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規
Ⅰ 民事法律法規有哪些
我國的民事法律有很多,大致分為實體法和程序法兩類。實體法是指以《民法通則專》為母法的屬一切法律法規,如合同法、婚姻家庭法、物權法、繼承法等等法律;程序法有《民事訴訟法》等。 我國的民事法規就更多了多,主要有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各民事法律的司法解釋等等
Ⅱ 何謂單行民事法規
單行民事法規是只規定某一方面的事項,或只適用於某些地區、某些主體的民事法規法律文件。
單行法就是單獨頒布實行的法律規定,與其對應的是包含在其他法律中的條款和單行法規等,比如行政法中也有刑法的條款。單行法律主要是指針對某一具體行為而制定的。
民事單行法則是指除了民事基本法,調整某些平等的人身關系或者身份關系的法律。民事單行法相對於民事基本法而言,屬於民事特別法,是對民事基本法律的主要補充。
(2)民事法規擴展閱讀:
單行法詳細介紹。
有些國家的稅法典包含了稅收單行法與稅收通則法的全部內容,因此,無法從立法上作這種劃分。有的國家則只有稅收單行法而沒有稅收基本法,如我國。但從發揮稅法體系的整體功能來看,稅收基本法與稅收單行法相互配合的稅法結構更為理想。它的立法條例一般和法律法規的立法條例是相似的。
單行法是和一般法相對應的稱謂。一般法規定的是比較綜合的法律問題,而單行法是對一般法中規定的某個特別法律事項進行的特別規定。
如我國民法通則就規定了物權事項,什麼擔保、抵押、質押等等,而我國另外還有一部擔保法,擔保法就是一部單行法,而相對於擔保法而言,民法通則就是綜合的一般法了。
Ⅲ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第一單元民事法律行為制度民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民事行為)無效的民事行為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相對無效的民事行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附條件和附期限的民事行為)合同其他單方民事行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除2例外)無效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效力待定無效欺詐、脅迫(1)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可撤銷(2)損害國家利益的:無效無效乘人之危可撤銷無效惡意串通無效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無效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無效重大誤解可撤銷顯失公平可撤銷一、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民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指以意思表示為要素,設立、變更或終止權利義務的合法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實質要件: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意思表示的內容不得與法律的強制性或禁止性規范相抵觸,也不得濫用法律的授權性規范或任意性規范。單方法律行為和多方法律行為單方法律行為:是指根據一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無需他方同意)而成立的法律行為。單方法律行為包括:委託代理的撤銷 委託代理中的授權行為債務的免除無權代理的追認訂立遺囑 出具擔保函贈與→屬於多方法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的特徵1、自始無效從行為開始時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2、當然無效不論當事人是否主張,是否知道,也不論是否經過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確認,該民事行為當然無效。3、絕對無效絕對不發生法律效力,不能通過當事人的行為進行補征。無效民事行為的種類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因主體不合格而無效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贈與、獎勵、獲得報酬等純獲益的行為屬於有效的民事行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實施某些與其年齡相適應的細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為,如購買文具、乘坐交通工具,該行為有效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雖然不能獨立實施民事行為,但是可以在法定代理人的幫助下完成法律行為,如在法定代理人幫助下,作為房屋買賣合同的出賣人或買受人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獨立實施的合同屬於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表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表人在1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表人未做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獨立實施的合同以外的行為(單方行為)是無效的民事行為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欺詐的構成要件:①有具體的欺詐行為(欺詐人應具有意思表示能力,精神錯亂中的行為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為的意思表示不屬於欺詐);②欺詐人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③受欺詐方作出了意思表示(如果受欺詐方作出了意思表示,則欺詐人是否通過欺詐獲得利益,或使受欺詐方蒙受損失,對欺詐的構成不產生影響);④受欺詐方實施的民事行為與欺詐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屬於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屬於合同;因欺詐而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特徵:①脅迫一方具體實施了脅迫行為;(受脅迫方可以是相對人,也可以是相對人的親友。受脅迫的客體可以是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②脅迫一方的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③受脅迫一方在脅迫之下進行了違背其真實意願的民事行為。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屬於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屬於無效合同;因脅迫而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乘人之危所為的民事行為(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特徵:①須有一方當事人在客觀上處於危難境地;②行為人有乘人之危的故意(區分「主動提出」和「被動接受」);③須嚴重損害了處於危難境地的當事人的利益。因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屬於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乘人之危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意思表示真實)(1)惡意串通,不論其損害國家、集體還是第三人的利益,均屬於無效行為。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違反法律的民事行為中的「法律」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但不包括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即民事行為不因違反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而無效。此處的「法律」特指強制性規范中的效力規范,即並非違反法律的行為一律無效。民事行為違反公序良俗和社會公共利益,亦屬無效。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無效如通過合法的買賣、捐贈形式達到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目的。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相對無效的民事行為)(一)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與無效民事行為的區別:1、法律效力不同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在撤
Ⅳ 民法包括哪些法律
民法包括:民法總則,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民法性質:
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2、民法為文明法。
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4、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5、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6、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7、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4)民事法規擴展閱讀
民法通則民事財產權相關規定:
第七十一條 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七十二條 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七十三條 國家財產屬於全民所有。國家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私分、截留、破壞。
第七十四條 勞動群眾集體組織的財產屬於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包括:
(1)法律規定為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
(2)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
(3)集體所有的建築物、水庫、農田水利設施和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
(4)集體所有的其他財產。
集體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由村農業生產合作社等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可以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
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
第七十五條 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
第七十六條 公民依法享有財產繼承權。
第七十七條 社會團體包括宗教團體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
第七十八條 財產可以由兩個以上的公民、法人共有。
共有分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對共有財產分享權利,分擔義務。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權利,承擔義務。
按份共有財產的每個共有人有權要求將自己的份額分出或者轉讓。但在出售時,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購買的權利。
Ⅳ 民事法律法規的溯及力問題
民事法律法規的溯及力問題:
1、根據《立法法》第八十四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專、地方性法規、自治條屬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根據該條規定確立法的溯及力原則:從舊兼有利。
2、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第1條:「合同法實施以後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釋另有規定的以外,適用當時的法律規定,當時沒有法律規定的,可以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
第5條 人民法院對合同法實施以前已經作出終審裁決的案件進行再審,不適用合同法。
3、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33條:「擔保法施行以前發生的擔保行為,適用擔保行為發生時的法律法規和有關司法解釋。」「擔保法施行以後因擔保行為發生的糾紛案件,在本解釋公布施行前已經終審,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不適用本解釋。」「擔保法施行以後因擔保行為發生的糾紛案件,在本解釋公布施行後尚在一審或二審階段的,適用擔保法和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