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微信說的承諾要負法律責任

微信說的承諾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2-19 22:33:05

Ⅰ 個人在微信群里發布因業主維權說的話涉及對國家不利的話要承擔法律責任

不知道你說的對國家不利的話具體是什麼話
一般來說如果只是口頭說,沒有其他實際行動,單獨就說了話是不會直接觸犯法律發。
當然了如果涉及相應承諾等,可能被認為合同要約等,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Ⅱ 欠款人家屬簡訊和微信上承若幫他還錢有法律責任嗎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欠款人家屬簡訊和微信上承諾幫他還錢,有法律責任嗎?這個是沒有法律責任的。

Ⅲ 惡意舉報微信要承擔怎樣的法律後果

1、該行為人散步謠言的行為已經給受害人造成嚴重後果,可以以名譽侵權起訴維權回,要求恢復名譽、賠答禮道歉並賠償損失;
2、名譽侵權的關鍵在於證據的搜集。
法條參考:
《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七條 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Ⅳ 微信的聊天說的話如果做不到要付法律責任嗎

現在在微信的聊天說話范圍很廣,跟熟人聊天,你還有信譽可信些,可有內話的來源也是網路,難免有誤。對容於微信群里轉發網路消息和交流溝通,你最好核實一下,不要再說,這些話比較隨意,甚至是不負法律責任的謠言或謠傳。

Ⅳ 承諾,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承諾書實際上是合同的一種,具有法律效力。有效的承諾書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內個條件:1.是當事人真容實意願的反映。2.沒有違反相關法律規定;3.沒有侵犯他人利益。那麼違反承諾保證會有什麼法律後果?中國《合同法》共規定了五大類違約責任形式:1.繼續履行,又稱強制履行,指在違約方不履行合同時,由法院強制違約方繼續履行合同債務的違約責任方式。2.採取補救措施: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等。3.賠償損失,即債務人不履行合同債務時依法賠償債權人所受損失的責任。4.定金責任:《合同法》第115條規定: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5.違約金責任,又稱違約罰款,是由當事人約定的或法律直接規定的,在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時向另一方當事人支付一定數額的金錢,也可以表現為一定價值的財物。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Ⅵ 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傳播謠言要負什麼責任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誹謗行為「情節嚴重」,從而為誹謗罪設定了非常嚴格的量化的入罪標准。

也就是說在微信、微博或者其他社交軟體上傳播誹謗他人的消息,當點擊量與轉發次數超過一定數量時,就會被認定為誹謗罪。根據我國《刑法》246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2015年11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在現行刑法第291條中增加了一款:「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拓展資料:

光憑法條的原文想必不少人還是對此沒有一個直觀的概念,以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這條新增法條的主要內容 。

例:某網民為了增加自己微信公眾號的點擊量,故意編造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病例的消息,並大肆在微信朋友圈上傳播,造成該地區人們出現恐慌,影響日常生活工作。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該網民為了謀取個人利益,編造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病例的假消息,符合法條中所述「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然後其又在微信上大肆傳播,滿足「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這兩個行為已經具有構成犯罪的主觀條件,再加之其傳播的消息造成了該地區人們的恐慌,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滿足「嚴重擾亂社會秩序」,該網民已經構成了犯罪,將受到相關的處罰。

嚴厲打擊各類網路謠言行為的同時,警方希望廣大網民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增強自律意識、法律意識,規范網路言行,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為社會營造一個和諧、文明、清朗的網路環境。

Ⅶ 承諾後反悔,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1贈與合同

2因為贈與合同是諾成性不要式合同,所以無須書面協議即可成立.

3合同法明文規定,具有道義救災性質贈與合同不可撤消,必須履行承諾.

Ⅷ 這樣承諾書要負法律責任嗎

該承諾無實質意義。即便承諾了,日後產生糾紛依舊可以主張自己權利。

Ⅸ 以微信形式書寫給對方承諾,如違約要負法律責任嗎

當然要負法律責任,這也是證據的一種。

Ⅹ 微信上的承諾有法律效力嗎

微信上的承諾有法律效力。

微信聊天記錄屬於證據中的電子數據,屬於證據類型的一種。

具體到民間糾紛案件中,作為證明關系存在的電子數據則集中表現為網上聊天記錄(比如通過微信、QQ等軟體)、電子郵件、博客、微博、手機簡訊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 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第五十六條 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

(10)微信說的承諾要負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承諾書實際上是合同的一種,當然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有效的承諾書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是當事人真實意願的反映。承諾書的內容應當是當事人內心真實意思的表達,不能被強迫或威脅或利誘、欺騙等。

2、沒有違反相關法律規定;承諾書的內容必須合乎法律的規定,不能違反法律或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否則可能導致承諾書無效。

3、沒有侵犯他人利益。承諾人只能基於自己有權處分的物進行處分,而不能因此侵犯到了他人的合法利益。

總而言之,承諾書有無法律效力主要依據承諾書是否具備以上三個條件。當然,在實踐中,只有是當事人真實意願的表達,且沒有違法法律相關規定和沒有侵犯他人利益的承諾書才算有效,才會受到法律的保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熱點內容
道德大於能力 發布:2025-09-29 22:11:15 瀏覽:702
柘城法院執行 發布:2025-09-29 22:10:26 瀏覽:576
大興法院執行 發布:2025-09-29 22:02:03 瀏覽:647
三八婦女節勞動法休假規定 發布:2025-09-29 22:01:12 瀏覽:849
只能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 發布:2025-09-29 21:55:47 瀏覽:97
高速公路相關法規 發布:2025-09-29 21:53:31 瀏覽:907
勞動法包含在什麼法 發布:2025-09-29 21:43:25 瀏覽:94
行政訴訟法2015對比 發布:2025-09-29 21:17:59 瀏覽:343
行政訴訟法實施意見 發布:2025-09-29 20:59:50 瀏覽:391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為何沒有 發布:2025-09-29 20:46:54 瀏覽: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