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條例
1. 珠海經濟特區商事登記條例的第二章 設立、變更、注銷登記
第七條 商事登記機關應當設置商事登記簿作為法定載體,記載商事主體登記事項和備案事項。
商事登記簿上記載的事項具有法律效力。
商事登記簿記載的內容可供查閱、復制。
第八條 商事登記事項包括:
(一)名稱;
(二)住所、經營場所;
(三)商事主體類型;
(四)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商事主體負責人姓名;
(五)商事主體的出資額;
(六)投資人姓名及其出資額。
商事登記機關應當根據商事主體類型分別規定商事登記事項內容並予以公布。
第九條 商事備案事項包括:
(一)章程(協議);
(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姓名;
(三)分支機構登記情況;
(四)公司秘書的姓名。
商事主體備案事項發生變化的,商事主體應當自變更決議或者決定作出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商事登記機關申請變更備案。
第十條設立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等商事主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經有關部門批准後方能申請設立登記的,申請人應當在申請商事主體設立登記前辦理相關批准手續。
第十一條 商事登記機關應當制定並公布商事主體設立、變更、注銷登記及備案需要提交的全部申請材料目錄。
第十二條 商事登記機關對申請人提交的材料進行形式審查,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應當當場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材料,並說明要求;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應當受理,並自受理之日起在一個工作日內予以登記;一個工作日內不能完成登記的,經商事登記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三個工作日。商事登記機關辦理商事登記,不收取登記費用。
申請人應當對其提交的申請材料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第十三條 依法設立的公司和非公司企業法人,由商事登記機關頒發法人企業營業執照;依法設立的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由商事登記機關頒發非法人企業營業執照;依法設立的企業分支機構,由商事登記機關頒發分支機構營業執照;依法設立的個體工商戶,由商事登記機關頒發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
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台灣地區居民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申請登記為個體工商戶。
第十四條 營業執照簽發日期為商事主體成立日期。
第十五條 營業執照記載事項與商事登記簿不一致時,以商事登記簿記載的內容為准。
營業執照的式樣和記載內容由商事登記機關發布。
第十六條 申請商事登記的,申請人應當申報住所或者經營場所。
商事主體以其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住所,作為商事主體的法定地址。
商事主體的經營場所是其從事經營活動的營業場所,經營場所可以與住所不一致。經營場所和住所不一致的,可以辦理分支機構登記,也可以向商事登記機關申請備案。
商事主體可以在商事主體登記許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上公示經營場所。
第十七條 商事主體申請住所和經營場所登記時,只需提交對住所和經營場所享有使用權的證明,商事登記機關不審查住所和經營場所的法定用途及使用功能。申請人對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的合法性負責。
根據商事主體的經營項目,其經營場所依法應當取得規劃、環保、消防、文化或者衛生等相關行政許可審批部門批準的,商事主體應當依法向相關部門提出申請,經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第十八條 在珠海經濟特區的辦公區域內,經市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出具住所使用證明的,同一地址可以作為多家商事主體的住所。
第十九條 有限責任公司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度,其登記的注冊資本為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商事登記機關不登記有限責任公司的實收資本,申請人無需提交驗資證明文件。
第二十條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認繳和實繳的出資額、出資時間、出資方式、非貨幣出資的繳付比例等出資事項由股東約定,並記載於公司章程。
股東繳納出資的,公司應當向股東出具出資證明書。公司可以向商事登記機關申請實收資本備案,申請備案的,應當提交驗資證明文件。
注冊資本繳付情況的真實性由公司及其股東負責。
第二十一條 申請人辦理商事登記,可以自行選擇是否申請名稱預先核准。
本市實行有利於商事主體開展經營活動的商事主體名稱登記制度改革,具體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二條 經營范圍由商事主體通過章程載明。商事主體章程中記載的經營范圍,應當符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商事登記機關應當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為商事主體提供指引。
商事主體的經營范圍分為一般經營項目和許可經營項目。
一般經營項目是指不需批准,商事主體可以自主經營的項目。商事主體領取營業執照後,憑營業執照經營一般經營項目。
許可經營項目是指法律、法規規定須經有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相關經營活動的項目。經營資格許可不作為商事登記的前置條件。
第二十三條 商事主體登記事項發生變化的,商事主體應當自變更決議或者決定作出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商事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未經變更登記的,商事主體不得擅自改變商事登記事項。
第二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商事主體應當向商事登記機關申請注銷登記:
(一)章程規定的解散事由出現的;
(二)根據依法作出的決議或者決定解散的;
(三)因合並、分立解散的;
(四)被依法予以解散的;
(五)被依法宣告破產的;
(六)被依法責令關閉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五條 商事登記推行網上申報、受理、審查、發照、存檔的登記模式。電子檔案和紙質檔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商事登記機關推行電子營業執照,電子營業執照與紙質營業執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商事主體根據需要,可以申請商事登記機關頒發紙質營業執照。
第二十六條 推行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合一的登記制度。
2. 商事登記制度-認繳資本繳納期限
(1)注冊資本認繳期限由股東自行約定。
根據上述法律規定我們可知,注冊資本認繳期限由股東自己約定,法律不做限制。關於注冊資本認繳期限,根據目前注冊資本制度是認繳制度。
也就是說在辦理營業執照的時候,工商局不再需要驗資報告,而且注冊資本金額的多少以及注冊資本認繳的期限都是由股東自行約定,只要在公司章程中載明就可以了。
所以,關於注冊資本認繳期限的規定就是由股東自行約定。
(2)注冊資本認繳期限並不是越長越好。
正因為注冊資本認繳期限是股東自己約定,於是部分創業者就認為注冊資本認繳期限是不是越長越好,其實並非如此。
因為注冊資本認繳期限等信息以後均是向社會公眾公示的信息,如果客戶看到股東長期沒有向公司實際繳納注冊資本,有可能會認為股東沒有實力,會降低對該個公司的信用評級,從而可能影響公司業務。
認繳金額、出資時間雖是公司股東(發起人)內部的自行約定,但也要切合實際:比如股東認繳的注冊資本應當與公司規模、股東自身經濟實力相匹配等。
出資時間應當為固定期限,且符合公司經營實際,不得約定為無期限或超過公司的經營期限。
因此對於公司注冊資金認繳時間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就可以了。
(3)若規定的認繳期限內未能足額出資,應承擔相應責任。
股東應當按期足額繳納公司章程中規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股東不按照前款規定繳納出資的,除應當向公司足額繳納外,還應當向已按期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
(2)商事條例擴展閱讀:
注冊資本認繳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1、實行認繳制也相應配套出台了《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條例規定企業必須在公示系統如實公示認繳、實繳額,便於公眾查詢。假如別人與你簽訂大額經濟合同前查到你公司實繳額較少,那麼人家可能會懷疑你的實際履約能力,也許合同就簽不了,生意就黃了。
2、認繳資金也並非越多越好,如果在約定期限內未完成出資,需要承擔相應責任,但是可以在約定出資期限屆滿前做注銷登記。
3、股東要按照自主約定並記載於公司章程的認繳出資額、約定的出資方式和出資期限向公司繳付出資,股東未按約定實際繳付出資的,要根據法律和公司章程承擔民事責任。
4、如果股東沒有按約定繳付出資,已按時繳足出資的股東或者公司本身都可以追究該股東的責任。如果公司發生債務糾紛或依法解散清算,沒有繳足出資的股東應先繳足出資。
網路-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
3. 為什麼《深圳經濟特區商事條例》會被廢止
因為已經不適合現今的法律發展發展了。特區的特性基本不存在了。
4. 最早的公司法何時誕生
1、有關公司的最早立法可以追溯到1673年法王路易十四頒布的世界上第一部商事內法律——容《商事條例》,1807年9月法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商典法——《法國商典法》。
英國於1856年頒發了世界上第一部單行公司法,即《合眾公司法》,1908年則頒發了世界上第一部統一的公司法。
2、中國最早的公司法是1903年頒布的《公司律》。
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於1993年12月29日通過,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
5. 公司的性質是怎麼分級別
公司的主要形式為無限責任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兩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兩合公司,其區別於非盈利性的社會團體、事業機構等。現行中國公司法規定的公司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1、無限責任公司:是指全體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連帶清償責任的公司。
2、有限責任公司:是指公司全體股東對公司債務僅以各自的出資額為限承擔責任的公司。
3、兩合公司:是指公司的一部分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另一部分股東對公司債務僅以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的公司。
4、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公司資本劃分為等額股份,全體股東僅以各自持有的股份額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公司。
5、股份兩合公司:是指公司資本劃分為等額股份,一部分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另一部分股東對公司債務僅以其持有的股份額為限承擔責任的公司。
(5)商事條例擴展閱讀:
上市公司、責任公司、有限公司、集團企業的區別
1、上市公司:
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種,這種公司到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除了必須經過批准外,還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
2、有限公司:
中國的有限責任公司是指由五十個以下的股東出資設立,每個股東以其所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法人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債務承擔全部責任的經濟組織。有限責任公司包括國有獨資公司以及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3、集團公司:
集團公司是為了一定的目的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的團體公司,是指以資本為主要聯結紐帶,以母子公司為主體,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行為規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及其他成員共同組成的企業法人聯合體。
6. 珠海經濟特區商事登記條例實施辦法的第五章 營業執照
第三十一條 商事登記機關對依法登記的商事主體核發商事主體營業執照。商事主體營業執照分為:《企業法人營業執照》、《非法人企業營業執照》、《分支機構營業執照》和《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
《企業法人營業執照》適用於公司及非公司企業法人。
《非法人企業營業執照》適用於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中外合作非法人企業。
《分支機構營業執照》適用於分公司及非公司企業法人分支機構、個人獨資企業分支機構、合夥企業分支機構、外國(地區)企業在中國境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外國(地區)公司分公司等。
《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適用於個體工商戶。
根據商事主體申請,商事登記機關可以核發多個營業執照副本。
第三十二條 商事主體營業執照由注冊號、記載事項、提示欄、登記機關等部分組成。營業執照類型和具體版式由商事登記機關制定,經批准後予以公布。
第三十三條 營業執照記載下列事項:
(一)商事主體名稱。
(二)商事主體類型。
(三)商事主體負責人。
(四)商事主體住所(經營場所)。
(五)商事主體成立日期。
第三十四條 根據營業執照不同類型,營業執照記載的事項分別為:
《企業法人營業執照》記載名稱、商事主體類型、住所、法定代表人、成立日期。
《非法人企業營業執照》記載名稱、商事主體類型、經營場所、投資人或執行事務合夥人(個人獨資企業或中外合作非法人企業為投資人,合夥企業為執行事務合夥人)、成立日期。
《分支機構營業執照》記載名稱、商事主體類型、經營場所、負責人、成立日期。
《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記載名稱、組成形式、經營場所、經營者、成立日期。
第三十五條 營業執照提示欄應當載明商事主體注冊資本和經營范圍的相關提示,以及商事主體經營范圍、出資情況、營業期限和許可審批項目等有關事項及年報信息和其他監管信息的查詢方法。
第三十六條 本市推行電子營業執照。商事主體可以根據需要向商事登記機關申請核發紙質營業執照或電子營業執照。
有關行政許可審批部門應當推行電子證照。
第三十七條 本市推行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合一的登記制度。
商事主體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網上聯辦,由工商、質監、國稅、地稅等部門按照有關規定具體實施。
7. 珠海經濟特區商事登記條例實施辦法的第六章 經營異常監管
第三十八條 商事登記機關應當統一設置商事登記簿和經營異常名錄,及時錄入和更新相關信息,並對外公示,供公眾查閱、復制。
第三十九條 商事登記簿應當記載商事主體的登記事項、備案事項、成立日期、登記機關、提交年度報告及登記狀態等事項。
第四十條 經營異常名錄應當記載商事主體的登記事項、備案事項、成立日期、登記機關、提交年度報告、被載入事由及登記狀態等事項。
第四十一條 商事主體應當在每年的成立周年之日起兩個月內通過珠海市商事登記機關商事登記業務平台提交年度報告。
第四十二條 年度報告的內容應當包括商事登記事項、備案事項、注冊資本繳付情況、主要從事的經營項目和資產負債、損益情況。
外商投資企業年度報告的內容按現行法律法規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年檢報告書所規定的內容填寫。
商事主體對提交年度報告內容的真實性負責並承擔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 商事主體通過珠海市商事登記機關商事登記業務平台提交年度報告後,商事登記機關應當在珠海市商事主體登記許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予以公示。
第四十四條 對不按期提交年度報告或通過住所無法聯系的商事主體,商事登記機關應當作出載入經營異常名錄決定,將其從商事登記簿中移出,載入商事主體經營異常名錄。
通過住所無法聯系商事主體的情形,是指商事登記機關通過郵政投遞文書兩次均無法送達或經現場檢查證實已不在原登記的住所或經營場所經營的情形。
第四十五條 商事主體被載入經營異常名錄連續滿三年的,商事登記機關應當作出剔除商事主體名稱決定,從經營異常名錄中剔除其名稱。
第四十六條 商事登記機關在作出載入經營異常名錄決定或剔除商事主體名稱決定前,應當依法向商事主體告知擬作出決定的事實、理由、依據及依法享有的權利。
第四十七條 被載入經營異常名錄的商事主體及負有個人責任的投資人、負責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信息,應當納入不良信用監管。
被剔除名稱的商事主體及其投資人、負責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第四十八條 商事主體的名稱被剔除後,該名稱不受保護,該商事主體不得重新申請名稱登記或變更名稱,以注冊號代替名稱。
被剔除的商事主體名稱,從被剔除之日起滿三年的,他人可以申請登記該名稱。
對被剔除商事主體名稱負有個人責任的投資人、負責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三年內不得擔任商事主體的負責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第四十九條 被載入經營異常名錄未滿三年的商事主體,在補交未按規定應當提交的年度報告或無法聯系的事由消失,依法接受處罰後,可以向商事登記機關申請將其從經營異常名錄中刪除,重新記載於商事登記簿。
第五十條 商事登記機關對恢復記載於商事登記簿的申請,經審查核實,符合恢復記載條件的,應當作出恢復記載於商事登記簿的決定,將其從經營異常名錄中刪除,重新記載於商事登記簿,並在商事登記簿中註明曾經未按時提交年度報告或曾經無法聯系的情況。
8. 法國頒布的《商事條列》其重要意義在於
16世紀以來,歐洲民族主義興起,封建割據勢力衰落,占統治地位的寺院法多被廢棄,統一的民族國家紛紛成立,商人團體逐漸消亡,在國家趨向統一的歷史條件下,昔日的自治城市也不復存在。與此相適應,作為商人自治法的商人習慣法逐漸過渡到、上升為國家商事立法,初期的國家商事立法大多採用單行法的形式。
法國路易十四於1673年3月頒布的《商事條例》開辟了國家商事立法的先河,系最早的商事單行法,該條例專門規范陸商活動,共計12章112條,包括商業性質、商人、商業簿記、合夥(無限公司)、票據、破產和商事裁判管轄等內容。1681年8月,路易十四又頒布了《海事條例》,該條例專門規范海商活動,類似於現在的海商法,共有5編,包括海上裁判所、海員及船員、海上契約、海港警察、海上漁獵等內容。該條例頒布的目的在於加強王室對海事貿易活動的控制,排除奧勒倫法和康蘇拉底法對法國海商活動的適用。
德國未統一時,僅有普魯士一邦,普魯士即著手制定了成文商事法,如1727年的《普魯士海商法》、1751年的《普魯士票據法》、1776年的《普魯士保險法》和1794年的《普魯士普通法》等。而《普魯士普通法》則是一部集民商法規范於一體的綜合性法律,其中商事方面的規定類似於法國1673年的《商事條例》。
作為商法獨立的過渡形態的國家單行商事立法有幾個明顯的特徵:(1)國家單行商事立法是中世紀商人習慣法的繼承和發展,在內容上既帶有濃厚的商人法色彩,又反映了中央集權國家的根本意志。(2)國家單行商事立法,受法學著作的影響很大。在民族國家制定成文法的歷史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商法論著,如,法國學者薩維尼於1673年出版的《論完全商人》、德國學者馬奎德於1662年出版的《商事主體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德國學者凱薩爾吉斯於18世紀中葉出版的《商法論》等。它們為初期國家商事立法的形成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德國《普魯士普通法》逐句逐段地引錄了馬奎德《商事主體的政治和法律地位》中對商法原理的概括,包括商人、商事行為、匯票、經紀人、海商、承運人等內容。(3)國家單行商事立法為後來商法典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初期的國家單行商事立法在商法的歷史長河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商法典的制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法國商法典》是在路易十四《商事條例》和《海事條例》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而《德國普通商法典》(即舊商法典)則是以《普魯士普通法》為藍本而制定的。
一般認為,近代商法起源於中世紀的商人法。中世紀末期,歐洲大陸國家相繼制定商法典 ,其中,法國的1673年《陸上商事條例》和1681年《海事條例》的影響最大。19世紀初期, 法國繼實施民法典後,1807年又在繼承、吸收前述兩個條例的基礎上,制定了統一的商法典 。它是近現代各國商法的源泉。此後,歐美國家紛紛效仿,從而形成了關於商事立法的不 同體系。
一是以法國為代表的商法體系。它以1807年《法國商法典》為代表,該法典分為4編,即商 事總則、海商、破產、商事法院。它是大陸法系國家第一部正規的近代商法典,其主要特徵 是以商人與商行為兩者為中心點而劃定商事之范圍,即以折衷主義(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為 制定法典的基礎,否定了中世紀以來商法只適用於商人階層的傳統。歐洲大陸許多國家,如 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等國商法典的制定均受到法國的影響。此外,西亞、北非及 中南美洲許多國家的商法也受到法國商法的影響。
另一個是以德國為代表的商法體系。它以1897年制定、1900年實施的《德國商法典》為代 表。該法典是德意志帝國統一之後,在吸收以前的德國商事法規及借鑒《法國商法典》的基 礎上制定的。法典分為商人、商事公司及隱名合夥、商行為及海商法四編。法典對破產法、 保險法和票據法等均未作規定,這些領域由單行法規調整。《德國商法典》的主要特徵是以 商 人為立法基礎(主觀主義),把商人解釋為經營商業事務的人,並對商業事務的范圍作了劃分 。這被稱為商人本位制。受《德國商法典》影響較大的歐洲國家有奧地利、匈牙利、瑞典、 挪威、丹麥等國家。
9. 我國商法的淵源主要有哪些
在我國,商法的淵源主要為制定法、立法和司法解釋、商事自治法等。一般說來,它可專以分為以下幾屬種: 1、法律。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文件。比如說《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等等。 2、行政法規。即國務院及其所屬機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比如說《公司登記管理條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等等。 3、地方性法規。即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比如說《深圳經濟特區商事條例》等。 4、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即我國參加的國際條約。比如說《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條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等等。 5、立法解釋。即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商事法律的解釋。 6、司法解釋。即最高人民法院對商事立法的解釋。 7、商事自治規則。即商主體就其組織、運作、成員的權利義務、相對人權利義務等內容自主制定的,不與國家法律和行政規章相沖突的規則。其具體形式主要有:①公司章程;②交易所業務規則;③一些商主體預先製作的定型合同條款。 另外,至於說商事判例和商法學說,它們雖然不是我國商法的淵源,但它們在審判實踐中已經越來越多的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