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地名規章
㈠ 這些地名我最熟悉的是寧波大家想一想為什麼呢
這些地名我最熟悉的是寧波大家想一想因為你在寧波生活過。以你對寧波的印象非常的深,你很愛寧波。
㈡ 寧波地名的來歷
寧波為何簡稱「甬」呢?「甬」在《辭海》里是指鍾柄。因「甬」字在古文中與鏞字相通,所以其本義是指大鍾。另外,從「甬」的字形來看,也很像我們平時在寺院里看到的大鍾形狀。而「甬」作為寧波的簡稱,則早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了。當時,寧波這塊地方還不叫寧波,僅有鄞和句章兩個地名,隸屬於越國,是越王勾踐的領地。春秋後期成書的《國語·越語》載:「勾踐之地,東至於鄞。」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後一舉攻破吳國,生擒吳王夫差於姑蘇山上,然後將其流放到荒涼的舟山島。對這段歷史,《國語·越語》記載道:「請達王甬句東。」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也寫道:「請使吳王居甬東。」300多年後,司馬遷在《史記·吳世家》中再一次提到「甬」這個地方「越滅吳。勾欲遷吳王夫差於甬東,予百家居之,後夫差自盡。」史料中講的「甬」和「句」,就是指今寧波,而「甬東」、「甬句東」則是指現在的舟山島。
對「甬」字的來歷,三國時期的韋昭在《國語·吳語》註:「甬,甬江。」就是說「甬」這個地名源於甬江,而甬江又源於甬山。甬山就是今天鄞縣與奉化交界處的江口鎮塔山,發源於四明山麓,是雪竇山的余脈,山南為奉化,山北為鄞州。《奉化志》上講,甬山的得名是這座山很像覆置的大鍾,且山上水源豐富,像泉水一般湧出來,而「甬」 即含「涌」的意思,故稱甬山。如今《辭海》里解釋:「甬,浙江省寧波市的簡稱,因境內有甬江而得名。」
在春秋時期,鄞、甬地名己十分出名,而且地域遼闊,到秦朝(公元前222年)建鄞縣時,它的地域包括今鄞西以及奉化全境和寧海、象山一部分,縣府設在今奉化市的白杜村,其境內惟一通向大海的這條甬江,成為這一地區通往外界的主要水道。所以,當時甬江名氣己很大,鄞、甬兩個地名同時並存,指同一地域,但那時所指的甬江,是從剡江、鄞江和奉化方橋方向流來的東江匯合處開始,一直到鎮海口出海為止,而不是指今天的甬江。現在己將從甬山流至寧波市區新江橋的長達121公里江段稱為奉化江,而把奉化江和餘姚江匯合於寧波市三江口至鎮海口的22公里江段稱為甬江。
古時將甬江流經的區域都稱為「甬地」,盡管這塊土地的名稱曾經歷多次變遷,但「甬」始終作為它的簡稱,延續至今。
寧波春秋時期為越國境地,秦時屬會稽郡的郭、貿、句章三縣,唐時稱明州;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將明州府改為寧波取"海定則波寧"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
我想大家都應該知道了吧?美麗的寧波的由來
㈢ 寧波屬於哪個省份`
寧波,屬於中國浙江省,簡稱甬,計劃單列市,有制定地方性法規權利的較大的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準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寧波的生產主要以石油化工、化工原料、橡膠、塑料和染料的生產為主。位於鎮海區的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北侖區的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榭開發區是寧波重要的化工基地。寧波紡織和服裝工業較為發達,區域集中度較高。毯類、針織、服裝輔料生產規模在中國大陸位居前列。
(3)寧波地名規章擴展閱讀
寧波的地名由來:
寧波,取自「海定則波寧」,簡稱「甬」,早在周朝已有此稱。「甬」字是古代大鍾的一個象形字,在鄞、奉兩縣的縣境上,山的峰巒很象古代的覆鍾,故叫甬山,這條江就叫甬江,這一帶地方就稱為「甬」地。
參考資料:網路-寧波-地名由來
㈣ 寧波櫟社地名的由來和在那裡出來的有那些歷史名人
波大學是一所在改革開放中崛起的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由國家教育部、浙江省和寧波市共建共管。寧波大學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率先捐資創立,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寫校名,1996年,原寧波大學、寧波師范學院和浙江水產學院寧波分院三校合並,組建新的寧波大學,2000年後,又有寧波海洋學校、寧波林業學校、寧波師范學校等陸續並入。寧波大學1992年列為全國高校招生第一批錄取院校,1995年首批通過原國家教委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省重點建設大學,2003年接受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並獲得優秀等級,2005年碩士點突破50個,科研經費突破億元。寧波市委常委程剛任校黨委書記,聶秋華教授任校長。寧波大學位於寧波高教園區北區,佔地2400餘畝,校舍總建築面積近70萬平方米。學校各類設施齊備,辦學條件優良,建有先進的計算機網路系統,藏書140餘萬冊,擁有5家設備齊全、水平較高的市級附屬醫院。寧波大學地勢開闊,甬江蜿蜒,樹木蔥蘢,樓宇雋永,是求學治學的極佳場所。學校現有教職工2400多名,其中專任教師1300餘名,含中國科學院共享院士6名,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3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55名,入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工作人員2名;有正高職稱人員214名,副高職稱人員587名,有博士學位的209名,另有近百名教師博士在讀。學校現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300餘名,研究生741名,外國留學生(含短期培訓)170餘名,成人教育學生9700餘名。學校積極倡導浙東學派「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的治學精神,全面實施了基於「平台+模塊」課程結構體系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並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之一。學校注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和英語、體育等專業技能競賽中屢獲佳績,碩士學位論文質量抽檢多次名列浙江省高校前茅。學校成立了學生幫困助學中心、就業指導中心、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學習指導中心、創業指導中心等5個中心,制訂並實施了學生非學業因素評價辦法、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制度,創立了「做人、做事、做學問」名家系列講座、「講述寧大人自己的故事」、「經濟社會發展論壇」等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品牌,學生的服務與指導工作在創新中不斷加強,校園文明和校園文化活動日益豐富,並逐漸形成學校特色。綜合性學校積極構建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的學科體系,現有學科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十大門類,設有19個學院,擁有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65個本科專業。建有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科研究基地,1個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浙江省重點實驗室,2個浙江省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0個寧波市重點實驗室,3個寧波市工程技術中心和一批科研機構;建有12個省重點學科,其中省高校「重中之重」學科2個,另有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重點專業9個,市重點專業4個,已基本形成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建設體系和優勢特色學科群。僑資性原寧波大學由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率先捐資創辦,在發展過程中,包氏姐妹、邵逸夫、曹光彪、包玉書、趙安中、李達三、朱綉山、朱英龍父子等海內外「寧波幫」人士和王寬誠教育基金會等給予了大量捐助和廣泛支持。二十年來,50餘位寧波幫人士捐資近3億元人民幣,幫助學校建設了一批教學和科研大樓、造就了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為學校高起點辦學、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幫助和支持。眾多「寧波幫」的捐資助學已成為學校的一大辦學優勢。同時,他們重教興學、造福桑梓的精神極大地豐富了學校校園文化的獨特內涵。地方性寧波是我國沿海開放城市,是長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和華東地區的重要貿易口岸,2005年城市綜合競爭力已躍居全國第六位。作為一所由城市名稱直接命名的大學,學校牢固確立了為地方服務的理念,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重點,以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為途徑,大力提高學科建設水平;以構建服務型教育體系為指導,積極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以科技創新平台為載體,著力開辟產學研工作新渠道;以政策措施為保障,以與各縣市區的科技合作項目為載體,調動廣大教師積極投身服務地方,增強學校服務地方的總體實力,於地方求發展,從綜合找優勢,以特色創一流。開放性寧波大學是一所在改革開放中崛起的新興高校,學校自建校以來一直倡導開放式的辦學理念,重視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至今已與加拿大、德國、法國、英國、美國、瑞典、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的40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際交流合作關系;擁有國家教育部指定的中國政府獎學金公派來華留學生的招生資格;每年向國外知名高校派遣優秀留學生,攻讀碩士學位,與國內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開設了中加合作商務管理、中澳MBA、來華留學等多種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獲得了良好的國際影響。同時,學校與港澳台地區的聯絡與溝通非常頻繁,目前已與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等7所院校簽訂了學術交流合作協議。「十一五」期間,學校將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學校發展全局,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堅持以內涵建設為主,努力提高知識創新能力;加快發展,銳意創新,提高質量,培育特色,融入地方,爭創一流,力爭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地方綜合性大學。
㈤ 寧波萬達究竟地名還是什麼意思
寧波萬達廣場位於鄞州中心核心區,東面緊臨城市主幹道天童北路、北靠四明中路、南依貿城中路毗鄰鄞州區政府、西至寧南北路,由國際購物廣場、國際商務酒店、高級城市公寓三大功能板塊構成的大型城市建築綜合體。主力面積150—160,是寧波迄今為止投資額最大、佔地面積最大、停車位最多的商業項目。項目的總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其中商業廣場面積27萬平方米,引入沃爾瑪、百安居、HOLA特力屋、喜網路、蘇寧電器、石浦酒樓、神采飛揚電玩城、大歌星KTV、萬達國際影城、銀泰百貨等11家主力店。
㈥ 請問寧波火車站具體地名
現在的寧波火車站地址就在寧波江東興寧路、東方商務中心南側,福明路以西,桑田路以東,臨近中興路、環城南路等主幹線,樓主可以就近乘坐公交10路、12路、14路、18路、21路、22路、123路、132路、335路、388路、505路、516路、522路、541路、620路、758路、782路、903路到火車東站下車就OK了。
㈦ 寧波名字的由來
寧波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夏代。據志書上記載: 「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後加邑為鄞。」赤堇山有兩處,一在今鄞縣天童、寶憧一帶 ,一在奉化境內。「鄞」的名稱最早就是這樣來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分封制,設郡縣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個縣,歸屬會稽郡。據說,當時海外人民到寧波來集貨貿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今育王寺附近),並在此設立鄮縣。鄮即「貿邑」兩字的合寫,意即貿易的地方。漢朝時,這三個縣的范圍大致是:鄞縣包括現在的市區、西南郊和奉化東南一帶,縣治在今奉化白杜;鄮縣包括江東區以東,鄮山以北的地方,縣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帶,縣治在今江北區乍山鄉城山渡附近。自漢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圍沒有大的變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兩縣都並入句章,縣治設在小溪(今鄞縣鄞江橋),唐武德年間又將句章改為鄞州,不久又改稱鄮縣。直到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設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稱為明州,把鄮縣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縣)四縣、歸屬明州。州治開始在小溪,後來就遷到三江口。元和年間,又在鄮縣東面設一望海鎮。五代時,州縣合治,鄮縣也改稱鄞縣,望海鎮改為望海縣,後又改為定海縣(即今鎮海縣),又把象山也劃歸明州。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國縣(即今定海縣)。這樣,明州范圍就大體上包括後來寧波的鄞、慈、鎮、奉、象、定幾個縣。唐、宋間的明州,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海口,《四明志》就有「 海外雜國,賈舶交至」的記載,1974年和義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經由寧波港出口的外銷瓷。唐代在明州還設立了專門管理外貿的機構——市舶司。當時從明州登陸來朝貢和貿易的,包括日本、高麗和一些東南亞的國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廣州並稱為全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又是全國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夠建造可以容納五、六百人的大噸位海船。
南宋理宗時,把明州改為慶元府,元代又改稱慶元路。朱元璋平定方國珍後,因「慶元」有慶賀元朝的意思,又改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與明朝的國號相同,就改為寧波府。由於當時的鎮海縣還叫定海縣,明州又緊靠鎮海,取「海定則波寧」之意。這就是「寧波」命名的由來了。
㈧ 寧波在古代是叫什麼地名的
老鄉啊,老鄉。
先說說阿拉寧波簡稱」甬「的來歷,最早的甬來源於甬山(奉化市江口街道),因為山像甬字,所以叫甬山,而穿山而過的江就叫甬江。因此甬江沿岸的地兒自然就叫甬了。所以甬這個簡稱自古就有了,最早在周朝這個地方就可以叫甬。
但官方對寧波的稱呼是一直在變得,就像江南指地塊,但官方名卻有不同。最早出現過的官方城池是勾踐滅吳之後建的句章城(音勾章,慈城鎮城山渡村和王家壩村一帶。)秦統一全國後,把整個寧波劃入會稽郡(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同時在甬這個地方設了三個縣:鄞、鄮、句章。而鄞是唯一一個現在還在使用的,就是鄞州區,而這個地方一直是寧波市區,中唐以前,寧波的 治所一直在鄞縣小溪(今鄞江鎮一帶)。隋開皇九年(589年),並鄞、鄮、餘姚、句章四縣為句章縣。621年(唐武德四年),句章、鄞、鄮三個縣變成鄞州,而之前屬於句章的餘姚被分出去成立姚州。而到武德八年,鄞州被費了,降級為鄮縣,歸屬於越州。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又把越州給分了,鄞州重新立州,但改名為明州,這時候, 寧波的治所才換到現在的三區境內。742年(唐天寶元年),明州又給費了,改名餘姚郡,又被越州吃了。758年(唐乾元元年)才再復名為明州(下屬慈溪、翁山(今舟山定海)、奉化、鄮縣以及鄞州市區)。1195年(南宋紹熙五年),宋寧宗趙擴即位,賜明州年號慶元,升為慶元府。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改慶元府為慶元宣尉司。次年,改為慶元路總管府。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改慶元路為明州府。到了明朝,明州犯忌諱了,所以皇帝看了看,寧波靠海,下面又有個縣叫定海縣(現鎮海和舟山),就大筆一揮改明州為寧波,取海定則波寧。
但是其實寧波市三區一直是沒有的,市三區一直歸屬於鄞州管理,也就是說我們沒有我們現在的五區之分。1949年,市三區獨立出鄞州,鄞州成縣,市三區立市。到了2002年4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區」,設立為寧波市鄞州區。
磐龍纏爐 手打整理,歡迎追問
㈨ 一下子到寧波猜一地名
南通
一直向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