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委員會自治條例
㈠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委會組織法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大 中 小 紅 綠 藍 黑 列印
--------------------------------------------------------------------------------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二十一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於1989年12月26日通過,現予公布,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尚昆
1989年12月26日
第一條 為了加強城市居民委員會的建設,由城市居民群眾依法辦理群眾自己的事情,促進城市基層社會主義民主和城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對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居民委員會協助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開展工作。
第三條 居民委員會的任務:
(一)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應盡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產,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二)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的公益事業;
(三)調解民間糾紛;
(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
(五)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
(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第四條 居民委員會應當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可以興辦有關的服務事業。
居民委員會管理本居民委員會的財產,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員會的財產所有權。
第五條 多民族居住地區的居民委員會,應當教育居民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加強民族團結。
第六條 居民委員會根據居民居住狀況,按照便於居民自治的原則,一般在一百戶至七百戶的范圍內設立。
居民委員會的設立、撤銷、規模調整,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決定。
第七條 居民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共五至九人組成。多民族居住地區,居民委員會中應當有人數較少的民族的成員。
第八條 居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本居住地區全體有選舉權的居民或者由每戶派代表選舉產生;根據居民意見,也可以由每個居民小組選舉代表二至三人選舉產生。居民委員會每屆任期三年,其成員可以連選連任。
年滿十八周歲的本居住地區居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按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第九條 居民會議由十八周歲以上的居民組成。
居民會議可以由全體十八周歲以上居民或者每戶派代表參加,也可以由每個居民小組選舉代表二至三人參加。
居民會議必須有全體十八周歲以上的居民、戶的代表或者居民小組選舉的代表的過半數出席,才能舉行。會議的決定,由出席人的過半數通過。
第十條 居民委員會向居民會議負責並報告工作。
居民會議由居民委員會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十八周歲以上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戶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組提議,應當召集居民會議。涉及全體居民利益的重要問題,居民委員會必須提請居民會議討論決定。
居民會議有權撤換和補選居民委員會成員。
第十一條 居民委員會決定問題,採取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居民委員會進行工作,應當採取民主的方法,不得強迫命令。
第十二條 居民委員會成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辦事公道,熱心為居民服務。
第十三條 居民委員會根據需要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成員可以兼任下屬的委員會的成員。居民較少的居民委員會可以不設下屬的委員會,由居民委員會的成員分工負責有關工作。
第十四條 居民委員會可以分設若干居民小組,小組長由居民小組推選。
第十五條 居民公約由居民會議討論制定,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備案,由居民委員會監督。執行居民應當遵守居民會議的決議和居民公約。
居民公約的內容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
第十六條 居民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公益事業所需的費用,經居民會議討論決定,可以根據自願原則向居民籌集,也可以向本居住地區的受益單位籌集,但是必須經受益單位同意;收支帳目應當及時公布,接受居民監督。
第十七條 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經費和來源,居民委員會成員的生活補貼費的范圍、標准和來源,由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規定並撥付;經居民會議同意,可以從居民委員會的經濟收入中給予適當補助。
居民委員會的辦公用房,由當地人民政府統籌解決。
第十八條 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編入居民小組,居民委員會應當對他們進行監督和教育。
第十九條 機關、團體、部隊、企業事業組織,不參加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但是應當支持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的工作。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討論同這些單位有關的問題,需要他們參加會議時,他們應當派代表參加,並且遵守居民委員會的有關決定和居民公約。
前款所列單位的職工及家屬、軍人及隨軍家屬,參加居住地區的居民委員會;其家屬聚居區可以單獨成立家屬委員會,承擔居民委員會的工作,在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和本單位的指導下進行工作。家屬委員會的工作經費和家屬委員會成員的生活補貼費、辦公用房,由所屬單位解決。
第二十條 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居民委員會或者它的下屬委員會協助進行的工作,應當經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同意並統一安排。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的有關部門,可以對居民委員會有關的下屬委員會進行業務指導。
第二十一條 本法適用於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所在地設立的居民委員會。
第二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本法制定實施辦法。
第二十三條 本法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1954年12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同時廢止。
㈡ 簡述社區自治的法律法規依據
社區自治的法律法規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回》。
第二條居民答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對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居民委員會協助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開展工作。
第四條居民委員會應當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可以興辦有關的服務事業。居民委員會管理本居民委員會的財產,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員會的財產所有權。
(2)居民委員會自治條例擴展閱讀:
居民委員會的任務:
(一)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應盡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產,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二)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
(三)調解民間糾紛;
(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
(五)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
(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㈢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有什麼的義務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有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協助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開展工作的義務。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一切使用土地的組織和個人必須合理地利用土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百一十六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㈣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自治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是不是一部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是一部法律。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是關於農村村民自治的法律。它於1987年11月24日經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形式通過並公布,於1988年6月1日起試行。1998年11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9號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已由我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於2010年10月28日修訂通過,將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公布,公布之日起施行。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立法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原則,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立法的依據和准則。我國現行憲法是1982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的。這部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任務和基本制度,體現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建國以來最好的一部憲法。現行憲法總結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的經驗,以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憲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居民選舉。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基層政權的相互關系由法律規定。」「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並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眾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㈤ 社區黨組織對社區居委會的依法自治工作起什麼作用
社區黨組織對社區居委會的依法自治工作起支持和保證作用,領導轄回區工作和社區治理,支持答和保證行政組織、經濟組織和群眾自治組織充分行使職權等情況。
社區大黨委應當研究制定年度區域需求清單、資源清單和社區共建項目清單,組織駐社區單位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推動駐社區單位面向社區開放文化、教育、體育等活動設施,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對社區給予支持。
(5)居民委員會自治條例擴展閱讀:
社區黨組織要加強社區黨組織對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的指導和監督,健全社區黨組織領導的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三方聯動」機制。
要推動符合條件的社區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和居民委員會成員通過法定程序兼任業主委員會成員,並推薦熟悉相關法律法規的社區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和居民委員會成員兼任物業服務企業質量總監。
㈥ 什麼是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制度
村民自治,簡而言之,就是廣大農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本社會政治制度。村民自治涉及而廣,包括的內容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是「三個自我、四個民主」。「三個自我」,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就是通過開展各種民主自治活動使村民受到教育和提高,每一個村民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自我管理就是村民依法組織起來,管理本村事務。自我服務就是通過村民委員會組織村民解決生產、生活等問題,促進農村發展。「四個民主」即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1)民主選舉。就是由本村有選舉權的村民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直接選舉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真正把村民群眾擁護的思想好、作風正、有文化、有本領、真心實意為群眾辦事的人,選進村民委員會領導班子。
(2)民主決策。就是凡涉及全體村民利益的事項和村中的重大問題,都要提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按多數人的意見辦理。民主決策制度是村民自治的關鍵。
(3)民主管理。就是依據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由全體村民討論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加強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核心。
(4)民主監督。指村民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及村幹部的行為實施監督。《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向村民會議負責並報告工作。村民會議每年審議村民委員會的工作報告,並評議村民委員會成員的工作。」並規定村民委員會實行村務公開制度,村民委員會應當及時公布特定事項,其中涉及財務的事項至少每六個月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的監督。
㈦ 根據憲法規定,居民委員會是
根據憲法規定,居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百一十一條 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居民選舉。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基層政權的相互關系由法律規定。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並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眾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㈧ 村委會與居民委員會是不是國家機構
村委會與居民委員會不屬於國家機構,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一十一條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居民選舉。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基層政權的相互關系由法律規定。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並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眾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8)居民委員會自治條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一十五條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機關行使憲法第三章第五節規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依照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行使自治權,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政策。
第一百一十六條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㈨ 什麼是村民自治法
有啊 村民自治法就是農村基層的自治法 如果你的戶口在農村 就應該享有享受待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