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盜應當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① 三起總價值16萬元的偷盜應該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根據刑法和相關司法解釋,盜竊3萬至10萬以上財物的,屬於盜竊數額特別巨大,依法應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
無期徒刑
並處罰金。如果其中有盜竊金融機構數額巨大或者盜竊文物情節嚴重的,可量刑至死刑
② 請問,三起總價值16萬元的偷盜應該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你好:要看具體案情,才能確定法律責任.
③ 關於偷盜行為從法律上講,應付什麼樣的刑事責任
盜竊與數額有關系,根據各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盜竊罪數額起點的規定,1500~2000元構成盜竊罪。屬於數額較大,三年以下
如果達不到犯罪的起點,屬於治安案件,罰款、拘留就可以。
④ 盜竊金額達到500塊錢需要負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盜竊金額不超過500元時,不構成犯罪,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被拘留5天以上10天以下內,或容處以500元以下罰款。
⑤ 如室盜竊要付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 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一)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的;(二)盜竊珍貴文物,情節嚴重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 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標准如下:(一)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五百元至二千元以上的,為「數額較大」。(二)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五千元至二萬元以上的,為「數額巨大」。三)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的,為「數額特別巨大」。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並考慮社會治安狀況,在前款規定的數額幅度內,分別確定本地區執行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標准。 第六條 審理盜竊案件,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形認定盜竊罪的情節: 5、其他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的。 (三)盜竊數額達到「數額較大」或者「數額巨大」的起點,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分別認定為「其他嚴重情節」或者「其他特別嚴重情節」: 1、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犯罪中情節嚴重的主犯;2、盜竊金融機構的;3、流竄作案危害嚴重的;4、累犯;5、導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6、盜竊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醫療款物,造成嚴重後果的;7、盜竊生產資料,嚴重影響生產的;8、造成其他重大損失的
⑥ 所有的盜竊罪都需要承擔責任
如果構成盜竊罪要件,那肯定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只是量刑輕重的問題。
⑦ 關於偷盜引起事件怎麼承擔法律責任
樓主你好,既然已經標有警示牌,則無需承擔法律責任。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滿意,如果有問題請繼續追問,滿意請採納,您的採納是我回答知道的動力!
⑧ 偷盜天然保護林應付怎樣的法律責任
違法所得沒收對象的認定
存在多種理論的根源主要在於各國判斷違法所得時基於不同的立場,採用了不同標准,從而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正確界定違法所得范圍,必須在評定標准上統一認識。
首先,應當以現行相關法律的規定為依據。一個事實總是具有法律上的多重性,而一個國家的法律應當是連貫、一致的。因此,對法律中詞語的解釋,不能拋開本國法律體系獨立地研究其含義,而必須將其放到相關法律中分析。在民法理論中,原物的衍生利益包括孳息和其他收益。孳息是指由原物自然且應然產生的利益。而其他收益通常指的是原物通過人力資本投入所獲取的價值,具有不確定性、主觀性的特點。以違法所得舉例,行為人通過違法犯罪行為獲得了財物,假設所獲得的財物是金錢,違法行為人因佔有這筆金錢所獲得的銀行利息便是孳息。如果違法行為人將這筆錢用於投資或其他營利性活動,進而獲得的收益便是違法所得的其他利益。依據民法不當得利理論,違法行為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造成了國家或他人損失,實質上是一種「一方沒有合法的根據取得利益,而使他方受到損失的事實」,那麼所取得的財物和孳息是對於國家或他人來說即是一種不當得利。依據《民通意見》第131條的規定,對於所得原物和孳息應當予以收繳或返還。
至於因對違法所得佔有、使用所取得的利益,有觀點認為,這部分收益由於其中混雜了行為人的勞動,沒有勞動就沒有收入,不應屬於不當得利,所以不應該被沒收范圍所包括,否則就有悖於常理。5依據我國民法理論,權利人對物的權利是以原因關系存在為前提條件的。當作為原因的違法消滅,那麼所取得的衍生利益的所有權便欠缺正當性,應視為自始即不存在。另外,雖然違法行為人在獲取收益過程中付出了一定的勞務,但因其在原因行為即違法所得中沒有勞務付出,而沒有違法成本就沒有非法所得,所以不應享有該收益,應由國家予以追繳沒收。對於違法行為人佔有、使用的勞務和管理,則可以參照《民通意見》第131條的規定:「利用不當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勞務管理費用後,應當予以收繳。」
其次,應符合正義法規范的目的。正確理解設立判決前沒收程序所要保護的法益,對該違法所得的對象認定問題就會比較清楚。貪污賄賂等嚴重危害社會案件嚴重侵害了本國的公共財產和私人財產,尤其在一些數額巨大的貪污賄賂案件中,被侵害的公共財產和利益占國家資源很大比例。國家資源的損失不僅嚴重影響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抑制經濟的增長,而且阻礙社會發展動力,導致難以計算的社會福利損失。由於法律對違法所得規定尚不明晰具體,司法實踐中收繳沒收僅限於直接違法所得及孳息,對衍生利益則未採取得力的收繳措施,未能作到除惡務盡,以致出現「坐牢一陣子,幸福一輩子」的法律尷尬。
任何法律創設的目的在於創造一種正義和諧的法律秩序,而法律的正義在於鼓勵守法,杜絕違法。雖然行為人利用違法所得通過勞務行為產生了一定的社會財富,但同時產生的社會不安定因素要遠大於財富。因此,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到案的情況下,為實現資產追回和預防犯罪的目的,斬斷違法犯罪行為人的「利益驅動」使其無利可圖,追繳違法犯罪行為產生的直接和間接利益確有必要。
再次,應考慮程序可能被濫用的風險。程序設計存在瑕疵是一種客觀存在現象。「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判決沒收程序也存在濫用的風險。另外,在司法實踐中,一方面由於法律對沒收財物范圍缺乏明確規定,另一方面由於有些地方的辦案部門實行辦案經費與案件罰沒財物掛鉤,判決前沒收程序則有可能被濫用淪為「創收」的根據,程序的正當性就大打折扣。
雖然立足刑法的功利價值,「國家工作人員財產超過合法收入差額巨大而不能說明來源的,就是一種犯罪事實。」 6出於嚴密法網、從嚴治吏考慮,對來源不明資產適用判決前沒收程序符合特定的社會形勢需要。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判決前沒收程序的適用是建立在違法行為人不能到案的前提上,對財產來源合法性的認定主要依靠事實推定產生,缺乏財產所有人的證實和說明。而事實推定的依據則是根據經驗法則、邏輯法則,通過歸納推理方法獲得。因社會現象的復雜性和個人認識的有限性,事實推理終究無法窮盡所有情況,難以得出排他性結論。這就可能出現,用事實推定方式認定的來源不明財產與客觀事實不一致。如果司法執行人員放鬆對事實推定的判斷、把握,或者降低對來源不法性的證明要求,隨意擴大來源不明財產范圍,都將導致出現錯誤認定的幾率大大增加,這不僅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權益,而且損害法律的正當性。因此,考慮程序被濫用的風險,沒收范圍應當受到必要的限制,根據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將其規制在直接、間接衍生利益內。
基於以上分析和比較,筆者認為,判決前違法所得的沒收對象應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直接或間接獲得的財物。也就是說,違法所得的構成以違法犯罪行為和獲得的財產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為要件。
三、違法所得沒收范圍的認定
對於違法行為人佔有、支配下的違法所得國家應追繳沒收。然而,並非所有的違法所得都由違法行為人佔有支配。在司法實踐中,因違法所得與他物結合、混合,違法行為人與第三人共同佔有混合財物的情況並不鮮見,因被盜、出售、贈與等行為,違法所得被轉移第三人佔有的情況也大量存在。為實現法律均衡利益和修復社會關系的目的,應將第三人佔有違法所得的情況納入認定考察范圍。同時,基於法律評價主客觀一致的原則,應考慮第三人善意和惡意的不同,在沒收方式上區分沒收原物和沒收等價額。
(一)善意第三人佔有下沒收范圍的認定
違法所得獲得方式和途徑較為隱蔽,一般第三人也難以辨析財物是否屬於違法所得。如果因為對象非法性就認定善意第三人取得無效,並將其受領的利益沒收,則可能損害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為維護商品交換的安全和良好的經濟秩序,法律強調對善意第三人通過合理行為所取得的合法收益予以保護。據此,善意第三人參與情況下,對違法所得沒收范圍的認定應區分違法行為人和第三人的所有權。
1.違法行為人和善意第三人共同佔有。如果違法所得是金錢,違法行為人與善意第三人共同經營而獲利,沒收范圍不僅應包括投入經營的違法本金,還應包括違法行為人根據股權分配個人所獲得的利益;如果違法所得是物,違法行為人將物作價與善意第三人共同經營獲利,因為物的特定性,以及善意第三人對物的信賴,不宜沒收原物。這種情況下可以確認其他共同經營人對該物的優先購買權,並將物的購買款和違法行為人股權分配收益予以沒收。如果股東放棄優先購買權,則可以採取拍賣、變賣等方式將拍賣款和違法行為人股權分配收益予以沒收。
善意第三人因經營所得合法利益應當予以保護。同理,基於公平原則,如果因為經營不善出現虧損,善意第三人應當自行承擔風險責任。但就違法行為人來說,並不能因為虧損就否定違法所得的非法性,在違法所得毀損、滅失情況下,應依照案發時市場基準價格將直接違法所得折算成金錢附加利息價值折價沒收,
2.善意第三人排他性佔有。這種情況下,無論違法所得是金錢還是物,沒收范圍應當為違法行為人和善意第三人的交易利益。如果交易利益大於違法所得,應當以交易利益為准;如果交易利益小於違法所得,則應當以違法所得利益為准。
(二)惡意第三人佔有下的沒收范圍
第三人明知或應知違法行為人的財物來源系非法所得而接受並取得利益,即違反了其作為一個善良合法公民的誠實信用原則,應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作為調整利益的工具,其功能在於平衡受益方和受損方的利益,體現社會中不損人利己的公平觀念。因此,對於違法行為人和惡意第三人通過違法行為取得的利益應追繳沒收。鑒於司法實踐中存在惡意第三人對財物非法性認知的時間差異,沒收范圍也應區分對待。
1.自始惡意第三人佔有下的沒收范圍。第三人自始明知所接受的財物系違法所得時,沒收范圍不僅包括違法所得成本,還應包括違法行為人和第三人基於違法所得所取得的物質性利益。無論第三人該利益是否存在,也無論該利益不存在是基於何種事由,均應予以沒收。如果直接違法所得是物,且原物存在的情況下,出於對物的客觀性和市場價格的不穩定性考慮,不宜折算為金錢,而應沒收原物以及所獲利益。如果違法行為人和惡意第三人造成直接違法所得毀損或滅失,無論毀滅原因和歸責,應依照案發時市場基準價格將該物折算成金錢附加利息,與所獲利益一並納入沒收范圍。
2.嗣後惡意第三人佔有下的沒收范圍。第三人接受違法行為人財物時不知其非法性,此時第三人為善意第三人,其所獲得的利益應排除在沒收范圍之外,按照上述區分違法行為人和善意第三人所有權的方式,僅對違法行為人的直接違法所得和間接利益進行沒收。但是如果第三人在事後明知或應知從違法行為人處受領財物系違法所得,此時第三人為惡意第三人,除違法行為人的違法所得成本和間接利益應予以沒收之外,對第三人則應按照自始惡意第三人的處理方式,對直接違法所得以及自第三人自明知或應知財物的非法性之日起所獲的利益予以追繳沒收。
注釋:
①朱孝清:《偵查監督、公訴工作如何實施修改後刑訴法》,載《人民檢察》2012年第13期。
②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45頁。
③徐久生、莊敬華譯:《德國刑法典2002年修訂》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9頁。
④陳忠林著:《義大利刑法剛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頁。
⑤高志山: 《未經定罪的違法所得沒收程序淺析》,2011年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第24頁。
⑥王漢斌:《關於懲治走私罪和懲治貪污罪賄賂罪兩個補充規定
⑨ 偷盜行為屬於為法行為,應該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偷盜屬於違法,應當處於行政拘留和罰款。如果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則構成盜竊罪,應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1、《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2、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公私財物的行為。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 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⑩ 17歲多次盜竊需要付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按照盜竊數額的規定,一般達到2000元就是盜竊罪,低於此數的,屬於治安案件,拘留付款。
刑法規定,滿十六歲就可以承擔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