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簡述自認的法律效力

簡述自認的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1-02-22 15:43:22

⑴ 民事訴訟自認的構成要素有哪些,其法律效力如何

來根據現有法律和司法解釋自的規定,要構成一項自認,必須具有以下三項條件:
1. 自認的主體只能是當事人;
2. 自認的內容是承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不利於己的事實為真實;
3. 自認必須為明確的意思表示;
4. 自認適用范圍為那些與社會公共利益無關的民事案件,主要適用於涉及財產問題的案件。涉及身份關系的案件不適用自認
在訴訟中,當事人為達成調解協議或者和解的目的作出妥協所涉及的對案件事實的認可,不得在其後的訴訟中作為對其不利的證據。

⑵ 限制自認的效力應如何認定

附限制條件的自認又稱限制自認。訴訟中的自認可分為完全自認與限制自認。完全自認是指對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的事實全部自認,又稱無條件自認。而限制自認是一種附條件的自認,是指當事人作出自認表示時,附加了限制條件。限制自認一般有兩種情形:其一,當事人一方對於他方所主張的事實,承認其中一部分而否認其他部分,又稱部分自認。其二,自認時附加獨立的攻擊或防禦方法,又稱為自認附加。

最高院《證據規定》對自認並未區分完全自認與限制自認,對限制自認的效力亦未作規定,給實踐操作帶來了難度。各國立法對限制自認亦有不同規定,如《德國民事訴訟法典》第289條規定:對於審判上的自認,附加有包含獨立的攻擊或防禦方法的陳述者,並不影響自認的效力。按此種規定,當事人的限制自認亦構成自認,從而免除對方的舉證責任,當事人應對所附的限制條件舉證。而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第279條第2項規定:當事人於自認有所附加或限制者,應否視為自認,由法院斟酌情形斷定之。依此條規定,限制自認並不一定產生自認的效力,應由法官綜合判斷之。

由於自認具有免除對方舉證責任的效力,對於限制自認的效力,在目前法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我們認為應結合全案證據,考慮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及當事人距離證據的遠近等因素綜合進行判斷。

⑶ 民事訴訟自認的勾成要素有哪些,其法律效力如何

民事訴訟證據規則中的自認,一般由以下要件構成:
1.自認須在訴訟進行中,即在訴訟開始後和訴訟結束前作出。該要件為自認成立的時間要件,它要求自認作出的時間必須是在訴訟進行中,而非訴訟開始之前或訴訟結束之後。
2.自認的對象為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主要事實,且自認的事實須與對方當事人主張的事實相一致。
首先,自認的對象必須是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而非訴訟請求或適用法律的意見等,訴訟請求的承認是認諾,適用法律是由法官來決定的。
其次,自認的事實是案件的主要事實,而不是間接事實或輔助事實。
最後,一致性體現為兩種方式:
(1)自認當事人作出與對方相一致的事實陳述;
(2)自認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的承認。
(3)自認須為後陳述者作出。所謂自認是自認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之事實的承認,所以自認必須有自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事實在先,而後有自認當事人自認。
(4)必須是對於己不利的事實的陳述,或承認其為真實。此要件的關鍵點是:承認或陳述的事實「於己不利」。

自認的效力:一般說,訴訟中的自認將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效力:
1、免除事實主張的一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2、對自認的一方當事人具有拘束力。即除有法律的特別規定外,作出自認的一方當事人不得任意撤銷自認。
3、對法院具有拘束力。即對當事人自認的事實,法院應予確認並將其作為裁判的基礎,而無需再另行調查證據。

⑷ 民事訴訟自認的構成要素有哪些其法律效力如何

自認須具備以來下要件:(自一)自認必須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二)自認必須是當事人對事實的陳述。(三)自認必須與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一致。(四)自認是一種於已不利的陳述。
(一)自認對當事人的效力。對於作出自認的當事人而言,需要承擔因承認於已不利事實而帶來的法律後果,而且自認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銷,同時也不能提出與自認事實相反的主張。(二)自認對法院的效力。自認的效力不僅約束當事人,而且對法院也有約束力。法院在作出判決時必須受到當事人自認事實的約束。

⑸ 民訴中的自認問題

訴訟代理人的許可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一般訴訟代理權,另一部分是特別授權。對特別授權的范圍民事訴訟法作了明確的規定,即承認、變更、放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出反訴或者上訴等必須有當事人的特別授權,否則,不能行使此范圍內的權利。對一般代理的許可權范圍法律未作出明確的規定,應當理解為,特別授權事項以外的訴訟行為,應屬於一般代理許可權的范圍,無須特別授權,訴訟代理人即可行使。對案件事實的陳述和自認,並非屬於特別授權范圍的事項,而民事訴訟法規定訴訟代理人有權調查收集證據、進行法庭辯論,該項權利的行使必然涉及到對案件事實的陳述和自認。

訴訟行為可以委託訴訟代理人代為行使,委託代理的本質要求是,訴訟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獨立為意思表示,而不是代言人,訴訟代理人在授權范圍內所為的意思表示,均由當事人承擔法律後果。訴訟代理人在訴訟中任何陳述,並不是由當事人的意思來決定的,而是由訴訟代理人自己的意志來決定。訴訟代理人對事實的陳述和自認直接由當事人承擔法律後果,其法律效力等同於當事人本人對事實的陳述和自認。對訴訟代理人的自認,如果當事人認為不符合客觀事實,在場的當事人可以及時撤銷或更正,經當事人及時撤銷或更正的,不產生法律效力。

但是,在當事人不參加訴訟的情況下,當事人能否事後撤銷或更正訴訟代理人對事實的自認,訴訟代理人對事實的自認與當事人出庭對事實作出自認具有相同的事實效果,原則上不能事後撤銷或更正訴訟代理人已經作出的自認,但訴訟代理人作出的自認與事實不符時,當事人可以撤銷或更正訴訟代理人的自認。此種情況下,當事人必須就訴訟代理人的自認是由於錯誤並且與事實不符,負有舉證責任,如果當事人沒有提出證據或提出的證據不充分,不能證明訴訟代理人所作的自認與事實不符,則不能撤銷自認。這樣,既允許當事人撤銷或更正訴訟代理人的自認,同時又有嚴格的條件限制;既能使撤銷的負效應降低到最低程度,促進訴訟的進行,提高審判效率,又能保證最大限度地追求案件的客觀真實,實現審判的公正。

⑹ 自認的法律效果如何

自認是指當事人一方承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不利於自己的事實為真回實明確表明其答真實性的陳述,
所謂自認的法律效力,是指一旦訴訟當事人對有關事實或訴訟請求作了承認,對有關當事人和法院所產生約束力。即一方當事人對於他方當事人所主張不利己的事實,在訴訟中自認為真實的一種陳述。一方當事人主張的事實一旦被對方當事人自認,就無須對事實進行舉證,即免除其舉證責任。法官也受該自認事實的約束,必須以該自認事實為基礎作出裁判,不能作出與自認事實相反的事實認定。
一般說,訴訟中的自認將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效力:
1、直接拘束自認者效力,免除事實主張的一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2、對自認的一方當事人具有拘束力。即除有法律的特別規定外,作出自認的一方當事人不得任意撤銷自認。
3、對法院具有拘束力。即對當事人自認的事實,法院應予確認並將其作為裁判的基礎,而無需再另行調查證據。

⑺ 民訴中的自認

在參加來訴訟時,委託代理要向法源庭提交委託書,在委託書中特別授權代理中要註明有無特別授權,沒有寫上一般委託即可,若有要予以註明特別授權的許可權,如放棄、承認、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上訴等對實體權利的處分,在特別授權的情況下代理人此時做出的承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有效的。

⑻ 民事訴訟自認的構成要素有哪些其法律效力如何

一、自認須具備以下要件:

1、自認必須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基於自認是否在法院審理過程中作出,可以將自認分為訴訟上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自認要具有法律約束力,必須是訴訟上的自認,其要求自認必須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包括開庭審理前的准備階段及開庭審理的過程。

訴訟外的自認不具有免除對方舉證責任的效力,其對法院也不發生訴訟中自認的效力,它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證據,對方當事人可以把訴訟外的自認作為證據來使用。

2、自認必須是當事人對事實的陳述。自認只能是對單純的案件事實的陳述,不包括由經驗法則或事實連鎖而為的判斷,以及權利或法律關系的主張。對法律判斷和經驗法則,即使雙方當事人的陳述相一致,也不能約束法院。

3、自認必須與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一致。自認人所承認的事實與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之間不存在矛盾,通常表現為自認人對對方主張的於已不利的事實的明示承認。

《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第八條第二項明確指出: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這樣就為自認的成立條件進行了有效的補充,即使一方當事人自認在前,對方當事人主張在後,即自認人先在程序中陳述了對自己不利的事實,而後對方當事人在程序中引用了該承認,只要雙方當事人主張一致,即可構成自認。

4、自認是一種於已不利的陳述。關於判斷「於已不利」的標准,有不同觀點。敗訴可能性說認為是否系不利的事實,應當從是否導致敗訴(全部敗訴或一部分敗訴)的可能性來考察。

而證明責任說將不利與證明的負擔聯系起來,所謂「不利的陳述」就是關於應由對方加以證明的事實的陳述,這樣一來,證明責任的分配就成了左右自認成立的前提條件,而證明責任分配的復雜必然使人們難以把握自認的成立要件。

因此,至於是否為不利益,因當根據客觀情況而定,自認者方面知悉與否,在所不問。中國有關自認的規定中,沒有涉及「於已不利」這一要件。

二、自認的效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自認對當事人的效力。對於作出自認的當事人而言,需要承擔因承認於已不利事實而帶來的法律後果,而且自認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銷,同時也不能提出與自認事實相反的主張。實際上自認也就成為證據的第五種類型——當事人的陳述。

對於對方當事人而言,自認則免除了其對該事實的舉證責任。因為,自已提出的對對方不利的事實已經得到了對方的承認,對於雙方當事人不存在爭議的事實,無需舉證

2、自認對法院的效力。自認的效力不僅約束當事人,而且對法院也有約束力。法院在作出判決時必須受到當事人自認事實的約束。

法院在適用法律時,應當以當事人自認的事實為基礎,法院沒有必要對雙方一致認定的事實的真實性進行審查,而且也不得作出與該自認事實相反的認定。自認對法院的效力不僅拘束一審法院,而且對二審法院也具有約束力。

法院在一審中以當事人承認的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決後,承認該事實的當事人在第二審中,不能在無正當理由時以證據推翻承認,二審法院仍然應當以一審承認事實為依據作出裁判。

(8)簡述自認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自認的效力在一般民事訴訟案件中極大,但在若乾性質特別的案件或者特別訴訟程序中,則受到限制。中國《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雖然對自認有所規定,但對自認的效力卻沒有詳盡規定,尤其是自認對法院的約束力沒有規定。

這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可以完全拋開當事人的自認而以其他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自認僅發生舉證責任轉移的後果,但因具有不可撤銷性,使自認的當事人無法為反對的主張,亦無提出反證的可能性,其拘束力可以說是絕對的。

自認不但對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拘束力,也對法院發生拘束力。因為自認的結果使雙方當事人的主張趨於一致,法院即應以該一致的主張作為裁判的基礎,無需另行調查證據。也就是說自認的效力雖直接拘束為自認的當事人,也間接拘束法院。

自認的基本功能在於通過當事人對對方主張事實的承認,免除了當事人對主張事實的證明責任。這樣,原本必須進行的當事人舉證、法院調查證據、質證、認證等環節被簡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證明的環節和費用,縮短了訴訟的周期,降低了當事人和法院在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同時也提高了訴訟效率。

⑼ 簡述自認的構成要件為了卻

一、自認須具備以下要件:

1、自認必須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基於自認是否在法院審理過程中作出,可以將自認分為訴訟上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自認要具有法律約束力,必須是訴訟上的自認,其要求自認必須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包括開庭審理前的准備階段及開庭審理的過程。

訴訟外的自認不具有免除對方舉證責任的效力,其對法院也不發生訴訟中自認的效力,它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證據,對方當事人可以把訴訟外的自認作為證據來使用。

2、自認必須是當事人對事實的陳述。自認只能是對單純的案件事實的陳述,不包括由經驗法則或事實連鎖而為的判斷,以及權利或法律關系的主張。對法律判斷和經驗法則,即使雙方當事人的陳述相一致,也不能約束法院。

3、自認必須與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一致。自認人所承認的事實與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之間不存在矛盾,通常表現為自認人對對方主張的於已不利的事實的明示承認。

《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第八條第二項明確指出: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這樣就為自認的成立條件進行了有效的補充,即使一方當事人自認在前,對方當事人主張在後,即自認人先在程序中陳述了對自己不利的事實,而後對方當事人在程序中引用了該承認,只要雙方當事人主張一致,即可構成自認。

4、自認是一種於已不利的陳述。關於判斷「於已不利」的標准,有不同觀點。敗訴可能性說認為是否系不利的事實,應當從是否導致敗訴(全部敗訴或一部分敗訴)的可能性來考察。

而證明責任說將不利與證明的負擔聯系起來,所謂「不利的陳述」就是關於應由對方加以證明的事實的陳述,這樣一來,證明責任的分配就成了左右自認成立的前提條件,而證明責任分配的復雜必然使人們難以把握自認的成立要件。

因此,至於是否為不利益,因當根據客觀情況而定,自認者方面知悉與否,在所不問。中國有關自認的規定中,沒有涉及「於已不利」這一要件。

二、自認的效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自認對當事人的效力。對於作出自認的當事人而言,需要承擔因承認於已不利事實而帶來的法律後果,而且自認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銷,同時也不能提出與自認事實相反的主張。實際上自認也就成為證據的第五種類型——當事人的陳述。

對於對方當事人而言,自認則免除了其對該事實的舉證責任。因為,自已提出的對對方不利的事實已經得到了對方的承認,對於雙方當事人不存在爭議的事實,無需舉證

2、自認對法院的效力。自認的效力不僅約束當事人,而且對法院也有約束力。法院在作出判決時必須受到當事人自認事實的約束。

法院在適用法律時,應當以當事人自認的事實為基礎,法院沒有必要對雙方一致認定的事實的真實性進行審查,而且也不得作出與該自認事實相反的認定。自認對法院的效力不僅拘束一審法院,而且對二審法院也具有約束力。

法院在一審中以當事人承認的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決後,承認該事實的當事人在第二審中,不能在無正當理由時以證據推翻承認,二審法院仍然應當以一審承認事實為依據作出裁判。

(9)簡述自認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自認的效力在一般民事訴訟案件中極大,但在若乾性質特別的案件或者特別訴訟程序中,則受到限制。中國《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雖然對自認有所規定,但對自認的效力卻沒有詳盡規定,尤其是自認對法院的約束力沒有規定。

這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可以完全拋開當事人的自認而以其他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自認僅發生舉證責任轉移的後果,但因具有不可撤銷性,使自認的當事人無法為反對的主張,亦無提出反證的可能性,其拘束力可以說是絕對的。

自認不但對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拘束力,也對法院發生拘束力。因為自認的結果使雙方當事人的主張趨於一致,法院即應以該一致的主張作為裁判的基礎,無需另行調查證據。也就是說自認的效力雖直接拘束為自認的當事人,也間接拘束法院。

自認的基本功能在於通過當事人對對方主張事實的承認,免除了當事人對主張事實的證明責任。這樣,原本必須進行的當事人舉證、法院調查證據、質證、認證等環節被簡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證明的環節和費用,縮短了訴訟的周期,降低了當事人和法院在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同時也提高了訴訟效率。

熱點內容
國際法律責任的依據有 發布:2025-09-29 14:21:09 瀏覽:936
刑事訴訟法一審開庭程序違法 發布:2025-09-29 14:17:26 瀏覽:990
司法鑒定可訴 發布:2025-09-29 13:44:58 瀏覽:410
法治觀念核心 發布:2025-09-29 13:33:18 瀏覽:568
最高檢貫徹依法治國規定 發布:2025-09-29 13:28:59 瀏覽:266
王者戰隊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9 13:01:52 瀏覽:103
哈爾濱市燃煤污染防治條例 發布:2025-09-29 12:45:01 瀏覽:792
寧夏2016人口計生條例 發布:2025-09-29 12:04:49 瀏覽:447
道德經的企業 發布:2025-09-29 12:04:48 瀏覽:967
2016年經濟法基礎第一章 發布:2025-09-29 11:52:57 瀏覽: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