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法實施條例解讀
1. 解讀統計法實施條件
統計法》是統計工作根本大法,是依法統計、依法治統的基本依據。《統計法》自實施以來,在有效科學地組織統計工作,推進統計工作的現代化進程,規范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各種經濟組織以及公民在統計活動中的行為,保障統計資料的准確性、及時性和全面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統計法》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比如如何防止行政干預、強化統計責任、規范審批流程、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認真總結《統計法》實施以來的實踐經驗,將法律規定進一步具體化,增強可操作性,並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充實完善有關規定,進一步從源頭規范統計調查活動,建立依法統計的制度屏障,夯實統計工作的法治基礎,提高統計工作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保障《統計法》得以順利實施。
一、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大力提升統計工作效能
《條例》第三條規定,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推進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統計工作中的應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深刻影響經濟社會生活和時代發展進程,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數據量大、類型多樣、變化加快、極具潛在價值的大數據時代,促進了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的大變革、大發展。
政府統計如何與時代同行是國內外統計界普遍關心的話題。一直以來,國家統計局非常重視現代信息技術在統計工作中的應用,以「三網一庫」、「四大工程」為代表的統計改革在數據採集、數據獲取等方面積累了很多有益經驗。在數據採集環節,國家統計局努力變革數據採集方式,在居民消費價格調查、房地產價格調查和住戶收支調查中使用手持電子終端採集數據;在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中全面使用移動採集終端(PDA),實現了數據採集、報送、處理等全流程的電子化、網路化和無紙化,通過採集大量證照、圖片資料,增加了非結構化數據在政府統計數據中的比重。在數據獲取環節,國家統計局通過與阿里巴巴、網路、騰訊等17家企業簽署大數據戰略合作協議,直接獲取互聯網上部分電商交易、行業平台、搜索引擎等多方面的海量數據,並將其作為政府統計數據的有益補充。在數據處理和應用環節,將進一步利用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手段,深度挖掘數據價值,評估校準傳統結構化數據的同時,充分發揮數據優勢,生產出更及時、更全面、更准確、更直觀的統計信息產品。
大力推進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統計工作中的應用,將進一步提高統計工作的科學性、准確性和時效性。一是現代信息技術拓寬了統計數據來源和范圍。傳統的統計數據來源於普查、抽樣調查等方式,現代信息技術使海量網路數據成為統計數據的來源之一。如在居民消費價格統計(CPI)中,利用互聯網信息特別是電商交易價格數據以補充完善調查樣本;在農業統計中,結合使用衛星影像、空間高分辨圖像和地面定位系統採集設備、感測器、物聯網等技術,積極獲取有關農作物種植面積、農作物種類等領域的海量數據,完善糧食等農作物播種面積和產量估計。二是現代信息技術提高了政府統計工作效能。傳統統計數據採集處理的周期較長,月度數據、季度數據、年度數據都有一定時期的滯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獲取大量實時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清洗、處理、挖掘和分析,有利於在第一時間了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對發現的問題快速決策快速解決,提高統計能力和工作效率。三是現代信息技術提高了統計數據質量,增強了政府統計公信力。傳統數據上報、審核等流程包含了諸多工作環節,增加了工作難度,可能存在的行政干預降低了統計數據質量和政府統計公信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聯網直報平台,可以減少中間環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匯總,降低統計數據出現差錯的概率,大大增強統計數據的抗干擾能力。
2.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實施條例有哪些主要內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以下簡稱統計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統計資料能夠通過行政記錄取得的,不得組織實施調查。通過抽樣調查、重點調查能夠滿足統計需要的,不得組織實施全面調查。
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統計規律研究,健全新興產業等統計,完善經濟、社會、科技、資源和環境統計,推進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統計工作中的應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第四條地方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明確本單位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的責任主體,嚴格執行統計法和本條例的規定。
地方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及其負責人應當保障統計活動依法進行,不得侵犯統計機構、統計人員獨立行使統計調查、統計報告、統計監督職權,不得非法干預統計調查對象提供統計資料,不得統計造假、弄虛作假。
統計調查對象應當依照統計法和國家有關規定,真實、准確、完整、及時地提供統計資料,拒絕、抵制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不得組織實施營利性統計調查。
國家有計劃地推進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通過向社會購買服務組織實施統計調查和資料開發。
第六條部門統計調查項目、地方統計調查項目的主要內容不得與國家統計調查項目的內容重復、矛盾。
第七條統計調查項目的制定機關(以下簡稱制定機關)應當就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學性進行論證,徵求有關地方、部門、統計調查對象和專家的意見,並由制定機關按照會議制度集體討論決定。重要統計調查項目應當進行試點。
第八條制定機關申請審批統計調查項目,應當以公文形式向審批機關提交統計調查項目審批申請表、項目的統計調查制度和工作經費來源說明。
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審批機關應當一次性告知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制定機關應當按照審批機關的要求予以補正。
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審批機關應當受理。
第九條統計調查項目符合下列條件的,審批機關應當作出予以批準的書面決定:
(一)具有法定依據或者確為公共管理和服務所必需;
(二)與已批准或者備案的統計調查項目的主要內容不重復、不矛盾;
(三)主要統計指標無法通過行政記錄或者已有統計調查資料加工整理取得;
(四)統計調查制度符合統計法律法規規定,科學、合理、可行;
(五)採用的統計標准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六)制定機關具備項目執行能力。
不符合前款規定條件的,審批機關應當向制定機關提出修改意見;修改後仍不符合前款規定條件的,審批機關應當作出不予批準的書面決定並說明理由。
第十條統計調查項目涉及其他部門職責的,審批機關應當在作出審批決定前,徵求相關部門的意見。
第十一條審批機關應當自受理統計調查項目審批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決定。20日內不能作出決定的,經審批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10日,並應當將延長審批期限的理由告知制定機關。
制定機關修改統計調查項目的時間,不計算在審批期限內。
第十二條制定機關申請備案統計調查項目,應當以公文形式向備案機關提交統計調查項目備案申請表和項目的統計調查制度。
統計調查項目的調查對象屬於制定機關管轄系統,且主要內容與已批准、備案的統計調查項目不重復、不矛盾的,備案機關應當依法給予備案文號。
(2)統計法實施條例解讀擴展閱讀:
為全面有效貫徹執行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進一步保障統計數據真實可靠,國務院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條例主要規定了以下內容:
1、是從源頭上規范統計調查活動。開展統計調查活動既要滿足國家宏觀決策對統計資料的需求,又要切實減輕統計調查對象的負擔,提高統計調查的有效性和質量。
為兼顧好兩方面的利益,條例從五個方面作了規定,包括夯實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責任,盡可能減輕統計調查對象的負擔,嚴格要求統計調查項目的制定,明確統計調查項目審批和備案的程序、條件和時限,以及明確國家統計標準的地位等。
2、是加強統計調查的組織實施。為加強對統計數據生產過程的控制,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條例對統計調查的組織實施作了專章規定,對統計調查對象的報送義務和統計調查組織實施機關提出了明確要求。
3、是明確統計資料公布的主體、許可權及要求。包括:區分不同統計資料,明確公布主體及許可權;為避免因簡單對比統計數據產生誤解,規定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公布主要統計指標涵義。
公布統計資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公布前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對外提供,不得利用尚未公布的統計資料謀取不正當利益等。
4、是強化對統計違法行為的責任追究。條例列舉了對嚴重統計違法行為失察的具體情形和統計造假行為的典型做法,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
例如,大面積發生或者連續發生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統計數據嚴重失實應當發現而未發現,發現統計數據嚴重失實不予糾正的,對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統計機構或者有關部門、單位的負責人,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予以通報。
侵犯統計機構、統計人員獨立行使統計調查、統計報告、統計監督職權,或者採用下發文件、會議布置以及其他方式授意、指使、強令統計調查對象或者其他單位、人員編造虛假統計資料的,責令改正,予以通報。
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
3. 統計法實施條例是什麼意思,是統計法實施過程中的什麼呢,
首先,從法律位階上來講,統計法是狹義的法律,由最高權力機關即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回;統計法實施條例答是行政法規,由中央人民政府即國務院制定,二者都是廣義上的「法」,但在狹義上,統計法是法律,統計法實施條例是行政法規。因中央人民政府對全國人大負責,故統計法實施條例的法律等級低於統計法,也即統計法為上位法,統計法實施條例為下位法。
其次,統計法實施條例作為行政法規,是對統計法的闡釋和細化,因為統計法作為法律,具有高度抽象性,對一些問題規定的比較抽象和籠統,為了便於操作,國務院通過制定實施條例來將統計法細化,對具體問題規定的較為詳細。
再次,根據立法法的規定,下位法在對上位法細化的時候不得超過上位法規定的范圍,即統計法實施條例只能在統計法的范圍內進行解釋和細化,不允許超越統計法的范圍另行規定其他問題。也就是說,統計法實施條例只能對統計法細化,而不能對統計法進行補充。
4. 統計法實施細則和統計法有什麼區別
統計法就是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制定和通過的,全國必須實行的法律。實施細則則是由國務院發布的行政法規,法律效力相對要弱一些。
5.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的作用
1、《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版 ,加強統計權工作,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提供了法律保障。
2、《統計法實施條例》從防止行政干預、強化統計責任、加大處罰力度,明確了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權力,同時對統計人員提出了更提高的要求。
6. 《統計法實施條例》什麼時候施行
在2017年8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已經2017年4月12日國務院第168次常務會議通過,條例明確,地方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明確本單位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的責任主體。
拓展資料: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1987年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細則》同時廢止。
條例主要規定了以下內容:
一是從源頭上規范統計調查活動。開展統計調查活動既要滿足國家宏觀決策對統計資料的需求,又要切實減輕統計調查對象的負擔,提高統計調查的有效性和質量。
二是加強統計調查的組織實施。為加強對統計數據生產過程的控制,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條例對統計調查的組織實施作了專章規定,對統計調查對象的報送義務和統計調查組織實施機關提出了明確要求。
三是明確統計資料公布的主體、許可權及要求。包括:區分不同統計資料,明確公布主體及許可權;為避免因簡單對比統計數據產生誤解,規定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公布主要統計指標涵義;
7.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明確規定重要統計調查項目應當進行什麼
根據《統計法實施條例》
第七條統計調查項目的制定機關(以下簡稱制定機關)應當就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學性進行論證,徵求有關地方、部門、統計調查對象和專家的意見,並由制定機關按照會議制度集體討論決定。
重要統計調查項目應當進行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