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責任和義務的聯系

法律責任和義務的聯系

發布時間: 2021-01-30 14:47:21

Ⅰ 怎樣理解法律責任與權力、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這個話題大了去了,去搜索吧!

相互關系密切且相互制約

Ⅱ 民事法律義務與民事法律責任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的區別.民事責任和民事義務是民法上不同的兩個概念,其主要區別如下: 一是性質不同。從權利、義務、責任三者的關系看,義務的本質是權利人實現權利的必要條件。民事義務根據當事人的約定或法律規定而產生,是為了權利人實現其權利。義務是義務人「應為」的行為。應為而為,即義務人履行了義務,則權利人的權利得以實現。從權利、義務、責任三者的關系看,民事責任的本質是促使義務人履行民事義務的輔助條件。義務人應為而不為,即不履行民事義務,其結果是權利人的權利不能得到實現。因此,義務人則應當承擔其後果,即民事責任。 二是對應的關系不同。民事義務與民事權利相對應。通常由合法的表意行為和適法的事實狀態而生的民事法律關系,是一種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的民事法律關系,有民事權利即有民事義務,有民事義務即有民事權利。民事責任既是一個和民事義務相對應的概念,但不完全對應。說其對應,是指在通常情況下,有民事義務才會有民事責任,沒有民事義務就不會有民事責任。說其不完全對應,是因為多數情況下,民事主體能夠主動履行民事義務,因而不會發生民事責任的問題。傳統民法學強調民事責任與債務(民事義務的一種形式)的統一性,認為二者以合一存在為原則,而忽視二者的區別。「債務與責任原則上相伴而生,如影隨身,難以分開。」如果說債務與責任以合一存在為原則,是指責任是「債之一般擔保」 ,「在現行民法中,以有債務即有此種民事責任為原則」確切地說,責任視為「債之一般擔保」是學理上的概括,正如史尚寬先生所說:「債之效力最重要者,為給付之強制執行與其利益之損害賠償,------然強制執行,除以物之交付為標的外,仍系命債務人為金錢之支付(代執行及間接強制),而損害賠償亦多以金錢填補,故民法債之效力,結局歸於請求金錢之支付。在現今法制,為使債務人支付金錢,惟有處分其財產換取之。古代法之強使債務人服役,或以之為奴隸出賣,而以所得清償債務,或拘押債務人,而迫其親友代為清償之手段,在今日已屏棄不用。故債之效力之最後手段,乃不出於債務人之一般財產。」 由此可見,債務人的「一般財產」作為「債之一般擔保」,實質是指「債之效力之最後手段」,或者說是以「一般財產」為極限,這顯然不是法定意義上的民事責任的概念。責任是不履行債務的後果,如果債務人履行了債務,就無責任可言。實踐中通常是債務人自動履行了債務,而沒有責任,少數情況下,債務人不履行債務而產生責任。應當說責任與債務相分離為常態,合一存在為例外。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民事義務又是與救濟權相對應的概念 。但是,這種對應是存在責任的情況下派生的對應概念,如果義務主體不履行其義務,該為而不為,不該為而為之,則侵害了權利主體的合法利益,就轉化為以救濟權和民事責任為內容的法律關系,先有責任,後有救濟權,而不是相反順序。 三是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的范圍不同。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雖然都是為實現他人利益而負擔,但是對負擔者本人而言,其是否受到不利益的程度有所不同。民事義務,除債務外,其負擔對負擔者而言並非不利益。債務之負擔就廣義之債而言,這種不利益作為從對方獲得利益的對價,也並非真正的不利益,民事責任作為對民事違法者承擔的法律後果,則必然使其遭受不利益,包括財產上的不利益(如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等)或人身的不利益(如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等)。即使按狹義之債把債務看作一種不利益,那麼違反債的責任(如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等)也是超越了原債務范圍的新的不利益。即使一個民事主體不參加債的關系,不負擔債務(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那麼依照法律規定,他也是要負擔不侵害他人物權、知識產權、人身權的義務。而民事責任,作為民事違法行為的民事法律後果,則不是任何民事主體都要承擔。只要民事主體認真履行其負擔的民事義務,不侵害他人的民事權利,就不會承擔民事責任。 四是法律約束力不同。民事義務產生以後,具有法律拘束力。這種拘束力是指義務人不履行義務時,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基於民事法律關系的平等自願原則,對義務的履行沒有強制性,權利人不能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司法機關也不能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在義務人不履行義務時,權利人有權請求法院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在這種情況下,法院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實質是強制義務人承擔責任)。民事責任具有強制性,在義務人不履行義務時,權利人有權請求義務人承擔民事責任,或請求司法機關強制義務人承擔民事責任。 區別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區別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是完善民法理論的需要。傳統的民法理論認為民事義務產生民事責任,又說民事責任產生如此民事義務,如此循環,那麼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還如何區別。 其次,區別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是正確處理民事法律關系的需要。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的本質不同,對於不同質的問題應當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權利人可以請求司法機關強制義務人承擔民事責任,而不能請求司法機關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我過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這里明確規定繼續履行是違約責任。民事責任的范圍基本上可以由當事人約定,但是,民事責任形式只能由法律規定,當事人沒有權利約定民事責任形式的權利。

Ⅲ 責任和義務有什麼聯系

法律責任和權力的關系:
權利越大責任越大
特定的權力總是與責任聯系在一起的。回擁有某種權力,得到了答與這一權力相聯系的權利,同時也就承擔了相應的責任。只有正確認識權力與責任的關系,才能正確對待權力,正確運用權力,爭取承擔責任。

網友說法:以責任制約權力   以責任監督權力

權利和義務的關系:
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統一性。
我們不能只獲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

Ⅳ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的關系600字

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是構成法律關系內容的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他們都作為民事主體實現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必然在其間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關系。概括言之,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有如下關系。
第一、法律關系中的對應關系。
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對應關系是指法律權利一般有相對的法律義務存在。二者共同處於法律關系的統一體中。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1)在任何法律關系中,一方主體有法律權利,對方主體就必然承擔相應的法律義務,反之亦然。2)在特定的法律關系中,每一主體在享有權利之時都對應承擔一定義務。如雙務合同中。
第二、社會生活中的對等關系。
社會中的權利義務的設置是對等的。主要表現在:1)社會生活中權利總量大於義務總量,有些權利就會行同虛設;反之,社會容易產生特權;2)在有的具體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也是對等的。當權利義務處於分離狀態時,一方享有權利的量和對方承擔的義務的量是對等的。如債權債務關系中,債權與債務是對等等。
第三、功能發揮中互動關系。法律功能常常是通過它所設定的權利與義務得以現實表現出來的。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在功能上的互動關系主要體現在:1)法律義務的履行促進法律權利的實現;2)法律權利的享有也有助於法律義務的積極履行。
第四、價值選擇中的主從關系。
現代立法總體上講是以權利為本位。權利本位在現代社會中包括個人權利本位和社會權利本位。所謂權利本位就是說法以權利(個人權利或社會權利)為起點或出發點。以權利為重心是現代法律制度的特徵。我國支持了權利本位,因為:1)市場經濟對法律的要求主要是設定權利和保障權利;市場經濟模式的建立體現了權利本位的要求。2)人權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普遍關注。法律權利就是人權在法律中的體現。

Ⅳ 違法行為、法定義務和法律責任的相互關系是什麼

法律行為
就是法律上寫明的法條不能違反
法定義務
就是法律上寫明的法條應當或回必須等字眼答稱法定義務或法條明確羅列各項當事人應履行和不得違反的法條及條款諸如此類。
法律責任:就是以上只要違反法律所列法條
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總之尊守
法律
是必須的,違反
法律
就會承擔違反法律的責任

Ⅵ 簡述一般法律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的聯系

法律權利和義務一般都來源與法律的明文規定,或者法律雖未文明規定,但可以從中推導出來。其次,法律權利意味著人們可以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為,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為。法律權利使人們獲得某種合法的利益或自由。法律義務包括作為義務和不作為義務兩種。作為義務要求人們必須依法作出一定行為。法律義務使人們承受某種約束或負擔。第三,法律權利和義務都有明確的界限。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的種類及范圍,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政治文明程度以及文化發展水平制約,以社會承受能力為限度。無論是形勢權利。還是履行義務,都應當在法定界限內進行。

從法律的歷史和實踐來看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的關系,前者表徵利益,後者表徵負擔;前者是主動的,而後者是被動的。它們是法律這一事物中兩個分離的、相反的成分和因素,是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但同時兩者又相互依存、相互貫通。一方的存在和發展都必須以另一方的存在和發展為條件。它們相互滲透、相互包含,而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法律權利總量和法律義務總量是相等的。在一個社會,無論兩者怎樣分配,不管每個社會成員實際享有的法律權利和承擔的法律義務怎樣不均衡,也不管規定權利與義務的法條數量是否相等,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在總量上總是等值或等額的。另外,在具體法律關系中,兩者互相包含,有著同樣的界限。

兩者各有其獨特的,總體上又是相互補充的功能。法律義務以其強制某些積極行為發生、防範某些消極行為出現的特有約束機制而更有助於建立社會秩序;法律權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向導和激勵機制而更有助於實現人的自由。

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共同構成完整的司法系統,維持和諧的社會秩序,我們在實際生活中要學會使用法律,自覺承擔相應的義務,合法行使自己的權利,給自己營造一個和諧的生存環境。

Ⅶ 法律與義務的關系

法律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法律基礎是思想道德修養的根本,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是相統一的,有權利就有相應的義務。
比如說選舉權是公民的合法政治權利。只要是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年滿十八周歲的中國公民就擁有選舉權。那麼同時只要他具備參加選舉的能力,也就是行為能夠自理有政治理解、行為能力的人,他就應該參加選舉。他在人大選舉的時候就應該參加並慎重投票。這就是他在行使權力的同時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
從法學理論的角度對二者關系的研究論述,主要是以下四點。
1、法律關系中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是指任何一項法律權利都有相對應的法律義務,二者是相互關聯、對立統一的。正如馬克思指出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73頁)。勞動和受教育等則既是權利,又是義務。
2、社會生活中的對等關系。這主要表現在權利義務的總量是大體相等的。如果權利的總量大於義務的總量,有的權利就是虛設的;如果義務總量大於權利總量,就有特權。在具體的法律關系中,二者的總量也是相等的,如債權與債務是對等、等量的。
3、功能上的互補關系。法律權利的享有有助於法律義務的積極履行。在許多情況下,不主張權利,義務人就不去履行義務。
法律義務也是法律責任,義務規范要求的作為與不作為要令行禁止。法律主體如果都能這樣對待義務,就必然有助於權利的實現,建立起良好的秩序。
4、價值選擇中的主從關系。在任何類型的法律體系中,都是既有權利又有義務的,這樣,才能通過法律對人們的社會行為進行調整。但是由於國家本質和社會性質的不同,決定了人們的價值選擇不同,因而,有的法律體系以義務為本位,如從奴隸社會開始有法的時候起,歷史上一系列法律體系,就「幾乎把一切權利賦予一個階級,另方面卻幾乎把一切義務推給另一個階級。」(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74頁。)
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由於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基本權利義務分配上一視同仁。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人人有依法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誰也不能佔便宜,誰也不能犯法。」也就是說權利義務統一,任何人都既是權利主體、也是義務主體。在國際上,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新的動向,國際間行動理事會於1997年9月1日,提出了一個《世界人類責任宣言》,認為「權利更多地與自由相關,而義務則與責任相連。」
作為一名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因此,我們要培養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其次,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最重要的是,要培養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人類如果只強調權利和自由,盡情地享受,而不顧及人類的責任和義務,資源被浪費、生態遭破壞,經濟不能持續發展,世界就不可能變得更美好。

Ⅷ 責任是什麼 義務是什麼 責任與義務有什麼聯系

基本解釋:
①分內應做的事:教育下一代是父母與教師的共同責任。
②沒做好分內事而應承擔的過失:先別追究責任,救人要緊。

詞語分開解釋:
責 : 責(責) zé 分內應做的事:責任。盡責。負責。職責。專責。責無旁貸。 要求:責求。責令。責成。 指摘過失:責備。責怪。斥責。責罰。譴責。 質問,詰問:責問。責難。責讓。 舊指為了懲罰而打:鞭責。杖責。

任 : 任 rèn 相信,信賴:信任。 使用,給予職務:任命。任人唯賢。 負擔,擔當:擔任。任課。 職務:就任。到任。任重道遠。 由著,聽憑:任憑。任性。任意。任從。任隨。聽任。放任自流。聽之任之。 不論,無論:任何。任人皆知。

義務
基本解釋:
①「權利」的對稱。法律對公民或法人必須作出或禁止作出一定行為的約束。在社會主義社會,義務與權利是一致的,不可分離。參見「權利」。
②不要報酬的:義務咨詢|義務勞動。

詞語分開解釋:
義 : 義(義) y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正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仗義直言。合乎正義或公益的:義舉。義務。義憤。義演。見義勇為。 情誼:義氣。恩義。義重如山。 意思,人對事物認識到的內容:意義。含義。釋義。微言大義。
指認為親屬的:義父。
人工製造的(人體的部分):義齒。義肢。

務 : 務(務) wù 事情:事務。任務。公務。特務。不識時務(不認識時代潮流和當前形勢)。 從事,致力:務工。務實(從事或討論具體的工作)。務虛。當務之急。 追求:好(h刼 )高務遠。 必須,一定:務必。務須。除惡務盡。

區別:
義務是必須的,強調「必須」,有泛指性。
如:食品生產企業,就必須保證食品的安全性,這是義務。

責任是特定,受特定的條件影響,對應於某團體個人或特定的工作、任務、崗位、能力等等。
如:食品生產企業,必須通過一系列監督、測試、檢驗等程序保證食品的安全性,這是責任。

熱點內容
電大教師職業道德 發布:2025-10-04 04:50:19 瀏覽:532
道德經南華經 發布:2025-10-04 04:40:18 瀏覽:81
上市公司總法律顧問 發布:2025-10-04 04:24:06 瀏覽:764
道德經白話文版 發布:2025-10-04 04:23:30 瀏覽:635
法院領導辦案 發布:2025-10-04 04:23:21 瀏覽:840
中國的勞動法好可笑 發布:2025-10-04 04:09:38 瀏覽:39
寧夏回族自治區節約用水條例 發布:2025-10-04 04:04:52 瀏覽:701
2012年深圳勞動法底薪 發布:2025-10-04 04:03:17 瀏覽:18
下列不屬於社會法特點的是 發布:2025-10-04 04:03:17 瀏覽:779
社會與法之手機演員 發布:2025-10-04 04:02:42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