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商業用房法律責任

商業用房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2-18 14:29:50

㈠ 房屋租賃過程中的法律責任

如果你此舉嚴重違抄反了公司規章制度,公司追究你的責任可能是有道理的。你可以建議公司以欺詐為由起訴出租方,同時保留追究出租方刑事責任的權利,如果通過起訴挽回了經濟損失,你可以請求公司從輕發落你。如果公司不肯起訴出租方,你可以自費請律師(以公司名義)起訴出租方,挽回損失之後請求公司免於追究你的工作失誤責任。
以上是我個人建議,僅供參考。

㈡ 將住宅變為經營性用房負責簽字的人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住宅變為經營性用房,負責簽字的人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㈢ 租賃方在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用什麼法律義務和責任

住宅是指專供個人、家庭日常生活居住使用的房屋。經營性用房是指用於商業、工業、旅遊、辦公等經營性活動的房屋。兩者因用途不同而有本質區別。住宅的用途主要是生活居住,經營性用房的用途主要是經營性活動。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七十七條「業主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的規定,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其行為的合法性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1.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2.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即使沒有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只要沒有經過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行為的合法性仍不具備。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七十七條的立法目的,實際上主要針對的是利用住宅從事經營生產企業,規模較大的餐飲及娛樂、洗浴或者作為公司辦公用房等動輒給其他區分所有權人帶來噪音、污水、異味、過多外來人員出入等影響其安寧生活的營業行為,即並非所有將住宅改變的行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七十七條規制的行為。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本棟建築物內的其他業主,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七十七條所稱『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建築區劃內,本棟建築物之外的業主,主張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應證明其房屋價值、生活質量受到或者可能受到不利影響」的規定,上訴人張一作為本棟建築物內的業主,無需舉證證明其房屋價值、生活質量受到或者可能受到不利影響,即可認定為有利害關系的業主。

㈣ 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活動都要承擔法律責任,不止改建住宅這塊

㈤ 甲方把民用房按門市房租給乙方應該受到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民用房門市房,我不知道你說的是價格還是什麼?有些民用房也是門面房嗎?是能有什麼責任?你只要雙方按合同履行就可以了呀,你如果說覺得價格不合適你可以不租嗎?

㈥ 法律上房產商有的責任

這是典型的一房二賣的戲碼,您與房屋銷售商的房屋買賣合同合法有效。根據您提專交的信息,房產屬商的行為屬於合同法上的根本違約行為,因為他們無法再向您交付合同約定的房子了,根據合同法關於根本違約的規定,建議1.您可以解除合同並要求房屋銷售商返還價款,並根據合同約定的違約金額度賠償您的損失;建議2.由賣方提供替代物,即如該銷售經理提供的解決方案。建議您綜合考慮當地同一檔次的房屋市價再作出決定,防止銷售欺詐,該類案件常見的情況還有房屋實際面積跟銷售面積不相同,房屋質量存在嚴重問題等等。祝您順利。

㈦ 擅自將住宅改為商業由哪個部門管理,具體有什麼法律依據

如果是將小區住房改為商用,須經小區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由工商局出具《同意將住宅改為商用的證明》,需居民委員會蓋章。

法律依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

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未按照物權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有利害關系的業主請求排除妨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業主以多數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其行為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7)商業用房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住房性質改變的條件和司法解釋:

1、「有利害關系的業主」的認定及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前提

物權法第七十七條規定,業主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對「有利害關系的業主」進行了解釋,即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本棟建築物內的其他業主,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七十七條所稱「有利害關系的業主」。

2、業主對建築物共有部分的權利:

根據物權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規定,建築區劃內的專有部分是具有構造上的獨立性或利用上的獨立性或能夠登記為特定業主所有權的客體的房屋、車位、攤位等特定空間。

而建築區劃內的共有部分則包括除屬於城鎮公共道路、公共的或明示屬於個人的綠地以外的道路、綠地,建築物的基礎、承重結構、外牆、屋頂等基本結構部分,通道、樓梯、大堂等公共通行部分等公共場所、公用設施等。

根據物權法的規定,業主對建築物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但對於建築物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同時,即使業主對其專有部分行使權利,也不得危及建築物的安全,不得損害其他業主的合法權益。

物權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上述相關司法解釋也規定,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未按照物權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有利害關系的業主請求排除妨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物權法

㈧ 簡述房地產法律責任的形式有哪些

房地產法律責任,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違反有關房地版產的法律、法規的行為而權應當承擔的對其不利的強制性法律後果。
房地產法律責任與其他法律責任的不同之處在於,房地產法律責任以違反有關房地產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為前提,這種行為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這種法律責任主要是一種民事法律責任,但同時也存在著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等責任形式。
民事責任指行為人違反民事法律規范,不履行民事義務而依法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房地產民事責任可以分為房地產侵權責任、違約責任和不履行房地產有關的其他民事義務的責任三種。
行政責任是指違反行政管理秩序,依法應當承擔的行政法律後果。違反房地產行政管理秩序的責任可以分為房地產行政管理相對人的責任、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的責任以及其他行政機關及工作人員、其他公民或組織的責任。追究責任的主要制裁形式是行政處罰。
刑事責任是指當事人的行為違反房地產法律、法規,並且情節嚴重,構成犯罪,依照刑法規定應當承擔的刑事法律後果,是最嚴厲的一種法律責任形式。承擔刑事責任的方式有拘役、有期徒刑等,並且可以適用罰金等附加刑。

㈨ 賣國家單位的門面房付法律責任嗎

收到保證金來以完成轉讓源的商店,不得擅自轉讓商店,但保證金需要退還對方。保證金是指為保證合同的履行,根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之間的協議,一方應當在合同訂立時或者履行前按照合同標的金額的一定比例(不超過20%)預付款項或者代付款項給另一方。它是一定數額的金錢作為債權的擔保,屬於法定擔保方式,其目的是促進債務人履行債務,保護債權人的權利得以實現。簽訂合同時,必須以書面形式約定保證金,並約定保證金金額和交貨時間。繳納保證金的一方不履行義務的,無權要求對方返還保證金; 收取保證金的一方不履行債務的,應當向對方返還一倍。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銷價款或者按照約定收回。

熱點內容
外國訴訟法的種類 發布:2025-09-30 02:13:14 瀏覽:11
60元一天有沒有違反勞動法 發布:2025-09-30 01:49:59 瀏覽:697
政法幹警法律碩士成績 發布:2025-09-30 01:40:10 瀏覽:833
迷人美法官 發布:2025-09-30 01:40:01 瀏覽:779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29條 發布:2025-09-30 01:00:03 瀏覽:938
小區綠地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30 00:52:47 瀏覽:22
關於婚姻法的畢業論文 發布:2025-09-30 00:34:09 瀏覽:659
行政訴訟法的作用 發布:2025-09-30 00:31:52 瀏覽:682
法律知識活動體會 發布:2025-09-30 00:30:26 瀏覽:350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合同法 發布:2025-09-30 00:29:31 瀏覽: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