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幼兒的證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幼兒的證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1-02-14 22:50:11

Ⅰ 法律上,小孩的證詞是否有效的

小孩子的證詞如果與其年齡、智力以及認知辨識能力相適應,可以作為證據使用。但是從證據規則上來說,孩子的證詞是有證明效力的,但它的證明效力是很弱的,而且僅此證言(沒有其他證據輔助證明的話)進行訴訟的話,勝訴的可能是非常小的,到時候費時費力,還是給心理添堵,建議此事不宜採用訴訟的方式解決問題。

Ⅱ 請問16歲以下的孩子的證言可以作為有效的證據被法庭採信嗎

只要不超出其智力范圍,就可以取信

Ⅲ 未成年人的證言是否有法律效力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回關單位答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未成年人所作的與其年齡、智力狀況不相當的證言不得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所以未成年人所作的與其年齡、智力狀況相當的證言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未成年人有義務做證人。
因此,即使是小學生,只要其確實知道案件事實並且其年齡、智力和精神狀況能夠與待證事實相適應,也是可以作為證人出庭作證的,其證人證言一樣具有法律效力。

Ⅳ 二至四歲幼兒證言有效嗎

無效的,不能成為證據。這個年齡的幼兒思維判斷能力還未成型,非常容易被誤導。但是可以作為一個依據從而找到別的有力證據。

Ⅳ 4歲孩子說的話在法律上可以作為證據嗎

與兒童智力及辨別能力相適應的證詞具有法律效力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0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由本條法律規定可知,法律並沒有去除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作證效力,而是以是否知道案件事實和能否正確表達意志作為必要條件。因此,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從事與其智力相適應的作證行為。也就是說,他們能否作證人,是根據其智力發育程度和需要證明的案件事實的復雜程度來綜合衡量確定。如果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對自己所了解的案件事實能夠正確表達,就可以作證,反之,其證言就無效。孩子們說是搶了別人的東西喝了,是一個比較簡單明了的事實,小孩對此完全具有識別能力,能夠正確表達意思。因此,他們的作證具有法律效力,其證言應當認定為有效證據。

但法律沒有明文規定,要看法官如何認定,因為這種情況取決於法官的自由心證。

Ⅵ 兒童的證詞在法庭上是否是有效的

兒童的證詞如果與其年齡、智力以及認知辨識能力相適應,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規定: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也就是說需要結合兒童證詞的內容分析,看是否與其智力水平相當,是的話可以使用。

(6)幼兒的證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關於證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三條: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第七十四條:

證人因履行出庭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費用以及誤工損失,由敗訴一方當事人負擔。當事人申請證人作證的,由該當事人先行墊付;當事人沒有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作證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墊付。

第七十五條: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陳述,應當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當事人拒絕陳述的,不影響人民法院根據證據認定案件事實。

Ⅶ 七周歲孩子所說的話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您好,孩子十歲以下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夠證明的只是一些直觀能夠看到的表面的東西,具體證明力需要看法院採信程度。

Ⅷ 幼童的言辭在司法實踐中是否具有證明力檢察官怎麼說

在類似幼童遭遇侵害的案件中,幼童往往表述不清,家長發現侵害時又往往距侵害發生時間較長,這就給執法機關辦案取證帶來困難。在司法實踐中,該如何破解此類案件的「取證難、處罰輕」難題?

幼童不完整陳述能否作為言辭證據

據報道,紅黃藍幼兒園(新天地分園)2歲7個月的小男孩月月告訴奶奶和爸爸媽媽,說睡覺時老師會給他喂白色葯片,「不用配水就喝了,不苦,每天都吃」。還有的孩子表述了其他被侵害的情節……

問題是,3歲左右的幼童,其認知能力、表述能力有限,他們的言辭,在司法實踐中是否有證明力?

「根據我國刑訴法、民訴法的相關規定,只要幼童能清楚、有邏輯地表述相關情況,他就可以對自己知曉的情況為自己、為他人作證。」四川省成都市檢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處檢察官王亮表示,幼童的表述,無論是被害人陳述還是證人證言,宏觀上講,只要具有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就具有證明力。當然,因為幼童的認知能力有限,心智沒有完全發育,其言辭的證明力不能完全按照成人的標准來看待,要結合全案證據來綜合判斷。

劉品新也表示,在世界上有一些國家曾對言辭證據提供者有最低年齡限制(如4歲以下),後來都相繼取消了,只要證人能合理表述即可。在我們國家,並沒有這方面的禁止性規定。「不光幼童自己的陳述有證明力,他向家人的陳述事後由家人來轉述,也依然有證明力。」劉品新說。

作為有多年未檢工作經驗的檢察官,王亮建議司法機關在辦案中,針對幼童取證時關注幾個方面:其一,合適成年人在場,對未成年人取證應該由監護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在場,如果不在場,也要有合適成年人在場;其二,詢問女童時應該由女性司法人員詢問,盡量選擇孩子覺得舒適、安全的環境,以孩子聽得懂的「聊天」方式詢問,少用專業術語;其三,堅持「一次為限」原則,為避免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盡量少讓孩子回憶不良行為過程,應採取同步錄音錄像固定證據(後期可以打馬賽克、處理聲音,但可以直接提供給檢察官、法官),盡量以一次詢問為限;最後,詢問的同時進行心理撫慰,警察問完問題後,心理老師、專家要立即跟進,最大限度削減詢問對孩子的傷害。

「除了監控錄像、言辭證據,偵查人員還應注意搜集物證。」王亮提醒說,比如刺傷幼童的工具要及時收集、固定,必要時應運用技術鑒定手段證明其對幼童的傷害是否存在。

Ⅸ 單憑一個五歲孩子的證言能劃定責任嗎

只要傷害發生在幼兒園內,即使發生在課外時間幼兒園也不能免責。5歲孩子可以做內出與其智力水平相適應的證容言,證明同學曾經在幼兒園內摔倒,5歲的孩子有這樣的證明能力。不過幼兒園可以提出即使摔倒過,但摔倒與神經損傷之間的因果關系,對方沒有證明。小孩子摔倒是經常發生的,但很少導致嚴重傷害,神經損傷有多大可能是由於這次摔倒所導致的,應由原告方負舉證責任。

Ⅹ 十歲兒童的證詞在法庭可信

與兒童智力相適應的證詞具有法律效力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0條規定:「凡是專知道案件情況的單屬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由本條法律規定可知,法律並沒有去除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作證效力,而是以是否知道案件事實和能否正確表達意志作為必要條件。因此,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從事與其智力相適應的作證行為。也就是說,他們能否作證人,是根據其智力發育程度和需要證明的案件事實的復雜程度來綜合衡量確定。如果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對自己所了解的案件事實能夠正確表達,就可以作證,反之,其證言就無效。本案中小剛是被小楓還是其他小孩推倒致傷,是一個比較簡單明了的事實,另兩個小孩對此完全具有識別能力,能夠正確表達意思。因此,他們的作證具有法律效力,其證言應當認定為有效證據。 簡言之,法律並未明確規定,法官可酌情考慮。

熱點內容
法律關系的責任 發布:2025-09-30 17:12:29 瀏覽:585
濰坊市勞動法工資標准2015 發布:2025-09-30 17:07:21 瀏覽:42
商法專題周 發布:2025-09-30 17:05:40 瀏覽:132
刑法288條司法解釋 發布:2025-09-30 16:55:05 瀏覽:847
部門規章設定行政許可 發布:2025-09-30 16:44:57 瀏覽:633
財法治19956號 發布:2025-09-30 16:39:16 瀏覽:680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社會經濟保障關系 發布:2025-09-30 16:19:25 瀏覽:933
合同法中關於預付款的約定 發布:2025-09-30 16:18:48 瀏覽:241
瀘州司法局李 發布:2025-09-30 16:18:44 瀏覽:843
法治宣傳工作怎麼開展的 發布:2025-09-30 16:10:26 瀏覽: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