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交通安全保護條例64條

交通安全保護條例64條

發布時間: 2022-04-06 15:13:48

㈠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64條的問題

《治安管理處罰法》64條:不包括機動車。

㈡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二條的規定是

  • 《中華制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二條 駕駛機動車不得有下列行為:

  1. 在車門、車廂沒有關好時行車;

  2. 在機動車駕駛室的前後窗范圍內懸掛、放置妨礙駕駛人視線的物品;

  3. 撥打接聽手持電話、觀看電視等妨礙安全駕駛的行為;

  4. 下陡坡時熄火或者空擋滑行;

  5. 向道路上拋撒物品;

  6. 駕駛摩托車手離車把或者在車把上懸掛物品;

  7. 連續駕駛機動車超過4小時未停車休息或者停車休息時間少於20分鍾;

  8. 在禁止鳴喇叭的區域或者路段鳴喇叭。

㈢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64條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六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指使或者強令他人違反消防安全規定,冒險作業的;

(二)過失引起火災的;

(三)在火災發生後阻攔報警,或者負有報告職責的人員不及時報警的;

(四)擾亂火災現場秩序,或者拒不執行火災現場指揮員指揮,影響滅火救援的;

(五)故意破壞或者偽造火災現場的;

(六)擅自拆封或者使用被公安機關消防機構查封的場所、部位的。

(3)交通安全保護條例64條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六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

(一)違反有關消防技術標准和管理規定生產、儲存、運輸、銷售、使用、銷毀易燃易爆危險品的;

(二)非法攜帶易燃易爆危險品進入公共場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

(三)謊報火警的;

(四)阻礙消防車、消防艇執行任務的;

(五)阻礙公安機關消防機構的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

第六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五日以下拘留:

(一)違反消防安全規定進入生產、儲存易燃易爆危險品場所的;

(二)違反規定使用明火作業或者在具有火災、爆炸危險的場所吸煙、使用明火的。

㈣ <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64條第1款19項是什麼意思

《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六十四條機動車行經漫水路或者漫水橋時,應當停車察明水情,確認安全後,低速通過。
沒有你說的內容。

㈤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四條的規定是什麼內容

道路交通安全法64條規定,並把相關解釋給你,以助於理解,希望你對有所幫助。 第六十四條 學齡前兒童以及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礙者在道路上通行,應當由其監護人、監護人委託的人或者對其負有管理、保護職責的人帶領。盲人在道路上通行,應當使用盲杖或者採取其他導盲手段,車輛應當避讓盲人。[釋義] 本條是關於兒童、殘疾人的通行規定。1.學齡前兒童以及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礙者在道路上通行,應當由其監護人、監護人委託的人或者對其負有管理、保護職責的人帶領。學齡前兒童以及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礙者,在民事法律上,都是屬於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民事行為能力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有當一個人智力發育成熟,能夠理智地判斷自己行為的後果,能夠審慎地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時,才算是具備了民事行為能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症患者、智力障礙者也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10周歲以上的末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礙者,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稱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由其法定代理人、監護人代理其民事活動,並對其行為給予監護。基於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因此,本法規定了學齡前兒童以及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礙者在道路上通行,應當由其監護人、監護人委託的人或者對其負有管理、保護職責的人帶領。「負有管理、保護職責的人」,一般是指學校、幼兒園、精神院等單位負有照顧、看護、治療、管理責任的老師、醫護人員、管理人員等。為什麼只規定「學齡前兒童」而不是像民法通則一樣規定為「10周歲」?主要是考慮到兒童上學接受學校正規教育以後,具有一些基本的認知能力。如1991年原國家教委頒布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就有對小學生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走人行橫道,不違章騎車,不在公路、鐵道、碼頭玩耍和追跑打鬧等作出規定。當然,為防範萬一,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滿10周歲的小學低年級學生上學和放學,在道路上通行時一般應有家長接送和學校組織的護送。2.盲人在道路上通行,應當使用盲杖或者採取其他導盲手段,車輛應當避讓盲人。「盲人」,是指因疾病或者受外力傷害從而導致雙目視力全部喪失的殘疾人。「盲杖」,是指供盲人使用的,輔助其行走,幫助其探測周圍道路狀況的專用手杖。「其他導盲手段」,是指除盲杖以外的用於引導盲人了解周圍道路和交通狀況,指示其行走的電子設備、儀器或者工具,甚至是經過專門馴化、訓練的動物,如導盲犬等。由於盲人看不見任何東西,當盲人在道路上通行時,不了解四周道路狀況,無法預知前方風險,這將對盲人構成很大的危險;因此,盲人上路時,應當使用盲杖或者其他導盲手段輔助其通行。當盲人在道路上行走時,由於其無法知曉其他車輛的存在,也不知道這些車輛的行駛路線、方向和速度,根本無法進行避讓,這時其他車輛應當避讓盲人。

㈥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三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六十三條機動車在道路上臨時停車,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在設有禁停標志、標線的路段,在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之間設有隔離設施的路段以及人行橫道、施工地段,不得停車;

(二)交叉路口、鐵路道口、急彎路、寬度不足4米的窄路、橋梁、陡坡、隧道以及距離上述地點50米以內的路段,不得停車;

(三)公共汽車站、急救站、加油站、消防栓或者消防隊(站)門前以及距離上述地點30米以內的路段,除使用上述設施的以外,不得停車;

(四)車輛停穩前不得開車門和上下人員,開關車門不得妨礙其他車輛和行人通行;

(五)路邊停車應當緊靠道路右側,機動車駕駛人不得離車,上下人員或者裝卸物品後,立即駛離;

(六)城市公共汽車不得在站點以外的路段停車上下乘客。

本條是有關違反車輛停放的規定。若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條例第六十三條,則罰款,各地方罰款幅度可能不一致,但罰款額度都在20-200元之間。

(6)交通安全保護條例64條擴展閱讀:

首先值勤民警在查獲該違法行為時,使用技術取證設備記錄當事人交通違法事實,然後填寫《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理通知書》並放置於違法車輛前車窗上,告知其在規定時限內(15日)到指定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接受處理。

涉及交通違法的機動車車主或者駕駛人、管理人(以下簡稱當事人)到指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以下簡稱「交管部門」)查看相關交通違法記錄資料,並作出陳述和申辯;

交管部門依據相關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進行口頭告知其違法行為的基本事實、擬作出的行政處罰、依據及其依法享有的權利(在聽取陳述和申辯後,若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交管部門將採納),製作簡易程序處罰決定書;告知當事人在15日內到指定的代收機構繳納罰款。當事人繳納罰款後,該違法行為處理完畢。

對處罰有異議的,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在60日內向市交通警察支隊申請行政復議,或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在3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復議、訴訟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

㈦ 《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第六十四條的內容是什麼

第六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在公路上行駛的車輛,車貨總體的外廓尺寸、軸荷或者總質量超過公路、公路橋梁、公路隧道、汽車渡船限定標準的,由公路管理機構責令改正,可以處3萬元以下的罰款。
【釋義】本條是關於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超過公路、公路橋梁、公路隧道、汽車渡船的限定標准進行運輸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的規定。

根據本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一款規定,超過公路、公路橋梁、公路隧道限載、限高、限寬、限長標準的車輛,不得在公路、公路橋梁或者公路隧道行駛;超過汽車渡船限載、限高、限寬、限長標準的車輛,不得使用汽車渡船。由於公路、公路橋梁、公路隧道以及汽車渡船承載能力均有限定標准,超過標准行駛的,很容易發生公路、公路橋梁等損壞甚至發生安全事故等後果。

本條所針對的違法行為既包括普通貨運車輛的超限超載,也包括未經批准運輸不可解體的大件物品的行為。如果車輛確需載運不可解體物品,且超過了公路、公路橋梁、公路隧道的限載、限高、限寬、限長標准,但已經按照本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辦理了超限運輸許可,則不屬於本條規定的違法行為。對於本條規定的違法行為,應當由公路管理機構首先責令改正,包括卸載、分裝貨物等措施,直至符合要求;至於是否對其並處罰款及具體罰款數額,應當綜合考慮違法情節、後果等情況合理確定。

㈧ 誰能解釋道路運輸法第64條

問題之一是《道路運輸條例》第64條中表述的「沒有違法所得」是否即違法行為未實施終了?問題之二是違法行為未完成是否視同違法行為已經完成給予同樣的行政處罰?
當違法行為正在進行中遇到運政稽查等情況,違法行為有可能無法繼續,例如原乘客未交錢放棄乘座涉嫌非法營運車輛,或者非法經營者在遭遇譴責又無法繼續實施運營時向乘座人退款,這是我想到的唯一 「沒有違法所得」但應當依法處罰的情形。有搞客貨運輸管理或稽查執法的同行能提供更多屬於非法經營但沒有違法所得的具體情形嗎?總之,因違法行為行為已經發生,在證據確鑿的前提下,即使「沒有違法所得」,應當可以依據「沒有違法所得……處……罰款」規定依法處罰。
問題之三是所謂「違法所得」是指總收入(成本加利潤)還是凈利潤?這一問我從互聯網這個大學校、閱覽室中找到了回復,原來這是在行政法律學里尚有爭議的一個問題。但爭議歸爭議,法律法規既定,則必須有統一、具體的認定,不能隨人隨地怎麼「理解」就怎麼執行,在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尚沒有明確的認定時,一些行政機關根據法理和事實,已經作了統一、具體的認定。請看《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案件違法所得認定辦法》(國家工商總局令2008年第37號和關於《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案件違法所得認定辦法》的法律解讀。
《道路運輸條例》中的行政處罰規定存在同類的問題。我認為現在交通運輸部就可以、應當作出統一、具體的認定,二是在修改條例時可予以明確(很簡單,第64條另行一行:違法所得按照……計算)。
游手版主還認為:「在執法實踐中,要查明「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2萬元」,是比查實「黑車」更加困難的任務。但我們似乎都不曾引起重視。」也就是說,取得當事人確屬非法經營的證據之後,有可以確定其違法所得金額的情形,但當事人「沒有違法所得」(有可能是不清楚有沒有違法所得)和有違法所得但確定違法所得數額屬於 「不足2萬元」(違法所得足或是不足2萬元根本是不切合實際的)的查實是很難的。
由此,我深感運輸行業的特殊性,它不象從事工礦及商業貿性質的違法經營,可以去查財務帳,確定其非法所得的具體數額或是否「不足」X萬元。因此這個《道路運輸條例》第64條,不是照搬其他法律法規規定那樣簡單。不成熟的意見, 《道路運輸條例》第64條針對非法客貨運輸的規定,是否可以這樣:
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未取得道路旅客或貨物運輸經營許可,擅自從事道路運輸經營的,由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責令停止經營;有違法所得的,處違法所得3000元以上15000元以下的罰款;無違法所得以及違法所得不確定的,處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罰款(具體金額為舉例,確定罰款幅度的起點和最高點應結合實務,綜合考慮論證後確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違法所得按照全部收入扣除違法營運單程所使用的燃料費和公路通行費計算。
以上規定的原則,一是將所謂廣義的「未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改為確定的「未取得道路旅客或貨物運輸經營許可」(「道路運輸條例釋義」讓人理解的所謂「對未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廣義的種種說法,還是具體到對應的違法行為法律責任條款去明確規定的好),二是不採用以違法所得倍數定罰款幅度的做法,直接對有違法所得和沒有違法所得(以及違法所得不確定)規定罰款幅度,三是有違法所得和無違法所得的罰款幅度的起點一樣,淡化對違法所得的沒收,重在罰款(當事人不承認有違法所得或沒有證人證明有違法所得時,可以因證據不足忽略沒收)另外,罰款的幅度改為X千元至X萬元,應當是對採用客運班線及包車、旅遊客運形式從事非法經營予以處罰時,符合實際並具有操作性的。
若拋開原條款的規定思路,符合道路運輸行政處罰實務,我更傾向於取消「無違法所得」以及足不足X萬元的定性說法,將「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單列,並根據貨運、客運、危運的不同性質改第64條為:
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未取得道路旅客或貨物運輸經營許可,擅自從事道路運輸經營的:由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責令停止經營並負責聯系合法經營者運送旅客或危險貨物;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運輸普通貨物的,並處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罰款;違法運輸旅客的,並處4000元以上15000元以下的罰款;違法運輸危險貨物的,並處6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罰款;(具體金額為舉例,確定罰款幅度的起點和最高點應結合實務,綜合考慮論證後確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違法所得」按照全部收入扣除違法營運單程所使用的燃料費和公路通行費計算;「違法運輸危險貨物的」是指違法運輸危險化學品以外其它危險貨物的。
以上兩個修改草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評價、推敲、修改。此外,是否可以根據《行政處罰法》在行政處罰的種類和設定一章中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的規定,對非法經營行為再增加一款嚴厲處罰:N次從事非法經營的,沒收違法運輸車輛。
游手版主又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名稱應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管理條例》更為貼切」,結合對非法從事經營性運輸活動的處罰我有以下感慨:
如果車輛監理職責仍然由交通運輸管理部門負責履行,對車輛未經許可非法從事經營性運輸活動的監管,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可以有更多的措施和手段,行政處罰也可以有更合理、更具威懾性的具體規定。現行車輛登記制度及核發機動車行駛證件的職責由公安交通安全管理部門負責,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對未經許可非法從事經營性運輸活動的車輛和駕駛人員沒有行政罰款以外的其他任何約束權利和手段,很無奈。本論壇中曾有人在帖子中說,他感覺《道路運輸證》是內容更全面、更科學的《車輛行駛證》,我以為然。
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卻只能在其第二條規定:「從事道路運輸經營以及道路運輸相關業務的,應當遵守本條例「,將同為道路運輸、性質不一的其他運輸活動排除在遵守和監管之外(所有機動車輛的行駛,都是運輸)。因此,若給現行該條例貼切、准確定名,游手版主認為應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管理條例》,我倒覺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經營性道路運輸管理條例》更貼切、准確。
二、個人學習所得
1.對客運非法經營行為人(特製所謂「黑車」車主)的行政處罰,在確定未經許可屬非法經營之後,首先需要確定該經營行為是計程車客運經營形式、還是《道路運輸條例》規范的班車客運、包車客運或旅遊客運。屬於計程車客運經營的,應當適用所在地省級**制定的計程車管理地方法規,沒有地方法規的,則應按照國務院法制辦2005年對原交通部、建設部的復函((見:交通部關於轉發國務院法制辦關於明確對未取得計程車客運經營許可擅自從事經營活動實施行政處罰法律依據的復函的通知,同期國務院法制辦對原建設部也有一個復函,與給原交通部的內容一樣)所明確的,按照《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國務院令第370號)有關規定執行。
由於現行《道路運輸條例》第八十二條已經明確規定:「計程車客運和城市公共汽車客運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因此,對採用計程車客運方式從事非法經營的行為人(特製所謂「黑車」車主)以《道路運輸條例》第64條作出處罰決定,顯然是錯誤的(一些案例顯示,法院在有關審判時,也有對屬於計程車客運非法經營的違法行為錯誤地引用《道路運輸條例》) 第64條的情況)。
2、落實《道路運輸條例》,各級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應重點對汽車站附近以及城市內形成的客流集散地進行監控,重點查處那些對經過行政許可的客運班線及旅遊客運影響、沖擊的所謂「黑車」的非法經營行為。我所在的城市就有這樣的「集散地」,竟然長年存在,不見被打擊和取締,想到在 西安運管自曝執法內幕:不罰款無法養活自己 一篇新聞報道中,有運管人員自暴:「2001年起,交通部解釋:經營行為的「黑車」必須是在固定地點停靠「擺埠」候客的自備車輛,行駛途中被人攔下而將人送至某一目的地,無論是否收取運費,一般不得視為違章。」的說法。這個新聞報道中的說法雖是無依據的杜撰,倒覺得有些道理。
3、我也贊成「違法所得50元,只能按違法所得2至10倍處罰100元或500元而起不到處罰作用的說法」。但我仍然認為對《道路運輸條例》第64條確定的「有違法所得」金額和「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2萬元的」,應按照該條款區別規定的罰款幅度執行(現行法規它就是這樣明確規定的,無論是誰的「釋義「或「理解「,「釋義「及「理解「的再有道理也只是一種見解或認識,它不能取代通過法定程序形成的,應當遵照執行的法律法規或者規范性文件的具體規定)。
在互練網上搜索到張庭柱教授的文章--罰款3萬元為何難到位?,文章對我的看法早已進行批判:
這種「肢解」法規處罰自由裁量權的做法顯然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應當是: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2萬元的,處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超過2萬元,不足5萬元的,沒收違法所得,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超過5萬元的,構成非法經營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根據司法解釋,違法所得超過5萬元的,構成非法經營犯罪。
根據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梯形排序」的要求,在對不構成非法經營犯罪的違法行為設定處罰要按「由重到輕」 排序,對有違法所得超過2萬元,不足5萬元的,沒收違法所得,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對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2萬元的,處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因此對擅自從事道路運輸經營的行為,最低的罰款是3萬元(來源:中國交通報)。
不懂教授指出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梯形排序」是什麼科學原理方式,但按照教授認為「正確的理解」,將第64條寫為「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未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擅自從事道路運輸經營的,由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責令停止經營;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2萬元的,處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超過2萬元,不足5萬元的,沒收違法所得,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超過5萬元的,構成非法經營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覺得比現行第64條好,當初為何不將64條這樣寫入《道路運輸條例》,為什麼呢?天知道。領導、專家教授以及交通運管部門、機構為什麼都「梯形」地「理解」,而遭遇處罰的當事人及律師為什麼都會「菱形」地「理解」,是不是與「利益」相關,我不去探究了(不過上面的寫法還是有兩點小問題:(一是「不足5萬元的」和「有違法所得超過5萬元的」應拿掉,按司法解釋,5萬元是針對違法經營收入定的標准,不是指違法所得;二是把「沒收違法所得」改寫在第一句的末尾,然後再用分號,否則還有好事者要不顧已經的「理解」。要提出為什麼違法所得不足2萬元的不沒收違法所得的問題)。

江蘇省交通廳法規處處長在省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8年學術年會上撰文認為(此處僅摘錄有關內容):「現行法律法規關於行政處罰規定的標准與實際情況嚴重脫節,致使很難執行到位。例如國務院《道路運輸條例》規定無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從事道路運輸經營活動的,除責令改正、暫扣車輛外,處以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國務院《危險化學品管理條例》規定,無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許可證從事道路危險品運輸的,處以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我省對無證從事營業性道路運輸行為,至今還未處罰過10萬元的罰款,3萬元以上的罰款也是鳳毛麟角,而幾乎罰款都在3萬元以下。對此有人認為,中國式的非法營運,大部分都是弱勢群體,主要是以謀生為目的,往往一輛非法營運的車輛,本身價值就只有1到2萬元,所以3萬元起點罰款規定太高不切實際,是立法脫離實際」 。
很多省、市及縣級交通部門或運管機構對執行《道路運輸條例》第64條制定了自由裁量的實施規定及基準制度、根據違法情節後果或者違法所得足不足幾萬元,按違法程度輕微、一般、較重、嚴重、特別嚴重規定最低3萬、5萬、6萬、8萬、10萬,但這些執法裁量標准只是紙上談兵,無法落實。而江蘇省交通廳在2007年印發了一個關於新增輕微交通違法行為免於處罰事項和明確部分重大交通行政處罰減輕處罰標準的通知(蘇交法[2007]93號),在「部分重大交通行政處罰減輕處罰實施標准」中,對部分未經許可擅自從事道路旅客運輸行為按數千元至3萬元以下規定為減輕處罰的標准;福建省也在2008年制定了福建省交通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基準(福州市零裁量權20081215定稿),對符合《道路運輸條例》第64條規定部分違法行為按違法程度輕微規定了小客車處8000元罰款,小型麵包車處5000元的罰款,貨車處3000元的罰款的處罰標准。
江蘇省和福建省的做法不知道是否已經執行或仍在執行,顯然,他們在設法修正《道路運輸條例》第64條的不符合實際,但卻是涉嫌違法的做法啊。
當務之急,是國家交通主管部門應當盡快組織對《道路運輸條例》第64條以及交通法規中同類問題進行論證研討,提交建議至國務院法制辦要求盡早解決。長期因立法定位不準,對處罰規定額度過高,難以實際執行,在加上法規條文原則/模糊/含混/概括,實際操作性不強致使有法不能依、依不了,依不到位以及靠解釋或理解執法,豈不是法治形式人治為實,違法執法治理違法經營。
筆者從事運管工作,但從未作過行政處罰業務,轉發帖子後才臨時學習思考,不當之處,希望常在本版塊發表意見、評說有水平的朋友予以指正,並就此話題議論道路運輸法規建設和法規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發表建設性意見。

㈨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4條第一款第15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根據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其中: 第六十四條學齡前兒童以及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礙者在道路上通行,應當由其監護人、監護人委託的人或者對其負有管理、保護職責的人帶領。

盲人在道路上通行,應當使用盲杖或者採取其他導盲手段,車輛應當避讓盲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其中:第六十四條 機動車行經漫水路或者漫水橋時,應當停車察明水情,確認安全後,低速通過。

沒有所謂第一款第15項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一百一十九條刑事傳喚 發布:2025-05-10 01:39:30 瀏覽:7
17歲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01:23:12 瀏覽:61
知識產權保護屬於經濟法的范疇 發布:2025-05-10 01:23:02 瀏覽:237
民事訴訟法中的三角債 發布:2025-05-10 01:21:08 瀏覽:365
香港的司法體制 發布:2025-05-10 01:12:41 瀏覽:626
青島農民工工傷法律咨詢 發布:2025-05-10 00:56:32 瀏覽:318
最高人民法院時效 發布:2025-05-10 00:55:05 瀏覽:948
皋新律師 發布:2025-05-10 00:51:07 瀏覽:45
陽江市城管行政法規 發布:2025-05-10 00:48:57 瀏覽:371
法治社會法 發布:2025-05-10 00:45:46 瀏覽: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