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法規定
『壹』 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有哪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的有關規定,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在適用范圍上分為境內境外兩種,一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一律適用反壟斷法,另一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卻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也適用本法;在具體內容而言,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適用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法。
第三條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貳』 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是什麼
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反壟斷法》第三條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叄』 反壟斷法的法律依據
反壟斷法被公認為屬於作為獨立部門法的現代經濟法的范疇,而且一般還被認為是經濟法中最典型的部分,作為經濟法的一部分,反壟斷法無疑也具有經濟法的基本性質。 反壟斷法作為國家干預市場競爭行為的產物,它的公法性質是非常明顯的,同時也兼具私法性質.
用公法的方法調整原本由私法調整的領域,這正是反壟斷法乃至整個經濟法之所以具有公法性又具有私法性的主要原因。借鑒經濟學中所謂市場調節是第一次調節、政府調節是第二次調節的說法,反壟斷法對競爭關系的調整也可以看作是在民商法的基礎性調整(以契約自由為特點)之後進行的第二次調整(以對契約自由加以必要限制、防止其被濫用為特點),應當是
『肆』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二十六條規定
反壟斷法第二十六條: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決定實施進一步審查的,應當自決定之日起九十日內審查完畢,作出是否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經營者。作出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應當說明理由。審查期間,經營者不得實施集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經書面通知經營者,可以延長前款規定的審查期限,但最長不得超過六十日:
(一)經營者同意延長審查期限的;
(二)經營者提交的文件、資料不準確,需要進一步核實的;
(三)經營者申報後有關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逾期未作出決定的,經營者可以實施集中。
『伍』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哪些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四)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陸』 《反壟斷法》規定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是哪裡
依據反壟斷法的規定,目前執法機構已經成立了3個,3個機構的共同領導機構: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也已經成立。它們分別是: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
商務部下設的反壟斷局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下設的價格監督檢查司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下設的反壟斷與不正當競爭執法局
其中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的職責是:研究擬定有關競爭政策;組織調查、評估市場總體競爭狀況,發布評估報告;制定、發布反壟斷指南;協調反壟斷行政執法工作。該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如下:
主 任:王岐山 國務院副總理
副主任:陳德銘 商務部部長
張 平 發展改革委主任
周伯華 工商總局局長
畢井泉 國務院副秘書長
委 員:張 茅 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歐新黔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
姚增科 監察部副部長
張少春 財政部副部長
高宏峰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
馬秀紅 商務部副部長
黃淑和 國資委副主任
鍾攸平 工商總局副局長
張 勤 知識產權局副局長
張 穹 法制辦副主任
蔡鄂生 銀監會副主席
桂敏傑 證監會副主席
魏迎寧 保監會副主席
王禹民 電監會副主席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的具體工作由商務部承擔,馬秀紅兼任秘書長
反壟斷局主要職責是:負責審查經營者集中行為,指導中國企業在國外的反壟斷應訴工作以及開展多雙邊競爭政策國際交流與合作
價格監督檢查司的主要職責是:負責依法查處價格壟斷協議行為。國家和省兩級具有行政執法權,市縣兩級是配合調查,跨省案件由國家發改委負責指定牽頭辦案或者聯合辦案,重大案件由國家發改委直接組織查處。
反壟斷與不正當競爭執法局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反壟斷執法(價格壟斷協議除外)等方面的工作
『柒』 反壟斷法(法律)
答案:AD
A對:第三十二條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或者變相限定單位或者個人經營、購買、使用其指定的經營者提供的商品。
B錯,抽象的行政行為,例如立法機關也是;
第三十七條 行政機關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這當然不僅指地方;
C錯,法條沒有顯示這兩個領域,講課也沒有強調這種知識; 投資領域也規范;
第三十五條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採取與本地經營者不平等待遇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經營者在本地投資或者設立分支機構。
D對,停止違法行為,限期處分,罰款等都是行政責任。
『捌』 簡述《反壟斷法》規制的幾種壟斷行為及具體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規制的壟斷行為及具體內容如下:
1、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指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行為。
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1)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
2)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
3)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
4)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5)聯合抵制交易
6)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1)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
2)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
3)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2、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指經營者在相關市場內具有能夠控制商品價格、數量或者其他交易條件,或者能夠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能力的市場地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
1)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
2)沒有正當理由,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
3)沒有正當理由,拒絕與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
4)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
5)沒有正當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時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
6)沒有正當理由,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
7)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3、經營者集中
1)經營者合並
2)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者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
3)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
4、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實施下列行為,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的自由流通
1)對外地商品設定歧視性收費項目、實行歧視性收費標准,或者規定歧視性價格
2)對外地商品規定與本地同類商品不同的技術要求、檢驗標准,或者對外地商品採取重復檢驗、重復認證等歧視性技術措施,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3)採取專門針對外地商品的行政許可,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
4)設置關卡或者採取其他手段,阻礙外地商品進入或者本地商品運出
5)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自由流通的其他行為
(8)反壟斷法規定擴展閱讀
反壟斷法的任務就是防止市場上出現壟斷,以及對合法產生的壟斷企業進行監督,防止它們濫用市場優勢地位。具體地說,反壟斷法主要有以下任務:
1、禁止卡特爾
經濟學家亞當· 斯密曾經說過,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很少聚集在一起,如果他們聚集在一起,其目的便是商討如何對付消費者。反壟斷法上把這種限制競爭性的協議稱為「卡特爾」。在各國反壟斷法中,上述各種嚴重損害競爭的協議一般得適用「本身違法」的原則,即不管它們是在什麼情況下訂立的,都得被視為違法。
2、控制企業合並
出於維護市場競爭的需要,各國反壟斷法都有控制合並的規定。這種控制的目的不是限制企業的絕對規模,而是保證市場上有競爭者。這方面的法律制度主要是合並的申報和審批制度,即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合並需要向反壟斷法的主管機關進行申報。
3、禁止行政壟斷
行政壟斷在中國當前主要表現為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行業壟斷即是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經營者的市場准入,排斥、限制或者妨礙市場競爭。行政性限制競爭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而且也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利益。濫用行政權力的行為還為某些政府官員以權謀私和權錢交易提供了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腐敗,損害了政府的形象。因此,反壟斷法應當將反行政壟斷作為一個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的任務。
4、禁止濫用市場支配
反壟斷法雖然不反對合法的壟斷,但因為合法的壟斷者同樣不受競爭的制約,它們就非常可能會濫用其市場優勢地位,損害市場競爭,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因此,國家必須對那些在市場上已經取得了壟斷地位或者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加強監督。
『玖』 反壟斷法實施的原則
反壟斷是指當一個公司的營銷呈現壟斷或有壟斷趨勢的時候,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的一種干預手段。2007年8月30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在此,將簡述我國《反壟斷法》的基本原則。
一、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原則
《反壟斷法》第四條規定,國家制定與實施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競爭規則,完善宏觀調控,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概括為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原則。2002年,黨的十六大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報告中指出,要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二、鼓勵公平競爭,依法實施集中,提高市場競爭力
《反壟斷法》第五條規定,經營者可以通過公平競爭、自願聯合,依法實施集中,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
防止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通過兼並等手段形成獨佔地位或壟斷優勢,進而破壞競爭機制,是《反壟斷法》的主要目標和功能,因而兼並控制歷來屬於反壟斷制度和機制的核心內容之一。我國是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實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定和實施《反壟斷法》,必須以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為目標。這既要有利於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又要有利於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哪一方面都不可偏廢。與此同時,還必須充分考慮我國企業通過市場競爭做強做大、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的現實需要。因此,《反壟斷法》通過確定這一基本原則,表明了兩方面意思。第一,企業通過合並等方式形成企業集中,本身並不違法。第二,企業通過合並等方式形成企業集中,必須依法進行。
三、禁止違法實施限制競爭行為的原則
結合反不正當競爭與消費者權益保護來看,不正當競爭行為和損害消費者權益行為,就不具有限制競爭行為所具有的兩重性。所以在《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都不需一個「禁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基本原則和「禁止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基本原則。法律總則中所明確的任務與完成任務所要遵守的原則不能混為一談。
四、禁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原則
《反壟斷法》第八條規定,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俗稱行政性壟斷的這種行為,並非傳統的反壟斷法律所規制的內容。因為傳統的反壟斷法律針對的是市場行為,是市場中經營者為追逐利潤而破壞競爭,結果影響了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的經營行為。此外,傳統的反壟斷法律一般適用於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國家或地區。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反壟斷法》除了在總則中作出原則性規定外,在分則部分專門設第五章(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具體列舉了各種行政性壟斷行為。其中,一項顯著的規定是,禁止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這表明,《反壟斷法》對行政性壟斷行為的規制已從具體行政行為延伸到了抽象行政行為,無疑具有重大意義。因此,與《反壟斷法》第五章相呼應的總則第八條規定,就成為《反壟斷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既表明法律反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立場,又成為禁止這種違法行為的法律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