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流域保護管理條例

流域保護管理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4-03 02:13:50

1. 《水資源管理條例》 全文是什麼

第十二條 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設立的流域管理機構(以下簡稱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釋義】 本條是對我國水資源管理體制的規定。

一、水資源管理體制是國家管理水資源的組織體系和許可權劃分的基本制度,是合理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以及防治水害,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組織保障。改革和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進一步強化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是這次《水法》修訂的一個重要內容。

二、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水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性資源,也是生態環境的基本要素。水資源與土地、森林、礦產等資源不同,它是一種動態的、可再生的資源。流域是一個以降水為淵源、水流為基礎、河流為主線、分水嶺為邊界的特殊區域概念。水資源按照流域這種水文地質單元構成一個統一體,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量水質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這就要求對水資源只有按照流域進行開發、利用和管理,才能妥善處理上下游、左右岸等地區間、部門間的水事關系。水落石出資源的另一特徵是它的多功能性,水資源可以用來灌溉、航運、發電、供水、水產養殖等,並具有利害雙重性。因此,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各項活動需要在流域內實行統一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才能興利除害,發揮水資源的最大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目前,以流域為單元進行水資源的管理已經成為世界潮流。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的《二十一世界議程》指出:水資源的綜合管理包括地表水與地下水、水質與水量兩個方面,應當在流域一級進行,並根據需要加強或者發展適當的體制。我國重要江河均是跨省區的流域,這一自然特點使得協調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的關系顯得更為重要。

三、1988年制定頒布的原《水法》規定「國家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制度」,為推進我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於對水資源的權屬管理部門與開發利用部門相互間的關系和職責劃分不清,沒有明確流域管理機構的職責和許可權,導致部門之間職能交叉和職能錯位的現象並存,「多龍治水」的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一是流域按行政區域分割管理;二是地表水、地下水分割管理;三是水量與水質分割管理。這種管理體制在實踐中產生的主要問題有:一是不利於江河防洪的統一規劃、統一調度和統一指揮。例如有的地方在汛期上下游、左右岸各自為政,只顧自保,不顧整體,影響全局的防汛抗洪工作。二是不利於水資源統一調度,統籌解決缺水的問題。例如一些地區在枯水期爭相搶水,還有一些上游地區大量引水,造成下游地區江河斷流、無水可用,給下游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損害。三是不利於地表水、地下水統一調蓄,加劇了地下水的過量開發。據統計,全國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67億立方米,已經形成164個地下水超采區。四是不利於城鄉統籌解決城市缺水的問題。五是不利於統籌解決水污染的問題。目前我國跨區域的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局部治理,特別是下游地區治理無法真正改善江河水質和水環境,只有上下游統一治理、統一水量調度才能取得成效。六是不利於水資源經濟、社會和環境等綜合效益的發揮。新《水法》根據水資源的自身特點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借鑒一些國家水資源管理的通行做法和經驗,按照資源管理與開發利用管理相分離的原則,確立了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四、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水資源統一管理的核心是水資源的權屬管理。新《水法》明確規定,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水資源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為了實現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全國水資源的戰略規劃,對水資源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配置、統一調度、統一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為了實現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主要江河、湖泊設立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我國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在主要江河設置了具有現代意義的流域管理機構,例如1935年設立的揚子江水利委員會、1933年設立的黃河水利委員會和1929年設立的導淮委員會等。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為了加強對大江大河的規劃、治理和管理,在長江、黃河、淮河等流域成立了流域管理機構,其間機構幾經變更。到目前我國在長江、黃河、淮河、珠江、海河、遼河這六大江河和太湖流域都成立了作為水利部派出機構的流域管理機構,行使《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和水利部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新《水法》對流域管理機構在水資源監督管理方面的職責進一步作了明確規定,具體包括:(1)水資源的動態監測和水功能區水質狀況的監測。(2)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以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湖泊的流域綜合規劃和區域綜合規劃的編制。(3)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湖泊上建設水工程的審查。(4)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以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區劃。(5)管轄許可權范圍內的排污口設置審查。(6)管轄許可權范圍內的水工程保護。(7)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的制訂以及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調度計劃的制定。(8)管轄許可權范圍內的取水許可證頒發和水資源費收取。(9)水事糾紛處理與執法監督檢查等。

五、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工作。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水資源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實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還必須緊密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充分發揮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新《水法》規定的流域管理機構與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水資源監督管理上的一些具體職責還將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配套行政法規或者政府規章進一步界定。按照《水法》的有關規定,借鑒國外流域管理的功能經驗,從總體上說,流域管理機構在依法管理水資源的工作中應當突出宏觀綜合性和民主協調性,著重於一些地方行政區域的水行政主管部門難以單獨處理的問題,而一個行政區域內的經常性的水資源監督管理工作主要應由有關地方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實施。地方在維護全國水資源統一管理、水法基本制度統一的前提下,也可以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地方性水法規和有關政府規章,制定有利於本地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政府和有關規劃、計劃,依法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2. 二級水保護條例

飲水水源保護管理辦法  1、 已劃定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由水利部門組織設定界碑或界樁。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破壞、擅自改變保護標志和界樁。  2、在飲用水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開山採石、采礦;   (二)生產、銷售、使用含磷洗滌用品;  (三)經營向水域排污的餐飲、娛樂業;  (四)施用化肥,使用高濃度、高殘留農葯; (五)建設畜禽養殖場以及敞養、放養畜禽; (六)向水體排放污水;    (七)排放生活垃圾,傾倒、堆放、填埋其它固體廢物;    (八)毀林開荒、燒山開荒、破壞植被和非更新性砍伐水源林、護岸林等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的行為(必須根除森林病蟲害及因防火需要的除外);  (九)其它有可能污染水體的活動。   3、 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已設置的排污口由區環保部門報請區人民政府依法處置。   4、 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由縣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5、5、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由縣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  6、 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已有的污染源,有明確治理主體的由縣環保部門責令其限期治理;沒有明確治理主體的,由縣環保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制定治理規劃,報區人民政府批准後分步實施。   7、因事故和突發性事件已經或可能造成飲用水源污染的,當事人應立即切斷污染源,採取有效措施消除污染並立即報告縣環保部門,由縣環保部門協調相關部門對事件依法進行調查處理。   8、各有關監督管理部門有權對飲用水源保護范圍內的排污單位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單位必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機關有責任為被檢查的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9、成立專門機構對全縣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其主要職責是:   (1)貫徹實施飲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做好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2)負責組織宣傳和監督實施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規劃和計劃;  (3)負責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水質進行監控;  (4)負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污染事故查處;  (5)負責污染源監督管理。   10、 違反上述規定者,由縣水利部門責令停止破壞。

3. 河道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線

河道管理保護范圍包括我國領域內所有的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和河道內的航道。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河道內的航道,同時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
(3)流域保護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河道管理的重要性
1、河道是水資源的載體
河道、湖泊和水庫是水資源的載體。地表水大多是以河道徑流、湖泊和水庫蓄水形式存在。
2、具有行洪排澇能力
降水時河流可以排除其集水范圍的徑流,是主要的排泄洪水的通道。我國地處北半球 河道 重流季風帶,大部分地區汛期的降水量佔全年的60%~80%,很容易形成江河洪水,危及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河道的行洪排澇功能,在確保國民經濟、城市安全和人民生命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具有蓄水灌溉能力
我國水資源綜合調控能力已得到提高,基本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水資源的綜合調控包括內容非常廣泛,其中包括河道的蓄水調控。河道是天然水流的載體,具有蓄水滯水功能,在天氣乾旱不降水時,河流匯集源頭和兩岸的地下水,使河道中保持穩定的徑流量,不僅是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而且也是調節城市環境和供水的補充水源。
4、具有水力發電功能
我國河流蘊藏的水能資源豐富,根據最近全國水力資源復查成果表明,僅大陸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6.94億干瓦,年發電量為6.08萬億干瓦·小時,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為5.42億干瓦,技術可開發年發電量為2.47萬億干瓦·小時,經濟可開發裝機容量為4.02億干瓦,經濟可開發年發電量為1.75萬億干瓦·小時。
5、具有內河航運功能
我國水運資源豐富,具有發展內河航運的良好條件。水運具有佔地少、運能大、能耗低、污染小、相對安全等特點。我國諸多河流湖泊大多冬季不凍,航運流量豐裕,目前,全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共有12.3萬公里,主要分布在長江、珠江、淮河、黑龍江及松遼水系。淮河和秦嶺以南地區是我國內河水運資源較為豐富、開發利用較好的地區,河流湖泊冬季不凍、四季通航。
6、具有漁業養殖功能
河道是我國寶貴的國土資源,除用於航運農田灌溉外,多年來,通過人們的漁業活動,把平原地區的大小河道山區河道均開發利用為養魚的好地方。由於河道養魚具有投資小、勞力省、見效快、收益大、商品魚集中等優點,近年開發速度很快,養魚水面逐年提高。
我國是世界淡水養殖大國,淡水產品佔到水產品總產量的66%以上,居世界第一位。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海洋捕撈漁業資源的衰退,國際市場對水產養殖品種的需求越來越大,漁業養殖業已經日益成為國家支柱性產業。
7、具有旅遊景觀功能
河流不僅是旅遊的重要資源,而且也是許多城市的重要景觀,河流中的瀑布、潭池、涌潮等旅遊資源的重要類型。怡人的兩岸景色、清澈的河水、灘潭相間的景緻、蜿蜓曲折的河岸構成了河流獨特的風光,流動的水體、穩固的堤壩構成了動靜結合的美學意蘊。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河道水環境和景觀功能要求越來越高,河岸綠化和小品建築等生態護岸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更美的親水休閑娛樂空間,同時也促進了城市和旅遊業的發展。
8、具有生態系統功能
河流與周圍的動物、植物及微生物,可以組成生機盎然的河流生態系統,河流也是形成和支持大自然中許多生態系統的重要因素。河流在輸送徑流的同時,也運送降水沖刷帶入徑流中的生物物質和礦物鹽類,為河流內以至流域內和近海地區的生物提供營養物,為它們運送種子、排走和分解廢棄物。河流是一個流動的生態系統。
天然河流水陸兩相和水汽兩相的緊密關系,加上天然河流平面的蜿蜓曲折、縱斷面的高低起伏、橫斷面的形狀多樣及河床多孔隙透水,特別適宜於多種生物生長,形成了河流沿線豐富多彩的河流生物群落。
9、具有文化傳承功能
河流不僅是由流動的水而形成的自然現象,而且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人類精神生活的根源和對象,還影響和塑造著人類的精神生活、文化歷史和文明發展。河流的奔騰不息、曲折跌宕、聚合離分、驚濤駭浪、清澈澄明,都賦予了人類精神、人格、品德的象徵。
河流作為自然界的普通物象,經過歷代文人和勞動者的不斷營造,使其具有豐富的人生意蘊和文化內涵。「得江河湖海之神韻,寫詩詞歌賦之絕唱」,河流文化一直是人類文化史上的輝煌篇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規定

法律分析:本條例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河道內的航道,同時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第一條 為加強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發揮江河湖泊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河道內的航道,同時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

第三條 開發利用江河湖泊水資源和防治水害,應當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講求效益,服從防洪的總體安排,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

5. 太湖流域管理條例規定不能排放氮磷嗎

不是。太湖流域實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太湖流域新建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應當符合脫氮除磷深度處理要求;現有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不符合脫氮除磷深度處理要求的,當地市、縣人民政府應當自2011年11月1日起1年內組織進行技術改造。禁止在太湖流域設置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水環境綜合治理要求的造紙、製革、酒精、澱粉、冶金、釀造、印染、電鍍等排放水污染物的生產項目,現有的生產項目不能實現達標排放的,應當依法關閉。



法條鏈接:《太湖流域管理條例》

1、第二十五條太湖流域實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太湖流域管理機構應當組織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水功能區對水質的要求和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核定太湖流域湖泊、河道納污能力,向兩省一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出限制排污總量意見。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等確定的水質目標和有關要求,充分考慮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制訂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和控制計劃,經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報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告。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應當將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和控制計劃確定的控制指標分解下達到太湖流域各市、縣。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排污單位。

2、第二十七條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的需要,制定水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並商兩省一市人民政府確定和公布在太湖流域執行水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具體地域范圍和時限。

3、第二十八條排污單位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過經核定的水污染物排放總量,並應當按照規定設置便於檢查、采樣的規范化排污口,懸掛標志牌;不得私設暗管或者採取其他規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禁止在太湖流域設置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水環境綜合治理要求的造紙、製革、酒精、澱粉、冶金、釀造、印染、電鍍等排放水污染物的生產項目,現有的生產項目不能實現達標排放的,應當依法關閉。

在太湖流域新設企業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清潔生產要求,現有的企業尚未達到清潔生產要求的,應當按照清潔生產規劃要求進行技術改造,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監督檢查。

4、第三十五條太湖流域新建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應當符合脫氮除磷深度處理要求;現有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不符合脫氮除磷深度處理要求的,當地市、縣人民政府應當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1年內組織進行技術改造。

太湖流域市、縣人民政府應當統籌規劃建設污泥處理設施,並指導污水集中處理單位對處理污水產生的污泥等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二次污染。

國家鼓勵污水集中處理單位配套建設再生水利用設施。

6. 浙江省溫瑞塘河保護管理條例的保護與管理

第十八條溫瑞塘河保護區范圍內的文物古跡、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古樹名木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保護。
溫州市溫瑞塘河保護管理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採取措施,保護沿岸的鄉土民風民俗、民間藝術和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十九條溫瑞塘河保護區范圍內未列入文物保護而具有人文歷史價值的傳統民居、古橋梁、古塔、古亭、古井、古埠頭、石雕石刻、宗祠、宗教建築等,應當按照規定程序列入市或者區(市)保護名錄並予以公示,嚴格保護,不得損毀或者擅自拆除、遷移。
第二十條溫瑞塘河保護區范圍內的道路、綠化、涵洞、水閘、橋梁、堤岸、駁坎、欄桿等市政設施,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毀或者擅自拆除、移動。
第二十一條溫瑞塘河流域按照國家和省規定實行排污許可制度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排污單位通過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等措施削減依法核定的重點水污染物排放指標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給予適當補助。依法逐步推進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有償使用和轉讓制度。
溫瑞塘河流域內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標准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第二十二條相關區(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溫瑞塘河保護規劃以及水質保護要求,確定溫瑞塘河流域內畜禽、水產網箱養殖的禁養或者限養區域,合理確定畜禽、水產網箱養殖的方式、容量和種類,並向社會公布。
對已有的不符合溫瑞塘河保護規劃以及水質保護要求的畜禽養殖場和水產網箱,應當限期改造、搬遷或者拆除,並依法給予補償。
第二十三條溫瑞塘河流域農業生產應當推廣使用有機肥,科學、合理施用農葯、化肥,發展生態農業,控制污染物流入溫瑞塘河。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支持和指導。
第二十四條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對溫瑞塘河保護區范圍內河道應當定期組織疏浚。
溫瑞塘河保護區范圍內河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清淤疏浚:
(一)有效行洪斷面或者蓄水容積減少百分之二十以上的;
(二)因淤積導致河道水位小於最低通航水深要求的;
(三)河道淤積物污染嚴重,影響水體自凈能力的;
(四)其他應當進行清淤疏浚的。
第二十五條溫瑞塘河保護區范圍內河道應當採用適宜的生態修復技術,充分利用河道生物提高水體自凈能力。
第二十六條溫瑞塘河流域實施綜合調水,保持河道水體總量相對平穩,促進水質改善。
第二十七條溫瑞塘河保護區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違法建設建(構)築物;
(二)向河道排放、傾倒建築泥漿;
(三)向水體或者在岸坡傾倒、拋撒、堆放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等廢棄物或者其他污染物;
(四)向水體或者在岸坡排放、傾倒未經無害化處理的人畜糞便;
(五)擅自佔用、填埋、圈圍、遮掩或者圍墾水域;
(六)設置、建設、種植妨礙行洪或者通航的障礙物;
(七)擅自取土、挖沙、採石;
(八)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第二十八條溫瑞塘河保護區范圍內從事工程項目施工的,施工單位應當採取圍護等措施,保證施工場地周圍的整潔。
第二十九條溫瑞塘河保護區范圍內河道上的船舶排放含油污水、生活污水,應當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標准。
第三十條溫瑞塘河保護區范圍內的河岸保潔實行責任區制度。溫瑞塘河沿岸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等應當根據所在地的區(市)人民政府規定做好其責任區內的河岸保潔工作。
溫瑞塘河保護區范圍內河道水面和單位責任區外河岸的保潔,由所在地人民政府通過招投標等公平競爭方式確定保潔單位。
鼓勵溫瑞塘河沿岸的村(居)民委員會開展義務護河工作。義務護河的經費由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予以適當補助。
第三十一條建立溫瑞塘河保護管理信息公開制度。有關部門應當對溫瑞塘河保護和建設專項資金以及捐贈款項的籌集和使用情況、溫瑞塘河保護規劃實施進展情況、河道水質狀況、違法行為查處情況等通過政府門戶網站及時予以公開。
第三十二條溫州市溫瑞塘河保護管理機構、有關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通信地址等。舉報屬實的,可以對舉報人予以獎勵。
溫州市溫瑞塘河保護管理機構、有關部門對屬於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舉報事項,應當及時依法處理;不屬於本部門職責范圍的,應當及時移交其他有關部門依法處理。實名舉報的,應當告知辦理結果。

7. 太湖流域管理條例的文件解讀

《太湖流域管理條例》將於2011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國務院制定《太湖流域管理條例》的主要考慮是什麼?《條例》確立了哪些主要制度?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務院法制辦負責人。
拆除、關閉保護區內的排污口和垃圾場
問:飲用水安全是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大事,《條例》對此作了哪些規定?
答:《條例》將飲用水安全放在突出位置:
一是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要求地方人民政府合理確定水源地,劃定保護區,建立保護區日常巡查、監測制度,拆除、關閉保護區內的排污口和垃圾場。
二是建立供水安全應急保障制度,要求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改造不合格的供水設施,建設能保證7天正常供水的應急備用水源,推進跨行政區域的聯合供水項目建設。
三是規范供水安全事故應對工作,要求地方人民政府對飲用水水源、供水設施以及居民用水點的水質組織實時監測,在藍藻暴發等特殊時段要增加監測次數和監測點,發現水質異常時要立即採取預防控制措施,並依法啟動應急預案,優先保障居民生活飲用水。
首先滿足居民生活用水 維持太湖合理水位
問:在水資源保護方面,《條例》有哪些規定?
答:在水法的制度框架下,《條例》針對太湖流域實際,在以下幾方面作了具體規定:
一是明確水資源調度的原則,強調太湖流域水資源調度應當遵循統一實施、分級負責的原則,首先滿足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維持太湖合理水位。在此基礎上,《條例》對太湖、太浦河、新孟河、望虞河等重點水域的取水總量控制、水工程調度作了規范。
二是加強水功能區監測和治理,明確在太湖流域從事開發利用活動要符合水功能區保護要求,主要入太湖河道控制斷面未達到水功能區水質目標的,在不影響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要關閉其入湖口門並組織治理。
三是健全節水、清淤、地下水保護制度,鼓勵回用再生水,提高用水效率,要求地方人民政府定期組織環保型清淤和疏浚,禁止擅自開采承壓地下水。
建立流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
問:水污染防治是太湖流域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條例》有哪些制度創新?
答:按照調結構、促轉型的指導思想,《條例》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作了一些新的規定:
一是建立流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與此同時,《條例》明確禁止在太湖流域設置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水環境綜合治理要求的造紙、製革、酒精、澱粉、冶金、釀造、印染、電鍍等排放水污染物的生產項目;現有的生產項目不能實現達標排放的,應當依法關閉。
二是對重點區域實行特殊保護。《條例》借鑒地方立法經驗,在太湖、澱山湖、太浦河、新孟河、望虞河和其他主要入太湖河道岸線內以及岸線周邊、兩側劃定了保護區域,禁止新建、擴建化工、醫葯生產項目和高爾夫球場,禁止設置劇毒物質、危險化學品貯存、輸送設施以及廢物回收場、垃圾場、水上餐飲經營設施,禁止新建、擴建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污口以外的排污口。
三是加強城鄉生活污水的收集處理。《條例》明確提出,5年內,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在城鎮和重點建制鎮的生活污水應當全部納入公共污水管網並經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處理;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為農村居民點配備污水、垃圾收集設施,並對收集的污水、垃圾進行集中處理。四是強化船舶水污染防治措施,禁止運輸劇毒物質、危險化學品的船舶進入太湖,並對種植業、養殖業等規定了相應的水污染防治措施。
建立區域間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問:為了確保這些制度得到落實,《條例》規定了哪些措施?
答:在保障機制和監督措施方面,《條例》的規定可以概括為「產業政策引導、經濟杠桿調節、行政監督約束」:
一是充分發揮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條例》明確要求地方人民政府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嚴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建設項目,合理建設生態防護林,加強對濕地和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護,促進流域生態恢復。
二是合理體現經濟杠桿的調節功能。《條例》建立了區域間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明確上游地區未完成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和控制計劃、行政區域邊界斷面水質未達到階段水質目標的,應當補償下游地區;反之,則由下游地區補償上游地區。同時,對減排的企業和轉產專業的農民,由政府通過財政、信貸、發放補貼、培訓、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等方式予以扶持。
三是全面加強行政監督的約束機制。《條例》建立了全面的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對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執行情況進行逐級年度考核;對未完成排放總量削減和控制計劃,未及時拆除、關閉違法設施以及違法批准新建、擴建污染項目的,依法暫停辦理建設項目的審核以及環評、取水許可和排污口設置審查等手續。當然,對各類違法行為,《條例》還規定了相應的處罰措施。
答記者問
我國第一部流域綜合性行政法規《太湖流域管理條例》11月1日施行,太湖流域防洪抗旱、水資源配置、水污染防治和飲用水安全等問題將有法可依。 2007年4月,太湖流域藍藻瘋長導致無錫城區自來水出現異味,形成供水危機。水利部副部長周英表示,太湖的水問題具有系統性、綜合性和太湖流域特色,所以迫切需要專門的法規。
周英:人多水少的矛盾逐步顯現,水污染嚴重、水環境惡化、飲用水不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太湖流域防洪調度難度大,環太湖開發項目日益增多,圈圍、圍湖造地未得到有效的治理。
據國務院法制辦郜風濤副主任介紹,《太湖流域管理條例》主要圍繞5個方面做了制度安排。
郜風濤:一是讓太湖流域居民有水喝,喝好水。二是讓太湖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科學保護。三是讓太湖流域水環境能夠由濁變清,由清變美。四是讓太湖水域面積不受蠶食,不再萎縮。五是讓太湖流域治理措施有保障,有監督。
根據《條例》規定,太湖沿岸500米內、飲用水源1500米內和主要河道沿岸200米內都要建生態保護林,而在5年內,縣以上城鎮的污水都要納入公共污水管網。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認為,這部法規要求細致,為執法提供了便利。
趙華林:很多環境保護法,原則都非常好,但具體條文有些是不是太細,那麼執行的時候遇到很多困難。這個條例,規定了時限的要求,空間上規定得非常細。
問:為什麼要制定《條例》
答:《條例》的出台,可以歸納為「三個需要」:
一是保障太湖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太湖流域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腹地,跨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人口密集、經濟發達,資源環境壓力很大,通過立法加強太湖流域的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維護流域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是鞏固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成果的需要。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太湖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工作。2008年,國務院批復《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正式啟動了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2010年,國務院又批復了《太湖流域水功能區劃》。幾年來,太湖流域飲用水安全、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為了鞏固水環境綜合治理成果,有必要通過立法將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各項措施規范化、制度化。
三是更好地執行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需要。與其他流域相比,太湖流域在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上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在不與上位法抵觸的前提下,按照「高標准、嚴要求,採取更有力、更堅決的措施」的精神,針對太湖流域特殊情況規定一些更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確保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更好地落實。
拆除、關閉保護區內的排污口和垃圾場
問:飲用水安全是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大事,《條例》對此作了哪些規定?
答:《條例》將飲用水安全放在突出位置:
一是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要求地方人民政府合理確定水源地,劃定保護區,建立保護區日常巡查、監測制度,拆除、關閉保護區內的排污口和垃圾場。
二是建立供水安全應急保障制度,要求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改造不合格的供水設施,建設能保證7天正常供水的應急備用水源,推進跨行政區域的聯合供水項目建設。
三是規范供水安全事故應對工作,要求地方人民政府對飲用水水源、供水設施以及居民用水點的水質組織實時監測,在藍藻暴發等特殊時段要增加監測次數和監測點,發現水質異常時要立即採取預防控制措施,並依法啟動應急預案,優先保障居民生活飲用水。
首先滿足居民生活用水 維持太湖合理水位
問:在水資源保護方面,《條例》有哪些規定?
答:在水法的制度框架下,《條例》針對太湖流域實際,在以下幾方面作了具體規定:
一是明確水資源調度的原則,強調太湖流域水資源調度應當遵循統一實施、分級負責的原則,首先滿足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維持太湖合理水位。在此基礎上,《條例》對太湖、太浦河、新孟河、望虞河等重點水域的取水總量控制、水工程調度作了規范。
二是加強水功能區監測和治理,明確在太湖流域從事開發利用活動要符合水功能區保護要求,主要入太湖河道控制斷面未達到水功能區水質目標的,在不影響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要關閉其入湖口門並組織治理。
三是健全節水、清淤、地下水保護制度,鼓勵回用再生水,提高用水效率,要求地方人民政府定期組織環保型清淤和疏浚,禁止擅自開采承壓地下水。
建立流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
問:水污染防治是太湖流域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條例》有哪些制度創新?
答:按照調結構、促轉型的指導思想,《條例》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作了一些新的規定:
一是建立流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與此同時,《條例》明確禁止在太湖流域設置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水環境綜合治理要求的造紙、製革、酒精、澱粉、冶金、釀造、印染、電鍍等排放水污染物的生產項目;現有的生產項目不能實現達標排放的,應當依法關閉。
二是對重點區域實行特殊保護。《條例》借鑒地方立法經驗,在太湖、澱山湖、太浦河、新孟河、望虞河和其他主要入太湖河道岸線內以及岸線周邊、兩側劃定了保護區域,禁止新建、擴建化工、醫葯生產項目和高爾夫球場,禁止設置劇毒物質、危險化學品貯存、輸送設施以及廢物回收場、垃圾場、水上餐飲經營設施,禁止新建、擴建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污口以外的排污口。
三是加強城鄉生活污水的收集處理。《條例》明確提出,5年內,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在城鎮和重點建制鎮的生活污水應當全部納入公共污水管網並經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處理;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為農村居民點配備污水、垃圾收集設施,並對收集的污水、垃圾進行集中處理。四是強化船舶水污染防治措施,禁止運輸劇毒物質、危險化學品的船舶進入太湖,並對種植業、養殖業等規定了相應的水污染防治措施。
建立區域間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問:為了確保這些制度得到落實,《條例》規定了哪些措施?
答:在保障機制和監督措施方面,《條例》的規定可以概括為「產業政策引導、經濟杠桿調節、行政監督約束」:
一是充分發揮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條例》明確要求地方人民政府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嚴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建設項目,合理建設生態防護林,加強對濕地和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護,促進流域生態恢復。
二是合理體現經濟杠桿的調節功能。《條例》建立了區域間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明確上游地區未完成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和控制計劃、行政區域邊界斷面水質未達到階段水質目標的,應當補償下游地區;反之,則由下游地區補償上游地區。同時,對減排的企業和轉產專業的農民,由政府通過財政、信貸、發放補貼、培訓、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等方式予以扶持。
三是全面加強行政監督的約束機制。《條例》建立了全面的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對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執行情況進行逐級年度考核;對未完成排放總量削減和控制計劃,未及時拆除、關閉違法設施以及違法批准新建、擴建污染項目的,依法暫停辦理建設項目的審核以及環評、取水許可和排污口設置審查等手續。當然,對各類違法行為,《條例》還規定了相應的處罰措施。

8. 太湖流域管理條例適用於哪些城市

您好!《太湖流域管理條例》適用於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所有地級市和縣級市。法律依據是《 太湖流域管理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太湖流域,包括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長江以南,錢塘江以北,天目山、茅山流域分水嶺以東的區域。謝謝閱讀!

9. 太湖流域管理條例的文件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04號
《太湖流域管理條例》已經2011年8月24日國務院第169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一是保障太湖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太湖流域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腹地,跨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人口密集、經濟發達,資源環境壓力很大,通過立法加強太湖流域的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維護流域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是鞏固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成果的需要。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太湖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工作。2008年,國務院批復《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正式啟動了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2010年,國務院又批復了《太湖流域水功能區劃》。幾年來,太湖流域飲用水安全、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為了鞏固水環境綜合治理成果,有必要通過立法將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各項措施規范化、制度化。
三是更好地執行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需要。與其他流域相比,太湖流域在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上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在不與上位法抵觸的前提下,按照「高標准、嚴要求,採取更有力、更堅決的措施」的精神,針對太湖流域特殊情況規定一些更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確保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更好地落實。

10. 中國涉及河流的法律有哪些 有哪些重要點的河流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版民共和國水法》權
《太湖流域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
《黃河水量調度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條例》
《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
《 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
《海河獨流減河永定新河河口管理辦法》

熱點內容
法院聘用製法警 發布:2025-05-15 18:01:11 瀏覽:948
考試作弊的刑法 發布:2025-05-15 18:00:37 瀏覽:988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屬於 發布:2025-05-15 17:59:52 瀏覽:37
經濟法基礎第一章第一節講義 發布:2025-05-15 17:54:33 瀏覽:334
法律法規死傷標准 發布:2025-05-15 17:52:33 瀏覽:622
民法與思政 發布:2025-05-15 17:47:31 瀏覽:190
如經濟法般 發布:2025-05-15 17:43:29 瀏覽:23
民法典上新 發布:2025-05-15 17:42:47 瀏覽:665
牛法官電影 發布:2025-05-15 17:42:46 瀏覽:968
道德素質的目標 發布:2025-05-15 17:38:21 瀏覽: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