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新證券法規定

新證券法規定

發布時間: 2022-01-12 13:28:12

㈠ 對於融資融券問題,新《證券法》是如何規定的

你好,對於融資融券,現行《證券法》第36條規定:「證券公司不得從事向客戶融資或者融券的證券交易活動」;第141條規定:「證券公司接受委託賣出證券必須是客戶證券賬戶上實有的證券,不得為客戶融券交易。證券公司接受委託買入證券必須以客戶資金賬戶上實有的資金支付,不得為客戶融資交易。」新法將現行《證券法》規定的「證券公司不得從事向客戶融資或者融券的證券交易活動」修改為「證券公司為客戶買賣證券提供融資融券服務,應當按照國務院的規定並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批准」,同時刪除了現行《證券法》第141條。今後,國務院將根據新的條文制定有關融資融券的具體規定,在嚴格監管條件下,分步組織實施,推動證券市場健康發展。

㈡ 新證券法正式施行日期

新證券法正式施行日期為2020年3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是為了規范證券發行和交易行為,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的法律。
證券的發行、交易活動,必須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證券發行、交易活動的當事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應當遵守自願、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法對全國證券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督管理。
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根據需要可以設立派出機構,按照授權履行監督管理職責。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
第九條 公開發行證券,必須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並依法報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注冊。未經依法注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公開發行證券。證券發行注冊制的具體范圍、實施步驟,由國務院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公開發行:
(一)向不特定對象發行證券;
(二)向特定對象發行證券累計超過二百人,但依法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員工人數不計算在內;
(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發行行為。
非公開發行證券,不得採用廣告、公開勸誘和變相公開方式。第十一條 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的條件和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條件,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報送募股申請和下列文件:
(一)公司章程;
(二)發起人協議;
(三)發起人姓名或者名稱,發起人認購的股份數、出資種類及驗資證明;
(四)招股說明書;
(五)代收股款銀行的名稱及地址;
(六)承銷機構名稱及有關的協議。
依照本法規定聘請保薦人的,還應當報送保薦人出具的發行保薦書。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設立公司必須報經批準的,還應當提交相應的批准文件。

㈢ 新《證券法》對投資者適當性制度作出了哪些規定為什麼要區分普通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

新《證券法》對證券公司和投資者分別作出了規范要求。對於證券公司而言,概括來說就是要做到了解客戶、揭示風險,並且明確了賣者有責。對於投資者而言,應當配合證券公司,按照證券公司明示的要求提供個人真實信息。拒絕提供或者未按照要求提供信息的,證券公司應當告知其後果,並按照規定拒絕向其銷售證券、提供服務。此外,新《證券法》還對普通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作出了區分,目的是為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投資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相對不足的普通投資者提供更加充分的保護。同時,設置了「舉證責任倒置」機制,當普通投資者與證券公司發生糾紛後,證券公司應當證明其行為符合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規定,不存在誤導、欺詐等情形。如果證券公司不能證明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㈣ 新《證券法》規定如何處理短線交易所得收益

上述主體將其持有的該公司的股票或者其他具有股權性質的證券在買入後六個月內賣出,或者在賣出後六個月內又買入,由此所得收益歸該公司所有,公司董事會應當收回其所得收益。

㈤ 新《證券法》規定的責令購回制度包括哪些內容

上交所投教專員

新《證券法》規定了證券欺詐發行責令購回制度,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主體的追責力度,加強對受害投資者的權利救濟。

一是規定了適用情形,即股票的發行人在招股說明書等證券發行文件中隱瞞重要事實或者編造重大虛假內容,且股票已經發行並上市。

二是規定了有權主管部門,證監會可以針對欺詐發行責任人作出相關的責令購回決定。

三是規定了責任主體和購回方式,包括發行人回購證券,或者負有責任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買回證券。

欺詐發行責令購回制度,有助於提高投資者權利救濟的實效性,對發行人和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也能形成有效的威懾。在科創板試點注冊制的配套制度中,也已做出相應規定。

㈥ 新《證券法》對於證券公司業務有何規定

證券公司應當依法審慎經營,勤勉盡責,誠實守信。證券公司的業務活動,應當與其治理結構、內部控制、合規管理、風險管理以及風險控制指標、從業人員構成等情況相適應,符合審慎監管和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要求。

㈦ 為了規范資本市場信息傳播行為,新《證券法》作了哪些規定

上交所投教專員

近年來,一些股市「黑嘴」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濫用社會影響力,編造、傳播虛假信息,違法從事投資咨詢業務,誤導投資者參與交易,牟取非法收益,嚴重擾亂了資本市場信息傳播秩序和公平交易秩序。為此,新《證券法》作了針對性規范:

一是,擴大規制對象。原《證券法》規定的適用對象為「國家工作人員、傳播媒介從業人員和有關人員」,新《證券法》將主體范圍從特殊主體擴展為一般主體,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或者誤導性信息,擾亂證券市場。

二是,強調禁止誤導。規范各種傳播媒介行為,要求傳播媒介傳播證券市場信息必須真實、客觀,禁止誤導;

三是,防範利益沖突。傳播媒介及其從事證券市場信息報道的工作人員不得從事與其工作職責發生利益沖突的證券買賣。

四是,強化責任約束,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或者誤導性信息,擾亂證券市場,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監管機構也可以對其採取沒收違法所得或罰款等行政處罰。

㈧ 新《證券法》在提高違法成本方面作了哪些規定

完善法律責任,提高違法成本,嚴打證券欺詐行為,是保護投資者權益、維護投資安全的基礎性制度。新《證券法》按照這一原則,全面提高了欺詐發行、虛假陳述等證券違法行為的成本。

其一,全面提高行政處罰幅度。對欺詐發行行為,最高可處罰款從原來的募集資金百分之五提高至募集資金的一倍;對於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行為,最高可處罰款從原來的六十萬元提高至一千萬元。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組織、指使從事欺詐發行、虛假陳述行為的,分別處以最高二千萬元或者一千萬元的罰款。

其二,完善細化相關民事責任。明確發行人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在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違法中的過錯推定、連帶賠償責任,將保薦人、承銷商的責任人員也納入連帶賠償責任范圍,新增編造傳播虛假或者誤導性信息、不履行公開承諾等的民事責任制度。

其三,規定切實保障投資者獲得民事賠償的措施。創造性地引入欺詐發行上市責令購回、先行賠付和中國特色證券集體訴訟等三項有助於切實保護投資者獲得民事賠償的機制。

熱點內容
外國法律史刑事責任年齡 發布:2025-07-05 00:13:15 瀏覽:909
中國合同法錯誤 發布:2025-07-05 00:12:05 瀏覽:466
北京法官集體辭職 發布:2025-07-05 00:05:55 瀏覽:864
合同法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05 00:05:54 瀏覽:110
合同法總包配合費收取規定 發布:2025-07-05 00:01:33 瀏覽:234
新婚姻法彩禮規定 發布:2025-07-05 00:00:39 瀏覽:201
湯溝司法 發布:2025-07-04 23:42:01 瀏覽:990
廣西師范大學法律碩士復試 發布:2025-07-04 23:41:55 瀏覽:903
勞動合同法辭職賠償 發布:2025-07-04 23:40:34 瀏覽:276
新公司法講義 發布:2025-07-04 23:40:30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