下卷)中的有關論述。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確立的近代土地所有制,是寄生地主制。它是天皇制的階級基礎之一,也是法西斯軍國主義的滋生土壤。佔領當局在《農民解放令》中宣布:「日本的土地制度是封建性的,必須進行改革」。從1946年10月開始,到1950年底,根據農地改革法案,寄生地主的全部出租土地,在鄉地主 一町步(約合14.8市畝)以上的出租土地中的194萬町步,轉賣到農民手中。土地轉賣是按戰前價格執行的,因此,戰後的通貨膨脹,實際上已使土地轉賣幾乎是無償轉移。雖然地主對農地改革不滿,並有些反抗,但在佔領當局監督下,廣大人民群眾熱情支持,成立了各級「農地改革委員會」,將地主的反抗強行壓制下去,使農地改革得以順利完成。
日本土地改革具有掃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重大意義,是一次不流血的資產階級的和平土地革命。農地改革對日本軍事封建資本主義的基礎,即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進行了根本改革,完成了自明治維新以來尚未完成的資產階級土地革命。同時,農地改革為戰後日本經濟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農業發展方面,農地改革是絕大多數佃戶變成了自耕農,解放了農業勞動生產力,有助於提高農業生產收入,有助於土地改良、科學種植以及擴大市場,為農業生產商品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日本的農地改革是日本戰後經濟民主化改革的兩個主要內容之一,使日本的土地制度從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並為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鋪平了道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金沙中學)
㈧ 二戰日本政治制度
日本二戰時的體制非常特殊,在日本並沒有出現過希特勒,墨索里尼那樣的獨裁者,像東條英機那樣,既是首相,又兼好幾個部的部長,又控制參謀本部的強人,因塞班島一仗也只能下台,所以日本並不是一個獨裁國家。而日本同時也絕不是一個民主國家議會在軍部控制下被解散,民主政治的先決條件統統的沒有(比如言論自由)。日本更貼近一個軍部控制下的官僚政府,日本的參謀們掌握了國家的實際控制權,但又沒有那個參謀真正成為了獨裁者,有事參謀們一起商量,商量決定不了的,就會請示天皇,或者『下克上』。實際上,以日本的國內情況,不可能出現獨裁者(除非天皇本人),至少在有著刺殺政府要員悠久傳統的日本軍部,沒有那個獨裁者能活過三個月。
戰前日本也是君主立憲制,不同在於,戰前日本是君主立憲的專制天皇制(《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一章第四條:「天皇為國家之元首,總攬統治權,並依本憲法之條例行使之。」),戰後改為象徵天皇制(《日本國憲法》第一章第一條:「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整體象徵,其地位,以主權所在的全體日本國民的意志為依據。」)。
其次,戰後的國會取代了戰前的帝國議會,帝國議會由眾議院和貴族院所構成,眾議院議員由國民選出,貴族院議員則由不經選舉的皇族、華族、敕任議員構成。貴族院不解散,多數議員是終身任期。帝國議會雖然並不居於政體的統治地位,但仍有一定的地位和權利,《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三十七條:「一切法律均須經帝國議會之協贊。」也就是說天皇以緊急敇令下達的法律,事後必須取得議會贊同才能繼續有效。但當法西斯軍部控制日本後,帝國議會的作用已經微乎其微了。而戰後的國會由眾議院及參議院構成,兩議院皆由選舉產生的代表全體國民的議員所組成。《日本國憲法》第四十一條:「國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國家唯一的立法機構。」國會的權能較之戰前的帝國議會大大加強。
再次,戰前內閣成員是由軍人和文官組成,這就導致了軍政一體的軍國主義政體形式的形成。戰後《日本國憲法》特別在第六十六條規定:「內閣總理大臣及其他國務大臣必須是文職人員。」
㈨ 日本戰後改革的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改革天皇制:新憲法取消了天皇總攬國家一切統治權的權力。憲法第1 條規定,天皇只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其地位,以主權所屬的全體國民的意志為依據」。憲法第3、4條規定,「天皇關於國家的一切行動須有內閣的建議和承認,由內閣負其責任」。他「只能行使憲法所規定的有關國事行為,並無關於國政的權能」。同時,廢除輔佐天皇的樞密院、貴族院及天皇制的支柱-軍部。1946年1月1日,裕仁天皇發表《人間宣言》,宣布自己不是神而是人,自我否定其所擁有的神權。對天皇制的改革,不僅革除了類似封建帝王的專制主義大權,而且鏟除了法西斯帝國主義的精神支柱-天皇主義。②改革議會制:戰前日本議會分為眾議院和貴族院,貴族院的權力大於眾議院,議會不對選民負責,而對天皇負責;通過改革,取消了貴族院,設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均由20歲以上男女公民直接選舉產生。其次,取消天皇以敕令、敕語立法的權利,排除天皇和軍隊對議會的控制和干涉。新憲法第41條規定,「國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和唯一的立法機關」,修改憲法、制定法律、審議預算、任命總理大臣等一切重大問題均由國會決定。③改革內閣制:戰前總理大臣由元老和重臣推薦,由天皇任命,總理大臣奉天皇之命組織內閣;經改革,建立了議會制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確定,一般由在眾議院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總裁擔任。新憲法第65、66條規定,「行政權屬於內閣」,「內閣行使行政權,對國會負連帶責任」。總理大臣和其他國務大臣均由文官擔任,職業軍人不得擔任。內閣負責總理國務,處理外交,締結條約,編制預算,制定政令,決定大赦、特赦,掌握人事等有關行政事務。④改革中央集權制,實行地方自治:戰前地方的一切行政事務和人事,均由中央決定和管理;新憲法第92、95條規定,都、道、府、縣、市、町、村在憲法和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實行地方自治。地方領導人由當地居民直接選舉產生。地方可設各級議會,編制預算、制訂地方性條例和法令。⑤改革司法制度:戰前,天皇是法律的最高主宰;經改革,一切司法權均歸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同時,擴大了司法機構的獨立性,最高法院成為同國會、內閣鼎立的獨立機構。⑥擴大民主權利:新憲法第10~40條規定了國民的義務和權利,特別是過去政治地位很低的婦女,從此也和男人一樣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