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給員工除名的法律效力
⑴ 關於企業除名職工是否能得到經濟補償
勞動者因曠工等抄過失,用人單位可以單方解除勞動合同,並且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十五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二十八條】用人單位依據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 (以上不包括第二十五條
⑵ 員工因違反公司規章制度被除名是否需要支付補償金
因員工違反公司規章制度解除勞動合同的,不必支付補償金。但違反公版司規章制權度要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員工達到」嚴重「程度,且規章制度要經過員工討論並明示的才有效,否則用人單位還是要支付補償的。
法律規定: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 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⑶ 被公司除名是什麼意思
除名
意思:意為除去名籍﹐取消原有身份。也用於作為組織內部剔除某成員這專一行為的描述。屬
簡介:
除名是指用人單位專門對無正當理由經常曠工,經批評教育無效,且曠工時間超過法定期限的職工,依法採取的一種強行解除勞動關系的行政處理措施。
《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第18條規定:職工無正當理由經常曠工,經批評教育無效,連續曠工時間超過15天,或者一年以內累計曠工時間超過30天的,企業有權予以除名。【該條例已被廢止,依據:1、《國務院關於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國務院第516號令2008年1月15日)2、《關於轉發國務院公布廢止的部分涉及勞動保障行政法規目錄的通知》(京勞社法發[2008]31號2008年2月18日)停止執行】。
⑷ 企業單位對員工除名處理,是否有時效性
企業對員工做除名處理的依據是《
企業職工獎懲條例
》,現在該條例已經廢止,本人認為對員工的處理應該依據勞動法和
勞動合同法
實施,則應該按照
解除勞動合同
處理,其時效應該從解除勞動合同之日起有效。
⑸ 《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廢止前發生的開除除名處理應當適用《企業職工獎懲條例》還是《勞動法》
1、《企業職工抄獎懲條例》已被1995年實施襲的《勞動法》,以及2008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替代,並於2008年被國務院令第 516 號廢止;
2、在《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廢止前發生的開除除名處理,《勞動法》實施後,應適用《勞動動》,因為條例是法規,勞動法是由全國人大公布法律,相對法規,屬於上位法,效力大於法規,上位法優於下位法;
3、法律依據:《國務院關於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國務院關於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為了更好地適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要求,國務院對截至2006年底現行行政法規共655件進行了全面清理。經過清理,國務院決定:
一、對主要內容被新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所代替的49件行政法規,予以廢止。(目錄見附件1)
二、對適用期已過或者調整對象已經消失,實際上已經失效的43件行政法規,宣布失效。(目錄見附件2)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附件:1.國務院決定廢止的行政法規目錄(49件)
2.國務院決定宣布失效的行政法規目錄(43件)
附件1:國務院決定廢止的行政法規目錄(49件)
序號:17
法規名稱:企業職工獎懲條例
公布機關及日期:1982年4月10日國務院公布
⑹ 用人單位(國企)要把職工除名,需經過什麼程序才能合法
現在除名已經沒有明確法律依據了,現在統一的名稱應該叫「企業單方解除勞動關系」,企業回單方解答除勞動關系首先需要符合單方解除勞動關系的條件,符合條件後的程序是:1、通知工會並徵求工會的意見;2、將解除通知書送達解除的職工。首先要求職工簽收,如果職工不簽收或不過來,應該按照招聘時留下的地址郵寄送達;仍無法送達,可以在當地報紙發公告送達;3、到勞動局辦理備案,撤銷社保等手續。
⑺ 企業處理員工還可以用開除\\除名嗎
提前解除合同關系,要區分責任看是否賠償的
⑻ 單位對員工予以除名或者開除,辭退等處理的條件是什麼,是否都需要出具相關文件
首先,單位開除員工,情形很多,具體參照以下法律條文:
《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九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四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第四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
(一)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
(二)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
(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
(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
但是,也有些情況單位是不能開除人員的,具體如下:
第四十二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
(一)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未進行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或者疑似職業病病人在診斷或者醫學觀察期間的;
(二)在本單位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並被確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
(四)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單位連續工作滿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⑼ 除名員工以公司名義在外簽訂的合同是否有效
關鍵是看他用什麼以公司名義對外簽訂合同。
如果空口白牙,公司當然可以不認。
但如果他手裡有公司的授權委託書或蓋章的書面合同,在合同相對人不知道他已無權簽訂合同的情況下,這種合同公司還是要對另外一方的合同相對人承擔責任的。當然,事後可以向該員工追究責任,甚至可能包括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