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污染法律法規
『壹』 光污染屬於哪個部門管理
光污染屬於環保部門管理。
環保管理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管理措施。現存的主要問題是環保機制不完善、環保技術和產品不達標等。
光污染是繼廢氣、廢水、廢渣和雜訊等污染之後的一種新的環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晝污染和彩光污染。光污染正在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見的光污染的狀況多為由鏡面建築反光所導致的行人和司機的眩暈感,以及夜晚不合理燈光給人體造成的不適感。
(1)光污染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防治方法
1.要減少光污染這種都市新污染的危害,關鍵在於加強城市規劃管理,合理布置光源,加強對廣告燈和霓虹燈的管理,禁止使用大功率強光源,控制使用大功率民用激光裝置,限制使用反射系數較大的材料等措施勢在必行。
作為普通民眾,一方面切勿在光污染地帶長時間滯留,若光線太強,房間可安裝百葉窗或雙層窗簾,根據光線強弱作相應調節;另一方面應全民動手,在建築群周圍栽樹種花,廣植草皮,以改善和調節採光環境等等。
2.建議國家制定與光污染有關的技術規范和相應的法律法規。我國還很少有人認識到光污染的危害,因此根本還沒有這方面統一的標准。專家認為在我國城市夜景觀建設迅速發展的時候,盡快制定景觀照明的技術標準是必要的。我們不要去走別人已經走過的彎路。
另外,專家認為加強夜景觀設計、施工的規范化管理也十分重要。我國目前從事燈光設計施工的人員當中專業技術人員很少,許多產生光污染和光干擾的夜景觀是由不科學的設計施工造成的。
1999年《天津市城市夜景照明技術規范》(試行),2004年《天津市城市夜景照明技術標准》,北京市於2007年頒布《城市夜景照明技術規范》。
3.大力推廣使用新型節能光源。現階段雖然有大多數地方會自覺使用節能光源,但還有一些場所未能做到自覺使用節能光源照明。
『貳』 光污染有沒有立法
為限制光污染而制定法規、規范和指南,國外早在70年代已出現,而我國一直處在「光污染」 環境立法的空白點。1972年蘇格蘭的安德魯天文台和澳大利亞堪培拉的斯托姆諾天文台就已提出天空光影響天文現象的問題。1980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和國際照明委員會聯合發表了「減少靠近天文台城市的天空光」的文章。然而在我國正式制定相關法規,是上海市制定的首部限定燈光污染的地方標准——《城市環境裝飾照明規范》頒布,並於2004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但從「光污染第一案」這個案例可以看出,被譽為上海市乃至全國首部限制光污染的地方性標準的處境卻有些尷尬。標準是有了,但市民對光污染的投訴卻比較困難。環衛部門雖明確表示,接受景觀燈造成的光污染投訴,但環保部門同時表示,他們現在就是想管卻無權管。原因在於「規范」僅是一部行業技術規范,根本不具有法律強制力,對於燈光使用單位沒有強制力,同樣環衛部門也沒有處罰權。當然在該案中,《城市環境裝飾照明規范》貫穿始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原告律師認為如果原來起訴的話,可能面臨證據、依據上面的問題,這個標准出來以後我們就有依據了,根據這個標准可以認定他已經構成了光污染。同時,《城市環境裝飾照明規范》的出台也給審判工作帶來了積極的意義。負責審理該案的曹法官告訴記者,《規范》的出台 「對於處理這些不可量物,在以往的實踐中,可能更多的是依靠主觀判斷,由於這個標準的出台,這種主觀判斷就變得更加客觀,更加科學。」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光污染的解決難度極大。
中國光污染的相關法律適用
1、 憲法:
憲法第26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憲法的這條規定實際上是賦予了公民享有舒適環境的環境權,任何影響他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行為都構成侵權,都應當被禁止。但憲法對哪些行為、現象屬於侵權並未作出規定,這就需要其他法律法規予以確認。
關於我國光污染立法現狀
到現今為之,雖然目前我國有綜合性的環保基本法《環境保護法》,也有專門環境立法,如《水法》、《森林法》等,但都沒有涉及光污染的規定。在此背景下,《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用以解決糾紛的法律法規也未涉及追究造成光污染者行政、民事等責任的規定。 某些省市的條例、規定中雖然明文規定了光污染,但都只是簡單的原則性規定,只強調應當防治,至於具體如何防治及光污染侵害發生後如何處理則並未提及,也無相應的罰則,不成體系,根本談不上可操作性。且這些地方性法規只能作為法律的補充,在其轄區范圍內有效,即其適用范圍及效力極為有限。 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中有關光污染防治的規定不僅在實體內容上缺乏,其程序上更是一片空白,這源於我國環境法體系不完善的現狀。現行環境法以實體法為主,程序性法律規范很少且多分散於各實體法中,而有關光污染防治的實體法規定極不健全,更不必說相關的程序法內容了。這必將使實體權利失去制度的保障,從而使光污染侵害的充分救濟難以實現。 但是,對於光污染這樣一個可測量的東西,由於沒有法律出台,而地方政策又有很多不夠詳細的地方,致使其在被引用的時候又會出現很多新的問題。並且會使很多深受光污染危害的人在向有關部門投訴的時候會覺得模稜兩可,不知道自己這種情況算不算光污染,投訴後光污染問題可不可以得到有效解決等等。而這個問題正是給一部新出台的適用於光污染的法律——《物權法》帶來了困擾。 在這種法律並不完善的情況下,對於解決光污染問題有衍生出了很多新的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對於相關的事件,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了,也難以進行「執法」。因為相關環保法規沒有明確規定有關光污染投訴的處理辦法,所以執法無據,如果確實給生活帶來實質性的危害,一般只能建議投訴人通過民事法律訴訟,維護自己的「相鄰權」。 同時還有一樣和立法同樣重要的東西,直到現在也沒有出台,那就是光污染的「環境影響評測」。
據了解,目前在國家環境影響評價的有關法規里,對於建設項目可能會對周圍環境帶來影響的各項指標中,並沒有對光污染的明確規定。正如前面提到的,光污染是一個可以測量的東西,同時作為一種新生的污染源,光線到底會產生多嚴重的危害性,應該有具體的數字指標。然而這些東西在環評中都是空白的。所以,如果將光污染加到對建設項目的實際環評中,由於缺乏標准和技術支持,環保部門現在還無法操作,因此,可以說,光污染目前在環評中是個空缺點。
所以目前沒有光污染立法!
『叄』 國家對光污染問題有沒有法律法規限制
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24條規定: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這條規定是我國進行環境污染侵權認定的最基本的條款。本條列舉了廢氣、廢水等眾多的環境污染類型,但是對「光的有意圖的侵入」是否是一種環境污染也未作出明文規定。但是根據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精神,「光的有意圖侵入」應該構成環境污染,因為光的有意圖的侵入是因為人的活動而引起的,它能引起環境質量的下降,如溫度的升高,光線過於強烈而影響視覺等,這些都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所以「光的有意圖的侵入」與其他污染形式一樣是一種環境污染,構成侵權,當然輕微的情況下可不認為構成侵權。
法律空白點
為限制光污染而制定法規、規范和指南,國外早在70年代已出現,而我國一直處在「光污染」 環境立法的空白點。1972年蘇格蘭的安德魯天文台和澳大利亞堪培拉的斯托姆諾天文台就已提出天空光影響天文現象的問題。1980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和國際照明委員會聯合發表了「減少靠近天文台城市的天空光」的文章。然而在我國正式制定相關法規,是上海市制定的首部限定燈光污染的地方標准—《城市環境裝飾照明規范》頒布,並於2004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但從「光污染第一案」這個案例可以看出,被譽為上海市乃至全國首部限制光污染的地方性標準的處境卻有些尷尬。標準是有了,但市民對光污染的投訴卻比較困難。環衛部門雖明確表示,接受景觀燈造成的光污染投訴,但環保部門同時表示,對於燈光使用單位沒有強制力,同樣環衛部門也沒有處罰權。當然在該案中,《城市環境裝飾照明規范》貫穿始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原告律師認為如果原來起訴的話,可能面臨證據、依據上面的問題,這個標准出來以後我們就有依據了,根據這個標准可以認定他已經構成了光污染。同時,《城市環境裝飾照明規范》的出台也給審判工作帶來了積極的意義。負責審理該案的曹法官告訴記者,《規范》的出台 「對於處理這些不可量物,在以往的實踐中,可能更多的是依靠主觀判斷,由於這個標準的出台,這種主觀判斷就變得更加客觀,更加科學。」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光污染的解決難度極大。
到現今為之,雖然目前我國有綜合性的環保基本法《環境保護法》,也有專門環境立法,如《水法》、《森林法》等,但都沒有涉及光污染的規定。在此背景下,《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用以解決糾紛的法律法規也未涉及追究造成光污染者行政、民事等責任的規定。
某些省市的條例、規定中雖然明文規定了光污染,但都只是簡單的原則性規定,只強調應當防治,至於具體如何防治及光污染侵害發生後如何處理則並未提及,也無相應的罰則,不成體系,根本談不上可操作性。且這些地方性法規只能作為法律的補充,在其轄區范圍內有效,即其適用范圍及效力極為有限。
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中有關光污染防治的規定不僅在實體內容上缺乏,其程序上更是一片空白,這源於我國環境法體系不完善的現狀。現行環境法以實體法為主,程序性法律規范很少且多分散於各實體法中,而有關光污染防治的實體法規定極不健全,更不必說相關的程序法內容了。這必將使實體權利失去制度的保障,從而使光污染侵害的充分救濟難以實現。
但是,對於光污染這樣一個可測量的東西,由於沒有法律出台,而地方政策又有很多不夠詳細的地方,致使其在被引用的時候又會出現很多新的問題。並且會使很多深受光污染危害的人在向有關部門投訴的時候會覺得模稜兩可,不知道自己這種情況算不算光污染,投訴後光污染問題可不可以得到有效解決等等。而這個問題正是給一部新出台的適用於光污染的法律——《物權法》帶來了困擾。
在這種法律並不完善的情況下,對於解決光污染問題有衍生出了很多新的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對於相關的事件,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了,也難以進行「執法」。因為相關環保法規沒有明確規定有關光污染投訴的處理辦法,所以執法無據,如果確實給生活帶來實質性的危害,一般只能建議投訴人通過民事法律訴訟,維護自己的「相鄰權」。
同時還有一樣和立法同樣重要的東西,直到現在也沒有出台,那就是光污染的「環境影響評測」。
據了解,並沒有對光污染的明確規定。正如前面提到的,光污染是一個可以測量的東西,同時作為一種新生的污染源,光線到底會產生多嚴重的危害性,應該有具體的數字指標。然而這些東西在環評中都是空白的。所以,如果將光污染加到對建設項目的實際環評中,由於缺乏標准和技術支持。
『肆』 居民區燈光太亮,影響居民生活的,有沒有法律依據呢光污染怎麼界定!
可以要求社區管理部門變更一下照明亮度或者遷移。
『伍』 大射燈真的會帶來「光污染」嗎 怎麼處理「光污染」問題
大射燈會造成人工白晝。
夜幕降臨後,大射燈直沖雲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樣,即所謂人工白晝。
在這樣的「不夜城」里,光入侵造成過強的光源影響了他人的日常休息,使夜晚難以入睡,擾亂人體正常的生物鍾,導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
處理「光污染」問題方法:
1、合理布置光源,加強對廣告燈和霓虹燈的管理,禁止使用大功率強光源,控制使用大功率民用激光裝置。
2、建議國家制定與光污染有關的技術規范和相應的法律法規。
我國還很少有人認識到光污染的危害,因此根本還沒有這方面統一的標准。
在我國城市夜景觀建設迅速發展的時候,盡快制定景觀照明的技術標準是必要的。我們不要去走別人已經走過的彎路。
3、大力推廣使用新型節能光源。現階段雖然有大多數地方會自覺使用節能光源,但還有一些場所未能做到自覺使用節能光源照明。
(5)光污染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光污染主要特點:
1、局部性
光污染隨距離的增加而迅速減弱。
2、不殘留性
在環境中光源消失,污染即消失。
3、相對性
相對性分為兩個方 面,一是只有在一定的環境背景下才會有光污染,光污染是相對於背景說的;二 是對一些人造光屬於污染,是否是光污染不同人員具有不同的結論。
『陸』 中國關於光污染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6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憲法的這條規定實際上是賦予了公民享有舒適環境的環境權,任何影響他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行為都構成侵權,都應當被禁止。但憲法對哪些行為、現象屬於侵權並未作出規定,這就需要其他法律法規予以確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83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24條規定: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134條規定:不可稱量物侵入的禁止: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於他人的土地、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有煤氣、蒸汽、熱氣、臭氣、煙氣、灰屑、喧囂、無線電波、光、振動及其他相類者侵入時,有權予以禁止。但其侵入輕微,或按土地、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形狀、地方習慣認為相當的除外。
(6)光污染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法律空白點
為限制光污染而制定法規、規范和指南,國外早在70年代已出現,而我國一直處在「光污染」 環境立法的空白點。1972年蘇格蘭的安德魯天文台和澳大利亞堪培拉的斯托姆諾天文台就已提出天空光影響天文現象的問題。
1980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和國際照明委員會聯合發表了「減少靠近天文台城市的天空光」的文章。然而在我國正式制定相關法規,是上海市制定的首部限定燈光污染的地方標准—《城市環境裝飾照明規范》頒布,並於2004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
但從「光污染第一案」這個案例可以看出,被譽為上海市乃至全國首部限制光污染的地方性標準的處境卻有些尷尬。標準是有了,但市民對光污染的投訴卻比較困難。環衛部門雖明確表示,接受景觀燈造成的光污染投訴,但環保部門同時表示,對於燈光使用單位沒有強制力,同樣環衛部門也沒有處罰權。
當然在該案中,《城市環境裝飾照明規范》貫穿始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原告律師認為如果原來起訴的話,可能面臨證據、依據上面的問題,這個標准出來以後我們就有依據了,根據這個標准可以認定他已經構成了光污染。
到現今為之,雖然目前我國有綜合性的環保基本法《環境保護法》,也有專門環境立法,如《水法》、《森林法》等,但都沒有涉及光污染的規定。在此背景下,《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用以解決糾紛的法律法規也未涉及追究造成光污染者行政、民事等責任的規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光污染
『柒』 世界上關於光污染法律法規有哪些
■ 律師說法
法律真空,司法顯尷尬
廣東星辰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高級律師歐湘富透露,目前,我國分別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環境污染防治法》等,但對於環境侵害的另一新類型———光污染卻遲遲沒有制定單行法,處理此類糾紛只能根據散見於《民法通則》、《環境保護法》、《物權法》及地方性法規中的一些原則性規定,不完善、不具體、不系統,造成司法適用上的尷尬,難以有效性地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我國現行立法中對光污染侵害的法律適用僅有「相鄰關系」的規定,針對造成光污染侵害的行為,受害人可根據相鄰權的規定主張賠償其損失。但是僅僅保護受害人的權益是不夠的,也應同時制定相關光污染的防治措施和建立監督管理機制,將光污染納入民事、刑事法律、環境保護規劃中。
不過我國2009年12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侵權責任法》將於今年的7月1日實施,該法律明確規定了違反環境污染義務應該承擔的責任,同時對環境污染侵權案件的因果關系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這與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相同,與其他國家相比較對被害人的保護更徹底。光污染也是環境污染的一種,《侵權責任法》實施後或對光污染治理和民間訴訟有積極意義,歐湘富建議,深圳應該在防治光污染方面率先制訂規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規,先行先試。
■ 部門說法
無測定標准,執法權沒明確
針對光污染的情況,南都記者咨詢了市城管局以及市人居環境委員會等部門。相關部門均表示,目前對光污染的執法權並沒有明確,而且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測定標准。
市城管局燈光環境管理處主任郭先生表示,目前對「光污染」並沒有相關的明確規定,由於沒有執法權,城管部門只能和其他部門協調處理該類投訴。郭主任認為,關於光污染的執法權,應當分工細化。
市城管局規劃設計室主任吳先生告訴南都記者,國家並沒有這一類的明確指標,只是國際上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指標」。現在對於光污染的界定,只有一個感性認識,而實際上如果要按照國際上「綠色照明」的文件指標來測定,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市人居環境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則表示,即使市民向人居委投訴光污染,他們也不能受理,因為「沒有標准,也沒有執法權」。
■ 他山之石
有法可依才是王道
綜合國外各國的有關立法及司法判例可以發現,對於光污染這一侵權類型,雖然大多數國家沒有在立法中明文規定,但從各國的司法判例來看,對於光污染這種侵權形式都作了確認。德國、法國等國家雖沒有將「光的侵入」規定為一種環境污染形式,但卻將「光的有意圖之侵入」構成不可量物的干涉侵入,對被侵入方構成侵權納入了立法判例。而瑞典早在1995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中對光污染的治理做了明文規定。
『捌』 國家對幕牆玻璃光污染有什麼規定嗎
摘要 您好!親,目前咱們國家沒有對光污染有任何的明確法律法規,還有規章制度,很籠統的。
『玖』 晚上燈光擾民時間規定
光污染是繼廢氣、廢水、廢渣和雜訊等污染之後的一種新的環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晝污染和彩光污染。光污染正在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見的光污染的狀況多為由鏡面建築反光所導致的行人和司機的眩暈感,以及夜晚不合理燈光給人體造成的不適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中的相關規定可以得知,「夜間」是指晚二十二點至晨六點之間的期間。按照我國擾民這方面的法律規定,擾民的時間為晚上的10點到早上的6點。不管是燈光還是噪音,只要打擾到了居民的正常休息,都可以到有關部門進行投訴。
(9)光污染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第八章
第六十三條
本法中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一)「雜訊排放」是指雜訊源向周圍生活環境輻射雜訊。
(二)「雜訊敏感建築物」是指醫院、學校、機關、科研單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靜的建築物。
(三)「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是指醫療區、文教科研區和以機關或者居民住宅為主的區域。
(四)「夜間」是指晚二十二點至晨六點之間的期間。
(五)「機動車輛」是指汽車和摩托車。
第四條
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環境保護規劃,並採取有利於聲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
第五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制定城鄉建設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建設項目和區域開發、改造所產生的雜訊對周圍生活環境的影響,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功能區和建設布局,防止或者減輕環境雜訊污染。
第六條
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各級公安、交通、鐵路、民航等主管部門和港務監督機構,根據各自的職責,對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第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聲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拾』 降低光污染的建議有哪些
加強城市規劃管理,合理布置光源,加強對廣告燈和霓虹燈的管理,禁止使用大功率強光源,控制使用大功率民用激光裝置,限制使用反射系數較大的材料。
在房間中可安裝百葉窗或雙層窗簾,根據光線強弱作相應調節;在建築群周圍栽樹種花,廣植草皮,以改善和調節採光環境等等。
制定景觀照明的技術標准。我國還很少有人認識到光污染的危害,因此根本還沒有這方面統一的標准。在我國城市夜景觀建設迅速發展的時候,盡快制定景觀照明的技術標準是必要的,建議國家制定與光污染有關的技術規范和相應的法律法規。
推廣使用新型節能光源。我國內多數夜景照明不僅不節能,還十分刺眼,容易讓人疲倦,建議大力推廣使用新型節能光源。
在攝影中建議用ND濾鏡或者CPL濾鏡來濾除光污染。拍星空的話建議使用UHC濾鏡來濾除城市光害和天空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