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章制度不在嚴格在於執行
⑴ 職場中,規章制度如何執行才有效
在全體職工大會、員工培訓會議、部門工作會議等會議的簽到表上簽字確認。企業會議簽到制度是留存職工到會情況的真實記錄,在採用這種方式公示規章制度時要做到以下:簽到表在表抬頭處或會議內容提示中,一定要包含有企業規章制度宣貫或培訓的文字;簽字確認的范圍要覆蓋到全體職工;含有企業規章制度宣貫、培訓的簽到記錄,一定要存檔備查。職工在與企業建立勞動關系的法律文件簽字時,一並對企業規章制度簽字確認。
⑵ 如何解決執行制度不夠嚴格,監督不到位.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如何提高制度執行力
企業的管理離不開一套合理的規章制度,企業沒有制度的話,就會形成很混亂的局面,管理無章可循,沒有一定的企業文化,想到什麼是什麼,這樣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是很艱難的呢,企業在制定製度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來定,這樣才能保證正常的實施和作用,那麼制度的出台,能不能實施好呢?企業如何提高制度的執行力呢?相信這是很多老闆共同關心的問題,下面我具體說一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步驟/方法
1、確保制度作用有效發揮領導者要起帶頭作用。中國古代的曹操就曾以「割發代首」樹立遵守制度的榜樣。領導嚴格遵守了,自然會對員工產生影響。一個合格的領導就是要嚴格的要求自己,只有要嚴格要求自己,從自身做起,才能領導他人,員工才會心服口服,才會服從領導的安排和指揮,員工都是這樣的心裡,他們覺得領導做不到的,憑什麼來指揮自己呢?有這樣的心裡也是很正常的呢,所以領導一定要嚴格遵守制度,這樣才能使員工遵守。同時要將制度的完善和執行作為公司的一項基礎工作,長期關注。
2、提高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 通過對實際工作的了解,認真徵求廣大員工的意見,並開展制度討論。同時各部門之間要加強聯系,做到所訂制度具有統一性、互補性。制度出台後要相對穩定。對確實不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的制度不能墨守陳規,該及時修訂、完善或廢除的,要堅決取締舊制度,確保制度不脫離實際。一套制度的出台和實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呢,一定要科學合理,要讓員工能接受,連員工都不能接受的制度能執行下去嗎?這樣就是無效制定呢,所以呢,企業在做每項決定的時候,一定要讓員工可以接受,這樣很利於企業管理。
3、營造自覺遵守制度的氛圍 執行制度時,應加強指導和幫助,及時解決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應把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同時還應將員工對制度的掌握程度作為對員工考核的重要內容,激勵員工自覺學習制度。在加強制度學習時還應運用發生的諸多違規案例開展警示教育,使大家充分認識不執行制度對集體和個人所造成的危害,從而自覺遵守制度,營造良好氛圍。企業的制度一定要讓員工明白,這樣的制度對他們自身有什麼好處,可以作為他們的績效,直接影響他們自身的利益,這樣他們就會嚴重遵守和執行了呢。
4、加強制度執行情況跟蹤在執行制度過程中,還應建立部門之間、員工之間相互監督的制衡機制,發現違規情況及時舉報,並對舉報人給予獎勵,對知情不報者,也應給予相應處罰。同時,部門要對各部門制度執行情況進行跟蹤監督、定期考核,有效提高制度執行力。制度的執行也要定期的進行檢查的呢,不是每項制度都可以執行下去的呢,要先實際運用,然後看在企業的效果,如果效果不好,那肯定不能執行下去的呢,這也是個磨合期,要看執行的情況,要看在企業有沒有起到好的效果,要定期跟蹤,了解詳細情況。
END
注意事項
企業制度是每個企業不可缺少的,不是所有的制度的都是適合企業的呢,要考察要適應的呢,一項制度的出台,管理者一定要保證他順利進行,要提到制度的執行力,如果沒有執行力,那制度就是空談。
⑶ 企業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嗎
企業也是需要有嚴格的規章制度的,而且這些規章制度一定要能夠得到很好的嚴格執行和落實,不然這些規章制度就會處於空洞的狀態,也就是無法起到真正的效果和作用。
⑷ 作為小型私企,對於規章制度到底需不需要嚴格執行,而不因為大家的關系而靈活執行
必須這樣做,一個小企業想發展壯大必須從小細節做起
⑸ 公司的規章制度總是得不到很好的執行,怎麼辦
這個問題有什麼難的,總結起來就兩點:
1·領導不想因為一些事情得罪人,這也內是最直接的原容因,其實企業的很多制度都是非常健全和合理的,如果秉公處理那就對不起啦得罪了人,得罪了人的後果很嚴重,搞不好別人會報復你,所以只要不是涉及到領導根本利益的東西就能打哈哈,就打哈哈,身為領導都不能很好的執行公司的相關規定,你指望員工遵守,就比如工廠里兩個員工打架只要不是特別嚴重那就鐵定打哈哈,這下處於弱勢的一方就慘了。
還有一個就是在中國雖然高聲疾呼什麼「法大於情」,什麼「制度代替人治」,我可以很清楚很明白的告訴你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都是「人治大於法制」,「人情世故比制度更重要」,不要跟我扯什麼例子,那隻是幾個極端特例代表不了整體,這下可好了,宣傳的與實際執行的不匹配,你說是不是問題不斷,很多制度是不是流於形式,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
⑹ 不能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作風漂浮自由散漫在崗不履職在職不盡職,甚至只拿錢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09
⑺ 如何解決規章制度執行不嚴格,管理鬆懈,紀律鬆弛問題
一、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執行紀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嚴肅工作紀律,轉變工作作風,提高服務水平。
三、嚴格落實管理責任,確保各項工作紀律制度落實。
⑻ 怕得罪人,未嚴格執行有關規章制度,怎麼辦
嚴格執行《中央企業境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確保境外資產和資金安全,全文如下: 中央企業境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以下簡稱中央企業)境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規范境外企業經營行為,維護境外國有資產權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和《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及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中央企業及其各級獨資、控股子企業(以下簡稱各級子企業)在境外以各種形式出資所形成的國有權益的監督管理。 本辦法所稱境外企業,是指中央企業及其各級子企業在我國境外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依據當地法律出資設立的獨資及控股企業。 第三條國資委依法對中央企業境外國有資產履行下列監督管理職責: (一)制定中央企業境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制度,並負責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 (二)組織開展中央企業境外國有資產產權登記、資產統計、清產核資、資產評估和績效評價等基礎管理工作; (三)督促、指導中央企業建立健全境外國有資產經營責任體系,落實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 (四)依法監督管理中央企業境外投資、境外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重大事項,組織協調處理境外企業重大突發事件; (五)按照《中央企業資產損失責任追究暫行辦法》組織開展境外企業重大資產損失責任追究工作; (六)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有關規定賦予的其他職責。 第四條中央企業依法對所屬境外企業國有資產履行下列監督管理職責: (一)依法審核決定境外企業重大事項,組織開展境外企業國有資產基礎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境外企業監管的規章制度及內部控制和風險防範機制; (三)建立健全境外國有資產經營責任體系,對境外企業經營行為進行評價和監督,落實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 (四)按照《中央企業資產損失責任追究暫行辦法》規定,負責或者配合國資委開展所屬境外企業重大資產損失責任追究工作; (五)協調處理所屬境外企業突發事件; (六)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有關規定賦予的其他職責。 第五條中央企業及其各級子企業依法對境外企業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出資人權利,依法制定或者參與制定其出資的境外企業章程。 中央企業及其各級子企業應當依法參與其出資的境外參股、聯營、合作企業重大事項管理。 第二章境外出資管理 第六條中央企業應當建立健全境外出資管理制度,對境外出資實行集中管理,統一規劃。 第七條境外出資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有關規定和所在國(地區)法律,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產業政策,符合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方向,符合中央企業發展戰略和規劃。 中央企業及其重要子企業收購、兼並境外上市公司以及重大境外出資行為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報國資委備案或者核准。 第八條境外出資應當進行可行性研究和盡職調查,評估企業財務承受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防範經營、管理、資金、法律等風險。境外出資原則上不得設立承擔無限責任的經營實體。 第九條以非貨幣資產向境外出資的,應當依法進行資產評估並按照有關規定備案或者核准。 第十條境外出資形成的產權應當由中央企業或者其各級子企業持有。根據境外相關法律規定須以個人名義持有的,應當統一由中央企業依據有關規定決定或者批准,依法辦理委託出資、代持等保全國有資產的法律手續,並以書面形式報告國資委。 第十一條中央企業應當建立健全離岸公司管理制度,規范離岸公司設立程序,加強離岸公司資金管理。新設離岸公司的,應當由中央企業決定或者批准並以書面形式報告國資委。已無存續必要的離岸公司,應當依法予以注銷。 第十二條中央企業應當將境外企業納入本企業全面預算管理體系,明確境外企業年度預算目標,加強對境外企業重大經營事項的預算控制,及時掌握境外企業預算執行情況。 第十三條中央企業應當將境外資金納入本企業統一的資金管理體系,明確界定境外資金調度與使用的許可權與責任,加強日常監控。具備條件的中央企業應當對境外資金實施集中管理和調度。 中央企業應當建立境外大額資金調度管控制度,對境外臨時資金集中賬戶的資金運作實施嚴格審批和監督檢查,定期向國資委報告境外大額資金的管理和運作情況。 第十四條中央企業應當加強境外金融衍生業務的統一管理,明確決策程序、授權許可權和操作流程,規定年度交易量、交易許可權和交易流程等重要事項,並按照相關規定報國資委備案或者核准。從事境外期貨、期權、遠期、掉期等金融衍生業務應當嚴守套期保值原則,完善風險管理規定,禁止投機行為。 第十五條中央企業應當建立外派人員管理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工作紀律、工資薪酬等規定,建立外派境外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定期述職和履職評估制度。 中央企業應當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統籌境內外薪酬管理制度。不具備屬地化管理條件的,中央企業應當按照法律法規有關規定,結合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統一的外派人員薪酬管理辦法,報國資委備案。 第三章境外企業管理 第十六條中央企業是所屬境外企業監督管理的責任主體。境外企業應當定期向中央企業報告境外國有資產總量、結構、變動、收益等匯總分析情況。 第十七條境外企業應當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資產分類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機制,定期開展資產清查,加強風險管理,對其運營管理的國有資產承擔保值增值責任。 第十八條境外企業應當依據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境外國有產權管理制度,明確負責機構和工作責任,切實加強境外國有產權管理。 第十九條境外企業應當加強投資管理,嚴格按照中央企業內部管理制度辦理相關手續。 第二十條境外企業應當加強預算管理,嚴格執行經股東(大)會、董事會或章程規定的相關權力機構審議通過的年度預算方案,加強成本費用管理,嚴格控制預算外支出。 第二十一條境外企業應當建立健全法律風險防範機制,嚴格執行重大決策、合同的審核與管理程序。 第二十二條境外企業應當遵循中央企業確定的融資許可權。非金融類境外企業不得為其所屬中央企業系統之外的企業或個人進行任何形式的融資、拆借資金或者提供擔保。 第二十三條境外企業應當加強資金管理,明確資金使用管理許可權,嚴格執行企業主要負責人與財務負責人聯簽制度,大額資金支出和調度應當符合中央企業規定的審批程序和許可權。 境外企業應當選擇信譽良好並具有相應資質的銀行作為開戶行,不得以個人名義開設賬戶,但所在國(地區)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境外企業賬戶不得轉借個人或者其他機構使用。 第二十四條境外企業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有關規定和企業章程,在符合所在國(地區)法律規定的條件下,及時、足額向出資人分配利潤。 第二十五條境外企業應當建立和完善會計核算制度,會計賬簿及財務報告應當真實、完整、及時地反映企業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和資金收支情況。 第二十六條境外企業應當通過法定程序聘請具有資質的外部審計機構對年度財務報告進行審計。暫不具備條件的,由中央企業內部審計機構進行審計。 第四章境外企業重大事項管理 第二十七條中央企業應當依法建立健全境外企業重大事項管理制度和報告制度,加強對境外企業重大事項的管理。 第二十八條中央企業應當明確境外出資企業股東代表的選任條件、職責許可權、報告程序和考核獎懲辦法,委派股東代表參加境外企業的股東(大)會會議。股東代表應當按照委派企業的指示提出議案、發表意見、行使表決權,並將其履行職責的情況和結果及時報告委派企業。 第二十九條境外企業有下列重大事項之一的,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報中央企業核准: (一)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合並、分立、解散、清算、申請破產或者變更企業組織形式; (二)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三)發行公司債券或者股票等融資活動; (四)收購、股權投資、理財業務以及開展金融衍生業務; (五)對外擔保、對外捐贈事項; (六)重要資產處置、產權轉讓; (七)開立、變更、撤並銀行賬戶; (八)企業章程規定的其他事項。 第三十條境外企業轉讓國有資產,導致中央企業重要子企業由國有獨資轉為絕對控股、絕對控股轉為相對控股或者失去控股地位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報國資委審核同意。 第三十一條境外企業發生以下有重大影響的突發事件,應當立即報告中央企業;影響特別重大的,應當通過中央企業在24小時內向國資委報告。 (一)銀行賬戶或者境外款項被凍結; (二)開戶銀行或者存款所在的金融機構破產; (三)重大資產損失; (四)發生戰爭、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群體性事件,以及危及人身或者財產安全的重大突發事件; (五)受到所在國(地區)監管部門處罰產生重大不良影響; (六)其他有重大影響的事件。 第五章境外國有資產監督 第三十二條國資委應當將境外企業納入中央企業業績考核和績效評價范圍,定期組織開展境外企業抽查審計,綜合評判中央企業經營成果。 第三十三條中央企業應當定期對境外企業經營管理、內部控制、會計信息以及國有資產運營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建立境外企業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信息報告制度,按照規定向國資委報告有關境外企業財產狀況、生產經營狀況和境外國有資產總量、結構、變動、收益等情況。 第三十四條中央企業應當加強對境外企業中方負責人的考核評價,開展任期及離任經濟責任審計,並出具審計報告。重要境外企業中方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應當報國資委備案。 第三十五條國家出資企業監事會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有關規定,對中央企業境外國有資產進行監督檢查,根據需要組織開展專項檢查。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六條境外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央企業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有關規定,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一)違規為其所屬中央企業系統之外的企業或者個人進行融資或者提供擔保,出借銀行賬戶; (二)越權或者未按規定程序進行投資、調度和使用資金、處置資產; (三)內部控制和風險防範存在嚴重缺陷; (四)會計信息不真實,存有賬外業務和賬外資產; (五)通過不正當交易轉移利潤; (六)挪用或者截留應繳收益; (七)未按本規定及時報告重大事項。 第三十七條中央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國資委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有關規定,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一)未建立境外企業國有資產監管制度; (二)未按本辦法規定履行有關核准備案程序; (三)未按本辦法規定及時報告重大事項; (四)對境外企業管理失控,造成國有資產損失。 第七章附則 第三十八條中央企業及其各級子企業在境外設立的各類分支機構的國有資產的監督和管理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三十九條地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可以參照本辦法制定所出資企業境外國有資產管理制度。 第四十條本辦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