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外國條例
A. 申根邊境法第5條 第2006/562號歐盟條款是什麼
根據申根協議的規定,持有任何一個申根協議成員國有效居留許可證的旅行者,3個月內無需簽證可在申根區域內自由旅行。在申根區域外的旅行者,只要持有某申根國家有效的居留許可證和護照,無需辦理簽證即可前往該申根國家。超過90天的逗留,申請者應根據有關法律及其逗留目的申請國別簽證;
第五條
(1980年1月10日的80-9號法令之第1條;在1980年1月11日的《政府公報》上頒布)
(1981年10月29日的81-973號法令之第1條及第9條;在1981年10月30日的《政府公報》上頒布)
(1986年9月9日的86-1025號法令之第1條(I、II、Ⅲ)及第20條;在1986年9月12日的《政府公報》上頒布)
(1989年8月2日的89-548號法令之第3條及第18條;在1989年8月8日的《政府公報》上頒布)
(1992年7月6日的92-625號法令之第21條;在1992年7月9日的《政府公報》上頒布)
(1993年8月24日的93-1027號法令之第1條;在1993年8月29日的《政府公報》上頒布)
(1998年5月11日的98-349號法令之第1條;在1998年5月12日的《政府公報》上頒布)
外國人入境法國應該持有:
1.國際公約和條例所要求的證件及簽證;
外交或領事部門決定拒絕發放入境法國的簽證時,不需按照1979年7月11日的79-587號法令的規定說明理由(該法令涉及行政行為的動因以及改善行政管理機關與公眾的關系),但拒絕發放簽證給下述外國人的情況以及牽涉到國家安全的情況除外:
--歐洲共同體成員國及其它歐洲經濟區成員國僑民的家庭成員,以及該成員雖然不是前述這些成員國的僑民,但屬於最高行政法院法令規定的類型;
--法國僑民的配偶、不滿21歲的子女或供養的子女以及法國僑民的直系尊親屬;
--經法國政府批准,在外國完全收養的未成年兒童(此收養是為了收養人的利益);
--許可家庭團聚的受益人;
--被批准在法國從事有薪職業的工作者;
--具有申根情報系統中不被接受的人的體貌特徵的人;
--第15條的第4、6、7、8、9和10款所涉及的人士;
--在最高行政法院法令規定的條件下,來法國的公立或國家承認的私立機構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
2.除國際公約規定的情況外,最高行政法院法令規定的文件、有關其居留的物品和條件的文件以及(如果有的話)有關其生存手段和保證其回國的文件;
3.從事職業活動所需的文件(如果其打算從事職業活動的話)。
持有居留證的外國人或持有依據第9條第3自然段的規定發給未成年人的通行證的外國人只需在邊境出示該證件和旅行證件即可入境,而無需遵循上述規定。
所有對公眾構成威脅的人、禁止入境的人或被驅逐的人均可被拒絕進入法國領土。
所有拒絕入境的決定應該由最高行政法院法令確定的行政管理機構以書面形式做出,該決定應依據情況說明拒絕入境的理由。該決定的副本交給當事人。
應提供手段,使被拒絕入境的外國人可以通知(或由他人轉告)其本應聯系的領事館或顧問(由該外國人選擇通知對象)。
拒絕入境的決定可由行政管理機構按照行政程序執行。
在任何情形中,拒絕入境並不意味著:在一天的期限未到期時,可以違背當事人的意願,採取措施將其遣返回國。
第五-1條
(1980年1月10日的80-9號法令之第2條;在1980年1月11日的《政府公報》上頒布)
(1981年10月29日的81-973號法令之第2條;在1981年10月30日的《政府公報》上頒布)
(1986年9月9日的86-1025號法令之第20條;在1986年9月12日的《政府公報》上頒布)
對於下列人士,不要求第5條中第2款和第3款兩項:
--來法國與配偶團聚、且配偶已經被批准在法國領土上居住的外國人;
--來法國與父親或母親團聚、且父親或母親已經被批准在法國領土上居住的不滿18歲的未成年子女;
--依據委員會的通知,憑能力與才幹可以為法國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士,或打算在法國從事公正活動的人士。該委員會由主席和4名成員組成,其中:主席由1名國家顧問擔任,2名成員由外交部長指派,另2名由負責大學的部長指派。
委員會介入的方式由最高行政法院的法令確定,該方式應在當事人進入法國國境之前開始運作。
第五-2條
(1980年1月10日的80-9號法令之第3條;在1980年1月11日的《政府公報》上頒布)
(1981年2月2日的81-82號法令之第72條;在1981年2月3日的《政府公報
就是根據移民法,你被拒簽的意思,移民官根據某某法認為你有移民傾向。
如果你要申訴,就必須拿出你不會移民的證據。
不如在國內的房產證,購車證,為完成學業的再度證明,在職證明等等。
B. 法國有哪些政策和法律條例影響商業
H
C. 自由法國運動的法律法規
8月7日的協議還規定了自由法國志願人員的工資和恤金問題。自由法國運動的全部經費一律由英國負擔,英國有權審查和稽核支出。英國政府還答應樂於考慮自由法國志願人員申請取得英國國籍的問題。這項規定的目的在某些事件上表現得很明顯。除了在幾件遇到特殊困難的例子外,一般沒有援引這項規定。
最後,協議還為自由法國的海軍和商船規定了某些條件。值得注意的是,英國海軍部同意同戴高樂而不是同米塞利埃海軍中將商定這項安排。米塞利埃接受這項規定,似乎表明他認為戴高樂既是自由法國陸軍也是自由法國海軍的最高統帥。如果象後來果真發生的那樣,他還想維護他最初所要求的獨立,那麼這種作法是會削弱他的地位的。
海軍提議的要點是,法國船隻無論是軍艦或是商船,441 凡是可以由自由法國配備船員的,就是自由法國船舶的一部分,多餘的法國船隻可以由英國人直接配備船員並加以使用。由於自由法國運動還沒有被承認為一個主權國家,不能在公海上從中立國家船隻方面或者在中立國家港口內享受相應的特權,所以後來遇到了一些國際性的困難。不過,通過使用各種巧妙的辦法,以及特別小心地制定懸掛自由法國旗幟的船隻的航線,還是克服了這種困難。
D. 列出英國 法國 美國 日本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的法律文獻
英國:《權利法案》1689年;
美國:獨立宣言 1776,聯邦條例 1777, 1787年憲法
日本:公元604年,「廄戶皇子(聖德太子,公元574—622年)取儒、佛二教之旨,斟酌隋朝之法制,定《憲章》17條
《大寶律令》頒布於公元701年,共有《律》六卷,《令》十一卷,模仿唐律,以刑法為主,諸法合體。
而《養老律令》則是在《大寶律令》的基礎上於公元718年制定的,《養老律》包括《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12篇,500條,數目與《永徽律》均一致。
在明治維新初期的法律編纂活動中,首先著手進行的是刑律(即《新律綱領》,主要是參照我國的《大清刑律》進行修訂),
《明治民法典》於公元1898年正式實施。此外,明治政府參照德國憲法,於1889年頒布移植的成果——《大日本帝國憲法》。1890年公布由德國人羅斯勒(K.H.F.Roseler)起草的商法典(「舊商法」),九年後公布實施了仿效《德國商法典》制訂的《明治商法》。1880年日本頒行了保阿索那特主持編纂的參照《法國刑法典》制定的刑法典(「舊刑法」),1908年又開始實施借鑒德國刑法的新刑法典。1890年頒布的《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同樣有德國法的濃厚痕跡
行政法方面的《國家總動員法》(1938年)、《國民徵用令》(1939年)將整個日本社會拖入戰爭的恐怖中;刑事法方面的《思想犯保護觀察法》(1937年)、《戰時刑事特別法》、《國際保安法》、《戰時管制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法》(1942年)
中國:欽點憲法大綱 1908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 中華民國約法 1914(袁世凱),中華民國憲法 1946 蔣介石,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E. 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的政治制度的確立過程
英國1640年議會召開導致矛盾尖銳,1648年推翻王政,年克倫威爾獨裁專制被推翻之後,1660年斯圖版亞特王超復辟,權二十八年後光榮革命將詹姆斯二世流放,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
美國從15世紀開始被開拓為殖民地,18世紀中期英國徵收繁重的印花稅,1783年獨立之後確立了邦聯制,1787年修訂憲法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國家,1862年發布解放黑奴宣言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德國封建專制時間很長,神聖羅馬帝國分裂後一直混亂,1871年普魯士打敗法國,在德皇在巴黎加冕,1918年戰敗後建立共和制,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聯邦制確立
法國在1804年拿破崙加冕成為資本主義軍事帝國,1815年滑鐵盧戰敗後再次成為封建專制,普法戰爭失敗後建立第三共和國,1940年亡國,現在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F. 法國什麼制度
半總統共和制,國是一個單一制的資本主義半總統半議會制共和國,實行多黨制,法國自大革命以來,嘗試過很多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共和制、君主制,委員會制、國王制、督政府制、內閣制、總統制。
在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後,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先後經歷兩次帝國和三次共和國,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二戰後,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
(6)法國外國條例擴展閱讀:
還有法律制度,法國法律制度屬於歐陸法系,是成文法律,不容許法官制定法律。法官只能夠根據以往的判例來詮釋法律,法國法律的基本精神仍然跟從《法國民法典》,根據《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只有危害社會的行為才會被禁止。
法國司法制度擁有兩套相互獨立的法院系統,即行政法院系統和普通法院系統,兩者並行運轉。兩個法院系統有各自管轄的訴訟案件並能夠作出最終的判決。
行政法院系統,由行政法院、上訴行政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所組成,而普通法院系統則由基層法院(初審法庭、大審法庭、輕罪法院、重罪法院、商事法院、勞資調解委員會等)、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組成。為了解決兩個法院系統在管轄范圍上的爭議,法國還設立了許可權爭議法庭。
G. 法國法律規定AOC的條件是什麼
內容太多,而且法國每一個產區的AOC都是有自己當地的標準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吧:1、葡萄的法定品種(每個產區都根據自己當地的特色決定最適合本區的品種,所以每個區都不同)。2、葡萄的植株株距(每株葡萄之間的距離,這個也是根據各區的要求而確定的)。3、畝產量(同樣也各自不同)4、株齡(葡萄的年齡,大多數產區都要求株齡達到5年以上的葡萄所產的果實才能用於釀酒)。5、不允許使用各種化學用品(殺蟲劑)6、壓榨時的手段和出汁率(太少浪費,太多影響質量)7、紅、白、香檳、等不同品種的葡萄酒發酵的時間長短都有具體的時間8、過濾澄清的技術手段(比如用動物的血清、蛋清、或者離心機等等)9、熟化陳釀的的技術和時間的長短...............以上簡單舉幾個例子,其實很多很多很復雜的!
H. 法國的司法制度是怎樣的
簡介:法國是大陸法系的發源地,其現行司法制度是在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後逐步建立起來的,是維護資產階級專政和資本主義所有制的重要制度。 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封建國王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於一身,「朕的意志即法律」。法院和司法人員依附於國王,無獨立審判活動,封建主在其領地內各行其是。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以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為原則,逐漸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司法體系。19世紀初,拿破崙一世主持制定了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等一系列重要法典,設置了普通法院系統和行政法院系統,確立了司法人員的獨立地位,使法國司法制度自成體系和完備起來,形成全國統一的司法體系。
法院系統:法國的兩大法院組織系統互不隸屬。①普通法院系統。由初審法院、大審法院、違警法院、輕罪法院等基層法院和重罪法院(又稱巡迴法院)、上訴法院、國家安全法院等中級法院以及最高法院組成,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其中,初審法院和大審法院屬於民事法院,違警法院、輕罪法院和重罪法院屬於刑事法院。法官的產生,除民事法院中的商事法庭、鄉鎮對等法庭、勞資調解委員會、社會保險訴訟委員會的法官由選舉產生外,刑事法院和其他民事法院法官則由最高司法委員會或司法部長推薦或任命。法官實行終身制,非經彈劾不得免職。②行政法院系統。由最高行政法院和各省所設的27個行政法庭組成,主要任務是解釋現行法律和行政法令,並提供建議和擬訂草案;審理行政機關之間的糾紛和公民對行政機關的控告。行政法院的成員不是職業法官,而是行政官員,任命和調動按公務員制度規定辦理。③在兩大法院組織系統之外,還設有爭議法庭和特別高等法院。爭議法庭由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選出的法官以及司法部長等組成,負責處理普通法院與行政法院兩系統間關於管轄權的爭議。特別高等法院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選出的議員組成,專門審理總統所犯的叛國罪和政府部長在執行職務期間所犯的刑事罪和危害國家安全罪。
檢察機關:法國不獨立設置檢察機關,檢察官配屬一定的法院,由司法部管轄。法國訴訟程序比較健全,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3種不同程序。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主要依據成文法典審判,判例只供參考。行政訴訟則按判例和行政法規判決。陪審官的作用有限,除重罪法院外,其他法院和法庭不設陪審官。
法國最高司法委員會:法國最高司法委員會是協助總統實行司法監督的機構,由總統任主席,司法部長任副主席。職責是:就最高法院法官和上訴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命向總統提出建議,對司法部長有關任命其他法官的建議提出意見,就赦免問題接受咨詢。最高司法委員會同時又是法官紀律委員會,具有對法官的懲戒權。司法部則從事司法行政管理,掌管法院系統的行政組織、人事調動和活動經費等。
司法審查制度:法國的司法審查制度是通過憲法委員會執行的。由總統任命主席的憲法委員會在保證公民選舉總統、議員和公民投票程序合法性的同時,還對法律、組織法、法令和條約是否違憲進行預防性審查,並受理政府、議員關於法律、法令違憲的控告案件。自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司法審查制度在法國政治生活中日益起著重大的作用。
I. 外國刑法強奸罪相關規定
這個問題我們上刑法課的時候也討論過,沒有正式結果,後來一個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強奸不成反被日怎麼辦?..
J. 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國外相關規定
美國憲法第五條修正案:無論何人,除非根據大陪審團的報告或起訴,不得受判處死罪或其他不名譽罪行之審判,惟發生在陸、海軍中或發生在戰時或出現公共危險時服現役的民兵中的案件, 不在此限。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罪行為而兩次遭受生命或身體的危害;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證其罪;不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被剝奪生命、自由或財產。不給予公平賠償,私有財產不得充作公用。
加拿大最高法院的判例指出,「刑事訴訟中或許唯一最重要的組織原則是被追訴者不得被強制協助對自己的指控」。
法國《刑事訴訟法》(1993年修正)第114條、第116條、第128條和第133條,規定了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相關規則。
德國《刑事訴訟法典》(1994修改並生效)第136條第一款對又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作了專門規定:「初次訊問開始時,要告訴被指控人所被指控的行為和可能適用的處罰規定。接著應當告訴他,依法他有就指控進行陳述或者對案件不予陳述的權利,並有權隨時地,包括在訊問之前,與由他自己選任的辯護人商議。此外,對他應當告知可以申請收集一些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在對此適當的情況中還應當告訴被指控人可以用書面陳述。」
荷蘭《刑事訴訟法》第29條規定,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沒有義務回答警察、檢察官和法官的提問,警察在有合理的理由懷疑某個人有罪時,在訊問之前必須告知他「沒有義務回答問題」;如果因為警察未能提出警告而使嫌疑人的權益受到損害,或者嫌疑人受到來自警房的任何不當壓力,那麼由此獲得的口供不得作為證據使用。
義大利新《刑事訴訟法》第64條規定:在開始訊問前,除第66條第1款的規定外,還應當告知被訊問者,他有權不回答提問。
葡萄牙《刑事訴訟法》第61條也規定,被追訴者在刑事訴訟的任何階段,都有權不回答有關指控他的犯罪事實或者對於這些事實的陳述內容的問題,關於受到指控的犯罪事實方面的提問,嫌疑人可以拒絕回答或者作虛假的回答,不得從其沉默中作出不利推論,也不得因其作虛假陳述而追究其刑事責任。
日本《憲法》第38條規定,對任何人都不得強制其作不利於本人的供述。以強迫、拷問或威脅所得的口供,或經過非法的長期拘留或拘禁後的口供,均不得作為證據。任何人如果對自己不利的唯一證據是本人口供時,不得被判罪或課以刑罰。根據刑事訴訟法第311條的規定,在法庭審判過程中,被告人可以始終沉默或對各個質問拒絕供述。
此外,保加利亞、波蘭、南斯拉夫的刑事訴訟法律,都有關於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