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義務教育條例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義務教育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1-28 22:08:04

A.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藏文中學怎麼樣

簡介:循化縣藏文中學是在十世班禪大師的倡導下,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版關懷下,於1985年創辦權的一所「雙語」寄宿制完全中學。 學校坐落於距縣城19公里的文都藏族鄉機關所在地,校園佔地面積35畝,建築面積4393平方米,現設有17個教學班,教職工78 名,其中大中專生42名,本科生11名,在校學生718名,生源來自四鄉一溝(即85個自然村和其他外縣數名)。
注冊資本:187萬人民幣

B.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自然資源

黃河流經東西兩峽,共長38公里,占黃河流經縣境總長段79公里的48.1%。
拱北峽,因黃河南岸奄古鹿拱北而得名,曾稱古石群峽,又寫公伯峽。位於縣城西,距東口約27公里。1999年2月,國家投資120億資金,開始動工興建前期工程,主體工程於2001年8月開工,2004年8月,主體工程竣工,第一台機組運行發電。該電站正常蓄水位2005米水庫總容量6.2億立方米,裝機容量150萬千瓦,裝機5台。單機容量30萬千瓦,大壩最高127米,年發電總量51.40億千瓦時。2006年電站全部主體竣工驗收,開始正常運行發電。
積石峽,因位於小積石山下而得名,又稱孟達峽。位於縣城東,距西口約8公里。峽谷從清水鄉馬兒坡之孟達自然保護區關門林業檢查站共長20公里(一說長約25公里,按公路里程計算長約25公路),黃河因長時期的強烈下切,相對高度多在100~500米,峽道狹窄,水急浪險,落差大,多漩渦,「野狐橋」河段只有4~5米。兩岸大都有第三紀紅層分布,發育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峽中有傳說中的大禹劈山導河的遺跡和禹王石。2005年,國家投資56.36億元,動工興建前期工程。該工程設計正常水位1856米,水庫總容量2.64億立方米,裝機容量102萬千瓦,裝機3台,單機容量34千瓦,最大壩高100米,年發電量33.63億千瓦時,建設年限為6年,2010年全部竣工投產。是黃河上游青海省境內最後一座大型電站。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東北部和西南部山區分布著茂密的原始森林。天然林面積45.06萬畝,有尕楞、文都、夕昌三個國營林場,東北部的孟達森林1980年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區總面積259350畝,以天池為中心的核心區約3900畝。
森林中四季常青的雲杉、油松、華山松、巴山冷杉、紅樺、白樺、牛皮樺、山楊和木質堅韌的遼東櫟(俗稱青棡樹)以及圓柏等10餘種,構成了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天然屏障,並為國家和各族群眾提供了大量的燒柴和木料,是木製小農具和木製生活用品的優良材料,區內的林木也曾遭到一定的破壞。川水地區到處生長著楊、柳、榆、椿樹等。大部分山區出產有大黃、黨參、三七、麻黃、黃芪、牛籽、羌活、秦艽、丹參、狼毒、天南星等584種葯材。野生經濟植物主要有蕨菜、沙棘和發菜。其中:蕨菜年蘊藏量為260萬公斤,沙棘年產量達55萬公斤。 2013年,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發放各類創業貸款7000萬元,提檔升級「撒拉人家」210家,轉移農村勞動力4.73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3.2億元。城鎮新增就業100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9%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958.8元,增長9.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5403.8元,增長15.86%。
2013年,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參保率分別達71%、90%,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參保率均達100%;新農合參合率達98%,全年落實城鄉居民養老金、醫療費9000萬元。
2013年,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投資5840萬元,完成了13個貧困村3154戶整村推進、18個村產業發展和14個村334戶移民小區建設、82戶易地搬遷項目,實現穩定脫貧7500人。 2013年,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2.55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2%,綠化覆蓋率達到33%。建成了縣城污水處理廠、白庄集鎮垃圾處理場等城鄉環保設施。
2013年,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建成15條通村、通寺院公路和22座便民橋梁。扎實推進公伯峽南乾渠等水利工程,解決了1570人、1.2萬頭(只)牲畜的安全飲水問題。開發整理土地4.2萬畝,新增耕地6500畝,並配套建設道路、渠系、防洪等附屬設施。

C.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2016年有多少人口

原來、尕楞,東接甘肅省臨夏回族州,大部分居住在西部的文都。總面回積約1750平方公里、崗察和東南答部的道幃4個地區,現有15425 戶8;下仁務昂索轄今尕楞鄉仁務五族。崗察地區藏族相傳遷自貴德縣崗察部落.69萬人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部、道幃三個地區的頭人均系西藏薩迦昆氏家族後裔;道佛昂索轄道幃五族(下分十七族分)和夕昌溝藏族,與民和縣相望。其中藏族佔25%,西與尖扎縣為鄰。傳說文都,文都千戶下轄文都七族、尕楞,北連化隆縣,由其總頭人崗察「紅保」管轄.69萬人,南臨甘肅夏河縣和青海同仁縣。歷史上,循化地區藏傳佛教寺院主要分布在上述四地15425 戶8,為自治縣第二個主要民族

D.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6月11日在某賓館打架抖歐案件的圖片結果

這個很難找到的吧,除了知情人才有的

E.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建制沿革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設循化廳。清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循化廳境域,東南至老鴨關120里河周界;東至積石關60里河北碾伯縣界,河南河州界;南至下則蓋寨,多兒替寨,350里洮州廳(今甘肅臨譚縣)為界;西南至賀爾賽320里蒙古界(今青海黃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至清水河190里西寧府貴德廳為界;西北至掌教坊(現乙麻木)渡口15里,過河西寧府巴燕戎格廳界。河北有廳屬加入,阿麻岔、專堂藏族3庄。廳境東西相距300里,南北相聚350里。循化廳所屬族、寨、工、屯共94處。
《循化志》記載:乾隆五十七年(1792),循化廳「境域東南至老鴉關120里河州界;東至積石關60里河北碾伯縣界,河南河州界,積石關內亦有廳屬鴻化、靈藏2族,在河之北,中隔河州、碾伯縣地;南至下則蓋寨、多兒替寨350里洮洲廳界,西南至賀爾寨320里蒙古界;西至清水河190里西寧府貴德廳界;西北至掌教坊(今積石鎮乙麻目村)河口15里,過河西寧府巴燕戎格廳界;北至黃河不及里,過河小積石山巴燕燕戎格廳界,河北有廳屬加如、阿麻岔、磚塘藏族3庄。廳境東西相距300里,南北相距350里。」
民國時期轄境縮小:民國十五年(1926年),劃南區拉卜楞、黑錯(今甘肅合作)等地設立拉卜楞設治局。民國十九年(1930年)4月1日,劃北區馬營6大社即鴻化頭社、2社、3社、4社、靈藏頭社組建民和縣;8月8日劃西區保安、隆務等地設同仁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2月,劃縣屬九族及牙黨、川撒兩族地方歸甘肅和政縣。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劃屬地韓家山歸甘肅永靖縣。
1949年8月,解放後,將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設為循化第一區的甘肅臨夏麻尼寺溝一帶地區劃歸臨夏縣。
2009年縣境四界為:東北至日托哇、馬鞍山與青海省民和回族自治縣為界;東至孟達自然保護局關門林業檢查站、黑大山、五台山與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為界;東南至卧龍溝大灘(藏語稱唐切吾)、休日山頂與甘肅省臨夏縣、夏河縣為界;南至加木浪崗瑪水與張俄日水匯合處(即夏河、循化、同仁三縣交界)與甘肅夏河縣、青海同仁縣為界;西至隆務河與青海省同仁縣、尖扎縣為界;北至黃河以北小積石山與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為界。
口內十二族、東鄉八族(今甘肅甘南境內)、北鄉二族(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的馬營鎮一帶)。
口外撒拉回民八工:西鄉四工即街子、查家、蘇只、查汗都斯工;東鄉四工即清水、孟達、張尕、夕廠工。
西番四十九寨:起台五寨、邊都溝七寨、下龍布六寨(即現今道幃、文都、尕楞三藏族鄉境內)、上龍布十八寨、合兒五寨、阿巴剌巴寨(均在現今黃南州同仁、澤庫二縣境內)。
南番二十一寨(今甘肅南州境內)。
保安四屯:吳屯、季屯、李屯、脫屯(現今同仁縣保安堡一帶)。
清光緒元年(1875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因距循化廳城較遠,又有回民雜處,將循化所屬的南番二十一寨內買吾、黑錯、上、下則蓋、咱又等八寨劃歸洮州廳(今甘肅甘南州臨潭縣)。
民國二年(91913年),廳改縣時設五區,下轄城、工、庄、族、溝、保37處。
民國16年(1927年),甘肅省正式成立拉布擺設治局,將循化所屬的南番二十一寨全部劃歸設治局,翌年改縣,因在大夏河上游,改名夏河縣。
民國18年(1929年)8月,設同仁縣,以隆務鎮為縣址。將(保安、隆務)、上龍布十八寨、合兒五寨、阿巴剌八寨劃歸同仁縣縣轄,取「一視同仁」之意。
民國19年(1930年),設民和縣,以上川口為縣治,民和原屬樂都,循化縣部分,取「政通人和」之意,劃縣屬北區馬營六大社,即:清時北鄉二族鴻化,靈藏;鴻劃頭社、二社、三社、四社、靈藏頭社、二社約10000餘人歸民和縣管轄。
民國27年(1938年),推行保甲制度,全縣劃分1鎮、18鄉、65保,660甲。
民國32年(1943年),在甘肅省臨夏縣麻尼寺溝設循化第一區,轄莫尼溝、麻尼寺溝、癿藏一帶地區,即信義鄉3保、永壽鄉8保、韓集鄉2保、共3鄉13保,1949年8月後歸臨夏縣。
新中國成立前夕,循化設1鎮6鄉,29保346甲。
1949年10月後,自治縣的行政歸屬幾經變動,解放初至1958年,由省直轄,1959年至1961年,劃歸黃南藏族自治州代管,1962年至1979年,仍歸省直轄。從1986年起至今,歸海東地區行政公署管轄。
1949年10月,始建各級人民政權,全縣分城東、城西建立兩個區公所,為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區以下暫時沿用新中國成立前1鎮6鄉的建制和稱謂。行政區劃也曾幾經變動,大體參照舊習,按民族分布、自然村落的分布和地區特點確定。
1956年,合並為1鎮10鄉,即積石鎮人民委員會、道幃藏族鄉人民委員會、白庄鄉人民委員會、清水鄉人民委員會等。1958年9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全縣除國營紅旗牧場外,合並為政社合一的4個人民公社。1961年,劃小工社規模,全縣設11個人民公社。
1966年合並為9個公社。1968年,各公社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1981年,撤銷革命委員會,恢復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是年,清水公社分設為清水、孟達兩個公社,全縣設有10各公社。
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改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為鄉、鎮人民政府、生產大隊為行政村,生產隊為農、牧業生產合作社。設1鎮9鄉,即積石鎮、白庄、清水、孟達、街子、查汗都斯鄉。重新確定道幃、文都、尕楞、崗察4個鄉為藏族鄉(其中崗察鄉為崗察藏族牧業鄉)。
2006年12月,因積石轄國家大型梯級電站動土新建,庫區移民安置,孟達鄉牧場村整體搬遷136戶479人孟達鄉並入清水鄉。
2007年6月,鄉鎮機構改革,街子、白庄鄉改設鄉鎮。
2009年底全縣設3鎮6鄉(其中四個民族鄉)154個村,674個生產合作社。

F.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風景名勝

(1)紅土嘴子遺址;位於白庄鄉米牙亥村西至朱格村之間。出土石斧、石錘、石杯等新石器時代遺物,內涵豐富,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址。說明距今5000多年前循化地區就有原始居民定居。1988年9月,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倉庫遺址,位於查汗都斯鄉黃河南岸第一台地,是一處新石器、青銅器時代的馬家窯卡約文化類型居住遺址。距今有4500年至3000年的歷史。1986年5月,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3)張尕遺址,位於白庄鄉張尕村北。是一處新石器、青銅器時代馬家窯類型居住遺址。1986年5月,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喬日當遺址,位於文都鄉拉雄村東山嘴,出土有灶、彩陶罐、陶片等物,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半山類型文化遺址。1987年6月,列入縣級重點保護單位。 (1)棺材溝墓地,位於街子鄉古及來村山根,墓葬有被盜掘現象,地面有陶片。一是處青銅器時代馬廠類型和卡約文化類型墓地。1986年5月,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加瑪山墓地,位於積石鎮沙壩塘村西第一台地。是5座連接的墳墓,顯露有墓葬人骨,陶片。是一處青銅器時代卡約文化類型墓地。198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蘇呼撒墓地,位於白庄鄉蘇呼撒村。先後發掘218座,出土文物1700餘件,其中彩陶佔60%,主要有雙耳彩陶罐、盆、碗、瓮棺、銅泡、石紡輪等。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和青銅器時代卡約文化復合墓葬群。
(4)阿哈特拉墓地,位於街子鄉托隆都村南阿哈特拉山。1981年,考古發掘墓葬217座,出土文物1300餘件,殉葬品多以青銅器為主,石器較少,銅器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陶器多為雙耳罐,製作工藝粗糙簡單。屬卡約文化,但有差別,為此定名為卡約文化阿哈特拉類型墓地,為循化土著文化。 (1)科哇古城,位於白庄鄉下張尕村南,在夕昌河與道幃河交匯的三角地帶。城周長約1000米,城內曾出土刻有「大唐貞觀××年」紀年門限,宋代「大觀通寶」錢幣和唐宋時期磚、瓦、陶片等遺物。為唐代所建。《循化縣風土概況調查大綱》稱:南北朝以及唐宋時韃子所據之地。古史料稱:為唐朝時的米州、米川縣地。1988年9月,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文都古城,位於文都、中庫匯合處,西北岸台地上,分內外二城,城門東向有瓮城,城內西部較高,地面散布有大量磚、瓦,以及綠色琉璃瓦片,採集有刻畫紋陶罐、壺殘片和四系罐殘片。內外二城建於不同時期,外城建築年代早於內城,為宋代所建。《循化縣風土概況調查大綱》稱:南北朝以及唐宋時韃子所據之地。1988年9月,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另外,還有古什群山城,古什群古城、積石峽乙賽日古城,起台堡黑城,起台堡古城,張沙古城和清朝循化城。 (1)積石關護林碑,立於光緒八年(1882年),原立於積石關,現保存於孟達鄉木廠村清真寺內,高160厘米,寬73厘米,厚34厘米。碑文豎楷書17行,字體工整秀麗,共384字。
(2)查加工水利章程碑,立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原立於循化廳署頭門,1958年,被遷至化隆縣烈士陵園後置放至今。高2米,寬1米,厚20厘米,碑文斷殘,無上下款,只688字,缺30字,碑文後列有各工「頭人、軍功」17人署名。
(3)大理院水章判案碑,此碑由草灘壩眾人立於民國11年(1922年),現藏於積石鎮草灘壩清真寺,保護完整。高2.4米,寬0.76米,厚0.22米。中部陰刻「鐵案如山」字,碑文陰刻楷書,書寫字體清晰可認,共有511字,其中16字風化脫落,無法辨認。
(4)循化查加溝剿匪殉難革命烈士紀念碑。1955年,循化縣各族人民為永世紀念1949年查加剿匪殉難革命烈士,特於縣城東部修建陵園,遷葬忠骨,並立碑,以慰革命烈士英靈。
(5)循化縣平叛殉難烈士紀念碑,1958年6月立於烈士陵園。用花崗岩石鑿成。正面陰刻中共循化縣委、縣人民政府委員會碑文和為紀念1958年平息反革命武裝叛亂中英勇殺敵、光榮殉難的15名革命烈士姓名,用楷書撰寫565字。 (1)烈士陵園紀念塔,立於縣城東烈士陵園,1955年7月竣工。陰刻有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青海省軍區、中共循化縣委、縣人民委員會題詞。
(2)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烈士紀念塔,位於縣城西25公里的贊卜戶村南,1987年竣工。為紀念西路軍烈士而建。鑲嵌有省人民政府、青海省軍區、中共循化縣委、縣人民政府題詞。塔座後面有碑文。1990年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3)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兵團二軍搶渡黃河殉難烈士紀念塔。位於縣城西北6公里,循化黃河大橋北端。1989年1月竣工。前後左右,鐫刻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中共循化縣委、縣人民政府題詞。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兵團二軍,在1949年8月搶渡黃河向西寧進軍時殉難的革命烈士而建。

G. 中國西北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沒有公正法律,這算不算正當防衛

公安局不作為是可以告的,至於公安局那邊受到干擾的情況,第一你可以去他的回上級機關反映一答下,第二你可以去檢察院,要求檢察院出面做立案監督,但是這些都只是程序上的辦法,是否有效我不敢保證。如果公安局還是不立案,你可以拿著不立案通知書去法院自訴,但是你要有對方打你的證據,傷殘的鑒定,應該會在訴訟過程中完成。如果刑事途徑確實無法完成,那你就走民事途徑讓對方賠點錢吧。另外你弟弟這個不能構成正當防衛。對方雖然幾個人打你,但是武器僅僅是木棍,你弟弟拿刀捅人家,很明顯是防衛過當。我很同情你,但是法律就是法律,並不能講情理的。關於你弟弟的問題,按你的描述,可能還沒有經過審理程序,但是被關了一年多,這個就是超期羈押,你可以要求公安局要麼放人,要麼進入正式的訴訟程序,如果進入訴訟程序了,你弟弟這個情況你可以在庭上說明,相信合議庭會予以考慮,酌情量刑。樓主你的遭遇在強拆中是很常見的,不怕告訴你一切的法律手段都很蒼白,我說了這么多可能對你沒有什麼幫助。我建議你在網上發發帖子或者去找媒體幫助,這個比你去法院起訴或者找公安局有用的多,希望正義能得到伸張,還你一個公道。

H.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介紹

循化撒拉族自復治縣位於青海省制東部,祁連山支脈拉雞山東段,東與甘肅省積石山縣和甘肅省臨夏縣接壤,南臨甘肅省夏河縣和青海省同仁縣,西靠尖扎縣,北同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為鄰,總面積2100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全縣3鎮6鄉154個行政村,總人口12.69萬人。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地帶,南高北低,四面環山,山谷相間,氣流回升,年平均氣溫8.7℃,近十年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年平均氣溫9℃以上。夏無酷暑,冬無甚寒。平均海拔2200米,是青海省海拔較低的地區之一。河谷地區平均海拔1850米。黃河流經其中79公里,國家級大型電站公伯峽、積石峽電站均在縣境兩峽的東端。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達天池為重點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觀內涵豐富,民族風情十分獨特,是全省旅遊最佳地區之一。

I. 撒拉族自治縣在哪個省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部,東接甘肅省臨夏回族州版,南臨甘肅權夏河縣和青海同仁縣,西與尖扎縣為鄰,北連化隆縣,與民和縣相望。總面積約1750平方公里,現有15425 戶8.69萬人。其中藏族佔25%,為自治縣第二個主要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西部的文都、尕楞、崗察和東南部的道幃4個地區。傳說文都、尕楞、道幃三個地區的頭人均系西藏薩迦昆氏家族後裔。原來,文都千戶下轄文都七族;下仁務昂索轄今尕楞鄉仁務五族;道佛昂索轄道幃五族(下分十七族分)和夕昌溝藏族。崗察地區藏族相傳遷自貴德縣崗察部落,由其總頭人崗察「紅保」管轄。歷史上,循化地區藏傳佛教寺院主要分布在上述四地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內容2017 發布:2025-07-12 08:22:06 瀏覽:906
香港出入境條例 發布:2025-07-12 08:14:16 瀏覽:393
行政法基本知識2018 發布:2025-07-12 08:05:34 瀏覽:607
民法的條例 發布:2025-07-12 08:02:15 瀏覽:805
有法院築牢 發布:2025-07-12 07:59:16 瀏覽:913
秦腔戲刑法 發布:2025-07-12 07:38:11 瀏覽:86
潘業文律師 發布:2025-07-12 07:37:59 瀏覽:974
幼兒證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12 07:12:35 瀏覽:404
勞動法職業四大類 發布:2025-07-12 06:59:21 瀏覽:473
貴陽請一個律師多少錢 發布:2025-07-12 06:56:06 瀏覽: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