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義勇為法規
1. 《民法總則》中對見義勇為行為有何規定
在三月一四日下午,根據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日程,各個代表團審議民法總則草案建議表決稿。建議表決稿顯示,民法總則草案中「好人法」條款再度修改,不再區分是否構成「重大過失」,只要見義勇為一律不擔責。 「好人法」條款被稱為「見義勇為免責」條款,最早出現在去年一二月下旬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三審稿中。 當時規定「實施緊中國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除有重大過失外,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在三月吧日,民法總則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審議,當時的審議稿規定,「因自願實施緊中國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不過,如果見義勇為者有重大過失,那麼「救助人因重大過失造成受助人不應有的重大損害的,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對此一些代表提出,審議稿雖然在三審稿基礎上,增加了「自願」兩個字,以及「不應有的重大損害」等限定條件,仍然不能完全消除救助人的後顧之憂,對救助人的保護不夠徹底。 上述代表觀點被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採納。 三月一二日的民法總則草案修改稿,從舉證責任的角度,對救助人在「重大過失」等特殊情況下如何承擔責任,作出嚴格限定:「因自願實施緊中國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受助人能夠證明救助人有重大過失造成受助人不應有的重大損害的,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可是,部分全國代表仍然認為,即便要求受助人有舉證責任,仍難以徹底消除救助者的顧慮。為了改變「老人倒地沒人敢扶」的社會現象,「好人法」條款還應強化對救助者的保護。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在民法總則草案修改稿修改意見的報告中表示,為了進一步免除見義勇為者的後顧之憂,倡導培育見義勇為、樂於助人的良好社會風尚,建議刪除「重大過失」這一「但書」條款。 據此,今天下午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建議表決稿,刪除了前幾次審議稿中的「重大過失」字樣,僅規定,「因自願實施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這意味著,只要是見義勇為行為,就享受依法的「特殊待遇」,不再區分是否有「重大過失」。
2. 中國法律對見義勇為的定義是什麼
「見義勇為」這一行為是在社會上應當得到大力提倡,是寓情寓理寓專法寓德的,是中華民族屬的傳統美德,是弘揚正義的體現,「見義勇為」在我國刑法上並沒有這一概念,但是刑法上的正當防衛與「見義勇為」有著密切關系,「見義勇為」在立法上僅僅體現在地方法規中,在地方法規中「見義勇為」的法律概念都不一致,見義勇為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有待於國家立法部門進行完善,在實施「見義勇為」這一過程中,四川超躍律師事務所曹明江律師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1、實施「見義勇為」的過程中,罪犯已失去抵抗力(例如昏迷等),見義勇為 者若繼續對犯罪嫌疑人進行人身侵害,刑偵、公訴機關可能會根據見義勇為者的手段、情節、目的、後果等進行指控,由人民法院依法認定是否構成犯罪。
2、在實施「見義勇為」的過程中,犯罪嫌疑人手持凶器負隅頑抗,極大可能傷害見義勇為者及其他人員,見義勇為者可從正當防衛角度出發,對犯罪嫌疑人實施防衛行為致犯罪嫌疑人傷亡,不承擔任何責任
3. 見義勇為應該受法律保護嗎(200字左右)
目前我國對見義勇為的法律保護缺少全國性的統一立法,主要是通過地方內性法規來予以實現的,一些省、容市頒布了地方性的「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用以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
比如《廣東省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規定》,見義勇為人員可以主動向行為發生地縣級以上公安機關申請確認其見義勇為行為,有關單位和個人也可以向公安機關舉薦見義勇為人員。
另一方面全國各地都有政府設立的見義勇為基金會,向見義勇為而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人提供補償和獎勵,如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近日宣布,將因見義勇為犧牲和傷殘者的獎勵慰問金額大幅提高,對見義勇為犧牲者的最高獎勵,是從原來的5萬元提高至30萬元。
4. 見義勇為的相關法規
國家條例
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版工傷:
(一)在工權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5. 申請見義勇為的法律程序是怎麼規定的
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前,對見義勇為的確認、獎勵和保護缺少相應的法律規范和保障,使得許多見義勇為不被人知曉。通過立法,對見義勇為給予法律肯定和支持,有利於最大限度地保護見義勇為人員及其家屬的合法權益,解決他們實際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從而更好地弘揚社會正氣,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那麼,公民如何申請確認見義勇為呢?
1、一切個人和組織都可以反映有關見義勇為的情況,行為人可以申請確認見義勇為。如果行為人因傷殘等原因不能親自申請的,其配偶、父母、子女等,可以代為申請。
2、反映見義勇為情況或者申請確認見義勇為,應當在行為發生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提出。規定30個工作日,也是為了防止因時過境遷而導致確認工作的困難;而對反映情況和申請確認而言,30個工作日應該足夠。
3、反映情況或者申請確認,應當向行為發生地的區、縣民政部門提出。如果行為發生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區、縣,可以向其中的任何一個區、縣的民政部門提出,民政部門不得推諉。
4、反映情況或者申請確認時,應當提供有關線索或者證明材料。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沒有任何根據地申請確認,這給確認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巨大的壓力,不利於確認工作的正常開展,也不利於對見義勇為人員的獎勵和保護,所以要求反映情況和申請確認時,提供有關線索或者證明材料,由民政部門調查認定。
根據規定,正常情況下,民政部門應當在接到個人或者組織關於見義勇為情況的反映或者確認申請之日起90個工作日內,調查核實,作出書面的結論。確認為見義勇為的,做出確認的結論;不確認為見義勇為的,作出不確認的結論,並說明理由。之所以規定90個工作日,一方面是考慮到調查核實的實際需要,沒有一段時間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對行為人權益保護的需要,如果時間太長,顯然不利於行為人權益的保護。
有時情況比較特殊。如在違法犯罪案件中,對於某某行為是不是見義勇為,民政部門難以判斷,而需要根據公安或者是檢察院、法院等司法機關的處理決定作出確認結論。此時,民政部門就很難在接到情況反映或者確認申請之日起90個工作日內作出確認結論。因此,《實施辦法》規定,在這種情況下,民政部門應當在公安、司法等部門作出處理結論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作出書面結論。
6. 見義勇為的法律術語
見義勇為的法律特徵主要有:
1、見義勇為的主體是非負有法定職內責或者義務的自容然人。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主體,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義務時,不能成為見義勇為的主體。
2、見義勇為所保護的客體,是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公民為保護本人生命、財產安全而與違法犯罪做斗爭的行為,不能認定為見義勇為。
3、見義勇為的主觀方面在於積極主動、不顧個人安危。
4、見義勇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在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遭受正在進行的侵害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與危害行為或者自然災害進行斗爭的行為。 一是以保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為目的;
二是具有不顧個人安危的情節;
三是實施了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的行為。
這三個要件必須同時具備才構成見義勇為行為。
7. 見義勇為受哪些法律保護
目前我國對見義勇為的法律保護缺少全國性的統一立法,主要是通過地方性法規專來予以實現的,一些省屬、市頒布了地方性的「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用以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
比如《廣東省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規定》,見義勇為人員可以主動向行為發生地縣級以上公安機關申請確認其見義勇為行為,有關單位和個人也可以向公安機關舉薦見義勇為人員。
另一方面全國各地都有政府設立的見義勇為基金會,向見義勇為而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人提供補償和獎勵,如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近日宣布,將因見義勇為犧牲和傷殘者的獎勵慰問金額大幅提高,對見義勇為犧牲者的最高獎勵,是從原來的5萬元提高至30萬元。
8. 見義勇為受哪條法律的保護
目前我國對見義勇為的法律保護缺少全國性的統一立法,主要是通過地方性回法規來予以實答現的,一些省、市頒布了地方性的「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用以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
比如《廣東省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規定》,見義勇為人員可以主動向行為發生地縣級以上公安機關申請確認其見義勇為行為,有關單位和個人也可以向公安機關舉薦見義勇為人員。
另一方面全國各地都有政府設立的見義勇為基金會,向見義勇為而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人提供補償和獎勵,如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近日宣布,將因見義勇為犧牲和傷殘者的獎勵慰問金額大幅提高,對見義勇為犧牲者的最高獎勵,是從原來的5萬元提高至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