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章簡史
『壹』 中國管理學發展歷程概述
摘要:本文以管理學原理的發展歷程為線索,逐一剖析管理學原理每一發展階段其主流理論中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立足當前的管理思想,對現代管理的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和預測。
關鍵詞:傳統文化管理學原理發展歷程一、問題的提出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認為,「管理就是設計和保持一種良好環境,使人在群體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標。」
[1]管理的每個環節都離不開人的參與,現代管理既然以人為中心,在其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對人類傳統文化的反思,通過反思研究傳統文化是如何作用並影響管理理念,從而對管理的現代和未來能有更好的把握。
二、管理學原理發展各階段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
1.戰略思想我國先秦諸子的治國思想和以《孫子兵法》為主的治軍理論,就包含了許多可用於研究企業戰略性決策分析的一般原理方法。道家個人管理的目標是「內聖外王」;儒家主張通過「修己」、「安人」實現「大同」,其中,「修己」與「安人」體現了個人管理目標與組織管理目標相統一的辯證關系。個人管理逐步實現從自律到自覺的飛躍,通過推己及人實現組織的目標。對現代企業而言,就是要注重營造一個協調個人、群體乃至社會三者利益的目標鏈,使前一目標的完成成為後一目標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後者的達成又是前者的印證和升華,由此循環往復而形成一個合理的目標流程網路,促成企業最高戰略目標的實現。《孫子兵法》明確提出「五事」、「七計」是決定戰略決策成敗的基本因素。「五事」乃「道、天、地、將、法」。按現代意義來理解,「道」是一種宏觀的、全面的、客觀的政治、經濟環境;「天」,即天時,指機遇;「地」,是地利,即企業的微觀環境;將,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質;法,就是法制、組織的結構、層級關系及相應的規范、准則等。以上「五事」,可作為企業制定經營戰略,進行企業環境分析的總綱。「七計」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對現代企業而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將自己與競爭對手在這七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比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總之,五事主要分析外部環境存在的威脅與機會、企業自身所具有的能力與不足,「七計」更注重與競爭對手的比較。當然,企業在決策時,不僅要了解「五事」、「七計」,更重要的是研究它們作為戰略要素的主次關系及其相互聯系、作用的時間、方式和程度,從整體上觀察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機制,以便作出綜合評價。
2.組織工作的基本原則與傳統「分」、「合」說任何管理目標的實現,都要靠一定的組織來完成。組織工作的任務就是設計一個決策和溝通網路,使組織內成員明確誰去做什麼,誰要對什麼結果負責,並消除由於分工含混不清造成的執行中的障礙。有效的組織應遵循目標一致、跨度合理、指揮統一、權責分明、職能明確等基本原則。[2]這是現代管理學理論關於組織工作的基本觀點。在我國,《荀子》一書集中了對組織問題的探討。荀子認為合群是人類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類結成社會群體的必要前提,沒有等級劃分的限制,群體內部就會發生爭奪。按現代意義來解釋,「分」實際上包含兩層含義:
1)明確為完成管理目標、政策和計劃所必需的活動並加以分門別類。
2)根據現有的人力和物力,並根據環境來使用人力和物力的最佳方法,把上述活動分成各個組。「群分」是由社會分工和職業差別所導致的,也是解決各類組織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組織良性運轉的前提。所以,荀子認為「群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也,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而「有分義,則容天下而治」。
[3]在分的基礎上,組織工作的核心應是培養組織成員的團結和協作精神,以提高整個組織實現其目標的效率。相應地,《周易》中有「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的論斷,意指實現組織目標要通過管理者和組織成員的上下溝通。《孫子兵法》進一步闡述了這一思想,「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之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故善戰人之勢,入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4]即對組織的要求,更在於其功用,特別是要求組織本身能產生出戰鬥力,這就是「勢」,一旦形成這種組織,又能「擇人而任勢」,按組織的功能需要用人之長,組織就會具有一種「不動則已,動必雷霆萬鈞,一擊成功,無可阻擋之勢。」
3.領導理論與中國傳統激勵方法在現代管理學理論中,領導工作是指「影響人們為組織和集體目標作出貢獻的過程。」領導的實質是通過建立一種追隨關系來實現組織的目標。由於人們往往追隨那些他們認為可提供實現其願望、要求和需要手段的人,因此領導和激勵密切相關,只有理解了人們的真實需要和行為動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勵問題,從而實現有效的領導。多年來,西方學者從不同側面提出了關於人性的各種看法,其中以沙因、波特、道格拉斯·麥格雷戈登的人性假設最具有經典意義。他們大致都認為人經歷了從「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到「復雜人」的演變。我國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論有儒家的「人性可塑說」(其中包括荀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道家的「人性自然說」以及法家的「人性好利說」。人性假說是管理者採取管理措施的必要前提。西方行為科學都假定人性不是一個「變數」,管理者只有設法去適應人性。這與我國道家、法家的看法不謀而合。只有儒家認為人性是可變的,如荀子主張「導人去偽」,孟子主張「領悟善端」。他們更強調後天的塑造與引導,這比起單純被動地適應人性會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士為知己者死」反映出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追隨關系。《孫子兵法》中分析道:「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儒家孔子提出「施仁政」,強調國家的統治者要像愛護親屬一樣對待臣民,「民可載舟,亦可覆舟」。愛民必須體現在滿足臣民的需要上,決策時必須順應民心,從而形成凝聚力。「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不分人的貴賤,賞罰要嚴明,這樣才能通過正強化和負強化的激勵作用,來鼓勵先進,鞭策後進,提高組織績效。「任賢律己」,「身先士卒」。這是告誡領導者要知人善任,嚴於律己,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言行來感染和激勵下屬。在這方面,《周易》、《孫子兵法》都從不同側面提出了對領導者的期望,認為領導者應反身修行,團結和厚待下屬,以達到「上下同欲」的最佳協調狀態。
4.控制與「禮治」、「無為」在管理的控制職能方面,相對而言,西方管理學注重對物化結果或階段性成果的控制,強調控制的實效性;中國傳統文化則偏重於對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標准模糊、不精確但更具柔性。儒家強調「禮治」,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則力推「法治」。「禮」,其實是一種用來規范以等級為中心的社會秩序、社會結構,即建立貴賤、君臣、父子等級從屬關系為核心的名分等次。儒家認為對社會進行控制,必須「兩手並用,先德後刑」。用孟子的話說即:「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最有效的控制,應是「無為而治」,這一思想被彼得·聖吉稱為「無為而治的有機管理」,他認為應盡最大可能地讓下屬面對所有的課題,包括處理企業成長與持續經營之間的兩難困境。換句話說,就是給他們充分的行動自由去實現某構想,並對所產生的結果負全責。不再通過傳統的復雜的控制系統,而是「通過學習來控制」,致力於改善思考品質,加強反思與團隊學習能力,從而達到「無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無為而治」正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題,老子講的「無為」是達到「無不為」、「無為治」這一目的的手段。確切地說,無為管理的實質是把人的社會性減到最低限度,通過恢復人的自然屬性的方式來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在歷史上,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的「開元之治」均為「無為而治」的典範。三、管理發展的展望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對管理學發展歷程的作用和影響絕不是一種偶然,它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依然並將繼續發揮巨大的促進作用。可以預言,在二十一世紀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東西方管理文化的交融將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站在現實的角度,我們可以對現代管理的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作出分析和預測:
1.決策方面中國古代系統思維與現代決策的結合將日趨緊密。前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會主席羅傑·史密斯就從《孫子兵法》中學到了許多東西:「孫子13篇《兵法》可與歷史名著相媲美。今天沒有一個對戰略的相互關系、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它的大部分觀點,在我們當前環境中仍然具有和當時同樣的重大意義。」
[6]由此可見,《孫子兵法》作為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在形成中國未來管理模式的戰略運籌理論過程中,將會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孫子兵法》對組織的內外部因素和與這些因素相關聯的內外部條件進行系統、動態考察的思維方法,對企業決策者仍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2.組織方面西方管理慣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組織劃分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兩大對立陣營。中國文化推崇圓滿和諧,認為只有組織內處處融通一致,才能形成一個廣大和諧的系統。打破這一系統,組織便不得安寧。所以管理者不可將自己與下屬決然分離,而應始終把自己視為組織中的一員。相應地,組織劃分不能拘泥於技術的專業化、組合的便利性、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因素,而應以「和」為管理的終極目標,分工、合作乃是達到「和」所需的手段,這樣,不論部門如何劃分,整體和諧所激發的向心力,就會促成真正的分工合作。
3.領導方面21世紀的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從「以個性為本」、「以人性為本」到「以人文為本」的轉化過程中,文化對管理的影響權重日益增加,綿延5000年的華夏文化充分說明了我國在對文化的整合與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中國古代積累了豐富的選人、用人、觀人的經驗和方法,相對於現代管理,中國古代更注重對人的「德」的考察,更注重候選人在其所處情境下的行為,強調發揮人才的彈性去配合工作的需要。在人性的看法上,中國古代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內養外化,皆可成善」等觀點無疑為中國未來的管理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4.控制方面不得人心的控制,是不會長久的。科學的控制方法和技術,如果得不到下屬的真心配合,將會變得毫無用處。這在預算編制、問卷調查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我國古代先哲都非常重視對心理因素的把握,深知人心的向背,才是成敗的關鍵。管理者應「道之以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正人先正己」,運用「德主刑輔」的手段,才能實現「心悅誠服」的控制,以趨向管理的最高境界———「無為而治」。總而言之,在二十一世紀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未來的管理模式應該具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一切有效的國際經驗被融合並以民主化的形式出現;二是具有獨特的管理創新。這種創新是由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核孕育的,是其他民族只能學習借鑒而無法復制的。如何重組現代管理理論與傳統文化,兼顧人性與理性、和諧與原則,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管理模式將是中國管理學者所面臨的一項重大歷史使命。
『貳』 西方管理發展簡史
西方管理發展簡史
管理活動源遠流長,人類進行有效的管理活動,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但從管理實踐到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則是一段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
一般來說,管理學形成之前可分成兩個階段:早期管理實踐與管理思想階段(18世紀前)和管理理論產生的萌芽階段(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管理學形成後又分為三個階段:古典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行為科學學派出現前)、現代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主要指行為科學學派及管理理論叢林階段)和當代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
一、早期管理實踐與管理思想階段
從人類社會產生到18世紀,人類為了謀求生存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著管理活動和管理的實踐,其范圍是極其廣泛的,但是人們僅憑經驗或一些片段的思想去管理,尚未對經驗進行科學的抽象和概括,沒有形成科學的管理理論。西方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實踐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見於希臘、羅馬和義大利等國的史籍和許多宗教文獻之中。
二、管理理論產生的萌芽階段
18世紀到19世紀的工業革命使以機器為主的現代意義上的工廠成為現實,工廠以及公司的管理越來越突出,管理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學開始逐步形成。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等。亞當•斯密是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派創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國富論》。亞當•斯密發現,分工可以使勞動者從事某種專項操作,便於提高技術熟練程度,有利於推動生產工具的改革和技術進步,可以減少工種的變換,有利於勞動時間的節約,從而提出了分工理論。大衛•李嘉圖是英國資產階級金融家,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傑出代表者和完成者,1817年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出版在資產階級經濟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古典管理理論階段
古典管理理論階段是管理理論最初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側重於從管理職能、組織方式等方面研究企業的效率問題,對人的心理因素考慮很少或根本不去考慮。其間,在美國、法國、德國分別活躍著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師,即科學管理之父泰勒(F. W. Taylor,1856-1915)、管理理論之父法約爾(H. Fayol,1841-1925)以及組織理論之父馬克斯•韋伯(M. Weber,1864-1920)。
泰勒重點研究在工廠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學管理理論,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而科學管理的關鍵在於變原來的經驗工作方法為科學工作方法。為此,泰羅提出了任務管理法和配備「第一流」的工人。法約爾對組織管理進行了系統地研究,提出了管理過程的職能劃分理論,他在著作《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中闡述了管理職能的劃分,法約爾認為管理的五大職能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馬克斯•韋伯在管理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在《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理論》一書中提出了理想官僚組織體系理論,他認為建立一種高度結構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官僚組織體系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最有效形式。
上述三位及其他一些先驅者創立的古典管理理論被以後的許多管理學者研究和傳播,並加以系統化。其中貢獻較為突出的是英國的厄威克(L. Urwick)與美國的古利克(L. Gulick),前者提出了他認為適用於一切組織的八條原則,後者概括提出了「POSDCORB」,即管理七項職能。
四、現代管理理論階段
現代管理理論階段主要指行為科學學派及管理理論叢林階段,行為科學學派階段主要研究個體行為、團體行為與組織行為,重視研究人的心理、行為等對高效率地實現組織目標的影響作用。行為科學的主要成果有梅奧(Mayo,1880-1949)的人際關系理論、馬斯洛(A. H. 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F. 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麥格雷戈(D. M. McGregor,1906-1960)的「X理論-Y理論」等。
戰後40年代到80年代,除了行為科學學派得到長足發展以外,許多管理學者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對管理學的見解。這其中主要的代表學派有:管理過程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理論學派、經驗主義學派、經理角色學派和權變理論學派等。這些管理學派研究方法眾多,管理理論不統一,各個學派都有各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各有自己的用詞意義,各有自己所主張的理論、概念和方法,孔茨(H. Koontz,1908-1984)稱其為管理理論叢林。
管理過程學派又稱管理職能學派,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教授哈羅德•孔茨和西里爾•奧唐奈里奇提出的。管理過程學派認為,無論組織的性質和組織所處的環境有多麼不同,但管理人員所從事的管理職能卻是相同的。孔茨和奧唐奈里奇將管理職能分為計劃、組織、人事、領導、和控制五項,而把協調作為管理的本質。孔茨利用這些管理職能對管理理論進行分析、研究和闡述,最終得以建立起管理過程學派。孔茨繼承了法約爾的理論,並把法約爾的理論更加系統化、條理化,使管理過程學派成為管理各學派中最具有影響力的學派。
管理科學學派的管理科學理論是指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計算機的技術,為現代管理的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通過計劃和控制以解決企業中生產與經營問題的理論。該理論是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其主要目標是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優方案,以最短的時間、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
社會系統學派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各種組織。它的特點是將組織看作是一種社會系統,是一種人的相互關系的協作體系,它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部分,受到社會環境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美國的切斯特•巴納德(Chester I. Barnard,1886—1961)是這一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著作《經理的職能》對該學派有很大的影響。
決策理論學派是在二戰之後,吸收了行為科學、系統理論、運籌學和計算機程序等學科的內容發展起來的。代表人物西蒙。西蒙(Herbert A. Smion)美國管理學家、計算機學家和心理學家,決策理論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決策理論學派認為:管理過程就是決策的過程,管理的核心就是決策。西蒙強調決策職能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有限理性的人代替有絕對理性的人,用「滿意原則」代替「最優原則」。
系統理論學派是指將企業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把各項管理業務看成相互聯系的網路的一種管理學派。該學派重視對組織結構和模式的分析,應用一般系統理論的范疇、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並建立起系統模型以便於分析。系統理論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弗里蒙特•卡斯特(Fremont E. Kast)。弗里蒙特•卡斯特是美國系統管理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管理學家。主要著作有《系統理論與管理》(與約翰遜、羅森茨韋克合著)、《組織與管理:系統與權變方法》(與羅森茨韋克合著)等。
經驗主義學派又稱為經理主義學派,以向大企業的經理提供管理當代企業的經驗和科學方法為目標。它重點分析成功管理者實際管理的經驗,並加以概括、總結出他們成功經驗中具有的共性東西,然後使之系統化,合理化,並據此向管理人員提供實際建議。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彼得•德魯克(又譯為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歐內斯特•戴爾(Dale)等。
經理角色學派是以對經理所擔任角色的分析為中心來考慮經理的職務和工作,該學派認為針對經理工作的特點及其所擔任的角色等問題,如能有意識地採取各種措施,將有助於提高經理的工作成效。經理角色學派的代表人物是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權變理論學派認為,企業管理要根據企業所處的內外條件隨機應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普遍適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論和方法。企業管理要根據企業所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來決定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即要按照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企業類型、不同的目標和價值,採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其代表人盧桑斯(F. 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導論:一種權變學》是系統論述權變管理的代表著作。
五、當代管理理論階段
進入70年代以後,由於國際環境的劇變,尤其是石油危機對國際環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時的管理理論以戰略管理為主,研究企業組織與環境關系,重點研究企業如何適應充滿危機和動盪的環境的不斷變化。邁克爾•波特(M. E. Porter)所著的《競爭戰略》把戰略管理的理論推向了高峰,他強調通過對產業演進的說明和各種基本產業環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戰略決策。
80年代為企業再造時代,該理論的創始人是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邁克爾•哈默(M. Hammer)與詹姆斯•錢皮(J. Champy),他們認為企業應以工作流程為中心,重新設計企業的經營、管理及運作方式,進行所謂的「再造工程」。美國企業從八十年代起開始了大規模的企業重組革命,日本企業也於九十年代開始進行所謂第二次管理革命,這十幾年間,企業管理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類似脫胎換骨的變革。
80年代末以來,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迅速席捲全球,顧客的個性化、消費的多元化決定了企業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的需要,在全球市場上爭得顧客的信任,才有生存和發展的可能。這一時代,管理理論研究主要針對學習型組織而展開。彼得•聖吉(P. M. Senge)在所著的《第五項修煉》中更是明確指出企業惟一持久的競爭優勢源於比競爭對手學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學習型組織正是人們從工作中獲得生命意義、實現共同願景和獲取競爭優勢的組織藍圖。
『叄』 內部控制制度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內部控制制度的發展經歷了6個階段:
1、內部牽制階段
內部控制,作為一個專用名詞和完整概念,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被人們提出、認識和接受。但在此前的人類社會發展史中,早已存在著內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級形式,這就是內部牽制。
2、內部控制制度階段
1936年,美國頒布了《獨立公共會計師對財務報表的審查》,首次定義了內部控制:「內部稽核與控制制度是指為保證公司現金和其他資產的安全,檢查賬簿記錄的准確性而採取的各種措施和方法」,此後美國審計程序委員會又經過了多次修改。
3、會計控制管理控制階段
1934年美國《證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內部會計控制」的概念。
4、內部控制結構階段
1988年4月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的《審計准則公告第55號》(SAS N0.55),規定從1990年1月起以該文告取代1972年發布的《審計准則公告第1號》。該文告首次以內部控制結構一詞取代原有的「內部控制」。
5、內部控制整合框架階段
1992年9月,COSO委員會提出了報告《內部控制——整體框架》。該框架指出「內部控制是受企業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影響,為經營的效率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相關法規的遵循性等目標的實現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
6、風險管理框架階段
2004年COSO委員會發布《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該框架拓展了內部控制,更有力、更廣泛地關注於企業風險管理這一更加寬泛的領域。
(3)規章簡史擴展閱讀:
企業的經營環境、經營業務、公司規模和組織結構是處於變化之中的,因此無論是公司層面的,還是業務層面的內部控制也應隨之改變,內部控制系統的有效性體現為設計的科學性和運行的有效性的高度統一。
盡管我國目前已經出台了一系列有關內部控制的規定,但作為系統工程,內部控制達到預想的效果並非一日之功。監管部門頒布的內部控制規范是通用性內部控制框架,企業需要據此建立針對特定企業的內控操作系統。
內部控制框架具體化的過程也是企業行使內部控制剩餘控制權的過程,企業對通用版內部控制框架的遵循程度以及剩餘控制權行使的恰當與否十分關鍵。
『肆』 誰有企業管理規章,發給我!
企業管理基礎
創建時間:2008年8月6日(星期三) 上午08:50 | 分類:企業管理 | 字數:1169 | 發送到我的Qzone | 另存為...
現代企業基礎管理課程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詳見下述)。
它基本涵蓋了企業內部運作管理中的各個方面。
其培訓的對象主要是企業的高中層、基層管理人員。
管理就是溝通和協調。
各級管理人員不但應知道自己干什麼,還應當知道其他管理人員在干什麼,掌握系統的管理知識。
無疑對管理人員之間的溝通和工作上的協調是十分有益的。
因此,我們認為只要是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的人員都應該參加這五門課程的學習,都應該了解這五個方面的知識。
本課程注重管理方法及技能培訓,突出事例分析。
現代企業管理基礎知識
1、企業管理概述及管理學發展簡史
2、管理職能:計劃、組織、指揮、控制
3、企業的基本管理方法:目標管理、價值工程、網路技術、ABC管理法、全面質量管理、線性規化
4、現代企業管理原理:以人為本、信息管理、動態原理、創新原理、經濟效益原理、反饋原理
5、企業規章制度的概念、基本內容
6、制度的制定及執行:1)制定的指導思想 、原則及條件 2)執行措施 3)完善及系統化
二、產品質量管理
1、產品質量的概念、術語和名詞解釋
a、質量概念 b、質量特性 c、質量職能 d、質量管理及其發展
2、質量認證體系的內容、意義、程序及措施方案(iso9000介紹)
3、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及有效運轉
a、質量基礎工作的建立 b、TQC活動 c、質量成本 d、PDCA循環
4、質量管理的幾個基本方法
a、主次因素排列法 b、因果分折法 c、直方圖法 d、控制圖法
5、6西格瑪管理介紹
三、生產計劃、生產運作及現場管理
1、生產運作的基本構成及其基本原則
a、技術工藝准備 b、生產流程 c、輔助運作過程 d、運作服務過程
e、生產運作的基本原則——連續性、比例性、均衡性、適應性 f、人、機、物、環的科學配合原則
2、生產計劃管理
a、計劃類型 b、時間、能力安排原則 c、工藝及設施管理 d、設備管理 e、物料及輔助准備
3、生產運作的基本方法
a、目標管理 b、滾動計劃 c、ABC分類控製法 d、網路計劃技術 e、線性規劃
4、現場管理一一意義、目的、標准及4S的執行
5、提高生產效率的基本途徑:增長短扳克服瓶頸 簡單介紹MRP原理即流程重組
四、生產成本分折及控制管理
1、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內容
2、生產成本構成內容:a、市場費用 b、開發費用 c、運作費用(工、料、費、稅、資金成本…) d、成本開支范圍
3、成本計劃編制內容及分折:a、綜合成本編制及分折 b、單個成本編制及分折
4、成本控制的方法:a、基本方法 b、價值工程 c、量本利分折法 d、變動成本法 e、回歸法(僅講二元回歸法)
5、企業二級核算的目的、意義及基本方法
五、企業人力資源管理
1、企業人事管理的意義、目的及原則
2、企業人事管理的主要內容:
a、招聘及甄選 b、用工合同主要內容 c、測評方法 d、員工激勵 e、人員考核 f、調配、提升或解僱
g、職工培訓 h、薪酬設計原則
3、「以人為本」的基本特徵、原則和內容
4、節省人力資源的有效途徑
『伍』 管理理論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一)古典管理理論: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行為科學學派出現前。
這一階段出現了管理職能同體力勞動的分離,管理工作由資本家個人執行,其特點是一切憑個人經驗辦事。
(二)現代管理理論: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
這一時期由於受世界性石油危機極其觸發的經濟危機的影響,使研究經費來源枯竭,出現了資本家同管理人員的分離,管理人員總結管理經驗,使之系統化並加以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學管理理論。科學管理鼻祖泰勒。
還有由於比較管理學受當時流行的一般系統論的影響的啟迪,而一般系統論的衰退,對比較管理理論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當代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
以四部管理著作:《Z理論》《日本企業管理藝術》《公司文化》《成功之路》為標志。從經濟的定性概念發展為定量分析,採用數理決策方法,並在各項管理中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研究重點由過去的以概念分析為主轉向以實踐為主,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價值。
(5)規章簡史擴展閱讀:
管理理論學派
1、管理過程學派:主要研究管理者的管理過程及其功能,並以管理職能作為其理論的概念結構。
2、經驗學派:主要從管理者的實際管理經驗方面來研究管理,認為成功的組織管理者的經驗是最值得借鑒的。
3、行為科學學派:主張要研究人,尊重人,關心人,滿足人的需要以調動人的積極性,並創造一種能使組織成員充分發揮力量的工作環境。
4、決策理論學派:認為管理的關鍵在於決策,管理必須採用一套制定決策的科學方法及合理的決策程序。
5、交流中心學派:該學派認為管理人員是交流中心,並圍繞這一觀念建立起管理理論體系 , 而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接受信息、儲存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並將計算機運用於管理之中。
『陸』 中國管理發展簡史
中國管理發展簡史
盡管中國管理學在近期才逐漸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體系,但中國管理學存在的歷史非常悠久。中國傳統管理思想萌芽於夏、商、周,繁榮於春秋戰國,定型於漢、唐,止步於宋、元,盛行於明清,衰落於清末,振興於現當代。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和實踐活動中,記載著我國古代傑出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關於國家管理、軍事管理、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學說和主張,蘊藏著豐富的管理智慧和實踐經驗。
1、傳統管理時期(1840年前)
先秦時期是中國管理思想的萌芽、興起時期。《周易》包含的「變異」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先秦諸子集中了古代管理智慧的精華,這些思想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孔子、孟子、荀子的經典著作中,仁義禮智的儒家體系蘊涵著豐富的管理思想。老子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無為而治是其管理思想的核心。法家直接影響歷代政治統治,其核心是法術勢思想。孫子兵法是戰略思想的跨時代巨著,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並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墨子的尚同、節用思想對現代管理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秦漢時期是中國管理思想發展的重要階段。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其所採取的各項管理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均為中國秦後歷代王朝所沿襲。秦始皇推崇法家,而漢代則「霸王道雜之」。到漢武帝時,採用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的儒家學說成為綿延中國整個封建王朝的正統意識形態。漢代通過鹽鐵專賣等一系列經濟措施,形成了全國經濟調控體系。
隋唐時期是中國管理思想發展的又一個重要階段。隋朝重新統一全國,大唐帝國把中國封建王朝推向頂峰,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發展。隋唐時期進一步強化了國家治理和中央集權,隋文帝在推行三省六部制和精減地方行政機構的同時,還別開生面地創立了科舉制度;唐太宗知人善任,善於納諫,建立了議事制度,推廣和完善隋朝所創的科舉制度,組織編纂了「貞觀唐律」。隋唐時期,對土地和賦稅管理制度進行了變革,出現了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勸農桑,薄賦徭」,人民得以修養生息,經濟快速復甦發展。
宋元時期是中國管理思想的承接時期。這一時期盡管社會經濟持續向前發展,但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統治階級中的部分人士從維護和鞏固其統治的角度出發,主張採取一定的改革措施來緩和各種社會矛盾。王安石變法即是其中的一個傑出代表。王安石以理財和抑制兼並作為實施的手段,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為改革的目標,力圖改變當時政府的積弱現象。而元朝耶律楚才的「以儒治國」則有利於緩和民族矛盾、鞏固統一的封建政權。
明末清初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動盪時期,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織,尖銳異常。這一時期出現三位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對明朝滅亡的教訓進行了總結和反思,他們在繼承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傳統的基礎上提倡與宋明理學不同的實學思潮。主要的思想如限制君權,改革國家治理;改革土地和田賦制度,促進農業發展;重視商業,強調增加社會財富。
清前期是清王朝的鞏固上升時期。帝王從鞏固自身統治角度出發,採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改革田賦和科舉制度,使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最後一個盛世,即康乾盛世。同時,商業進一步發展,出現了著名的十大商幫,即山西幫、寧波幫、陝西幫、山東幫、廣東幫、福建幫、洞庭幫、龍游幫、江右幫、徽州幫。各個地方商幫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團結互助、誠信勤勉,但由於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各具不同的特徵。
2、近現代管理時期(1840-1949)
鴉片戰爭後,中國人開始愛國救亡運動,出現了魏源、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一些開明的清朝官員力主「師夷長技以制夷」,推行洋務運動,興辦企業,如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的上海制炮局等。而一些實業人士也開始掙眼看世界,實業救國,創辦了如南海的繼昌隆巢絲廠、煙台張裕釀酒廠等企業。這些企業購進外國先進設備,向海外探詢管理之道,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營、銷售等方面的先進經驗。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先生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行政管理體制介紹到中國,也逐步形成了「救窮防不均」、「開放」等經濟管理理念。同期,一批留學歐美的學者開始回國,帶回了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並進行經營管理實踐。在國統區,民族資本家和企業家在官僚資本、外國資本的夾縫中求生存,進行著生產經營管理實踐,沒有拘泥西方科學管理表層的機械形式,著重人的感情、心理,創辦了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富有競爭力的企業,如民生公司、東亞公司等。而在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公營工業企業的管理則主要參考蘇聯的做法,並結合自身的情況進行創新,如劉少奇的「三人團」、「長務會議」等。
3、當代管理時期(1949至今)
新中國成立,主要參照蘇聯的管理模式,同時部分吸收西方與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實行計劃管理制度、按勞分配製度、經濟核算制度、生產技術責任制度、勞動保護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等等。在經濟管理的實踐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不能完全照搬蘇聯的管理模式,需要積極探索中國自己的管理體系。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是此方面的最初探索。在經歷「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後,中央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到」的方針,全面開展經濟管理的新嘗試,扭轉了工業生產的被動局面。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創造性地提出了「鞍鋼憲法」與「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管理模式,是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企業管理問題上的創造性發展,對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明確提出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開始進行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從此,我國開始進入經濟管理思想與實踐創新的黃金時期。無論是宏觀的經濟管理領域,還是中觀的產業經濟管理領域,或是微觀的企業管理領域,均在吸收西方管理科學的同時,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中國管理開始走入新的時代。
『柒』 管理學的發展歷史
1、工廠管理--古典管理階段
工廠管理理論基於科學管理, 以生產管理為主, 旨在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科學管理以經濟人為對象, 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則, 強調工廠應該以制度管理來代替傳統的經驗管理, 而工人則應當以科學的方法取代過去已經習慣了的工作方式。
2、組織管理--當代管理階段
梅奧的霍桑實驗可以說是管理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梅奧在社會人假設的基礎上認為, 對金錢的需要只是工人想要滿足的需要的一部分, 工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情感慰藉、安全、和諧、歸屬 。
3、組織間管理--現代管理階段
在組織管理理論日趨成熟之時, 學者們注意到: 雖然管理學已經建立在社會人的人性假設之上, 但員工卻被局限在單個組織中, 並被作為組織人來看待。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 人已成為知識的載體, 知識管理變得尤為重要, 知識和技能成了管理的核心問題。
(7)規章簡史擴展閱讀
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管理科學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使管理在功能、組織、方法和理念上產生根本性變化,從而使管理學研究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第一,管理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因為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管理不僅是決定一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現代生產力的首要構成要素。管理學的教育將會更加普遍,管理學的重要作用將會體現得更加充分。
第二,管理學發展的理論化、哲學化趨勢。縱觀管理的發展史,由管理活動而管理學,由管理學而管理學原理,由管理學原理而管理哲學,這表明了人類對管理認識深化的歷程,也正是管理理論發展的總趨勢。
『捌』 軍事法規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元明清時期朝廷頒布的法典都有專門的「軍律」或「兵律」篇目,基本仍然繼承這些傳統,不過有些罪名的處罰略有減輕。比如明清律中的擅調官軍罪,不過處以充軍。原來的「乏軍興」,改為「失誤軍事」,處杖一百,造成失誤軍機的才處死刑。「從軍征討」而逃亡的,初犯杖一百,再犯處絞。也有些更為詳細,比如有「飛報軍情」的規定,失誤軍機的要處死刑。士兵在已平定地區擄掠的「皆斬」。官員將領「激變良民」,失陷城池的,處斬。此外清朝還曾訂立一些專門的軍事法規,如「行軍簡明紀律」等。
明朝以訓練精兵出名的戚繼光,在其所著的軍事著作里並不一味主張重刑。他認為軍隊中要「嚴賞罰」,不過對於士兵平時一般過錯,他都要求初犯、再犯予以警告,三犯之徒才予以嚴懲。責打軍棍以5下為度,視情節增減。主要貫徹責打的嚴肅性,必定要召集全隊,說明理由,重重責打,而不必過多責打。
另外他主張「詳責成」,所有的違犯軍法軍令的行為都要連坐軍官。管5人的,屬下1人有犯就要連坐;管20人以上的,屬下2人有犯就要連坐;管60人以上的,屬下6人有犯就要連坐;管百人以上,10人有犯必要連坐;管300人以上的,20人有犯,必定連坐;至管1萬人的,屬下500人有犯,就要連坐。每一單位的士兵都要連保,如有逃兵,一隊中「一半送監」,其餘一半進行緝拿,都要革去「月糧」。1年未抓獲的,全隊發往邊防巡哨3年。本伍的士兵捆打後仍然服役,但在抓獲逃兵以前只能拿一半兵餉。對於士兵酗酒斗毆、破壞百姓田地廬舍,「貫耳游營」;姦淫婦女、偷盜財物的,就要「軍法示眾」。同隊有士兵揭發的,全體不必連坐,如果無人揭發,就要全隊連坐。這些都是他帶兵訓練時擬定的制度,後來大多被清末的湘、淮軍繼承。
『玖』 一案三制的發展歷程
中國政府應急管理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2004----預案建設
第二階段:2005----體制建設
第三階段:2006----機制建設
第四階段:2007----法制建設
應急預案:是應急管理的重要基礎,是中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首要任務。
應急管理體制:國家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
應急管理機制:是指突發事件全過程中各種制度化、程序化的應急管理方法與措施。
應急管理法制:在深入總結群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訂各級各類應急預案,形成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並且最終上升為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使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