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刑法規定的行為不涉及犯罪

刑法規定的行為不涉及犯罪

發布時間: 2022-04-02 15:51:09

① 黨員有刑法規定的行為但不涉及犯罪,應該怎樣處理

不觸犯《刑法》的可以按照《治安管理處罰》予以處罰。


一《治安管理處內罰法》規定的治安處容罰:

第二條: 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二《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的處罰方式:

第十條 治安管理處罰的種類分為:

(一)警告;

(二)罰款;

(三)行政拘留;

(四)吊銷公安機關發放的許可證。

② 我國刑法中規定的純正不作為犯罪有那幾個

不作為犯罪包括以下四種義務來源,即:法律明確規定的義務;職務或業務上要求的義務;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具體分析如下:
1、法律的明文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的作為義務是不作為之作為義務的主要來源之一,這也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必然要求。在純正不作為中,其作為義務都是由法律明文規定的。這里的法律規定不能作擴大解釋,只能理解為刑法明文規定或者由其他法律規定而經刑法予以認可。如果只有其他法律規定,未經刑法認可,則不能成為不作為之作為義務。例如,根據稅收法律的規定,公民個人和法人有依法納稅的義務。又如,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夫妻之間、直系血親之間在特定條件下具有扶養、撫養、贍養的義務。但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要構成犯罪,還必須以刑事法律的明文規定為依據。我國刑法中規定的偷稅罪、遺棄罪、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侵佔罪(拒不退還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等等,都有刑法的明文規定。[9]有些作為義務雖然在一般法規中作了規定,但若刑法中未作相應規定的,即使行為人不履行作為義務,也不能以犯罪論處。例如,違反民法規定不履行清償債務的不作為行為,由於刑法中未作規定,就不能以犯罪論處。
2、職務或業務要求的作為義務。從事某項工作的人,其職務或業務本身要求他負有某種作為的義務。例如,游泳場的救生員有搶救落水人的義務,值班醫生有救治病人的義務,保育員有保護幼兒生命、健康安全的義務等等。由於這些義務是以行為人所從事的工作、所擔負的職責為前提,因而一般都由本單位、本行業的主管部門或者業務部門通過的職責守則、條例等形式加以規定。但是,實際上往往存在職務或業務所要求的義務不明的情況,對此應如何據以認定行為人有無作為義務呢?筆者認為,為避免入人於罪,對於職務或業務上要求的義務,原則上應限於有職責守則、條例等明文規定的內容,但在我國目前部門、行業職責尚缺乏規范化管理的情況下,對於本行業公認的職務、業務上要求的義務,不應以本單位、本行業未作明確規定為借口而予以否定,而應基於行業公認而加以確認。
3、 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法律行為是指在法律上能夠引起一定的權利和義務的行為。法律行為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合同行為[10],廣義地包括自願承擔義務行為?口頭合同?。合同引起作為義務涉及的問題非常復雜,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合理劃分刑法與民法等非刑事法律的調整界限。比如房主久經租戶催促,而仍不修繕其有倒塌危險的房屋,最終致房屋倒塌而使屋內租戶被壓死的等等情形,能否視行為人有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而追究其不作為的罪責?從理論上講是完全可以的,但實踐中還應結合社會相當性理論予以具體的判斷。
4、先行行為產生的作為義務。先行行為產生的義務,是由於行為人先前實施的行為致使法律所保護的某種權利處於危險狀態,而產生的防止危害結果發生的義務。筆者認為,引起作為義務的先行行為並不限於違法、有責行為,也不限於作為行為,但合法、正當行為與不作為行為能否引起作為義務,又不可一概而論,也要根據社會相當性理論去具體分析。犯罪行為能否引起作為義務?在這個問題上又存在兩種不同的主張:一是否定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先行行為原則上不應包括犯罪行為。認為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之後,有義務承擔刑事責任,而沒有義務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如果行為人自動防止危害結果發生,則是減免刑罰的理由;如果行為人沒有防止結果的發生,則負既遂罪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沒有防止更嚴重的結果的發生,則負結果加重犯的刑事責任。如果認為先行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則會使絕大多數一罪的情況變為數罪,這是不合適的。二是肯定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先行行為包括合法行為,也包括違法行為,違法行為還可以進一步區分為一般的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在先行行為是犯罪行為的情況下,先行行為與不作為行為之間具有牽連關系,構成牽連犯。在這一問題上筆者持折衷說,基於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應以行為人所放任發生的危害結果是否能為前罪的犯罪構成(包括加重構成)所包括作為區分標准:能包括的,沒有作為義務,依據前罪的法定刑幅度定罪處罰即可;超出前罪犯罪構成范圍而觸犯更為嚴重的犯罪的,則具有作為義務

③ 黨組織在紀律審查中發現黨員有刑法規定的行為,雖不涉及犯罪但須追究

直至開除黨籍的處分,處分包括警告、嚴重警告、記過、記大過、留黨察看、開除黨籍。

④ 如何理解把握《黨紀處分條例》中「不涉及犯罪」的概念

有刑法規定的行為,雖然沒有達到「情節嚴重」、「情節惡劣」、「嚴重危險」或「數額較大」 程度,針對情節犯、結果犯、危險犯、數額犯;告訴才處理的如侮辱、誹謗、虐待;已過追訴時效期間等;超過追訴期的,司法機關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若情節上達到法釋〔2016〕9號的起刑標準的,也應給予「雙開」處分。

⑤ 不構成犯罪和不負刑事責任是一個概念么

不構成犯罪和不負刑事責任不是一個概念,不負刑事責任是指已經構成犯罪行為了。

不構成犯罪即該行為未能滿足或全部滿足特定犯罪的構成要件。

《刑法》第三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不負刑事責任指行為本身是犯罪行為,但是因為行為人的某種主體特徵符合《刑法》的相關規定,所以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例如不滿14周歲的人犯罪、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犯罪的。

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了5類具體情形和一類條件情形;同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規定未滿14歲的人和 精神病人兩類情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刑法》

第十八條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九條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5)刑法規定的行為不涉及犯罪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

1、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稱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有在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才應當負刑事責任,稱不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3、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任何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故意犯罪,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6、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⑥ 我國刑法規定了哪些主要的犯罪行為

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危害公共安全和人身安全和財產權利。

⑦ 黨組織在紀律審查中發現黨員有刑法規定的行為雖不涉及犯罪但須追究黨員紀律責

視具體情節給予警告直至開除黨籍處分。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

第二十八條黨組織在紀律審查中發現黨員有刑法規定的行為,雖不構成犯罪但須追究黨紀責任的,或者有其他違法行為,損害黨、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應當視具體情節給予警告直至開除黨籍處分。

第七條黨組織和黨員違反黨章和其他黨內法規,違反國家法律法規,違反黨和國家政策,違反社會主義道德,危害黨、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依照規定應當給予紀律處理或者處分的,都必須受到追究。

(7)刑法規定的行為不涉及犯罪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四章對違法犯罪黨員的紀律處分

第二十七條黨組織在紀律審查中發現黨員有貪污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權力尋租、利益輸送、徇私舞弊、浪費國家資財等違反法律涉嫌犯罪行為的,應當給予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處分。

第二十九條黨組織在紀律審查中發現黨員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犯罪的,原則上先作出黨紀處分決定,並按照規定給予政務處分後,再移送有關國家機關依法處理。

第三十條黨員被依法留置、逮捕的,黨組織應當按照管理許可權中止其表決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黨員權利。根據監察機關、司法機關處理結果,可以恢復其黨員權利的,應當及時予以恢復。

第三十一條黨員犯罪情節輕微,人民檢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或者人民法院依法作出有罪判決並免予刑事處罰的,應當給予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處分。

黨員犯罪,被單處罰金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理。

第三十二條黨員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給予開除黨籍處分:

(一)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判處刑法規定的主刑(含宣告緩刑)的;

(二)被單處或者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

(三)因過失犯罪,被依法判處三年以上(不含三年)有期徒刑的。

因過失犯罪被判處三年以下(含三年)有期徒刑或者被判處管制、拘役的,一般應當開除黨籍。對於個別可以不開除黨籍的,應當對照處分黨員批准許可權的規定,報請再上一級黨組織批准。

第三十三條黨員依法受到刑事責任追究的,黨組織應當根據司法機關的生效判決、裁定、決定及其認定的事實、性質和情節,依照本條例規定給予黨紀處分,是公職人員的由監察機關給予相應政務處分。

黨員依法受到政務處分、行政處罰,應當追究黨紀責任的,黨組織可以根據生效的政務處分、行政處罰決定認定的事實、性質和情節,經核實後依照規定給予黨紀處分或者組織處理。

黨員違反國家法律法規,違反企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社會組織的規章制度受到其他紀律處分,應當追究黨紀責任的,黨組織在對有關方面認定的事實、性質和情節進行核實後,依照規定給予黨紀處分或者組織處理。

黨組織作出黨紀處分或者組織處理決定後,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等依法改變原生效判決、裁定、決定等,對原黨紀處分或者組織處理決定產生影響的,黨組織應當根據改變後的生效判決、裁定、決定等重新作出相應處理。

第三十四條預備黨員違犯黨紀,情節較輕,可以保留預備黨員資格的,黨組織應當對其批評教育或者延長預備期;情節較重的,應當取消其預備黨員資格。

第三十五條對違紀後下落不明的黨員,應當區別情況作出處理:

(一)對有嚴重違紀行為,應當給予開除黨籍處分的,黨組織應當作出決定,開除其黨籍;

(二)除前項規定的情況外,下落不明時間超過六個月的,黨組織應當按照黨章規定對其予以除名。

第三十六條違紀黨員在黨組織作出處分決定前死亡,或者在死亡之後發現其曾有嚴重違紀行為,對於應當給予開除黨籍處分的,開除其黨籍;對於應當給予留黨察看以下(含留黨察看)處分的,作出違犯黨紀的書面結論和相應處理。

第三十九條計算經濟損失主要計算直接經濟損失。直接經濟損失,是指與違紀行為有直接因果關系而造成財產損失的實際價值。

第四十條對於違紀行為所獲得的經濟利益,應當收繳或者責令退賠。

對於違紀行為所獲得的職務、職稱、學歷、學位、獎勵、資格等其他利益,應當由承辦案件的紀檢機關或者由其上級紀檢機關建議有關組織、部門、單位按照規定予以糾正。

對於依照本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規定處理的黨員,經調查確屬其實施違紀行為獲得的利益,依照本條規定處理。

⑧ 等刑法規定的行為涉嫌犯罪的,應當給予什麼處分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27條、第30條和第34條結合起來看,可理解為在發現黨員涉嫌違法犯罪行為後,應給予撤職以上處分。

解讀: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27條規定,黨組織在紀律審查中發現黨員有貪污賄賂、失職瀆職等刑法規定的行為涉嫌犯罪的,應當給予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處分。

在執紀實踐中,對於涉嫌故意犯罪且可能被司法機關判處刑法規定的主刑或者被單處或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一般可以給予開除黨籍處分;涉嫌過失犯罪,可能被依法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一般也可以給予開除黨籍處分,以與移送司法後的司法處理結果保持協調。對於涉嫌犯罪但情節輕微,人民檢察院可能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作出有罪判決並免於刑事處罰的,則可以給予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處分。

黨組織在紀律審查中對黨員是否涉嫌違法犯罪、涉嫌犯何罪、司法機關可能作何處理有不同認識,爭議較大的,也可以先依紀依法移送司法機關,在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前,至遲應當在人民法院二審終審判決前,依據司法機關對黨員涉嫌違法犯罪處理意見作出紀律處分。如果移送司法前已經給予開除黨籍處分,但在司法審判中作出無罪判決的,應當根據司法審判結果重新作出相應處理。

熱點內容
2016年勞動法辭退員工規定 發布:2025-05-15 23:55:07 瀏覽:191
承諾書簽字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5 23:54:58 瀏覽:893
法治入網格 發布:2025-05-15 23:43:35 瀏覽:726
刻假章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5 23:38:57 瀏覽:836
司法雇員是 發布:2025-05-15 23:38:54 瀏覽:421
候永斌的經濟法好嗎 發布:2025-05-15 23:36:31 瀏覽:737
榆林律師咨詢 發布:2025-05-15 23:25:43 瀏覽:24
木里縣司法局 發布:2025-05-15 23:07:13 瀏覽:21
中央空調安裝達不到效果會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5 23:04:08 瀏覽:619
證人保護條例 發布:2025-05-15 22:50:46 瀏覽: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