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文件層次
A. 中國的法律分為幾個層次
中國的法律分為幾個層次?
拓展資料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理國家的總章程,適用於國家領土的全境及國家全體公民,是特定社會經濟和政治文化綜合作用的產物。它集中反映了一國之內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確認了革命勝利的成果,是實現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
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規范的行為規則,並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 司法機關)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 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社會規范);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
地方性法規,即地方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其效力不能及於全國,而只能在地方區域內發生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在當代中國,地方性法規是一種數量最大的法律淵源,包括一般地方性法規與特殊地方性法規;
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所制定的規章。具體表現形式有:規程、規則、細則、辦法、綱要、標准、准則等。
參考資料: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B. 如何理解城鄉規劃法規文件的層級和效力
全國性的文件一般都是部委頒布,效力最硬,適用性最廣。省級文件由各省廳頒布,當然適用於各省管轄區域。市縣又都有自己的文件。但發生沖突時字全國文件為主。
C. 我國法律條文的層次高低
一般來說: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
你所說的條例,執行意見,管理條例等等得看它是上面的哪個部門頒發的,如國務院頒布的條例就是行政法規,國家部委頒布的相關通知、意見可能就是部門規章。
總體上來說這些文件都有普遍的約束力,就是他怎樣規定你就得聽他的,實踐中有大量的行政規章違背憲法、法律,但是在他們行政執法時,你得先按行政機關要求去做,由於我國抽象行政行為(就是指這些行政立法文件)不可訴(不能向法官說他這文件不合理,你給我判它無效),所以如果你對這些行政文件有意見,只能走一些不可能完成的程序(如向人大相關機關反映)。
但如果某人在某場官司中,法律和相關的行政規章規定的不一致,法官當然使用法律,但並無權判定該規章無效。通常來說,法官判案的「依據」為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注意是「依據」!但對行政規章以及下級行政部門出具的一些文件則只是「參照」,就是說法官可以不理睬這些而自己去判。
D. 規章制度的層次
規章制度有以下四個層次:
⒈條例
條例是具有法律性質的文件,是對有關法律、法令作輔助性、闡釋性的說明和規定;是對國家或某一地區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的某些重大事項的管理和處置作出比較全面、系統的規定。
是對某機關、組織的機構設置、組織辦法、人員配備、任務職權、工作原則、工作秩序和法律責任作出規定或對某類專門人員的任務、職責、義務權利、獎懲作出系統的規定。它的制發者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最高行政機關。
⒉規定
規定是為實施貫徹有關法律、法令和條例,根據其規定和授權,對有關工作或事項作出局部的具體的規定。是法律、政策、方針的具體化形式,是處理問題的法則。
主要用於明確提出對國家或某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某一方面或某些重大事故的管理或限制。規定重在強制約束性。它的制發者是國務院各部委、各級人民政府及所屬機構。
⒊辦法
辦法是對有關法令、條例、規章提出具體可行的實施措施;是對國家或某一地區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關工作、有關事項的具體辦理、實施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辦法重在可操作性。它的制發者是國務院各部委、各級人民政府及所屬機構。
⒋細則
細則是為實施「條例」、「規定」、「辦法」作詳細、具體或補充的規定,對貫徹方針、政策起具體說明和指導的作用。它的制發者是國務院各部委、各級人民政府及所屬機關。
(4)法規文件層次擴展閱讀:
規章制度的主要功能是:
1. 規范管理,能使企業經營有序,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
2. 制訂規則,能使員工行為合矩,提高管理效率。
E. 法律、法規和規章他們三者法的層級是什麼
您好,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我國的法律層次可分為: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根據行政級別也有高低,比如省級人大的地方性法規高於省政府所在市人大的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另外,憲法是根本法,任何法律法規都不得與之相抵觸。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
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有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設區的市、自治州(2015《立法法》最新修訂),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批准後施行。法規也具有法律效力。
規章是行政性法律規範文件,之所以是規章,是從其制定機關進行劃分的。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設區市的人民政府,在它們的職權范圍內,為執行法律、法規,需要制定的事項或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法條鏈接:《立法法》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第七十二條第一款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第二款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第八十條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F.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級指的是什麼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級
上述各種法的形式都具有法的效力,但它們的效力等級又是有差別的。
1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3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4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優先適用效力,經濟特區法規的優先適用效力。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
5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6 特別規定優於一般規定、新的規定優於舊的規定的原則: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7 法的溯及力:法的溯及力是關於法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的問題,即法對它生效前所發生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如果適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是沒有溯及力。《立法法》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作為一項法制原則,法是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的。無論是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還是規章,不論其效力等級是高還是低,都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但是,沒有無例外的原則。對於法不溯及既往這項原則來說,如果法律的規定是減輕行為人的責任或增加公民的權利,也可以具有溯及力。
8 法律之間、行政法規之間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的沖突的解決:立法法第85條規定:「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9 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的裁決機關:立法法第86條規定:「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系統化及其法的分類
(一)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是指有權的國家機關在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時,必須遵循有關要求,使規范性法律文件符合一定的規格和標准,從而使一個國家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成為內部和諧、外部協調的整體。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是對規范性法律文件制定過程中的要求。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要求不同等級或不同層次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只能由不同的國家機關制定;應明確不同等級或不同層次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不同法律地位,效力及其相互關系;不同等級或不同層次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名稱,特定的表達方式;法律文字的簡練明確,法律術語的嚴謹統一等。
(二)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統化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統化是指採用一定的方式,對已制定頒布的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實行歸類、整理或編纂,使之集中起來作有系統的排列的活動。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統化是規范性法律文件制定後的要求。它既可以是一種立法性質的活動,也可以是立法的准備活動和立法之後對法律、法規進行再整理的活動。它便於查閱,對於司法、執法和守法都有重要意義;也有助於法制統一,提高立法的質量。法律匯編與法典編纂是規范性文件系統化的兩種基本方法。
1、法律匯編,也叫法規匯編,是對已經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或標准進行系統的排列,匯編成冊。法律匯編不改變匯編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內容,不制定新的法律規范,因而不是國家的立法活動,僅是一項技術意義上的工作。法律匯編的目的是便於人們查閱各種法律法規,以利於法的遵守和適用。法律匯編有按發布的年代順序進行的,有按調整的社會關系進行的,也有按發布的機關進行的。既有官方的匯編,也有民間的匯編。官方編制的某些權威性法規匯編,還有助於人們確定現行法的范圍。我國政府部門以前曾有《中央人民政府法令匯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匯編》,起止年限為1949--1963年。以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定期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匯編》。國務院法制局(辦)編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法規匯編(1949 ---1985)》,以後又按年度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法規匯編》。
2、法典編纂是指對散見於不同規范性法律文件中的屬於某一部門法的全部現行法律規范,進行審查、修改和補充,編纂成具有完整結構的、統一的法典的活動。法典編纂可以改變原來的規范的內容,既可以刪除已經過時或不正確的內容,消除其中矛盾重疊的部分,還可以增加新的內容。它要根據某些共同的原則形成有內在聯系的、和諧的統一體,因此,它是國家的立法活動之一,只能由國家的立法機關進行,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均無權進行。進行法典編纂要考慮到整個國家的法律體系,應當盡可能把某一部門的法律規范編入同一法典中去。法律編纂要求較高的立法技術,因此,法律匯編與法律編纂在目的、機構、性質(即是否屬於國家立法活動)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區別。此外,法律清理也是規范性法律文件系統化的一種方法。
(三)法的分類
關於法的分類,根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對法作不同的分類。事實上,法的淵源、法律部門等也是從一定角度對法所作的分類.法的歷史類型也屬於對法的一種分類。但通常所講的法的分類是指法的一般分類。法的一般分類是世界各國都基本適用的一種法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國內法與國際法。按照法的創制與適用主體的不同,法可以分為國內法與國際法。國內法是由特定國家創制並適用於該國主權管轄范圍內的法,包括憲法、民法、訴訟法等。國內法的主體一般為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國家只能在特定的法律關系中成為主體。國際法是指在國際交往中,由不同的主權國家通過協議制定或公認的適用於國家之間的法。國際法的主體一般是國家,在一定條件下或一定范圍內,類似國家的政治實體以及由一定國家參加和組成的國際組織也可以成為國際法的主體。
2、根本法與普通法。按照法的效力、內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法可以分為根本法與普通法。根本法是憲法的別稱,它規定了國家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關的設置和職權等內容,在一個國家中占據最高的法律地位。普通法是指憲法以外的其他法,它規定國家的某項制度或調整某一方面的社會關系。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根本法比普通法更為嚴格。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 「普通法」與英美法系中所講的「普通法」不是同一個概念。
3、一般法與特別法。按照法的效力范圍的不同,法可以分為一般法與特別法。一般法是指在一國范圍內,對一般的人和事有效的法。特別法是指在一國的特定地區、特定期間或對特定事件、特定公民有效的法,如戒嚴法、兵役法、教師法等。一般情況下,在同一領域,法律適用毒循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
4、實體法與程序法。按照法規定的具體內容的不同,法可以分為實體法與程序法。實體法是規定主要權利和義務(或職權和職責)的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程序法是指為保障權利和義務的實現而規定的程序的法,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當然,這種劃分並不是絕對的,實體法中也可能有一些程序內容。實體法與程序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實體法是主要的,一般稱為主法;程序法保障實體法的實現,稱為輔助法。但這並不意味著程序法不重要,程序法表明決定的形成必須經過法律所設定的步驟,並且向所有參加者開放,當事人有表達意見的機會.井將參加者、實施者的不同意願和要求組織、整合為一個結果;這是基本的人權保護機制。人們可以通過法律程序對法律現象給予評判,實現形式正義,因而程序法具有獨立的價值。
5、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按照法的創制和表達形式的不同,法可以分為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制定和公布,以文字形式表現的法,故又稱制定法。不成文法是指由國家認可的不具有文字表現形式的法。不成文法主要為習慣法。隨著法的發展,成文法日益增多,已成為法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不成文法則逐漸減少。
G. 證券市場的法律、法規分為哪四個層次
證券市場的法律、法規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1)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並頒布的法律。
(2)由國務院制定並頒布的行政法規。
(3)由證券監管部門和相關部門制定的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
(4)由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業協會及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制定的自律性規則。
以上四個層次的法律效力依次降低。法律效力最高的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並頒布的法律,最低是由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業協會及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制定的自律性規則。
(7)法規文件層次擴展閱讀
法律規則
隨著《公司法》、《證券法》的頒布實施,我國證券市場初步形成了以《證券法》為核心,包括250多件法規和規章在內的證券市場法律法規體系。這一體系以《證券法》、《公司法》為核心,以配套證券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以及自律性規則為基本內容,奠定了證券市場規范發展的法律基礎。
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1999年7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1994年7月1日起施行,1999年12月25日修改)
法規
《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國務院發布 1993年4月22日起施行)
《企業債券管理條例》(國務院發布 1993年8月2日起施行)
規章
《股份有限公司境內上市外資股規定的實施細則》(國務院證券委發布 1995年12月25日起施行)
《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證券委發布 1997年11月14日起施行)
《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國務院證券委發布 1997年12月10日起施行)
《證券市場禁入暫行規定》(中國證監會發布 1997年3月3日起施行)
《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國務院證券委發布 1993年9月2日起施行)
自律規則
《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深圳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分別發布 2001年6月8日起施行)
《深圳、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規則》(深圳、上海證券交易所聯合發布 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深圳證券交易所會員管理暫行辦法》(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布 1998年8月10日起施行)
H. 黨內法規體系中最高層次的法規是
法律分析:黨章。黨章對黨的性質和宗旨、路線和綱領、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黨員義務和權力以及黨的紀律作出根本規定。現行的是十九大黨章,分總綱和條文兩部分·共11章55條。
法律依據:《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第三條 黨內法規是黨的中央組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以及黨中央工作機關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體現黨的統一意志、規范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活動、依靠黨的紀律保證實施的專門規章制度。
黨章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是制定其他黨內法規的基礎和依據。
I. 黨內法規體系中最高層次的法規是
法律分析:黨章。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身。中國共產黨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除了法律和政策規定范圍內的個人利益和工作職權以外,所有共產黨員都不得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
法律依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三條 黨員必須履行下列義務:(一)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決議,學習黨的基本知識,學習科學、文化和業務知識,努力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二)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帶頭參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動群眾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艱苦奮斗,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起先鋒模範作用。(三)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克己奉公,多做貢獻。(四)自覺遵守黨的紀律,模範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嚴格保守黨和國家的秘密,執行黨的決定,服從組織分配,積極完成黨的任務。(五)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對黨忠誠老實,言行一致,堅決反對一切派別組織和小集團活動,反對陽奉陰違的兩面派行為和一切陰謀詭計。(六)切實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勇於揭露和糾正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堅決同消極腐敗現象作斗爭。(七)密切聯系群眾,向群眾宣傳黨的主張,遇事同群眾商量,及時向黨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要求,維護群眾的正當利益。(八)發揚社會主義新風尚,提倡共產主義道德,為了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難和危險的時刻挺身而出,英勇斗爭,不怕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