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2016商會條例

2016商會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1-25 01:12:58

Ⅰ 中國檯球協會的會員條例

第一章 會員資格
第一條 申請入會
根據《中國檯球協會章程》第三章第九條的規定,凡申請入會的組織或團體應是承認協會章程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解放軍、各行業體協的檯球協會、各高等院校、廠礦企業的檯球團體,以及中國台協所認可的其他檯球組織。該組織或團體必須向中國檯球協會秘書處提交書面申請,並出具該組織的情況介紹、獎金善、法人代表等有關資料,說明申請,另入協會的目的。
該申請經秘書長提交全國委員會討論通過後,提出申請的組織或團體成為協會的團體會員。
第二條 對中國檯球事業或對中國檯球協會有特殊貢獻的其它性質的組織或團體,如提出申請,經全國委員會討論通過後,可以永久性或在一定時間階段內享受協會團體會員待遇。
第三條 對中國檯球事業或對中國檯球協會有特殊貢獻的個人,經秘書長報請全國委員會討論通過後,可以成為中國檯球協會「終身名譽會員」或「榮譽會員」。終身榮譽會員可在中國檯球協會所屬團體會員俱樂部享受該俱樂部會員待遇。榮譽會員可在中國檯球協會指定的所屬團體會員俱樂部享受該俱樂部會員待遇。
第二章 會員
第四條 會員的權利
(一) 有權按照規定參加由中國台協舉辦的各項競賽活動。
(二) 有權申辦和要求承辦檯球比賽,但其所有場地需經協會評定之後,才有資格申辦和承辦由協會舉辦的國際性或全國性賽事。
(三) 有權按照規定參加協會舉辦的訓練班及其它交流活動。
(四) 有權監督和了解協會各項工作情況。
(五) 有權監督和了解會費使用情況。
(六) 有權向協會提出修改協會章程及和有利於檯球運動發展的各種意見和建議。
第五條 會員的義務
(一) 有義務遵守協會的各項規定。
(二) 有義務積極推動、宣傳和開展檯球運動、積極承擔協會交給的訓練、競賽任務。
(三) 有義務為協會統一組織的訓練、比賽在場地使用上提供方便,必要時需免費提供場地。
(四) 有義務為中國檯球運動培養人才。
(五) 有義務按照規定向協會交納會費。
第三章 會費
第六條 會員入會不交納入會費。
第七條 第一團體會員應向協會交納年度會費:
地方檯球協會 1000元
檯球器材生產廠家 10000元
檯球俱樂部(廳、城)
20張球台以下 5000元
20張球台以上 10000元
其他與檯球相關會員 2000元
第八條 各會員必須在協會財政年度的起始日期每年10月30後六十天內交納該年度的會費。
第四章 會費的管理和使用
第九條 會員交納的會費由指定的財務部門管理。
第十條 會員交納的會費只可用於協會日常行政開支及組織各項活動,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一條 協會秘書處每年要向會員單位公布會費的使用情況。
第十二條 本條例的解釋權屬於中國檯球協會。

Ⅱ 兩會《刑法》第七部新增補第224條明確規定是什麼

Ⅲ 自2016年初以來,有關私募基金的法律,政策,規章等有哪些

目 錄

第一部分 綜合規則 5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 5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 46
三、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 76
四、證監會關於《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相關規定的解釋(一) 84
五、證監會關於《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相關規定的解釋(二) 86

第二部分 基金業協會規則 88

一、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 88
二、關於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公告 93
三、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法律意見書指引 98
四、中國基金業協會負責人就落實《關於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公告》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101
五、中國基金業協會負責人就發布《關於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公告》答記者問 107
六、關於進一步優化私募基金登記備案工作若干舉措的通知 115
七、關於改進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備案相關工作的通知 117
八、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一) 119
九、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二) 120
十、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三) 121
十一、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四) 122
十二、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五) 123
十三、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六) 124
十四、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的問題解答(七) 125
十五、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 127
十六、《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起草說明 136
十七、私募基金投資者風險調查問卷(個人版內容與格式指引)(徵求意見稿) 146
十八、私募投資基金風險揭示書(內容與格式指引)(徵求意見稿) 151
十九、《募集行為辦法》反饋意見登記表(徵求意見稿) 155
二十、關於實行私募基金管理人分類公示制度的具體方案 156
二十一、關於建立「失聯(異常)」私募機構公示制度的通知 159
二十二、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內部控制指引 160
二十三、《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內部控制指引》起草說明 165
二十四、基金管理公司風險管理指引(試行) 169
二十五、關於進一步完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相關問題的意見 181
二十六、《基金業務外包服務指引(試行)》 183
二十七、《基金業務外包服務備案系統操作手冊》 186
二十八、《基金業務外包服務指引(試行)》相關問題解答(一) 187
二十九、基金業務外包服務機構備案簡明流程 191
三十、基金業協會公示第一批私募基金業務外包服務機構名單 194
三十一、基金業協會公示第二批私募基金業務外包服務機構名單 195
三十二、基金業協會公示第三批私募基金業務外包服務機構名單 196
三十三、私募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 197
三十四、《私募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起草說明 203
三十五、《私募投資基金合同指引(徵求意見稿)》起草說明 209
三十六、私募投資基金合同指引1號 218
三十七、私募投資基金合同指引2號 237
三十八、私募投資基金合同指引3號 241
三十九、基金從業資格考試管理辦法(試行) 244
四十、基金從業人員執業行為自律准則 252
四十一、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投訴處理辦法(試行) 254
四十二、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投資基金糾紛調解規則(試行) 257
四十三、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自律檢查規則(試行) 261
四十四、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紀律處分實施辦法(試行) 265
四十五、私募基金嚴禁違法公開宣傳推介—基金業協會有關負責人就上海寶銀發表公開信事件答記者問 272
四十六、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北京監管局關於在北京市開展打擊以私募投資基金為名從事非法集資專項整治行動的通告 273

第三部分 配套規則 276

一、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 276
二、關於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范設立與運作的指導意見 281
三、新興產業創投計劃參股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 285
四、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促進股權投資企業規范發展的通知 294
五、政府投資基金暫行管理辦法 300
六、關於取消豁免國有創業投資機構和國有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有股轉持義務審批事項後有關管理工作的通知 305
七、申請豁免國有股轉持相關政策的流程說明 309
八、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關於私募投資基金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有關事項的通知 310
九、關於引導私募投資基金進入交易所債券市場答記者問 312
十、關於與並購重組行政許可審核相關的私募投資基金備案的問題與解答 314
十一、證監會發行監管問答——關於與發行監管工作相關的私募投資基金備案問題的解答 315
十二、股轉系統關於資產管理計劃、契約型私募基金投資擬掛牌公司股權有關問題解答——機構業務問答(一) 317
十三、股轉系統關於加強參與全國股轉系統業務的私募投資基金備案管理的監管問答函 319
十四、證監會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問答——定向發行(二) 321
十五、中國證券業協會關於拓寬證券投資咨詢公司業務范圍的通知 322
十六、關於證券經營機構參與全國股轉系統相關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324
十七、上市公司與私募基金合作投資事項信息披露業務指引 328
十八、中登公司關於私募投資基金開戶和結算有關問題的通知 333
十九、中登公司私募投資基金開戶和結算常見問題解答 336
二十、證券期貨市場誠信監督管理暫行辦法 337

第四部分 其他法律法規 345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 345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355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 390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404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407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 426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433
八、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 445
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 449

第五部分 公募證券規定(私募證券內控可參考適用) 451

一、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則(試行) 451
二、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內部控制指導意見 462
三、基金管理公司固有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規定 470
四、基金管理公司開展投資、研究活動防控內幕交易指導意見 473
五、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公平交易制度指導意見 476
六、基金管理公司代表基金對外行使投票表決權工作指引 480
七、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管理辦法 484
八、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暫行規定 493
九、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管理人員管理指導意見 497
十、基金從業人員證券投資管理指引(試行) 504
十一、關於基金從業人員投資證券投資基金有關事項的規定 508

第六部分 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僅供參考) 510

一、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 510
二、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暫行規定 520
三、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 527
四、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 537
五、證券公司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 549
六、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 558
七、信託公司管理辦法 567
八、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 577
九、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 587
十、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 597
十一、保險資金投資股權暫行辦法 609
十二、關於保險資金投資股權和不動產有關問題的通知 620
十三、保險公司所屬非保險子公司管理暫行辦法 624
十四、中國保監會關於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投資基金有關事項的通知 631
十五、中國保監會關於設立保險私募基金有關事項的通知 633
十六、中國保監會關於加強和改進保險資金運用比例監管的通知 637

Ⅳ 商務商會40100能不能拿到錢

國家為什麼不打擊呢?這么明目張膽的搞傳銷,地方公安是幹嘛的,為什麼犯罪分子猖狂,就是打擊的力度不夠。

Ⅳ 成立一個民間協會需要什麼辦理手續

辦理手續為申請登記。按照社團分級登記,分級管理的原則,要成立的協會如果活動地域在整個行政區域內,應該到市民政局申請登記。如果活動地域在某個區縣地域內,可到相應的區縣民政局申請登記。

根據《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願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願,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國家機關以外的組織可以作為單位會員加入社會團體。

第三條成立社會團體,應當經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並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進行登記。

第十一條申請登記社會團體,發起人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 登記申請書;

(二) 業務主管單位的批准文件;

(三) 驗資報告、場所使用權證明;

(四) 發起人和擬任負責人的基本情況、身份證明;

(五) 章程草案。

第十二條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本條例第十一條所列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內,作出准予或者不予登記的決定。准予登記的,發給《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不予登記的,應當向發起人說明理由。

(5)2016商會條例擴展閱讀:

根據《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十條 成立社會團體,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 有50個以上的個人會員或者30個以上的單位會員;個人會員、單位會員混合組成的,會員總數不得少於50個;

(二) 有規范的名稱和相應的組織機構;

(三) 有固定的住所;

(四) 有與其業務活動相適應的專職工作人員;

(五) 有合法的資產和經費來源,全國性的社會團體有10萬元以上活動資金,地方性的社會團體和跨行政區域的社會團體有3萬元以上活動資金;

(六) 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社會團體的名稱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違背社會道德風尚。社會團體的名稱應當與其業務范圍、成員分布、活動地域相一致,准確反映其特徵。

全國性的社會團體的名稱冠以「中國」、「全國」、「中華」等字樣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過批准,地方性的社會團體的名稱不得冠以「中國」、「全國」、「中華」等字樣。

Ⅵ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85號·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2016年1月3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85號是《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全文如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商業特許經營活動,促進商業特許經營健康、有序發展,維護市場秩序,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商業特許經營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商業特許經營(以下簡稱特許經營),是指擁有注冊商標、企業標志、專利、專有技術等經營資源的企業(以下稱特許人),

以合同形式將其擁有的經營資源許可其他經營者(以下稱被特許人)使用,被特許人按照合同約定在統一的經營模式下開展經營,並向特許人支付特許經營費用的經營活動。

企業以外的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作為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

第四條從事特許經營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五條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負責對全國范圍內的特許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商務主管部門和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商務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特許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第六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有權向商務主管部門舉報。商務主管部門接到舉報後應當依法及時處理。

第二章特許經營活動

第七條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應當擁有成熟的經營模式,並具備為被特許人持續提供經營指導、技術支持和業務培訓等服務的能力。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應當擁有至少2個直營店,並且經營時間超過1年。

第八條特許人應當自首次訂立特許經營合同之日起15日內,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向商務主管部門備案。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從事特許經營活動的,

應當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商務主管部門備案;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從事特許經營活動的,應當向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備案。

特許人向商務主管部門備案,應當提交下列文件、資料:

(一)營業執照復印件或者企業登記(注冊)證書復印件;

(二)特許經營合同樣本;

(三)特許經營操作手冊;

(四)市場計劃書;

(五)表明其符合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書面承諾及相關證明材料;

(六)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文件、資料。特許經營的產品或者服務,依法應當經批准方可經營的,特許人還應當提交有關批准文件。

第九條商務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特許人提交的符合本條例第八條規定的文件、資料之日起10日內予以備案,並通知特許人。特許人提交的文件、資料不完備的,商務主管部門可以要求其在7日內補充提交文件、資料。

第十條商務主管部門應當將備案的特許人名單在政府網站上公布,並及時更新。

第十一條從事特許經營活動,特許人和被特許人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訂立特許經營合同。

特許經營合同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特許人、被特許人的基本情況;

(二)特許經營的內容、期限;

(三)特許經營費用的種類、金額及其支付方式;

(四)經營指導、技術支持以及業務培訓等服務的具體內容和提供方式;

(五)產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標准要求和保證措施;

(六)產品或者服務的促銷與廣告宣傳;

(七)特許經營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和賠償責任的承擔;

(八)特許經營合同的變更、解除和終止;

(九)違約責任;

(十)爭議的解決方式;

(十一)特許人與被特許人約定的其他事項。

第十二條特許人和被特許人應當在特許經營合同中約定,被特許人在特許經營合同訂立後一定期限內,可以單方解除合同。

第十三條特許經營合同約定的特許經營期限應當不少於3年。但是,被特許人同意的除外。特許人和被特許人續簽特許經營合同的,不適用前款規定。

第十四條特許人應當向被特許人提供特許經營操作手冊,並按照約定的內容和方式為被特許人持續提供經營指導、技術支持、業務培訓等服務。

第十五條特許經營的產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標准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的要求。

第十六條特許人要求被特許人在訂立特許經營合同前支付費用的,應當以書面形式向被特許人說明該部分費用的用途以及退還的條件、方式。

第十七條特許人向被特許人收取的推廣、宣傳費用,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的用途使用。推廣、宣傳費用的使用情況應當及時向被特許人披露。

特許人在推廣、宣傳活動中,不得有欺騙、誤導的行為,其發布的廣告中不得含有宣傳被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收益的內容。

第十八條未經特許人同意,被特許人不得向他人轉讓特許經營權。被特許人不得向他人泄露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特許人的商業秘密。

第十九條特許人應當在每年第一季度將其上一年度訂立特許經營合同的情況向商務主管部門報告。

第三章信息披露

第二十條特許人應當依照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的規定,建立並實行完備的信息披露制度。

第二十一條特許人應當在訂立特許經營合同之日前至少30日,以書面形式向被特許人提供本條

第二十二條規定的信息,並提供特許經營合同文本。

第二十二條特許人應當向被特許人提供以下信息:

(一)特許人的名稱、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冊資本額、經營范圍以及從事特許經營活動的基本情況;

(二)特許人的注冊商標、企業標志、專利、專有技術和經營模式的基本情況;

(三)特許經營費用的種類、金額和支付方式(包括是否收取保證金以及保證金的返還條件和返還方式);

(四)向被特許人提供產品、服務、設備的價格和條件;

(五)為被特許人持續提供經營指導、技術支持、業務培訓等服務的具體內容、提供方式和實施計劃;

(六)對被特許人的經營活動進行指導、監督的具體辦法;

(七)特許經營網點投資預算;

(八)在中國境內現有的被特許人的數量、分布地域以及經營狀況評估;

(九)最近2年的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財務會計報告摘要和審計報告摘要;

(十)最近5年內與特許經營相關的訴訟和仲裁情況;

(十一)特許人及其法定代表人是否有重大違法經營記錄;

(十二)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信息。

第二十三條特許人向被特許人提供的信息應當真實、准確、完整,不得隱瞞有關信息,或者提供虛假信息。特許人向被特許人提供的信息發生重大變更的,應當及時通知被特許人。特許人隱瞞有關信息或者提供虛假信息的,被特許人可以解除特許經營合同。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二十四條特許人不具備本條例第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條件,從事特許經營活動的,由商務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並予以公告。

企業以外的其他單位和個人作為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的,由商務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非法經營活動,沒收違法所得,並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五條特許人未依照本條例第八條的規定向商務主管部門備案的,由商務主管部門責令限期備案,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仍不備案的,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並予以公告。

第二十六條特許人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第十九條規定的,由商務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可以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並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條特許人違反本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處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0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並予以公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特許人利用廣告實施欺騙、誤導行為的,依照廣告法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二十八條特許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三條規定,被特許人向商務主管部門舉報並經查實的,由商務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並予以公告。

第二十九條以特許經營名義騙取他人財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予以處罰。
以特許經營名義從事傳銷行為的,依照《禁止傳銷條例》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三十條商務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五章附則

第三十一條特許經營活動中涉及商標許可、專利許可的,依照有關商標、專利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三十二條有關協會組織在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指導下,依照本條例的規定製定特許經營活動規范,加強行業自律,為特許經營活動當事人提供相關服務。

第三十三條本條例施行前已經從事特許經營活動的特許人,應當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1年內,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向商務主管部門備案;逾期不備案的,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的規定處罰。

前款規定的特許人,不適用本條例第七條第二款的規定。

第三十四條本條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6)2016商會條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85號,《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已經2007年1月31日國務院第167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為規范商業特許經營活動,促進商業特許經營健康、有序發展,維護市場秩序,制定本條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商業特許經營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本辦法由國務院責任解釋。商務部於2004頒布的《商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2004年第25號)同時作廢全文共九章四十二條。

新版細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規范商業特許經營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商業特許經營健康有序發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商業特許經營(以下簡稱特許經營),是指通過簽訂合同,特許人將有權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標、商號、經營模式等經營資源,授予被特許人使用;被特許人按照合同約定在統一經營體系下從事經營活動,並向特許人支付特許經營費。

第三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展特許經營活動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

特許人可以按照合同約定,將特許經營權直接授予被特許人,被特許人投資設立特許經營網點,開展經營活動,但不得再次轉授特許經營權;或者將一定區域內的獨家特許經營權授予被特許人,該被特許人可以將特許經營權再授予其他申請人,也可以在該區域內設立自己的特許經營網點。

第五條

開展特許經營應當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遵循自願、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不得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特許人不得假借特許經營的名義,非法從事傳銷活動。

特許人以特許經營方式從事商業活動不得導致市場壟斷、妨礙公平競爭。

第六條

商務部對全國特許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各級商務主管部門對轄區內的特許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第二章

特許經營當事人

第七條

特許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依法設立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

(二)擁有有權許可他人使用的商標、商號和經營模式等經營資源;

(三)具備向被特許人提供長期經營指導和培訓服務的能力;

(四)在中國境內擁有至少2家經營1年以上的直營店或者由其子公司、控股公司建立的直營店;

(五)需特許人提供貨物供應的特許經營,特許人應當具有穩定的、能夠保證品質的貨物供應系統,並能提供相關的服務。

(六)具有良好信譽,無以特許經營方式從事欺詐活動的記錄。

第八條

被特許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依法設立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

(二)擁有與特許經營相適應的資金、固定場所、人員等。

第九條

特許人享有下列權利:

(一)為確保特許經營體系的統一性和產品、服務質量的一致性,按照合同約定對被特許人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

(二)對違反特許經營合同規定,侵犯特許人合法權益,破壞特許經營體系的被特許人,按照合同約定終止其特許經營資格;

(三)按照合同約定收取特許經營費和保證金;

(四)合同約定的其他權利。

第十條

特許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按照本辦法有關規定及時披露信息;

(二)將特許經營權授予被特許人使用並提供代表該特許經營體系的營業象徵及經營手冊;

(三)為被特許人提供開展特許經營所必需的銷售、業務或者技術上的指導、培訓及其他服務;

(四)按照合同約定為被特許人提供貨物供應。除專賣商品及為保證特許經營品質必須由特許人或者特許人指定的供應商提供的貨物外,特許人不得強行要求被特許人接受其貨物供應,但可以規定貨物應當達到的質量標准,或提出若干供應商供被特許人選擇;

(五)特許人對其指定供應商的產品質量應當承擔保證責任;

(六)合同約定的促銷及廣告宣傳;

(七)合同約定的其他義務。

第十一條

被特許人享有下列權利:

(一)獲得特許人授權使用的商標、商號和經營模式等經營資源;

(二)獲得特許人提供的培訓和指導;

(三)按照合同約定的價格,及時獲得由特許人提供或安排的貨物供應;

(四)獲得特許人統一開展的促銷支持;

(五)合同約定的其他權利。

第十二條

被特許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按照合同的約定開展營業活動;

(二)支付特許經營費、保證金;

(三)維護特許經營體系的統一性,未經特許人許可不得轉讓特許經營權;

(四)向特許人及時提供真實的經營情況,財務狀況等合同約定的信息;

(五)接受特許人的指導和監督;

(六)保守特許人的商業秘密;

(七)合同約定的其他義務。

第三章

特許經營合同

第十三條

特許經營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一)當事人的名稱、住所;

(二)授權許可使用特許經營權的內容、期限、地點及是否具有獨占性;

(三)特許經營費的種類、金額、支付方式以及保證金的收取和返還方式;

(四)保密條款;

(五)特許經營的產品或服務質量控制及責任;

(六)培訓和指導;

(七)商號的使用;

(八)商標等知識產權的使用;

(九)消費者投訴;

(十)宣傳與廣告;

(十一)合同的變更和解除;

(十二)違約責任;

(十三)爭議解決條款;

(十四)雙方約定的其他條款。

第十四條

特許經營費是指被特許人為獲得特許經營權所支付的費用,包括下列幾種:

(一)加盟費:是指被特許人為獲得特許經營權而向特許人支付的一次性費用;

(二)使用費:是指被特許人在使用特許經營權過程中按一定的標准或比例向特許人定期支付的費用;

(三)其他約定的費用:是指被特許人根據合同約定,獲得特許人提供的相關貨物供應或服務而向特許人支付的其他費用。

保證金是指為確保被特許者履行特許經營合同,特許人向被特許人收取的一定費用。合同到期後,保證金應退還被特許人。

特許經營雙方當事人應當根據公平合理的原則商定特許經營費和保證金。

第十五條

特許經營合同的期限一般不少於3年。

特許經營合同期滿後,特許人和被特許人可以根據公平合理的原則,協商確定特許經營合同的續約條件。

第十六條

特許經營合同終止後,原被特許人未經特許人同意不得繼續使用特許人的注冊商標、商號或者其他標志,不得將特許人的注冊商標申請注冊為相似類別的商品或者服務商標,不得將與特許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文字申請登記為企業名稱中的商號,不得將與特許人的注冊商標、商號或門店裝潢相同或近似的標志用於相同或類似的商品或服務中。

第四章

信息披露

第十七條

特許人和被特許人在簽訂特許經營合同之前和特許經營過程中應當及時披露相關信息。

第十八條

特許人應當在正式簽訂特許經營合同之日20日前,以書面形式向申請人提供真實、准確的有關特許經營的基本信息資料和特許經營合同文本。

第十九條

特許人披露的基本信息資料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特許人的名稱、住所、注冊資本、經營范圍、從事特許經營的年限等主要事項,以及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財務報告內容和納稅等基本情況;

(二)被特許人的數量、分布地點、經營情況以及特許經營網點投資預算表等,解除特許經營合同的被特許人占被特許人總數比例;

(三)商標的注冊、許可使用和訴訟情況;商號、經營模式等其他經營資源的有關情況;

(四)特許經營費的種類、金額、收取方法及保證金返還方式;

(五)」最近5年內「所有涉及訴訟的情況;

(六)可以為被特許人提供的各種貨物供應或者服務,以及附加的條件和限制等;

(七)能夠給被特許人提供培訓、指導的能力證明和提供培訓或指導的實際情況;

(八)法定代表人及其他主要負責人的基本情況及是否受過刑事處罰,是否曾對企業的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等;

(九)特許人應被特許人要求披露的其他信息資料。

由於信息披露不充分、提供虛假信息致使被特許人遭受經濟損失的,特許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十條

被特許人應當按照特許人的要求如實提供有關自己經營能力的資料,包括主體資格證明、資信證明、產權證明等。在特許經營過程中,應當按照特許人的要求及時提供真實的經營情況等合同約定的資料。

第二十一條

在特許經營期間及特許經營合同終止後,被特許人及其雇員未經特許人同意,不得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特許人的商業秘密。

第二十二條

未與特許人鑒定特許經營合同,但通過特許人的信息披露而知悉特許人商業秘密的人和申請人,應當承擔保密義務。未經特許人同意,不得泄露、向他人透露或轉讓特許人的商業秘密。

第五章

廣告宣傳

第二十三條

特許人在宣傳、促銷、出售特許經營權時,廣告宣傳內容應當准確、真實、合法,不得有任何欺騙、遺漏重要事實或者可能發生誤導的陳述。

第二十四條

特許人和被特許人在廣告宣傳材料中直接或者間接含有特許人的經營收入或者收益的記錄、數字或者其他有關資料,應當真實,涉及的地區及時間應當明確。

第二十五條

特許人和被特許人不得以任何可能誤導、欺騙、導致混淆的方式模仿他人商標、廣告畫面及用語或者其他辨識標記。

第二十六條

在特許經營推廣活動中,特許人不得人為誇大特許經營所帶來的利益或者有意隱瞞特許經營客觀上可能出現的影響他人利益的情況。

第六章

監督管理

第二十七條

各級商務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特許經營活動的管理和協調,指導當地行業協會(商會)開展工作。

各級商務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特許人、被特許人信用檔案,及時公布違規企業名單。

第二十八條

特許經營行業協會(商會)應當根據本辦法制定行業規范,開展行業自律,為特許經營當事人提供相關服務,促進行業發展。

第二十九條

特許人應當在每年1月份將上一年度簽訂的特許經營合同的情況報其所在地商務主管部門和被特許人所在地商務主管部門備案。所在地商務主管部門應將備案情況報上一級商務主管部門。

第三十條

在特許經營活動中涉及專利許可的,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簽訂專利許可合同,並按《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備案管理辦法》規定辦理備案事宜。

第三十一條

在開展特許經營活動之前,特許人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辦理商標使用許可合同備案事宜。

第七章

外商投資企業的特別規定

第三十二條

外商投資企業不得以特許經營方式從事《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的禁止類業務。

第三十三條

外商投資企業以特許經營方式從事商業活動的,應向原審批部門提出申請增加「以特許經營方式從事商業活動」的經營范圍,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請書及董事會決議;

(二)企業營業執照及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復印件);

(三)合同、章程修改協議(外資企業只報送章程修改);

(四)證明符合本辦法第七條規定的有關文件資料;

(五)反映本辦法第十九條規定的基本信息資料;

(六)特許經營合同樣本;

(七)特許經營操作手冊。

審批部門應當在收到上述全部申請材料之日起30日內做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書面決定。

申請人獲得批准後,應在獲得審批部門換發的《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後1個月內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企業登記變更手續。

第三十四條

外商投資企業經批准以特許經營方式從事商業活動的,應在每年1月份將上一年度簽訂的特許經營合同的情況報原審批部門和被特許人所在地商務主管部門備案。

第三十五條

外國投資者設立專門以特許經營方式從事商業活動的外商投資企業時,除符合本辦法外,還須符合外商投資有關法律、法規及規章的規定。

第三十六條

本辦法施行前已經以特許經營方式從事商業活動的外商投資企業,應將已開展業務的情況向原審批部門備案,繼續以特許經營方式從事商業活動的,應按本章規定的程序辦理相關手續。

第三十七條

港、澳、台投資企業在內地以特許經營方式從事商業活動參照本章規定執行。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辦法第七條、第八條規定的,由商務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可處以3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提請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

第三十九條

未按本辦法規定進行信息披露的,由商務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處以3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提請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

第四十條

特許人違反本辦法規定進行廣告宣傳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及規章的規定處理。

第九章

附則

第四十一條

本辦法由商務部負責解釋。

第四十二條

本辦法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原國內貿易部發布的《商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試行)》同時廢止。

Ⅶ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關於發布《注冊會計師轉所規定》的通知的說明

關於《注冊會計師轉所規定》的說明
一、制定的目的
(一)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進一步完善行業管理工作。1995年,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以下簡稱中注協)發布實施了《注冊會計師辦理轉所手續的暫行規定》(會協字[1995]101號)(以下簡稱《暫行規定》),該規定在規范注冊會計師轉所、完善行業管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全行業脫鉤改制的完成,注冊會計師行業得到長足的發展,不斷完善的法律、法規,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勢下,該規定已經難以適應和滿足行業管理的要求。
《會計師事務所審批和監督暫行辦法》(財政部令第24號)第十一條明確:注冊會計師在成為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或者股東之前,應當辦理完從原會計師事務所轉出的手續。若為原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或者股東,還應當辦理完退夥或者股權轉讓手續;該辦法還對會計師事務所跨省遷移作出了規定。《暫行規定》則未包括上述相關內容,需加以補充完善。
(二)適應新的發展階段行業管理的特點。事務所脫鉤改制,將注冊會計師徹底推向市場,注冊會計師面臨著更多的機會和挑戰,轉所的人數急劇增加,也隨之產生了一些矛盾。同時,一些擬新設事務所的注冊會計師,辦理完從原會計師事務所轉出的手續後,至新所批准期間,其資格如何進行管理等,均需要進行規范。
(三)簡化注冊會計師提交的材料。《暫行規定》對注冊會計師轉所的要求較為嚴格,需由轉出事務所對注冊會計師在該所任職期間的執業質量、職業道德方面的表現,作出書面鑒定;轉入事務所向所在地注協辦理轉所手續時,應附送轉入事務所的申請報告、與該注冊會計師簽定的聘任合同書復印件、注冊會計師轉所申請表、轉出事務所對該注冊會計師的工作鑒定復印件、注冊會計師證書復印件等材料。《注冊會計師年檢辦法》(現修訂為《注冊會計師任職資格檢查辦法》)發布後,注冊會計師協會每年對注冊會計師實施任職資格檢查,因此,轉所時再提供大量的證明材料已無必要。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注冊會計師重復提交證明材料,應當簡化注冊會計師轉所需提交的材料。
(四)推動注協提高辦事效率,更好地為注冊會計師服務。《暫行規定》中未規定辦理轉所手續的時間,不僅無法處理那些辦理轉出手續後,長期不辦理轉入手續的注冊會計師;而且由於各地注協對辦理注冊會計師轉所手續的規定各不相同,有的一周辦理一次,有的一月辦理一次,給注冊會計師帶來極大的不方便。為規范注冊會計師轉所工作,需要進一步明確注冊會計師、地方注協辦理轉所手續的期限。對於注冊會計師與會計師事務所在轉所時所形成的矛盾,需要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予以調解。
二、制定的過程
《注冊會計師轉所規定》自2004年起草並修改至今,中注協多次召開專題會議,曾先後3次徵求全行業意見,2次徵求財政部相關司局意見,2008年5月,在中注協網站上公開徵求意見。2008年8月,在充分吸收地方注協和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以及財政部相關司局意見的基礎上,對《注冊會計師轉所規定(徵求意見稿)》進行認真修改後,再次在一定范圍內徵求意見,形成了《注冊會計師轉所規定(送審稿)》,提請中注協常務理事會審議通過。
三、《注冊會計師轉所規定》的主要內容
《注冊會計師轉所規定》共19條,從制訂目的和依據、適用范圍、轉所程序、審核要求、相關責任、轉所信息的錄入和檔案保管等七個方面,對注冊會計師轉所作了規定。與《暫行規定》相比,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修改:
(一)嚴格管理。根據近年來注冊會計師行業呈現的新特點,為加強管理,在第四條規定了注冊會計師不得申請轉所的情形。即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注冊會計師,不得申請轉所:會計師事務所清算期間,負責清算工作的該所股東(合夥人)代表。因執業行為受到司法、行政機關和行業協會等部門檢查、調查,檢查或調查結論未下達之前。原會計師事務所股東(合夥人),擬成為其他會計師事務所的股東(合夥人)時,尚未辦理完成股權轉讓(退夥)手續的。受暫停執業處罰期間的。地方注協規定不得轉所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條明確,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應當對《轉所申請表》內容的真實性負責。對於弄虛作假的,地方注協應予通報批評;符合撤銷、注銷注冊的,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注冊會計師注冊辦法》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
(二)構建和諧。為了構建和諧的執業環境,針對轉所中出現的注冊會計師與事務所達不成一致意見的問題,在第六條進一步明確,事務所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辦理注冊會計師轉所手續,並規定「地方注協接到注冊會計師的申訴後,應當在10個工作日內進行調解」。為防止矛盾進一步激化,維護注冊會計師的合法權益,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者外,對於調解無效的,地方注協可為注冊會計師辦理轉所手續,但應將涉及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的相關事由,在行業網站上予以公布。
(三) 提高效率。為促進地方注協提高辦事效率,為注冊會計師提供優質服務,第九條對地方注協辦理注冊會計師轉所的時間進行了規范。地方注協收到注冊會計師提交的材料和注冊會計師證書後,應當當場或在5個工作日內辦理。
同時,第十條至第十一條規定,對出現合並、分立、遷移情形的會計師事務所,需批量轉注冊會計師的,還簡化了轉所手續。可由會計師事務所統一、批量辦理注冊會計師轉所。
(四)創新機制。根據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特點,結合管理的需要,第十二條明確了注冊會計師關系可由注協代管的三種情形:擬成為新設會計師事務所的股東(合夥人)的;已辦理完轉出手續,尚無其他事務所同意轉入的;地方注協認為可以代管的其他情形。新增加的注協代管的形式,不僅填補了管理中的漏洞,對於那些暫不能歸屬會計師事務所的注冊會計師,明確由注協來管理;而且明確了管理許可權,即由轉出地注協代管,避免在對這些注冊會計師的管理與服務中,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
(五)加強監督。第十三條強調了會計師事務所應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管理,注冊會計師離開會計師事務所,不再執行注冊會計師業務的,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應向地方注協書面報告,地方注協應當按相關規定注銷注冊,收回其注冊會計師證書。
(六)信息管理。為促進行業信息化建設工作,增加了信息錄入及公告的要求。第十六條要求,注冊會計師的轉所情況,應當同時在財政會計行業管理網和行業管理信息系統中錄入;第十七條明確,注冊會計師的轉所信息應在行業網站上進行公告。
除此之外,《注冊會計師轉所規定》還對《轉所申請表》及其他附件的保管期限進行了規定。

Ⅷ 協會應該到哪個單位注冊

協會屬於社會團體,要到民政局辦理登記,登記手續要分兩次辦,第一次叫籌設登記,第二次叫成立登記,中間還要開幾次會員大會什麼的。

根據我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

第十一條

申請登記社會團體(2016修改版)【申請籌備成立社會團體(1998版)】,發起人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 登記申請書;(2016修改版)【籌備申請書(1998版)】

(二) 業務主管單位的批准文件;

(三) 驗資報告、場所使用權證明;

(四) 發起人和擬任負責人的基本情況、身份證明;

(五) 章程草案。

第十二條

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本條例第十一條所列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內,作出准予或者不予登記的決定。准予登記的,發給《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不予登記的,應當向發起人說明理由。(2016修改版)

社會團體登記事項包括:名稱、住所、宗旨、業務范圍、活動地域、法定代表人、活動資金和業務主管單位。(2016修改版)

社會團體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時擔任其他社會團體的法定代表人。(2016修改版)

【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本條例第十一條所列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籌備的決定;不批準的,應當向發起人說明理由。(1998版)】

(8)2016商會條例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成立協會的條件如下

第十條

成立社會團體,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 有50個以上的個人會員或者30個以上的單位會員;個人會員、單位會員混合組成的,會員總數不得少於50個;

(二) 有規范的名稱和相應的組織機構;

(三) 有固定的住所;

(四) 有與其業務活動相適應的專職工作人員;

(五) 有合法的資產和經費來源,全國性的社會團體有10萬元以上活動資金,地方性的社會團體和跨行政區域的社會團體有3萬元以上活動資金;

(六) 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社會團體的名稱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違背社會道德風尚。社會團體的名稱應當與其業務范圍、成員分布、活動地域相一致,准確反映其特徵。

全國性的社會團體的名稱冠以「中國」、「全國」、「中華」等字樣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過批准,地方性的社會團體的名稱不得冠以「中國」、「全國」、「中華」等字樣。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