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法規
⑴ 《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存貨》屬於會計法律制度中的部門規章還是規范性文件
規范性文件,因為《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存貨》是企業會計准則的版一個小部分.因為權企業會計准則第一號--存貨屬於會計基本准則中的具體准則,屬於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
我國會計法律制度是財經法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基本構成包括: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和地方性會計法規。
⑵ 存貨內控制度設計的依據是什麼
存貨內控制度設計的依據應該是,
公司內部制度基本規范,
加強公司存貨的內部控制和管理,
防範存貨業務中的差錯和舞弊,
保護存貨的安全、完整,
提高存貨運營率。
⑶ 企業確認存貨時,應以存貨是否具有法定所有權和是否存放在企業為依據
企業確認存貨時,應以存貨是否具有法定所有權為依據。
存貨范圍的確認,應以企業對存貨是否具有法定所有權為依據,凡在盤存日期,法定所有權屬於企業的一切物品,不論其存放何處或處於何種狀態,都應作為企業的存貨。反之,凡法定所有權不屬於企業的物品,即使尚未遠離企業,也不應包括在本企業存貨范圍之內。
按照國際會計准則第2號的規定,存貨在企業的不同生產過程和階段中具有不同的實物形態。即:存貨,包括下列有形資產:(1)在正常的營業過程中置存以便出售的;(2)為了出售而處在生產過程中的;(3)為生產供銷售的商品或服務的過程中消耗的。
在正常的營業過程中置存以便出售的存貨,指企業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處於待銷售的各種資產,如:庫存產成品、庫存商品等。但特種儲備以及按國家指令專項儲備的資產不屬於存貨范圍。為了出售而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存貨,指處於生產加工中的資產,如在產品、半成品等。為生產供銷售的商品或服務的過程中消耗的存貨,指為產品生產耗用而儲存的資產,如產品生產所需原材料、輔助材料以及為生產產品服務的其他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等。值得注意的是,為建造固定資產等工程而儲備的各種材料,雖然具有存貨的某些特徵,但他們並不處於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不屬於為生產產品而儲備的資產,也不包括在存貨范圍之內
⑷ 存貨管理制度範本
存貨管理制度
(1)明確存貨管理的范圍。根據國家統一規定對存貨的范圍作出具體規定。
(2)明確規定存貨的計價方法。企業增加的存貨,應分別不同的方式,對購入、
自製、委託外單位加工、投資者投入、盤盈、接受捐贈的存貨在計價上作出明確規定
,確保存貨的正確計價。採用計劃成本計價的應對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之間的差異規
定明確的核算和攤銷方法。
(3)明確存貨領用或發出的計價方法。企業領用或發出的存貨,按照實際成本核
算的,應對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個別計價法、後進先出法等進行
具體分析,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合理確定計價方法。
(4)制定存貨的轉移、收發、領退的管理制度。
(5)制定包裝物、低值易耗品攤銷制度。企業應根據包裝物和低值易耗品的特點
,合理確定包裝物、低值易耗品的攤銷方法。
(6)制定存貨清查盤點制度。具體包括對存貨進行定期不定期清查盤點制度和方
法;存貨的實際庫存與帳面記錄核對辦法;存貨盤虧和毀損的原因分析以及審批程序
,財務處理辦法等。
(7)新聞出版企業應根據國家規定,明確對庫存圖書、期刊(雜志)、音像製品
所提取提成差價的具體分類,計提標准及計提辦法,包括盤點時間, 3年以上出版物
的計提幅度,提成差價的預提比例,以及呆滯損失的處理方法等。
⑸ 存貨的處理如何規定
個體工商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銷售或者耗用而儲備的物資為存貨,包括各種回原材料、輔助材料、燃答料、低值易耗品、包裝物、在產品、外購商品、自製半成品、產成品等。
《計稅辦法》第十八條規定,個體工商戶使用或者銷售存貨,按照規定計算的存貨成本,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⑹ 存貨每年盤點一次是哪個法規規定的
《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
第二十條 企業在編制年度財務會計報告前,應當按照下回列規定,全面清查資產、核答實債務:
(二)原材料、在產品、自製半成品、庫存商品等各項存貨的實存數量與賬面數量是否一致,是否有報廢損失和積壓物資等;
(四)房屋建築物、機器設備、運輸工具等各項固定資產的實存數量與賬面數量是否一致;
(五)在建工程的實際發生額與賬面記錄是否一致;
企業通過前款規定的清查、核實,查明財產物資的實存數量與賬面數量是否一致、各項結算款項的拖欠情況及其原因、材料物資的實際儲備情況、各項投資是否達到預期目的、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及其完好程度等。企業清查、核實後,應當將清查、核實的結果及其處理辦法向企業的董事會或者相應機構報告,並根據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
⑺ 存貨業務違反法律法規的表現形式
虛支冒領
以次充好
監守自盜
弄虛作假
塗改數據
⑻ 新會計准則下存貨的內容
第一章 存貨 第一節 新准則下存貨的主要內容 新存貨准則由總則、確認、計量和披露共四章內容組成。 (一)第一章「總則」部分,說明了制定新存貨准則的目的、依據以及該准則不涉及的內容範圍。特別指出消耗性生物資產,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5號-生物資產》;通過建造合同歸集的存貨成本適用《企業會計准則第15號-建造合同》。 (二)第二章「確認」部分,明確了存貨的概念以及存貨確認的條件。 1、概念:存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2、確認:存貨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 (1)該存貨包含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2)該存貨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 (三)第三章「計量」部分,說明了存貨成本的內容、存貨的初始計量方法、發出存貨成本的確定方法、存貨的期末計量方法、存貨成本的結轉等。 1、存貨成本的內容:存貨成本包括采購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1)采購成本,包括購買價款、進口關稅和其他稅費、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歸屬於存貨采購成本的費用。 (2)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製造費用。 (3)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購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貨達到目前場所和狀態所發生的其他支出。 此外,新准則對加工成本中製造費用作出了相應規定,指出:製造費用,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企業應當根據製造費用的性質,合理地選擇製造費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產過程中,同時生產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並且每種產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區分的,其加工成本應當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種產品之間進行分配。 2、存貨的初始計量 (1)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但企業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除包括在生產過程中為達到下一個生產階段所必需的費用以外的倉儲費用,以及不能歸屬於存貨達到目前場所和狀態的其他支出不計入存貨成本,而應當在發生時確認當期損益。 (2)新存貨准則分別於第三章第十條至第十二條規定:應計入存貨成本的借款費用,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的規定處理。企業合並、非貨幣性資產:)、債務重組取得的存貨的成本和收獲時的農產品的成本,應當分別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企業會計准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企業會計准則第12號——債務重組》和《企業會計准則第5號——生物資產》確定。除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以外,投資者投入的存貨的成本,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確定。 新准則在第三章第十三條中規定:企業提供勞務,所發生的從事勞務提供人員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費用以及可歸屬的間接費用,作為存貨成本計量。 3、發出存貨成本的確定方法 企業應當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對於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製造的存貨以及提供勞務的成本,通常應當採用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 4、存貨的期末計量 (1)計量方法:資產負債表日,存貨應當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存貨成本高於其可變現凈值的,企業應當按照規定分別選擇採用單個存貨項目計提存貨跌價准備,或合並計提存貨跌價准備。若資產負債表日企業以前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的,減記的金額應當予以恢復,並在原已計提的存貨跌價准備的金額內轉回,轉回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 (2)可變現凈值的確定:存貨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日常活動中,以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時將要發生的成本、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企業應當以取得的確鑿證據為基礎,並且考慮持有存貨的目的、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的影響因素等按照相關規定分別選擇合同價格、一般銷售價格和市場價格確定存貨的可變現凈值。 (3)計提存貨跌價准備的要求:企業應當按照單個存貨項目計提存貨跌價准備。對於數量繁多、單價較低的存貨,可以按照存貨類別計提存貨跌價准備。 與在同一地區生產和銷售的產品系列相關,且難以與其他項目分開計量的存貨,可以合並計提存貨跌價准備。 5、存貨成本的結轉: (1)已售存貨,應當將其成本結轉為當期損益。 (2)企業對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的攤銷,應當計入相關資產的成本或者當其損益。 (3)企業發生的存貨毀損,應當將處置收入扣除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 (4)企業存貨盤虧造成的損失,應當計入當期損益。 (四)第四章「批露」部分,規定了企業應當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的存貨相關信息內容,具體包括:各類存貨的期初和期末賬面價值、確定發出存貨成本所採用的方法、存貨可變現凈值的確定依據、當期計提或轉回的存貨跌價准備信息、用於債務擔保的存貨賬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