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❶ 龍躉的法律保護
野生龍躉受《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保護,此外野生龍躉也是專廣東省重點保護水生野屬生動物。
根據《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受傷、擱淺和因誤入港灣、河汊而被困的水生野生動物時,應當及時報告當地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由其採取緊急救護措施;也可以要求附近具備救護條件的單位採取緊急救護措施,並報告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已經死亡的水生野生動物,由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妥善處理。捕撈作業時誤捕水生野生動物的,應當立即無條件放生。
❷ 涉及農業部門的法律法規有哪些(農、林、水、畜)
大概有以下這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行政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葯管理條例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獸葯管理條例 種畜禽管理條例 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 草原防火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
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徵收使用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
植物檢疫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農民承擔費用和勞務管理條例
(一)綜合
農業部立法工作規定 農業行政處罰程序規定 農業行政執法證件管理辦法
(二)種植業
肥料登記管理辦法 農葯管理條例實施辦法 農葯限制使用管理規定 農葯安全使用規定
農葯廣告審查辦法 關於對進出口農葯實施登記證明管理的通知
農葯登記葯效試驗單位認證管理辦法 農葯登記殘留試驗單位認證管理辦法
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葯和限制使用的農葯清單 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
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 農作物種子標簽管理辦法
農作物商品種子加工包裝規定 主要農作物范圍規定
關於設立外商投資農作物種子企業審批和登記管理的規定 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農業部分)
國外引種檢疫審批管理辦法 關於進步加強國外引種檢疫審批管理工作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植物檢疫員管理辦法(試行)
(三)畜牧獸醫
獸葯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獸葯標簽和說明書管理辦法 獸用生物製品管理辦法
獸葯質量監督抽樣規定 獸葯生產質量管理規范 進口獸葯管理辦法
獸葯批准文號管理規定 獸葯葯政葯檢工作管理辦法 新獸葯及獸葯新制劑管理辦法
獸用新生物製品管理辦法 生物製品生產車間管理辦法
獸用麻醉葯品的供應、使用、管理辦法 獸醫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試行辦法
核發《獸葯生產許可證》、《獸葯經營許可證》、《獸葯制劑許可證》管理辦法
獸葯廣告審查辦法 飼料葯物添加劑使用規范
關於嚴禁非法使用獸葯的通知 關於加強獸葯名稱管理的通知
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葯及其它化合物清單 動物檢疫管理辦法 動物防疫條件審核管理辦法
動物免疫標識管理辦法 動物疫情報告管理辦法 種畜禽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 進口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登記管理辦法
新飼料和新飼料添加劑管理辦法 飼料添加劑和添加劑預混合飼料產品批准文號管理辦法
飼料添加劑和飼料添加劑預混合飼料生產許可證管理辦法
甘草和麻黃草採集管理辦法
(四)漁業
水產苗種管理辦法 水產原、良種審定辦法
中日漁業協定暫定措施水域管理暫行辦法 中韓漁業協定暫定措施水域和過渡水域管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外國人、外國船舶漁業活動管理暫行規定
渤海區漁業資源繁殖保護規定 黃渤海區對蝦親蝦資源管理暫行規定
長江漁業資源管理規定 黃渤海、東海、南海區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徵收使用暫行辦法
漁業捕撈許可管理規定 漁業船舶船名規定
漁港費收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船舶登記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進出漁港簽證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漁業船舶船員考試發證規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海員證管理使用規定
內河漁業船舶船員考試發證規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規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港航監督行政處罰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船舶監督檢驗管理規定
漁業無線電管理規定 漁業水域污染事故調查處理程序規定
漁業污染事故調查鑒定資格管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利用特許辦法 漁業行政處罰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行政執法船舶管理辦法
(五)農機
農用拖拉機及駕駛員安全監理規定 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管理暫行辦法
聯合收割機及駕駛員安全監理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農業機械鑒定工作條例(試行)
全國農村機械維修點管理辦法 農業部農業機械設備管理暫行辦法
全國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管理辦法(試行) 農機成人教育暫行規定
農業機械維修工人技術考核辦法
(六)農墾
關於加強農墾企業勞動安全工作的規定 農業部國營農場農機化管理暫行細則
全國農墾職工教育暫行規定
(七)科教
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實施細則(農業部分)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
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 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 農業野生植物保護辦法
綠色證書」制度管理辦法 農業植物新品種權侵權案件處理規定 農業植物新品種權代理規定
(八)市場信息
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 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
水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辦法
(九)農村合作經濟
村級范圍內籌資籌勞管理暫行規定 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暫行規定 相關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罰款決定與罰款收繳分離實施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❸ 誰能給我野生動物保護法和森林保護法和水資源保護還有大氣保護,和水土保護法二氧化碳排放規定!
第一條: 為保護、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野生動物的保護、馴養繁殖、開發利用活動,必須遵守本法。 本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本法各條款所提野生動物,均系指前款規定的受保護的野生動物。 珍貴、瀕危的水生野生動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適用漁業法的規定。 第三條 野生動物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國家保護依法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 第四條 國家對野生動物實行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的方針,鼓勵開展野生動物科學研究。 在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科學研究和馴養繁殖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政府給予獎勵。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義務,對侵佔或者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行為有權檢舉和控告。 第六條 各級政府應當加強對野生動物資源的管理,制定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規劃和措施。 第七條 國務院林業、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分別主管全國陸生、水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 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陸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自治州、縣和市政府陸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確定。 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水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
編輯本段第二章 野生動物保護
第八條 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獵捕或者破壞。 第九條 國家對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實行重點保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分為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名錄及其調整,由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公布。 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地方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名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制定並公布,報國務院備案。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及其調整,由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並公布。 第十條 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應當在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主要生息繁衍的地區和水域,劃定自然保護區,加強對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管理。 自然保護區的劃定和管理,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一條 各級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監視、監測環境對野生動物的影響。由於環境影響對野生動物造成危害時,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進行調查處理。 第十二條 建設項目對國家或者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建設單位應當提交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保護部門在審批時,應當徵求同級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第十三條 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受到自然災害威脅時,當地政府應當及時採取拯救措施。 第十四條 因保護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造成農作物或者其他損失的,由當地政府給予補償。補償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制定。
編輯本段第三章 野生動物管理
第十五條 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對野生動物資源的調查,建立野生動物資源檔案。 第十六條 禁止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因科學研究、馴養繁殖、展覽或者其他特殊情況,需要捕捉、捕撈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必須向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特許獵捕證;獵捕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的,必須向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特許獵捕證。 第十七條 國家鼓勵馴養繁殖野生動物。 馴養繁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應當持有許可證。許可證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十八條 獵捕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必須取得狩獵證,並且服從獵捕量限額管理。 持槍獵捕的,必須取得縣、市公安機關核發的持槍證。 第十九條 獵捕者應當按照特許獵捕證、狩獵證規定的種類、數量、地點和期限進行獵捕。 第二十條 在自然保護區、禁獵區和禁獵期內,禁止獵捕和其他妨礙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活動。 禁獵區和禁獵期以及禁止使用的獵捕工具和方法,由縣級以上政府或者其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規定。 第二十一條 禁止使用軍用武器、毒葯、炸葯進行獵捕。 獵槍及彈具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管理辦法,由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公安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施行。 第二十二條 禁止出售、收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因科學研究、馴養繁殖、展覽等特殊情況,需要出售、收購、利用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必須經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批准;需要出售、收購、利用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批准。 馴養繁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單位和個人可以憑馴養繁殖許可證向政府指定的收購單位,按照規定出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進入市場的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應當進行監督管理。 第二十三條 運輸、攜帶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出縣境的,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批准。 第二十四條 出口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進出口中國參加的國際公約所限制進出口的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必須經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批准,並取得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機構核發的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海關憑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查驗放行。 涉及科學技術保密的野生動物物種的出口,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五條 禁止偽造、倒賣、轉讓特許獵捕證、狩獵證、馴養繁殖許可證和允許進出口證明書。 第二十六條 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進行野外考察或者在野外拍攝電影、錄像,必須經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批准。 建立對外國人開放的獵捕場所,應當報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七條 經營利用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應當繳納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費。收費標准和辦法由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財政、物價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後施行。 第二十八條 因獵捕野生動物造成農作物或者其他損失的,由獵捕者負責賠償。 第二十九條 有關地方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預防、控制野生動物所造成的危害,保障人畜安全和農業、林業生產。 第三十條 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其他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
編輯本段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非法捕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依照關於懲治捕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犯罪的補充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在禁獵區、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獵捕野生動物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沒收獵獲物、獵捕工具和違法所得,處以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未取得狩獵證或者未按狩獵證規定獵捕野生動物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沒收獵獲物和違法所得,處以罰款,並可以沒收獵捕工具,吊銷狩獵證。 違反本法規定,未取得持槍證持槍獵捕野生動物的,由公安機關比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禁獵區破壞國家或者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主要生息繁衍場所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破壞行為,限期恢復原狀,處以罰款。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出售、收購、運輸、攜帶國家或者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沒收實物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 違反本法規定,出售、收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沒收的實物,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按照規定處理。 第三十六條 非法進出口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由海關依照海關法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關於走私罪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偽造、倒賣、轉讓特許獵捕證、狩獵證、馴養繁殖許可證或者允許進出口證明書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證件,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 偽造、倒賣特許獵捕證或者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上一級機關的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或者不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對海關處罰或者治安管理處罰不服的,依照海關法或者《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辦理。
編輯本段第五章 附則
第四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與保護野生動物有關的國際條約與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四十一條 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本法制定實施條例,報國務院批准施行。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本法制定實施辦法。 第四十二條 本法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
編輯本段野生動物介紹
定義
野生動物是指生存於自然狀態下,非人工馴養的各種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軟體動物、昆蟲及其他動物。
分類
1、瀕危野生動物,如大熊貓、虎等; 2、有益野生動物,指那些有益於農、林、牧業及衛生、保健事業的野生動物,如肉食鳥類、蛙類、益蟲等; 3、經濟野生動物,指那些經濟價值較高,可作為漁業、狩獵業的動物; 4、有害野生動物,如害鼠及各種帶菌動物等。 全世界有794多種野生動物。由於缺少應有的環境保護而瀕臨滅絕,76科300餘種動物瀕臨滅絕。
已滅絕野生動物
渡渡鳥(印度模里西斯,1681年) 藍馬羚(南非,1799年) 馬里恩象龜(舌塞爾,1800年) 大海雀(大西洋,1844年) 歐洲野馬(歐洲,1876年) 斑驢(亞洲,1883年) 白臀葉猴(中國,1893年) 旅鴿(北美,1914年) 佛羅里達猴(北美,1917年) 卡羅萊那鸚鵡(北美,1918年) 中國犀牛(中國,1922) 高加索野牛(歐洲,1925) 巴厘虎(印尼,1937年) 紅鴨(印度,1942) 普氏野馬(中國,1947年) 袋狼(澳洲,1948年) 冠麻鴨(亞洲,1964年) 爪哇虎(印尼,1972年)
瀕臨滅絕動物
麋鹿(全世界3000頭) 華南虎(50頭) 雪豹(1000~2000頭) 揚子鱷(1500隻) 白鱀豚(100隻) 大熊貓(1000隻) 黑犀牛(3500頭)指猴(9隻) 絨毛蛛猴(100隻) 滇金絲猴(1000隻) 野金絲猴(700隻) 白眉長臂猴(70隻)
野生動物的益處
地球上人類起源與動物起源在茫茫歷史長河中時間相隔不算太長。人類形成後依賴林果漁獵以生存和進化。後來發展了農業(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和畜牧業(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生產上去了,有剩餘價值可以剝削,於是原始社會進步到奴隸社會。 人類和動物的關系非常密切也非常復雜。人和動物在地球食物鏈中互爭口糧又互相依存.
編輯本段我們應該如何保護野生動物
現狀
野生動物被獵殺屢禁不止,鄱陽湖周邊經常發生的獵殺國家一、二級保護天鵝、大燕等野生動物的新聞,最後的結果是當地公安部門對有關肇事者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處罰,電視台建議加強保護等等。這樣的新聞其實都不是什麼新聞,前幾天廣州的本地媒體播放了查獲大量野生動物的新聞,青海省的藏羚羊也被獵殺的事情進行了報道,可見,在當前的中國正大規模地發生著獵殺野生動物的事情。
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正是基於這種考慮。
減少需要
現在國內保護野生動物的手段是嚴厲懲罰獵殺野生動物的、販賣野生動物的、走私野生動物的人,但由於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和高額的回報因此,現行的保護野生動物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也就是說,除非把野生動物的市場需求降下來,否則什麼措施都不可行。
增加打擊力度
這個方法看起來難度很大,執行起來其實很容易,用一句俗語來講,「殺一儆百」,抓住幾個吃天鵝肉的,吃「過山峰」的,判個十年二十年,大力宣傳,恐怕老百姓都不敢吃了,不但不敢吃,想也不敢想。不過很多吃野生動物的,特別是珍稀野生動物的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對這樣的人也要敢下手,不然上述控制野生動物市場需求的辦法最後變成「朱門席上味,百姓牢中苦。」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原因使環境條件發生不利於人類的變化,以致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給人類帶來災害,這就是環境問題。
自然原因引起的環境問題稱為原生環境問題或第一環境問題。
人為原因引起的環境問題稱為次生環境問題或第二環境問題,有的國家稱為「公害」。
人類活動就其同環境的關系來說具有兩重性:
一方面通過改造環境使其更適合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另一方面又因利用環境不當而損害環境,產生各種環境問題。
廣義的環境問題包括人為原因引起的環境問題和自然原因引起的環境問題兩類。
狹義的環境問題僅指人為原因引起的環境問題。環境科學主要研究第二環境問題。
第二環境問題又可以分為兩類:
自然環境的破壞
由於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或進行大型工程建設,使自然環境和資源遭到破壞,引起一系統環境問題。
環境污染
主要是工農業生產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入環境。
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又有密切聯系,二者具有復合效應。
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發展
大體可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人類社會早期的環境問題
以農業為主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環境污染表現還不突出。)
產業革命以後到20世紀50年代
首先是出現了大規模環境污染。
其次是自然環境的破壞。(開始出現區域性生態平衡失調現象。)
當前世界的環境問題
(環境污染正以一種新的形態在發展。)
印度、蘇聯這些重大污染事故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而且同過去世界著名公害事件比較具有突發性和難以防範、污染范圍大、危害嚴重的特點。
全球性的並直接影響整個生物圈的某些機制和平衡的三大問題即酸雨、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的破壞。
自然環境和資源越來越難以承受高速工業化、人口劇增、城市化的巨大壓力。
環境、資源、人口和發展之間的關系
資源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
人口問題
環境問題和人口問題有密切的互為因果的聯系。
人口增長過快,會刺激需求和生產,從而破壞人類環境系統的總平衡。
發展與環境
發展包括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兩方面,而基礎是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尤其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生活的物質基礎。
保障和改善人們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是發展的主要目標。
在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從生態學的原理來看實際上是人類――環境系統所進行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的關系,雙是三種再生產,即人類自身的再生產(人口增長)、自然的再生產(資源增殖)和經濟再生產(經濟發展)相互結合和制約的關系。不管它們之間物質與能量交換如何錯綜復雜,在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最終都要保持平衡。
環境科學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環境科學的產生和發展
環境科學是在50年代環境問題嚴重化的背景下誕生的。
1954年,美國一批學者最早提出「環境科學」這一名詞並成立了「環境科學學會」,但當時指的是研究宇宙飛船中的人工環境問題,同現在的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並不完全相同。
國際性環境科學機構出現於60年代,1968年國際科學聯合理事會設立了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
70年代出現了以環境科學為內容的專門著作。為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而出版的《只有一個地球》,可以說是環境科學中一部有名的緒論性著作。
50-60年代,環境科學側重於研究環境污染機理和防治技術。
70-80年代,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明顯加強,科學技術、生產、環境與資源這三者的相互作用也明顯加強。
環境科學的分支學科
環境地、生物、物理、化學、醫、工程、經濟、管理學。
環境科學的任務
它是一門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
探索全球環境的的演化規律。
研究人類活動同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
研究環境變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影響。
研究區域環境污染和破壞的綜合防治措施。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是法學和環境科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具有明顯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滲透的特點。
現代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最先興起於西方工業發達國家。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以環境與資源保護法這一新興部門法為其主要研究對象。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概念和特點
第一節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概念
關於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名稱
歐洲國家多稱「污染控製法」,日本稱「公害法。」
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稱「自然保護法」,
我國以前稱「環境保護法」,
美國一般稱「環境法」。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定義
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保證執行的關於與保護與改善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這個定義包含三點主要含義:
表明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護證執行的法律規范。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目的是通過防止自然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來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協調人類同自然的關系。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所要調整的是社會關系的一個特定領域,即人們(包括組織)在生產、生活或其他活動中所產生的同保護和改善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包括兩個主要方面:
⑴同保護、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環境與資源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
⑵同防治各種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和防治各種公害如雜訊、振動、電磁輻射等有關的社會關系。強調指出環境資源保護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第的特定領域,是為了說明它是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區別於其他部門法的最重要的特徵。
第二節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性質和特點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性質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特徵
綜合性
保護對象的廣泛性和保護方法的多樣性,決定了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是一個極其綜合化的法律部門。
技術性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是通過調整一定領域的社會關第來協調人同自然的關系。
社會性
解決人同自然的矛盾。
共同性
污染沒有國界的限制,環境問題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第三節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目的和任務
《環境保護法》第1條規定:「為保護和發送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制定本法。」
這個規定包括三項任務:
⑴合理地利用環境與資源,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直接目的)
⑵建設一個清潔適宜的環境,保護人民健康;(根本任務、立法的出發點和歸宿)
⑶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促進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是因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內在的相互制約和依存關系)
把發展經濟同環境保護、維護人民民三者聯系起來作為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三項任務,是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的反映。
概括和比較分析世界各國環境法關於目的性的規定,可以從理論上把環境法的目的分為兩種:
一是基礎的直接的目標,即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保護和改善環境;
二是最終的發展目標,包括保護人群健康和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
「目的二元論」,就是建立在正確認識發展與環境的關系的基礎上的。 我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關於目的任務的規定,也體現了這種正確的思想。
第四節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系
一、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系的概念
是指環境與資源保護法主體之間,在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與資源的活動中形成的由環境與資源保護法規范所確認和調整的具有權利、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系的產生,同其他法律關系一樣,
首先要以現行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規范的存在為前提,沒有相應的法律規定,就不會產生相應的法律關系。
同時,還要有法律規范適用的條件即法律事實的出現。因為,一般來說,法律規範本身並不直接導致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或消滅。
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系的特徵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又通過人與人的關系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
環境法律關系是一種思想社會關系,但決定這種思想關系的除了社會經濟基礎外,還有自然因素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系具有廣泛性
三、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系的要素
主體
是指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又稱「權義主體」或「權利主體」。在我國,包括國家、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
內容
是指法律關系的主體依法所享有的權利和所承擔的義務。
主體享有的權利,是指某種權能或利益,它表現為權利主體可以自己作出一定的行為,或相應地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為。
主體承擔的義務是指必須履行某種責任,它表現為必須作出某種行為或不能作出某種行為。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系的客體
是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也稱「權利客體」或「權義客體」。
一般認為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物、行為、精神財富和其他權益三種。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系的客體一般只有物和行為。
⑴物。是指可作為權利、義務對象的物品或其他物質。
⑵行為。是指參加法律關系的主體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
❹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人飼養的動物不屬於野生動物,故此不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的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是1993年9月17日國務院批准,1993年10月5日農業部版發布的一項關於保護水生野生權動物的行政法規,其內容主要包括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水生野生動的管理及獎勵與懲罰制度。
❻ 《涉瀕危水生生物棲息地損害賠償規范》
生物多樣性程度是衡量生態系統狀態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國水生生物遺傳多樣性缺失嚴重,水生野生動植物物種瀕危程度加劇、滅絕速度加快,外來物種入侵危害不斷加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生物多樣性公約》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等有關規定,為有效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拯救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並履行相關國際義務,實施本行動。 本行動通過採取自然保護區建設、瀕危物種專項救護、瀕危物種馴養繁殖、經營利用管理以及外來物種監管等措施,建立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保護體系,全面提高保護工作能力和水平,有效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及瀕危物種,防止外來物種入侵。 一、自然保護區建設 加強水生野生動植物物種資源調查,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統籌規劃,逐步建立布局合理、類型齊全、層次清晰、重點突出、面積適宜的各類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體系。建立水生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保護白鰭豚、中華鱘等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以及土著、特有魚類資源的棲息地;建立水域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對珊瑚礁、海草床等進行重點保護。加強保護區管理能力建設,配套完善保護區管理設施,加強保護區人員業務知識和技能培訓,強化各項監管措施,促進保護區的規范化、科學化管理。 二、瀕危物種專項救護 建立救護快速反應體系,對誤捕、受傷、擱淺、罰沒的水生野生動物及時進行救治、暫養和放生。根據各種水生野生動物瀕危程度和生物學特點,對白鰭豚、白鱘、水獺等亟待拯救的瀕危物種,制定重點保護計劃,採取特殊保護措施,實施專項救護行動。對棲息場所或生存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的珍稀瀕危物種,採取遷地保護措施。 三、瀕危物種馴養繁殖 對中華鱘、大鯢、海龜和淡水龜鱉類等國家重點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建立遺傳資源基因庫,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技術研究,強化對水生野生動植物遺傳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建設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馴養繁殖基地,進行珍稀瀕危物種馴養繁育核心技術攻關。建立水生野生動物人工放流制度,制訂相關規劃、技術規范和標准,對放流效果進行跟蹤和評價。 四、經營利用管理 調整和完善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植物名錄。建立健全水生野生動植物經營利用管理制度,對捕捉、馴養繁殖、運輸、經營利用、進出口等各環節進行規范管理,嚴厲打擊非法經營利用水生野生動植物行為。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完善水生野生動植物進出口審批管理制度,嚴格規范水生野生動植物進出口貿易活動。加強水生野生動植物物種識別和產品鑒定工作,為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五、外來物種監管 加強水生動植物外來物種管理,完善生態安全風險評價制度和鑒定檢疫控制體系,建立外來物種監控和預警機制,在重點地區和重點水域建設外來物種監控中心和監控點,防範和治理外來物種對水域生態造成的危害。
第五部分水域生態保護與修復行動
水域生態環境是水生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水生生物及水域生態環境共同構成了水生生態系統。針對目前水生生物生存空間被大量擠占,水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水域生態荒漠化趨勢日益明顯等問題,為有效保護和修復水域生態,維護水域生態平衡,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實施本行動。 本行動通過採取水域污染與生態災害防治、工程建設資源與生態補償、水域生態修復和發展生態養殖等措施,強化水域生態保護管理,逐步減少人類活動和自然生態災害對水域生態造成的破壞和損失。同時,積極採取各種生物、工程和技術措施,對已遭到破壞的水域生態進行修復和重建。 一、水域污染與生態災害防治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建立污染減量排放和達標排放制度,嚴格控制污染物向水體排放。健全水域污染事故調查處理制度,建立突發性水域污染事故調查處理快速反應機制,規范應急處理程序,提高應急處理能力,強化污染水域環境應急監測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通過實施工程、生物、技術措施,減少污染損害,通過暫停養殖納水、嚴控受污染的水產品上市等應急措施,盡量降低突發事故造成的漁業損失,保障人民群眾食用安全。處置突發性水域污染事故所需財政經費,按財政部《突發事件財政應急保障預案》執行。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漁業水域污染事故調查處理資質管理,及時確認污染主體,科學評估漁業資源和漁業生產者損失,依法對漁業水域污染事故進行調查處理,並督促落實。完善水域生態災害的防災減災體系,開展防災減災技術研究,提高水域生態災害預警預報能力,積極採取綜合治理措施,減輕對漁業生產、水產品質量安全和水域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❼ 急求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2005-12-26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
1988年11月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護、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野生動物的保護、馴養繁殖、開發利用活動,必須遵守本法。
本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本法各條款所提野生動物,均系指前款規定的受保護的野生動物。
珍貴、瀕危的水生野生動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適用漁業法的規定。
第三條 野生動物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國家保護依法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
第四條 國家對野生動物實行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的方針,鼓勵開展野生動物科學研究。
在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科學研究和馴養繁殖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政府給予獎勵。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義務,對侵佔或者破壞野主動物資源的行為有權檢舉和控告。
第六條 各級政府應當加強對野生動物資源的管理,制定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規劃和措施。
第七條 國務院林業、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分別主管全國陸生、水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
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陸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自治州、縣和市政府陸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確定。
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水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
第二章 野生動物保護
第八條 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獵捕或者破壞。
第九條
國家對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實行重點保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分為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名錄及其調整,由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公布。
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地方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名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制定並公布,報國務院備案。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及其調整,由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並公布。
第十條
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應當在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主要生息繁衍的地區和水域,劃定自然保護區,加強對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管理。
自然保護區的劃定和管理,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一條
各級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監視、監測環境對野生動物的影響。由於環境影響對野生動物造成危害時,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進行調查處理。
第十二條
建設項目對國家或者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建設單位應當提交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保護部門在審批時,應當徵求同級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第十三條 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受到自然災害威脅時,當地政府應當及時採取拯救措施。
第十四條 因保護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主動物,造成農作物或者其他損失的,由當地政府給予補償。補償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制定。
第三章 野生動物管理
第十五條 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對野生動物資源的調查,建立野生動物資源檔案。
第十六條
禁止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因科學研究、馴養繁殖、展覽或者其他特殊情況,需要捕捉、捕撈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必須向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特許獵捕證;獵捕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的,必須向省、自治區、直轄市政
府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待許獵捕證。
第十七條 國家鼓勵馴養繁殖野生動物。
馴養繁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應當持有許可證。許可證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十八條 獵捕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必須取得狩獵證,並且服從獵捕量限額管理。
持槍獵捕的,必須取得縣、市公安機關核發的持槍證。
第十九條 獵捕者應當按照特許獵捕證、狩獵證規定的種類、數量、地點和期限進行獵捕。
第二十條 在自然保護區、禁獵區和禁獵期內,禁止獵捕和其他妨礙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活動。
禁獵區和禁獵期以及禁止使用的獵捕工具和方法由縣級以上政府或者其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規定。
第二十一條 禁止使用軍用武器、毒葯、炸葯進行獵捕。
獵槍及彈具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管理辦法,由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公安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施行。
第二十二
條禁止出售、收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因科學研究、馴養繁殖、展覽等特殊情況,需要出售、收購、利用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必須經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批准;需要出售、收購、利用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批准。
馴養繁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單位和個人可以憑馴養繁殖許可證向政府指定的收購單位,按照規定出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進入市場的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應當進行監督管理。
第二十三條 運輸、攜帶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出縣境的,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野主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批准。
第二十四條
出口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進出口中國參加的國際公約所限制進出口的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必須經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批准,並取得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機構核發的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海關憑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查驗放行。
涉及科學技術保密的野生動物物種的出口,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五條 禁止偽造、倒賣、轉讓特許獵捕證,狩獵證,馴養繁殖許可證和允許進出口證明書。
第二十六條 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進行野外考察或者在野外拍攝電影、錄像,必須經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批准。
建立對外國人開放的獵捕場所,必須經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二十七條
經營利用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應當繳納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費,收費標准和辦法由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財政、物價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後施行。
第二十八條 因獵捕野生動物造成農作物或者其他損失的,由獵捕者負責賠償。
第二十九條 有關地方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預防、控制野生動物所造成的危害,保障人畜安全和農業、林業生產。
第三十條 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其他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非法捕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依照關於懲治捕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犯罪的補充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在禁獵區、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獵捕野生動物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沒收獵獲物、獵捕工具和違法所得,處以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未取得狩獵證或者未按狩獵證規定獵捕野生動物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沒收獵獲物和違法所得,處以罰款,井可以沒收獵捕工具,吊銷狩獵證。
違反本法規定,未取得持槍證持槍獵捕野生動物的,由公安機關比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禁獵區破壞國家或者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主要生息繁衍場所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破壞行為,限期恢復原狀,處以罰款。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出售、收購、運輸、攜帶國家或者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沒收實物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
違反本法規定,出售、收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情節嚴重、構成投機倒把罪、走私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沒收的實物,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按照規定處理。
第三十六條 非法進出口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由海關依照海關法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關於走私罪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偽造、倒賣、轉讓特許獵捅證,狩獵證、馴養繁殖許可證或者允許進出口證明書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證件,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
偽造、倒賣特許獵捕證或者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六十六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營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上一級機關的復議決定不眼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法浩鶿摺5筆氯擻餛誆簧昵敫匆榛蛘卟幌蚍ㄔ浩鶿哂植宦男寫Ψ>齠ǖ模
❽ 在南昌如何辦理《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證》
你在南昌的話可以打電話咨詢南昌市漁業漁政局漁政科,114應該可以查到,也可以親自去一趟問清楚,地址在南昌市東湖區贛橋北路附近。要是在縣區先去縣里漁政部門問一下
《江西省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管理辦法》你可以參考一下
第一條 為規範本省水生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的經營利用行為,強化監督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利用特許辦法》、《江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水生野生動物或其產品經營利用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水生野生動物,是指國家二級保護、省級重點保護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Ⅲ中的水生野生動物;所稱水生野生動物產品,是指國家二級保護、省級重點保護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Ⅲ中水生野生動物的任何部分及其衍生物。
第四條 本辦法所稱經營利用活動是指從事水生野生動物或其產品的收購、出售、加工、展覽等行為。
第五條 水生野生動物或其產品的經營利用實施許可制。
在本省從事水生野生動物或其產品經營利用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取得省農業廳批准核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證》(以下稱《經營利用許可證》)後方可進行。
本省用於經營利用的水生野生動物僅限於傷殘、繁殖能力喪失或馴養繁殖的子二代以下個體。
第六條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單位和個人,可以申辦《經營利用許可證》:
(一) 本省已取得省農業廳批准核發的馴養繁殖許可證並成功馴養繁殖水生野生動物達到一定規模的單位和個人;
(二) 外省已取得當地省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核發的馴養繁殖許可證、經營利用許可證的單位和個人。
(三) 本省與已取得省農業廳批准核發的《經營利用許可證》的馴養繁殖企業簽定了供貨意向性協議或供貨合同,並達到一定規模的酒店、餐飲企業;
(四) 本省與已取得省農業廳批准核發的《經營利用許可證》的單位和個人簽定了供貨意向性協議或供貨合同,從事醫葯保健品、工藝品和裝飾品等加工、銷售的單位和個人;
(五)從事營利性水生野生動物展覽活動的單位和個人。
第七條 單位和個人申辦《經營利用許可證》需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利用特許證件申請表》(下稱《申請表》),並提交物種來源證明材料、供貨意向協議或供貨合同等相關申報材料。
企業還應提供《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復印件。酒店、餐飲企業還應提供行業等級證書;醫葯、保健品生產企業還需提供省級以上醫葯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所生產葯物及保健品中需用水生野生動物或其產品的證明;經營利用馴養繁殖的水生野生動物子代或其產品,應提供省級以上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科研單位出具的屬人工繁殖水生野生動物子代或其產品的證明。
《申請表》及相關申報材料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報省農業廳行政審批中心審核受理,經審核符合條件的,省農業廳將在12個工作日內核發《經營利用許可證》。
第八條 經營利用水生野生動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就經營利用情況建立台賬備查。
第九條《經營利用許可證》有效期五年,並按年度進行審驗。年審時,經營利用單位和個人將《經營利用許可證》副本和本年度經營利用情況報告提交省農業廳審驗,並按規定繳納水生野生動物資源保護費。逾期不年檢的,由省農業廳責令改正。有效期屆滿後,應按規定程序重新報批。
第十條縣級以上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水生野生動物或其產品的經營利用建立監督檢查制度,加強對水生野生動物或其產品經營利用活動的監督管理。
第十一條 本辦法由江西省農業廳負責解釋。
第十二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行。
❾ 中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分別有那些
截止到2004年底,全國共建立水生動植物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200餘處,其中回國家級9處,省級30多處,市答縣級160多處,有效地保護了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對維護生態平衡,優化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初步形成布局較為合理、類型較為齊全的保護區網路。
國家級如:大連斑海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北長江新螺段白暨豚自然保護區、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自然保護區、廣東惠東港口海龜自然保護區、廣西合浦營盤港一英羅港儒民自然保護區、甘肅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市級的太多了不能一一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