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法規
⑴ 有關科技的政策法規有多少條
據傳,水母姓柳,生性賢良,家住晉祠附近的金勝村,嫁到晉祠為媳。不幸的內是,她同嫁後橫遭婆容線虐待,每日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後桶,名為嫌臟,實則存心刁難。一天,柳女挑水歸來,在途中一騎馬人要借水飲馬,柳女欣然應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時,那人送給柳女一條金絲馬鞭,並告她馬鞭放在瓮中,只要輕輕向上一提,水即滿瓮。柳女回去一試,果然靈驗。這個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發現,一次她趁獲女回娘家不在,從瓮中提起馬鞭,頓時,水從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沒附近村莊……,柳女正在娘家梳頭,聞訊趕來,毅然坐在瓮上,水勢一下變小,人們得救了,水母再也沒有離開水瓮。
⑵ 科技政策與法律法規的介紹
《科技進步法》明確抄規定了科學技術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確定了中國發展科學技術事業的基本方針和基本政策,並確定了推進科技進步的主要制度。同時,它還比較全面地規定了中國科技發展的目標、作用、資金來源、科技獎勵制度等,從而成為指導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大法。
⑶ 我國關於科技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⑷ 什麼是「法律科技」
科技對法律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影響法律的內容、形式、傳播等;而法律對科技的反作用表現為法律為科技提供規則和秩序,保證科技為人類福祉服務的正確方向等。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
一、科技對法律的影響作用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科技的發展影響著立法的內容,成為法律規定的重要的依據。
2、科技影響法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使法的表現形式更科學合理,法的信息傳播更便利、公開、快捷、准確和充分。
3、科技影響法的調整范圍,將會導致新的法律部門的出現。
4、科學技術影響立法體系、程序和方法,促進立法的專門化、民主化、科學化和高效化,使得法律更具操作性。
5、科技影響法律技術和法律調整機制及其執法,促進法律調整機制和執法手段的科學化、公正化、合理化和高效化。
6、科技影響法學教育、法制宣傳和法學研究的方式和內容,促進法學教育、法制宣傳和法學研究方法與內容的更新和發展,增強公民守法的自覺性。
二、法律對科技的反作用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法組織和協調科技活動,為科技活動和科技管理提供民主、科學的規則和秩序。
2、法律利用激勵原理促進科技發展。
3、法調節科技成果應用中產生的利益關系,保證和促進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廣。
4、法確認和保障科技活動主體科學研究、發明創造的自由,為科技活動創造自由、寬松、安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
5、法協調科學技術與人的各種關系,保證科學技術為人類福祉服務的正確方向。
6、推動國際間科學技術合作,促進科學技術的全球共享和高效能運用。
⑸ 高分尋找與科技有關的法律、法規、政策
你要知道來「國家對科技創自新的政策 對科技主管部門職責的要求等」最權威的地方當然是:
國家科學技術部
網址如下:
http://www.most.gov.cn/
希望你能找到你所需要的~!
⑹ 技術法規和經濟法規的區別
1、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版僅指全國人大及其權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與法規等一起談時,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
2、法規,在法律體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法規即指國務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機關和經濟特區人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3、規章是行政性法律規範文件,之所以是規章,是從其制定機關進行劃分的。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在它們的職權范圍內,為執行法律、法規,需要制定的事項或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法律和法規的區別,主要在於制定機關的不同,一個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一個是國務院或地方人大等機構。再次,其效力層次也是不同的,法律的效力大過法規的效力
⑺ 科技政策與法律法規的科教興國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這是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科技政策。當前,中國更加強調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和實現產業化。
「依法治國」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的治國理念。中國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科技政策法規體系建設,這是國家實施科技興國戰略的重要保證。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科技進步法、農業技術推廣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學技術普及法、計量法、標准化法、專利法等十幾部與科技相關的法律,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制定了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科技獎勵條例等一系列有關科技的政策法規。各地方也紛紛出台相應的法規、實施細則等。這些科技法律法規對保障中國科技政策的實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⑻ 技術法規的介紹
技術來法規指規定強自製執行的產品特性或其相關工藝和生產方法(包括適用的管理規定)的文件,以及規定適用於產品、工藝或生產方法的專門術語、符號、包裝、標志或標簽要求的文件。這些文件可以是國家法律、法規、規章,也可以是其它的規范性文件,以及經政府授權由非政府組織制定的技術規范、指南、准則等。
⑼ 科技政策與法律法規的促進普及
促進科學普及是中國科技政策的重要內容。中國的科學普及包括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2002年6月,中國頒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它要求「國家機關、武裝力量、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農村基層組織及其他組織應當開展科普工作」;「國家扶持少數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的科普工作」;「國家保護科普組織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權益,鼓勵科普組織和科普工作者自主開展科普活動,依法興辦科普事業」等等。
不僅如此,國家還在一系列有關的政策法律條文中明確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第20條規定:「國家發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事業,普及科學和技術知識,獎勵科學研究成果和技術發明創造」。
1993年10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科學技術工作者有依法創辦或者參加科學技術社會團體的權利」、「科學技術社會團體應當在推進學科建設、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培養專門人才、開展咨詢服務、促進學術交流、維護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1994年12月實施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共同發布的第一個全面涉及科普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它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興旺和民族強盛的角度,論述了加強科普工作的重要意義。
2003年6月頒布的《關於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通過對綜合類科技報紙、科技音像製品、科技館等科普基地的門票收入以及科普捐贈等項目實施優惠的稅收政策,來激勵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