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法律法規的知識
1. 有關法律的知識
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法律和民法相關比較多,另外比較重要的就是工作中涉及的勞動法。
如果是非上述原因解除合同,公司必須提供賠償,賠償標准如下: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而女性員工在勞動合同存續期間,還享有三期(孕期、產期和哺乳期)的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61條規定:"不得安排女職工在懷孕期間從事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孕期禁忌從事的勞動。對懷孕七個月以上的女職工,不得安排其延長工作時間和夜班勞動。
2. 關於法律的小知識有哪些許
1、 如果未成年抄的孩子將人誤傷,監護人必須承擔醫療費用。
2、 繼承權是男女平等的,嫁出去的女兒別忘了父母遺產有您的一份。
3、 如果上下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有權向所在單位要求享受工傷待遇。
4、 如果對行政機關的罰款、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行為不服,可申請行政復議。
5、 如果被公安機關傳喚或拘傳,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特殊情況不得超過24小時。
3. 關於法律知識的內容
一、法制教育手抄報內容資料:法制教育是什麼?
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常識,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培養人們維護和遵守法律的行為習慣目的的宣傳教育活動。這是預防犯罪的重要措施。
法制教育的基礎工作是普及法律常識,也包括遵守法律的習慣養成和評價。
普及法律常識根據不同的對象,進行不同法律常識教育,不搞一刀切。對未成年人進行法律常識教育,在內容上應以他們生活、學習有直接關聯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刑法以及交通法規等法律法規為重點,使他們通過耳熟能詳的法律知識的學習,初步樹立法制觀念和守法意識。
開展法制教育要規范和科學。要通過准確、通俗的法律知識宣傳和法律行為評價,指導未成年人的行為。要堅持實踐原則,採取多種形式走出課堂、書本,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這當中,正面教育十分重要。法制教育固然要運作案例進行教育,但必須是用分析、批判的立場、觀點,情節介紹要適度,避免案情的消極影響,避免未成年人的模仿和嘗試。
二、法制教育手抄報內容資料:法制教育心得體會
1、法制教育心得體會一
教育對於種子是陽光,對於樹林是水,對於稻田是肥料……而對於我們少年兒童,是走上到的殿堂的梯子.
能讓人該過自新.要是盜賊、人犯,從小接受過法制教育,有著滿心道德,那他們還會成為罪犯嗎?由此說明,法制教育是不可忽視的。所以,我覺得學好法制教育就是學會做人,就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它教會我們遵守守則,小學生要遵守《小學是守則》,員工要遵守公司條例,而每個公民都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正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它教會我們不要迷戀電子游戲機,不吸煙,不喝酒,不打人和小偷小摸。玩電子游戲會讓我們成績下降,也浪費金錢;吸煙喝酒有害身體,打人和小偷小摸是不良行為。它還教我們怎樣防火與自救,城市不能隨便放鞭炮等等。
所以,我們要認真學好法制教育,做個有文化、講文明的國之棟梁。
犯罪,犯法它們是兄弟?不,不是。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語。
2、法制教育心得體會二
犯罪,犯法,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它是我們每個人都做過的一件事。
而犯罪呢!它是一顆長滿刺的玫瑰,美麗誘人,但是會讓我們流血流淚。
不要自以為是地說:「我們是未成年人,犯罪沒有關系。」在此,我要嚴肅地告訴你:「不,你說錯了。18周歲以下的我們是不能犯這5種罪的:殺人、放火、搶劫、投毒、故意傷害造成他人重傷。」
不也不要滿不在乎地說:「我一定不會做這些事情。」因為,就拿我們認為離我們最遙遠的投毒來說吧。
曾經有多少人這么認為過:毒品有什麼了不起,我一定能抵制它,那寫吸毒的人一定是非常不堅強的人。但是,又有多少這么認為過的人能逃出毒品的魔掌中呢?不要認為它離我們遙遠,因為它就在我們身邊呀。說不定,在無意中,毒品已經走進你的生活。
3、法制教育心得體會三
在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我們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為此,我們對當前青少年犯罪的現狀、特點、成因進行了調查,對如何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
面對當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紀律觀念淡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不強,青少年違法犯罪呈低齡化趨勢的現狀,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
4. 我國有哪些法律法規把你知道的寫出來不少於五個
我知道的有:《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食品衛生法》、內《職業病容防治法》、《獻血法》、《母嬰保健法》、《執業醫師法》、《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業應急條例》、《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綜合規定》、《勞動力市場與就業》、《勞動安全與勞動保護》、 《勞動報酬與福利》 、《職業培訓與職業資格》、《勞動監察》、《勞動爭議》、《勞動關系(合同)》、《教育法》
5. 法律法規的知識有哪些
如果未成年的孩子將人碰傷,監護人必須承擔醫療費用,繼承權是男女平等內的,嫁出的女兒別忘容了父母遺產有您的一份,如果被從樓上掉下的花盆砸傷,可以把它們的管理者告上法庭,如果上下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有權向所在單位要求享受工傷待遇。
6. 法律法規常識基本知識有哪些
下面是我整理的十條常用法律法規:
1、《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六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六條: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
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3、夫妻雙方無論分居多久都不會導致自動離婚,離婚只有兩個途徑:
一、登記離婚:如果雙方都同意離婚,並且對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及子女撫養問題達成一致意見的,可以由婚姻登記機關發給離婚證。
二、如果雙方在離婚、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子女撫養三個問題中有一個問題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可以訴訟離婚,由法院判決能否離婚。
4、《婚姻法》第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1)一方的婚前財產;
(2)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3)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妻一方的財產;
(4)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5)其他應歸一方的財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19條:「婚姻法第十八條規定為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5、《合同法》第二百一十四條:
租賃期限不得超過二十年。超過二十年的,超過部分無效。租賃期間屆滿,當事人可以續訂租賃合同,但約定的租賃期限自續訂之日起不得超過二十年。第二百一十五條:租賃期限六個月以上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的,視為不定期租賃。
第二百三十二條:當事人對租賃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視為不定期租賃。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但出租人解除合同應當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承租人。
6、商家贈送物品也是合同中的一部分,也就有義務按照與消費者的約定提供贈送的商品。如果你收到的贈品屬於殘次品,你完全可以要求商家按更換。
7、《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八條:
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並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
賓館、商場、餐館、銀行、機場、車站、港口、影劇院等經營場所的經營者,應當對消費者盡到安全保障義務。
8、《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格式條款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後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並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並藉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9、《繼承法》第九條:繼承權男女平等。第十條: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本法所說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撫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10、《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經營者採用網路、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
(一)消費者定作的;
(二)鮮活易腐的;
(三)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製品、計算機軟體等數字化商品;
(四)交付的報紙、期刊。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據商品性質並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不適用無理由退貨。消費者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
經營者應當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內返還消費者支付的商品價款。退回商品的運費由消費者承擔;經營者和消費者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6)有關法律法規的知識擴展閱讀:
1、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 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的統治工具。
2、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統稱,分別規定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可進行的事務和不可進行的事務。
參考資料:網路——法律
7. 基本法律法規基本知識
治安管理主要是:必須通過現行的科學技術手段與管理手段,依靠各種先進設備與工具,防止和終止任何危及或影響物業管理轄區內的業主或非業主使用人的生命財產與身心健康的行為與因素,比如電線短路、煤氣泄漏、電梯關人、水管破裂、火警、偷盜、滋擾以及雜訊等、還有如自然災害、人為事故、流氓活動以及各種破壞活動的預防與阻止,確保業主或非業主使用人人身不受傷害,財務不受損失,工作、生活秩序正常。
2、正當防衛的定義: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不法侵害,並對不法侵害人造成必要損害的行為。
3、正當防衛的條件:
1)、必須是對客觀存在的不法侵害行為實施;
2)、必須是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實施;
3)、防衛的目的必須正當;
4)、必須針對不法侵害行為實施;
5)、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必要限度為正好足以制止不法侵害者的侵害行為,又不造成應有的損害。)
4、防衛過當的定義:指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
5、防衛過當的法律責任:應當負法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
6、緊急避險:就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損害他人人身或財產的行為。
7、緊急避險的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129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因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當適當的民事責任。最高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78條規定:緊急避險造成他人損失的,如果險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為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則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要求補償,可以責令受益人適當補償。可見,
1
緊急避險因具有合理性、正義性是受到法律保護的,關鍵在於要控制損害的程度。
8. 法律法規的基礎知識
首先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說哪些是基礎知識,單從整體上來說,入門版來說,最起碼要學會權一個的就是憲法,他是法律的一個基本法,所有的法律的制定都是依據憲法來進行的,所以整體上來說一定要先學習這個憲法,除此以外,比如說一些法律法規的制定原理,也是一個比較關鍵的點。
9. 什麼叫法律法規知識
1、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泛指政治、經濟、思想形態上占支配地位的階級),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2、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包括基本法律、普通法律。法,可劃分為1、憲法,2、法律,3、行政法規,4、地方性法規,5、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憲法是高於其它法律部門(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國家根本大法,它規定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最基本的原則,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的組織及其活動的原則等。法律是從屬於憲法的強制性規范,是憲法的具體化。憲法是國家法的基礎與核心,法律則是國家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可劃分為基本法律(如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行政法、商法、國際法等)和普通法律(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行政法規,是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規范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