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

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1-02 12:51:48

Ⅰ 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的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 348 號 ,經 2002年3月13日國務院第56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自內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為容了加強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管理,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人工影響天氣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全文共二十二條。

Ⅱ 國家應急管理的法律、法規

省級總體應急預案 1.北京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 天津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3. 河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4.山西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5. 內蒙古自治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6. 遼寧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7. 吉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8.黑龍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9. 上海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0. 江蘇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1. 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2. 安徽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試行) 13. 福建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4. 江西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5.山東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6.河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7. 湖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8. 湖南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19.廣東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0. 廣西壯族自治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簡本) 21. 海南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2. 重慶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3. 四川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4.貴州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5.雲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6.西藏自治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7. 陝西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8. 甘肅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29. 青海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30.寧夏回族自治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國家專項應急預案 1. 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2.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 3. 國家地震應急預案 4.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5. 國家處置重、特大森林火災應急預案 6. 國家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 7. 國家處置鐵路行車事故應急預案 8. 國家處置民用航空器飛行事故應急預案 9. 國家海上搜救應急預案 10. 國家處置城市地鐵事故災難應急預案 11. 國家處置電網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預案 12.國家核應急預案 13. 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14.國家通信保障應急預案 15. 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16.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 17. 國家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 18. 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19.國家糧食應急預案(待發布) 20.國家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待發布) 21.國家涉外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待發布)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於2007年8月30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自然災害類 ·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 水法 · 防汛條例 · 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 · 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 · 防沙治沙法 · 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 · 軍隊參加搶險救災條例 · 防震減災法 · 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 · 森林法 · 森林防火條例 · 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 · 森林法實施條例 · 草原防火條例 · 自然保護區條例 ·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 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事故災難類 ·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 ·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 · 建築法 · 消防法 · 礦山安全法實施條例 · 國務院關於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 · 煤礦安全監察條例 · 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 · 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 · 工傷保險條例 ·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 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 · 道路運輸條例 · 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 漁業船舶檢驗條例 · 河道管理條例 · 海上交通安全法 · 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 · 鐵路運輸安全保護條例 · 電力監管條例 · 電信條例 · 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 ·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 · 環境保護法 · 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 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 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 大氣污染防治法 · 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 水污染防治法 · 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 海洋環境保護法 · 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 ·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 · 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 ·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 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 ·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公共衛生事件類 · 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 · 傳染病防治法 · 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 ·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 食品衛生法 · 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 動物防疫法 · 國境衛生檢疫法 · 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 植物檢疫條例 · 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 社會安全事件類 · 民族區域自治法 · 戒嚴法 · 人民警察法 · 集會遊行示威法 · 監獄法 · 信訪條例 · 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 · 行政區域邊界爭議處理條例 · 殯葬管理條例 · 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 · 中國人民銀行法 · 商業銀行法 · 保險法 · 證券法 · 銀行業監督管理法 · 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 · 預備役軍官法 · 領海及毗連區法 · 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 國防交通條例 · 民兵工作條例 · 民用運力國防動員條例 · 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 · 軍人撫恤優待條例 · 價格法 · 農業法 · 糧食流通管理條例 · 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 · 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條例 · 種子法 · 野生動物保護法 · 民用航空安全保衛條例 · 農葯管理條例 · 獸葯管理條例 · 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 · 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 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採納哦

Ⅲ 氣象行政許可實施辦法的介紹

《氣象行政許可實施辦法》,共六章,四十七條(含附則),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這是為回了規范氣象行政許可答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和監督氣象主管機構有效實施行政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通用航空飛行管制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而制定的。

Ⅳ 人工降雨法律問題初探

人工降雨是人為影響氣象變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應當關注的重要課題.然而,目前學界對其認識尚不夠深入,對於諸如人工降雨的法律性質,法域歸屬,決策程序,信息披露,糾紛處理和致損救濟等問題更是缺乏研究.以對雨雲資源利用為基礎的人工降雨行為在性質上應當是以公權力為依據的公法行為;應兼受自然資源法和氣象技術法的雙重調整;在實施過程中,則應以其所具有的"行為公益性"和"私權主體的不可控性"為基準,充分平衡不同利益主體的合理利益.

人工降雨一般是指通過空中作業(用飛機)或者地面作業(利用高炮,火箭)向雲中播撒催化劑(鹽粉,乾冰或碘化銀等),使雲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的過程,又稱人工增雨.①目前,人工降雨已經在減災防災,緩解旱情甚至清潔空氣,緩解高溫天氣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伴隨著人工降雨作業的推廣,相關的雨雲資源利用糾紛及人工降雨致損賠償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然而,有關人工降雨問題的法律研究乃至司法實踐都甚為欠缺,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全面分析.

一,人工降雨的法律性質
關於人工降雨的法律性質,學界目前尚未形成統一認識.學者們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人工降雨究竟是一種以公權力為依據的公法行為還是一種以雨雲權為依據的准物權行為"方面.②應當承認,學者們對上述問題存在爭議是有理由的,因為對人工降雨性質的不同界定關繫到人工降雨的實施條件,實施程序,費用負擔,惠益機制與補償制度的設計和區域資源的衡平等一系列復雜問題的處理.因此,對上述問題的准確把握理應成為人工降雨立法的基本前提.而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明確的就是作為人工降雨實施對象的雨雲資源的特徵與性質.一般而言,雨雲資源作為自然資源的一種,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流動性.雨雲作為天氣系統的子系統,是大氣環流的組成部分,隨著大氣的流動而流動,具有流動性.第二,變異性.在氣壓,風向等因素的影響下,雨雲有時是單獨的氣象系統,有時又成為復雜氣象系統的組成部分,具有隨時變化的可能性.
第三,私權主體的不可控性.一方面,人類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連預測天氣都存在誤差和不精確的問題,更遑論對整個大氣環流過程施加有目的的影響.加之雨雲資源具有前述的流動和變異等自然屬性,因此私權主體目前尚不具有對雨雲資源進行有效控制的自然科學基礎.另一方面,就技術層面而言,人工降雨的實施需要對降雨作業的時間,地點,方式等進行充分論證,需要准備火箭,飛機,催化劑等設備和物資,還需要組織航空部門協調空域與航線,並部署作業時的安全保障工作.這一系列技術需求,顯然都是私權主體僅憑自身力量所無法實現的.
第四,雨雲資源作為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現行作為物權客體的水資源具有單向轉化性.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而言,一次完整的水汽循環大體上包含兩個過程:其一為水汽的升騰過程,其二為雨雲的降落過程.在第一個過程中,地表的水資源通過蒸發等形式轉化為空中的雨雲資源;在第二個過程中,空中的雨雲資源通過降雨或降雪等氣象變化降落到地表,轉化為地表水資源.對於准確把握人工降雨的法律性質而言,這兩個過程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筆者認為,第一個過程是一個沒有法律意義的自然過程,因為人類無需干涉地表水的蒸發,也無法對其進行控制;而第二個過程則具有重要的法律意義,因為它使原本"寄居"在空中的雨雲成為一種潛在的,可以轉化為水資源的自然資源.這一方面使界定雨雲資源的產權成為必要,同時也提出了當雨雲資源變為雨水降落到地表之後應如何對其進行調整這一具有法律意義的新問題.當然,在認識雨雲資源具有與水資源的單向轉化性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這種單向轉化也是有條件的,通常要受到兩方面的限制:一是技術上的限制,即只有具備實施人工降雨相關技術條件的特殊主體方能實施;二是來自政府部門行政決策的限制.因為人工降雨涉及公共利益,必須由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作出,而不能由私權主體任意作為.

除了具備上述自然屬性之外,作為一種特殊的自然資源,雨雲資源還具有以下一些特殊屬性:
首先,享有雨雲資源的主體是國家.在我國,自然資源一般歸國家所有.③雨雲資源是一種對生產生活和災害防治等具有重要意義的自然資源,其分配需要強大的宏觀調控能力,因此必須由國家來統一分配和協調.這就使雨雲資源的享有主體具有特殊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規定,在實踐中應由政府代表國家對其行使所有者的權利.④其次,雨雲資源權屬制度具有特殊性.前文已言,雨雲資源具有私權主體的不可控性,這使得除所有權人及其代表人之外的其他主體無法直接對雨雲資源行使具有他物權屬性的權利,亦即在雨雲資源所有權之上無法設定包含用益內容的他物權.雨雲資源的這一屬性決定了其只具有所有權架構.
再次,權利的行使以公共利益為考量.雨雲資源的所有權上承載著巨大的公共利益負擔,其行使必須以公共利益為首要考量.不論是緩解旱情還是防治其他自然災害,對雨雲資源的分配和使用都不可避免地要把公共利益放在首要地位.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雨雲資源具有的向水資源的單向轉化性使其具有可為人類加以利用的使用價值;其可為特殊主體控制的屬性,使其具有相對的可控性,因此雨雲資源可以歸屬於自然資源的客體范疇.但由於其僅具有單一的所有權架構,無法在所有權基礎之上設定具有他物權性質的權利,因此其無法被涵蓋於准物權的權利體系之中,不適用於准物權制度的相關規范.因此,以對雨雲資源利用為基礎的人工降雨行為應是以公權力為依據的公法行為.

二,人工降雨的法域歸屬分析
我國目前的人工降雨活動主要受氣象法調整.《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30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指導,並根據實際情況,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配合氣象主管機構做好人工影響天氣的有關工作."此外,國務院於1994年批准成立了由國家計委,國家科委,中國氣象局,總參等13個部門組成的"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協調會議",⑤並於2002年制定了《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如前所述,由雨雲資源形態向水資源形態轉化的過程是一個具有法律意義的過程.因為以人工降雨作業為技術基礎的上述轉化過程使得雨雲資源具有成為潛在的水資源的可能性.既然雨雲資源與水資源之間存在著這種互動關系,那麼對使上述轉化行為得以實現的人工降雨的法域歸屬就需要予以審慎的考慮.析言之,是將其作為技術性手段單獨由氣象法等技術性規范調整呢 還是應與雨雲資源作一體化的思考,在資源權屬層面進一步引入自然資源法的規制 對此問題,有學者指出,如果把蘊涵著空中水資源的雲層的移動看做是一條流域不定,水流時斷時續的河流,就可以對其進行產權界定.佔用水權理論先佔
先得的思想與雲層移動過程中上風向地區先獲取水資源,下風向地區後獲得水資源的事實基本吻合.於雲層移動的特殊性,這種前後順序是很難改變的,因此,先佔先得的思想應用於空中水資源的界定似乎是可行的.⑥但也有學者認為,上述方案的法律操作性值得懷疑.空氣中的水汽資源屬於自然界物質,動性非常強,人類無法控制,而且現代科技並未達到准確預測下一時間雲層的運動方向及運動速度的水平,進行雲層的產權界定更是不可行,而這些都是法律調整所要求的必備條件.因此,對於上述問題只能採取一種"合作協商的解決方式".
筆者認為上述兩種觀點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前者看到了雨雲資源本質上屬於自然資源這一屬性,認識到了運用產權理論解決雨雲資源的權利歸屬問題有利於調動不同權利主體的積極性,有利於從制度層面明晰雨雲資源所具有的價值和交換價值.這種觀點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原則.此點認識也證明了在資源權屬層面和所有權設置負擔層面,雨雲資源應適用水法調整.但其缺陷在於:沒有認識到"雨雲資源與水資源之間具有的單向轉化性"的法律意義;把雨雲資源孤立地理解成"空中水資源",從而人為地將"空中水資源"與"地表水資源"割裂開來;沒能理解我們之所以要對"空中水資源"的產權歸屬作出界定是因為它們具有降落到地面轉化為"地表水資源"的價值和意義.後者看到了雨雲資源所具有的各種自然屬性,特別是對雨雲資源的"私權主體不可控性"有準確的認識,因此其認為對空中的雨雲資源問題"只能採取一種合作協商的解決方式"來處理是正確的.其認識也充分證明,在技術層面和宏觀管理層面,對雨雲資源應適用氣象法,防災減災法等進行調整.但該種觀點同樣忽略了"雨雲資源與水資源之間具有的單向轉化性"這一分析雨雲資源所必須認識的自然科學前提.於其在認識和設計雨雲資源的處斷原則時,同樣將"空中水資源"與"地表水資源"割裂開來,這就使得其無法認識到在通過"合作協商的方式"解決了"空中水資源"的分配爭議之後,仍然需要運用法律手段來對降落到地表的水資源進行調整,使其滿足不同權利人的需要和期待.
事實上,雨雲資源的"私權主體不可控性"和"雨雲資源與水資源之間具有的單向轉化性"這兩個根本屬性已經為我們勾勒出了人工降雨的法域歸屬框架.筆者認為,對人工降雨的規制思路應該是雙向的:在技術和宏觀管理層面,適用氣象法,防災減災法等進行調整;而在資源權屬和所有權設置負擔層面,則應由水法來規制.

三,人工降雨實施中的相關法律問題
目前,人工降雨實施中的相關法律問題主要包括人工降雨的決策程序,人工降雨前的信息披露,人工降雨的糾紛處理以及不當決策和人工降雨致損的救濟機制等.
(一)人工降雨的決策程序
雨雲資源的流動性,變異性等自然屬性,決定了人工降雨決策必須高效.這就需要在相關的氣象,水利,航空和防災減災等部門之間建立聯動協調機制,使各部門能夠迅速作出決斷,以免失去人工降雨的時機或者產生不利的影響.同時,人工降雨的決策必須透明化.人工降雨直接涉及公眾的切身利益,因此利益相關人必須能夠通過一定的渠道或方式了解到人工降雨的相關信息,以確保對人工降雨的監督.此外,作為一種以公權力為依據的行為,人工降雨僅需行政機關依職權作出決定即可徑行實施.盡管這種決策方式適應了雨雲資源自然屬性的需求,卻忽視了行政機關利益衡量的非周延性和利益決策的非普適性問題.因此還有必要建立一套私權主體的請求機制,以救濟在人工降雨法律關系中居於非主流地位的私權主體.所謂的私權主體請求機制主要是指當私權主體認為在特定的情況下需要進行人工降雨而行政機關又沒有主動實施人工降雨行為時,由私權主體依照法定程序,向有關機關提出申請,由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作出是否實施人工降雨決定的機制.⑧人工降雨不能為私權主體所實施並不等於人工降雨決策也不能經由私權主體的申請而發動.因為人工降雨本身既有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一面,也有私益性的一面.當特定地區的居民為了特定生產生活目的而需要實施人工降雨時,人工降雨的私益性就得了充分的彰顯.這時就需要設立一套私權主體的請求機制,來確保在這些情況下公民能夠通過合法渠道向有權機關提出實施人工降雨的請求.有權機關接到申請後應予審查,並對是否實施人工降雨作出決定.
當申請人對其決定存有異議時,還應賦予其提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的權利.
(二)人工降雨前的信息披露
人工降雨對降雨范圍內的居民生產生活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實施人工降雨之前必須進行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條例》規定:"作業地的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根據具體情況提前公告,並通知當地公安機關做好安全保衛工作".該規定的內容較為原則,無法確保人工降雨信息的有效披露,有必要予以完善.具而言之有三:在內容方面,應將人工降雨的時間,地域范圍,預計強度,降雨主要成分,催雨劑的化學成分,技術保障等信息向公眾發布,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能了解特定信息或知悉獲取相關信息的有效渠道;在地域范圍方面,如果是跨省或在邊疆地區實施降雨作業,還應考慮向相鄰省份或鄰國進行信息通報;在程序方面,應做到公開和提前,以保障利益相關人有充分的應對時間,從而盡量避免和減少損失.行政機關信息披露不當時,其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里所指的信息披露不當包括未進行披露和披露瑕疵兩種情形.對於行政機關事先應披露而未進行披露的,其應當賠償利益受到影響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損失.如果是披露瑕疵造成了相對人權益的損失,則要綜合考慮行政機關的過錯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來確定如何對相對人進行賠償或補償.
(三)人工降雨糾紛的處理
隨著人工降雨的普遍實施,目前在實踐中已經出現了一些糾紛.⑨考察這些糾紛的爭議點,許多均源自法律對雨雲資源的分配和協調機制規定得過於原則.目前我國對於人工降雨的宏觀管理主要適用的是國務院頒布的《條例》.其在處理跨地域雨雲資源的分配和協調問題時僅規定"需要跨省,自治區,直轄市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商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顯然這只考慮到了跨省市的情況,而沒有考慮到具體到一個省內部各市,縣之間的問題.那麼在各相鄰地區的災情都很嚴重,而空中的雨雲資源又有限的情況下,應如何建構分配和協調機制呢 有學者指出,之所以產生爭奪雨雲資源的糾紛其原因在於空中水資源的產權界定無序,⑩筆者贊同這種觀點.前文分析已經言明,在雨雲資源的資源權屬層面和所有權設置負擔層面,應當適用水法調整.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把水資源局限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范圍之內,並沒有對空中的雨雲資源作出明確規定.因此從資源法角度而言,目前只能劃分已經降落到地面的水資源.空中的雨雲資源因為它們具有私權主體的不可控性,不能成為物權客體,所以目前尚缺乏適用既有產權制度的空間.這就是筆者認可應以協調機制來解決空中水資源分配的原因.據此,筆者建議省級行政區劃之間對雨雲資源的分配爭議由國務院及其所屬機構進行協調,省級行政區劃內部的分配爭議由省級氣象主管部門負責協調.對於不同性質的人工降雨,可以運用價值判斷的方法,劃定決策的優先順位.優先考慮農業生產和災害防治的用水需求,兼顧其他方面合理的用水需求.同時應考慮發揮市場機制善於調節資源需求彈性的功能,以"受益者負擔原則"為基礎對利益受損者給予適當的補償.而對於已經降落到地表的水資源,則應堅持以相關法律制度進行調整.
(四)不當決策和人工降雨致損的救濟機制
我國在人工降雨的實施過程中,已經出現了一些造成公民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的情況,如人工降雨的彈頭砸傷居民,高射炮走火射死路人以及人工降雨致損的保險賠償等問題. lv上述問題的圓滿解決有賴於相應問責與救濟機制的建立.
1.不當決策情況下決策主體的責任
如果行政機關因其自身過失致使人工降雨決策失誤,導致相關私權主體利益受損,則作出該決策的機關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行政機關違反了法律設定的審慎決策義務,屬於違法行使職權的情形,利益受損的私權主體只需要向行政機關證明自己受到的損害存在,並且該損害與行政機關的人工降雨決策行為存在因果關系,行政機關就應當在致損范圍內予以賠償.
2.作業不當致損的補償
如果人工降雨的決策是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作出,但是具體實施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實施過程中因
作業不當造成了相關主體的利益受損,則應根據具體情況,由實施機構承擔相應的責任,行政機關也可以
根據不同情況給予適當的補償.如果行政機關與利益受損人之間存在混合過錯,則應根據雙方的過錯程
度,分別承擔相應的責任.
3.作業正常情況下意外致損的救濟
實際上,人工降雨不能保證會惠及降雨范圍內的所有人.如在發生旱災的場合,實施人工降雨對於受災的農戶來說是有利的,但是對於城市出行的居民或者從事運輸的企業來說則可能是不利的.因此即便是在符合法定許可權和程序的情況下作出的人工降雨決策也可能給某些私權主體的利益帶來損失.對此,考慮設置相關的人工降雨保險或者基金,來專門補償人工降雨造成的損害.這樣也有助於解決尚存爭議的人工降雨致損的保險賠償范圍問題.實踐中,對於人工降雨造成的損失是否構成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在投保人和保險公司之間素有爭論.事實上,人工降雨是由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兩者的合力形成的,無論將其歸因於單一的完全人為因素,還是將其歸因於單一的完全自然因素均有失偏頗.因此,過於糾纏其致損原因於實務層面並無助益.不妨直接設立人工降雨基金或者由保險公司開設人工降雨保險,每年由政府劃撥專項資金予以支持.這樣既有利於解決因人工降雨引發的紛爭,又有利於落實政府的行政責任並擴展金融服務的領域,實屬於法有據的多贏之舉.
注釋:
①參見http://ke..com/view/1470.htm.
②參見錢舟琳,李達:《人工降雨法律問題初探》,《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③④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48條,第45條.
⑤參見曾光平:《福建省人工降雨現狀,問題及對策》,《水利科技》2000年增刊(總第84期).
⑥⑩參見楊海曼,蔣勇:《空中水資源的產權經濟學分析》,《經濟論壇》2006年第15期.
⑦參見石紹賓:《公共品消費的競爭性分析》,《當代財經》2006年第2期.
⑧此時的相對人請求行為可以理解為相對人要求行政機關履行實施人工降雨的法定義務和職責的行為.當然前提是把人工降雨定性
為依據公法的公權力行為並且是行政機關的一項法定職責.
⑨例如,2004年7月9日下午至11日凌晨,河南南陽上空的一片水汽雲團,就曾引發河南省平頂山,駐馬店,漯河,許昌,周口5市爆發
嚴重的區域爭雨糾紛.參見紅憲:《人工增雨凸現法律空白》,《浙江法制報》2004年7月28日.
lv參見何英,黃娟:《人工降雨落下彈頭傷居民》,

Ⅳ 人工增雨屬於哪個行業類別

人工抄增雨只是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其中的一項,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行政上屬於當地政府領導,業務上屬於氣象部門管理實施的一項工作。《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第四條 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按照作業規模和影響范圍,在作業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下,由氣象主管機構組織實施和指導管理。 第五條 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應當制定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計劃。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計劃由有關地方氣象主管機構商同級有關部門編制,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蕭縣人影辦)

Ⅵ 我單位有人工影響天氣設備怎麼辦

氣象局,是以天氣預報、氣候預測、人工影響天氣、乾旱監測與預報版、雷電防禦、農業氣象等服權務項目為主要工作的部門。在中國,一般指中國氣象局及其下屬單位。
省氣象局屬於正廳級單位。
以安徽氣象局為例:安徽省氣象局根據工作需要,在黃山、九華山設置氣象管理處作為省局直屬派駐外地的氣象事業單位。經地方相關部門批准成立,設置安徽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安徽省農村綜合經濟信息中心。安徽省氣象局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安徽省氣象管理條例》和中央編制委員會印發的《地方國家氣象系統改革方案》賦予省級氣象主管的各項職責,規格為正廳級。

Ⅶ 中國自然災害的法律法規

自20世紀80年代始,我國就已經開始了自然災害的立法應對,現有的專門應對自然災害類的法律主要有:
2007年8月30日頒布同年1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2001年8月31日頒布2002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1999年10月31日頒布2000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1997年12月29日頒布1998年3月1日起實施2008年12月27日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1997年8月29日頒布1998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1984年9月20日頒布1985年1月1日起實施1998年4月29日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等。
除此之外,一些法規和條例的頒布實施也有力地應對了自然災害的發生。例如:2005年6月7日頒布同年7月1日起實施的《軍隊參加搶險救災條例》、2003年11月24日頒布2004年3月1日起實施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2002年3月19日頒布同年5月1日起實施的《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2000年5月27日頒布實施的《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1995年2月頒布同年4月1日起實施的《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1994年10月9日頒布同年12月1日起實施的《自然保護區條例》、1991年7月2日頒布實施2005年7月15日修訂的《防汛條例》、1991年3月22日頒布實施的《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1983年12月29日頒布實施的《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

Ⅷ 氣象局是什麼性質的單位

氣象局單位性質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

全國氣象部門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氣象部門與地方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氣象部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我國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

氣象局主要是以天氣預報、氣候預測、人工影響天氣、乾旱監測與預報、雷電防禦、農業氣象等服務項目為主要工作的政府部門。

拓展內容:

中國氣象局主要直屬事業單位: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國家氣候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技術中心、中國氣象局培訓中心、中國氣象局行政管理局、中國氣象局機關服務中心、中國氣象局影視宣傳中心、中國氣象報社、氣象出版社。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