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規章制度
① 規范,制度,規則,責任制,規章制度之間的區別
1、企業規則是指企業的游戲規則,即內部的制度和流程。
企業的運作必須讓員版工體驗到公權平與平等,也就是說不是老闆想怎樣就怎樣,而是制定出一個規則大家共同來遵守。規則還使企業的運作規范化,不因人而異,也可以讓新人「照圖索驥」。
因此,致力於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企業家都應該重視企業規則的建立和執行。
2、制度就是規則的體現與表現形式,也可以稱為規章制度。
企業規章制度,是企業針對科研生產、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各項活動統一制定的各種規定、規則、章程、辦法、標准、程序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企業法律顧問實務》P527)
3、規范是一個技術標准,例如水工施工規范,不同國家、行業都有自己的規范和標准。
4、責任制是規章制度的一種或一部分,它指某一項工作有誰來負責、責任與權利的界定等內容,例如安全生產責任制就將安全生產責任細化到組織的各個崗位,明確其責權和獎懲。
② 規章制度中,制度、通則、准則的區別是什麼
企業財務通則和企業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制度的區別
1、實施范圍不同
企回業財務通則在金融企業除答外的具備法人資格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執行(其他企業參照執行)。
企業會計准則目前僅在上市公司執行,在所有企業執行還需要二至三年時間。
2、側重內容不同
企業財務管理圍繞企業資金籌集、資產營運、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財務監督等財務要素,為企業提供財務行為規范。企業財務管理需要利用會計信息,重在對財務行為的前期決策和過程約束,對企業經營風險進行控制,對企業的經營成果進行評價。《通則》一方面將原會計與稅務內容交由相關制度進行規范,另一方面對同時涉及財務與會計的相關問題進行強化陳述,側重於指導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建立。
企業會計准則主要規范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主要內容參照國際會計准則,包括1個基本准則和38個具體會計准則。是對資產、負債、權益、收入、成本、利潤等會計要素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為有關方面提供決策依據,會計核算為企業財務管理提供基礎,重在對財務行為的過程核算和結果反映,側重於指導企業會計核算體系的建立
③ 規章制度和規程標准很多為什麼不執行
1、部分基層員工對規章制度和規程內容不清楚;
2、部分基層員工對執行規章制度和規程覺得麻煩,不夠重視;
3、基層員工工作繁瑣,工作考核指標多,員工工作壓力大,工資低,如何有效執行。
④ 規章、規程、規定、規范的區別
1:含義的區別
規章是行政性法律規範文件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設區市的人民政府,在它們的職權范圍內,為執行法律、法規,需要制定的事項或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規程指是「規則+流程」。所謂流程即為實現特定目標而採取的一系列前後相繼的行動組合,也即多個活動組成的工作程序。
規定是指對某一事物做出關於方式、方法或數量、質量的決定。強調預先(即在行為發生之前)和法律效力,用於法律條文中的決定。規定作動詞指對事物的數量,質量或方式,方法等做出具有約束力的決定,比如說:~產品的質量標准 | 不得超過~的日期等。
規范意指符合邏輯,客觀、真實、全面、完整、准確、及時,達標。
2:使用對象的區別
規章:規章是各級領導機關及其職能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為實施管理,規范工作、活動和有關人員行為,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並發布實施的、具有行政約束力和道德行為准則的規范性文書的總稱。規章分為行政規章,組織規章,業務規章,一般規章。
規程:作程序貫穿一定的標准、要求和規定,如安全操作規程,工作規程,技術管理規程。
規定:法律用詞,預先制定規則,以作為行為的標准。或者權威性地確定為一種指導、指示或行動規則。泛指定出具體要求。
規范:榜樣,標准,典範,示例;標準的例子;如坐姿規范。習俗或法規;約定俗成或明文規定的標准
3:詞語特性的區別
規章:作名詞
規程:作名詞
規定:作名詞,動詞等詞性
規范:作名詞,動詞等詞性
(4)規范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例句:
規章制度的制定程序關鍵是要保證制定出來的規章制度內容具有民主性和科學性。
《煤礦安全規程》是2011年2月煤炭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編寫。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二:「我們對於這項工作是規定了這樣的步驟的。」
老一輩的人說,這個人真本分,做事說話全憑良心,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說話誠實,現在的年輕人,露大腿。不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