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知識和理念

法律知識和理念

發布時間: 2021-02-26 17:17:24

⑴ 舉例說明作為當代大學生為什麼要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1、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法律基礎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法律意識培養最有效的途徑。在高校,法律基礎課是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基本學科。通過教學,法律論文可以讓大學生比較系統地學習和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學習憲法和其它法律的基本內容。明確憲法的基本內容可以分為兩塊,即國家權力的正確行使和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而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居於支配地位,憲法的基本出發點就在於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通過對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繼承法、訴訟法的基本理論與知識的學習,使大學生正確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在履行義務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幫助大學生形成依法辦事、同違法的行為和現象作斗爭的思想意識。
2、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形成,離不開社會的實際和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學校要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生活,了解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運用,並結合自己及身邊很多的法律實事進行思考,形成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的第二課堂,理論聯系實際,讓大學生把在課堂中學習到的法律知識充分地運用起來。通過組織學生開展一些主題鮮明的法制演講、辯論賽、討論會、專題論壇、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活動,以及旁聽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審,使學生能在自主參與、身臨其境中耳濡目染得到教育和啟迪。這種既有直觀實務又有深層理論的滾動式的校園法制文化活動,是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切實可行的渠道之一,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對法律現象給予關注的熱情和興趣,增強高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3、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法制教育的自覺性
一個人只有對社會產生高度的責任感,才會自覺自願地接受社會的約束,加強自身的自律性。所以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人生追求目標,增強大學生的公德意識是促進當代大學生開展法制教育的自覺性的重要保證。當代大學生作為知識分子,是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的,在教育中,要善於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社會發展中歷史使命,讓他們意識到,社會未來是他們的,提高他們的責任感,這樣才能促進他們更自覺地學習法律和運用法律,形成知法、學法和用法的法律意識。
4、重視、完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機制的優劣,對大學生的成長及守法意識的培養有著普遍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的不利,將嚴重影響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首先,家長應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家庭是人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子女人生的啟蒙老師,也是其模仿的偶像。家長的個人素質、文化素養和品質是塑造子女良好人格的前提。如果家長平時素質低劣,社會態度不端、粗俗甚至行為惡劣,子女必然把他們的行為模仿並逐漸復制出來,形成自己的行為方式。因此家長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談舉止,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和素質修養。其次,家長應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如果家庭內的氛圍庸俗低級,長期的感染熏陶,直接影響著子女對生活的態度、情趣和個性的形成,而且容易養成子女缺少社會責任感、悖德、冒險的心理,在耳濡目染中放縱變壞,甚至成為罪犯。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非常重要。最後,家長要用適當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子女。家長要做到對子女不溺愛、不遷就、不粗暴。

⑵ 如何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一)掌握基本法律知識,依法保護自身權益.。青少年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想不走錯路,必須鋪設好自己的人生軌道,走好青春每一步,一定要學會分析,學會辯別,學會拒絕,學會自我保護,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誘惑和侵害。這就要注意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制觀念,否則,便會因為不知法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如今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很多:可以在思想品德課上學習,可以參加學校的法制教育活動學習,也可以學習專業的法律書籍,可以收看電視的法治節目,也可以直接向法律專業人士咨詢。在初中階段,我們不可能學習所有的法律知識,但是作為青少年,應該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權利,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知道怎樣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合法權益。青少年只有學會了自護,才能在犯罪侵害發生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臨危不懼,運用有效的防衛手段,敢於和善於與犯罪行為作斗爭。(二)堅決擯棄不良習慣,做遵紀守法好學生。《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對中學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也具體規定了作為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不購買閱讀不觀看黃色書籍和音像製品,不去和自己年齡不相符的營業性娛樂場所。要與正直、誠實、守信、能夠幫助自己上進的人交朋友,不要與對自己道德品行產生不良影響的人交朋友,要堅決杜絕與校外不良青年的來往。近幾年的司法實踐中,青少年違法犯罪在社會總體違法犯罪人數中的比例,已明顯上升,這除了青少年受社會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影響,新形勢下青少年價值觀、人生觀錯亂迷惘的原因外,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也是青少年誤入違法犯罪歧途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作為青少年學法、慬法、知法、守法刻不容緩。

⑶ 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和法制理念

一個國家的未來是掌握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的.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社會經濟發展的棟梁和骨幹力量,他們的群體素質如何對社會的影響很大.近年來,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卻是屢有發生,雲南大學馬加爵2.23特大殺人案,清華大學劉海洋強酸潑熊事件等等.由此可見,強化大學生法制觀念,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是極為重要的. 法制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制的看法和態度,其核心思想是對依法辦事的態度.當今社會,正確的法制觀念是大學生必備的法律素養,並已成為青年學生立足於社會的基本要求.如何提高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呢?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 一、學校方面:(1)開設法律有關課程,傳播法律知識,指導大學生法律觀念的形成.觀念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的法制觀念需要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文化氛圍中逐漸形成,高校教育應當把提高大學生的法制觀念作為對大學生的素質培養的組成部分,重視不並積極提高大學生的法制觀念.(2)強化案例教學,以分析案例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法制觀念.在課堂上引入一些時事案例,如:胡長清受賄案,遠華特大走私案等等.(3)豐富法制教育活動的形式.突破課堂,將法製法律滲透到大學生的校園活動中,如舉行法律知識講座,法律知識競賽,法律知識趣味問答,模擬法庭,組織學生觀看諸如《今日說法》這類的法制節目等等.(4)展開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當前由於經歷過高考壓力,面臨著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一般的大學生都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很多案例表明,大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往往與大學生不健康的心理有關,所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非常必要的.(5)以法制的觀念來管理學校,重製度,重程序,重平等,重自由.一個良好的制度氛圍對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概念是至關重要的.言傳不如身教.高校以法律概念來管理學校,實行制度管理、依法治校,在提高大學生法律觀念的同時,也使得校園文化更為清明,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有利於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大學生自身方面:(1)大學生首先要學法、懂法、守法,這是成為一個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質.(2)關注社會時事,關注新聞,探討新聞背後的故事,多看看《今日說法》這類的法律節目和《中國法制》這些法律報刊,提高自身的法律了解度和敏銳度.(3)大學生要學會勇敢地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更進一步說,維護社會正義.(4)大學生要積極地參加與法律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強化自己的法制觀念. 法律思維方式是法律職業者的特定從業思維方式,是法律人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來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或思維方式,是一種有價值取向的理性思維,價值取向和邏輯思維是其核心. 法律思維方式主要有下面幾個特徵:重視人權,有明確的價值取向,講證據,講程序,講法理.大學生如何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學習並熟知法律知識.這是大學生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前提,只有在了解法律條款熟悉法律知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正確的法律思考,形成法律思維方式.二、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提高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邏輯思維是法律思維的核心之一,清晰的頭腦、縝密的邏輯思維是大學生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必須條件.三、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社會正義感.高校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不應是一個高科技的高危險的犯罪分子.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樹立社會正義感,勇於捍衛社會正義,只有這樣,一個大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法律思維方式.四、參加法律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出真知,紙上談兵終是空.只有在社會中,在不斷地實踐中,大學生才能培養正確的法律思維方式. 大學生即將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必將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提高大學生發展觀念,培養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辦到的,這是需要整個社會、高校、大學生自我的長期的共同努力.

⑷ 如何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素養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歸重在素養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門必須努力破除就業至上的評價體制,要科學定位就業與學業、知識與素養的關系,重建就業與學業並重、學業優先,知識與素養並舉、素養優先的評價體系。高校不可隨波逐流,應堅持獨立的學術精神和辦學理念,消除學術泡沫,始終將素質教育擺在首位,高度重視包括法律在內的各種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在法律教育內容的安排上,要更加註重與哲學、史學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學科知識的融合,更加註重從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規律的層面來解讀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將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則融化在大學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中,內化為一種素養。

其次,法律文明要對行為習慣起到培育作用。知識內化為素養要經歷一個不斷積累、逐漸形成行為習慣,由自在轉變為自覺的過程。因此,提高法律素養要重視法律文明建設,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注意借鑒世界先進的法治文明成果和優良的法的傳統,努力營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圍,促進法律知識與法治文明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促使當代大學生養成包含法律素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再次,法律環境要形成無所不在的外部約束。法律素養的形成並不是封閉的、單向的,而是開放的、互動式的。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形成與整個社會的法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為此,一要努力優化法律環境,有法必依,切實維護法律尊嚴;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運行,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屈服於特權,努力消除司法腐敗。以此,讓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許可權內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約束。

⑸ 法律知識題目

法律就在你我身邊。日常生活離不開法律,國家的治理離不開法律,而法回律再哪裡呢?你們答想過嗎?它究竟在那裡?讓我們走近它感受它。
就從我們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例子說起。17歲的中學生趙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強奪小學生的財物,的贓款400多元。人民法律認定趙某犯了搶劫罪,那麼給它的刑法判處大家都可想而只吧,他被判處有期徒刑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的一條規定。
他為什麼會在違法後受到法律制裁?你聰明的大腦定會想到是因為法律在我們身邊啊,對、對、對實在太對了。因為法律再在我們身邊,所以說法律是我們生活的『衛士』,法律是國家生活的保障。
就拿這件事來說吧,若沒有法律的制裁,後果將會不堪設想他手持小刀來威逼同學不從呢?這位姓趙的同學會有什麼舉動,想想都覺的心驚膽顫。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若花朵在含苞欲放時遭到破損,他還會開得那麼嬌艷嗎?或許會從此凋零。那麼祖國的未來在那裡。
祖國是要我們共同去發展創造的。如果人們都來破壞,那麼祖國人民的生活要如何保障,因為有法律我們才有機會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只有人人遵紀守法,社會會和諧,祖國會更好的發展下去。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⑹ 大學生應樹立怎樣的法治理念如何加強法律修養

(轉貼)
當代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及法制教育改革探索

韓世強 陳秀君
(浙江 寧波 浙江紡織服裝學院職業法制教育研究中心 315211)

摘要: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立足社會的基本要件。然而,實踐中源源不斷的各類大學生犯罪現象,頻頻向我們告示:一年一度的「法制教育」課並未讓學生們真正懂法,傳統的法制教育模式走到了非改不可的盡頭。鑒於此,本文擬將從教育學和法社會學視角對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的合理性改革予以多維度探索。
關鍵詞:大學生 法律素養 法制教育 改革


從社會學角度講,我國正在融入法治社會。對置身於未來社會的任何一個人,是無法擺脫法律而生存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場主體都得遵循統一的規則或制度,在這種高度規則化的社會里,「法制手段」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於我們的現實社會關系中。這意味著,從個體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到豐功偉業之創造,均離不開一定的法律知識或法律技能。當我們以審思發展和關切生活的態度來判斷實踐視域時,自然會發現,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們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何為法律素養,簡言之,是指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質。一個人的法律素養如何,是通過其掌握、運用法律知識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識表現出來的。法律知識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制定法中關於規則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條文體系;二是法律學問中關於原理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論。一般意義上的學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條文,同時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適用的法律原理。而法律意識,它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於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 [1]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積極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識,才能使守法由國家力量的外在強制轉化為公民對法律的權威以及法律所內含的價值要素的認同,從而就會嚴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權利和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就會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權利和自由;就會積極尋求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和爭議,自覺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就會主動抵制破壞法律和秩序的行為。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理性守法,實現法治目標。理性守法來自以法律理念為基礎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認知。法律意識,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理論、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構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識的最高層次,也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核心。
所謂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法律的無限信服與崇拜,並以之為行為的最高准則。「一個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正因為如此,伯爾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才會廣為流傳,成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們確信的一條真理性原則。[2]」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認同和依歸,其實質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統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守法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現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靈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體不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內化為道義上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變被迫守法為自願守法,由強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綜觀人類社會發展史,越是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社會,該社會場景下的市民對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越強。這些市民之所以追求法律(規則)至上,首先是他們習慣於信賴法律規則;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條件通過法律規則來保障自身權利實現的最大化和對政府權力控制的具體化。這是因為「法律規則是一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是一種公共權威,而非人格權威、特權威嚴及親情,在調整社會向高層次發展中,能自動地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權的侵害,使社會在嚴密的規范化、制度化的良性運動中,形成一種高度穩定有序的秩序和狀態;其次,法律規則對人們的生活安排方面,它要求個人之間、個人與政府及組織之間有一種默契,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這種『默契』和『調節機制』經法律的確定性配置後,能促成人類生活的高度和諧,予以人的自由與尊嚴最大化保障,讓人有絕對的權力,不依賴於階級或國家,設計的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充滿人性關懷的生活模型。」[3]因此,要提升一個國家公民整體的法律素養,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傳授給公民法律知識和培育其法律意識乃至法律信仰;二是大力推進社會的民主化和法治化進程。

勿容置疑,作為造化育人的高等學府,主導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其參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和塑造「現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職責。然而,近年來一升再升的大學生犯罪數據,頻頻向我們告示:校園並不平靜,大學生們的法律素養還十分貧瘠。廣州市司法局的吳雲南等同志對廣東全省49所普通高校進行了調查,結果念人震撼,1981—1998年,這49所普通高校曾有違法和犯罪的學生626人,約占同期在校學生總數的干分之二。浙江嘉興市秀洲區人事勞動保障局兩名公務員2003年4月3日下午在辦公室里遇刺。警方確認,犯罪嫌疑人周一超時年22歲,是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系應屆畢業生。原來,他在該區公開招考公務員中,已通過筆試、面試,但健康檢查不合格,未被錄用。因情緒悲觀,產生報復念頭,遂遷怒於人事部門的招考人員,最終導致行凶殺人。2003年3月28日,在南京市浦口區檢察院掛牌成立了全國首家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南京10所高校成為首批中心成員。之所以要建立這個「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是因為該院通過調查分析發現,2001年該區在校大學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並且還得出結論,大學生犯罪大多是因為不懂法。[4]
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大學生犯罪數據,能夠予之以較為恰當的解釋是:現行的學校「法制教育」課,根本沒有讓學生真正懂法。正如「硫酸傷熊」案當事人劉海洋(清華大學學生)所言:「我們上大一就學了《法律基礎》課,學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獵殺野生動物違法,但用試劑燒傷動物園里的動物是不是違法就不清楚了……」[5]從這段心語中,也許會讓我們得到比「事件」本身更富有檢討意義的啟示,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也正是基於諸類現實而重大問題的近憂和遠慮,筆者將進一步談談幾點近期形成的關於「法制教育」合理性改革的思想積淀。
第一、法制教育的認識定位要變革。
根據我國官方的有關文件精神及實踐做法,學校的「法制教育」從屬於「德育教育」,並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法制教育」次第於「道德教育」的認識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把法制教育視同為道德教育,事實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來開展法制教育課,不僅難以達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還將至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沒。正是受這種不合理認識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大大小小的高等學府里,很難看到獨立的法律教研室,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德育教研室,其結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難得到切切實實的開展。
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均系屬於社會價值教育范疇,它們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從聯繫上講,兩者的目的同一的,都是為了培養適宜社會需求的「合格公民」;從區別上講,道德教育重在凈化人的內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我們說提升人的品質,應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麵塑造,益於採用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但不存在法制教育從屬於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從屬於法制教育的問題。所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發揮,需要建構一個屬於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完整且地位獨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第二、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要優化。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教師隊伍。現行的所謂「法律教師」,不少為「半路出家」,甚至是從未接受過法律專業教育的政工幹部,此番情景下「出爐」的「弟子」會有多少法律素養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等學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精乾的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為補充,整合組建地道、高質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第三、法制教育的內容設置要調整。
高等學校的「法制教育」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識(法律技能),主要應包括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教育。通過法學理論教育,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在思想上樹立起法律權威;要通過講解和介紹憲法,使學生了解憲法是民主制度的產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結合不同專業,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一些部門法,培養學生守法、護法、用法的知識技能和自覺意識。
目前,不同類別的所有高校,強行劃一地以開設一門《法律基礎》來應付「法制教育」,由於課時少,內容龐雜繁多,教授者,猶如蜻蜓點水,匆忙趕進度,只能是簡單地進行一系列知識羅列和堆積;學習者,往往疲於應付,死記硬背,應付過關考試,師生都苦不堪言。這顯然有悖於「法制教育」的真實目的。法制教育的內容選擇上,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在不同類別的學校開設不同層次的法制教育課。根據學生所在的學校類別、所學的專業及各校的側重點需要,除進行憲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還開設一些與各校專業(行業)相關、與各類學生受體相通的法律課程,使「法制教育」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融入大學生的內在性需要。
第四、法制教育的實施方式要要改進。
高校法制教育,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規律。法制教育是「認同」規范、「接受」規范和「消化」規范的教育,是培養自覺、自願的守法精神和塑造體現民主、正義、效率、公平等現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依靠傳統的枯燥無味的「課堂說教」事實上很難奏效,較適宜的是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為什麼要遵守及如何遵守這些規范。法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沒有經過法律實踐是無法真正學好法律的,適當沿用英美法系國家的「實踐性法律教育模式」也無不可。比如: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體,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最佳的答案,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引出各種可能性,引導學生發現有關的法律規范、事實材料、及其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思索,這樣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會更為牢靠、更加深入;又比如運用角色扮演、模擬案件等多樣化安排,對真實或模擬的案例進行課堂分析和討論,讓更多的同學通過觀察、評論、角色轉換和辯論等方式,從中學到有用的知識,其優點是能讓更多的同學參與案件的分析,容易從群策群力的多種方案中,鑒別、篩選、產生最佳方案,這種方法不僅能夠使課堂的案例分析深入、實用,而且使學生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老師不再是單純教育者和大案提供者,而是平等的案件參與者和學生的幫助人;再如打破課上與課下的界限,書本與現實的分割,開辟第二課堂教學,經常性參觀監獄,旁聽有關刑事、民事、經濟、行政案件的審判活動,讓學生在面對面的親臨感受和事實分析中自覺獲得價值判斷,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形成待人的態度和處理有關問題的方法……,等等。
另外,法律意識的自覺養成和法律技能的嫻熟掌握,不是通過學一門《法律基礎》課所能及的,也不是憑給某年級的某部分人上某門課程能做到的,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應貫穿於整個學習期間,不能斷線,並且在不同年級要有不同的任務和重點。當然,這要遵循一般的學校教育規律,不可能大學幾年都開法律課,而要充分利用校園這一特定的文化傳遞空間,發揮各有關專業課程在進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受到比較系統的法制教育。事實上,專業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結合,更有利於學生「內在性」地消化與專業知識密切關聯的、在學生的學習及今後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識,進而增加學生學法的實效性。

⑺ 社會主義司法理念是什麼

社會主義司法理念包括如下幾個構成要素:

首先是主體要素,即社會主義司法理念是由哪些主體所具有或者應當具有的理念。在社會主義中國,不同主體對於司法理念有一些共同的標准、原則、價值和要求,如公平、正義、效率、廉潔等,但在具體內容等方面又有若干區別和不同。對於社會大眾而言,他們具有的社會主義司法理念大致是文化意義上的、直覺感知性的、普世化以及底線主義的司法理念,他們對於司法案件中的是非曲直、公正與偏私、當與不當、合法與非法等等的評判,除非經過一定時間認真的法律知識學習,較多情況下是「跟著感覺走」的,是一種世代因襲的由中國傳統政治法律文化中的道德評價轉化過來的司法理念和司法評價。這種社會大眾的司法理念,多數可以經過改造和升華後納入社會主義司法理念的范疇,但有些明顯帶有中國封建法制殘余色彩的司法理念,如「法不責眾」、「民憤極大」、「恥於訴訟」等等,則應當廢除。

對於政治領導人和政策制定者而言,他們具有的社會主義司法理念大致應當是政治性、宏觀性、方向性、自我約束性的司法理念。在中國國情下,他們對於司法工作、司法法律、司法制度、司法人員、司法活動、司法案件等的認識、評價、判斷和把握,通常是以政治性原則為首要標準的,以司法不應當獨立為選擇取向的,以司法功能主義為認同前提的。

對於司法職業人員(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法醫等及其輔助人員)而言,他們具有的社會主義司法理念大致應當是專業化、知識化、技能化和高度分工的司法理念。司法職業人員對於司法的理念,與社會大眾的司法理念相比,突出的特徵傾向基本上是專業化、職業化、技能化和抽象化的;在這種特徵的司法理念面前,社會大眾對於司法職業人員往往具有一種依賴關系。與政治領導人和政策制定者的司法理念相比,突出的特徵傾向基本上是非政治化、獨立化、自治化的;在這種特徵的司法理念面前,政治領導人和政策制定者與司法職業人員之間,既存在相互依賴的關系,又可能產生某種非對等的認知沖突。

其次是范疇要素,即社會主義司法理念這個概念由哪些范疇的結構組成。就「社會主義司法理念」的關鍵詞及關鍵詞的組合來說,這個概念在宏觀理論層面涉及四個基本范疇:「社會主義」、「司法」、「司法理念」、「社會主義司法」。1、把司法理念定性為「社會主義」,就意味著與資本主義的對立,與封建主義的區分。這里沒有使用「中國特色」的定語,在通常語境下應當是指適用於一切社會主義社會的司法理念。2、這里的主詞是「司法」,在分權理論的意義上,它意味著與立法、行政的分工關系;在憲政與法治理論的意義上,它意味著對於憲政、法治的從屬關系。3、「司法理念」意味著它不同於司法制度、司法程序、司法主體、司法活動等領域的客觀存在,而屬於知識、理論、思想、觀念、意識等主觀范疇的存在。4、「社會主義司法」表明了它的性質、內容、范疇的規定性。

第三是內容(客體)要素,即社會主義司法理念包括哪些主要內容。根據司法理念的主體不同,可以把社會主義司法理念的內容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地講,社會主義司法理念,是指司法職業人員對於司法領域的法律、法治、法律制度、法律程序、法律規范、司法活動、法律職業、司法慣例等的知識、思想、理論、觀念、意識和文化;廣義的社會主義司法理念,是指包括司法職業人員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所共同具有的司法認知、司法意識和司法文化等。我們今天討論的社會主義司法理念,主要是狹義的司法理念。

⑻ 簡述法律思維的概念與特徵

1、概念

法律思維是法律職業者的特定從業思維方式,是法律人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來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維方式。

2、特徵

(1)法律思維是主體認知客體的一種方法。法律思維的主體是指法律職業者,主要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客體是指法律規范和客觀現實。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世界就分為主體和客體兩部分。主體和客體相分而結成認識關系,認識的方法就是作為主體的人的思維。

(2)法律思維是主體從現象到本質以達至法律真實為最低標準的一個思考過程。進入法律視野的客觀事實經常呈現紛繁雜陳、雜亂無章的現象。這些現象背後隱藏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法律思維作為理性的思考方式,需要對大量的現象進行分析加工。

(3)法律思維以法律職業者的法律知識和經驗閱歷為前提。與法律職業者相關聯的不僅是法律規范整體,還涉及到具體的事實構成。法律思維不可能憑空產生,其必然以對事物的「先見」為前提。

(4)法律思維以法律規范和客觀事實為思考質料。法律思維的邏輯起點是進入法律視野的自然事實或者說案件,這些自然事實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行為、動機等等。法律思維通過法律規范要求,區分出自然事實和法律事實,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建構,區分出法律事實的性質。

(5)法律思維以法治理念為價值指引,以停止紛爭為目的。多數情況下,法律思維表現為一個判斷過程,以得出結論並給出理由為結果,其現實意義就是定分止爭,即案件的審結。定分是對爭執問題是與非的判斷,止爭是在判斷的基礎上據法裁斷,給出法律結論和理由。

(8)法律知識和理念擴展閱讀

法律思維在從事法律工作的法官、檢察官、律師這三種人中表現得最典型,因而在分析法律思維的基本規則時,主要就是以法官的法律思維為參照對象。法律思維的基本規則可歸納為6條:

(1)法律思維必須以權利義務的分析作為思考問題的基本邏輯線索;

(2)形式合理性優先於實質合理性;

(3)程序公正優先於實體公正;

(4)普遍正義優先於個案正義;

(5)理由優先於結論;

(6)合法性優於客觀性。在講演中,他重點介紹了前兩項規則。法官在進行權利義務分析時,常常容易犯兩種錯誤。第一種常見錯誤是把道德上的權利義務同法律上的權利義務混為一談。

錯誤則是邏輯理由偏頗。對於合法性優於客觀性的法律思維規則,一個理想的判決應該是既合法又客觀。但是從宏觀上看,總有一些案例會出現兩難的局面。法律思維要求寧肯裁判結論和客觀事實不一致,也不能讓裁判結論與法律邏輯不一致。

⑼ 談談如何將法律常識,法治思維,法治風尚等在教育教學

在實際工作中,高校的管理者還應身體力行,把法治思維方式運用到管理工作中。高校管理者制定決策、辦事情的過程、步驟、方式、時限等也應符合法律、法規規章的要求。在關系學生重要利益的事項上,尤其在學生違紀處理、宿舍使用、學籍事務等方面,切忌利用手中權力資源,輕視甚至漠視大學生權利保障。要做到信息公開,使學生在正式程序中獲得表達民主願望的機會,消除學生對規章制度的抵抗情緒,進而樹立大學生對法治的信心。
高校領導幹部必須發揮遵法守法示範作用,領導幹部帶頭模範守法是建設法治校園的關鍵。高校領導幹部必須牢固樹立有權力就有責任,有權利就有義務的觀念,自覺接受監督。高校要加強依法治校,堅持校務公開,保障學生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為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提供條件。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狀況會直接影響大學生對法治的信念,進而影響大學生法治思維。高校管理者要秉承依法治校,努力實現高校管理的法治化,營造校園法治氛圍。
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是人的基本素質。在大學學習中,不僅要重視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更要加強法律素質培養。法律素質指人們學法、遵法、守法的素養和能力。掌握必備的法律知識,樹立法律理念,才能養成法治思維方式。
培養大學生的法律素質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將以往重視法律知識講授轉變為使學生增強法律意識,領會法律精神,以及法治思維方式的培養。對在校大學生來說,即使有再多的學時分配,也不能讓學生完全掌握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法律條文具體內容,因此,要求授課教師努力改革和探索課堂教學方式和方法。由於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方式等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和枯燥,採用傳統講授科學知識的教學方法必然會成為空洞簡單的說教,無法激發學生學習法律培養法治理念的興趣。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應把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的培養結合起來,而不能完全界限分明地為完成教學任務而講道德和講法律。
法治思維是一種在法律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只是靠學習、記憶法律知識,脫離具體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實踐,不可能養成法治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才能養成自覺的法律思維習慣。隨著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不斷推進,大學生參與法律實踐的機會和途徑越來越多。如可以通過網路參與法律徵集意見討論,可以申請參加法律聽證會,可以參加法院公開審判的旁聽,在實際生活中可以合法行使監督的權利,等等。

⑽ 法律意識是法律知識 法制觀念和法律觀點這三個部分內容反映到人的主觀意識之中 那麼我想問" 法制觀念

法律觀念是指對法律意識的認識,觀點則是指對一件事法律持有不同的看法。

熱點內容
債務糾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8 20:11:31 瀏覽:53
漢朝立法指導思想 發布:2025-09-28 20:10:45 瀏覽:766
婚姻法有規定一定要給家用嗎 發布:2025-09-28 20:09:23 瀏覽:492
深圳吸煙條例 發布:2025-09-28 20:05:03 瀏覽:501
男人法院 發布:2025-09-28 20:02:20 瀏覽:219
邳州律師電話 發布:2025-09-28 19:38:33 瀏覽:675
新縣司法局 發布:2025-09-28 19:31:32 瀏覽:747
民法通則165條 發布:2025-09-28 19:14:28 瀏覽:971
經濟法第四章合夥企業法律制度試題 發布:2025-09-28 19:09:17 瀏覽:779
民事訴訟法舉證期限的規定 發布:2025-09-28 18:56:03 瀏覽:85