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具有法律效力嗎
A. 最新發布的民法典有法律約束力嗎可否作為開庭的法律依據。謝謝解答
最新發布的民法典沒有法律約束力,不能作為開庭審理案件的依據。
因為民法典尚未生效實施,是從2021年1月1日起才實施的,只有2021年1月1日起立案受理的案件,才能適用民法典審理案件。
民間借貸口頭約定還款時間有法律效力。
按照法律規定,口頭形式是合同的形式之一,一般內認為是具有法律效力容的。關鍵問題就雖然當事人雙方的口頭約定具有法律效力的,但是如果其中一方對該口頭約定予以否認並不履行相應的義務,那麼就需要另一方提供證據來證明該口頭約定的存在,否則空口無憑,很難讓法律對此約定予以認定。還應當提供錄音、錄像作為證據,否則就很難認定。
《合同法》第十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C. 民事案件,本院分析的內容有法律效力嗎
在判復決書生效後制,法院分析的所有內容全部生效。
法律效力即法律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
法律生效的范圍。包括:
時間效力,指法律開始生效的時間和終止生效的時間;
空間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領海、領空),通常全國性法律適用於全國,地方性法規僅在本地區有效;
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什麼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適用於全國公民,有的法律只適用於一部分公民。
D. 依《民法通則》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進行民事活動具有法律效力的條件是
1、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第12條規定: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13條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2、以年齡作為判斷行為能力的標准,是一個客觀性標准;而人的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是一個主觀問題。一個人即使超過十八周歲,若患有精神病,則其依然不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按照人的精神狀態、精神疾病來判斷其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時,因為這涉及到一個公民的權利能力問題,所以必須經過嚴格的法律程序,(1)被申請宣告人必須是精神病人;(2)必須經利害關系人申請;(3)以法定程序宣告;(4)必須由法院以判決的形式宣告。宣告或解除宣告一個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都是要式行為。一個人被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後,若其經過治療後病癒,恢復行為能力,但是未經過撤銷宣告,則此時其所為行為屬於效力待定行為。
3、無民事行為能人力,可以進行純獲利的民事活動,如接受贈與,如收紅包。還可以進行與其年齡或智力相符的行為,如去打醬油,如買雪糕。
E. 民法總則規定具有法律效力嗎
當然有,屬於基本法。
F. 民事訴訟一審判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一方上訴的,不生效;逾期未上訴的,生效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六十四條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內民法院第一審判決容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G. 民事判決書有什麼法律效力
生效後,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二十四條 發生法律效力專的民事判決、裁定,屬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H. 憲法和民法是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急求
憲法是根本法,民法是專門法
憲法的效力高於民法,除憲法中有特別說明使用其他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