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楊宜勇與條例

楊宜勇與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17 09:43:36

① 急需一篇總結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的論文

回顧「十一五」所取得的成就
摘要:本文詳細地介紹了「十一五」的規劃,並從政治建設方面,經濟建設方面社會建設方面和文化建設方面回顧了「十一五」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這就要歸結於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也對「十二五」做出了期望。
關鍵詞:規劃 成就 政治 經濟 文化 社會
正文
一、十一五規劃簡介
「十一五規劃」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一五計劃的起止時間為2006-2010年。2006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 表決通過了關於國 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一個五年規劃 綱要的決議。
「十一五」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後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五年,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戰勝重重困難奮力前行的五年。走過五年,我們科學發展的方向更加明確,步履更加堅定。
二、輝煌十一五
過去的五年,極不平凡,我們遭受並抵禦了國際金融風暴的嚴峻挑戰,經歷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凍、乾旱、洪澇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國際盛事,隆重紀念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改革開放30周年……
這些都得益於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全黨全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從而克服重重困難,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實現了綜合國力顯著提高,社會事業顯著進步,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為「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政治建設方面
2008年,按照黨的十七大關於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國務院機構進行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六次改革。被社會各界形象地稱為「大部制改革」的這次改革,著眼於推動科學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等方面邁出重要步伐。
「十一五」期間,轉變政府職能仍然是深化改革的重點和關鍵。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了《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確立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的目標。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明顯增強。2008年的改革將國務院組成部門從28個調整為27個,雖然數量變化不大,但意義深遠,「大部制改革」被譽為政府改革的新起點、新突破口。
2、經濟建設方面
從2006年到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長。與此同時,節能減排也在穩步推進。與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提前半年實現。「十一五」前4年,全國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5.61%,年均降幅為4.15%。這就是中國經濟走過波瀾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績單,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交出的考試卷。

「十一五」期間,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出台了許多類似的舉措:全國24個省(區、市)開展了「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29個省(區、市)正逐步推開「鄉財縣管」財政管理方式改革;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全面實施,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實現統一;增值稅轉型改革在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開;個人所得稅、消費稅等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環境稅、房地產稅等改革的腳步聲越來越響;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初步形成,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完善。
3、社會建設方面
(1)統籌城鄉發展
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等涉農稅費的取消,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統籌城鄉發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是一項帶有全局意義的重大體制攻堅任務,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十一五」期間這項改革從單兵突進向綜合配套改革、協同推進發展。5年中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持續推進,國務院已經批准設立了8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東部有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深圳經濟特區,主要對加快開發開放,率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全面改革探索;中部有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開展以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社會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改革試驗;西部有成都市和重慶市,進行以統籌城鄉發展為主題的綜合配套改革;東北地區有沈陽經濟區,對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道路進行重點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東中西互動,多層次推進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格局。
(2)醫療衛生改革
為了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我國拉開了新一輪醫改大幕。自2006年6月醫改啟動以來,醫改方案經歷了近3年的醞釀、討論和修改。2009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國務院關於《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公布。新醫改提出,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這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從理念到體制的重大創新。
「十一五」期間,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服務能力全面提升。中央累計安排專項資金558.4億元,支持近5萬個醫療衛生機構項目建設,其中縣級醫院近2000個,鄉鎮衛生院23000個,村衛生室20000多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382個,精神衛生專業機構116個。900所城市三級醫院與2200所縣級醫院建立對口支援和協作關系,並通過培養培訓、對口支援、執業醫師招聘等多種手段,改善基層服務條件,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3)統籌區域發展
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從來沒有像「十一五」時期這樣精彩紛呈。2009年以來,國務院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頻率,先後將12個區域規劃上升到國家層面。中國經濟發展的版圖在細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由南向北、從東到西,一個個被圈定,一步步在展開。「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區」已成中國經濟三大引擎,沿海有串串明珠,西部有成渝、關中天水、北部灣三大重點經濟區,中部有武漢、長株潭城市群,東北有長吉圖、沈陽經濟區……一時間東西呼應,南北互動,區域經濟網路越編越密,協作形式越來越多。
「十一五」區域經濟碩果累累,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加快,與全國經濟增長的差距一步步在縮小。到2009年,中西部和東北的增速一舉超過了東部,這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中部地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佔全國的比重為27.3%,比2005年提高5.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佔22.1%,比2005年提高2.2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然走在東部的前面。
4、文化建設方面
第一,理論上有重大突破。比如,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提出要「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其作為保障民眾文化權益、實現以人為本的重要途徑。
第二,投資力度大大加強,在繼續實施「村村通工程」、「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圖書館工程」等一些加強文化建設的重大工程同時,「十一五」期間,國家計委、廣電總局、文化部聯合實施了「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 「鄉鎮綜合文化站工程」; 「農家書屋」 。此外還有公共文化場館的免費開放、遺址保護工程、珍本善本保護、中華字型檔等等。
第三,投入和運行機制發生變化。在此之前,在公共文化領域,政府全權投入,地方參與很少。反觀現在,一般採取中央與地方共同投入的模式,針對不同地區展開分類指導。另外,採取多種投入方式,政府提供引導性投入,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的參與積極性。
結束語
波譎雲詭,跌宕起伏,艱苦卓絕,而又成就斐然,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十一五」都將是令人難以忘懷的5年。它為即將到來的「十二五」乃至今後更長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② 2o23年退休政策出台

延遲退休政策並不是在2023年出台,而是在2022年正式實施。

延遲退休方案實施時間表:2015年 指定延遲退休方案--->2017年 上報中央同意並公開徵求意見--->2017年 公布方案--->2022年 正式實施

2018年退休年齡最新規定:社部今日公布延遲退休時間表,最新延遲退休方法最早2022年實施!這樣一算來對70、80後的影響很大。

四類人將受延遲退休影響最大:首先是小於等於50歲女性工人,即1972年以及以後出生的女性;其次是小於等於55歲女性幹部,即國家文件規定的黨政機關、人民團隊和事業單位中的正、副處級女幹部、具有高級職稱的女性專業技術人員;

第三是小於等於55歲的男性工人,主要是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工人,即1967年以及以後出生的人;第四是小於等於60歲男性幹部,即1962年以及之後出生的男性。

2022年正式實施,按照退休年齡改革方案:從2018年開始,女性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一歲,男性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1歲,直到2045年同時達到65歲。

拓展資料

延遲退休即延遲退休年齡,指國家結合國外有些國家在討論或者已經決定要提高退休年齡的政策來綜合考慮中國人口結構變化的情況、就業的情況而逐步提高退休年齡來延遲退休的制度。2013年6月,由於就業壓力等多重原因,人社部已經擱置延遲退休的思路,僅僅從研究著手,進行學術探討。到2013年11月,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明確了頂層設計中,延遲退休政策漸行漸進。

2013年人民網聯合清研咨詢、優數咨詢所做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近七成受訪者反對延遲退休,59%的受訪者認為廢除退休雙軌制的時機已經成熟。此外,73.5%的受訪者支持實行彈性退休制。

延退政策撲朔迷離

「延遲退休」話題持續發酵數月之後,是否將納入正在研討中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引發外界廣泛聯想。多方消息來源顯示,這一議題或於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定調。

此前,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銀行等機構已陸續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稱「人社部」)提交了各自版本的養老保險改革方案。

隨後,人社部與多套方案的設計者碰頭,在養老制度上達成了多項共識,其中包括延長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和養老金實行並軌。不過,2013年10月21日,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否認了這一說法,稱會議主要是7家研究機構對養老保險改革研究成果的交流和研討,相關部門並沒有發表具體意見。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向中央遞交的「383」改革方案中,深化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被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三大突破口之一予以提出。

2013年我國男性職工60歲退休,女性職工50歲退休(女性幹部55歲退休),艱苦崗位男性55歲、女性45歲退休,均從退休時起領取養老金。

面對我國巨大的養老金缺口,延遲退休成為現階段決策層屬意的填補養老金缺口的首選方案之一。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的梳理,早在2004年,「延遲退休」的話題就開始被提出,自2012年全國「兩會」以來,持續延燒,至2013年未歇。

此前,人社部多次表示將在我國穩慎推進延遲退休,具體方案未定。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作為研究擬訂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的部門,國家發改委專家就此表態,首次提出了「溫和延遲退休」的概念。

在2013年11月2日以「養老」為核心主題的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說,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會越來越長,退休年齡延長是一個早晚的事情。楊宜勇認為,延遲退休不能「一刀切」,可以每年增加一個月或者兩個月,比如從2013年開始,退休的就是60歲加一個月,後年就是60歲加兩個月,這樣溫和地延長

最低退休年齡

多為重體力勞動者 男50歲和女45歲為最低退休年齡

根據當前現行的規定,國家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幹部年滿55周歲。從事井下、高溫、高空、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齡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因病或非因工緻殘,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

按照這一規定,男50歲和女45歲是當前現行規定的最低退休年齡,可能會成為延遲退休政策的先行者。但實際上不難看出,退休年齡低的群體基本都屬於重體力勞動者,甚至是失去勞動能力的人。有觀點認為,對於腦力勞動者,延遲退休年齡可能不會對其生活造成過大的負面影響,但是對於那些體力勞動者,延遲退休的影響將更為明顯。一位工作了20多年的清潔工就曾經抱怨,年紀一大就不能繼續當清潔工了,「然而那個時候我還領不到養老金。我的生活該怎麼辦?」

有何影響

如果2022年落地實施,那麼以下三個群體將會受到退休新政的影響。

(1)小於等於50歲女性工人(1972年以及以後出生的女性);

(2)小於等於55歲女性幹部和男性工人,主要是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工人(1967年以及以後出生的人);

(3)小於等於60歲男性幹部(1962年以及以後出生的男性)。

由此看出,延遲退休方案影響較大是70後和80後,根據人社部方案將實行「漸進式」延遲退休,直到經過相當長時間達到新擬定的法定退休年齡。因此對於90後來說,到退休時估計已經完全趕上了新政。

支持和反對

一線體力勞動者不願延退 腦力和體力勞動者應區別對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專家劉慶龍表示,對於延遲退休,應該先搞清楚是什麼人贊成延遲,又是哪些人反對,「在勞動一線的人沒有想延遲退休的,想延遲退休的都不在體力勞動一線上。」他認為延遲退休政策更多地顧及了腦力勞動者的利益,一定程度上未考量體力勞動者的利益,「對於一線的體力勞動者,他們根本不是八個小時工作制,在勞動力最旺盛的時候,體力全都透支,他們希望在退休時能養養身體,怎麼可能願意延遲退休?」

部長回應

2014年3月10日上午,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對於大家關注的延遲退休方案何時出台的問題作出了回應。他表示,延遲退休方案肯定會在2020年之前出台,但是,對於延遲退休政策是否如所傳的「延五用十」方案以及是否開展試點等問題,尹蔚民並沒有作出回應。

尹蔚民表示,延遲退休將是制定漸進性退休年齡的辦法,這個時間表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到的2020年前改革的一大任務,人社部肯定會在這個期間把這個方案推出。但是尹蔚民同時表示,這項政策是比較復雜的社會政策,涉及到人口的結構、勞動力的供給,以及社會保障基金的安全健康的發展。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這個決定公布以後,社會各界包括不同群體還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認識,所以我們在制定這個政策當中,會認真聽取各個方面的意見,進行充分的論證。」尹蔚民說。他表示,這個政策核心就是小步分解漸進性的推進。

2016年7月13日,2016年二十國集團勞工就業部長會議在北京閉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延遲退休方案預計今年出台。尹蔚民表示,延遲退休方案預計今年出台,將會小步慢走,逐步到位區分對待,分步實施。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尹蔚民曾表示,延退方案預計今年年內會拿出方案。

人社部回應

2015年12月,一份名為《人社部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時間表》在微信朋友圈內熱傳,很多人開始對照這份表計算自己的退休時間。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份表不是真的

③ 中非聯姻是不是真的

只是楊宜勇的提議,還沒有經過國家的同意呢

④ 楊宜勇的主要學術論文

《棚改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構建城鄉統籌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
《我國社會就業壓力與大學生就業難題的破解》
《Rezeption eines Sozialversicherungsmodells-Problemaufriss in Bezug auf die Wahl eines
Sozialversicherungsmodells in einem Entwicklungsland》
《中國收入分配理論與政策研究綜述》
《我國城市化進程與就業增長相關分析》
《加快失地農民社保體系建設》
《我國收入分配問題及「十一五」時期的對策》
《The Urban and Rural Poor in China and their Income-earning Potential》
《瑞典和德國中等收入階層調查》
《當前就業形勢分析與建議》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一項戰略任務》
《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現狀、問題及其對策》
《解讀分配製度改革》
《執行新政策 要有新思路》
《以小企業發展拉動就業增長》
《社區服務業,潛力巨大的就業領域》
《從戰略高度促進就業和再就業》
《積極應對勞動力市場新態勢》
《我國社區就業發展狀況調查》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新起點》
《堅持走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之路》
中國的就業形勢、問題及其對策
人民日報署名文章《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2011年 2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為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的評論文章,在分析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原因時認為,既有自然因素、歷史因素,又有市場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其中重要最重要的,要算從制度和政策來看,一些不完善的方面和因素會引發或加劇收入分配問題,比如制度規則不完善、執行和監管不到位等都會影響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並進一步指出,在初次分配領域,如果改革和宏觀調控不到位,造成資源配置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就會影響正常的收入分配。如果沒有建立合理的工資決定機制和勞動報酬正常增長機制,就難以有效緩解收入差距擴大和分配不公問題。在再分配領域,如果稅收制度不健全、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就會造成收入分配調節不力。在第三次分配領域,如果相關機制不完善、社會氛圍不濃厚,就會影響其發揮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
附:《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不斷推進,逐步將市場機制引入初次分配領域,確立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極大地激發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與此同時,收入分配領域也出現了一些突出問題,如勞動者收入增長較慢,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等,引起人們強烈關注。分配問題解決不好,發展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好,嚴重時還會因消費能力不足而使發展動力衰減,影響經濟發展;因貧富差距擴大而引發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現在正當其時。
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原因
造成我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歷史因素,又有市場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
從自然條件來看,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的差異比較大,有些地方土壤肥沃、氣候良好,有些地方土地貧瘠、氣候惡劣。自然條件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自然條件差異是造成不同地區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不同的原因之一。
從歷史發展來看,一方面,不同發展階段對各個行業的發展需求不盡相同。總體來說,行業發展遵循著從低級的以自然資源開發和簡單勞動為主的行業向高級的資金密集、科技密集、人才密集行業發展的規律。不同行業發展快慢不同,其從業者收入水平就不同。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人通過辛勤勞動先富起來;也有少數人鑽了體制機制還不完善、法律和制度還不健全的空子,通過不正當手段積累了財富。同時,在特定歷史發展階段對一些區域和行業實行的傾斜政策、城鄉二元結構、政府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三軌並行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合理和收入差距擴大。
從市場機制來看,一方面,由於人們所擁有的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存在差異,因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必然會造成收入差距擴大。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使得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參與市場競爭、參與收入分配,進而造成競爭環境的非公平性,從而引發收入差距,比如行政性壟斷、勞動力市場流動壁壘等。同時,資本的逐利本性尤其是投機行為也會強化財富的累積效應,拉大收入差距。應當看到,市場機制是配置資源的有效手段,市場機製作用下形成的收入差距能夠激勵人們積極奮斗,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但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會造成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並會形成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馬太效應」,需要進行調節和矯正。有鑒於此,我國目前應重點治理市場分配領域存在的不合理、不規范、不合法現象。
從制度和政策來看,一些不完善的方面和因素會引發或加劇收入分配問題,比如制度規則不完善、執行和監管不到位等都會影響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這方面的問題是需要我們重點關注和避免的。具體來說,在初次分配領域,如果改革和宏觀調控不到位,造成資源配置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就會影響正常的收入分配;如果沒有建立合理的工資決定機制和勞動報酬正常增長機制,就難以有效緩解收入差距擴大和分配不公問題。在再分配領域,如果稅收制度不健全、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就會造成收入分配調節不力。在第三次分配領域,如果相關機制不完善、社會氛圍不濃厚,就會影響其發揮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
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勢在必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先富群體快速擴大,社會各群體收入都有較大幅度提高,為先富幫後富、走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一定基礎。但同時,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不公平感增強問題突出。當前,我國正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對於收入分配問題,過去解決可能不具備條件,再晚解決就可能錯失很多機會甚至導致問題積重難返。因此,現在解決正當其時、勢在必行。
收入差距過大影響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主要表現在影響居民消費能力,造成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增長主要靠「三駕馬車」即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來拉動。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和潛力。根據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人們越富有,消費傾向就越低。如果收入差距過大,就會嚴重弱化居民的消費能力。因為低收入階層雖然消費傾向高,但沒有消費能力;高收入階層雖然有消費能力,但消費傾向低,從而造成整個社會消費需求不足。消費不足,經濟增長就缺乏內生拉動力,就難以通過消費升級和消費熱點的形成拉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社會經濟發展。
收入差距過大影響社會長期和諧穩定發展。主要表現在引發社會公平問題,導致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突出,妨礙社會和諧穩定。收入分配失衡導致的社會情緒積累,容易使人們形成認識偏差,影響人們奮斗精神的發揮以及對共同富裕目標的認同。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大,會導致社會階層分化,使各種利益群體之間產生矛盾,引發社會沖突,甚至導致社會動盪和社會危機。因此,我們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加快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的「橄欖型」分配格局。
收入分配問題涉及面廣,既是民生問題,又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既要調整既有利益格局,又要兼顧發展和穩定;既是分配領域的問題,又須行政、市場、立法司法等多方面配合,因而成為目前深化改革的熱點、難點和重點。
進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和調整力度
黨和政府對收入分配問題高度重視,近年來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調整分配關系、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初次分配領域,通過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引導企業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在再分配領域,全面取消農業稅,深化個人所得稅改革,調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全面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開展城鄉醫療、教育等社會救助;不斷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擴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規模;等等。其中,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和城鄉低保標准、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將未參保集體企業退休人員納入基本養老保險等措施,都起到了很好的「提低」效果;重視改革發展教育事業、大力發展科技事業、鼓勵自主創新和自主創業、著力提升低收入者的素質和能力等,都是「擴中」的有效舉措;限制壟斷企業尤其是高級管理人員的工資,則是「控高」的有效舉措之一。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中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作為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這些都為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指明了方向。當前,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應綜合運用三個條件:一是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公共財政體制不斷健全,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具有較為雄厚的基礎;二是解決收入差距過大、分配不公問題具有強烈的社會共識,可以轉化為推動改革的勢能;三是我們可以發揮後發優勢,借鑒國際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努力做到別人「吃一塹」、我們「長多智」。
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其中政府應起到主導作用。具體來說,政府可以在以下幾方面著力:在初次分配領域,堅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建立健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完善對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政策,以縮小行業收入差距;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統籌城鄉發展,不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在再分配領域,加大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入;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加城鄉居民的轉移性收入;進一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在第三次分配領域,加大對慈善事業的支持力度,通過法律法規予以規范,通過稅收優惠予以鼓勵。
應當看到,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調整收入分配關系,不是一個文件、一個政策的出台就能解決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注意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關系,國家、企業、居民的關系,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的關系,高、中、低收入群體的關系,進而建立健全多層次的收入分配機制,加大收入分配關系調整力度。只要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通過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就一定能使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⑤ 我是1970年出生按2015年新推出的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算,我該哪一年退休

正常情況下1970年出生的按2015年新推出的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演算法定退休年齡為:男性會延遲退休3年,即在2033年可退休,女性會延遲退休3年,即在2028年可退休。

  1. 黨政機關、群眾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的幹部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都可以退休。

    (一)男年滿六十周歲,女年滿五十五周歲,參加革命工作年限滿十年的;

    (二)男年滿五十周歲,女年滿四十五周歲,參加革命工作年限滿十年,經過醫院證明完全喪失工作能力的;

    (三)因工緻殘,經過醫院證明完全喪失工作能力的。

  2. 全民所有制企事業單位、機關群眾團體工人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應該退休。

    (一)男年滿六十周歲,女年滿五十周歲,連續工齡滿十年的;

    (二)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男年滿五十五周歲,女年滿四十五周歲,連續工齡滿十年的。本項規定也適用於工作條件與工人相同的基層幹部;

    (三)男年滿五十周歲,女年滿四十五周歲,連續工齡滿十年的,由醫院證明,並經過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

    (四)因工緻殘,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

  3. 城鎮個體工商戶等自謀職業者、農民合同制工人以及採取各種靈活方式就業人員在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時,累計繳費年限滿15周年的,可按規定領取基本養老金。

拓展資料:

從2018年開始,女性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一歲,男性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1歲,直到2045年同時達到65歲。

法定退休年齡是指1978年5月2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原則批准,現在仍然有效的《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國發【1978】104號)文件所規定的退休年齡。

參考資料:網路法定退休年齡

⑥ 發改委:實施1億人城鎮落戶 全面落實居住證制度

戶籍制度改革是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後,面對的難啃「硬骨頭」之一。按照中央的規劃安排,2020年前,將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目前,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正在制定相關方案。

同時,隨著《居住證暫行條例》的實施,今年,我國將全面落實居住證制度,預計將有2億農業轉移人口通過居住證制度實現市民化。

實施1億人城鎮落戶

國家發改委日前公布的《關於201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推動戶籍制度改革落地,建立健全「人地錢」掛鉤機制,制定實施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方案,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

「這是我國首次提出上億規模人口城鎮落戶,『十二五』時期提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目標,此次提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目標,實施難度更大。」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我國「十二五」期間城鎮化推進速度很快。按照「十二五」發展規劃,計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4個百分點。彼時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9.95%,而實際上2015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6.1%,超過預期目標。

實際上,早在2014年3月16日公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時就提出:到2020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目標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

201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6%左右,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於人均收入與我國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平。這意味著,我國城鎮化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以2013年的數據計算,要實現45%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目標,就意味著要提高9個百分點,約1億人口要在城鎮落戶。這一目標也寫進了 「十三五」規劃中。

面對此目標,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日前坦言:「這個任務非常艱巨。」

而在楊宜勇看來,新型城鎮化強調的是人的城鎮化,應是人的權利的城鎮化,是人的基本權利「屬地化」,包括人的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等4項權利,這4項權利是不能分開的。比如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其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在農村,而不在城市。在城鎮落戶,就是對這四項權利的落實。

不過國家發改委也表示,「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45%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是個預期性的目標,不是約束性的目標,所以不存在強力去推進的問題。

全面落實居住證制度

但即便到2020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按照測算,仍有2億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還是不能得到就業和居住所在地的戶口。這意味著,這2億人需要通過居住證制度實現市民化。

「他們的市民化也要往前走。這部分人的市民化主要體現在基於居住證制度基本公共服務的全覆蓋。這些人擁有居住證,就應該基於居住證享受這個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務。」徐林表示。

作為我國重要的制度設計,《居住證暫行條例》已經於2016年1月1日正式實施,目前各地都在制定地方辦法。

與戶籍制度相比,徐林稱,居住證制度很重要的前提是不能像戶籍那樣設很多前提條件,這是要重點推動的工作。

事實上,建立居住證制度近些年受關注,其核心是其背後指向的公民享受公共服務的權利。

「一般來說持有一個地方的戶籍,那就和原來的戶籍人口享受完全一樣的公共服務待遇;對沒有戶籍的那部分人,持有居住證的人強調的只是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服務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在每個地方差距不太一樣,有的地方差距大一些,有的地方可能差距很小。」徐林表示。

《居住證暫行條例》規定,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的權利。此外,還享受義務教育、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計劃生育服務、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出入境證件、換領及補領居民身份證、辦理生育服務登記和其他計劃生育證明材料等基本公共服務或便利。

「總的想法是,隨著居民在一個地方持有居住證的時間越長,所享受的公共服務的水平與戶籍人口的水平差距就越小,這是一種制度上的安排。」徐林說。

按照制度設計,待居住證和戶籍制度之間沒有什麼差別時,中國的戶籍制度就最終可以讓位於居住證制度。不過在專家看來,這個過程將會很漫長。

居住證制度是戶籍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同年7月30日,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其中要求各地「抓緊出台本地區具體可操作的戶籍制度改革措施」,建立居住證制度,對於5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將改進現行落戶政策,建立完善積分落戶制度。

截至目前,全國有28個省(市、自治區)出台了戶籍制度改革的具體方案。國家發改委表示,今年首要任務是使所有的地方都能夠出台具體落實國務院戶籍制度改革的做法和政策。

記者注意到,在各地的戶籍制度改革方案中,特大城市落戶還是有很高的門檻,幾乎所有出台實施意見的省份都提出,要合理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

加快中小城市培育

為落實1億人落戶的目標,國家發改委還將建立健全「人地錢」掛鉤機制。

徐林稱,一個地方落戶的人多了,給它建設用地的額度就需要與落戶數量掛鉤。落戶人口越多,建設用地規模應該越大。同時,哪個地方農民市民化工作推進得更快、落戶得更多、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更好,財政轉移支付就對這個地方的規模更大。

目前我國約有6億人居住在農村。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認為,農民工的市民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整個過程有多快,受很多條件的制約,比如公共服務的提供、財力狀況等。

「這不是簡單的給他發一個戶口本,說你是城市的市民了,是新市民了,這背後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讓他能夠享受到跟城鎮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韓俊說。

《居住證暫行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將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所需費用納入財政預算。

據了解,目前財政部正在制定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的相關政策。

楊宜勇認為,應該通過政策明確中央、地方等各級財政承擔的比例,而不是全部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

記者注意到,目前農業轉移人口正呈集中向大城市、特大城市流動的趨勢。國家發改委編寫並於日前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顯示,中國農民工流向地市級以上的佔70%以上,而流向小城鎮的不到10%。

徐林坦言,這是因為大城市、特大城市聚集資源、聚集要素的效率更高。

而這種流向趨勢與上世紀80年代我國城鎮化的說法即農民工要流向中小城市,而不是大城市、特大城市是相矛盾的。

如何引導農民工向中小城市移動?徐林表示,政府將通過公共資源的配置來盡力改變中小城市和大城市間的差距,特別是在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

據了解,中國目前人口接近14億,但是真正成為「城市」的才有600多個,超過10萬人的鎮已經有200多個。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6-04-24,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

⑦ 怎麼郵箱反對外國人永久居留法案

直接發這里

熱點內容
徐州市雲龍湖水環境保護條例 發布:2024-05-08 12:29:42 瀏覽:96
著作權法規定的出租權 發布:2024-05-08 12:16:02 瀏覽:144
預演算法實施條例哪年實施 發布:2024-05-08 10:57:15 瀏覽:442
運輸車超載條例 發布:2024-05-08 10:32:11 瀏覽:203
建設工程竣工結算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8 10:30:40 瀏覽:181
省內條例 發布:2024-05-08 05:00:26 瀏覽:952
公司法定代表人行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8 04:40:35 瀏覽:814
美國最高法院有票 發布:2024-05-08 04:33:45 瀏覽:278
民法典與人們的生活 發布:2024-05-08 03:21:31 瀏覽:420
有哪些地方規章舉例 發布:2024-05-08 01:32:18 瀏覽: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