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國家建設徵用條例

國家建設徵用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3-04 16:46:57

① 關於政府征地有什麼相關法律法規么如題 謝謝了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2.《國土資源部關於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指導意見》 3.勞動專保障部國土屬資源部聯合通知 4.關於加快推進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制度的通知 國土資發[2006]133號 5.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 6.《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 第42號) 7.關於進一步做好基本農田保護有關工作的意見 8.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控制城鎮房屋拆遷規模 嚴格拆遷管理的通知 9.國土資源部、國家經貿委關於發布和實施《限制供地項目目錄》《禁止供地項目目錄》(第一批)的通知 10.凍結非農業建設項目佔用耕地規定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12.

② 土地徵用條例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七條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由用地單位支付土地補償費。徵用耕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至6倍。徵用其他土地的補償費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用耕地的補償費標准規定。 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用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第二十八條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用地單位除支付補償費外,還應當支付安置補助費。 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用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征地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0倍。徵用其他土地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標准規定。

③ 政府對農村土地進行徵用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是國家運用其行政權力把農民集體十地轉為國家所有的行為。在法制完善的社會里,土地強制徵收要有法定事由才能進行。這些法定事由一般是為公共目的而進行的。我國立法沒有明確國家徵用集體土地的「公共利益」到底是什麼,這是土地立法中還需完善的地方。

國家建設徵用土地,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1)征地主體的惟一性。征地主體只能是國家,集體土地所有權向國家土地所有權的轉化是在國家與集體所有者之間發生的法律關系。
(2)征地行為的行政性。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是通過具體行政行為實現土地所有權的轉換,雙方地位不是平等的,被徵用土地的集體經濟組織府當服從國家需要,不得阻撓。
(3)征地條件的補償性。國家建設征均集體土地,簍對集體經濟組織給予經濟補償。徵用耕地的,補償費用應當包括十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徵用其他土地的,應當給予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償費。

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徵用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徵用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徵用土地方案的實施。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④ 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的內容

節約土地是我國的國策。一切建設工程,都必須遵循經濟合理的原則,提高土地利用率。凡有荒地可以利用的,不得佔用耕地;凡有劣地可以利用的,不得佔用良田,尤其不得佔用菜地、園地、精美魚塘等經濟效益高的土地。
各地區特別是大城市近郊和人口密集地區,都應當按照土地利用規劃,對各項建設用地嚴格加以控制。
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進行建設,必須符合城市規劃的要求,並同改造舊城區結合起來,以減少新占土地。 各項工程使用土地必須符合國家有關土地管理、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等法規的要求,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泥石流、鹽鹼化、洪澇災害和環境污染。因此造成損失的,用地單位必須進行整治或支付整治費用,並對受害者給予相應的補償。整治的要求和整治費、補償費的標准,由用地單位、受害單位和有關單位在當地縣、市土地管理機關主持下協商決定;縣、市人民政府決定了的,報上一級政府決定。不能恢復耕種的土地作為征地處理,按本條例規定的審批許可權,由縣、市以上人民政府安排使用。
被徵用土地內有與工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水渠、渠道、涵閘、管道、道路、電纜等設施的,用地單位和施工單位應當在當地人民政府組織下,會同有關部門妥善處理,不得擅自組斷或破壞;發生阻斷或破壞的,應加以修復或建設相應的工程設施。 徵用土地的程序:
一、申請選址。用地單位持經批準的建設項目設計計劃任務書或上級主管機關的有關證明文件,向擬征地所在地的縣、市土地管理機關申請,經縣、市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進行選址。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選址,還應當取得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同意。
二、協商征地數量和補償、安置方案。建設地址選定後,由所在地的縣、市土地管理機關組織用地單位、被征地單位以及有關單位,商定預計徵用的土地面積和補償、安置方案,簽定初步協議。
三、核定用地面積。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經批准後,用地單位持有關批准文件和總平面布置圖或建設用地圖,向所在地的縣、市土地管理機關正式申報建設用地面積,按本條例規定的許可權經縣、市以上人民政府審批核定後,在土地管理機關主持下,由用地單位與被征地單位簽訂協議。
四、劃撥土地。征地申請經批准後,由所在地的縣、市土地管理機關根據計劃建設進度一次或分期劃撥土地,並督促被征地單位按時移交土地。 徵用土地的審批許可權:
徵用耕地、園地一千畝以上,其他土地一萬畝以上,由國務院批准;徵用直轄市郊區的土地,由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徵用五十萬人口以上城市郊區的土地,由所在市人民政府審查,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徵用其他地區耕地、園地三畝以上,林地、草地十畝以上,其他土地二十畝以上,由所在縣、市人民政府審查,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在上述限額以下的,由縣、市人民政府批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適當放寬或縮小縣、市人民政府審批征地數額的許可權。
一個建設項目所需土地,應當根據總體設計一次報批,不得化整為零。分期建設的工程應當分期征地,不得早征遲用。鐵路、公路干線所需土地,可以分段報批和辦理征地手續。 徵用土地應當由用地單位支付補償費。
各項補償費的標准:
一、土地補償費。徵用耕地(包括菜地)的補償標准,為該耕地年產值的3至6倍,年產值按被徵用前三年的平均年產量和國家規定的價格計算。各類耕地的具體補償標准,
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此范圍內制定。徵用園地、魚塘、藕塘、葦塘、宅基地、林地、牧場、草原等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
徵用無收益的土地,不予補償。
二、青苗補償費和被徵用土地上的房屋、水井、樹木等附著物補償費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但是在開始協商征地方案後搶種的作物、樹木和搶建的設施,一律不予補償。
徵用城市郊區的菜地,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的國家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具體辦法另訂。 為了妥善安排被征地單位的生產和群眾生活,用地單位除付給補償費外,還應當付給安置補助費。
安置補助費的標准:
一、徵用耕地(包括菜地)的,每一個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的每畝年產值的二至三倍,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被征地單位征地前農業人口(按農業戶口計算,不包括開始協商征地方案後遷入的戶口)和耕地面積的比例及征地數量計算。年產值按被徵用前三年的平均年產量和國家規定的價格計算。但是,每畝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其年產值的10倍。
二、徵用園地、魚塘、藕塘、林地、牧場、草原等土地的,安置補助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參照一般耕地的安置補助標准制定。
三、徵用宅基地的,不付給安置補助費。
個別特殊情況,按照上述補償和安置補助標准,尚不能保證維持群眾原有生產和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查批准,可以適當增加安置補助費,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被征土地年產值的二十倍。 因征地造成的農業剩餘勞動力由縣、市土地管理機關組織被征地單位、用地單位和有關單位分別負責安置。安置的主要途徑有:
一、發展農業生產。改良土壤。興修水利,改善耕作條件;在可能和合理的條件下,經縣、市土地管理機關批准,適當開荒,擴大耕地面積;也可以由用地單位結合工程施工幫助造地,但要按造地數量相應扣除安置補助費。
二、發展社隊工副業生產。在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條件下,因地制宜,興辦對國計民生有利的工副業和服務性事業。
三、遷隊或並隊。土地已被征完或基本徵完的生產隊,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組織遷隊;也可以按照自願互利的原則,與附近生產隊合並。
按照上述途徑確實安置不完的剩餘勞動力,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勞動計劃范圍內,符合條件的可以安排到集體所有制單位就業,並將相應的安置補助費轉撥給吸收勞動力的單位;用地單位如有招工指標,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同意,也可以選招其中符合條件的當工人,並相應核減被征地單位的安置補助費。
生產隊的土地已被征完,又不具備遷隊、並隊條件的,本隊原有的農業戶口,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查批准,可轉為非農業戶口或城鎮戶口。原有的集體所有的財產和所得的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由縣、市以上人民政府與有關社隊商定處理,用於組織生產和不能就業人員的生活補助,不準私分。 在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需要建設材料堆場、運輸通路和其它臨時設施的,應當盡量在征地范圍內安排。確實需要另行增加臨時用地的,由建設單位向原批准工程項目用地的主管機關提出臨時用地數量和期限的申請,經批准後,同生產隊簽訂臨時用地協議,並按生產隊土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逐年給予補償。在臨時用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築。使用期滿,用地單位應當負責恢復土地的耕種條件,及時歸還生產隊,或按恢復工作量向生產隊支付費用。
架設地上線路、鋪設地下管線、建設其他地下工程以及地質勘探等部門進行野外工作需要臨時使用土地的,按照上述原則辦理。使用期限在一年以內的,由所在縣、市人民政府批准。
建設單位為選擇建設地址而需要對土地進行勘測時,應當徵得當地縣、市人民政府同意;造成損失的,應當按照實際情況給予補償。 已徵用二年還不使用的土地,除經原批准征地的機關同意延期使用的土地外,當地縣、市人民政府有權收回,並報原批准機關備案。原用地單位不得擅自處理,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收回的土地,可作如下作處理:(一)按本條例規定的審批許可權,有償撥給其他符合征地條件的單位使用。其費用按原用地單位實際支付的各項補償費、安置補助費計算,交原用地單位按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二)借給生產隊耕種。生產隊在耕種期間,不準在土地上興建任何建築物和種植多年生作物。國家建設需要使用時,生產隊必須立即交還,不得再提出補償、安置的要求;有青苗的,用地單位應當酌情付給青苗補償費。
鐵路沿線以及因安全防護等特殊需要,符合國家規定的留用土地,不得視為征而未用的土地。 被徵用土地上的墳墓,由用地單位報請當地人民政府公告墳主遷移,並支付遷墳費。無主墳墓,由用地單位代遷或深埋。
在徵用的土地內發現文物古跡或無主財物,用地單位和施工單位應當負責保護,並報縣、市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對違反本條例的,分別情況給予經濟制裁、行政處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
一、採取非法手段騙取批准徵用土地的,超越審批許可權批准徵用土地的,征地協議無效;情節嚴重的,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可以並處罰款。
二、侵佔集體土地的,佔用臨時用地期滿不歸還的,責令退還土地,並賠償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情節嚴重的,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可以並處罰款。
三、買賣、租賃或變相買賣、租賃土地的,違法轉讓土地的,沒收其非法所得,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建造的建築物予以沒收或拆除;情節嚴重的,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處以罰款,並可以給予行政處分。
四、對批准徵用的土地,一方當事人堅持無理要求,拒不簽訂征地協議的,由土地管理機關裁決。當事人任何一方不執行征地協議,致使對方遭受經濟損失的,責令賠償;情節嚴重的,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處以罰款。
五、挪用或佔用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責令退賠;情節嚴重的,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可以並處罰款。侵佔招工、轉戶指標的,招工、轉戶無效;情節嚴重的,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可以並處罰款。
上列各項,行政處分由土地管理機關提出意見,報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責令所在單位或其上級主管機關決定和執行。經濟制裁由土地管理機關決定並限期執行;當事人不服的,可以在期滿前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又不履行的,由土地管理機關提請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程序強制執行。
在征地過程中,煽動群眾鬧事,阻撓國家建設,貪污、盜竊國家和集體財物,行賄、受賄,敲詐勒索,以及其它違法犯罪行為,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不構成犯罪的,分別給以治安管理處罰或經濟制裁、行政處分。 對個人罰款數額,最低為人民幣三十元,最高不超過本人六 個月的收入。
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和行政機關支付的經濟賠償,應從該單位的企業基金、利潤留成、經費包干結余等資金中支付,不得列入生產成本或攤入基本建設投資。 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58 年1月16日國務院公布的《國家建設徵用土地辦法》即行廢止。

⑤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實施的土地徵用

關於我國土地徵用的立法,最早可以追溯至建國初期1953年11月當時政務院(即國務內院)發布的《關於國容家建設徵用土地辦法》和1958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家徵用土地辦法》。

1982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

1986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該法後經1988年和1998年兩次修改,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

現行《土地管理法》第二條第四款規定:「國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由於國務院1982年發布的《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仍然有效,所以,可以認為,《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和現行《土地管理法》關於土地徵用的規定,是我國土地徵用的直接法律、法規依據。

另外,在1991年2月15日,國務院又發布了《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

⑥ 土地徵用 國家有什麼政策法規

國家政策還是需要細細閱讀才會知道其中的含義的

第四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但是,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經依法批准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或者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經依法批准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除外。前款所稱依法申請使用的國有土地包括國家所有的土地和國家徵收的原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第四十四條建設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應當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的道路、管線工程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國務院批準的建設項目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國務院批准。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為實施該規劃而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機關批准。在已批準的農用地轉用范圍內,具體建設項目用地可以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本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以外的建設項目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第四十五條徵收下列土地的,由國務院批准:(一)基本農田;(二)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超過三十五公頃的;(三)其他土地超過七十公頃的。徵收前款規定以外的土地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備案。徵收農用地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先行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其中,經國務院批准農用地轉用的,同時辦理征地審批手續,不再另行辦理征地審批;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征地批准許可權內批准農用地轉用的,同時辦理征地審批手續,不再另行辦理征地審批,超過征地批准許可權的,應當依照本條第一款的規定另行辦理征地審批。第四十六條國家徵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後,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並組織實施。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當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第四十七條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第四十八條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公告,並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第四十九條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將徵收土地的補償費用的收支狀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公布,接受監督。禁止侵佔、挪用被徵收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第五十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從事開發經營,興辦企業。第五十一條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徵收土地的補償費標准和移民安置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第五十二條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建設用地標准,對建設用地有關事項進行審查,並提出意見。第五十三條經批準的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國有建設用地的,建設單位應當持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有關文件,向有批准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地申請,經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第五十四條建設單位使用國有土地,應當以出讓等有償使用方式取得;但是,下列建設用地,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以劃撥方式取得:(一)國家機關用地和軍事用地;(二)城市基礎設施用地和公益事業用地;(三)國家重點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用地;(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用地。第五十五條以出讓等有償使用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單位,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標准和辦法,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等土地有償使用費和其他費用後,方可使用土地。自本法施行之日起,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百分之三十上繳中央財政,百分之七十留給有關地方人民政府,都專項用於耕地開發。第五十六條建設單位使用國有土地的,應當按照土地使用權出讓等有償使用合同的約定或者土地使用權劃撥批准文件的規定使用土地;確需改變該幅土地建設用途的,應當經有關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報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在城市規劃區內改變土地用途的,在報批前,應當先經有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第五十七條建設項目施工和地質勘查需要臨時使用國有土地或者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在城市規劃區內的臨時用地,在報批前,應當先經有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土地使用者應當根據土地權屬,與有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簽訂臨時使用土地合同,並按照合同的約定支付臨時使用土地補償費。臨時使用土地的使用者應當按照臨時使用土地合同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並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築物。臨時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過二年。第五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關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報經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或者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一)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二)為實施城市規劃進行舊城區改建,需要調整使用土地的;(三)土地出讓等有償使用合同約定的使用期限屆滿,土地使用者未申請續期或者申請續期未獲批準的;(四)因單位撤銷、遷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劃撥的國有土地的;(五)公路、鐵路、機場、礦場等經核准報廢的。依照前款第(一)項、第(二)項的規定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對土地使用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第五十九條鄉鎮企業、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農村村民住宅等鄉(鎮)村建設,應當按照村莊和集鎮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建設用地,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並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六十條、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第六十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興辦企業或者與其他單位、個人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共同舉辦企業的,應當持有關批准文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批准許可權,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按照前款規定興辦企業的建設用地,必須嚴格控制。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按照鄉鎮企業的不同行業和經營規模,分別規定用地標准。第六十一條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批准許可權,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第六十二條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農村村民建住宅,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盡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後,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准。第六十三條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第六十四條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的建築物、構築物,不得重建、擴建。第六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報經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權:(一)為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二)不按照批準的用途使用土地的;(三)因撤銷、遷移等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的。依照前款第(一)項規定收回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對土地使用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⑦ 1958年國務院頒發的國家建設徵用土地辦法

安置補助費標准。 一、徵用耕地(包括水田、菜田、交農業稅的熟土、魚塘、藕塘)的,每個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被征土地每畝年產值的三倍。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以徵用耕地的面積數除以被征地單位征地前農業人口(不包括開始協商征地方案後遷入的戶口)平均佔有耕地面積計算。徵用每畝耕地的安置補助費,因人平耕地多少而不等,但每畝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其年產值的十倍。 二、徵用果園、茶園以及以林業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成片林地,每畝安置補助費,為當地水田每畝年產值的三倍。 三、徵用宅基地和其他土地,不付安置補助費。 個別特殊情況,按上述補償和安置補助標准,尚不能維持群眾原有生產生活水平的,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可適當增加安置補助費,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被征地年產值的二十倍。 第八條 不同隸屬關系建設項目(中央屬、省屬、縣市屬)征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都應按規定的統一標准執行。不得擅自提高標准或額外給錢給物,也不準搞平調,剋扣集體和農民。 任何單位和部門不得擅立章法或巧立名目,增加征地拆遷補償費用。 第九條 徵用土地的各項補償費、補助費,除地面附著物的所有權或承包耕地上的青苗確屬個人的應付給本人、集體種植的土地上的青苗補償費可納入當年收益分配外,其它都應當付給被征地的生產隊或負責安置工作的單位,用於發展生產,安排因土地被徵用後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和不能就業人員的生活補助,不得分掉或移作他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平調、挪用。 第十條 因征地造成的剩餘勞動力,由縣、市人民政府組織被征地單位、用地單位和有關單位分別負責安置。被征地單位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和條件,通過發展多種經營、發展鄉鎮企業和商業服務業,興辦各種形式的農工商聯營,給予安置。 通過上述途徑確實安置不了的剩餘勞動力,在勞動計劃范圍內,符合條件的可以安排到集體所有制單位就業,並按勞動力與農業人口的比例相應扣減安置補助費,轉撥給吸收勞動力的單位;用地單位如有招工指標,經省人民政府同意,也可以選招其中符合條件的當工人,並按勞動力與農業人口的比例,相應核減被征地單位的安置補助費。 生產隊的土地被全部徵用後,又確無遷隊或並隊條件,原農業人口需轉為非農業戶或城鎮戶口的,由縣(市)人民政府和行署、自治州、市人民政府逐級審查,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條 徵用土地必須拆遷社隊和社員房屋時,按《湖南省國家建設拆遷安置辦法》執行。 第十二條 生產隊耕地被國家徵用後,財稅和糧食部門應相應核減農業稅和糧食征超購任務。因征地使社員口糧低於一般水平的,可酌情減少糧食征購任務或供應統銷糧。減免的糧食征購任務,由所在縣、市在機動糧指標中調劑解決;數量大、自行解決有困難的,由行署、自治州、市人民政府調整;行署、自治州、市人民政府調整不了的,報省解決。增銷的糧食指標,逐級審核後報省解決。農業稅減免辦法,按省有關徵收農業稅的規定執行。 第十三條 凡已經徵用的土地,其所有權屬於國家,用地單位只有使用權,必須嚴格按核准計劃使用,未經原征地批准機關同意或當地規劃部門批准不得改變用途,嚴禁擅自轉借、轉讓和互換土地。 縣、市人民政府征地拆遷管理機關按規定收回原已徵用的土地,暫時借給生產隊耕種的,國家建設需要時,只酌情付給青苗補償費,不再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 第十四條 被徵用土地和拆遷房屋的單位與個人,都必須服從國家需要,支援國家建設,按期騰交被徵用的土地,不得妨礙和阻撓國家建設。 第十五條 對違反《條例)和本辦法的單位和個人,根據情節輕重,給予經濟制裁、行政處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各級人民政府征地拆遷管理機關的工作人員違反《條例》和本辦法者從嚴處理。 一、買賣、典押、租賃以及非法轉讓、互換土地的,沒收其非法所得,沒收或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建造的建築物,情節嚴重的可對雙方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處以罰款或行政處分。 二、侵佔集體土地的,佔用臨時用地期滿不歸還的責令退還土地,並賠償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情節嚴重的,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可以並處罰款。 三、凡按《條例》和本辦法給予補償安置,仍堅持無理要求,拒不辦理征地拆遷手續,或拖延騰地、交地,影響國家建設,經說服教育無效的,征地拆遷管理部門可訴請人民法院依法裁決,強制執行,並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處以罰款。 四、用地單位擅自提高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標准,或額外給錢給物的,一經查出,除沒收非法所付錢物外,並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處以罰款。 五、用地單位和被征地單位,一方不執行征地(包括臨時用地)協議,使對方遭受經濟損失的,責令賠償,情節嚴重的,應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處以罰款。 六、挪用或佔用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責令退賠,侵佔招工、轉戶指標的,招工、轉戶無效,情節嚴重的,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可以並處罰款。 七、弄虛作假,採取非法手段騙取批准徵用土地和超越審批許可權徵用土地的,一律無效,情節嚴重的,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可以並處罰款。 上列各項,行政處分由縣、市征地拆遷管理機關提出意見,並按照對幹部、職工的管理許可權報請縣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執行。經濟制裁由縣、市征地拆遷管理機關決定並限期執行;對制裁不服的,可以在期滿前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又不履行的,由征地拆遷管理機關提請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程序強制執行。 在征地過程中,煽動群眾鬧事,阻撓國家建設,貪污、盜竊國家和集體財物,行賄受賄,敲詐勒索,以及其它違法行為,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由公安機關處理;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 對個人罰款數額,最低為人民幣三十元,最高不超過本人六個月的收入。 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和行政機關支付的經濟賠償,應從該單位的企業基金、利潤留成、經費包干結余等資金中支付,不準攤入生產成本或基本建設投資。 處罰中沒收的財物和罰款全部上交國庫,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征地拆遷工作的領導。各級征地拆遷管理機關為各級人民政府管理征地拆遷的辦事機構,負責貫徹執行《條例》和本辦法,在用地單位上級主管部門的配合下,對已征土地的使用情況和安置方案的落實情況及時進行檢查監督。 第十八條 國家建設使用國有荒山、荒地、灘塗以及其他單位使用的國有土地,按照本辦法規定的程序和審批許可權無償劃撥,但對於經批准必須使用其它單位正在使用的國有土地,如給這些單位帶來經濟損失的,應由當地縣、市征地拆遷管理機關會同申請用地單位和原使用單位進行協商,可採取互換、調劑土地等辦法解決,也可由申請用地單位給予適當補償。使用國有農、林、牧、漁場的生產用地,按照本辦法規定的程序和審批許可權劃撥,需要補償安置的可參照本辦法第六、七、八條的規定協商辦理。拆除經批准劃撥土地上的房屋和其他附著物,按《湖南省國家建設拆遷安置辦法》執行。使用河、湖灘地,必須經水利、水產和交通部門同意。 第十九條 本辦法自頒布之日起執行。解釋權歸湖南省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廳。 1973年11月2日湖南省革命委員會頒發的《關於貫徹執行國務院「國家建設徵用土地辦法」的幾項規定(修正稿)》即行廢止。各地制訂的有關徵用土地的規定,凡與《條例》和本辦法相抵觸的一律無效。 在本辦法公布前,征地拆遷按過去的規定達成協議、辦妥批准手續的一律有效,不再變更。

⑧ 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最新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徵收賠償標准由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構成。

一、土地補償費
土地徵收的土地補償費是如何計算的呢?土地補償費一般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

二、土地徵收的安置補助費
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三、青苗補償標准
對剛剛播種的農作物,按季產值的三分之一補償工本費。對於成長期的農作物,最高按一季度產值補償。對於糧食、油料和蔬菜青苗,能得到收獲的,不予補償。對於多年生的經濟林木,要盡量移植,由用地單位付給移植費;如不能移植必須砍伐的,由用地單位按實際價值補償。對於成材樹木,由樹木所有者自行砍伐,不予補償。各地一般都有具體的青苗補償辦法。可在本網站搜索。

四、其他附著物的補償標准
徵收土地需要遷移鐵路、公路、高壓電線、通訊線、廣播線等,要根據具體情況和有關部門進行協商,編制投資概算,列入初步設計概算報批。拆遷農田水利設施及其它配套建築物、水井、人工魚塘、養殖場、墳墓、廁所、豬圈等的補償,參照有關標准,付給遷移費或補償費。

農村征地補償標准要求
1、各項征地補償費用的具體標准、金額由市、縣政府依法批準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
2、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確定(有關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補償標准):按省級國土資源部門確定的單價為准,各地具體執行。
3、按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補助費。

熱點內容
欠款業務員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5 17:18:27 瀏覽:884
政治工作條例2010版 發布:2025-05-25 17:17:51 瀏覽:743
奪命律師 發布:2025-05-25 17:17:04 瀏覽:550
幼兒教師學習法律知識心得體會 發布:2025-05-25 17:11:19 瀏覽:61
二戰德軍傘兵條例 發布:2025-05-25 17:09:41 瀏覽:819
民法典部隊 發布:2025-05-25 17:08:00 瀏覽:31
lol皮城執法官說的話 發布:2025-05-25 17:07:56 瀏覽:438
司法警察戰疫 發布:2025-05-25 17:07:51 瀏覽:654
勞動法患病工資 發布:2025-05-25 16:57:51 瀏覽:280
勞動法沒有權威性 發布:2025-05-25 16:50:11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