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條例
⑴ 江蘇省文化娛樂市場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文化娛樂市場管理,保障文化娛樂業的健康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根據憲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下列文化娛樂場所和經營活動:
(一)舞廳、歌廳、卡拉OK廳、撞球室、游戲機室、游樂(藝)場所等;
(二)餐廳、酒吧、茶座中有演唱、演奏及其他表演或者有文化娛樂設備的經營項目;
(三)文化娛樂場所舉辦的各種演出、比賽和文化藝術展覽、展銷等經營活動;
(四)民間藝人、民間職業劇團的演出經營活動;
(五)其他文化娛樂經營活動。第三條文化娛樂市場的經營活動,必須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提倡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活動,鼓勵和扶持具有民族風格和時代精神的文化娛樂活動的發展。
禁止和取締內容反動、淫穢的活動以及賭博、封建迷信等其他危害公民身心健康的活動。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文化娛樂市場管理工作的領導,促進本行政區域內文化娛樂市場的健康發展。第五條各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是文化娛樂市場的主管部門,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
各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健全文化娛樂市場管理機構,加強文化稽查工作,加強對文化娛樂場所和經營活動的監督管理。第六條各級公安、工商、衛生、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物價和稅務等部門應當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協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加強對文化娛樂市場的監督管理。第七條凡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文化娛樂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以下簡稱經營者),必須遵守本條例。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第二章申辦與審批第八條申辦文化娛樂場所和經營活動,必須經所在地縣(市)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第九條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審批並主管應當由省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文化娛樂場所和經營活動。
市、縣(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審批並主管應當由同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文化娛樂場所和經營活動,以及上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授權審批的文化娛樂場所和經營活動。第十條申辦文化娛樂場所和經營活動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符合當地文化娛樂市場發展規劃;
(二)有符合條件的場地、設施和合格人員;
(三)有能保證正常營業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
(四)有符合國家規定的安全設施和衛生條件;
(五)國家規定的其他條件。第十一條申辦本條例第二條第(一)、(二)項文化娛樂場所和經營活動的,必須經過下列審批程序,方可領取《文化經營許可證》:
(一)經營者持有關申辦材料,向所在地縣(市)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立項申請報告;
(二)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對其經營項目、人員配備、營業場所、娛樂設備以及經營方案等驗收合格後,發給《文化經營許可證》。
在立項、審核、驗收、審批過程中,根據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申領安全、衛生等許可證和工商營業執照的,必須到有關部門辦理。第十二條申辦本條例第二條第(三)、(四)項文化娛樂經營活動,經營者必須持有關材料,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對其人員狀況、業務水平等審核合格後,發給《營業演出許可證》或者《個人演出許可證》。第十三條省外的演出經紀機構和個人在本省從事營業性演出活動,必須持其所在地省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出具的證明和演出證件,向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委託的部門辦理審批手續。
國外、境外演職員在本省從事營業性演出活動,必須由邀請單位向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申請,報經文化部審核批准。第十四條凡本省的演出經紀機構和個人出省從事營業性演出時,必須持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出具的證明,按演出地的有關規定辦理演出手續。第十五條申辦臨時性文化娛樂經營活動的,必須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提出書面申請,領取《臨時經營演出許可證》。
舉辦臨時大型文化娛樂經營活動,還應當按照《江蘇省公共場所治安管理條例》第八條的規定,報經公安部門批准。第十六條經營者必須持本條例第十一至十五條規定領取的證照和有關材料,向稅務部門申報辦理稅務登記等納稅事項。
⑵ 陝西省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傳承發展秦腔藝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定文化自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秦腔藝術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秦腔藝術的保護傳承發展,應當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並重。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並將其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協助做好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等相關工作。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制定並組織實施秦腔藝術中長期發展規劃,研究解決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中的體制機制、人才培養、重點項目等重大問題。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秦腔藝術中長期發展規劃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實施方案。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旅遊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教育、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廣播電視、文物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相關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旅遊、教育、廣播電視等有關部門應當宣傳推廣秦腔藝術,加強秦腔藝術的省際交流、劇種交流、國際交流,不斷提升秦腔藝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廣播電台、電視台、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開展秦腔藝術宣傳報道,通過設立專欄、專題節目,製作視頻等多種方式,展演、品鑒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優秀劇目和活動,營造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良好氛圍。第八條鼓勵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依法設立秦腔藝術營業性表演團體,成立秦腔藝術社會組織、自樂班等,建設秦腔藝術展示、傳習場所,從事秦腔藝術演出展示、傳承普及等活動。第九條秦腔藝術相關行業協會應當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加強行業自律,反映行業訴求,為秦腔院團和從業人員提供創作表演、宣傳培訓、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服務。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在秦腔藝術理論研究、創作表演、傳播普及等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保護傳承第十一條秦腔藝術保護傳承對象,包括下列具有歷史、美學、藝術價值的秦腔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相關的實物、場所:
(一)秦腔藝術的代表性劇目、流派、唱腔、方言、音樂和傳統表演技藝及相關知識產權;
(二)與秦腔藝術相關的樂器、服飾、道具等製作技藝;
(三)與秦腔藝術相關的歷史性建築設施、文獻檔案、影音資料、器具實物;
(四)秦腔藝術特有的傳統習俗;
(五)與秦腔藝術相關的其他需要保護傳承的對象。
前款規定的保護傳承對象,屬於文物的,適用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第十二條縣級以上文化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秦腔藝術資源普查,徵集、搶救、保護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檔案資料、口述歷史和珍貴實物,對瀕臨失傳的經典傳統劇目、曲牌進行挖掘整理、修改提升和復排演出。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保護修繕具有歷史價值的秦腔藝術場所、設施,根據需要建設秦腔藝術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開展秦腔藝術影視觀賞、表演展示、普及培訓等活動,並按照有關規定免費向公眾開放。第十四條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享有盛譽、具有代表性的秦腔藝術品牌的保護,對具有百年歷史的易俗社、三意社秦腔藝術品牌予以重點保護。
省文化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秦腔藝術品牌保護辦法,建立秦腔藝術名團、名家、名劇保護名錄,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第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秦腔藝術代表性傳承人給予場所、經費等支持,保障其開展傳承、傳播活動。秦腔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選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認定程序執行。
縣級以上文化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秦腔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儲備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