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古今法律知識

古今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2-24 07:59:57

Ⅰ 古今異義字

詞語概述
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即古今異義。
如:「太丘捨去」(《陳太丘與友期》)中的「去」,古義是「離開」,後來演變為「到某地去」。
這類詞語在閱讀文言文時要加以注意。
詞彙的發展,體現在實詞上,最顯著的就是詞義的古今變化。古今詞義的差別,因其演變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幾種:
編輯本段詞義擴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孟子》)中的「江」「河」與「淮」「漢」並列,指「長江」和「黃河」。「江」和「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現在擴大為用於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門豹治鄴》)的「好」,專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現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
編輯本段詞義縮小
如,「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屬,現在專指黃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製品,現代只把「一種鋪蓋屋頂的建築材料」稱為「瓦」。
編輯本段詞義轉移
有的詞古今詞義差別很大,詞義發生了轉移,即由表示甲事物變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現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獻身的人;「哭泣無涕,中心不戚」(《莊子》)中的「涕」指眼淚,現轉移為「鼻涕」了;再如,「聞」,本指聽見,是聽覺,現一般指「嗅覺」。
編輯本段感情色彩變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識淺陋,並沒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已變為貶義詞。
編輯本段名稱說法改變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稱呼,在現代漢語中已換成另一種說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或固定短語中還保留著。如成語「目不識丁」現在已改用「眼睛」一詞;「寡不敵眾」中的「寡」現在已改用「少」字。
編輯本段詞義弱化
如,「很」,古義是兇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現在表示的程度不怎麼高深。「怨」,古義表示仇恨、懷恨,現在表示埋怨、責備。
編輯本段詞義強化
如,「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懷恨。「誅」,最初只是責備之意,後來強化為「殺戮」的意思。
編輯本段古褒今貶
如,「爪牙」古時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屬於褒義,如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而現代漢語中的「爪牙」則是「比喻壞人的黨羽和幫凶」,為貶義。
如,「明哲保身」古時指通達事理,洞見時勢,善於避威就安,適應環境,是褒義詞,如《詩經·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現代漢語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堅持原則,只顧自己的處世態度,為貶義。
如,「渾渾噩噩」古時用來形容人渾厚嚴正,為褒義,如楊雄《法言·問神》:「虞夏之書渾渾爾,……周書噩噩爾。」句中的「渾渾」是「渾厚」的意思,「噩噩」是「嚴肅」的意思。現代漢語中則用來形容人渾濁無知,愚昧糊塗,為貶義。
如:「卑鄙」古義:地位低,見識淺。今義:品德低,含貶。例:《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編輯本段古貶今褒
如,「乖」古時指偏執,不馴順,為貶義,如《林黛玉進賈府》:「行為偏僻性乖張。」而現代漢語中則用來形容人聽話,安順。
如,「鍛煉」其本義為「冶煉」,古時多用來指玩弄法律,羅織罪名,對人進行誣陷,屬於貶義,如《後漢書·韋彪傳》:「忠孝之人持心近後,鍛煉之吏持心近薄。」而現代漢語中則指通過體育運動是身體強壯,培養勇敢機智的品德,或通過生產勞動和工作實踐來提高素質和能力,變成褒義詞了。
如,「潑辣」古時指兇悍,蠻橫不講理,為貶義,如《水滸傳》(第十二回):「(牛二)專在街上撒潑辣,行凶。」而現代漢語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義。
編輯本段名稱說法改變
如「市」古義:買。例:「願為市鞍馬」。
如「謝」古義:告誡(也有謝罪的解釋)。

Ⅱ 古今學習的比較

「讀書」 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一件關繫到個人以及家國命運的大事。自古以來人們就對「讀聖賢書」特別熱衷。因為在古人的思想意識中,讀書不僅可以長知識、明事理。而且「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古代先賢為了奉勸世人讀書,還曾創作過很多「勸學」詩文。荀子曾作《勸學》篇,告誡世人「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漢樂府」詩歌中也曾有:「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創作的《勸學詩》,歷經1300多年的滄桑歲月,依然可以激勵所有莘莘學子。「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一句句至理名言一聲聲來自古人的規勸,最終都匯成一句箴言「苦讀書,勤學習」。

古人學習苦與現代孩子課業重之比較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孩子們,有學不完的習上不完的課外班。很多兩三歲的幼兒,就已經開始擔負較重的課業。

筆者認為這的確是一種不可取的做法。學習本來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如果盲目地增加課業量,就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雖然古人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但是這裡面強調的「勤」與「苦」,其實指的是一種樂於學習的精神。

而不是一味的揠苗助長,因為在學習這件事上過猶不及,都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與效果,反之甚至會適得其反。

有很多家長在面對惰學的孩子時,經常會用古代人刻苦學習的例子去激勵他們。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頭懸梁」與「錐刺股」。 據《戰國策·秦策一》記載:「(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

而「頭懸梁」則記載於《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筆者認為這兩種古人刻苦學習的方法,並不適合生活於現代社會中的孩子。畢竟如此過激的刻苦精神只適合古代社會。

1.古代「科舉取仕」制度影響下的「苦」學之風

古人之所以會拿出如此狠勁去學習,只要是因為古代「科舉取仕」制度的影響。而在這種制度或思想的影響之下,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都多少帶有一點功利性。畢竟一旦進士及第就會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典故的根源。

還有一點就是古代社會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讀書機會。除了在「男尊女卑」思想影響之下的女性不能讀書之外,如果家境過於貧寒也無力支撐讀書所需要的費用。所以很多古代男性也因此而失去了讀書取仕的機會。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但是在實際推行的過程中,卻並未達到如期效果。但是卻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古代教育體系。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才是讀書人應有的品質。

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才是一個讀書人應該具有的學習態度;「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對讀書人的警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才是虛心向學的基本道德

所以當他們有機會學習的時候,就會拿出「頭懸梁」與「錐刺股」的精神,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而一旦進士及第之後就會擺脫貧困,同時個人以及家庭的社會地位也會火線上升。

當然筆者這樣說並不是為了強調,所有古代讀書人都是為了「功名利祿」。只是想強調一下古代人之所以,拼了命的讀書其中有一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自己與家人的命運。這其實也是儒家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實體現。

2.古人讀書是一種階級優越性的體現

古代人在封建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之下,會將讀書當做人生第一要義去推崇。這其實也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源頭。可以說上至統治者下至文化學者,都會不遺餘力的鼓勵人們讀書。

比如,宋朝時期的第三位帝宋真宗趙恆,就曾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勸學詩》。其中有幾句詩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也依然十分盛行。「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雖然這首《勸學詩》是以封建統治者的口吻創作的,並且也較為具有鮮明的功利傾向,但是卻一語道破古代人勤奮學習的真實目的。雖然也有如范仲淹一樣,憂國憂民的飽讀之士,並且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己任,但畢竟有這種思想的人少之又少。

古代讀書人的「十年寒窗苦」
1.古代讀書人的考試之殤

相信現代人根本無法體會古人所說的,十年寒窗苦讀到底是一種什麼感覺?在古代教育體系中,一個讀書人從剛開始接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書籍之時,再到能夠參加科舉考試,這中間需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

而且在古代人的觀念裡面,並不是每天學習或者讀書,就可以被稱之為「讀書人」。

因為在古代科舉考試流程中,只有通過「童生」考試的人,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否則只能稱得上是讀書愛好者。

在封建社會中科舉考試,是一個既繁瑣又森嚴的制度。畢竟是為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所以沒有人敢在這件事情上怠慢。根據規定童生考試三年兩考,也就是說如果第一次沒有考中,就需要再等一年半才能再次應考。

2.科目繁多層層選拔

通過「童生」考試的人被稱為「生員」,但並不是所有「生員」都是「秀才」。只有「生員」中的前幾名才能擁有「秀才」功名。然後還要繼續參加縣試、府試、院試,如果這「三科」考試全部通過,才有資格進行下一場的考試。

所以說古代科舉考試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古代讀書人之所以會對這種考試趨之若鶩,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考中之不僅可以光宗耀祖,而且還能成為封建統治秩序上游的參與者。這一刻「黃金屋,千鍾粟,顏如玉」皆收入囊中。

實際上有很多古代所謂的「讀書人」, 基本上都是在「進士考試」這個環節止步不前。因為在進士考試之前必須要經過層層考試篩選,才能有資格參加進士考試。但是這種考試也並不是考一次。

古代近進士考試中的四大「難點」,即「會試、復試、殿試、朝考」。無論哪一項考試落榜,都需要再等三年才能參加下一輪考試。這其實才是古代人「十年寒窗」的真正由來,一旦在考進士的時候屢試不第,那就等於十年工夫皆白費。

封建繼承者們的讀書「苦」旅
筆者以清朝為例介紹一下,封建社會中「皇子」們的讀書之苦。清朝入關之後統治者在漢臣們的建議下,開始學習漢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對「皇子」們的教育,更是以「嚴苛」而聞名。

可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皇子」們,應該都是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但是清朝的「皇子」相對來說卻比較悲催。他們在漢族老師們的要求下,也開始實行「九年教育」,當然與現代的「九年義務教育」並不是一回事兒。

1.清代皇子的讀書之「苦」

皇帝的兒子們年滿六歲就要開始「上學」,一直到十五歲左右才能畢業。在這期間他們不僅要嚴格遵守上課紀律,而且還要隨時接受皇帝老子的課業抽查。學習好的「皇子」可以得到封賞,反之就會受到相應的處罰,比如,降低或這減少他們的特殊待遇。

雖然按規定來講他們每天早上五點起床開始上課,但是卻需要提前1-2個小時進入教室。第一節課上「外語」,主要包括滿語、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最小六歲最大十幾歲的孩子,就要承受如此之多的課業壓力,是一件多麼痛苦又無奈的事情。

每天七點他們要上「漢文課」,在這之前並未有早餐供應。「漢文課」主要將「四書五經」以及國家歷史。大約九點左右才能休息一次然後吃第一頓飯。接下來就是「騎馬,射箭」兩門功課。最少需要3-4個小時,然後才能再休息一會。

2.古今讀書「苦」之真實對比

筆者認為從這一點來看,古人的學習經歷和課業負擔,要比現代的孩子負擔更重。因為無論是皇子還是普通人家,如果學習成績不達標還會受到體罰。打手板只是最常規的體罰方法之一,罰站、罰跪甚至不給飯吃都是常有之事。

還有一點就是清朝「皇子」們並沒有節假日,除了皇帝生日或自己生日,可以分別休息一天之外,就算是春節當天也只能是早放學一會。其他時間幾乎都在不斷循環這一學習方式。從這一點來看古人學習壓力要明顯比現代人更大。

所以說現代的孩子雖然壓力也很大,但最起碼還有休息時間。同時,讀書也並不被當做人生唯一希望。而古代的讀書人之所以會拚命讀書,除了與古代社會必然的階級局限性有關系之外,其實還與讀書本該為「苦」事的思想息息相關。

結 語
「書」自從問世以來就被廣大讀書人當做一種「工具」。雖然筆者這樣說未必確切,但是從古代的「唯有讀書高」,以及「科舉取仕」考試制度來看。「書」對於古人來說就是一塊敲門磚,運用得到即可飛黃騰達,甚至還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而對於現代社會中的人來說,讀書是一種品味與修養的象徵。即使是對於正在上學的孩子們來說,「讀書」也已經逐漸失去了功利味道。

因為對於孩子們來說,讀書有的時候雖然很苦,但卻是一種可以增長個人學識與見識的必然途徑。

因為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如果沒有知識就很可能變成「文盲」。不僅無法融入社會甚至還會被時代遺忘。所以筆者認為古人讀書雖刻苦,但卻具有一定目的性;而生活於現代社會中的孩子們讀書,其實只是增加個人「屬性」或「附加值」。

Ⅲ 什麼是法律(詳細說明)

第一節 多重視角的法律觀
站在不同的角度,人們對「法律是什麼」的理解和認識是多種多樣的。古今中外,人們對法律多角度的觀察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法律觀。
一、立法者立場的法律觀
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1)命令說。這一理論始於法國人博丹。博丹創立了主權學說,為法律命令說奠定了理論基礎。自然法學派代表人物霍布斯認為,法律「對於每一個臣民說來就是國家以語言、文字或其他充分的意志表示命令他用來區別是非的法規。」功利主義法學的邊沁說,法律是國家行使權利處罰犯罪的恐嚇性命令。分析法學派的奧斯丁則將法律當成主權者的命令,「法律是一種要求個人或群體必須這樣或那樣的命令……法律和其他命令被認為是優勢者宣布的,而且約束或責成劣勢者。」奧氏還用命令、義務和權利三個術語來解釋法律的概念。(2)權力(強制)說,即將法律作為權力或強制的表現。如中國古代法家商鞅:「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韓非說:「法者,編著於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也。」(3)意志論。古代社會人們認為法自神或上帝出,法乃神意的體現。近代以來,法律往往被認為是人(立法者)意志的體現。如自然法學派盧梭認為,法律是社會契約的產物,在簽定社會契約時,人們讓渡全部自然權利,交給主權者群體。而人民主權就意味著執行公意,公意的所有表現形式是經由多數決策的方式達致的。因此,法律即公意的體現。(4)規則(規范)說。如中國古代管子說:「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清末法學家沈家本說:「法者,天下之程式,萬事之儀表」。中世紀西方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說:「法是人們賴以導致某些行動和不作其他一切行動的行為准則或尺度。」現代西方分析實證法學派更是明確將法律當作規則或規范。如純粹法學派凱爾森認為法律是人們行為的強制性規范秩序。英國新分析法學派哈特認為法律是主要規則和次要規則的結合。主要規則設制義務,次要規則規定權利。
二、司法者立場的法律觀
跟立法者立場的法律觀適成對照的是司法者立場的法律觀。這種法律觀流行於具有判例法傳統的英美法系國家。正如著名的比較法學家勒內·達維德所說:「英國法基本上是一種判例法(case law);它的規范基本上應到英國各高級法院所做判決的判決理由(ratio decidendi)中去尋找」,相應地,「英國的legal rule是針對具體案件的,是在審理這個案件時為了解決這個案件而提出來的。」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司法者立場的法律觀在英美國家一直占據支配地位。以致英國法學家邊沁試圖改革英國法制,但收效甚微。司法者視角的法律觀,擇其要者如美國大法官霍姆斯所說:「我所說的法律,是指法院事實上將做什麼的預言,而絕不是其他什麼空話。」美國法學家格雷說:「法只是指法院在其判決中所規定的東西,法規、判例、專家意見、習慣和道德只是法的淵源。當法院做出判決時,真正的法才被創造出來。」這種法律觀深深地影響了後來美國的現實主義法學。以致於法律徑直被視為法院所做的判決。如美國法學家盧埃林說:「法不是本本上的官方律令,法存在於官員或平民的實際活動中,特別是存在於法官的審判活動中。官員關於爭端所做的就是法律。法學家弗蘭克說:「就任何具體情況而言,法或者是實際的法,即關於這一情況的一個過去的判決;或者是大概的法,即關於一個未來判決的預測。」當今美國著名法學家德沃金也持司法視角的法律觀。德氏認為法律具有解釋性質,法律在解釋中得以完成。法律是一種闡釋性概念。由於西方國家所謂的法律解釋純然是一種司法活動,並不存在像我們國家那樣的立法解釋。因此德沃金的法律觀是一種典型的司法視角的觀點。
三、社會學視角的法律觀
社會法學派的出現,是二十世紀西方法學領域最重大的事件。這給法律的概念又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觀察視角。社會法學將科學方法運用於法學,主張將法律置於社會當中,通過法律在社會中的實際運作,結合法律與社會事實的關系來認識和理解法律。社會法學側重從法的社會基礎、社會作用及具體效果諸方面來界定法律的概念。這對西方傳統的法律觀構成一種嚴峻的智識挑戰。如美國法學家龐德認為,法律是一項「社會工程」,是依照在司法和行政過程中運用權威律令來實施的高度專門化的社會控制形式。目的在於以最小限度的犧牲盡可能滿足全人類的需要。由此龐德還進一步分析了法律的結構,提出了律令-技術-理想這一法的模式理論。奧地利法學家埃利希明確主張法律發展的重心在社會本身而不在國家。因此他反對傳統的法律的概念,第一,法律由國家所創立;第二,法律是法院或其他審判機關判決的基礎;第三,法律強制是判決發生效力的基礎。埃利希進而把法律區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家制定的法律;另一類是社會秩序本身。法律作為社會秩序本身,埃利希稱之為「活法」。埃利希認為法律是國家制定的這種傳統的法律概念實際上只不過是法律的一小部分。因而他強調對「活法」的研究。美國現實主義法學派盧埃林曾依照龐德關於「書本上的法律(law in book)」和「行動中的法律(law in action)」之分的觀點,區分了「紙面規則」和「實在規則」。並認為真正的法是後者,因此提出「官員們關於爭端做出的就是法」。德國法學家赫克等為代表的利益法學認為,法律起源於利益的沖突、矛盾和斗爭。法律規范構成於立法者為解決種種利益沖突而制定的原則或原理。在司法裁判中,法官必須確定立法者通過特定的法律規則所旨在保護的利益。當今美國行為主義法學派布萊克認為:「法律存在於可以觀察到的行為中,而非存在於規則中」。當今西方法人類學家還提出法律是一種「地方性知識」。這種法律觀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影響到我國法學界,表現為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的理論探討。
四、倫理學意義上的法律觀
法律、道德與宗教是人類社會控制的三種主要手段。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在法哲學層面上表現為應然法(自然法)與實在法(制定法)的關系。這也是長期以來西方法學史上一個基本問題。從倫理學視角去看待法律,在西方有久遠的歷史淵源。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即認為法律「應該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進於正義和善德的制度。」羅馬法學家傑爾蘇將法定義為「善良和公正的藝術」。中世紀神學家阿奎那則認為,暴戾的法律既然不以健全的論斷為依據,嚴格地和真正地說來就根本不是法律,而毋寧可說是法律的一種濫用。所以法律是否有效,取決於它的正義性。17、18世紀古典自然法學家認為,自然法是人的理性的體現,是正義的體現。自然法先於並高於實在法而存在,國家制定的實在法必須符合自然法才是真正的法。因而法律是正當理性的命令。可見自然法學派的法律觀從本質上乃是一些道德標准和要求。而德國古典法哲學強調法與自由的內在聯系。法是作為理念的自由,是普遍的自由法則。20世紀新自然法學派依然堅持法律與道德不可分離,法律具有道德性。因此納粹德國制定的違反人道的法律根本就不是法。總之,倫理學視角的法律觀貫穿於整個西方法學史。這表現為西方自然法與實在法二元論法的獨特思維模式。這也是造成法(主觀法)與法律(客觀法)相區分、法與自由、正義與權利密不可分的內在原因。與此相反,西方分析法學堅持法律和道德相分離,主張「惡法亦法」,而將「作為正義的法」等同於「作為立法者意志的法律」。進而從本質上,跟自然法學相反,將法律歸結為人的意志的體現。在西方法理學中,理性論與意志論構成兩種相對立的法律觀。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也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話題。但是它所討論的主題與西方不同,它並不側重於法律和道德在本體意義上的關聯,而注重於二者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和地位。中國古代的儒法之爭只是法律和道德那一種更加適合於作為統治的工具。儒家的主張最終占據上風。倫理法構成儒家法律思想的基本精髓,德禮優於刑政。由此中國古代法從屬於禮。不僅法律的制定受倫理原則的支配,而且司法裁判也滲透者德禮的理念。這造成中國古代法律缺乏獨立的品格,淪為君主意志的統治工具。因此,中國古代法是一種典型的「倫理法」。
第二節 法律的基本特徵與法律思維方式
一、法律的基本特徵
長期以來,法理學界通常把法律的基本特徵表述為:法律作為不同於道德、宗教等其他社會現象的社會規范,具有規范性、國家意志性、以權利和義務為基本內容和強制性等屬性。這種觀點的根據有二:一是從法律概念層面上,上述法律特徵的出發點與運作中心是國家和政府;二是從法律運行層面上,上述法律特徵的界定暗含著一種自上而下的法律運行模式。上述歸納的缺陷在於,將觀察對象局限於國家法。這是一種立法視角的法律觀的產物。盡管這種觀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律的屬性,但是它僅僅是從一種角度所作的歸納,而忽略了其他的角度和方面。跟現代法治相對應的法律的基本特徵在於:
第一,法律作為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具有普遍性、確定性、客觀性等規范屬性。
社會規范的種類很多。包括道德規范、宗教規范、風俗禮儀、規章紀律和鄉規民約等。法律只不過是社會規范中的一種。將法律與其他社會規范相區別的地方在於,法律是通過對人的行為的規范作用來調整社會關系,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因而法律並不涉入對人的思想的調整。而道德規范是通過思想控制來規范社會關系,習慣是通過社會思想觀念來調整社會關系。馬克思說:「對於法律來說,除了我的行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對象。」因而法律是經由規范和調整人的行為而發生作用的。
法律作為調整行為的社會規范,具有規范性。這具體表現為:(1)普遍性。不同於那種個別性調整,法律本身即預設了規則(規范)的存在,而規范(norm)這一術語源出於拉丁文norma一詞,它意指規則、標准或尺度。所以法律具有一般性、抽象性、概括性。它針對的是不特定的人或事,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因而可以反復加以適用。從法律效力層面上,法律表現為在時間、空間、對人及對事等方面具有普遍約束力。從深層次上看,這種反復適用和普遍被遵守的法律具有內在普適的道德性。這也是西方法律往往跟公平、正義、權利等相聯系的重要原因。法律的這種普遍性甚至超越國家和民族的界限。當今法律移植和法律全球化、統一化之所以可能,即在於此。(2)確定性。法律是對以往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確認,並以法律規則為主要構成要素。而法律規則又具有較高的明確性、具體性和確定性。在此意義上,法律是社會中一種較為保守的力量。司法過程端賴於法律規則那種嚴格的形式邏輯進行法律推理,由此保證裁判結果的確定性。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廣泛的立法活動和法學研究中實證分析法學的興起都促使人們對法律確定性的追求。法律的確定性構成現代法治的重要基礎之一。(3)客觀性、合理性。現代法治的另一根基在於法律是接受理性指導、符合一定理性原則和社會規律的規則,具有消除和限制人的恣意行為的功能,因而現代法律具有一定的客觀屬性。德國著名的思想家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生產和發展要求法律可以理性地算計,西方法律由此表現為一種形式合理性。法律的功能即在於建立和保持一種能夠大致確定的行為預期,從而便利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交往。法律的客觀性和合理性即源於人們行為關系中的合目的性、可預期性,由此限制和消除人類行為的盲目性、無意識和非理性。在司法過程中,法律的客觀性具體表現為法律解釋的客觀性,表現為對法律解釋唯一正確解釋的探求。現代法治理論之根基端在於此。因為法治乃規則之治,是用客觀的外部規則限制人的主觀恣意。
第二,法律是出自於國家並植根於社會基礎上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社會規范。
這是從法律的本體來源進行的界定。法社會學與法人類學研究表明,法律是多元的,既來自於國家,也出自於社會。就前者而言,法律通常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行為規范。有人認為,制定、認可和解釋是法律創制的三種主要方式。這一觀點值得商榷。法律解釋本來是一種典型的司法活動,應該歸屬於司法的范疇。但是將法律等同於立法的法律觀在我國極為盛行,而立法概念的外延往往又被擴及容納解釋法律。這是上述觀點的內在邏輯。事實上,法律創制的主要方式是國家制定和認可。制定是通過立法活動產生法律規范,而認可則是國家對既有社會規則予以承認並賦予其法律效力。這通常通過下列方式進行認可:一是賦予某些道德、宗教、風俗習慣和禮儀等社會規范以法律效力;二是承認、簽定或加入國際條約,認可國際法規范使之在國內產生法律拘束力;三是在具體案件中通過司法裁判形成某種規則和原則並使之具有法律約束力。法律解釋不是法律創制的方式。
第三,法律具有功能上的強制性和本體上的正當性。
強制性是之將強權、壓制、強迫和制裁作為法律的標志和特徵。在近代民族國家興起的歷史過程中,隨著國家在立法、司法活動中地位的提高甚至於達到壟斷,法律的強制觀念漸趨凸顯。這一觀念在西方法學史上經歷了由法國人博丹到英國的霍布斯最終到分析法學派奧斯丁的學說發展。強制論建立在人性惡的基礎上。在法律基本模式上,視法律為主權者的命令。在權利和權力關系中,視統治者權力至上。自20世紀以來,西方法理學各派不約而同表現出淡化乃至消解傳統的強制性觀念,即在承認某些境遇中法律的實施有賴於「強制力」作為後盾,但取消「強制力」在法律概念理論中基本特徵的地位。這標志著當今西方法理學在法律概念本體論層面上的變革。
第四,法律是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規范。
20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法學界明確將權利和義務概括為法學的基本范疇。權利和義務確實是表徵法律進而使之區別於道德、宗教、習慣和紀律等其他社會調控方式的決定性因素。權利和義務構成了法律的基本內容,貫穿於法律的一切部門,貫穿於法律運行的全部過程,並且全面表徵和體現法律的價值。在西方法學史上,法律與權利有十分久遠的歷史文化淵源。拉丁文jus同時具有權利、法律和正當幾種含義。主體法律上的權利往往稱為主觀法(權利)。從法哲學上,當法律規則設定權利和義務時,亦即當法律用於表示立法者意志時,法律規則所設定的行為體現出的不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立法者「意志」。在這里,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規則所表達的是:某個人「應當」以一定方式行為而不意味著任何人真正「要」他那樣行為。從此意義上,法律屬於「應然」的范疇,而不屬於「實然」的范疇。建立在這種理論基礎上的實證主義法學中,權利和義務具有法定性和可量化性。法律通過規則或規范以授權、命令或禁止的形式規定權利和義務,調整人們的行為,進而調節一定的社會關系。當然,按照唯物論,一切社會關系的背後無不包含某種利益。法律調整社會關系正是將各種社會關系所體現的社會利益,以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形式固定下來。這是從法律作為社會利益關系的調整機制進一步派生出的特徵。
二、法律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徵
在對法律的概念有個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再來探討法律人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對於以法學為業的學生而言,培養和形成專業法律思維是今後從事法律職業的關鍵一環。
所謂法律思維,是指在長期的法律實踐中形成的,通過專門的法律語言(法言法語)進行分析、判斷、推理、論證和解釋等活動的一種職業過程。而法律思維方式就是運用法律思維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定式和思維習慣。在人類長期頻繁、反復的法律職業活動中逐漸會形成特定的思維,這種思維一旦形成,便保持和延續下去,並以特有的思維定式依附於法律共同體。因此法律思維方式伴隨著法律的職業化而出現,同時也是法律職業成熟的標志。日本學者田中成明將法律思維方式的特徵概括為教義學的性質、過去導向性、個別性、結論的一刀兩斷性及其推論的原理性、統一性、類型性和一般性。季衛東先生將其概括為:一切依法辦事的衛道精神、「兼聽則明」的長處和以三斷論推理為基礎這三個方面。還有學者認為法律思維是一種重形式正義、重程序、重形式意義的合法性思維。總結各種觀點,法律思維方式具有如下特徵:
首先,法律思維方式是一種規范性思維方式,即把一切社會問題都盡量按照普遍性的形式規則和法律程序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來調處。法律思維方式是一種運用法律語言進行觀察、思考和判斷的活動。法律語言不同於一般大眾語言,它具有一套獨特的概念和術語,即法言法語。一般說來,法律語言用詞較為准確、表達力求平實、簡練和明了。語詞運用注重規范和統一,強調語義的相對穩定性。如果一個社會崇尚法治,那麼法律語言就會成為廣受推崇的語言,幾乎可以成為普通語言。托克維爾說美國幾乎所有的政治問題都遲早要變成法律問題。當今中國法治建設就應當培育法治的公共話語,讓全社會接受法治觀念、意識、精神及思維邏輯。確立法律至上和權威性的觀念。法律家首先應當能夠運用法律語言進行思考、表達和處理問題。
其次,法律思維方式是一種程序化的思維方式。法律活動並不單純以實體公正為唯一目標。而且追求程序正義或形式正義。對某些疑難案件來說,「實體公正總是招致無窮無盡的爭論」。因而法治只能維護有限度的正義。而程序是一種相對自治的、在國家設定的嚴格制度的空間里進行運作。正如季衛東所說:「法的推論是實踐性議論的高度制度化和形式化的特殊類型。法的推論是在一定的組織、制度和程序里進行的,必須嚴格遵守證據和辯論的規則;其論證技術也經過特殊的訓練,側重於尋求公平而合理的決定的適當理由。」這一點從根本上來自於法律活動(特別是司法活動)的性質即被動性、中立性、公正性、公開性和裁斷性等。因此,程序化的思維也是實現法官忠誠於法律的重要一維。正是在程序化和制度化的空間里,法律的客觀性的理性價值才得到充分的體現,恣意因素得以擯除到最小化。
再次,法律思維方式遵循一套嚴格縝密的邏輯。思維均是按照一定的邏輯和規律進行的。法律家的思維方式一般來講是堅持三段論推理方法。解釋學上使用的一個基本概念是subsumption即涵攝或歸攝,指將待決案件事實置諸法律規范構成要件之下,以獲得特定結論的一種邏輯思維過程。亦即將法律規范適用於具體案件以獲得判決的過程。由此將法律規范與事實、普遍與特殊、過去與將來的縫隙織補起來。因此法律思維專業邏輯不同於其他政治思維、道德思維及大眾思維的邏輯。法律思維邏輯在嚴格的制度和程序空間里表現出高超的形式理性與技術理性。現代法治理念的精髓即在於此。相比之下,其他思維邏輯具有明顯的情緒化和情感性趨向。
最後,法律思維方式所追求的結論只能是盡可能的令人接受,而不可能達到絕對必然的「真」。因此注重對做出的決定出具正當化的理由以保證言之有理、持之有據、令人信服。在審判活動中這表現為確定性和單一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用來判斷事實只能做出是或否的判斷,而不能做非此即彼的判斷。在陳述許多問題時,只作客觀描述而不帶價值評判。法律家只能根據符合設定的程序構件的當事人的主張和舉證重構案件的事實。不能大膽設想而只能小心求證。在此基礎上做出決斷。並且做出的結論是明朗的、非此即彼的,而不能是「和稀泥」、「各打五十」,盡管有時候其妥當與否還有待探討。法律思維不同於政治和行政思維,後者具有「權衡」、「妥協」的特點。正因如此,法律思維方式要求具備一套高超的證據學和法律解釋學的原理和技術,在司法過程中要求法官給出充分的判決理由。
三、法學教育與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
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是法學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正如柯克所說:法律是一門藝術,一個人只有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獲得對它的認知。無獨有偶,美國法官波斯納亦將法律作為一種實踐理性,他認為實踐理性是一個「雜貨袋」,其中包括軼事、內省、想像、常識、移情、非難動機、說話者的權威性、隱喻、類比等等。總之,這是一門職業性很強的活動。但是中國歷來沒有形成真正的法律家,法官從未形成一種專門的職業。歷來的傳統是「縣令兼理司法」,法官與行政官員身份合一。現今中國司法依然被嚴重行政化。法院往往被視為體系嚴密的官僚機構的一部分。司法的職業化程度與專業化程度甚低。具有成熟的法律思維方式的真正法律家職業共同體尚未形成。
培育中國的法律家階層,無疑是實現法治的重要一環。這不僅需要科學地對待法律家,給予其更多的理解與尊重,為形成中的法律職業共同體營造健康的社會環境。更重要的是,這也對中國法學

Ⅳ 運用相關法律知識撰寫觀後感400字

12月4日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觀看了 CCTV_12的法制節目,我們全家都被那些為 維護國家法律的英雄們所震撼.他們身在祖 國的大江南北,做著平凡的工作,用靈魂深 處的善良感動著社會,我知道那是責任.
有法天下和.
因為法律,一隻鋼筆承載的是幾十年的公正 審判;
因為法律,一盞油燈照耀的是幾十年的漫漫 長路;
因為法律,一個救生圈托起的是如花般的年 輕生命.
如同隨風飄搖的風箏,看到的是他明晃晃的 招搖,終需要那一根細繩的牽制.法律亦如 此,約束是為了飛的更高,貫穿古今,歷史 是最好的證明,同時歷史是讓人銘記的.德 國著名法學家耶林在其著作《羅馬的精神》 書中說:「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 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 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 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 縮小了影響,惟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 的征服.」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在歷史看來 不過是一番嘆息揚起的塵埃罷了.歷史一路 走來,百年歸塵,法律的永恆貫穿其中,這 種無形的力量-法制的力量,是多麼令人動 容.
法制,顧名思義,有法才能制.而「法」其實 是無形的,它就在我們身邊.它是一份責 任.責任不是甜美的字眼,他有岩石般的冷 峻.它背負在我們的身上,如影隨行.有了 責任,我們就可以循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你說他是薔薇路也好,你說他是荊棘路也 好,我們一定要肩負責任一直走下去.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現在是法制社會,每 個人都要有責任感,一個人的責任感在於他 自己對社會和國家所負責的認識、情感和信 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履行義務的態 度.
法治社會中我們應當有法制人生,應當由法 制意識,更應當珍愛生命.當生命的陽光照 向你時,你便是最富有的人,因為生命寶 貴.你必須有意識,不做違法的事情,能具 有一定的正義感,能明辨是非,能珍愛生 命,能提高生命防範意識.
重視法制,就是重視安全,就是重視自己,就是重視親人,就是珍愛生命,就是對社 會,對國家有著一份自己的責任感.
沉澱著痛與感動,沉澱著愛與責任,沉澱著 法律的庄嚴與神聖,讓無私的正義的法制之 花開遍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相信我們的生活 有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要充分而全面地構建一個法治社會,首先要 從每個人、每一件小事上做起,才能團結一 心、眾志成城,最後事半功倍.一個和諧美 好的社會,要做到國泰民安,才能強盛興 旺.而國泰民安,也並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 情.雖說,現當今的社會沒有槍聲,沒有戰 亂,但是我們總能從各個細節中感受到有些 人行為的污穢,靈魂的骯臟,這本是與「法治 社會」的醒目標題所相排斥的,如果不杜絕這 一現象,讓犯罪者無法醒悟,或風華正茂的 青年又走上絕望的不歸路,那麼無疑,「構建 法治社會」將永遠成為一句空話,一句只能付 諸東流、而無法兌現的空話.
於是,我們也深深領悟到期間的意義之大,責任之重.同樣,這也需要每個人身體力 行,把那些犯罪者從絕望的谷底拉回現實,邁向美好.作為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除了要學好文化知識,全面發展,更重要的 是竭盡所能,為這個社會作出一絲小小的貢 獻.
雖然我們力量微薄,但是只要有汗水的付 出,就會有歡欣的回報.我是這樣做的,希 望可以和大家共勉,以追求更大的進步:每天 清晨,當我們邁著輕快的步伐,走進那個充 滿歡聲笑語的校園,我會忙不迭地向夥伴們 提醒幾句:「看到紙屑我們一定要把它撿起,丟進垃圾箱.「記得要打掃小崗位,保持校園 整潔.
我明白,這些並不僅僅是一個小小的舉動,一個小小的意識,它更體現了人們心中強烈 的環保觀念,還帶動著整個社會的和諧發 展.每天上課,我會提醒自己要努力學習,只有好好學習,全面發展,長大之後才會成 為國家之棟梁 ...展開全部> ,民族之驕傲,更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帶頭作用,為人民的 幸福穩定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每到假日,我會焦灼地打開電腦,不是為了 休閑娛樂,而是希望能由我在鍵盤上的敲 擊,來為網民們宣傳一些有關法治的信息,讓他們時刻記得:自己作為這個社會的一份 子,肩上擔負著神聖的使命,同樣也為不法 分子以及處在正義與邪惡徘徊點的朋友,敲 響警鍾……
其次,要消除人們「萬事為己」的錯誤觀念,避免有些人走向極端,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 事.培養國民 「無私奉獻」、「勤勞朴實」的品 質,多舉辦有意義的群體活動,並分設一些 獎項,讓大家有更強的動力來全面構建法治 社會.並且,在實踐中有突出表現的要給予 嘉獎,讓他成為一個榜樣,希望每個人都來 效仿,甚至是超越.
之後,強化人們的法制觀念,建設一個現代 化的法制社會,否則,人們的言語和表情就 只能永遠書寫「無知」二字.每個人都像我一 樣,多了解法律知識,開闊視野.同樣也要 在了解法制信息的同時,多閱讀書籍,因為 書是無價的的,它的璀璨,超過了冬日最絢 麗的那道光芒;它的深度,遠遠超過了人們想 象中的疊加!讓大家不斷地充實自己,磨練 自己,最終才能升華自己,提高自己.只要人人都行動起來,終有一天,「構建法治 社會」的諾言會用我們每個人的雙手來實現這 個理想化的世界

Ⅳ 法律制度是人類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是兩個歷史片段,試透過現象發現過去時代的特性,從而解讀發生在不同


(1)《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1分)法律條文比較明晰,審判、量刑都有法可依,(1分)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1分)
(2)不能完全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1分)如「禁止貴族與平民通婚」就是明顯的不平等。(也可以舉其他例證)(1分)
(3)分權與制衡的原則。(2分)
(4)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1分)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它保障了美國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1分)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分)

Ⅵ 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指古代與現代詞義不同。如「兵」,古義指「武器」;今義指「士兵」。再如「走」,古義指「跑」。

Ⅶ 法律制度是人類文明的重大成果,是幾千年來文明沉澱的精華,從古至今,法律制度的發展完善,也是人類文明


(1)《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成文法發展史起點,在後世漫長的歲月中,它內雖經過多次修訂,容便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平民的利益,限制貴族的專橫,打破了他們對法律知識的壟斷,但平民並不能真正享有與貴族平等的權利。(4分)
(2)三權分立、制約與平衡的原則。
是近代人類文明歷史的一個巨大進步,成為人類探索民主政治、扼制專制的重要思想准則和運行機制。(3分)
(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它的頒布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3分)
(4)人民民主化的程度不斷提高,使國家決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學化。(2分)

Ⅷ 中國古今記年法

古代最早的紀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紀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數計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漢武帝時開始用年號紀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這兩種紀年法是古代學者所用的傳統紀年法。戰國時代,占星家還根據天象紀年,有所謂歲星紀年法、太歲紀年法。後世還有干支紀年法。下面分別敘述。

a. 歲星紀年法

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由西向東命名為星紀、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認為歲星(木星)由西向東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一次星次。假如某年歲運行到星紀范圍,這一年就記為「歲在星紀」,第二年歲運星運行到玄枵范圍,就紀為「歲在玄枵」,其餘由此類推,十二年周而復始。《左傳》襄公三十年裡有「歲在降婁」,《國語·晉語四》有「君之行也,歲在大火」,就是用歲星紀年的例子。

事實上歲星並不是12年繞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動的范圍比一個星次稍微多一點,漸積至86年,便會多走一個星次,這種情況叫「超辰」

b.太歲紀年法

古人有所謂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東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其安排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對照如下表:

十二次 十二辰
1.星紀 丑
2.玄枵 子
3.諏訾 亥
4.降婁 戌
5.大梁 酉
6.實沈 申
7.鶉首 未
8.鶉火 午
9.鶉尾 巳
10.壽星 辰
11.大火 卯
12.析木 寅

歲星由西向東的運行,和人們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歲星紀年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起來很不方便。為此,古代的天文學家便設想出一個假歲星叫「太歲」,讓它和真歲星「背道而馳,這樣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順序相一致,並用它來紀年。太歲是《漢書·天文志》的叫法,《史記·天官書》叫歲陰,《淮南子·天文訓》叫太陰。根據《漢書·天文志》記載的戰國時天象記錄,某年歲星在星紀,太歲便運行到析木(寅),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寅」,第二年歲星運行到玄枵,太歲便運行到大火(卯),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卯」

此外古人還為「太歲在寅」、「太歲在卯」等12個年份取了專門名稱,如攝提格、單閼等,對應如下表:

太歲年名 太歲位置 歲星位置
攝提格 寅(析木) 星紀(丑)
單閼 卯(大火) 玄枵(子)
執徐 辰(壽星) 諏訾(亥)
大荒落 巳(鶉尾) 降婁(戌)
敦牂 午(鶉火) 大梁(酉)
協洽 未(鶉首) 實沈(申)
涒灘 申(實沈) 鶉首(未)
作噩 酉(大梁) 鶉火(午)
閹茂 戌(降婁) 鶉尾(巳)
大淵獻 亥(諏訾) 壽星(辰)
困敦 子(玄枵) 大火(卯)
赤奮若 丑(星紀) 析木(寅)

單閼音chan2 yan1, 執徐音2 chu2 牂音zang1 涒音tun1

屈原《離騷》中有「攝提貞於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一般認為這里的攝提是太歲年名里的攝提格,孟陬指夏歷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所以屈原正好生於「寅年寅月寅日」。

但要注意,這里的寅年不是干支紀年裡的「寅」年,而是指太歲在寅(析木)之年。

大概在西漢年間,歷法家又取了閼逢、旃蒙等十外名稱,叫做歲陽,依次和上述十二個太歲年名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相同,組成六十個年名,以閼逢攝提格為第一年,旃蒙單閼為第二年。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紀年法自西漢太初元年就開始使用了。

《爾雅》記載十個歲陽和十干對應,列表如下:

歲陽 十干
閼逢 甲
旃蒙 乙
柔兆 丙
強圉 丁
著雍 戊
屠維 己
上章 庚
重光 辛
玄黓 壬
昭陽 癸

旃音zhan1 黓音yi4

太歲與十二辰的對應如下:

太歲年名 十二辰
攝提格 寅
單閼 卯
執徐 辰
大荒落 巳
敦牂 午
協洽 未
涒灘 申
作噩 酉
閹茂 戌
大淵獻 亥
困敦 子
赤奮若 丑

有時這些年名可用干支來表示,閼逢攝提格為甲寅年,旃蒙單閼為已卯年。創制這些名字是為了表示歲星逐年所在方位的,但後來發現歲星並不是每年整走一個星次,所以就廢而不用,而改用干支紀年了。但後人還有用這些古年名的,是根據當年的干支來對照的,已經失去了這些年名的本來意義了。如司馬光《資治通鑒》176卷《陳紀》十下註:「起閼蒙執徐,盡著雍涒灘,凡五年」,這是說從甲辰到戊申共五年。

c.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以六十甲子周而復始,據說最早應用於西漢,到了東漢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干支紀年,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有些史書記載西漢以前的干支紀年,是後人推算出來的。

Ⅸ 對於古文中的古今異義有什麼規律可循 並舉出例子 謝了、、、、

如:「太丘捨去」中的「去」,古義是「離開」,後來演變為「到某地去」。
這類詞語在閱讀文言文時要加以注意。
詞彙的發展,體現在實詞上,最顯著的就是詞義的古今變化。古今詞義的差別,因其演變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幾種:詞義擴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孟子》)中的「江」「河」與「淮」「漢」並列,指「長江」和「黃河」。「江」和「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現在擴大為用於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門豹治鄴》)的「好」,專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現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
詞義縮小如,「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屬,現在專指黃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製品,現代只把「一種鋪蓋屋頂的建築材料」稱為「瓦」。
詞義轉移有的詞古今詞義差別很大,詞義發生了轉移,即由表示甲事物變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現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獻身的人;「哭泣無涕,中心不戚」(《莊子》)中的「涕」指眼淚,現轉移為「鼻涕」了;再如,「聞」,本指聽見,是聽覺,現一般指「嗅覺」。
感情色彩變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識淺陋,並沒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已變為貶義詞。
名稱說法改變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稱呼,在現代漢語中已換成另一種說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或固定短語中還保留著。如成語「目不識丁」現在已改用「眼睛」一詞;「寡不敵眾」中的「寡」現在已改用「少」字。
詞義強化如,「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懷恨。「誅」,最初只是責備之意,後來強化為「殺戮」的意思。
古褒今貶如,「爪牙」古時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屬於褒義,如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而現代漢語中的「爪牙」則是「比喻壞人的黨羽和幫凶」,為貶義。
如,「明哲保身」古時指通達事理,洞見時勢,善於避威就安,適應環境,是褒義詞,如《詩經·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現代漢語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堅持原則,只顧自己的處世態度,為貶義。
如,「渾渾噩噩」古時用來形容人渾厚嚴正,為褒義,如楊雄《法言·問神》:「虞夏之書渾渾爾,……周書噩噩爾。」句中的「渾渾」是「渾厚」的意思,「噩噩」是「嚴肅」的意思。現代漢語中則用來形容人渾濁無知,愚昧糊塗,為貶義。
如:「卑鄙」古義:地位低,見識淺。今義:品德低,含貶。例:《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古貶今褒如,「乖」古時指偏執,不馴順,為貶義,如《林黛玉進賈府》:「行為偏僻性乖張。」而現代漢語中則用來形容人聽話,安順。
如,「鍛煉」其本義為「冶煉」,古時多用來指玩弄法律,羅織罪名,對人進行誣陷,屬於貶義,如《後漢書·韋彪傳》:「忠孝之人持心近後,鍛煉之吏持心近薄。」而現代漢語中則指通過體育運動是身體強壯,培養勇敢機智的品德,或通過生產勞動和工作實踐來提高素質和能力,變成褒義詞了。
如,「潑辣」古時指兇悍,蠻橫不講理,為貶義,如《水滸傳》(第十二回):「(牛二)專在街上撒潑辣,行凶。」而現代漢語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義。
名稱說法改變
如「市」古義:買。例:「願為市鞍馬」
如「謝」古義:告誡
1.詞義擴大。 例如:①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渡荊門送別》) ②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愚公移山》) 「江」、「河」在古文中專指長江、黃河;現泛指一般河流,比過去詞義擴大了。 2.詞義縮小。 例如: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④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二章) 例③中「妻子」,指老婆和孩子;今僅指老婆。例④中「親戚」,兼指同姓家族、異性親屬;今專指族外親屬。二者詞義都縮小了。 3.詞義轉移。 例如:⑤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捕蛇者說》) ⑥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岳陽樓記》) 例⑤中「涕」,指眼淚;今指鼻涕。例⑥中「去」,指離開;現在的意思正好相反,去,是到某地去,而不是離開某地。它們屬詞義轉移。 4.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 例如:⑦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⑧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 例⑦中「卑鄙」,古代的意思是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是一個表示謙虛的中性詞語;今天指品質惡劣,變成貶義詞了。例⑧中「犧牲」,古代指祭神的豬、牛、羊等祭品,屬中性詞;現常指為正義的事業而獻身,變成了褒義詞。 以上幾種情況,很容易望文生義,歪曲文意。因此,我們學習古文時,要認真閱讀注釋,比較每個詞的古今差異,對照上述詞義變化規律,深入理解,分類整理,牢固記憶。 附:初中文言文主要古今異義詞 1.中間 古義:中間夾雜 今義:兩種事物之間的位置 2.稍稍 古義:漸漸 今義:稍微 3.布衣 古義:平民 今義:布做的衣服 4.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業的總稱 5.妻子 古義:妻子和孩子 今義:妻子 6.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無路的境地 7.無論 古義:不用說 今義: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的連詞 8.不足 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滿(指數目) 9.親戚 古義:兼指同姓家族、異性親屬 今義:專指族外親屬 10.犧牲 古義:古代指祭神的豬、牛、羊等祭品 今義:常指為正義的事業而獻身 11.往往 古義:到處 今義:表示某種情況時常存在或經常發生 12.會計 古義:聚會商量 今義:管理財務的工作人員 13.開張 古義:擴大 今義:店鋪開業 14.感激 古義:感動奮發 今義:感謝 15.痛恨 古義:痛心和遺憾 今義:深切痛恨 16.卑鄙 古義: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義:品質惡劣 17.湯 古義:熱水 今義:食物煮熟後所得的汁水 18.可以 古義:可以憑借(用來) 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19.獄 古義:案件 今義:牢房 20.涕 古義:眼淚 今義:鼻涕 21.走 古義:跑 今義:行 22.去 古義:離開 今義:到 23.股 古義:大腿 今義:機構中的組織或量詞 24.幾何 古義:多少 今義:數學的一個學科 25.江(河) 古義:長江(黃河) 今義:泛指一般河流 26.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27.再 古義:第二次 今義:重復動作 28.池 古義:護城河 今義:池塘 29.是 古義:這 ,指示代詞 今義:判斷動詞 30.致詞 古義:對……說話 今義:舉行某種儀式時說勉勵、感謝、祝賀、悼念等的話 追問: 你在哪找的啊 能告訴我嗎 謝了啊 能告訴我有什麼規律也行 回答: 在網路上搜的,輸入古今異義有什麼規律就可以,很多的。網路沒有,就用谷歌搜。規律就那幾種情況,關鍵是在學習中注意積累和識記,再就是根據語言環境來判斷。舍此別無他法。

熱點內容
重慶國浩律師 發布:2025-09-29 07:13:54 瀏覽:320
公司法不得對抗第三人 發布:2025-09-29 07:03:25 瀏覽:841
規章制度上報 發布:2025-09-29 06:58:32 瀏覽:878
延慶法院拍賣 發布:2025-09-29 06:58:32 瀏覽:312
金牌律師韓劇 發布:2025-09-29 06:49:12 瀏覽:868
行政法知識 發布:2025-09-29 06:46:56 瀏覽:958
實驗基地學生安全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29 06:38:02 瀏覽:624
我離廠刑法 發布:2025-09-29 06:37:53 瀏覽:485
電梯使用單位由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9 06:36:35 瀏覽:603
司法考試商法ppt 發布:2025-09-29 06:23:39 瀏覽: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