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預見遇見規章制度

預見遇見規章制度

發布時間: 2025-05-15 16:00:05

Ⅰ 發生醫療事故後應該如何處理遵守哪些法律規定

醫療事故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一、醫療事故概念及構成要件
(一)醫療事故的概念
根據我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條規定:「本條例所稱的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二)醫療事故的構成要件
第一,從行為主體上看,醫療事故的行為人必須是醫療機構以及經過考核和衛生行政機關批准或承認,取得相應資格的各級各類衛生技術人員。首先,除醫務人員外,與診療護理有關的行政管塵行盯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後勤人員,他們不具有從事醫療護理的資格,故不能成為該責任的行為主體。二是不具有行醫資格的人在行醫時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即非法行醫所造成的損害,也不能產生醫療事故責任。對此,《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六十一條規定:「非法行醫,造成患者人身損害,不屬於醫療事故。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關賠償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二,從主觀方面上看,醫療事故的行為人必須有診療護理的過失。醫務人員沒有這種過失的,不構成醫療事故責任。這種過失行為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疏忽大意所引起的過失。這是在醫療事故發生中,根據行為人相應職稱和崗位責任制要求,應當預見和可以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患者的危害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未預見到、並致使危害發生的;第二種是由於自信引起的過失。這是指行為人雖然遇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給患者導致危害的結果,但是輕信藉助自己的技術、經驗能夠避免,因而導致了判斷上和行為上的失誤,致使危害發生的。具體地講,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醫療人員具有醫療過失行為:
1、有塗改、偽造、隱匿、銷毀或搶奪病歷資料行為的。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九條明確規定:「嚴禁塗改、偽造、隱匿、銷毀或搶奪病歷資料。」因此,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違反這一規定,即為有過失;
2、未盡到必要說明義務。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一條明確規定:「在醫療活動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如實告知患者,及時解答其咨詢。」如果醫療機構及其醫療人員在醫療活動中沒有盡到必要的說明義務,即為有過失。
3、違反醫療服務職業道德的。
第三,從其性質上看,構成醫療事故過失行為必須具有違法性。其違法性表現在醫務人員的醫療護理行為違反了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五條明確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律、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義務。
第四,從帶坦時間上看,必須發生在醫療活動中。國務院制定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條明確規定了醫療事故是指「在醫療活動中,」因醫務人員診療護理過失造成的後果。「在醫療活動中,」是醫療事故發生的時間特徵。相反,在醫療活動之外,均不應認定為醫療事故。
第五,從產生的後果上看,須造成患者的人身損害。醫療事故所侵害的是患者的人身權。因此,只有造成患者的人身損害,才能產生醫療事故責任。即《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所規定的。必須是「直接造成病員死亡、殘廢、組織器官損害導致功能障礙的。」達不到這種程度,不能認定為醫療事故。
第六,從相互關繫上看,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必須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才能認定為醫療事故。醫療行為是導致患者人身損害發生的原因。在醫療事故責任中,因果關系的認定與醫療過失的認定一樣,須採用舉證責任倒置的方法。即由醫療機構舉證證明醫療行為與患者人身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如果不能證明,即應認定兩者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如果對於醫療行為與患者人身損害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有爭議的,可以通過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
二、醫療糾紛中適用的舉證責任倒置
(一)舉證責任倒置的含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明確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以及醫療過程有無過錯承擔舉證的責任。這與《民事訴訟法》中「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原則正好相反,即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主張而由對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這就是通常被稱為的「舉證責任倒置」。
(二)舉證責任倒置在醫療糾紛中適用的原因
根據《民事訴訟法》之規定,人民法院在處理一般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依據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即「誰主張,誰舉證」。而派和在醫療事故賠償的案件中,患者的確存在舉證方面的障礙。為平衡當事人利益,更好地實現實體法保護受害人的立法宗旨。自2002年4月1日起實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對於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確立了「舉證責任倒置」的分配原則。其原因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醫療服務具有專業性強、技術性高的特點,在通常情況下,患方不可能具備相應的醫療知識,對醫療單位制定的規章制度、診療護理常規難以了解,因此無法提出證據證明醫護人員在診療護理中有過失行為。
其次,診療護理雖都有病歷記載,但這些病歷都在醫師或醫院的實際控制和支配之中,患者無法接近或獲取。即使衛生部在《關於〈醫療事故處理辦法〉若干問題的說明》中,對病歷的保管與查閱作出過規定,對患方也是大為不利的。
再次,有些情況下,如患者處於無意識狀態、死亡等情況,對醫療行為有無過失不可能認知,也就更不可能舉證。以上三條理由,最終說明:患者無法窺知醫方控制領域內所發生的事件經過,通常處於無證據狀態,而醫方對於自己領域內所發生的侵權行為,較容易了解真相,也更能接近或佔有證據。
綜上所述,「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是公平公正解決醫療訴訟案件的需要。
(三)醫療糾紛中適用的舉證責任倒置的特徵
1、醫療侵權訴訟舉證責任倒置為法定舉證責任倒置,必須適用,法官沒有自由裁量權。
2、醫療侵權訴訟中舉證責任倒置為部分反駁主張舉證責任倒置,即過錯和因果關系反駁主張舉證責任倒置。在醫療侵權糾紛中,「舉證責任倒置」並不意味著舉證責任完全由醫療機構承擔,作為原告的患者就不承擔舉證責任了,首先原告應提供其在該醫療機構就診即與就診機構存在醫療關系和原告有損害後果。由於醫療侵權糾紛中,實行的是過錯責任推定原則,所以,在原告提供了上述證據後,舉證責任就轉移到了醫療機構身上,就首先推定醫療機構存在醫療過錯,醫療機構就必須證明自己在醫療活動中沒有過錯和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否則醫療機構就要承擔醫療損害賠償的責任。
(四)應當正確識別「倒置」
固然,在處理醫療事故的案件中,人民法院在舉證方式上實行其「舉證責任倒置」有其合理性。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被告對其所否認的原告主張的所有事實都負有舉證責任。即被告舉證責任時,就是舉證責任倒置。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在一個訴訟中,不管是原告還是被告,都有可能承擔一定的法律要件事實的舉證責任。同樣,在醫療侵權糾紛中也是如此,並不是所有的舉證責任都在醫方,而患方不需要承擔任何舉證責任。
一般侵權行為要有四個構成要件:行為人的行為要有違法性;行為人要有主觀過錯;有損害結果;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在舉證責任的分配上,只要求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和有無主觀過錯兩個要件上承擔舉證責任,並不是所有的舉證責任都倒置。
但是,在醫患關系中,患者是相對弱勢的群體,醫療機構在舉證時,有比患者更多的便利條件,在取得證據的能力上優於患者。所以,法律是向弱勢的患者傾斜,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以往患者自行取證難的問題,更好地保護了患者的知情權,盡可能地避免了醫療行為中患者與醫務人員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問題。這一新規則,是符合司法實踐發展要求的,也是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重要措施。醫療機構也要了解患者的權益,並尊重這些權益。同時,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也要了解患者的義務,在抗辯時,多從患者是否違反了醫院制度、是否侵犯了醫務人員的人格、是否對醫療積極配合、是否同意檢查等方面考慮。
三、醫療事故糾紛舉證責任的分配
(一)受害人(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的舉證責任
在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中,受害人應當就自己受損害的事實和接受過醫療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損害包括病員生命和健康的損害,患者本人及其親屬的財產損害和精神損害。接受醫療的事實可以通過掛號、交費等診療手續來證明。
(二)醫療機構的舉證責任
醫療機構是指醫院或經過衛生行政機關批准或承認的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在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中,醫療機構應當承擔如下舉證責任:
第一,病員的損害結果與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侵權責任中的因果關系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在多數案件中,醫療行為與病員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比較明確。但在一些疑難、復雜的醫療糾紛中,必須經過專門技術鑒定方可確定因果關系。
第二,醫療機構不存在醫療過錯。醫療機構如果要免除自己承擔的侵權責任,就要證明自己在診療過程中不存在醫療過錯。有的學者在這方面已經作了一些探索和研究,是值得借鑒和參考的。即醫療機構證明自己沒有醫療過錯的途徑表現為:
1、損害結果屬於醫療意外。醫療意外是指醫療機構無法預料的原因造成的損害後果或醫療機構確實無法避免醫療損害結果;
2、出現了難以預料的並發症。這種「並發症」必須是難以預料和難以避免時,才可以成為免責的條件;
3、病員及其家屬不配合治療。如果病員及其家屬不配合治療是造成損害後果的全部原因,則可以免除醫療機構的賠償責任;如果病員及其家屬不配合治療只是損害後果的出現的原因之一,醫療機構也有過失時,應依過失相抵的原則,由雙方分擔責任。
在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的今天,「舉證責任倒置」原則的出現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既要求法院全面、准確地了解醫療事故本身,也要求對事故原因及責任有一個明確的判斷;既要求正確、妥善地解決醫患雙方的糾紛,對受到損害的患者作出合理賠償,也要求在醫療事故發生後對承擔責任的醫方作出的判決符合法律規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公平公正的尊嚴與權威。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醫療事故的法律規定有哪些」問題的相關知識,本網站為您提供專業的律師咨詢,如果您還有任何疑問,歡迎進入咨詢。

Ⅱ 肇事逃逸新規定2023標准處罰

交通肇事逃逸處罰標准:
1、尚不構成犯罪的:
(1)造成致人輕微傷或者財產損失的交通事故後逃逸,尚不構成犯罪的,扣6分;
(2)造成致人輕傷以上或者死亡的交通事故後逃逸,尚不構成犯罪的,扣12分;
(3)交通肇事逃逸,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處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可以並處十五日以下拘留。
2、構成交通肇事罪:
(1)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並有逃逸行為的,構成交通肇事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發生交通事故,已經具體構成交通肇事罪的條件,行為人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3)構成交通肇事罪,有逃逸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且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要件如下:
1、交通肇事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凡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
2、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體是交通運輸的安全。交通運輸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緊密相連,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就會危及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因此,其本質上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3、交通肇事罪的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這種過失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違章行為可能造成的後果而言。行為人在違反規章制度上有可能是明知的,如酒後開車、超載、超速等,但對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後果應當預見而因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者雖已遇見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造成了嚴重後果;
4、交通肇事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在交通運輸活動中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綜上所述,駕駛車輛屬於高度危險作業,司機朋友在駕駛車輛過程中一定要時刻注意安全行車,遵守法律法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
【交通肇事罪】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熱點內容
井研縣律師 發布:2025-05-15 20:50:58 瀏覽:437
高景芳法學 發布:2025-05-15 20:43:03 瀏覽:919
社會法是指什麼時候 發布:2025-05-15 20:35:24 瀏覽:328
經濟法著作權特徵 發布:2025-05-15 20:34:27 瀏覽:55
保育員儀容儀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5 20:32:59 瀏覽:409
十四歲以後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5 20:18:23 瀏覽:623
刑法第三張261條 發布:2025-05-15 20:18:17 瀏覽:223
依法治國對公民的要求 發布:2025-05-15 20:16:04 瀏覽:649
法律條款房東責任 發布:2025-05-15 20:14:32 瀏覽:120
合同法二百零六 發布:2025-05-15 20:07:45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