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法律責任義務
Ⅰ 企業法人承擔的責任及義務
法定代表人代表企業法人的利益,按照法人的意志行使法人權利。法定代表人在企業內部負責組織和領導生產經營活動;對外代表企業,全權處理一切民事活動。
法定代表人的權力,是由法人賦予的,法人對法定代表人的正常活動承擔民事責任。但是代表人的行為超出法人授予的權利范圍,法人就可能為其承擔責任
法人代表和法定代表人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而一些訴訟當事人常常會混淆兩者的涵義。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
一、兩者的概念不同:法人代表一般是指根據法人的內部規定擔任某一職務或由法定代表人指派代表法人對外依法行使民事權利和義務的人,它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概念。而法定代表人是一個確定的法律概念,它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組織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沒有正職的,由主持工作的副職負責人擔任法定代表人,設有董事會的法人,以董事長為法定代表人,沒有董事長的法人,經董事會授權的負責人可作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二、兩者產生的方式不同:法人代表依法定代表人的授權而產生,沒有法定代表人的授權,就不能產生法人代表,而法定代表人則依法由上級任命或由企業權力機構依法定程序選舉產生。
三、兩者組成的人數不同:作為民事權利主體的法人,其法人代表可以有多個,而法人只有一個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獨立行使法人職權。
四、兩者的許可權不同:法人代表對外行使權力都要受到法定代表人授權的限制,他只能在法定代表人授權的職責范圍內代表法人對外進行活動,他的行為不是法人本身的行動,而是對法人發生直接的法律效力;而法定代表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直接代表法人對外行使職權。
五、兩者變更的法律程序不同:法人代表的變更沒有一定的程序,他不需要登記;而法定代表人是法人應登記的事項之一,這是法律規定的必經程序,如有變更,應及時辦理變更法定代表人登記手續。
董事長必須是股東,董事長、副董事長的產生辦法由公司章程規定。
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並依法登記,不一定必須是股東。
Ⅱ 從法律上講,有限公司有什麼責任和義務
有限責任公司,2個以上50個以內的股東,注冊資本30萬以上,股東只需以注冊資本為限對公司的債務承擔有限的責任。即,開辦的時候注冊資本為50萬,那麼如果公司經營情況很糟,虧損100萬,借款100萬的話,股東也只需以50萬為限承擔責任,即便股東個人有幾百萬,公司借款100萬和虧損100中不足的部分也不需要股東承擔。此即為有限的含義,當然,每個開公司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公司越來越大。除非是想故意騙貸的那種。
有公司章程協議(這個工商局有範本),有出資證明(需要專門事務所出具驗資報告),還要到質監局辦代碼證,營業場所證明,股東身份證復印件,法人代表身份證復印件。(涉及特殊行業,需要前置審批手續的,就必須先行審批。還有其他什麼需求,向當地工商局咨詢,應該會得到滿意的答復。)
要交的稅收,生產加工修理修配的,要到國稅地稅分別辦理稅務登記證(目前有些地區已經合並辦理了)辦理後需要主要需要申報增值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個人所得稅。
如果是其他服務型企業(如建築、咨詢、搬運、運輸、餐飲、娛樂等等)只需到地稅機關辦理一本登記證。需要繳納的稅收主要有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個人所得稅。
當然,具體需要申報什麼稅收,看你從事的行業,到稅務機關辦理登記的時候,稅務機關會通知你的。包括繳納期限和稅率。這個不需擔心。
Ⅲ 企業依法履行國家規定的職責義務是什麼
您好,(1)企業必須履行依法訂立的合同。(2)企業必須有效地利用企業全部資產,實現資產增值,保障固定資產的正常維修、改進和更新。(3)企業必須遵守國家關於財務、勞動工資和物價管理方面的規定,接受財政、稅務、工商、審計、勞資和物價等機關的監督。(4)企業必須保證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對用戶和消費者負責。產品質量直接涉及到用戶和消費者的財產及生命安全,關繫到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生產者、銷售者違反法律規定,應依法受到相應的經濟、行政制裁;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5)企業必須提高勞動效率,節約能源和原材料,努力降低成本。這是企業應當履行的一項義務,同時也是企業發展生產、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徑。(6)企業必須加強保衛工作,維護生產秩序,保護國家財產。(7)企業必須貫徹安全生產制度,改善勞動條件,做好勞動保護和環境保護工作,做到安全生產和文明生產。(8)企業應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國防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術業務培訓,提高職工隊伍的素質。(9)企業應當支持和獎勵職工進行科學研究、發明創造,開展技術革新、合理化建議和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活動。(10)企業必須依法繳納稅金和有關法律法規所規定的費用
Ⅳ 企業責任包括什麼內容
企業責任的內容:
企業對政府的責任。
企業對股東的責任。
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
企業對員工的責任。
企業對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企業對社區的責任。
企業責任的體現:
1.辦好企業,把企業做強、做大、做久;
2.企業一切經營管理行為應符合道德規范;
3.社區福利投資;
4.社會慈善事業;
5.自覺保護自然環境。
(4)企業的法律責任義務擴展閱讀:
企業的雙重責任:
企業應該承擔並履行好經濟責任,為極大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為國民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最直接地說就是盈利,盡可能擴大銷售,降低成本,正確決策,保證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
企業在遵紀守法方面作出表率,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法和勞動保護法。完成所有的合同義務,帶頭誠信經營,合法經營,承兌保修允諾。帶動企業的雇員、企業所在的社區等共同遵紀守法,共建法治社會。
倫理責任是社會對企業的期望,企業應努力使社會不遭受自己的運營活動、產品及服務的消極影響。加速產業技術升級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大力發展綠色企業,增大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為環境保護和社會安定盡職盡責。
是企業的慈善責任。現階段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事業的發展直接關系人民的最直接利益,也直接決定著社會安定與否,和諧與否。企業應充分發揮資本優勢,為發展社會事業,為成為一個好的企業公民而對外捐助。
參考資料:企業責任-網路
Ⅳ 公司須承擔什麼樣的責任,法律有相關規定嗎
法定代表人主要是承擔民事責任
法定代表人是指依法代表法人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的主要負責人(如:工廠的廠長、公司的董事長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49條規定: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進行訴訟;其他組織由其主要負責人進行訴訟。法定代表人有權直接代表本單位向人民法院起訴和應訴,其所進行的訴訟行為,就是本單位(或法人)的訴訟行為,直接對本單位(或法人)發生法律效力。法定代表人與法人的代表是有一定區別的,代表人的行為不是被代表人本身的行為,只是對被代理人發生直接的法律效力,而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就是企業、事業單位等本身的行為。
法定代表人指依法律或法人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我國法律實行單一法定代表人制,一般認為法人的正職行政負責人為其惟一法定代表人。如公司為董事長或執行董事或經理(《公司法》第13條),而證券交易所的法定代表人為總經理(《證券法》第107條)。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的法定代表人為廠長或經理。
法定代表人與公司法人在內部關繫上也往往是勞動合同關系,故法定代表人屬於雇員范疇。但對外關繫上,法定代表人對外以法人名義進行民事活動時,其與法人之間並非代理關系,而是代表關系,且其代表職權來自法律的明確授權,故不另需法人的授權委託書。是故,法定代表人對外的職務行為即為法人行為,其後果由法人承擔(《民法通則》第43條)。並且,法人不得以對法定代表人的內部職許可權制對抗善意第三人(《合同法》第50條)。
Ⅵ 急!企業法律責任是什麼
法律責任指企業違背了其應當遵守的法定義務而產生新的特定義務。
好比環保責任專吧,屬
企業違背了環保責任,有義務保護其生產經營區域所能影響范圍的環境,
舉個例子,環境保護法第三十六條
建設項目的防止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罰款。
在這里,防止污染設施建成或者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這是法定義務。而違背法定義務,就要由批准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罰款。
Ⅶ 企業的責任,義務是
現代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現代國家對企業提出的正當要求。解決就業問題、提高國民生活水平,是現代國家一項義不容辭的根本任務,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於現代企業這一社會經濟活動微觀主體的活躍和經濟活動的可持續發展。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各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奉行凱恩斯主義,在努力改善本國的就業問題以提高社會經濟生活水平的同時,也認識到,在社會日益復雜化的知識經濟時代,僅憑國家一己之力是難以實現宏觀調控目標來實現經濟繁榮的。為此,各國紛紛從作為經濟生活細胞的企業入手進行改革。改革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本著放鬆管制,回歸企業自治的理念。各國在世紀更替之際頻繁地對本國的公司法進行修改,其目的就在於為企業的良性發展提供一個疏而不漏的法制平台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在直接促進社會投資的基礎上間接地增進社會就業;二是在前者給企業增大授權的同時本著權利與義務相匹配的原則,各主要國家及重要國際組織紛紛出台了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建議,並根據這一理念,大都相應提出了基於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公司治理方案。這是國家自上而下體現出的與民間進行良性互動的現實需求。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環境、消費者、對社會的貢獻。
企業主要的社會責任如下:
1、企業對股東的責任
現代社會,股東隊伍越來越龐大,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企業與股東的關系逐漸具有了企業與社會的關系的性質,企業對股東的責任也具有了社會性。首先,企業應嚴格遵守有關法律規定,對股東的資金安全和收益負責,力爭給股東以豐厚的投資回報。其次,企業有責任向股東提供真實、可靠的經營和投資方面的信息,不得欺騙投資者。
2、企業對員工的責任
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屬於內部利益相關者問題。企業必須以相當大的注意力來考慮雇員的地位、待遇和滿足感。在全球化背景下,勞動者的權利問題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及各社會團體的普遍重視。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的牛仔褲製造商Levi-Strauss在類似監獄一般的工作條件下使用年輕女工的事實被曝光後,為了挽救其形象,推出了第一份公司社會責任守則,隨之一些跨國公司為了應對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也紛紛效仿。1997年,長期從事社會與環境保護的非政府組織經濟優先委員會(CEP)成立認可委員會(CE2PA),2001年更名為社會責任國際(SAI),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公約》、《世界人權宣言》、《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等國際公約制定了全球第一個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標准,即SA8000標准及其認證體系(2001年修訂)。
3、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
企業與消費者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企業利潤的最大化最終要藉助於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來實現。作為通過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來獲取利潤的組織,提供物美價廉、安全、舒適、耐用的商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是企業的天職,也是企業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對提供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承擔責任,履行對消費者在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方面的承諾,不得欺詐消費者和謀取暴利,在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方面自覺接受政府和公眾的監督。
4、企業對社區的責任
企業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更是所在社區的組成部分,與所在社區建立和諧融洽的相互關系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社會責任。企業對社區的責任就是回饋社區,比如為社區提供就業機會,為社區的公益事業提供慈善捐助,向社區公開企業經營的有關信息等等。
Ⅷ 創業中法律責任和義務
個體戶、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的法律責任 :個體戶、個人獨資企業在經營當中,對外必然會產生各種交易,由此也會衍生出債權債務,當對外負債時,首先會用前期的投入和積累的資金來償還,如果還不足以清償債務時,就會波及到投資人的其它財產,這在法律上叫做無限責任。就是說,承擔債務不以投資人的出資為限,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時,不能適用《企業破產法》,不能通過破產程序解決債務清償問題。因為,個體戶、個人獨資企業不是企業法人。
合夥企業投資人的法律責任 :合夥企業產生的債務,由合夥財產予以清償,如果出現資不抵債時,合夥人之間就會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也就是說,任一合夥人都有清償全部或者部分債務的法定義務,對債權人來說,合夥企業的償債能力更強,因為,合夥人不僅要承擔無限責任,還要承擔連帶責任。合夥企業雖然是企業,但因為不是企業法人,所以,也不能適用《企業破產法》,不能通過破產程序解決債務清償問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合夥企業法》修訂時,設立了有限合夥人的制度,所以,無限連帶責任只產生於普通合夥人之間,而有限合夥人只承擔有限責任。
公司企業投資人的法律責任:公司企業是典型的企業法人,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公司的投資人在公司成立後,即被稱為股東。無論是有限責任公司還是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償還債務是以投資額為限承擔責任的,通俗講,就是出資5萬元,如果公司經營虧損,頂多就是虧5萬,不會涉及投資人的其它財產,從這種意義上講,投資公司是比較安全的。話又說回來,做生意不能只考慮風險和失敗。有時候,風險越大,收益越大。當公司財產資不抵債時,公司可以通過破產程序來了解債務問題,公司破產,債務豁免。公司企業完全適用《企業破產法》,哪怕是一人投資設立的一人有限公司。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0137265/?cid=50306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