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氣象條例

氣象條例

發布時間: 2020-12-22 16:51:38

① 關於國務院令氣象條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條例》在1994.8.18由國務院頒布。

2,共有八章四十條。

② 根據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氣象災害預警級別由什麼規定

同時以中英文標識,與國家的所有應急處置等級和顏色保持一致。而台風、暴雨、寒冷3種預警信號的黑色預警信號成為歷史,統一以紅色為最高等級。
中文名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外文名
Warning Signals for Meteorological Hazard
簡稱
預警信號、氣象預警
組成部分
名稱、圖標、級別、標准和防禦指南
分類
台風、暴雨、暴雪等
快速
導航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含義及防禦指南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類型及地區特點
全國各地預警管理方案總體相同;但不同的省(直轄市、自治區)對於同一或不同的預警類型也有不同的標准:當一氣象要素在某地構成了氣象災害時,在另一地卻不一定是氣象災害,這可能是預警規定的種類、時間等不同造成的。寒潮、霜凍、低溫預警標准地方差異較大。以下預警信號為我國常見預警信號及標准。預警生效時,請以氣象台發布的具體措施為准,按照電視、廣播等指示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除下表的預警信號之外,各地有其他不同的預警,如寒冷預警(廣東等)、雪災預警(青海等)、大雪預警與道路冰雪預警(東北地區)以及其他預警信號。沿海地區的氣象台還會發布專門用於海洋地區的海上氣象預警。具體含義應對措施及具體含義請查詢省(直轄市、自治區)氣象部門網站。
除了氣象預警信號,由於不少地區的預警發布平台在氣象台,因此氣象台還可能發布環境、地質、森林、海洋、健康等類型的預警信號。

③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的文件背景

我國自然災害多發來、頻發,是世源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幾乎每年都發生多次重特大自然災害。今年上半年以來,已經發生了諸如新疆等地寒潮冰雪、西南旱災、玉樹地震、南方暴雨洪澇和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災害,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生活秩序。
據民政部統計,近20年來,我國因遭受各類自然災害每年平均死亡約4300人,倒塌民房約300萬間。特別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死亡和失蹤人數達8.8萬餘人。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自然災害救助工作,近5年來,中央每年安排自然災害救助資金50多億元,專門用於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因災倒塌民房恢復重建、冬春救助以及臨時生活救助,平均每年救助6000萬到8000萬人次。在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實踐中,也遇到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災害救助准備措施不足,應急響應機制不完善,災後救助制度缺乏,救助款物監管不嚴等。這就需要通過制定自然災害救助方面的法規,規范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災人員的基本生活。

④ 根據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由什麼規定

閃冕,酸雨,覆雪,冰撥,這些都是我們可能在聽天氣預報的時候都很少聽到的氣象版名詞。除了豐富的權氣象名詞,你知道嗎,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地質多樣性,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有各種地形地貌,從而也導致我們國家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就像現在的梅雨季節,南方的很多城市出現了內澇,因災受難的群眾成千上萬。每天看天氣預報,我們也發現了會有各種不同的氣象災害的預警信號,種類和級別也都根據天氣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劃分。



這些氣象預警,警示了人民群眾做好准備。當然這些預警也都是由專業的人員機構來規定的,做這項事情的就是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了氣象災害的種類和級別,然後和國務院有關部分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全國范圍內的災害防禦工作。



地級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就按照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的規定,按照職責的分工,一級一級做好本地區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⑤ 氣象行政許可實施辦法的介紹

《氣象行政許可實施辦法》,共六章,四十七條(含附則),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這是為回了規范氣象行政許可答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和監督氣象主管機構有效實施行政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通用航空飛行管制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而制定的。

⑥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的相關圖書

書 名: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作者:中國法制出版社
出版社: 中國法制出版社
出版時間版: 2010年02月
ISBN: 9787509310991
開本: 16開
定價: 3.00 元 中華人民共權和國國務院令(第570號)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國務院法制辦負責人就《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答記者問
……

⑦ 貴州省氣象條例的氣象預報、警報與服務

本省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由省氣象主客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統一製作,公開發布。未經氣象主管部門同意,其它組織和個人不得通過傳播媒介向社會公開發布。
氣象主管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負責製作和發布森林火險等級專業氣象預報,開展對城市、公眾活動產生影響的大氣要素監測、預測服務。其它有關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只能向本部門發布天氣預報。 無線電管理部門指配給氣象主管部門使用的頻率、頻道和經無線電管理部門審批的無線電台站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佔用、干擾和破壞。
郵電管理部門和無線電管理部門應按照防災減災的有關規定,確保氣象有線和無線通信暢通,准確、及時地傳遞氣象情報、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 氣象主管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要做好氣象預報節目的製作工作,各級廣播電視部門應積極配合。
廣播電台、電視台以及其它廣播單位、報紙等,要保證氣象節目的定時播放和刊登,並標明發布台站名稱和發布時間;在特殊情況下需要改變刊播時間或內容的,應事先徵得發布該氣象信息的氣象台站同意;對當地氣象台站臨時發布的災害性天氣警報和補充、訂正的氣象預報,應及時刊播。
尋呼台、電話信息業務和計算機網路等媒體,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氣象信息的,應徵得製作該氣象信息的氣象台站同意。 氣象主管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無償為政府決策和公眾提供氣象服務,所需費用由財政給予適當補助;為地方經濟建設的專項任務提供氣象服務而增加的費用,在相應的專項經費中列支。
為企事業單位和個體經營者提供的各類專項氣象服務,本著自願互利原則,實行有償服務;以營利為目的傳播氣象信息的媒體,由氣象主管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以有償方式直接提供。收費項目和標准按省財政、物價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 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加強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對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伯方向和保護重點作出規劃。
氣象主管部門統籌組織本轄區內的氣象監測、氣候資源的綜合調查、區劃工作,開展氣候診斷、分析、評價以及氣候預測的應用研究,發布氣候監測公報,提出開發利用、保護資源和推廣應用氣候資源區劃成果的建議。 氣象主客部門通過規劃、協、指導、監督和服務,履行行業管理職責。
在完成國家及省人民政府下達的減災、搶險等重大活動的氣象服務中,各部門氣象台站要通力合作,加強氣象災害聯防。 氣象台站應執行全國統一的氣象技術規范和行業標准,由氣象主管部門負責監督管理。 第二十五條 氣象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施放氫氣球或充灌氫氣的各類飛行器的管理。
從事經營性施放各類廣告氣球、飛艇的單位或個人,必須經縣級以上氣象主管部門認定技術資格後,方可向當地工商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開業手續。 第二十六條 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城市規劃等所使用的氣象資料及其加工產品,必須經同級氣象主管部門審查鑒證,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提供未經審查鑒證的氣象資料。
貴州省氣象條例》已於2009年11月25日經貴州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貴州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09年11月25日
貴州省氣象條例
(2009年11月25日貴州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氣象工作,提高防禦氣象災害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促進氣象事業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服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探測、預報、信息收集與傳播使用、科技服務、科學研究及氣象災害防禦、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等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 氣象事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地方氣象事業規劃,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第四條 氣象工作實行統一領導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制度。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在上一級氣象主管機構與同級人民政府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規劃、協調、指導、監督和服務工作,履行行業管理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照職責分工負責氣象相關工作。 第五條 地方氣象事業主要包括:天氣和氣候監測、信息收集與傳輸、加工處理與服務系統,氣象災害防禦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系統,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農村氣象科技服務網等。 第六條 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農業綜合開發、生態環境保護、防汛抗旱、森林防火、農作物氣象產量預測、科技扶貧、節水節能、旅遊等氣象服務,開展氣象科學知識普及和氣象災害防禦技術、農業氣象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完成國家和省規定的其他項目。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氣象主管機構對在氣象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制定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專項規劃,並納入城鄉規劃後組織實施。第九條 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 (一)地面氣象觀測場邊緣距離較大水體的最高水位邊線,水平距離至少在100米以上;距離鐵路路基邊緣必須在200米以上(電氣化鐵路路基邊緣為100米以上);距離公路路基邊緣必須在30米以上;距離經省級氣象主管機構認定對探測環境有害的干擾源必須在500米以上;與成排障礙物的距離,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至少是該障礙物高度的10倍以上,國家一般氣象站至少是該障礙物高度的8倍以上;與四周孤立障礙物的距離,國家基準氣候站至少是該障礙物高度的10倍以上,國家基本氣象站至少是該障礙物高度的8倍以上,國家一般氣象站至少是該障礙物高度的3倍以上;觀測場四周10米范圍內,不得植樹和種植高稈作物; (二)太陽輻射觀測場在日出、日落方向障礙物的高度角小於或者等於5度,四周障礙物不得遮擋太陽輻射和日照儀器感應面; (三)高空氣象探測站四周障礙物的仰角不得超過5度,在高空氣象探測站盛行風的下風方向120度范圍內,不得超過2度。半徑50米范圍內不得有架空電線、樹木等障礙物;四周設置的無線電發射頻率和電磁輻射場強不得對探測信號造成干擾; (四)制氫室周圍50米內,不得有建築物和火源; (五)天氣雷達站主要探測方向的遮擋仰角不得大於0.5度,孤立遮擋方位角不得大於0.5度;其他方向的遮擋仰角不得大於1度,孤立遮擋方位角不得大於1度,且總的遮擋方位角不得大於5度。天氣雷達站四周不得有對雷達接收產生干擾的干擾源。 第十條 下列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依法受到保護: (一)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一般氣象站、自動氣象站、太陽輻射觀測站、酸雨監測站、生態氣象監測站(含農業、林業氣象站); (二)高空氣象探測站、氣象雷達站、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站、衛星測控站、衛星測距站、環境氣象監測站、遙感衛星輻射校正場、閃電探測站; (三)GPS氣象探測站外場環境和氣象專用頻道、頻率、線路、網路及相應的設施; (四)其他需要保護的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 第十一條 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禁止侵佔、損毀、擅自移動氣象台站設施設備,設置障礙物,進行爆破、采砂(石)、取土、焚燒、放牧和其他工程建設等活動;不得進入氣象台站實施影響氣象探測工作的活動。 第十二條 因特殊原因確需遷移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和一般氣象站或者其設施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 (二)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的遷移應當符合國家重點工程用地的有關規定; (三)新選的氣象台站址應當符合本條例第九條的規定; (四)遷移或者重建氣象台站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所需土地依法辦理用地手續。 遷移國家一般氣象站或者其設施的,建設單位應當向省氣象主管機構提出申請,省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決定批準的,向申請人出具批准文件;決定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遷移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或者其設施的,建設單位應當向省氣象主管機構提出申請,省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20日內將初審意見和全部申請材料報送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審批。 遷移氣象台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對比觀測。 第十三條 因特殊需要,在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等國家布點的氣象台站的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范圍內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的,建設單位應當向省氣象主管機構提出申請,省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20日內將初審意見和全部申請材料報送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審批;在其他氣象台站的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范圍內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的,應當向省氣象主管機構申請,省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決定批準的,向申請人出具批准文件;決定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第三章氣象預報、警報與服務
第十四條 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統一製作,公開發布。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負責製作和發布農業、交通、旅遊、城市環境、森林火險氣象等級、地質災害氣象等級等專業氣象預報,開展對城市、公眾活動產生影響的大氣要素監測、預測服務。 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向社會公開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 第十五條 無線電管理部門指配給氣象主管機構使用的頻率、頻道和經無線電管理部門審批的無線電台站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佔用、干擾和破壞。 無線電管理部門和電信管理部門、電信運營企業應當按照防災減災的有關規定,確保氣象無線和有線通信暢通,准確、及時地傳遞氣象情報、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 第十六條 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負責氣象預報節目的製作工作。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體播發和刊登氣象信息應當定時、適時,並標明發布氣象台站名稱和發布時間;對當地氣象台站發布的災害性天氣警報和補充、訂正的氣象預報,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體應當及時刊播。 第十七條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與其他從事氣象工作的機構交換有關氣象資料;非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民用氣象台站及其他從事氣象探測與監測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向省氣象主管機構匯交所獲得的氣象資料。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的監測、預測、預警,加強與有關方面的溝通銜接,通報有關氣象信息,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為企業事業單位提供的各類專項氣象服務,本著自願互利原則,實行有償服務;以營利為目的傳播氣象信息的媒體,由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以有償方式直接提供。收費項目和標准按照省財政、價格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章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制定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規劃,並組織實施。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等相關部門開展氣候資源綜合調查、區劃編制工作,氣候資源區劃每10年修編一次。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編制城鄉建設、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能源發展、旅遊發展等規劃,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重大建設項目布局時,應當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區劃成果。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氣候資源的監測、分析和評價,定期發布氣候公報以及氣候變化評估報告。 第二十三條 省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研究,組織建立太陽能、風能監測網,為太陽能電站和風電場的建設、運行提供監測、評估、預報等技術支持。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氣候資源利用評估體系建設。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對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的城鄉規劃、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以及大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有關部門在規劃編制時,應當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項目的影響;項目實施單位或者建設單位應當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
第五章監督管理
第二十五條氣象台站網和大型氣象儀器設備必須合理布局、統一規劃。有關部門根據行業規劃新建氣象台站、新增大型氣象儀器設備,應當與氣象主管機構共同論證。 第二十六條 省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加強氣象標准化建設與監督工作,建立健全地方氣象標准化體系。氣象台站應當執行有關氣象技術規范和標准,並接受氣象主管機構監督管理。 第二十七條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構)築物、場所和設施應當安裝防雷裝置的,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並進行定期檢測。 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負責防雷裝置設計的審核和竣工驗收。 從事防雷工程專業設計、施工以及防雷裝置檢測的單位應當取得省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頒發的資質證。 第二十八條 從事城鄉規劃、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大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的設計單位或者建設單位以及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單位,使用的氣象資料應當來源於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使用非氣象主管機構提供的氣象資料,應當向省氣象主管機構提出審查申請,氣象主管機構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是否批准使用的決定。決定批準的,向申請人出具批准文件;決定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第二十九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發表或者向他人提供涉及國家秘密的氣象資料,不得向未經批準的境外組織和個人提供氣象探測場所和氣象資料。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規定,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實施危害或者影響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活動的,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予以警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拆除、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可處以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並可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予以警告,責令限期改正,並可處以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並可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一)在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一般氣象站等國家布點的氣象台站的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范圍內,未經氣象主管機構批准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的; (二)向社會發布、轉發非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提供的氣象信息,刊播非適時的氣象預報、警報的; (三)從事城鄉規劃、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大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的設計、建設以及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使用未經氣象主管機構審查的氣象資料的。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按照下列規定予以處罰: (一)拒絕對防雷裝置進行檢測或者經檢測不合格又不按照規定限期整改的,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二)不具備防雷裝置檢測、防雷工程專業設計或者施工資質,擅自從事防雷裝置檢測、防雷工程專業設計或者施工的,處以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三)超出防雷工程專業設計或者施工資質等級從事防雷工程專業設計或者施工活動的,處以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三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及其所屬氣象台站的工作人員由於玩忽職守,導致重大漏報、錯報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以及丟失或者毀壞原始氣象探測資料、偽造氣象資料等事故,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七章附則
第三十四條本條例中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一)成排障礙物,是指在觀測場圍欄距障礙物最近點,向障礙物方向看去,單個物體或者兩個單個物體的橫向距離小於或者等於30米的集合物體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擋角度大於22.5度的障礙物。 (二)孤立障礙物,是指在觀測場圍欄距障礙物最近點,向障礙物方向看去,與鄰近物體的橫向距離大於或者等於30米的單個物體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擋角度小於或者等於22.5度的障礙物。 (三)氣候資源,是指有利於人類經濟活動的氣候條件,是自然資源的一部分,包括太陽輻射、熱量、水分、風能等。 (四)氣候可行性論證,是指對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的規劃和建設項目進行氣候適應性、風險性以及可能對局部地區氣候產生影響的分析、評估活動。 第三十五條 本條例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9月19日貴州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貴州省氣象條例》同時廢止。

⑧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中的氣象災害有什麼

n 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浮塵、高溫、乾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霾、道路結冰等。

⑨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中所指的氣象災害有哪些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第二條第二款規定: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台風、暴雨(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乾旱、雷電、冰雹、霜凍和大霧等所造成的災害。

⑩ 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的核心內容

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甘藏春指出,《條例》的出台是防治自然災害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版是我國發展階段和權特殊國情的需要,是分清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和氣象系統各自責任、建立和落實有分工的共同責任制的需要中國城市低碳經濟網他強調,要准確把握《條例》的核心內容,主要是把握好一條主線和四項制度。 《條例》共26條,概括成「一條主線,四項制度」。 「一條主線」就是既要保護好氣象台站,也要兼顧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四項制度」,一是氣象設施保護制度。《條例》明確氣象設施屬於基礎性公共服務設施,地方政府要合理安排氣象設施用地,氣象部門的責任是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設立保護標志。二是探測環境保護制度。三是工程建設管理制度。四是台站遷移審批制度。我們立法的目的就是,「氣象台站可以搬遷,但必須依法搬遷,不能一遷再遷」。

熱點內容
作文道德與利益 發布:2025-05-10 09:08:05 瀏覽:215
稅收法律責任歸納 發布:2025-05-10 09:02:18 瀏覽:347
法律責任變遷 發布:2025-05-10 08:58:07 瀏覽:314
法律責任的重合 發布:2025-05-10 08:48:47 瀏覽:340
送法院旗 發布:2025-05-10 08:46:29 瀏覽:790
法律援助活動流程圖 發布:2025-05-10 08:45:09 瀏覽:81
司法警察制度 發布:2025-05-10 08:37:12 瀏覽:844
海南法院薪資 發布:2025-05-10 08:36:11 瀏覽:997
語法規則是 發布:2025-05-10 08:32:52 瀏覽:860
股票的司法拍賣手續 發布:2025-05-10 08:19:52 瀏覽: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