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交通法規
⑴ 自行車左轉彎的交通規則
我認為,不可以跟著汽車左轉。在十字路口,自行車不可以左轉,因為左轉時內容易與對面左轉的容機動車碰頭。但也沒必要(像你畫的那樣)走斑馬線。你是非機動車駕駛者,應該走非機動車道,而不是走人行道。
直行燈亮時,直行過馬路,在對面非機動車道停下,然後等待另一個方向的直行信號燈。
⑵ 交通法規哪條對自行車單雙向行駛有祥細規定
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三十五條 機動車、非機動車實行右側通行。
⑶ 關於自行車的交通法規
論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的減輕
我國2004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
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安全法》)第76
條規定了減輕責任的條款:「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
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
擔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
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機動車駕駛人已經采
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所
以,構成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的減輕,必須具備兩個
條件:條件一,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
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條件二,有證據證明機
動車駕駛人已經採取必要處置措施。
一、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
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即受害人有過錯)
據廣州市公安局交警部門一份數據表明, 2004
年3月份,廣州市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845宗,死亡
140人,受傷1, 014人,損失摺合人民幣300萬元,
其中發生行人交通事故250宗,死亡40人,受傷
240人;發生自行車交通事故141宗,死亡25人,受
傷154人。行人違章成為廣州交通事故的重要原
因。大多數學者認為,即使侵害人沒有任何過錯且
受害人本身有重大過失時,從事這種高度危險作業
的侵害人也不能免除民事責任。法律作這樣的規
定並不意味著,受害人有過錯時侵害人仍要承擔全
部民事責任,不免除民事責任並不意味著必須承擔
全部責任。如果侵害人能證明受害人有重大過失,
可以援引民法通則第131條,以減輕其民事責任。
在汽車交通事故賠償中應按照這一原則進行處
理在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中,
「受害人具有故意,即系自尋傷害時,可以免除加害
人的責任;在受害人具有過失(一般過失或重大過
失)時,不得免除加害人的責任,但可以適用過失相
抵規則,即法庭斟酌雙方過失比例,減少受害人應
得的損害賠償金。」
例如,受害人王×在朋友家飲酒後,醉酒騎自
行車回家,途中與相向駛來的前車拖拉著後車(發
動機故障車)的兩輛機動車相遇,雙方臨近時,王×
酒性發作精神恍惚突然摔倒在兩車之間,後車雖及
時發現立即採取緊急制動措施,但因情況突然,距
離過近,王×頭部被軋當場死亡。另據現場勘查證
明,雙方在會車時橫向間隔1. 9米,若自行車正常
行駛,是可以安全通過、互不妨礙的。經檢驗,證明
被拖拉故障車制動器、轉向器、燈光等主要機件合
格,駕駛員在這起事故中無違章行為。據此判定受
害者王×負此次事故全部責任,機動車方不負事故
責任。本次事故完全是由於死者本人的過錯造成
的,機動車駕駛員沒有任何過錯,依據《安全法》的
規定,應該減輕機動車方的責任。
按照《安全法》的規定,在責任認定過程中,無
論是對機動車還是對行人,是否違反道路交通法規
並不構成承擔責任與否的標准,而構成承擔責任輕
重的重要標准。關於這一點,《安全法》第57條~
第66條規定了非機動車及行人的通行規定。
二、有證據證明機動車駕駛人已經採取必要處
置措施
所謂必要處置措施,是指機動車駕駛人已經采
取了最大程度制止或減小損害後果的一切技術行
為,而且這些必要的處置措施必須在發生交通事故
之前就已經實施,如果是在事後採取的措施,則不
能減輕責任。
(一)不問機動車駕駛人是否違反交通法規
《安全法》第42條~第56條規定了機動車駕
駛人的通行規定。按照《安全法》第76條之規定,
在行人和非機動車違章的情況下,不考慮機動車駕
駛人有沒有違章,只要能證明其已經採取必要的處
置措施即可。但是機動車駕駛人有無違章行為,卻
會決定其賠償責任的輕重。在行人和非機動車違
章的前提下,機動車駕駛人可能無違章行為,也可
能存在著違章行為。在雙方都有違章行為的情況
下,在我國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處理的實務中,要對
雙方責任作出一個比例,這個比例大小的標准應以
雙方對應盡注意義務程度的輕重來劃分。
在這種情況下,應該以什麼標准來判斷機動車
駕駛人是否違章呢?是簡單地以我國關於交通管
理方面的法律和行政法規嗎?筆者認為,鑒於機動
車的高度危險性,不能僅以是否違反交通法規這一
點來判斷機動車駕駛人的責任輕重,而應該考慮機
動車駕駛人的注意義務的實現程度。
在交通事故中判斷車輛對人的過失大小時,對
機動車駕駛人和行人應當分別採用不同的標准。
就機動車駕駛人來說,對他的過失輕重的判斷要根
據其行駛的道路狀況、車輛狀況、法規要求、機動車
駕駛人的自身狀況等進行判斷,分析當事人當時是
否應該迴避損害的發生,是否能夠迴避損害的發
生。機動車駕駛人負有的是業務上的注意義務,這
種義務與行人作為普通人對自己安全的注意義務
相比,前者要高得多。機動車駕駛人在操縱機動車
時,在精神上應當保持更高的緊張程度。而對一般
行人來說,他們不掌握危險工具,其行為一般不會
給他人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但法律同樣要求行
人遵守交通規則,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他們的生命
和財產安全,保障道路交通暢通無阻,因而一般不
負有更高的注意義務。不能將機動車駕駛人業務
上的注意義務這種高度的注意義務與普通人的一
般注意義務相提並論,否則,過失的判斷標準是缺
乏科學性和合理性的。
例如,發生在日本名古屋的一宗交通事故。
2000年1月7日21時許,一位步行者在距離人行
橫道70米處橫穿1條寬約14米的機動車道,結果
被駛來的汽車撞倒受傷。根據警察對事故的記錄,
事故類型:人對車輛。車輛事故時狀態狀況正常。
道路狀況:路面狀況乾燥,柏油馬路,下坡道路,無
照明,能見度良。事故當時該道路交通量一般。肇
事車輛在事故發生路段的行駛時速約為50公里,
該路段限制時速為50公里。肇事車輛在距行人20
米處發現該行人站立在道路上,並採取緊急制動措
施,但仍然將行人撞倒。這是一個由保險公司代理
和解的案件。根據警方的記錄、勘測圖表等資料和
交通事故的過失判斷標准,雙方達成了在本事故中
行人的過失為10% ~20%;機動車輛駕駛人過失為
80% ~90%的共識。而最終保險公司以行人的過
失輕微為由,未作過失相抵,全額賠償。
(二)機動車駕駛人已採取了必要的處置措施
2004年5月1日起實施的交通事故處理程序
規定明確規定,對機動車與行人發生事故的,交警
將按照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的原則進行調
解;對機動車無違章,而且已經採取必要的安全處
置措施,而行人有違章行為的,將依法減輕機動車
一方的賠償責任。
例如,一小客車由東向西通過一路口時,發現
一自行車由東向南左轉彎,司機立即剎車,但因車
速過快(時速82公里以上),小客車將騎自行車人
撞起,使其頭部碰在小客車擋風玻璃上,自行車被
撞出10餘米。騎自行車人經送醫院檢查系重型開
放性顱腦損傷、顱內血腫,救治無效身亡。在本案
中,從自行車被撞遺留路面挫痕距小客車剎車始點
29. 50米的情況分析,自行車轉彎時恰好在小客車
停車距離之內,顯然在其轉彎前未注意避讓直行的
機動車,屬違反《安全法》第62條「行人通過路口或
者橫過道路,應當走人行橫道或者過街設施;通過
有交通信號燈的人行橫道,應當按照交通信號燈指
示通行;通過沒有交通信號燈、人行橫道的路口,或
者在沒有過街設施的路段橫過道路,應當在確認安
全後通過」的規定。小客車行至有40公里限速路
段,如能嚴格遵守規定速度行駛,發現前方轉彎的
自行車而緊急剎車,該車能在20米之內將車停住
以避免事故發生;但因其嚴重超速行駛,因而未能
避免事故的發生,屬違反《安全法》第42條「機動車
上道路行駛,不得超過限速標志標明的最高時速。
在沒有限速標志的路段,應當保持安全車速」的規
定。從表現上看,雙方均違反了道路交通法規,但
是,在本案中,機動車駕駛人如果遵守交通法規,就
可以在20米以內將車停住,即使自行車違反交通
法規未注意避讓直行的機動車,也不會發生此次人
身傷亡事故。但是機動車駕駛人不僅未盡其高度
注意義務,而且違反交通法規超過限制速度一倍以
上駕駛機動車輛,導致事故發生,造成了受害者的
死亡。應該說,機動車方是有比行人更重的過失
的,其承擔的責任應該更大一些。
綜上所述,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
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有證據證明機動車
駕駛人已經採取必要處置措施,綜合發生道路交通
事故當時的具體主客觀條件,即應減輕機動車駕駛
人的責任。
⑷ 交通法規 自行車能不能帶人
交通法規規定自行車只能帶16周歲以下的人。
⑸ 騎自行車需要遵守什麼交通規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騎自行車需要遵守的交通規則具體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中規定:
第七十條 駕駛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三輪車在路段上橫過機動車道,應當下車推行,有人行橫道或者行人過街設施的,應當從人行橫道或者行人過街設施通過;沒有人行橫道、沒有行人過街設施或者不便使用行人過街設施的,在確認安全後直行通過。
因非機動車道被佔用無法在本車道內行駛的非機動車,可以在受阻的路段借用相鄰的機動車道行駛,並在駛過被佔用路段後迅速駛回非機動車道。機動車遇此情況應當減速讓行。
第七十一條 非機動車載物,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第一點 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殘疾人機動輪椅車載物,高度從地面起不得超過1.5米,寬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車把0.15米,長度前端不得超出車輪,後端不得超出車身0.3米。
第七十二條 在道路上駕駛自行車、三輪車、電動自行車、殘疾人機動輪椅車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駕駛自行車、三輪車必須年滿12周歲;
(二)駕駛電動自行車和殘疾人機動輪椅車必須年滿16周歲;
(三)不得醉酒駕駛;
(四)轉彎前應當減速慢行,伸手示意,不得突然猛拐,超越前車時不得妨礙被超越的車輛行駛;
(五)不得牽引、攀扶車輛或者被其他車輛牽引,不得雙手離把或者手中持物;
(六)不得扶身並行、互相追逐或者曲折競駛;
(七)不得在道路上騎獨輪自行車或者2人以上騎行的自行車;
(八)非下肢殘疾的人不得駕駛殘疾人機動輪椅車;
(九)自行車、三輪車不得加裝動力裝置;
(十)不得在道路上學習駕駛非機動車。
(5)自行車交通法規擴展閱讀
《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理程序規定》中規定:
第二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扣留車輛:
(一)上道路行駛的機動車未懸掛機動車號牌,未放置檢驗合格標志、保險標志,或者未隨車攜帶機動車行駛證、駕駛證的;
(二)有偽造、變造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機動車登記證書、號牌、行駛證、檢驗合格標志、保險標志、駕駛證或者使用其他車輛的機動車登記證書、號牌、行駛證、檢驗合格標志、保險標志嫌疑的;
(三)未按照國家規定投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
(四)公路客運車輛或者貨運機動車超載的;
(五)機動車有被盜搶嫌疑的;
(六)機動車有拼裝或者達到報廢標准嫌疑的;
(七)未申領《劇毒化學品公路運輸通行證》通過公路運輸劇毒化學品的;
(八)非機動車駕駛人拒絕接受罰款處罰的。
對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因收集證據需要的,可以依法扣留事故車輛。
第五十三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非本轄區機動車駕駛人給予暫扣、吊銷機動車駕駛證處罰的,應當在作出處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將機動車駕駛證轉至核發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
違法行為人申請不將暫扣的機動車駕駛證轉至核發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應當准許,並在行政處罰決定書上註明。
第五十四條對違法行為人決定行政拘留並處罰款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告知違法行為人可以委託他人代繳罰款。
⑹ 關於自行車與行人的交通法規
我國2004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
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安全法》)第76
條規定了減輕責任的條款:「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
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
擔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
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機動車駕駛人已經采
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所
以,構成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的減輕,必須具備兩個
條件:條件一,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
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條件二,有證據證明機
動車駕駛人已經採取必要處置措施。
一、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
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即受害人有過錯)
據廣州市公安局交警部門一份數據表明, 2004
年3月份,廣州市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845宗,死亡
140人,受傷1, 014人,損失摺合人民幣300萬元,
其中發生行人交通事故250宗,死亡40人,受傷
240人;發生自行車交通事故141宗,死亡25人,受
傷154人。行人違章成為廣州交通事故的重要原
因。大多數學者認為,即使侵害人沒有任何過錯且
受害人本身有重大過失時,從事這種高度危險作業
的侵害人也不能免除民事責任。法律作這樣的規
定並不意味著,受害人有過錯時侵害人仍要承擔全
部民事責任,不免除民事責任並不意味著必須承擔
全部責任。如果侵害人能證明受害人有重大過失,
可以援引民法通則第131條,以減輕其民事責任。
在汽車交通事故賠償中應按照這一原則進行處
理在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中,
「受害人具有故意,即系自尋傷害時,可以免除加害
人的責任;在受害人具有過失(一般過失或重大過
失)時,不得免除加害人的責任,但可以適用過失相
抵規則,即法庭斟酌雙方過失比例,減少受害人應
得的損害賠償金。」
例如,受害人王×在朋友家飲酒後,醉酒騎自
行車回家,途中與相向駛來的前車拖拉著後車(發
動機故障車)的兩輛機動車相遇,雙方臨近時,王×
酒性發作精神恍惚突然摔倒在兩車之間,後車雖及
時發現立即採取緊急制動措施,但因情況突然,距
離過近,王×頭部被軋當場死亡。另據現場勘查證
明,雙方在會車時橫向間隔1. 9米,若自行車正常
行駛,是可以安全通過、互不妨礙的。經檢驗,證明
被拖拉故障車制動器、轉向器、燈光等主要機件合
格,駕駛員在這起事故中無違章行為。據此判定受
害者王×負此次事故全部責任,機動車方不負事故
責任。本次事故完全是由於死者本人的過錯造成
的,機動車駕駛員沒有任何過錯,依據《安全法》的
規定,應該減輕機動車方的責任。
按照《安全法》的規定,在責任認定過程中,無
論是對機動車還是對行人,是否違反道路交通法規
並不構成承擔責任與否的標准,而構成承擔責任輕
重的重要標准。關於這一點,《安全法》第條~
第66條規定了非機動車及行人的通行規定。
二、有證據證明機動車駕駛人已經採取必要處
置措施
所謂必要處置措施,是指機動車駕駛人已經采
取了最大程度制止或減小損害後果的一切技術行
為,而且這些必要的處置措施必須在發生交通事故
之前就已經實施,如果是在事後採取的措施,則不
能減輕責任。
(一)不問機動車駕駛人是否違反交通法規
《安全法》第42條~第56條規定了機動車駕
駛人的通行規定。按照《安全法》第76條之規定,
在行人和非機動車違章的情況下,不考慮機動車駕
駛人有沒有違章,只要能證明其已經採取必要的處
置措施即可。但是機動車駕駛人有無違章行為,卻
會決定其賠償責任的輕重。在行人和非機動車違
章的前提下,機動車駕駛人可能無違章行為,也可
能存在著違章行為。在雙方都有違章行為的情況
下,在我國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處理的實務中,要對
雙方責任作出一個比例,這個比例大小的標准應以
雙方對應盡注意義務程度的輕重來劃分。
在這種情況下,應該以什麼標准來判斷機動車
駕駛人是否違章呢?是簡單地以我國關於交通管
理方面的法律和行政法規嗎?筆者認為,鑒於機動
車的高度危險性,不能僅以是否違反交通法規這一
點來判斷機動車駕駛人的責任輕重,而應該考慮機
動車駕駛人的注意義務的實現程度。
在交通事故中判斷車輛對人的過失大小時,對
機動車駕駛人和行人應當分別採用不同的標准。
就機動車駕駛人來說,對他的過失輕重的判斷要根
據其行駛的道路狀況、車輛狀況、法規要求、機動車
駕駛人的自身狀況等進行判斷,分析當事人當時是
否應該迴避損害的發生,是否能夠迴避損害的發
生。機動車駕駛人負有的是業務上的注意義務,這
種義務與行人作為普通人對自己安全的注意義務
相比,前者要高得多。機動車駕駛人在操縱機動車
時,在精神上應當保持更高的緊張程度。而對一般
行人來說,他們不掌握危險工具,其行為一般不會
給他人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但法律同樣要求行
人遵守交通規則,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他們的生命
和財產安全,保障道路交通暢通無阻,因而一般不
負有更高的注意義務。不能將機動車駕駛人業務
上的注意義務這種高度的注意義務與普通人的一
般注意義務相提並論,否則,過失的判斷標準是缺
乏科學性和合理性的。
例如,發生在日本名古屋的一宗交通事故。
2000年1月7日21時許,一位步行者在距離人行
橫道70米處橫穿1條寬約14米的機動車道,結果
被駛來的汽車撞倒受傷。根據警察對事故的記錄,
事故類型:人對車輛。車輛事故時狀態狀況正常。
道路狀況:路面狀況乾燥,柏油馬路,下坡道路,無
照明,能見度良。事故當時該道路交通量一般。肇
事車輛在事故發生路段的行駛時速約為50公里,
該路段限制時速為50公里。肇事車輛在距行人20
米處發現該行人站立在道路上,並採取緊急制動措
施,但仍然將行人撞倒。這是一個由保險公司代理
和解的案件。根據警方的記錄、勘測圖表等資料和
交通事故的過失判斷標准,雙方達成了在本事故中
行人的過失為10% ~20%;機動車輛駕駛人過失為
80% ~90%的共識。而最終保險公司以行人的過
失輕微為由,未作過失相抵,全額賠償。
(二)機動車駕駛人已採取了必要的處置措施
2004年5月1日起實施的交通事故處理程序
規定明確規定,對機動車與行人發生事故的,交警
將按照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的原則進行調
解;對機動車無違章,而且已經採取必要的安全處
置措施,而行人有違章行為的,將依法減輕機動車
一方的賠償責任。
例如,一小客車由東向西通過一路口時,發現
一自行車由東向南左轉彎,司機立即剎車,但因車
速過快(時速82公里以上),小客車將騎自行車人
撞起,使其頭部碰在小客車擋風玻璃上,自行車被
撞出10餘米。騎自行車人經送醫院檢查系重型開
放性顱腦損傷、顱內血腫,救治無效身亡。在本案
中,從自行車被撞遺留路面挫痕距小客車剎車始點
29. 50米的情況分析,自行車轉彎時恰好在小客車
停車距離之內,顯然在其轉彎前未注意避讓直行的
機動車,屬違反《安全法》第62條「行人通過路口或
者橫過道路,應當走人行橫道或者過街設施;通過
有交通信號燈的人行橫道,應當按照交通信號燈指
示通行;通過沒有交通信號燈、人行橫道的路口,或
者在沒有過街設施的路段橫過道路,應當在確認安
全後通過」的規定。小客車行至有40公里限速路
段,如能嚴格遵守規定速度行駛,發現前方轉彎的
自行車而緊急剎車,該車能在20米之內將車停住
以避免事故發生;但因其嚴重超速行駛,因而未能
避免事故的發生,屬違反《安全法》第42條「機動車
上道路行駛,不得超過限速標志標明的最高時速。
在沒有限速標志的路段,應當保持安全車速」的規
定。從表現上看,雙方均違反了道路交通法規,但
是,在本案中,機動車駕駛人如果遵守交通法規,就
可以在20米以內將車停住,即使自行車違反交通
法規未注意避讓直行的機動車,也不會發生此次人
身傷亡事故。但是機動車駕駛人不僅未盡其高度
注意義務,而且違反交通法規超過限制速度一倍以
上駕駛機動車輛,導致事故發生,造成了受害者的
死亡。應該說,機動車方是有比行人更重的過失
的,其承擔的責任應該更大一些。
綜上所述,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
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有證據證明機動車
駕駛人已經採取必要處置措施,綜合發生道路交通
事故當時的具體主客觀條件,即應減輕機動車駕駛
人的責任。
⑺ 交通法規規定年滿幾周歲才能騎自行車上路
對於非機動車駕駛,《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七十二條是版這樣規定的:權駕駛自行車、三輪車必須年滿12周歲;駕駛電動自行車和殘疾人機動輪椅車必須年滿16周歲。
騎自行車出行應該遵守交通規則,不要逆行,不要騎入機動車道,騎車時不要互相追逐、打鬧。在沒有劃分非機動車道和機動車道的道路上行駛,應盡量靠右邊行駛,不要在道路中間騎車,不要數車並行、雙手撒把、互相攀扶。
⑻ 交通法規 自行車能不能帶人
自行車可以帶人 只能帶小孩 不能帶大人 而且通行道路有限制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內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容》第七十一條後款和《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實施辦法》第三十九條第一項規定:市區和城鎮道路上騎自行車不準帶人,但在不通行公交車輛的道路上,可附帶一名學齡前兒童;附帶學齡前兒童的自行車應安裝牢固的座椅,通過有公交車輛通行的路口時,須下車推行。對違反規定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條規定:行人、乘車人、非機動車駕駛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關於道路通行規定的,處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罰款。
為什麼自行車不準帶人
在一些輔路型道路,以及城市主幹道的輔路上,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缺乏隔離設施,為機動車和自行車互相串道行駛創造了物理條件。機動車駛入自行車道,不僅阻礙了正常行駛的自行車,而且給自行車通行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
有的道路,盡管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有隔離,但機動車為了方便,侵入非機動車道。影響了自行車的安全.
⑼ 自行車交通規則常識
駕駛自行車須年滿12周歲。
城市道路上是不準學騎自行車專的,要練習騎自行車應該選擇遠屬離公路、城市街道、胡同的地方,找出一塊四周沒有障礙物的空地,由家長或有豐富騎車經驗的人教你練習。
當你能正式騎著自行車單獨上路時,首先要認真檢查制動器、車鈴和夜間反光裝置等安全裝置是否齊全有效,沒有制動器、車鈴的自行車千萬不要騎它上路。
在一些沒有劃設非機動車道,機動車、非機動車混行的道路,騎自行車要靠道路右邊行駛、自行車不準靠道路左側行駛。
騎車左轉彎或右轉彎時,要減速慢行、向後觀望,然後伸出左手或右手示意轉彎,不得突然猛拐。另外,在一些交叉路口,轉彎的自行車要讓直行的車輛、行人優先通行。
騎自行車要注意觀察周圍的車輛、行人和交通信號燈,遇到紅燈要停在停車線以外,黃燈閃爍時已過停車線的可以繼續騎行,未過停車線的要立即停車。
在道路上,騎自行車要注意保持精神集中,切忌聽隨身聽。
下雨天,路面濕滑,騎車要慢行。另外也不要騎車撐傘,雨傘容易擋住自己的視線,這是很危險的。
⑽ 騎自行車注意哪些交通法律法規
為了加強道路交通管理,維護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和暢通,騎車人在交通道路版上必須遵守下權列交通規則:
1,不準雙手離把;,
2,不準攀扶其它車輛或手中持物騎車;
3,不準牽引車輛或被其它車輛牽引;
4,不準扶身並行,互相追逐或曲折競駛;
5,騎車不準帶人,帶學齡前兒童時須遵守有關規定;
6,拐彎時要伸手示意,不準突然猛拐;,
7,超車時不得妨礙被超車的行駛;
8,禁止在人行道,人行過街通道或橫過人行橫道時騎行;,
9,車輛須停放在存車處或指定地點,不準妨礙交通安全暢通;
10,不準在道路上學騎車;,
11,不準在車行道上滯留;
12,不準進人非機動車禁駛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