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白皮書的法律效力
『壹』 歐盟建立後的作用
4個方面:
1、經濟
歐盟經濟一體化進程以關稅同盟為起點,通過實施共同市場、統一大市場而最終向全面的經濟貨幣聯盟邁進。
1968年7月1日,歐盟實現關稅同盟。1985年6月,歐委會正式提出了關於完成內部統一大市場的白皮書,提出在歐共體內建立「無國界」的統一大市場,真正實行人員、商品、資本、服務的自由流通。1985年12月,委員會的「白皮書」得到理事會批准。1993年1月1日,歐洲統一大市場正式啟動,商品、資金、服務和人員開始在歐盟成員國內部自由流通。
為鞏固工業品關稅同盟及共同農業政策,避免匯率的過度波動,歐共體於1979年3月13日正式建立歐洲貨幣體系,為單一貨幣的出現奠定了基礎。1989年6月,歐共體馬德里首腦會議通過《關於實現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的報告》,明確提出自1990年7月1日分三階段實施經濟貨幣聯盟的目標。1991年12月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的《馬約》對經濟貨幣聯盟的最終目標、實施途徑及最後期限做了明確規定。2002年1月1日,歐元紙幣和硬幣正式流通,3月1日,歐元區各國原貨幣停止流通,歐元正式成為歐元區國家的唯一法定貨幣。歐元區現有12個國家。
歐元的出現使歐洲各國的金融市場和股票交易更趨一體化,歐洲在國際金融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加強,歐元作為國際清算、交易和儲備貨幣的地位直接向美元的霸權地位發動了挑戰,從而在經濟上也有助於多極化世界的發展。
2、政治
戰後歐洲一體化雖從經濟領域著手,但從一開始就帶有明顯的政治目標,只是由於各成員國對所謂高政治領域的敏感性,在這些領域的主權讓渡方面的困難使政治聯盟一直只是一個口頭上的目標而已。
70年代,歐洲政治一體化取得了一些成績,發展了一套「歐洲政治合作」的機制,盡管這一機制獨立於歐共體共同機構之外,且具有明顯的政府間性質,但畢竟還是啟動了歐洲的政治合作。另外,歐洲議會還於1979年6月舉行了首次直接選舉。
到80年代中期時,隨著歐洲一體化的再次啟動,政治聯盟的目標又開始浮現,1986年2月,歐共體各國簽署《單一歐洲法令》,為日後歐洲聯盟的建立做了法律上的准備。隨後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阿姆斯特丹條約》又為推動歐洲政治聯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馬約》首次提出歐盟要建立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此後,理事會在外交政策上共有70次採取了共同立場,還有50次採取了共同行動,包括在非洲和其他地區進行排雷行動及向包括巴爾干半島和中東在內發生危機的地區派遣歐盟特使等。
在今年6月的峰會上,歐盟還有望通過歐盟憲法,這部憲法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憲法,但它在歐盟內部運作機制方面所進行的大膽改革對保證歐盟東擴後的有效運轉、改善歐盟的「民主赤字」、加強歐洲人的歐洲意識卻有重要影響,是通向「歐洲合眾國」的必經之路。
擴大歷來是歐洲政治一體化的重要一環,即將於5月1日完成的第5次東擴是歐盟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它標志著冷戰在歐洲造成的分裂將最終走向歷史,歐盟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將給歐洲格局及歐洲一體化帶來深遠影響。
3、安全
在防務方面,自1999年科隆首腦會議和赫爾辛基首腦會議以來,歐盟領導人和各國民眾都認為,歐盟要想在世界上有「更大的聲音」,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影響,就需要有獨立的防務力量。伊戰雖在歐盟內部造成分裂,但在法、德等國的努力下,歐盟共同防務建設步伐明顯加快。2003年4月底,法、德、盧、比四國決定籌建獨立於北約以外的軍事指揮機構,建立歐盟防務核心;5月,歐盟宣布快速反應部隊原則上已具備在緊急情況下採取軍事行動處理危機的能力;6月7日,歐盟參與由法國領導的聯合國在剛果的維和行動,這是歐盟首次在不使用北約軍事資源的情況下對歐洲以外地區的一次獨立軍事行動;2004年4月初,歐盟國防部長會議決定在2007年前建立一支由1500人組成,可在15天內投入戰斗,並可單獨作戰120天的快速作戰部隊;歐盟從北約手中接管波黑維和行動也將在下半年完成。
在安全方面,歐盟2003年底在布魯塞爾首腦會議上發表了歐盟成立以來的第一份《安全戰略文件》。文件在強調周邊安全重要性的同時,著重指出歐盟應努力提高軍事實力和發展與美國之間的「平衡關系」。這是歐盟安全和防務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將對今後歐盟的獨立防務建設產生重大影響。另外,在「3·11」恐怖爆炸的刺激下,歐盟已決定建立全歐范圍內的恐怖分子資料庫、盡快實施全歐通行的逮捕證、對恐怖嫌疑犯實行全歐共同監控等等,歐盟還設立了反恐協調員一職,全面協調各國的反恐政策和措施。因此,歐盟司法與內務合作上的「聯邦化」得到加強,而這也必將進一步促進歐洲的團結和整合。
4、外交
歐盟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外交關系,並締結了各種經貿合作協定。目前有160多個國家向歐盟派駐了外交使團,歐盟委員會也已在12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所在地派駐了代表團。歐盟派出這些代表團目的在於發展歐盟與這些不同國家之間的雙邊關系、宣傳歐盟價值觀、提升歐盟在世界各國的形象,並隨時向布魯塞爾匯報駐在國的最新發展情況。
近年來,歐盟全球外交攻勢明顯,在大國外交上,一方面,歐盟調整了與美國的關系,在諸如中東問題、伊拉克重建等問題上與美國拉開了距離;另一方面,歐盟加強了與中、俄等國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維護國際政治中的多邊主義原則。歐盟還與美、日、俄、加、中等主要夥伴國每年定期舉行一至兩次首腦會議,討論雙邊經貿、環境保護、打擊國際犯罪和毒品走私以及人權等問題。
歐盟對搞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一直非常重視,它在積極東擴的同時,還努力加強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的關系,積極推動歐盟與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合作。歐盟的「近鄰外交」旨在維護周邊的安全與穩定,保障自己的切身安全利益。此外,歐盟充分利用各種國際論壇宣傳其主張,這些論壇包括聯合國、歐亞會議和歐洲安全和合作組織等。歐盟的全球外交大大提升了歐盟的國際「能見度」,增強了歐盟對世界事務的影響,也大大促進了世界的多極化進程。
歐盟東擴後,可能會有很長的磨合期,也可能會有挫折和失敗,但這是歐洲大陸統一的重要和關鍵一步。歐洲一體化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每一次危機都是前進路上的一個里程碑。歐盟內外形勢的發展已使各國經濟、政治一體化不可逆轉,歐盟也必將會成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超級政治力量。
『貳』 英國發布脫歐白皮書 尋求與歐盟建立全新良好關系是怎麼回事
簡介:復
英國議會2月2日公布制75頁的英國退歐白皮書。英國脫歐大臣戴維斯表示,脫歐白皮書制定了英國脫歐的目標以及方針,尋求與歐盟建立全新的良好關系。
2月1日,英國政府提交的「脫歐」草案獲得英國下院壓倒性的支持,未來幾周預計將走完國內法律程序,成為正式法律。英國首相將獲得充分授權,與歐盟就此展開談判。
1日晚間,英國下院在執政的保守黨和反對黨工黨大部分議員的支持下,以498票支持、114票反對的壓倒多數表決支持「脫歐」法案,授權首相啟動「脫歐」程序。按程序,「脫歐」法案要最終具備法律效力,還需經下院委員會提出修正案,並在未來幾周由上院表決通過。
『叄』 歐盟是什麼為什麼微軟會被罰那麼多錢
http://www.bokequn.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24448&PostID=2990265
這里講的很清楚了,你去看內一下容
『肆』 歐盟是什麼
歐洲聯盟(英文名稱:European
Union;法文名稱:Union
européenne),簡稱歐盟(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專是由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ies,又屬稱歐洲共同市場)
發展而來的,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荷盧比三國經濟聯盟、歐洲共同體、歐盟。其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
,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
歐盟示意圖歐盟現有27個成員國和近5億人口(2007年1月),歐盟的宗旨是「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建立最終實行統一貨幣的經濟貨幣聯盟,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通過實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國際舞台上弘揚聯盟的個性」。歐盟27國總面積432.2萬平方公里。
『伍』 政府白皮書是否有法律效力
一般來說,白抄皮書是一國政府襲或議會正式發表的以白色封面裝幀的重要文件或報告書別稱。
政府白皮書可能是一本書,也可能是一篇文章。政府白皮書作為一種官方文件,代表政府立場,講究事實清楚、立場明確、行文規范、文字簡練,沒有文學色彩。政府白皮書既可以是系列的,也可以是單個的。
政府白皮書沒有直接的法律效力,不能直接適用。
『陸』 歐盟成員國享有怎樣的權益
宗旨是促進:抄
①取消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
②建立一個單一的對非成員國的商業政策;
③最終協調成員國之間的運輸系統、農業政策和一般經濟政策;
④取消私人和政府所採取的限制自由競爭的措施;
⑤保證成員國之間勞動力、資本和工商企業家的流動性。可以理解成義務
『柒』 什麼叫歐盟國家有什麼意義嗎
歐盟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政治、經濟集團組織,其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歐盟現有15個成員國,分別為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愛爾蘭、英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瑞典。5月1日後,歐盟將新增10個成員國——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維尼亞、馬爾他和塞普勒斯。歐盟擴大到25國後,面積將達到400萬平方公里,人口增至4.5億,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10萬億美元。
一、歷史演變
歐洲一體化是在二戰後起步的,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舒曼向西德總理阿登納提議將兩國的煤鋼生產置於一個超國家的高級機構管理之下,並將該機構向其他國家開放,這項建議得到了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響應。1951年4月18日,6國在巴黎簽訂了《歐洲煤鋼聯營條約》,正式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1957年3月25日,6國在羅馬簽訂《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決定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於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1967年7月1日,6國正式將「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煤鋼共同體」的部長理事會及委員會等主要機構合並,統稱「歐洲共同體」。
1991年12月9日,歐共體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召開特別首腦會議,簽訂了《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條約》及《歐洲政治聯盟條約》,通稱為《馬約》,1993年11月1日,該條約在得到所有成員國的批准後正式生效,歐共體正式更名為歐盟。
歐盟在其歷史上共進行了5次擴大:1973年1月1日吸納英國、丹麥和愛爾蘭;1981年1月1日接納希臘;1986年1月1日吸收西班牙和葡萄牙;1995年1月1日,歐盟進行了第4次擴大,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歐盟;2002年12月,歐盟與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維尼亞、馬爾他和塞普勒斯結束入盟談判,確定上述10國將於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2003年4月16日,10個中東歐候選國在希臘雅典與歐盟簽署入盟條約,從法律上確保了10國按期入盟。
二、組織機構
歐盟共有5個主要機構,歐洲理事會、歐盟理事會、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其他重要機構還有歐盟審計院、歐洲中央銀行、歐洲投資銀行、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地區委員會、歐洲警察局和歐洲軍備局等。
歐洲理事會會議(通常稱為歐盟首腦會議或歐盟峰會)是歐盟的最高決策機構,由各成員國政府首腦和國家元首組成,歐盟委員會主席也是歐洲理事會一個事實上的成員。歐洲理事會每年至少召開4次會議,6月底和12月底舉行正式首腦會議,3月和10月舉行特別首腦會議,也可在其他時間舉行額外的首腦會議。
歐盟理事會(簡稱理事會)是歐盟的主要決策機構,由來自歐盟各成員國政府的部長組成。主席由成員國輪任,任期6個月。部長理事會主要負責制訂歐盟法律、法規和有關歐盟發展、機構改革的各項重大政策;負責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司法、內政等方面的政府間合作與協調事務;任命歐盟主要機構的負責人並對其進行監督。歐盟理事會秘書長兼任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現任主席國、下任主席國和高級代表組成"三駕馬車"。現任歐盟理事會秘書長兼高級代表為西班牙人索拉納。
歐盟委員會是歐盟唯一有權起草法令的機構,其主要職責是:實施歐盟有關條約、法規和歐盟理事會做出的決定;向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提出政策實施報告和立法動議;處理歐盟日常事務,代表歐盟進行對外聯系和貿易等方面的談判。委員會總部設在布魯塞爾,委員會任期為5年。歐盟委員會在每屆歐洲議會選舉後的6個月內任命,它在政治上向議會負責,議會有權通過彈劾委員會的動議而解散它。
歐洲議會是世界上唯一經直接選舉產生的多國議會,也是歐盟內唯一經直接選舉產生的機構。歐洲議會除和歐盟理事會共享立法權外,還有民主監督權及歐盟預算的決定權。
歐洲理事會和部長理事會是歐盟的政府間機構,其中部長理事會還是歐盟的主要立法機構,主要代表成員國的利益;委員會和歐洲議會是歐盟的超國家機構,主要代表歐盟的整體利益。其中委員會是歐盟的行政執行機構,類似於主權國家的政府;歐洲議會擁有部分立法權、預算權以及咨詢和監督上的權力;歐洲法院是歐盟的最高法院,主要從司法角度保證歐盟法律的有效貫徹實施。
三、內部建設
(一)經濟領域
歐盟經濟一體化進程以關稅同盟為起點,通過實施共同市場、統一大市場而最終向全面的經濟貨幣聯盟邁進。
1968年7月1日,歐盟實現關稅同盟。1985年6月,歐委會正式提出了關於完成內部統一大市場的白皮書,提出在歐共體內建立「無國界」的統一大市場,真正實行人員、商品、資本、服務的自由流通。1985年12月,委員會的「白皮書」得到理事會批准。1993年1月1日,歐洲統一大市場正式啟動,商品、資金、服務和人員開始在歐盟成員國內部自由流通。
為鞏固工業品關稅同盟及共同農業政策,避免匯率的過度波動,歐共體於1979年3月13日正式建立歐洲貨幣體系,為單一貨幣的出現奠定了基礎。1989年6月,歐共體馬德里首腦會議通過《關於實現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的報告》,明確提出自1990年7月1日分三階段實施經濟貨幣聯盟的目標。1991年12月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的《馬約》對經濟貨幣聯盟的最終目標、實施途徑及最後期限做了明確規定。2002年1月1日,歐元紙幣和硬幣正式流通,3月1日,歐元區各國原貨幣停止流通,歐元正式成為歐元區國家的唯一法定貨幣。歐元區現有12個國家。
歐元的出現使歐洲各國的金融市場和股票交易更趨一體化,歐洲在國際金融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加強,歐元作為國際清算、交易和儲備貨幣的地位直接向美元的霸權地位發動了挑戰,從而在經濟上也有助於多極化世界的發展。
(二)政治領域
戰後歐洲一體化雖從經濟領域著手,但從一開始就帶有明顯的政治目標,只是由於各成員國對所謂高政治領域的敏感性,在這些領域的主權讓渡方面的困難使政治聯盟一直只是一個口頭上的目標而已。
70年代,歐洲政治一體化取得了一些成績,發展了一套「歐洲政治合作」的機制,盡管這一機制獨立於歐共體共同機構之外,且具有明顯的政府間性質,但畢竟還是啟動了歐洲的政治合作。另外,歐洲議會還於1979年6月舉行了首次直接選舉。
到80年代中期時,隨著歐洲一體化的再次啟動,政治聯盟的目標又開始浮現,1986年2月,歐共體各國簽署《單一歐洲法令》,為日後歐洲聯盟的建立做了法律上的准備。隨後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阿姆斯特丹條約》又為推動歐洲政治聯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馬約》首次提出歐盟要建立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此後,理事會在外交政策上共有70次採取了共同立場,還有50次採取了共同行動,包括在非洲和其他地區進行排雷行動及向包括巴爾干半島和中東在內發生危機的地區派遣歐盟特使等。
在今年6月的峰會上,歐盟還有望通過歐盟憲法,這部憲法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憲法,但它在歐盟內部運作機制方面所進行的大膽改革對保證歐盟東擴後的有效運轉、改善歐盟的「民主赤字」、加強歐洲人的歐洲意識卻有重要影響,是通向「歐洲合眾國」的必經之路。
擴大歷來是歐洲政治一體化的重要一環,即將於5月1日完成的第5次東擴是歐盟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它標志著冷戰在歐洲造成的分裂將最終走向歷史,歐盟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將給歐洲格局及歐洲一體化帶來深遠影響。
(三)安全和防務領域
在防務方面,自1999年科隆首腦會議和赫爾辛基首腦會議以來,歐盟領導人和各國民眾都認為,歐盟要想在世界上有「更大的聲音」,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影響,就需要有獨立的防務力量。伊戰雖在歐盟內部造成分裂,但在法、德等國的努力下,歐盟共同防務建設步伐明顯加快。2003年4月底,法、德、盧、比四國決定籌建獨立於北約以外的軍事指揮機構,建立歐盟防務核心;5月,歐盟宣布快速反應部隊原則上已具備在緊急情況下採取軍事行動處理危機的能力;6月7日,歐盟參與由法國領導的聯合國在剛果的維和行動,這是歐盟首次在不使用北約軍事資源的情況下對歐洲以外地區的一次獨立軍事行動;2004年4月初,歐盟國防部長會議決定在2007年前建立一支由1500人組成,可在15天內投入戰斗,並可單獨作戰120天的快速作戰部隊;歐盟從北約手中接管波黑維和行動也將在下半年完成。
在安全方面,歐盟2003年底在布魯塞爾首腦會議上發表了歐盟成立以來的第一份《安全戰略文件》。文件在強調周邊安全重要性的同時,著重指出歐盟應努力提高軍事實力和發展與美國之間的「平衡關系」。這是歐盟安全和防務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將對今後歐盟的獨立防務建設產生重大影響。另外,在「3·11」恐怖爆炸的刺激下,歐盟已決定建立全歐范圍內的恐怖分子資料庫、盡快實施全歐通行的逮捕證、對恐怖嫌疑犯實行全歐共同監控等等,歐盟還設立了反恐協調員一職,全面協調各國的反恐政策和措施。因此,歐盟司法與內務合作上的「聯邦化」得到加強,而這也必將進一步促進歐洲的團結和整合。
四、對外關系
歐盟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外交關系,並締結了各種經貿合作協定。目前有160多個國家向歐盟派駐了外交使團,歐盟委員會也已在12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所在地派駐了代表團。歐盟派出這些代表團目的在於發展歐盟與這些不同國家之間的雙邊關系、宣傳歐盟價值觀、提升歐盟在世界各國的形象,並隨時向布魯塞爾匯報駐在國的最新發展情況。
近年來,歐盟全球外交攻勢明顯,在大國外交上,一方面,歐盟調整了與美國的關系,在諸如中東問題、伊拉克重建等問題上與美國拉開了距離;另一方面,歐盟加強了與中、俄等國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維護國際政治中的多邊主義原則。歐盟還與美、日、俄、加、中等主要夥伴國每年定期舉行一至兩次首腦會議,討論雙邊經貿、環境保護、打擊國際犯罪和毒品走私以及人權等問題。
歐盟對搞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一直非常重視,它在積極東擴的同時,還努力加強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的關系,積極推動歐盟與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合作。歐盟的「近鄰外交」旨在維護周邊的安全與穩定,保障自己的切身安全利益。此外,歐盟充分利用各種國際論壇宣傳其主張,這些論壇包括聯合國、歐亞會議和歐洲安全和合作組織等。歐盟的全球外交大大提升了歐盟的國際「能見度」,增強了歐盟對世界事務的影響,也大大促進了世界的多極化進程。
歐盟東擴後,可能會有很長的磨合期,也可能會有挫折和失敗,但這是歐洲大陸統一的重要和關鍵一步。歐洲一體化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每一次危機都是前進路上的一個里程碑。歐盟內外形勢的發展已使各國經濟、政治一體化不可逆轉,歐盟也必將會成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超級政治力量。
歐盟25國:
英國、 法國、 德國、 義大利、 荷蘭、 丹麥、 希臘、 瑞典、 西班牙、 比利時、愛爾蘭、葡萄牙、奧地利、盧森堡、波蘭、捷克、匈牙利、馬爾他、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塞普勒斯、利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
目前在歐洲聯盟的25個成員國當中共有12國採用歐元,包括愛爾蘭、奧地利、比利時、德國、法國、芬蘭、荷蘭、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希臘、以及義大利。此外使用歐元的還有並不具歐盟成員國身分的聖馬利諾、教廷、安道爾、摩納哥等國,以及黑山與科索沃。
『捌』 舉出兩個歐盟內部具體合作的例子,這些合作有什麼作用
1、在內部建設方面,歐共體實行一系列共同政策和措施。①實現關稅同盟和共同外貿政策1967年起歐共體對外實行統一的關稅率,1968年7月1日起成員國之間取消商品的關稅和限額,建立關稅同盟(西班牙、葡萄牙1986年加入後,與其他成員國間的關稅需經過10 年的過渡期後才能完全取消)。1973年,歐共體實現了統一的外貿政策。馬約生效後,為進一步確立歐洲聯盟單一市場的共同貿易制度,歐共體各國外長於1994年2月8日一致同意取消此前由各國實行的6400多種進口配額,而代之以一些旨在保護低科技產業的措施。②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1962年7月1日歐共體開始實行共同農業政策。1968年8 月開始實行農產品統一價格;1969年取消農產品內部關稅;1971年起對農產品貿易實施貨幣補貼制度。③建立政治合作制度1970年10月建立。1986年簽署,1987年生效的《歐洲單一文件》,把在外交領域進行政治合作正式列入歐共體條約。為此,部長理事會設立了政治合作秘書處,定期召開成員國外交部長參加的政治合作會議,討論並決定歐共體對各種國際事務的立場。1993年11月1 日馬約生效後,政治合作制度被納入歐洲政治聯盟活動范圍。④基本建成內部統一大市場1985年6月歐共體首腦會議批准了建設內部統一大市場的白皮書,1986年2月各成員國正式簽署為建成大市場而對《羅馬條約》進行修改的《歐洲單一文件》。統一大市場的目標是逐步取消各種非關稅壁壘,包括有形障礙(海關關卡、過境手續、衛生檢疫標准等)、技術障礙(法規、技術標准)和財政障礙(稅別、稅率差別),於1993年1月1日起實現商品、人員、資本和勞務自由流通。為此,歐共體委員會於1990年 4 月前提出了實現上述目標的282項指令。截至 1993 年12月10日,264 項已經理事會批准,尚有18項待批。在必須轉化為12國國內法方可在整個聯盟生效的219項法律中,已有115項被12國納入國內法。需轉化為成員國國內法的法律,平均已完成87%。1993年1月1日,歐共體宣布其統一大市場基本建成, 歐洲聯盟並正式投入運行。⑤建立政治聯盟1990年4月,法國總統密特朗和聯邦德國總理科爾聯合倡議於當年底召開關於政治聯盟問題的政府間會議。同年10月,歐共體羅馬特別首腦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政治聯盟的基本方向。同年12月,歐共體有關建立政治聯盟問題的政府間會議開始舉行。經過1年的談判,12國在1991年12月召開的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上通過了政治聯盟條約。其主要內容是12國將實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並將最終實行共同的防務政策。此外還實行了共同的漁業政策、建立歐洲貨幣體系(歐元)、建設經濟貨幣聯盟等措施。2、在對外關系方面,歐共體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和發展了關系。至1993年,已有157個國家向歐共體派駐外交使團,歐共體委員會也已在107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所在地派駐代表團。歐共體同其中的絕大多數國家締結了貿易協定、經貿合作協定或其他協定,並與一些地區性組織建立了比較密切的關系。歐共體於1975年5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關系。歐盟今與美國關系美國經歷08年經濟危機後,通過對於歐元的貶值,轉嫁了自身的危機,同時使歐盟內部問題激化,例如西班牙、希臘內部的罷工。
『玖』 國家發布的白皮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國家發布的白皮書沒有法律效力,但是具有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