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試論國際法律責任制度的發展

試論國際法律責任制度的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2-19 17:06:46

㈠ 國際法的內容分值

司法考試中,國際法的考查內容有: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國際法的淵源專
第二屬節 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
第二章 國際法律責任
第一節 國際法主體
第二節 國際法律責任的構成和形式
第三節 國際責任制度的新發展
第三章 國際法上的空間劃分
第一節 領土
第二節 海洋法
第三節 國際航空法與外層空間法
第四節 國際環境保護法
第四章 國際法上的個人
第一節 國籍
第二節 外國人的法律地位
第三節 引渡和庇護
第四節 國際人權法
第五章 外交關系法與領事關系法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外交關系法
第三節 領事關系法
第六章 條約法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條約的締結
第三節 條約的效力
第四節 條約的解釋和修訂
第七章 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
第一節 國際爭端與解決方法
第二節 國際爭端的法律解決方法
第八章 戰爭與武裝沖突法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對作戰手段的限制和對戰時平民及戰爭受難者的保護
第三節 戰爭罪犯
在2009年司法考試中,《國際法》考了4道單選題、2道多選題、1道不定項選擇題,共計10分。

㈡ 國際法的發展歷程有哪些

一、國際法產生
作為獨立的法律體系的國家之間的法律──國際法,是近代歐洲的產物。這樣的國際法是以 獨立主權的國家為基礎的。在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訂立以後,在歐洲出現了為數眾多的獨立主權國家。這個公約標志著近代國際法的產生,使國際法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帝國主義階段國際法
當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國際關系中充滿著強國欺侮弱國、掠奪別國領土、爭奪殖民地的現象,帝國主義國家對外實行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和武裝侵略的政策,國際法中進步的原則、規則和制度遭到破壞,產生了一些與帝國主義政策相適應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盡管如此,國際法在某些方面還是有發展的:
①它的領域從歐洲擴大到美國和整個美洲,擴大到土耳其、日本以及亞、非的其他一些國家。
②國家之間的關系增加了,多樣化了,出現了一些專門化問題有待處理,開始簽訂了一系列的國際公約,建立了不少的國際行政聯合。
③戰爭的連續不斷發生及其殘酷性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對於制訂戰爭法規的要求。從1856年《巴黎海戰宣言》,經過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到1909年倫敦《海戰法規宣言》,戰爭法規的人道主義化有所發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原則和制度也有所改進(見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
三、現代國際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日法西斯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使國際法又一次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但是,在國際關系中,國際法仍然沒有失去它的意義。相反,甚至大戰結束之前,國際法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的作用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戰後,《聯合國憲章》簽訂了;依據憲章,成立了聯合國組織。特別是在戰後,新的民族獨立國家紛紛成立,使國際法的領域擴大了,包括了全世界所有國家。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推動下,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得到了新的發展。在國際關系中,層出不窮地出現新問題,如核武器(見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國際海底(見國際海底制度)、外層空間、環境保護等等,都要求國際法加以調整,使現代國際法有了顯著的發展。

㈢ 世界貿易組織法律制度對國際法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你好,
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律框架,由《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馬拉喀什協議》版及其四個附件權組成。附件一包括《貨物貿易多邊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分別稱為附件1A、附件1B及附件1C;附件二為《關於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附件三為《貿易政策審議機制》;附件四是諸邊協議。

㈣ 簡述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

1、終止不當行為:當不當行為是一個持續行為時,責任國首先應當停止該不當行為。

2、恢復原狀:恢復原狀是要求把被侵害的事物恢復到不當行為發生前存在的狀態。

3、別國或國際組織交與一國支配的機關的行為。一國或國際組織將某個機構交與另一國支配,則在行使該支配權范圍內的行為,視為該支配國的國家行為。

4、上述可歸因於國家行為的國家機關和國家授權人員的行為,一般地也包括他們以此種資格執行職務內事項時的越權或不法行為。

5、叛亂運動機關的行為。在一國領土上的被承認為叛亂運動的機關自身的行為,根據國際法不視為該國的國家行為。已經和正在組成新國家叛亂運動的行為,被視為已經或正在形成的新國家的行為。

6、一個行為可以歸因於幾個國家時,相關國家對於其各自相關的行為承擔單獨或共同的責任。

(4)試論國際法律責任制度的發展擴展閱讀:

國際法律責任的發展:

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發生了變化。近代國際法只確認國家是國際法主體,因而國家是國際法律責任的唯一主體。在現代,國際法主體不僅是國家,還有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從而,使得國際法責任的主體也從國家擴展到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

國際法律責任的范圍和內容發生了變化。近代國際滇池中,國際法律責任多指國家違反對外國人待遇方面的義務的後果。

國際法律責任的根據也擴大了。在近代國際法中,國際法律責任的定義一般表述為:國家對其國際不法行為所承擔的責任這一定義強高了不當行為是國際法律責任的唯一根據。

最後,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和方法也發展了。在近代國際法中,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或方法有限制主權、恢復原狀、賠償和道歉等,在現代國際法中,除保留了對國際滇池中合理的追究責任的措施外,雙確定了對國家的國際犯罪行為和負有責任的國家領導人和團體機關的國際犯罪行為追究國際刑事責任制度。

㈤ 國際法畢業論文,關於國際環境保護相關條約的可以寫嗎

沒有特別規定,只要相關的都可以的。

㈥ 試論國際民事法律沖突產生的原因及其解決方法

1、國際民事法律沖突就是對同一民事關系因所涉各國民事法律規定不同而發生的法律適用上的沖突,因此它就是國際私法上所講的法律沖突,即法律適用上的沖突。
2、國際民事法律沖突的產生是由下列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各國民事法律制度互不相同。正是由於這種差別,對同一國際民事關系,往往因適用不同國家的法律而產生不同的結果,這便提出應適用何國法律來確定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問題。由此可見,各國民事法律制度不同是民事法律沖突產生的前提條件。二是各國之間存在正常的民事交往,結成大量的國際民事關系。各國之間正常的民事交往是民事法律沖突產生的客觀基礎。三是各國承認外國人在內國的民事法律地位。在實際生活中,凡在內國法不允許外國人享有某項民事權利時,也就不會出現外國人作為主體的民事法律關系,當然不會產生民事法律沖突。另一方面,如果外國人在內國居於凌駕內國人之上的特權地位,也無民事法律沖突可言。四是各國在一定條件下承認外國民事法律在內國的域外效力。一般來說,各國只在一定條件下承認外國民商法的域外效力。正是因為各國的相互承認,才產生了民事法律沖突。
3、國際民事法律沖突的解決辦法主要有兩種。第一,沖突法解決方法,這種方法就是通過制定國內或國際的沖突規范來確定各種不同性質的涉外民事法律關系應適用何國法律,從而解決民事法律沖突。依立法淵源的不同,它可分為國內沖突法解決方法,即各國通過制定自己的沖突法解決與本國有關的民事法律沖突和國際統一沖突法解決方法,即有關國家通過雙邊或多邊條約的形式制定統一的沖突法來解決國際民事法律沖突。由於沖突規范並不明確地直接規定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所以被稱為間接的調整方法。它缺乏針對性、明確性和可預見性。第二,實體法調整方法,這種方法是指有關國家通過雙邊或多邊國際條約的方式,制定統一的實體法,以直接規定涉外民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從而避免或消除法律沖突。由於適用統一實體法規范即避免了在國際民事交往中可能發生的法律沖突,因而是一種直接調整方法。從這個角度來講,它比沖突規范確實前進了一步。但實體法調整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其適用領域比較有限,在涉外婚姻和繼承領域,至今尚未制定出統一實體法,一個實體法公約只適用於某種法律關系的某些方面,在其他方面仍得適用沖突法的間接調整方法;適用的國家有限,即使在已經制定並適用統一實體法規范的那部分涉外民事領域,由於條約原則上僅約束當事國,因此沖突規范的間接調整方法仍有適用的餘地;最後,民事統一實體法多具有任意法的性質。
4、目前上述兩種調整方法各有其優勢與缺陷,在解決國際民事法律沖突上都是不可或缺的。

㈦ 近代國際法的發展成就

帝國主義階段
當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國際關系中充滿著強國欺侮弱國、掠奪別國領土、爭奪殖民地的現象,帝國主義國家對外實行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和武裝侵略的政策,國際法中進步的原則、規則和制度遭到破壞,產生了一些與帝國主義政策相適應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盡管如此,國際法在某些方面還是有發展的:①它的領域從歐洲擴大到美國和整個美洲,擴大到土耳其、日本以及亞、非的其他一些國家。②國家之間的關系增加了,多樣化了,出現了一些專門化問題有待處理,開始簽訂了一系列的國際公約,建立了不少的國際行政聯合。③戰爭的連續不斷發生及其殘酷性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對於制訂戰爭法規的要求。從1856年《巴黎海戰宣言》,經過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到1909年倫敦《海戰法規宣言》,戰爭法規的人道主義化有所發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原則和制度也有所改進(見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
俄國十月革命以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際法遭到嚴重的破壞,但是,國際關系畢竟還在發展。1917年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既為國際關系,也為國際法開辟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提出了不兼並和不賠款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行,宣布廢除秘密外交和不平等條約等等,成為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標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簽訂了《國際聯盟盟約》(見國際聯盟),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號稱世界性的國際政治組織;通過了《國際常設法院規約》,設立了第一個世界性的國際司法機構。接著,1928年在巴黎簽訂了《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條約》(《非戰公約》),反對以戰爭解決國際爭端,廢除戰爭為「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反映出各國人民反對戰爭、特別是反對侵略戰爭的要求。這些使原有的進步的國際法原則得到了恢復和加強,新的原則開始不斷地建立起來,表明新的現代國際法正在形成中。

現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日法西斯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使國際法又一次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但是,在國際關系中,國際法仍然沒有失去它的意義。相反,甚至大戰結束之前,國際法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的作用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戰後,《聯合國憲章》簽訂了;依據憲章,成立了聯合國組織。特別是在戰後,新的民族獨立國家紛紛成立,使國際法的領域擴大了,包括了全世界所有國家。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推動下,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得到了新的發展。在國際關系中,層出不窮地出現新問題,如核武器(見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國際海底(見國際海底制度)、外層空間、環境保護等等,都要求國際法加以調整,使現代國際法有了顯著的發展。

㈧ 國際法的發展歷程。

在古代時期,出現了國際法的萌芽。主要是習慣規則,但也有成文的類似於現代條約的一些文件(如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和赫梯王國皇帝訂立的同盟條約)。國際法形成於近代時期。三十年戰爭之後的威斯特伐利亞和會可稱為國際法的轉折點。主權國家的出現與主權觀念的確立是國際法產生的社會基礎,羅馬帝國的「世界主權」已不復存在,國際社會開始探索在一個平行的國際社會,如何建立一種大家都需要的秩序(否則,像三十年戰爭這樣的災難會不斷發生),於是,國際法應運而生,成為建立這種秩序的最為有效和可行的手段。國際法的原則與規則制度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特別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一些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國際法原則與制度,如主權平等、國際關系民主、民族自決、不幹涉內政、條約神聖、公海自由、尊重人權與人道主義等得到確認和發展。國際法的領域不斷擴展和充實,如外交法、戰爭法、條約法、國際人道主義法、國際人權法、海洋法、領土法、空間法、國際爭端解決法等領域,都出現了一些國際習慣法與條約法規則。也出現了一些像巴黎聯盟、伯爾尼聯盟、萬國郵政聯盟等專門性的行政聯盟,也可以稱為是現代專門性國際組織的前身。但總的來講國際法的體系還不夠完整,相關的制度也不夠完善。而且,這一時期,作為國際法的主體的國家還不具有全面的代表性,歐洲之外的國家大多還被排斥在國際社會之外,或者是列強的附庸。一些原始而反動的原則與規則還保留著一些殘余,如武力征服的合法、勢力范圍、領事裁判權、殖民地、不平等條約等還是較為普遍存在的。

熱點內容
道德大於能力 發布:2025-09-29 22:11:15 瀏覽:702
柘城法院執行 發布:2025-09-29 22:10:26 瀏覽:576
大興法院執行 發布:2025-09-29 22:02:03 瀏覽:647
三八婦女節勞動法休假規定 發布:2025-09-29 22:01:12 瀏覽:849
只能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 發布:2025-09-29 21:55:47 瀏覽:97
高速公路相關法規 發布:2025-09-29 21:53:31 瀏覽:907
勞動法包含在什麼法 發布:2025-09-29 21:43:25 瀏覽:94
行政訴訟法2015對比 發布:2025-09-29 21:17:59 瀏覽:343
行政訴訟法實施意見 發布:2025-09-29 20:59:50 瀏覽:391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為何沒有 發布:2025-09-29 20:46:54 瀏覽: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