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美國網路輿情的法律法規

美國網路輿情的法律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5-17 10:08:18

❶ 網上輿情應該怎麼解決

大多數公司都網上輿情的認知有所上升,也知道及時處理網上輿情的重要性。我們整理了網上輿情處理有效的方法,希望可以解答您的問題。

1.做好網上輿情監測,建立完善的應急制度

受互聯網特性的影響,網上輿情危機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為避免危機爆發時企業處於被動地位,所以我們認為網上輿情管控工作的第一要務是做好企業輿情監測,建立完善的應急管理制度。通過藉助一些第三方企業輿情監測軟體,可為企業輿情提供全天候不間斷的全網監測服務,及時發現負面苗頭及時通知相關人員處置,有效避免危機來臨時的自亂陣腳,錯失危機處置良機。

2.利用新媒體,發揮媒介宣傳作用

面對網上輿情危機,一些企業仍不能主動、及時、權威地發布新聞,引導媒體傳播有利於企業的信息,而是用對付傳統媒體的方式來進行新媒體時代的企業輿情事件處理其實並不能夠發揮企業媒體資源的作用。在這里我們建議企業方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發揮其強大的輿論宣傳力,及時發布真實權威信息,引導輿論的正確走向。

3.建立快速反應的網上輿情應對機制

企業在輿情危機發生後,如果過了黃金24小時後才回復,時效性太差,這個時效在輿情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網上輿情產生,就很容易擴散到全網全國,引起廣泛關注。因此,建議企業可以利用一些專業的網上輿情監測軟體,通過設置一些與行業、領域、產品、領導人等標簽相關的關鍵詞,進行實時全網監測,但凡出現了一絲絲的危機苗頭快速發布處理進展,及時回復大眾的問題,做好問題的解釋工作。

4.加強自身管理和監督,完善善後工作

很多企業錯誤地認為網上輿情事件結束後,企業輿情應對工作就完成了,其實不然。例如,此前發生的順豐快遞員私拆包裹事件,順豐雖在前期的應對處理中通過「絕不姑息、縱容任何違反法律法規和企業行為准則的不當行為」的表態巧妙地化解了一場輿論危機,但是事後僅對快遞員作出調離崗位處理,不符合部分網友的預想,使得回落的網上輿情再次升溫,掀起新一輪輿論風向。

❷ 網路輿情應該如何處置

一、應對媒體的正確態度和報道應堅持的原則

現實生活中,發生突發輿情事件後,很多當事企業和個人的第一反應常常是「防火防盜防記者」,不敢、不感、不想與媒體見面,期望輿情事件慢慢淡化下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各種小道消息盛行、次生輿情不斷,後果不堪設想。那麼,怎樣才是對待媒體的正確態度呢?

1、「不迴避、不遮掩、不說謊」。這是對待媒體采訪最基本的態度。輿情事件發生後,尤其突發事件,社會關注度高、影響很廣,受眾對事件發生瞬間的真相探尋、對事件原因的思考和總結、對事件發展走勢的判斷和預測,都是突發輿情發生後民間輿論場的焦點話題。面對洶涌的民意,當事企業此時「悶不作聲」或採取掩耳盜鈴式的方法無疑與民意對抗,此時最恰當的做法是對媒體采訪採取開放的態度,直面記者代表民意的問詢,直接、坦誠、真實地面對媒體,信息的及時披露才能有利於疏導民眾情緒、促進事件的最終圓滿解決。

2、「快報事實、慎報原因、重報態度」是突發事件發生後報道需要堅持的首要原則。輿情事件發生後首先需要向公眾表達或「惋惜」或「痛心」或「震驚」的心情,繼而對發生的事實進行客觀、准確、詳實地披露,同時介紹處理工作的最新進展。對於導致輿情事件發生的起因則要慎重表達,原因在於事件剛剛發生,很多細節還在調查核實的過程中,因此要慎重做出事發原因的相關表述,以防出現與最終調查結論相反的說法,讓受眾不知道到底該相信哪一個,以防引起不必要的質疑。

二、應對網路輿情的「234」策略

突發事件發生後,網路上的輿情一定會有集中的體現和反映。因此,對於任何企業和個人而言,高度重視網路輿情,學習必要的應對策略和技巧可備不時之需。做好輿情應對要「確保兩個前提」、「堅持三個原則」、「把握四個要點」。

1、確保兩個前提:第一,打鐵還得自身硬。對於企業而言,注意規避企業社會責任短板,努力與社會正向價值充分融合。第二,提高輿情素養。科學應對媒體、正確引導輿情;輿情處置能力是企業風險管控的重要組成部分,處置突發事件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互聯網運用能力的高低。

2、堅持三個原則:公眾利益至上,這也是一個組織社會責任的表現;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有效切割;成為第一消息源,掌握對外發布信息的主動權;與其被動說,不如主動說。與其遲說,不如早說。與其別人說,不如自己說。與其外行說,不如內行說。與其一般人說,不如領導自己說。

3、把握四個要點:既要快速反應,更要科學反應;既要務實處置,也要善用主流輿論(與主流媒體、意見領袖建立統一戰線);正確看待理性輿情與非理性輿情;尊重民意,又要避免被「民意」綁架。

如需在處置過程中了解輿情的實時變化、進行引導評估可運用識微商情這樣的輿情監測系統平台。。。。

❸ 輿論監督的法律依據

第三十四條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模範地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版,依法辦事,清正廉潔,勤權政為民,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自覺地接受黨和群眾的批評和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第十二條第三款:公務員應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接受人民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七條第7款:法官應當接受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
第八條第6款:檢察官應當接受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察法》
第三條:人**察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五條: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❹ 如何做好網路輿情處置

一、做好輿情預警監測,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受到互聯網特性的影響,網路輿情危機的爆發具有突發性,而健全應急管理預案對輿情危機的形成與發酵影響明顯。遲緩的危機應急管理容易引發輿論的質疑和批判,導致不良後果。因此應對負面輿情,要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做好輿情預警監測,建立輿情研判機制,及時發現負面苗頭及時處置。同時完善事件本身的重建、補償、調查、追究機制和信息流通的報告、指揮、發布、溝通機制。

二、發揮媒介宣傳作用,做到信息公開透明。事實上,突發事件演變為輿情危機,多數時候是由於真實信息傳播出現真空引起。而信息公開透明既可以滿足公眾知情權,同時還可以杜絕謠言傳播維護政府公信。在 「人人麥克風」的多元開放性網路輿情環境中,疏導輿情危機,要善於利用微博等新興媒介,發揮其強大的輿論宣傳力,及時發布真實權威信息,引導輿論的正確走向。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輿情動態收集分析和梳理,提煉輿論關切點,從而在信息公開過程中有針對性解答公眾輿論質疑。
三、謹慎處置公眾監督,積極應對負面輿情。突發事件在演變過程中,因社會性,會在傳播過程中遭到各種質疑、批評、追問、謠傳甚至謾罵。此時,如何面對這些質疑批評並作出合理的引導對於化解輿情危機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在基於事件事實和公眾訴求的前提下及時作出回應,言語要警惕官腔官調,應充分考慮公眾述求來處置問題。與媒體和大眾平交流時應降低姿態,保證平等溝通。對於確是部門失責行為要敢於認錯,避免因逃責嫌疑誘發新的輿情危機。
四、勇於直面輿論爭議,尋求輿論良性互動。在輿情應對過程中,相關部門不應局限在事件發生時官方的各種權威信息發布,對於輿論中帶有明顯失實、非理性、發泄式的言論,當事部門要以普通網民的身份,到輿論場域中和群眾展開「正面辯論」,通過真切的交流互動以正視聽。在網路引導過程中,要善於用公眾易接受的形式解讀法律條文和政策方針,需求與公眾保持良性的輿論互動,在真誠溝通中贏得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五、提升危機防範意識,真切關懷民眾權益。時下,網路輿論監督、網路問政走熱促進了社會管理的更加規范化,但無形中也給一些地方政府造成了壓力。因此,應對輿論監督,政府不能僅靠事後被動應對,而應提升自身危機防範意識,從現實根源入手,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加強自身管理和監督,這樣其公信力自然得到提升,輿情環境也會風平浪靜。

❺ 政府如何對待網路輿情及提高應對能力應採取哪些措施

一、政府如何對待網路輿情:

樂思軟體認為: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路輿情已經成為影響社持續有序發展、維護社諧穩定的極重要素。各級政府應加強輿情監控,及時獲知輿情態,深刻分析輿情信息,形成具有價值的輿情報告,積極引導社會輿論,從而形成健康的輿論氛圍。

政府只有做好輿情監測,才能及時發現負面輿情信息,以啟動應對措施或者應急預案。論壇、社區、博客、貼吧為網民發表言論提供了陣地,如果缺乏有效的監測手段,會造成突發輿論的大面積傳播,特別是一些負面言論,會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破壞投資環境、損害領導威信,這類信息需要及早發現,及時處理。其次輿情監測還可以幫助政府及時了解民眾對於某事件、人物、或者部門的意見,發現通過正規渠道難以發現的信息,以輔助制定正確的決策。

二、如何提升政府的輿情應對能力:

1、「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領導幹部應當了解互聯網,這是正確應對的基礎。一要加強學習。了解並掌握互聯網的一些基礎知識,運用互聯網技術的一些基本技巧。二要了解網路輿論。要看得懂網路輿論,知曉網路語言的基本含義。能對網路輿論的性質作出基本的判斷,正確區分出一般網路輿論、網路群體性事件、網路謠言。知曉網路輿論的發展規律,網路輿論產生的載體,網路輿論產生的現實背景。三要了解並掌握與網路媒體打交道的基本的技巧。發表具有傾向性的觀點時要進行充分的思考,不成熟的不講,不合理的不講。

2、「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網路輿論雖然產生並流傳於網路上,其根源還在現實生活。因此,正確應對網路輿論,加強日常工作的處理是重要一環。首先,領導幹部要加強自身素質建設。要對時代背景有基本的判斷,准確的理解並掌握上級的精神,不說、不做與時代精神、發展趨勢和上級精神相違背的話、相違背的事;對所主管或分管的工作瞭然於胸,不說外行話;時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領導幹部身份,不說與自己身份不符的話;時刻牢記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說與黨的基本政策、基本信仰相違背的話;不斷的聆聽並吸收群眾意見,尊重民意,不說「雷人」的話。

其次,要創新政府新聞機制建設。包括建設好並充分發揮好新聞發言人制度的作用,堵死流言產生的現實途徑;建立健全網路新聞發言人制度,定期的、有針對性的對群眾共同關心的問題釋疑答難;加強與網友的溝通,採取「做客」、與網友網上聊天等形式,主動的說明問題;加強政府網路平台的建設,主動設置話題,主動的引導網友。五要加強網路信息的回應工作。

第三,要做好信息公開工作。主動公開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涉及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些決策的結果,並做好充分的解釋工作。

第四,要建立健全網路輿情監督機制。針對一般性的網路輿論,要知曉,能判斷,有回應。要特別注意網路群體性事件的監控,對網路群體性事件要做到有預案、有應對、有措施。

3、「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應對網路輿論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確的應對措施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這是應對網路輿論的落腳點。具體要做到四個「堅持」:

堅持第一時間處理的原則。對網路輿論,特別是網路群體性事件,一定要第一時間知曉,第一時間應對,不能拖拖拉拉。堅持開放的原則。網路在上達民意、公開訴求、輿論監督、參政議政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和重要。網路已成為作為社會公眾一部分的網民群體最為直觀、便捷、互動、順暢的參政議政平台,要讓網友充分的發聲,這既是政府的職能之所在,也是政府應盡的義務;堅持包容並蓄的原則,對於合理性的建議和意見,要有針對性的進行吸收,一時做不到的,吸收不了的,要進行充分地、合理地解釋,解釋要盡量做到詳細,不但要講清楚為什麼沒有採納,而且要講清楚在什麼條件下、經過多長時間會採納,同時,還要講清楚已經或即將採取的具體措施;堅持依法處理的原則。


❻ 如何預防網路輿情風險

如何預防網路輿情風險

一、做好輿情預警監測,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受到互聯網特性的影響,網路輿情危機的爆發具有突發性,而健全應急管理預案對輿情危機的形成與發酵影響明顯。遲緩的危機應急管理容易引發輿論的質疑和批判,導致不良後果。因此應對負面輿情,要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啟用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系統內的預警支持功能做好輿情預警監測,建立輿情研判機制,及時發現負面苗頭及時處置。同時完善事件本身的重建、補償、調查、追究機制和信息流通的報告、指揮、發布、溝通機制。
二、發揮媒介宣傳作用,做到信息公開透明。事實上,突發事件演變為輿情危機,多數時候是由於真實信息傳播出現真空引起。而信息公開透明既可以滿足公眾知情權,同時還可以杜絕謠言傳播維護政府公信。在 「人人麥克風」的多元開放性網路輿情環境中,疏導輿情危機,要善於利用微博等新興媒介,發揮其強大的輿論宣傳力,及時發布真實權威信息,引導輿論的正確走向。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輿情動態收集分析和梳理,提煉輿論關切點,從而在信息公開過程中有針對性解答公眾輿論質疑。

三、謹慎處置公眾監督,積極應對負面輿情。突發事件在演變過程中,因社會性,會在傳播過程中遭到各種質疑、批評、追問、謠傳甚至謾罵。此時,如何面對這些質疑批評並作出合理的引導對於化解輿情危機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在基於事件事實和公眾訴求的前提下及時做出回應,言語要警惕官腔官調,應充分考慮公眾述求來處置問題。與媒體和大眾平交流時應降低姿態,保證平等溝通。對於確是部門失責行為要敢於認錯,避免因逃責嫌疑誘發新的輿情危機。
四、勇於直面輿論爭議,尋求輿論良性互動。在輿情應對過程中,相關部門不應局限在事件發生時官方的各種權威信息發布,對於輿論中帶有明顯失實、非理性、發泄式的言論,當事部門要以普通網民的身份,到輿論場域中和群眾展開「正面辯論」,通過真切的交流互動以正視聽。在網路引導過程中,要善於用公眾易接受的形式解讀法律條文和政策方針,需求與公眾保持良性的輿論互動,在真誠溝通中贏得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五、提升危機防範意識,真切關懷民眾權益。時下,網路輿論監督(藉助多瑞科輿情數據分分析站搭建輿情預警機制)、網路問政走熱促進了社會管理的更加規范化,但無形中也給一些地方政府造成了壓力。因此,應對輿論監督,政府不能僅靠事後被動應對,而應提升自身危機防範意識,從現實根源入手,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加強自身管理和監督,這樣其公信力自然得到提升,輿情環境也會風平浪靜。

❼ 世界各國有什麼法律是管媒體等輿論的

1 英國對媒介內容的管理,報業和廣電媒體截然不同。由於英國沒有《出版法》和《新聞法》,所以對於報紙內容沒有專門法律規章的制約,也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監管,只要不違反基本法律中的相關規定,政府不會橫加干涉。
而英國對廣電媒體的管理較報業而言嚴格很多,政府按照國會的條令來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比如獨立電視委員會(ITC)、無線管理局(RA)、BBC理事會、通信管理局(OFCOM)等,同時還頒布廣播電視法案、通信法案,對從廣播執照、責任、節目內容、廣告到媒介所有權等等都有非常詳細的條文約束。除此以外,廣電媒體也必須遵守基本法律中的相關規定。
英國屬於典型的海洋法系國家,其憲法(consititution)框架是不成文法,也就是說沒有一部專門的憲法法律文件。但是,在這一憲法框架下有許多來源可以作為依據,只不過,有些來源被記錄下來,而另一部分則沒有被記錄下來。這些來源都是在日常具體實施過程中針對出現的緊迫問題作出的反應,決不是根據某些理論而先驗地制訂出的廣泛而又全面的法律條文,所以這些法律來源也經常會有修改和補充。
英國有法律明確保護公民名譽不受無理惡意的詆毀與誣蔑,這些誹謗包括文字形式的誹謗(libel)和口頭形式的誹謗(slander)。任何製造和散布誹言的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對於媒體而言,損傷他人利益、品格和名譽的內容一旦發表,就被認定為誹謗,而這其中直接或間接傳播誹謗的人,也可以被起訴責償。法律責難的重點不在於書寫,而是在於「公布」,法律課責的也只是事實,而不問意思。 法庭上原告只要向陪審員和法官證明 :被告的言論損害了原告的名譽、被告的言論確確實實是針對原告的、被告的這些言論已經被發表了,那麼,媒體就當被判誹謗罪。不過,到目前為止,英國還是沒有專門的《隱私權法》。只是在一些普通的法律條款中有所論及: 比如,《數據保護法》禁止為某一目的收集的數據被用於其他用途。依據本法, 數據擁有人有權了解記者用了自己哪些材料。不過,1998 年通過的《數據保護法》規定了某些例外情況, 即數據的某些特殊用途可以不受此法限制, 新聞調查便是一種重要的特殊用途, 因而是一種例外。
另外,《信息法》禁止泄露機密, 例如僱主的某些機密

2 美國立國之初,就通過憲法第一修正案(也稱人權法案)確立了"國會不得廢止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集會請願、訴願之自由。"美國新聞界把憲法第一修正案看作是美國第一部的新聞法,具有重要意義。美國早期的政治家把爭取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視作美國政治觀念中"人權"的一個核心內容。
由於當時美國政黨報紙林立,一些報紙經常相互攻擊漫罵,179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誹謗法》,約束報紙敗壞政府官員名譽而製造惡意的言論。《誹謗法》1801年在失效。
行業協會自律是美國媒體控制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美國媒體經常性管理的一種方式。現在美國媒體的各種協會很多,制定了詳細的自律條款,約束媒體從業人員的行為。美國報紙發行人協會1887年成立,主要是維護報紙所有者的利益,同時自律協會內部成員的新聞道德行為。1992年該協會與其他五個協會合並,是美國歷史上存在時間較長的行業自律組織。美國報紙主編協會,在1923年首屆年會上就提出了關於新聞道德准則的《新聞規則》。1929年全國廣播業者協會通過了《全國廣播業者協會道德准則》、《全國廣播業者協會商業行為准則》,以後又有《全國廣播業主協會電台准則》、《全國廣播業主電視准則》,美國所有的商業電台和電視台中,一半以上加入了這個協會。
美國現代媒體運作方式成熟,各個不同媒體現在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工作程序,其中也包括了媒體內部工作管理機制,保障媒體可以實現報道目的。
這種管理機制更注重的是如何提高報道的質量,著眼點不僅僅是控制記者,但是確有一些限制性的條例和觀念。所以記者的報道一般並不是隨意的,更多的時候是根據整個報道計劃完成報道任務。
更重要的是,美國媒體從業者遵從著WASP(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文化傳統精神,追求自由平等和個人的權利,強調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加之美國媒體的高度壟斷化,他們與管理者並沒有根本觀念的沖突,在很多的時候,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很多媒體從業者自願遵守這些條例法規。這在9.11事件中體現的十分明顯,這一期間美國輿論的高度一致,在他們看來很正常

其他講起來就太多了 還有法律根源 也非常多 多的可以寫好幾本書 你要是真想了解 去買些相關的法律書籍看下 我能說的也就這么多了

❽ 網路輿情分析,研判,應對和引導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和黨內法規,對涉及公共管理主體及其公職人員的廉政、勤政和善政方面輿情的監測、研判、處置,反腐敗職能部門責無旁貸。即使那些表面上看不屬於廉政勤政輿情的網路事件,其背後或多或少也與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公職人員廉政勤政等因素有著關聯。因此,在網路輿情頻發和網路輿情監管缺乏成熟制度的條件下,反腐敗職能部門准確把握廉政網路輿情監測、研判、處置的基本原則就顯得甚為重要。筆者認為,反腐敗職能部門應把握五個基本原則:不懼不偏原則、無罪推定原則、依法處置原則、合理懷疑原則、問責與制度修正同步推進原則。

不懼不偏原則

不懼不偏原則,自古就是中國官員職業道德的核心要求,這也應是反腐敗職能部門在廉政網路輿情監測、研判、處置中應遵循的基本准則。

毋庸置疑,不懼才能做到不偏。何謂「不懼」?中國古語曰,「懼,恐也」(《說文》);「故有知非以慮是,則謂之懼」(《荀子·解蔽》);「勇者不懼」(《論語·子罕》)。首先「不懼」是指「無慮」,心底無私天地寬。在應對廉政網路輿情時,反腐敗職能部門應本著「沒有自己的利益」的理念研判、處置。反腐敗職能部門只有真正做到「無慮」才能「無懼」。其次是「正義感」。伸張正義是反腐敗職能部門存在的第一價值。在實踐中,反貪肅腐的激情有時會被「理性」所扼殺,而正義感則是「不懼」的精神力量。三是不懼權勢。反腐敗職能部門要堅持依法依紀辦事,敢於碰硬。

「不偏」是指反腐敗職能部門在處理網路輿情事件時,應當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做到公平公正。網路輿情事件的發生,往往是強勢者與弱勢群體利益博弈引發利益沖突加劇的產物,是公眾對政府滿足自身利益的期望與政府不能有效滿足公眾期望之間矛盾沒有得到及時妥善解決的產物。基於反腐敗職能部門的職能特點,廉政網路輿情一旦發生,其很可能成為一些人尋租的對象。故此,在網路輿情研判、處置中,反腐敗職能部門應當將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懲治腐敗,提升政府公信力。著重防範在處置網路輿情事件中出現「選擇性失明」與「選擇性監督」的問題。

無罪推定原則

無罪推定原則是義大利刑法學家貝卡利亞在其《論犯罪與刑罰》中提出的理論構想:「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證實有罪之前,應有權被視為無罪。」

無罪推定原則的意義在於防止過早地和無根據地把任何人看做罪犯,不允許有權機關根據未經充分檢驗的材料和違反既定證明程序而取得的信息來認定犯罪,實現對人權的保護。在網路輿情監測、研判、處置中,反腐敗職能部門應秉承理性寬容的倫理觀,以無罪推定原則去理解與善待網路輿情的傳播者。如果輕率地將一些過激的乃至不當的網路言行簡單化處理,視為有罪而加以推定,那將扼殺這一新型社會民主監督的萌芽。毋庸置疑,網路輿情尤其是廉政網路輿情是社會民主監督的重要途徑,是衡量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是實現反腐敗制度創新的外部動力,它將有力彌補體制內監督的缺陷。

依法處置原則

在應對、處理網路輿情事件中,反腐敗職能部門必須堅持依法處置原則。

某地曾出現「房票門」,這一亂象被網路曝光後,當地有關部門的新聞發言人在處置這一網路輿情時表示:「只要自覺上交不正當所得將免予處罰。」該言論明顯背離依法辦事原則。類似這種以功利主義的方式平息事端,解決社會矛盾,以求維護政府形象的情況時有發生。故反腐敗職能部門在處置網路輿情事件中,應當嚴守法律底線,做到依法處置。

首先,在處置網路輿情事件中,應當遵循憲政原則。憲政是指一種在憲法之下使政治運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狀態,它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被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當前一些地方的法規、制度本身就存在違背憲政的現象,反腐敗職能部門如果據此來處置網路輿情,很可能會陷入以違法不當的手段處理違法不當事件的境地。

其次,正確處理法律與政治的關系。在處置網路輿情事件中,存在著泛政治化的現象,用政治眼光而不是依據法律來認定網路輿情的性質與影響。不敢正視當前反腐倡廉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談腐色變,認為腐敗問題揭露多了,就會影響到當地和諧穩定和黨政機關形象。長此以往,問題會越積越多,網路輿情風險也會越大。

再次,網路輿情處置的法律依據往往具有雙重性,即國家法律與黨內法規。由於網路輿情源往往不是來自黨政機關公職人員,而是社會普通公眾,故不能以黨內法規來代替國家法律,不能運用黨內規定來認定社會公眾的責任,而應依據法律原則,在法律框架下實施對社會領域的管理,更多地運用非強制性的政策工具實施管理。

最後,依法辦事也應凸顯反腐敗職能部門履職行為的法治化,即反腐敗職能部門自身首先應當成為網路輿論監督的對象,其自身必須在法律法規的范圍內有效行使職權,尤其是防範案件查辦中自由裁量權的濫用。

合理懷疑原則

網路輿情往往凸顯為網民或者新媒體對某些官員腐敗行為的一種懷疑,甚至是道聽途說,類似中國古代的「風聞奏事」。這種懷疑或真或假,有多少水分,是需要加以認真調查的。針對這樣一種網路輿情現象,反腐敗職能部門應當立足於防範利益沖突的理論視野,本著合理懷疑態度去處置網路輿情事件。因為社會公眾的懷疑源於社會民主監督的倫理要求,社會公眾不具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其與官員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他們對官員的監督往往是通過任意懷疑來表現的,你不能要求其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這也非公眾之義務。如果要求社會公眾的懷疑必須限定在「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范圍內,就等於變相地剝奪了社會公眾的憲法權利。

防範利益沖突理論為評定官員「可能的」道德危機和法律危機提供了分析框架。正如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前司長梁錦松引咎辭職書中所述的:「我承認我並未能完全符合《問責制主要官員守則》,尤其是第5.1條有關主要官員須避免令人懷疑他們不誠實、不公正或有利益沖突。我就事件對政府帶來負面形象深表歉意。我願意為我的過失負上責任。」由此可見,合理懷疑原則既是社會公眾監督權的體現,也是反腐敗職能部門處置網路輿情事件應當遵循的原則。

問責與制度修正同步推進原則

在應對網路輿情事件中,反腐敗職能部門還必須堅持問責與制度修正同步推進原則。

在處置網路輿情事件中,反腐敗職能部門要強化對網路輿情事件中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不作為、亂作為行為的剛性問責。現在,某些地方官員為應對輿論的壓力,往往在問責技巧方面做文章,以假問責、輕問責來規避真問責、重問責,採取問責手段如同蜻蜓點水,「高調問責、低調復出」現象時有發生。一些領導幹部被問責以後,只要「實績突出」,一年後就可官復原職,兩年後還可提拔使用,這使問責制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對公眾的反腐敗信心的維護產生了逆向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為反腐敗職能部門,切忌出發點錯位,廉政網路輿情處置工作不是單純放在如何應對網路輿論所帶來的對政府的負面影響上,而是應當對在網路輿情事件中負有責任的政府部門和相關負責人進行強有力的問責,在嚴厲問責的基礎上改進制度缺陷。十七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提出對政府各項制度進行廉潔性審查,其目的就是要通過制度修正實現從源頭上預防腐敗。

❾ 網路輿論犯法嗎

瑞頻人民輿情分析報告指出,在網路輿論場,還有兩個很有意思的邏輯:一是如果法院審判真的會屈從輿論,那隻能說明法院沒有真正的獨立審判,因此那就更需要輿論的監督,「公正的司法不怕輿論監督,不公正的司法才需要輿論監督」。二是輿論干預司法的「成功」案例越多,越會堅定公眾對司法的不信任,也愈發鼓勵公眾按照自己的判斷,對各種案件作出自己的「裁決」。對於網路輿論圍裹的中國司法,協調民意與法理的沖突顯然需要更多工作要做。

當然,也不必過多擔憂所言「輿論司法」的放縱與粗暴。國內輿論場還有一個特徵,就是當前的輿論壓力源往往還包含大量的律師群體的發聲,他們往往成為重大司法案件中的話題議程設置的「先鋒」與「中心」。他們用法律的觀點看待問題、解剖問題,在促長輿論威力的同時,也使網上的言論更具有「專業性」特點。有知名律師在微博就認為,「沒有律師的輿論,缺乏打擊力」。

當前,必須做好輿情監控。中國日益勃興的網路輿論已對司法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司法公開被認為是輿論理性的前提。眾多輿論關注的大案要案在微博平台直播庭審,敞開了法庭的大門,摒棄了司法的封閉,讓加v的法庭微博,成為備受關注的新風景。

熱點內容
司法考試主觀題答案 發布:2024-05-04 23:13:15 瀏覽:229
民法典動遷 發布:2024-05-04 19:58:22 瀏覽:567
刑事事訴訟法全文 發布:2024-05-04 19:49:23 瀏覽:60
注會經濟法有幾道大題 發布:2024-05-04 17:49:19 瀏覽:640
社會與法河北邢台 發布:2024-05-04 15:26:45 瀏覽:823
中國第一部有關公司的法律是 發布:2024-05-04 15:26:43 瀏覽:456
經濟法概論第二版2017 發布:2024-05-04 12:59:35 瀏覽:983
縣級立法權 發布:2024-05-04 12:59:20 瀏覽:728
程遠律師6 發布:2024-05-04 08:15:25 瀏覽:380
法治投訴電話 發布:2024-05-04 05:22:16 瀏覽: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