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眼球醫院感染事件法律責任
① 則西事件為什麼轟動這么大主要是什麼
一個普通的年輕人之死,之所以引發如此強大的輿論關注,是因為其揭示的一些存在已久的痼疾,危害的並不是一個魏則西。也就是說,網路並不是唯一的「作惡」者,魏則西也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梳理事件發生的過程,可以發現,延誤魏則西治病的多個環節,都可能是致命的,並且都曾被輿論詬病已久。比如網路「競價排名」。根據公開報道,2013年網路的廣告總量達到了260億元,其中就有120億元來自莆田的民營醫院。許多患者都是通過網路搜索求醫的,但由於一些民營醫院通過競價獲得了很高的排名,使得患者率先搜索到的醫療信息均出自這些醫院。早在2008年11月,央視就曾公開曝光網路醫葯廣告,指其誤導患者。
如果說網路的主要負面作用是誤導患者,那麼發布虛假信息的醫院就是草菅人命。根據報道,魏則西就診的這家醫院所採取的生物免疫療法,在國外早已因為「效率太低」而被淘汰,而且醫院也並不曾如宣傳所講,與斯坦福醫學院有合作。當然,如果僅是一家莆田系醫院,其再怎麼賣力欺騙,多數患者也未必上當。遺憾的是,這家醫院卻是一家公立三甲醫院,而這家醫院的腫瘤生物中心竟被莆田系承包了。公立醫院的一些科室被民營醫院承包,並非個別現象。2006年的「宿州眼球事件」曾引起巨大轟動,而事件發生的背景,就是宿州市立醫院將一個科室承包給私人公司開展白內障手術,結果有9名患者被嚴重感染,眼球被摘除。
以上兩大痼疾的背後,是另一個關鍵的痼疾,那就是監管失靈。網路以「競價排名」方式變相為醫院發布不實醫療信息,無論這些信息包裝得多麼巧妙,都存在違法廣告的顯著特徵,網路涉嫌違反《廣告法》多年,相關監管部門卻無所作為。同樣,公立醫院及其科室轉包給私人經營,也是被國家嚴令禁止的,但至今,這種現象依然存在。
但願,魏則西之死,能成為消除以上痼疾的一個契機。
② 宿州市立醫院白內障手術摘眼球事件是怎麼回事
2005年12月11日,宿州市立醫院眼科為10名患者做白內障手術,當晚一名患者出現眼痛。至12日上午,10名患者相繼出現眼部腫疼、流膿等症狀。12日下午,宿州市立醫院派出車輛和醫護人員,將10名患者緊急送往上海一家醫院治療。13日,根據病情,上海這家醫院對其中8名患者進行了患側眼球摘除手術。17日上午,又對第九名患者實施了同樣的手術。宿州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說,經過當地衛生部門初步調查,實施手術者為一外地醫院醫生,非宿州市立醫院醫生。2003年宿州市立醫院和上海某科技貿易公司簽訂了一份合作協議,協議規定由公司提供部分醫療器械,組織眼科專家、護士到宿州市立醫院開展白內障手術,宿州市立醫院負責組織病員,並負責手術前後的病人處理工作。每進行一例手術,公司收取2100元,其餘收入歸宿州市立醫院。據記者了解,12月11日進行的10例手術,每例手術費為2800元左右。宿州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說,醫院和不具備提供醫療服務資質的公司簽訂醫療合作協議,並由公司組織實施醫療手術,這嚴重違反了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安徽省衛生廳經初步調查認為:這一事件是宿州市立醫院管理混亂,與非醫療機構違法、違規合作,嚴重違反診療技術規范並造成嚴重後果、社會影響極壞的醫源性感染事件。宿州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事件究竟是一起惡性醫療事故,還是一起非法行醫事件,目前有關調查組正在宿州市立醫院調查取證,尚未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